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11-21 17:56: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说课稿3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4-95页,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从表面上看这部分知识虽然简单,但一年级的学生能在统计的过程中,不重复、不遗漏是统计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对收集的结果进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几种图形,实质上是在整理几组数据,这一概念的转变对学生来的说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身边具体事例、直观教学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统计的初步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更为学生以后续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依据“新课标”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收集及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有趣、音乐(小列兵)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统计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求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本课设计理念,力求体现学习是“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思想;学法上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本课学习活动,从学生的感性出发,通过“乐”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统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统计的含义。教师创设了“统计参加鼓号队人数、统计获奖情况、统计早餐”三个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环境,使教法与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设置疑问、体验统计的产生

  教育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根据这一点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教学,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对乐器的认识选择那一种自己鼓掌喜欢的乐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新课标”的学科整合。引用“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喜欢那一种乐器的人最多”启发学生体验统计的产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动手操作、引发争论、初步掌握统计的意义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经过一个积累、沉淀和深化的过程。教材的重点,往往就是学生认识上的转折。就本节课而言,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第一层:收集数据:制作小组统计图。

  1、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在小组内贴上自己喜欢的乐器) 合作要求:(1)每人只能选择一种乐器 (2)贴好的小组请各组小朋友数-数各在多少个?

  小组统计表

  小号

  长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汇报统计结果。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 (如;我们组有10个人,参加指挥捧的有2人,参加小号的有1人,参加大鼓的有2人,参加镲有4人,参加小鼓的有1人)这样一方面是有意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确保统计的准确性。

  第二层:整理数据:制作全班统计图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

  1、认识统计图各小组长完成全班的统计图,通过表格的谁多?谁少?陈述表格好处引导学生小结:这样的图都叫统计图。 全班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2、认识统计表全班互相交流数一数统计图中每种乐器各有多少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记录的方法引出“统计表”。、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完成统计表让他们介绍数数方法集体纠正,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并及时表扬。

  名 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第三层:根据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渗透品行教育。

  引导学生 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如:生1:__最多,__最少。生2:__比__多__个 生3:__比__少__个。并让学生互动解答根据计算结果的揭示板书课题“统计最多的乐器”通过你想对我们的辅导员说些什么,渗透尊敬师长的品行教育。

  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对统计意识理解经历一个逐步丰富的认知过程,“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铺垫,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将更深刻,更透彻,学生能将数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统计的应用将更得心应手。

  三、巩固提高-----应用体验、梳理知识

  活动1:欣赏比赛实录完成统计表

  通过播放CD我校鼓号队市区特等奖比赛实录,出示图表数一数近几年的获奖情况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学生上台扳演,集体订正)。这个教学活动不但学生能学以致用,还有意识让学了解我校鼓号队的发展历程及取了得的辉煌的成绩,发散思维让学看统计表情况说一句话。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拿省级,国家级的长远目标,从而渗透爱国、爱校、学家的思想教育。

  活动2:统计最喜欢的早餐

  通过出示学生熟悉早餐图片(面条、面包、鸡蛋、牛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统计最喜欢的早餐、完成统计表,再让小组汇报统计情况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老师通过多媒体现场制作全班的统计图,再一次掀起学习的热潮,根据统计结果教育孩子平时注意饮食均蘅,使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舞台。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

  四、对照目标-----评价整理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对照学习前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说一说:学会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这样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后,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制作一张你一家人的“年龄统计图”吗?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于参加鼓号队为主线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在自已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教师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体验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

  最后,为较好的突出本课的重难点,设计本课板书如下:

  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名 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指挥棒最多 大鼓最少。

  指挥棒比大鼓多多少个 ?

  21-9=12(个)

说课稿 篇2

  听过不少老师的说课,在演说的内容步骤上基本是大同小异。一种感觉:说课稿只能是理论的典型,却难以在课堂教学上实施。而此次倾听一次教师的说课比赛,为一位教师生动的演说而喝彩,更欣赏他说课中教学思想的独到与个性的张扬。它不仅仅是一份说课稿,还是易于在课堂教学实施的好教案。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五彩池》是北师大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组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以“我”的游览观赏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介绍了五彩池的魅力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本单元以“色彩”为主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大自然的丰富色彩,也反映出生活的多姿多彩。本组课文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第一组课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阅读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能较自然地在过渡中感受阅读的兴趣,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其一,运用二年级学习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并揣摩自己喜欢的生字记忆方法,流利朗读课文;其二,在整体感知内容基础上学生选择对“神奇”的感悟,紧扣重点词句理解品味;其三,有感情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本课教学重点是:围绕“神奇”,扣住“彩”字,运用方法,品味重点词句。

  本课教学难点是:用心感悟,想象进入意境,有感情朗读。

  本课教学准备是:师生共同查找介绍五彩池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学生进行预习(以“整体预习”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生字、朗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并进行批、注、画等,提出疑问;再以“部分预习”为辅--预习老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

  二、求真有度,说教法。

  语文姓“语”,小学语文姓“小”,为了将“小”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在课堂上表现出来,上出扎实的语文课,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达到一些语文专家在各种研讨会上所呼吁的:语文课要商简、务实、求真、有度。本课的教学方法落实求真与有度。求真,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感本特点,真,才能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的味道,立足语文的扎实训练,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度,就是训练的简单有度,达到到“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因此,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三:

  1、以句为线,扣“解”拉动神奇材料。《语文课程标准》对词句的.理解分别在不同学段提出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及不断变化提升的要求,就第一学段阅读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第二学段阅读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两个学段,从“了解”到“理解”,尽管是一词之差,但对语言感悟的要求就有了一个跨度。为了把好学段的过渡,有能扎实语言文字训练,教学时首先抓住课题的“彩”字,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从颜色来写五彩池的美,再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彩”字的对应的中心句--我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基础上明确全文是围绕五彩池色彩与形态神奇来写。然后让学生发挥个性化学习,找出自己感悟的“神奇”句子,悟出“奇”在哪,这样,“神奇”的语言材料就被学生一一找了出来。最后老师根据学生所感悟地内容,逐一点拨引导理解。这样以简洁的线条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与情境美的方法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以词为线,运用方法品味神奇。就是在学生找到表现五彩池“神奇”有关句子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联系上下文进行感悟,说说“神”与“奇”在哪,在学生困惑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联系语句环境,结合生活实际或查找到的资料,感悟神奇的意境美,品味出语言美。就“水池周围树木茂盛,无光十色的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这一句,就可引导学生抓住“瑰丽”与“无光十色”这两个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同时,也就打开理解句子通道,感悟整个意境的美。()然后总结理解句子方法:找出句子在文中段落位置--抓住重点词理解--联系词意与句子上下文理解意境(也可以根据画面、自己了解到的资料)。其它句子就可以让学生运用这方法尝试学习。

  3、以读为线,创境意境体味神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这载体既有显性,又有隐性。因此,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有人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不断变迁中恒定的力量。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文本的情感通过你的课深入学生心灵,除了摈弃种种做秀套路,重要一点就是突出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而语言技能中,朗读是品味语言文字,体验情感的主渠道。正像张天若先生所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而“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于永正老师语)因此,当学生理解语句描写所呈现的神奇意境之后,让学生尝试着读,再进行交流,教师参与中引导从标点、速度、语调、重音感悟朗读技巧,然后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感悟中懂得如何把握技巧,最后才创设意境--播放轻声音乐,让学生看着画面,想象进入意境,找到身临其境感觉,这样读起来就声情并茂了。

  三、务实到位,说学法。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代宗师叶圣陶在从事教学和教育研究的70余年中,始终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并一生为之奔走呼号。“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便是叶老教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他反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达到“不待老师讲”,“不待老师教”。学生从低年级过渡到中年级,刚开始,就让学生运用这法与那法自己学习,那是不确合实际。毕竟刚踏上中年级的学生,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因此,务实,就是让学生在原有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达到落实到位。低年级对生字的学习有了一定基础,预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也有了一定的方式。这节课,就将这两种学习方法进行务实到位。

  1、自学生字,运用方法记形。就是让学生课前运用二年学习生字的方法自学。课内,揭题交流查找的有关了解到五彩池的资料后,进行检查预习--读生字,让学生说说必须提醒同学注意的读音,然后说说自己的喜欢的字用什么方法来掌握它。这样的检查,集同学们的智慧,达到资源共享,而且,避免错别字的产生。若难以记忆的字,在理解内容中再引导学生结合语句环境理解,这样分层学习,学生记忆深刻。(因为三年级时错别字的高发期,死记硬背易于回生。)

  2、掌握预习,奠定感悟基础。预习是学生自能学习的体现,是理解内容的前提。学生有了预习,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或大概)印象,再次进入课文学习,就易于多了。何况,一节课40分钟,若在课内进行预习,花费的时间不但多,而且学生之间不能充分感知,就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本课的预习就是在原有二年级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进行以“整体预习”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生字、朗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并进行批、注、画等,提出疑问;再以“部分预习”为辅--学生预习老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课题“彩”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找出文中与“彩”字对应的中心句。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预习,学生既有保底,又发挥学生的个性学习,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学起来有劲。交流预习,就能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感知整体内容。

  四、简简单单,说教程。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模模糊糊。简单教学,已经是目前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最理想的课堂教学!“简单的语文是一首精巧的诗,而不是一壶平淡的酒。”这就告诉我们,简单语文教学,并不是平庸的,它的创设,需要教师有诗人般敏锐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去追求真实,立足实际情况求新、求活;追求朴实,反对花俏做秀;追求扎实,让学生走自己的路,用眼看,用心想,摈弃无用的机械重复的练习,从而以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依据这理念,本课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1、复习导引,揭题引文。

  A、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了解了蒲公英的生命特点--它早晚合拢。中午张开花色的花。从它身上,我们感悟了自然万物生命的色彩。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感受令一种生命的色彩--五彩池(板书)。

  B、理解“彩”意。(让学生联系字典、生活实际、课文内容说,教师最后肯定彩字应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C、由“彩”引文。(让学生找出与“彩”对应的中心句“我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理解“神奇”,从而感知全文围绕“神奇”来写五彩池。)

  2、学习生字,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让学生读生字词,并说说应注意的读音及其喜欢的字的记忆,教师加以指导。)

  B、指名朗读。(检查对课文熟悉程度。主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

  C、感知内容。(分别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说说自己感受到的五彩池“色”神奇,与“形”神奇的句子。

  3、扣句抓词,感悟神奇。

  A、学生自学感知句子中描写的意境神奇在哪?

  B、小组进行交流,相互补充看法。

  C、全班交流,理解句子,感受意境神奇。(让学生讲自己感受意境神奇的句子,谈自己的理解,学生补充,教师再引导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悟。)

  4、尝读创境,体味神奇。(侧重引导重点句进行有感情朗读。)

  A、学生依据自己喜欢的句子,尝试着读,揣摩感情朗读的方法。

  B、全班交流,教师引导。(例如: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朗读这句话时,速度柔缓,声音轻柔,“闪耀、铺着、宝石”重音轻读。节奏按画线读。)

  C、教师范读,学生品评,感悟中掌握朗读技巧。

  D、创设意境读。(播放《高山流水》曲子,看着画面,教师范读,让学生进入意境,然后让学生来读。)

  5、欣赏背诵,再次预习。

  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继续感悟课文没讲完的“神奇”语句。并预习造成神奇的原因。

  以上说课稿值得欣赏,是因为教师不是空洞的理论,为说课而写说课稿,而是在设计时,以务实的精神,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立足于教学目标,与文本对话,与课堂中的学生对话。就学生方法运用上,教师不是不确实际设计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而是依据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考虑低年级到中年级过渡,扎实学生学习方法运用--巩固识字,提高预习要求,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此说课稿值得欣赏,是因为教师有独到的思想,单纯就说课小标题,摈弃了通俗,以课程的理念贯穿始终;就内容而言,对操作主义、经验主义是一种超越,体现了他对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诠释与追求。就说课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简单而又易于操作,不但把握住了年级的过渡,而且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落实到位,有着一种文化精神与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对课堂生命追求,而不只是站在说课的角度。此说课稿值得欣赏,是教师个性的张扬,他不人云亦云,而是扎实于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就“简简单单,说教程”,可以说是简单而丰满。从教学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文字训练不蔓不枝,干干净净,对文本深入探究,多层面思考。整个教学思路给予人的信息都是沿着尊重学生个性与目标主线展开教学,清清爽爽,让学生能将自己与文本和生活融为一体,从文本找到自己,爱上语文。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刘蕊的《父亲的谜语》。下面我从教材分析与处理、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于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1.教材地位、作用和意义

  《父亲的谜语》是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围绕亲情这个主题,赞美了人间真情的纯真和美好。《父亲的谜语》是一篇叙事散文,以“猜谜语”为线索,深情回忆了小时候父亲教“我”猜谜语的情景及长大后与父亲的难舍难分,再现了作者童年及长大后与慈爱的父亲间一个个甜蜜快乐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展示了父亲对女儿那细腻、深沉的感情,也抒发了女儿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文章构思精巧,选材巧妙,语言朴实、通俗、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学习本文,在理解文章感情的基础上,更好的是能唤醒同学们内心或已沉睡许久的内心,并通过学习本文中父亲眼睛的细节描写,来提高同学们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水平。

  2.三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加深同学们对父爱的理解,掌握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且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我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分析在下面单独呈现)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本课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②欣赏课文独特的选材和精巧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 读讲结合,运用设疑赏析文章选材与构思、品评语言文字等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深沉的父爱,培养学生回报父母、孝敬老人的美德。

  3.教学重点难点

  在《父亲的谜语》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父亲的眼睛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将父亲对作者深沉、细腻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所以,本着领会一篇文章,提升一个水平的.目标,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 学习文中对于人物的细节描写

  难点:体会文章以谜语贯穿全文,抒写父爱的精巧构思。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的因素,大多数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感情,甚至对父母爱的付出视而不见。另外,也根据同学们在作文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不能更为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我希望可以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为深切的感受到身边浓浓的亲情,并且在写作水平上能有一定的提升。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实质是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和成功。基于这种理念,我选择了此法。为了能更明显的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设计让学生们仿写来体现这一特点。由开始部分的初步尝试,到学习本课后的加以修改,来巩固所学内容。

  学法:讨论、探究法:

  对父爱的理解是难点,为了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课文,品评、讨论句子所传达的感情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学反思:

  从预设效果来分析,通过课前练笔,以及课后修改这一环节,能够引导帮助同学们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课堂表现来说,不论是课前导入,还是问题的设计,都以学生为本,紧紧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同时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启发同学们在情感教育方面有所收获。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如何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我还不能很好的做到收放自如。还缺乏一定的经验。 最后,诚恳希望各位同事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11-02

小班常识说课稿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11-03

牛津8A说课稿 Online travel说课稿11-02

高教版乐理说课稿 跳动的节奏说课稿11-03

坐井观天的说课稿12-01

《画风》说课稿12-01

穷人说课稿12-01

《泉水》说课稿12-02

《杠杆》说课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