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

时间:2024-01-29 07:20:43 教学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1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因此,趣味数学,一是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符合课改的'要求;二是填补了我们课改中的弱项。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调的数学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

  3、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

  三、教学措施

  1、结合教材,精选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形式多样化,解题思路方程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2、教学内容的选编体现教与学的辨证统一。教学内容呈现以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符合儿童认知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使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儿童思维发展能力相一致。

  3、教学内容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赋予启发性,趣味性和全面性,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每次数学思维训练课都有中心,有讨论有交流有准备。有阶段性总结和反思。

  四、教学内容

  周次时间教学内容备注

  一2.8—10用字母表示数

  二2.13—17加法的简便计算

  三2.20—24乘法运算定律

  四2.27—3.2乘法分配律

  五3.5—9角的认识妇女节

  六3.12—16数字游戏植树节

  七3.19—23角的度量

  八3.26—30三角形的特征

  九4.2—6三角形内角和

  十4.9—13小数的意义

  十一4.16—20小数的大小比较和性质

  十二4.23—27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

  十三4.30—5.4名数的改写劳动节

  十四5.7—11小数的近似数

  十五5.14—18综合应用:饮食与健康

  十六5.21—25观察物体

  十七5.28—6.1小数加减法儿童节

  十八6.4—8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十九6.11—15统计

  二十·二十一6.18—29期末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2

  20xx年4月20—21日,学校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和本校的5名同事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在贵州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应邀主讲者乃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小学数学6位特级教师、名师,他们围绕会议主题,自主选择切入点,在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动态生成等方面进行公开演绎,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不同地域、各具风格的精彩课堂。这次研讨会,汇集了贵州省很多地区学校的教师,整个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座无虚席。特别是名师们轻松、幽默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不但深受学生喜爱,而且使我受益匪浅。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专家的风采,让人叹为观止,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经验,直面小学数学教学的专家,使我深感我在教学中和名师之间的差距。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反思自己历年来的课堂教学方法,感悟颇多,这次观摩活动,他将为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历时两天的活动中,我听了11节观摩课和4节议课+互动质疑交流+研讨式总结节报告,还有一些名师的课后分享。示范课型涉及“计算教学”、“问题解决”、“图形与几何”等不同主题,有陈述性知识(概念)的教学,又有程序性知识(规则、公式)和规律性知识(策略、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参会教师对小学数学不同内容的教学有更全面的了解,加深对不同知识类型教学特点的'理解和把握。坐在大会堂的下面,近距离的观看各位名师的教学,心里特别激动,但激动的背后是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名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观念碰撞,在比较辨析中提升思维

  研讨会的6位名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名师对课堂教学的卓越追求。不同教学追求的相互碰撞,可以产生精彩的思维火花,让参会教师在比较与辨析中发现共通的教育规律,提升自己的思维。

  二、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和调动学生。

  研讨会上,台上教师投入地教学,台下教师专注地记录,每节课虽因教材、地域而异,但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次活动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教学中的“现代”和“经典”,“现代”之“新颖”、“经典”之“殷实”。沉醉于其智慧的芬芳,享受着思想的盛宴,让我明白教学艺术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遵循具体学科教学规律和美学原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和行为。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上课时精神饱满,善于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和调动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他们敢于创新设计理念,课堂极富感染力,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生活!

  三、学无止境

  特别是聆听强震球老师的数学课,还是被他那娴熟的教学技能深深吸引了。强震球: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作为一个男老师,面对一年级的孩子,仅仅拥有巧妙的设计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老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而强震球老师抓住教学中结果性知识并把知识还原于原始发现,是学生成为一个对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教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过渡巧妙自然,让学生在幽默诙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会新知,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无止境。

  四、放手,孩子会飞的更高

  这里面的“放手”而不是放任不管哦!张齐华:全国优秀青年名师,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张老师在他的报告中提到“教,更多的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是的,只有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学生领悟到的知识才能更全面。放手让学生多思考多感悟。回想一下我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多的是我来讲,学生一味的接受,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我要真正学习和要做的。张老师在上观摩课的时候呢,之前是没有上过的,而且用的不是自己班的学生,上的很真实。效果特别好。这里面呢我还想提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张老师所教班是四年级的,如果我们从一年级就模仿张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学不来的,因为这些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这种独立思考和集体交流的习惯,所以在教学上我也应该思考出自己独特的贯彻生本教育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模仿。

  五、教无止境

  聆听完郭莉老师的课你才会觉得:原来教书还可以这么愉快的。说句实在话,让学生自主充当小老师,教师巧妙引导,自然大气,把整节课交给学生,学生在欢快中学到了知识,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教无止境。

  这次的学习让我意外、惊喜、满足、期——更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明白了数学课到底要给学生带来什么,绝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知识本身的魅力,以及学以致用时随之而来的幸福与喜悦。我要把这些思考和反思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努力的提高自己,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我一定要把这丰硕的收获带回我的课堂,把快乐带给我的孩子们,把幸福带给我的孩子们,让他们和我一起感受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3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74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学生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4

  一、努力让学生去睁开慧眼观察实物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都赖于形象思维,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实物。因此,在平时形成学生空间观念的诸多过程中,我们一般都引领学生去进行观察,以实物和图形为载体,以观察为基础。但一些比较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感到不少学生是不会观察的,不会观察主要体现在没有抓住特征去观察,也没有选准角度去进行观察,总之是学生在观察中的眼睛不慧。我们怎样给学生观察中的慧眼?必须力求引动学生去专注观察,专注观察应当属于意义学习的范围,小学生从一定角度说来其观察一般比较不够形象的实物和图形是不够耐心和耐性的,有必要促其耐性和耐心观察;必须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小学生的观察方法不对,则影响学生正确结果的获取,当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较完美的空间观念;必须加强多维观察的训练,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时,必须充分意识到,不能仅以标准图形去让学生进行观察,因为标准图形不可能去让学生区分图形的多种或者就是各种元素,当然也就不可能区分多种元素的主次了。譬如让学生去认识梯形,如果我们仅以一个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对学生领悟梯形本质建立表象是有一定影响的。在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将梯形进行变化,这变化不是违背其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是在位置上的变化,而是在大小上的变化,更是在形状的变化。学生在比较多地观察到本质不变的梯形基础上,对梯形的认识才算得上是比较完美的,建立起来的表象才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

  二、努力让学生去开动脑筋展开想象

  小学生往往多具有其思维的惰性,即使是对相当形象直观的实物或者就是图形,也往往不去思考其实物和图形的特征,最为明显的是观察和思维的严重剥离,没有做到观察为思维进行服务,更没有做到利用思维对观察进行抽象性的提升。在建立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中,这样的观察是不具任何意义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展开想象,首先是时段上的开足脑筋,提倡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要求学生不要去做不思考之观察的无用功,就像阅读教学中所提倡的不动笔墨不看书一样。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电子白板进入课堂,给学生边看边思考带来了便捷。我们可以在白板上呈现完整的静态性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观察思考;我们也可以去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领略动态性的图形,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思考途径,进而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这图形,这样学生的想象则会产生质的飞跃,建立起动态形成基础上的空间观念;我们也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回忆性的想象,像过电影一样。譬如教学相关圆的认识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去闭目想象钟面,思考思考秒针的滴滴答答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使你产生怎样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如此丰富而又深刻想象的基础上,空间想象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想象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出来,学生的思维得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那空间观念的形成则完全可能是水到渠成和事半功倍。如让学生去想象钟面秒针、分针、时针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轨迹后,学生便对圆的本质特征有了比较深刻而又完满的认识。

  三、努力让学生去抓住本质思考探索

  小学生学习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比较多地看到的现象是学生缺失思考探索的习惯和精神,虽然有些学生也想获取思考探索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局面,但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又不敢或者就根本不去前行了,这应当是有悖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理念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让一个个学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精气神儿,让他们去超越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基础上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小学生虽然小,但成功的欲望也是比较强烈的,作为教师应当擅长于让小学生获取探究的成功。平时小学生在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上的探究成功令笔者意识到的是:我们必须让点点滴滴的成功成为学生探究意志和能力形成的铺路石,也必须努力让一个个学生都能获取点点滴滴的探索成功。在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获取成功中,笔者借助于真学课堂的打造,建立起互动学习小组,开展学生之间传帮带,促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潜能探索的余地。譬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笔者事先将两幅长方形的画进行复印,然后分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拿着这复印的长方形图画,用尺子分别量出两幅画的长和宽,在每个学生都量出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发现。学生思考自己发现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在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规律。然后再让学生去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在交流自己发现时,笔者也看到学生在表述时不尽十分的到位,而此时再让学生对他人的表达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争辩。学生进行争辩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真理越争越明的过程,更是学生在争辩过程中形成理想的探究精神和习惯的过程。由此,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之规律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更为清晰,学生对空间观念形成的探究兴趣也显得越发的浓厚。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5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

  3、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4、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一般要经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只需一次努力就能成功的概率是很少的。同样的道理,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只需通过一次计算就能得到结果的概率也是很少的。因此,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解决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成了本单元解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采用有效方式唤醒学生对以上知识的回忆。

  3、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4、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操作活动可分两段进行:

  (1)由具体到抽象的操作活动。

  (2)由抽象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

  四、教时分配

  本单元可用9课时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

  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

  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

  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

  3、(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分法后)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

  设想:当出现“b”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

  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c”的分法时,开始同“b”的做法一样,先使学生明确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再使学生明确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分类是以相交与否为分类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正确的。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总之,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请一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师:那剩下的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没有)想象一下,画长点,相交了吗?(没有)再长一点,相交了

  吗?(没有)无限长,会不会相交?(不会)

  (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互相平行)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

  (学生回答)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学生试说不完整的概念)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

  师:你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

  师: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

  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试说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没想到的例子。

  2、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主题图)

  3、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出示几何图形)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1、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平行。观察发现规律。

  2、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垂直。观察发现规律。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7

  (一)、本册教材内容及编写特点。

  修订后的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整理和复习。与原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相比,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将“百分数”移至第十一册。

  在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将“百分数”的内容分成两部分,分别安排在第十一、十二册,此次修订后,由于内容的调整,课时也相应变动,故将本册中的“百分数(二)”移至第十一册,无论从课时还是从内容的衔接来看,都是非常合适的。

  2、“整理和复习”部分的调整。

  本单元主要的变化是根据前面各册教材的内容调整,对有关的习题进行相应的变动,如将“成数、折扣”的有关内容和习题删去,将涉及到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有关习题进行改编,等等。

  3、增加“数学实践活动”。

  (1)美丽的校园

  这个活动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测量、平面图形、比例尺等知识,绘制校园的平面图。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测量、收集数据、确定位置、确定比例尺、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将来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和数学建模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中国教育

  (2)节约用水

  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方案设计、收集数据、计算等手段,从量化的角度来说明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整个活动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自行设计方案,用实验的方法求出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水;二是通过调查、计算,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可以供一个家庭用多久,一个学校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等等。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借助这类跨学科的题材,可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此外,在以上四册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有一些措施是共同的,例如,对有些陈旧的题材进行改造,使之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某些过时的数据进行更新;重新绘制每一册的插图,使之更加活泼,更能吸引学生;等等。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认识线段比例尺;并掌握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能进行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相改写。

  4、使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5、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体各部分名称,掌握图柱体的特征。

  6、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7、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

  8、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9、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知道球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0、使学生学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制表步骤。

  11、使学生能看懂统计表和指出这个表所说明的问僵,掌握制作带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新版8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乐于接受需求的知识,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呢?有些内容学习起来确实有些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不仅听得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这样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利用背景故事进行教学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最终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背景故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我把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合理利用背景故事的过程中作个简单的阐述。

  一、新知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事实证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如在教学百分数打折这个内容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刚刚今年上五年级了,他很想买一台电脑,方便在家查找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爸爸听了爽快地答应了,要他先到电脑城去问问价,哪家价格合理就在哪家买。他先来到“小精灵”电脑城,营业员告诉他:“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刚刚在店里转了转,心里有底了。他想比较一下哪家便宜,他又来到另一家“小蜜蜂”电脑城,热情的营业员阿姨说:“本店一律优惠20%”。这下,刚刚一时没了主意,不知该买哪家的,他回去把有关信息跟爸爸一说,爸爸听了笑着说:“两家的优惠价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买哪家的都一样。刚刚听了感到很纳闷,同学们,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学生都瞪着求知的眼睛想知道原因。

  二、难点利用故事,促进探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难点利用故事化简,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例如:以前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决》时有以下一个片断: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师: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生:七个小矮人。

  师: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七个小矮人手拿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生:后一个比前一个多7。

  生:第一个数是7,第二个数是7+7,两个7相加是14,第三个数是21,3个7相加是21。

  师: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我就追问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

  学生读7、14、21、28、35、42、49。

  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生:7。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一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在精练的故事情节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有的是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心态。

  三、练习利用故事,调动情绪。

  曾有人说:中国的学生学数学就是做练习,做数学题,外国的学生学数学是参与一项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不管说法怎样,都是为了学以致用,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的让学生做题目,那么练习就失去其本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将练习融入数学故事中,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纳税这个内容时,利用学生身边的背景故事,:我们班王晨同学父母开了一家家具店,每个月的营业额是42000元,如果按4%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每月应缴纳营业税多少元?练习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互动,结合自家的情况或你了解的信息编题,让同学互相解答,这样,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各种各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背景故事,创设情境,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好地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

  当然,背景故事应当合理利用,应当找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一种热闹,要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俏都是多余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个性特点的发展和教学能力的形成,都来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而参与程度却与学生对数学学习是否感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数学一般都缺乏兴趣,对数学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动口、动手、动脑,配合教师的教学呢?就成了数学老师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和实践,我发现,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