实践教学总结

时间:2021-12-04 16:54:19 教学总结 我要投稿

【推荐】实践教学总结3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教学总结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实践教学总结3篇

实践教学总结 篇1

  小班化教学是近几年来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新的举措,无论授课形式、教学策略、师生交往、教学方法、评价策略、教学管理等方面将大大超越普通大班,小班教学注重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过程的重心从以“教师主体”向为“学生主体型”转变,强调了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师生角色处于平等合作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沟通、彼此交流的场所.

  一、推进和实施的具体做法

  1、小班化教学的推进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面大为增加。在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进行课堂双边活动,密度加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每个学生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地参与到班级交流中;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个性,让学生的能力在民主和谐的班级生活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2、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实现了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发言和参与演示性学习活动;教师从容地进行深耕细作,课前备课能按照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素养和要求,分别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建设性的学习方法及课堂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课堂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差异教学、个别教学;教师有条件设计一系列有弹性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教师加强了实现面批,师生间信息反馈更迅速、更直接、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能做到出现问题就立即解决问题;教师深深地体会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

  3、小班化教学的推进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小班化教学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排忧解难,他们自然会加倍努力以回报。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很有灵气,这就是学生的闪光点,这个闪光点也就是小班化教学工作的亮点

  4、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推进了教师分层式教学。教师能从备课开始,到教材的设计处理,教法选择,评价模式,作业的布置均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能平等地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所出现的困惑,了解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要求;作业布置上有弹性,练习设计有分层教学。

  二、小班化教学中取得的成绩: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推进了教师对探究性的教法研究。小班化教学是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自主意识得到培养,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自主、生动、活泼地接受知识。

  本学期学校对语文、数学实施小班化教学情况进行了方位的了解,在人人上一节“你是如何实施小班化教学”教研课的基础上,学校评出语文教师两名,数学教师两名参加片级评比,其中一名语文教师参加了县级评优课。

  在课堂教学评比中,教师初步形成了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特色,教学手段等,具体表现在:

  1、教师能创设自由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2、语文、数学学科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尽一切可能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认识一些事物,得出一些结论。

  3、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了如指掌,无论优差都照顾得极好。

  4、教师能重视学生的小组学习合作。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对各小组的组员构成进行认真考虑,不是随意的进行组合,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入手,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等级,分组时,均等配置,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况,并且符合教学发展需要。

  5、教师能根据学生在空间和自然观察等智能方面的优势,在课堂中选用适合教学内容的录像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基本上能够通过录像来感悟知识,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够重视。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较少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

  4、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同学之间平等交流的意识不强。

  5、教师对学生分层教学、多元的评价和考核手段不一致。

  四、改进的措施:

  1、加强如何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选择适合本校或本班小班化教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2、实施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用不着担心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应在每堂课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质疑问难。

  3、坚持小组合作为主,竞争为次;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达到学生之间资源相互利用,目标相互依赖,奖励相互依赖,身份相互依存。

  4、要创设具有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空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事能力、同学之间平等交流的意识。

  5、学校要健全对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多元的评价和考核手段的制度,争取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能力、健康成长的优秀学生。

实践教学总结 篇2

  一、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

  高校人力资源是指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职工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现代学校管理最根本、最核心的资源。它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管理, 谋求教职员工之间、师生之间, 教职员工与教育事业、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尽其功。高校人力资源除具备一般人力资源的特征外,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1]。主要表现在:

  1.教学和科研群体的学术劳动力构成高校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独立性强、素质高, 是属于典型的复杂劳动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决定了高校未来的发展, 因此要尽可能地挖掘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潜在能力。

  2.作为高校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现象,人才的流动总是受到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等利益机制的驱动。高校教师依靠自身人力资本丰厚的储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具有很大的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 因此成为人才争夺的焦点。

  3.高校人力资源不再仅仅关注物质待遇,他们还关注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平台。知识工作者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总有着不断的追求,因此现代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意义还应在于让人活出生命的意义, 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按照《教育发展纲要》和《高等教育法》的精神,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高校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的观念逐步得到确立。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逐步面向市场,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高校的决策者开始认识到了高校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将人力资源放到办学治校的关键位置,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源观念”被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所接受。

  2.竞争机制被引入到了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体制中。随着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机制的改革,竞争机制被逐步引入到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一是职称评审上引入了竞争机制。过去在职称的`评审上是论资排队,不重视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通过改革,在职称的评审上引入了竞争机制,制定了较为规范的科研、教学量化标准。二是调整了机制,实行了应聘上岗制,教授终身制、硕士、博士生导师的终身制开始打破。三是在工资和收入分配上拉开档次,引入竞争机制。不同岗位收入和津贴有所差别,并依据在岗的工作业绩定期进行调整。

  3.初步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重视了物质激励的作用。一些高校为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的物质激励方式:对于学科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年青的骨干教师在住房、科研经费等方面提高待遇,激励和引导他们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诸方面的带头作用。

  通过高校内部体制的改革,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取得了重大成绩,但由于这一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使高校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收入分配与劳动贡献脱钩。过去按劳分配的级差,不完全是由知识、技能、劳动贡献等差别来决定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应把按劳分配与知识、技能、劳动贡献挂钩。但目前高校的用人、分配制度改革、结构调整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人员只能进不能出,缺乏有效的分流机制等。

  2.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不少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理论还缺乏了解,认为高校的发展就是靠投入,资金的短缺是高校发展的瓶颈,却没有意识到真正构成瓶颈的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对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靠良好的环境来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高校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没有普遍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不配套,考核、评估办法滞后,人员积极性不高,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淡薄,没有追求效益的责任和动力。

  三、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对策

  1.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 对于高校教师的知识工作者, 应该强调从工作环境、工作制度、管理模式、人才发展等几个方面着重进行考虑[2]。具体来讲,应该给知识工作者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弹性的工作制度,强调以人为本,实行柔性管理而不是刚性管理, 重视知识型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但如何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还有相当的路要走。目前,在高校人事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中,旧体制的色彩还比较浓厚,学校与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痕迹明显,职能部门的工作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管理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监督、控制为主,缺乏灵活性、协调性。要在人事工作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注重研究人的需求,充分尊重教职工的行为主体性,创造平等、宽松的环境,给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教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必须改进工作方法,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精神激励,努力构建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才能发挥的机制和氛围。要注重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更加关心员工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量,使工作时间更富有弹性。要妥善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高校教职工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的问题,特别是目前不少高校新校区远离城市,教职工上班路途遥远,各校要创造条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提供方便。要注重员工的发展,把员工的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生根目标之一,把人的开发作为学校发展和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工作中既要重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学校发展目标,也要关注教职工个人发展目标;既要采用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又要重视培训现有人才,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全方位促进各类人才的发展。更好地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建设一支快乐忠诚的教职工队伍,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学校又快又好地发展。

  2.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培养。第一,重视人才的招聘引进。学校教职工的聘用是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心内容,是学校在竞争中拥有人才优势, 保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聘用高素质的、有潜能的人才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是生产特殊产品的特殊工厂,其员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最终“ 产品”的质量。因此,学校在招聘员工,尤其是教师时,必须根据学校目标、专业要求等,严格标准,严格把关,对应聘人员采取多种测试手段,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测评,以确保招聘到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第二,重视人才的使用管理。人们常说,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但是, 我们对于“ 引进凤凰却无法争彩斗艳”的现象也应深思。不少高校花大力气引进了人才,但或是因为引进的人才与学校专业不对口,或因没有相关实验设备供其研究,而造成高级人才的浪费。应该充分考虑到高校人力资源自有的特殊性,即高校教师不再仅仅关注物质待遇, 他们还关注实现生命意义的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为此,高校在引进人才之后,就应注重为他们构建必需的发展平台,积极给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第三,重视对教师潜能的开发与培养。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出优秀人才,教师首先应成为其榜样,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应不断提高。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上,师资队伍建设应有一个长远目标,实行“送出去,请进来”,把有潜力的人送出去培训,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把学术带头人、大师级人物请进来,给他们相应的高待遇,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高校的整体实力。

  3.完善考核与激励竞争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考核机制的建设。目前,我国一些大学正在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从原先的职称评审转向以岗位聘人员的聘任制, 其中包括专职、兼职聘任等多种方式等。岗位聘任制将教师收入与教师工作数量、质量挂钩, 体现“ 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这大大刺激了高校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核是实行聘任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考核的重点是考核每个人的业绩,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一轮聘用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考核中必须坚持领导考核和群众考核相结合, 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其次要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传统的激励方式, 主要以物质激励为主, 激励手段单一, 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和“存量不变、增量拉开”为原则,建立具有激励功能及与个人绩效密切结合的分配制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在校内酬金分配上,强化岗位,以岗位定薪,倾斜关键岗位,拉开差距,提高增量。二是要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不同等级的特殊津贴,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各类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营造尊重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氛围,激发各类优秀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做到奖罚分明,实现有效激励。通过正确地实施对人才的激励,激发出每一个人才的内在活力,使他们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把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高校的发展拥有四种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主体性的资源,只有人力资源才能支配其他三种资源产生效益和效率,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不断获取高层次的教育人力资源,并把其整合到高等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去,保持和激励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控制他们的绩效并作相应的调整,尽量开发他们的潜能,以支持高校发展目标实现的全部活动、职能和过程。为此,有效开发高校的这一活资源,实现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转变,以人为本是关键,高校应围绕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寻求多样的管理模式。

实践教学总结 篇3

  一、实践周工作内容:20xx年9月22-26日,我到太平巷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听了5位教师共8节课,其中,科学2节,数学2 节,音乐2节,体育、美术各1节。看了4 天的晨间体育活动,看了小中大班的游戏情况以及活动环境和材料提供。一周时间内和园长、副园长、助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有针对性听了大一班的陈艳老师2节课,并进行了一次交流,对她组织的半日活动和2节课进行了分析。对幼儿园提供的25份教学案例进行仔细阅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对幼儿园撰写的个人课题也提出了我的个人建议。周五,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和要求,我对全体教师作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分析》的讲座。

  二、实践周个人感受

  1、幼儿园十分欢迎我们开展实践周活动。园长非常重视幼教室2位教研员到幼儿园开展教学实践工作,在全园作了动员,全园十二个班,班班作好听推门课的准备,园领导班子统一认识,把这次活动当成是一次集体练兵活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内部的教育质量。

  2、幼儿园和我们进行了现场互动的有效交流。我们在幼儿园主要是从看半日活动入手,园领导也我们一起看活动,一边看,一边想,因此交流时,就有了共同的谈话平台,发现的一些问题,很快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尤其是有关课程建设和平时教研效益的有关问题,需要全园从整体去调整,大家讨论后也有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我听的8个教学活动都和大家进行了交流,与陈艳老师进行深入交流时,园领导也参加了,从陈老师的反思情况看,我认为效益是比较高的。

  3、幼儿园教师工作投入,精神状态好。在幼儿园这么多天,我发现每位教师的工作都十分投入,对孩子的态度都很亲切、耐心。从幼儿园丰富而有创意的环境建设中,能反映出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也能反映出一个幼儿园的活动内涵,这里面主要反映的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在太幼,随处能看到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平台,和孩子们在一起愉快工作的老师们的身影。

  4、太幼的教师研究意识强,研究积极性高。太幼是全省最早的'一所省级示范园,有着良好的园所文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在最近的南京市个人课题的申报中,幼儿园大部分教师都申报了自己的个人课题;在参加省级优秀活动案例的评选中,全园25位教师写了教育案例参评,在全区也是数量最多的,这是很不容易的。她们很想得到专业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我很愿意同老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尽自己的力量给予她们切实有效的帮助。

  三、实践周价值思考

  1、基层需要是教研员存在的价值所在。学校安排本次教学实践周活动是为了促进教研员队伍的专业成长。教研员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每个教研员又是如此的不同,如何打造教研员队伍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全面服务基层,研究、识别和发现教师,以点带面,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我们教研员的基本责任。幼儿数学教学相对而言是太幼教师的弱势领域,我的讲座内容是专为这次实践周准备的,讲座中,专门剖析了幼儿园的2个数学活动,对教师们比较困惑的一些数学概念作了具体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满足基层教师的各种需要,为她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共同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我们教研员的价值所在。

  2、持续学习是教研员岗位的自然要求。教研员一定要有专业学习的敏感性,持续学习是教研员的必要能力。在教研员的生活中,不断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同问题,针对不同教师出现的不同层面的各种问题,要能从专业理论和教学实践层面和教师互动交流,提供给教师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方法。事实上,教研员所需储备的知识,用“一桶水”来比喻显然是不够的,而应是“一条流动的小河”更确切。因此,作为教研员岗位的自然要求,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保持“小河”的充盈以及良好的流动性。

  3、思考问题是教研员专业素养的必然体现。在太幼的一周时间里,我也发现和提出了一些问题,问题提出后,得到了园领导们很好的呼应。我经常思考的是如何让老师们在我们的引导下,不断看到同行的观点和经验的价值。我们关注的不是一个活动的成败,而是教师的观点、活动过程和活动价值。我们尽力为老师们创设一种鼓励思考问题的氛围,支持教师思考教育教学的相关问题,鼓励教师研究幼儿当前的、潜在的和可能的发展问题,引导教师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培养教师尊重、理解、吸纳同行老师的观点和经验,从而让教师们主动地自主地建构自己的实践知识。我知道,这是一个长期坚守的过程。

  4、整合服务是教研员综合能力的展现。幼儿教育无论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都是一个整体。因此,幼儿教育十分强调整合观,就是对幼儿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整体影响,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一直对幼儿园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进行整合指导,我们十分关注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分析评价教师撰写的教育活动方案、教育教学案例、个人课题、教师的科研论文;帮助幼儿园整体确立研究方向,关注具体课题研究的推进,也是我们的长期工作。这次给太幼教师的25篇教学活动案例以及个人课题的点评,也是为了帮助老师进一步提高和拓展思考空间,关注对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幼儿园发展有重要价值的内容,不断提高教育发展的效益和水平。

【实践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教学实践总结11-26

实践教学总结01-09

教学实践个人总结05-17

综合实践教学总结03-02

教学实践实习总结08-23

实践教学总结范文04-28

综合实践教学总结03-07

综合实践课教学总结11-21

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总结07-20

实践教学总结6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