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2-26 12:20: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白鹅》是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本中的第四单元的13课,是著名的漫画大师文学作家丰子凯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篇佳作。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再者篇文章之中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整篇课文用生动诙谐的语言通过对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的具体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高傲的白鹅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因为这篇课文中有好多的具有文言性质的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如不胜其烦,引吭大叫 窥伺 净角 侍候 供养不周等词都很难读正确,还很难理解,所以我们教研组研讨后决定首先在第一课时先处理完这些难读难理解的生字新词,读熟课文。今天所展示的是《白鹅》的第二课时。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特点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重点: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

  三、说教法学法: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文是讲读课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整节课下来是老师引领着学生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最终对学文指导落实到了写作方法的指导。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课文类型及现有的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首先让学生从回顾课文内容进入本课的学习。

  然后通过教师的提问:"作者是怎样把白鹅的叫声特点写具体的呢?"展开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因为"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所以老师及时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老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接着在教学鹅的步态的内容时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同时让学生从课文描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并演一演。这样设计一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二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并再次通过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最后一环节是总结写作方法指导写作

  在课堂充分学习阅读的基础上缴是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写我们身边动物的某个特点。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教学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创设这种由内化到外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体现出自渎自悟的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串讲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自渎自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增强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积累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围绕鹅的图画老师适时的把鹅的特点进行板书,并把有关鹅 的 叫 声、步 态、吃 相 的 词语 如 "厉声大叫"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等词张贴 在鹅图片的适当位置,这样的板书能够体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解读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教材第六册上的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叙述的是:有一年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历尽艰辛得来的水,自己没喝一口,却让给了小动物,让给了路人。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故事虽然短小,却给人以强有力的心灵震撼,她昭示人们:爱心是永恒的,无私广博的爱能创造奇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会让他们感受到无穷乐趣;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会让孩子感到可亲可敬;细腻传神的语言描述,会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魅力;而真挚感人的情感,又会让孩子受到心灵的洗礼。

  基于课文丰富的情感内涵和鲜明的语言风格,我想以水罐的变化和小姑娘的表现变化为主线引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爱心及爱心的神奇力量应该是一个重点。在此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故事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如果通过课文的阅读,能在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和净化,使我们自己的灵魂也变得澄澈和高尚起来,那么我想:这样的课应该是成功的.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能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的丰富想象力。(难点)

  3、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懂得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只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三、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披文入情,诱发学生情感

  神奇的童话故事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阅读和影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贮存了许多美妙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是他们解读这篇课文的钥匙。为此,我是这样导入: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看到那美丽的银河,你又联想到什么呢?这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简直让我们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一个关于它的动人故事。 这样导入,学生仿佛步入童话的'殿堂,仿佛置身于夏夜的庭院,仰望星空,等待一个美丽动人故事的娓娓道来。

  (二)精读品味,培养学生语感

  第二至第五段是课文的重点。阅读这一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水罐变化和小姑娘表现的句子,并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水罐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与小姑娘表现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去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内涵。接着,通过朗读来展示阅读成果。如果学生朗读情感不到位,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紧扣文中关键词进行体味,如“喜出望外”、“赶紧”、“跑去”、“哀哀地尖叫”、“欢喜起来”、“再也忍不住了”等,想象当时的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感受母女俩无私广博的爱心。对于朗读情感基调的把握,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可以站在赞美爱心的角度,读出美感;也可以站在阅读童话的角度,读出故事的神奇。这样反复诵读,不停思索,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审美表达,深化情感感悟

  这篇课文正如一泓清泉,合乎美的规律,而语言的形象美、语言的艺术美是有机的统一体。课文中有许多空白处,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想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借助文本,进入美的境界,在听说读写中深化课文情感的感悟,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比如课文第二段这样写:“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我引导学生想象:小姑娘睡着了会做什么梦?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深深的感动了我们,也一定感动了……否则,等他醒来时水罐里怎么会有水呢?这小狗和过路人都是真的?还是上帝的化身……同学们想一想,是上帝的话他又是怎么想的呢?说出上帝的心理活动。再如课文结尾说“水罐里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水给小姑娘一家及村子里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人们会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想象人们久旱逢甘露后的痛快酣畅,体会人们的惊喜兴奋之情。

  这些既是想象训练,又是情感感悟;既是语言表述,又是情感表达,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 精神境界,培养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使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什么是模式?模式指的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这里所说的小学语文说课的基本模式,仅仅指的是“说”的模式,不包括说课的整个活动。具体的是指根据一定的说课目的和内容,怎样进行述说的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方式。目前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惯常采用的说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三说”的说课模式

  这种说课模式的方法,是把整个说课内容分作“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和“说板书”三个部分。在“说教材”的时候,结合说大纲,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结合说教法、说学法和说练习的设计与安排。

  使用这种模式说课的好处是容易抓住和突出说课的重点,不至于因说教法、学法不当而出现喧宾夺主或把握不准时间的情况。而且大纲、教法、学法等结合在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的过程中说,会使说课的流程不显得那样机械、呆板,容易给听说课的人留下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联系自然的好印象。但也正因为在说教材、说教学程序设计时还要结合说大纲、说教法、学法,也就增加了说的难度,处理不当,容易发生零乱,甚至是颠三倒四,绕来绕来说不清楚的毛病,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2.“四说”的说课模式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称为“四说”。这是一种目前被较为普遍采用的说课模式。由于把教法和学法,作为独立的内容分开来说,说课时就容易说清楚,思路也会比较清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说教法时,应说清以哪种教法为主,哪种教法为辅,以及教法选择的理论根据。在说学法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分析学情,交代清楚该课设计是建立在学生什么样的学习基础上的。使听说课的人容易在听说教学程序设计前,就从整体上明确该课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课堂教学的大致走向。但孤立的说教法、学法,也容易导致生硬、机械,而且每一种教法都不是万能的,在一堂课中,常常需要几种甚至是很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所以使用这种模式说课,应当切实掌握好“说教法”、“说学法”的“度”,说课要有分寸。而且也切不可以为教法、学法已经在前面单独说了,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就束之高阁,不再涉及了,事实上还应当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再结合教学的实际,穿插进去说一说。一般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先在“说教法”、“说学法”时概括说一说,尔后在说教学程序时,再穿插进去说。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四说”模式的优势效益。

  3.“五说”的说课模式

  “五说”的说课模式是先说教材,然后依次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最后说板书或练习设计或结合起来说说板书和练习设计。这种模式与以上的“四说”的模式相比,前四方面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增加了说板书(或再包括练习设计)的内容。但无论是“三说”还是“四说”,实际上板书(或再包括练习)也还是要说的,区别只在于前者仅把板书(或包括练习)作为教学程序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揉合到教学过程中说,板书或练习设计的地位,也不像后者那样予以强调与突出而已。

  4.“六说”的说课模式

  所谓“六说”,即是“五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或练习)中的“说教材”与“说教法”之间,插进一个概括陈述整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着重注意及准备着重体现的一些问题。有时,这个环节也可以安排在最后,即在说板书之后。这个环节说的内容,往往带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常常围绕准备体现什么、注意什么、遵循什么及怎样体现、怎样注意、怎样遵循和为什么要体现、为什么要注意、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思路和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阐述。如果将这个环节安排在最后,则在陈述时还要结合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说好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求说课者对自己所说的课必须烂熟于心,并对自己怎样教和为什么教,在理论上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抓住本质的东西旁证博引、引经据典,将该说的内容说清楚,说透彻。

  说课模式,除以上四种以外,还有很多种由以上模式生发出来的变式,如在说教材和说教学程序之间插进“六说”模式中的第二说,把说课的内容变成新的“三说”,而且还可以把“六说”中的第二说放在说教材、说程序设计之后使之成为另一个新的“三说”。但不管怎样,说课的基本内容是不变的,变的只是说的内容的组合和次序的先后及突出、强调的内容和程序不同。而这里必须十分强调的是,在以上这些说课模式中,虽然没有把说理论当作一个独立的说课环节,但这绝不等于说,理论的阐述在说课中并不重要,恰恰相反,理论在说课中是占有相当突出的重要位置的,实际上“六说”模式的最后环节,也就是说理论,而且把说理论放在说教法、学法前也是可以的。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说课,都切不可忽视理论的陈

  《惊弓之鸟》说课稿

  《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第28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讲述了更羸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内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也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三段来理解。教学中为了突出重难点,采用分两部分的方式比较合适。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较为具体地讲到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文中所述,更羸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便断言他“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难怪魏王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认为是自己听错了,但随之而来的情形便足以印证了令魏王难以置信的话。“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原本毋需用一个“并”字也能讲通,但通过一个“并”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不取箭”的事实。但闻“嘣”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读文至此,我们定会拍案叫绝。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后四个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尤以更羸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为重。

  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吃一惊”,由前面的“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怀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问句到“啊!”“真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惊讶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惊叹句便很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课文并未就此点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惊叹之余,写到了更羸令魏王觉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更羸话前的提示词语“笑笑”两字可不简单,因为这笑中包含着更羸对眼前事实的最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其中的玄机却是我们和魏王所不知道的。这话语连同这话语前不可思议的神情对刚亲眼目睹完让人不可想象的只弯弓取鸟场面的魏王来说,当然更是觉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吗?“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问也是我们读到这里的疑问,当把这些不可思议的疑问推向高潮的当口,让更羸用诸语道破天机,应当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笔。

  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赢由所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

  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一个特点,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本篇文章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组,在训练重点上由逐步“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的训练进而训练学生“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时,应抓住课文的重点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础上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养能力方面: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基础知识训练方面: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井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练习复述课文;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养成认真读文、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拟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结合《惊弓之鸟》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揭示课题,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二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新课的环节。由故事演绎而来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课文对更羸善射的技艺集中体现在对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准确分析和推理上,以上这些不宜过早出现,因此适当地变换形式,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我是这样做的:在进一步揭示课题时,学生明确故事里的这只鸟是只怎样的鸟?以此唤起学生对大雁这种候鸟的生活习性的再认识,为下文讲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铺垫。故事里讲到了哪些人?主要讲谁?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立足于了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羸的特点。在本节课新授伊始,提出这两个问题,即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在明确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学习设置一个寓有形于无意的思维环境。

  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采用的是按顺序讲读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更羸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首先让学生默读这五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什么?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默读后,提出问题: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交代了更羸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什么身份的人。在让学生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时,我引导学生从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般且仅此而已,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己是家喻户晓,以至下文说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猎,这样一步步地获得明确的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各讲些什么呢?让学生分清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第二句,提出“这只大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一只”、“慢慢”等词语认识事物的表象。大雁喜群飞而徙,“一只”说明它掉队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况。“慢慢”是说飞得慢而吃力。在学生了解了大雁的特殊之处后,让学生相机体会三个句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先讲“去打猎”,再讲“雁飞来”,后讲“指雁说”,这几个意思是一步一步讲的,能看到现象已是不易,看到就说理见自信。再通过指名朗读加深对句意的认识,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重点读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词语。对三、四自然段的学习先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魏王说话的语气,通过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更羸对魏王所说的话让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是从来也未曾听说过的。“你有这样的本事?”让学生体会魏王言语中对更羸有神奇般的本领感到极其怀疑。在学生对魏王的这种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来朗读,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指导朗读,要学生注意其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这样表达。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只有一个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看这一个句子中讲了几层意思,引导学生从前后联系中发现其中的两层意思:弦响、雁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自然段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是这样安排的,引导学生思考:“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中不用“并”也能讲通顺,现在用上“并”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并”是加强语气,强调更羸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从容自若,成竹在胸。而后出示字幕:“……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用红笔在其中两个“直”上加点,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直”在不同的句子里,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飞”是说大雁听到弦响一个劲儿往上飞,飞得急;“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这样,教师在学生还理解不深的关键词语上,画龙点睛地做些指点,启发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懂得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词旬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在此节有更深入的体会后,让学生通过加重关键词语气的朗读来更好地体验这种感受。在学生朗读后,出示能直观反映这段内容的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更羸的动作,更羸和魏王的不同神态。采用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轻声读全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旨在让学生在分析自然段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这也体现着大纲的要求。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采用抓重点段辅以练习,讲练结合的.方法。安排几组练习突破重、难点,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段是重要的?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更羸所说的原因,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而且对话人的表情较为丰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内容后,要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惊”的句子与第一部分中对更羸的话表示怀疑的句子作比较,以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进而体会更羸的话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对内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时,再用感情朗读来表达,并加以评议,从而沟通了从认识到理解的桥梁,也为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础。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出示这一自然段内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读这段话,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在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学生判断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羸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第一句讲他看到和听到的现象,第二句还是说现象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孤单失群”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两个并列关系句式的句子结构,因为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现象的分析,侧重交代的则是原因,于是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飞得慢,因过_____;叫得悲惨,因为_____。”让学生当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更羸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然后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为____掉了下来,因为____。”使学生能模仿前面学过的句式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两组相同的关联词“一……就……”结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使大雁掉下来这一严密的推理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最后要求学生在齐读后概括课文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至此,本课时的板书已经形成,板书的内容正体现着更羸从观察到分析、推理和实际情况的全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来说一说更羸是怎么知道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在这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因为……”的句式说出: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雁,是因为大雁受过箭伤。通过这个说话练习,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总结全文时,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前一部分写了什么?后一部分写了什么?作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总体回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此处,还可让学生思考:如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分段,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练习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作业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针对这则成语故事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的要求,在新授课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练习复述课文内容,这里提醒学生注意复述与背诵的区别,引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用讲故事的语气进行复述。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附板书设计:

  28.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

  受过箭伤还在作痛

  一声弦响

  嘣的一声

  拼命高飞

  直往上飞

  一只大雁

  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伤口裂开

  拍两下翅膀

  边飞边鸣

  掉了下来

  直掉下来

  (观察)

  (分析)

  (推理)

  (实情)

  《全神贯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全神贯注》是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芡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差点把芡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课文重点叙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情景,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作者通过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把罗丹如痴如醉地工作状态描述的维妙维肖。要学生理解罗丹忘我的工作情景,是教学的难点。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段与段衔接非常紧密、紧紧围绕全神贯注这条主线展开。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所以理解文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和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所以理解文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和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重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

  2、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3、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感情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逻辑段。

  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再读课文,划出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

  第三课时:讲读第三逻辑段,理解芡威格话的含义,总结全文,弄清段与段之间联系。感情朗读,完成课后作业。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1—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的2、3两项,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质疑问难——想象叙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课文第二自然段叙述“罗丹一会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象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些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他全神贯注地工作情景。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理解这些内容,体会这种意境有一定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采用硬灌的方法,效果一定不佳。我一反常规教法,让学生针对罗丹的每一种表现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问题。这就把难点化分为许多小问题。减缓了教学的坡度。接着让学生看幻灯片,用自己的语言把幻灯片的内容叙述出来。最后再由教师引读文中的句子,弄清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对于1、3、4自然段中的对话,主要采用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理解这些重点词句。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呢?因为“学起源于思,思起源疑”。教学中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发现和由教师的提出效果大不一样。由学生提出能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看图说话,是培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让学生在理解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每一个表现的基础上,看幻灯片用自己的话把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叙述出来,既是对前一教学环节的检查,又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口头表达力的锻炼,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升华。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特别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课理解。”我对课文1、3、4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主要是人物的对话),按以上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请大家看课题,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完这课后,你对这个成语的意思会有更深的理解。

  2、课文讲谁、因什么事而全神贯注?(罗丹因修改女像而全神贯注)

  3、请大家打开书,谁能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课文分哪四部分?(教师板书:看女像、改女像、忘朋友、谈感受)

  4、昨天的预习中我们划出了每段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这些重点句的理解,体会大艺术家罗丹是怎样忘我的工作的。

  (二)读议结合,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

  1、抽生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教师引导分析罗丹语言中的感叹号和两个省略号的作用,体会罗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说的情景。

  2、感情朗读这段话,加深理解。

  3、抽人读第二段中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针对罗丹的每一个表现各提一个意义的问题:

  (1)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在干什么?

  (2)他嘴里叽哩咕噜的在说什么?

  (3)眼里闪着异样的光是什么意思?争吵什么?

  (4)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是在干什么?

  (5)他的情绪为什么更加激动了?

  (6)他为什么像喝醉了酒一样?

  (7)为什么作者要写他痴痴地微笑?

  4、抽生对以上问题一一回答。

  5、看幻灯片,把以上问题连起来,说说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形。

  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从不同角度反复琢磨如何修改,一边看,还一边念念有词地仿佛在说:应该这样改,这样改更有风采,那样改缺乏魅力,说着说着,他眼睛一亮,找到了最佳方案。于是他熟练地操起抹刀修改起来,越改越满意,越改越激动。他如痴如

  醉地修改,已完全陶醉在修改塑像的工作中了,一小时以后,他终于改好了,舒心地对着女像痴痴地笑了。

  6、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在书上画出描写罗丹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7、教师引读。

  8、自己读3、4自然段,想这段主要写什么?这段与表现罗丹全神贯注有作用?(这段写茨威格被关在罗丹的工作室里。能进一步说明他全神贯注地工作。)

  9、朗读人物对话,体会罗丹虽已修改完女像,但思想还沉浸在刚才的工作中,所以差点把芡威格锁在房内,充分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三)依据板书,说说1—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这几段仅仅围绕课题来写。看女像时罗丹全神贯注地观察、发现问题。改女像时如痴如醉地工作。改完女像还沉浸在创作的境界中,差点儿把朋友锁在房里。)

  五、说板书

  看女像皱着眉头

  全一会儿……一会儿叽哩咕噜

  神改女像异样的光争吵挥动

  贯喝醉酒痴笑

  注忘朋友径自出门

  谈感受如果……就……

  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展现文章的主线和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对不懂问题提问,体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全诗共五个小节,第一节写夏天这位“小姐姐”问我在夏天想变点儿什么;第二、三、四节分别写“我”在令人神往的夏天想变成什么;第五节写“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诗歌蕴含丰富,语言浅显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遵循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根据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阶段要求和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意图。本课设计教两课时,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紧紧围绕“读好书,写好字”这两大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说训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教学目标(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②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4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③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悟,悟中读。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根据本课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写好5个生字“戏、穿、柄、眨、蝈”。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悟,悟中读。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指导学生写好2个生字“游、伞”。

  二、说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感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通过阅读来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感悟是学生个性化的心理体验,教学中坚持三个“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以自学为主。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反映阅读教学中基本规律,强调学生独立的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感悟的核心是理解,教学中注重阅读双向心理过程的运用。师生互动能引发学生形成愤悱和智力激荡,势必激发灵感,启迪心智,加速催化阅读感悟。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为中介,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特点增强阅读的兴趣,向往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品读感悟法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有机渗透人文教育。

  如教学第五小节时,我创设情境设疑:为什么当“我看见荷塘”时,又“真想变成荷叶”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小节,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学生自读自悟,能悟出多少是多少。我再根据学生汇报点拨:为什么把“荷叶”比作“一柄大伞”?你们见过荷塘里的荷叶吗?它是什么样的?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就是因为荷叶像一柄大伞吗?那是为什么?自己再读一读最后四行诗。学生通过再读理解了:小鱼有荷叶这把“大伞”遮挡烈日,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玩耍;雨点落在荷叶上能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体会到荷叶不仅自己美丽,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荷叶还给谁带来欢乐?能不能象课文这样说:____来了,在荷叶____。荷叶给这么多的小精灵带来了欢乐,所以当看到那小小的荷塘时,我(生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真是太伟大了,让我们一块来欣赏欣赏。(课件)同学们在读中悟,悟中读,明白了“我”

  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人文教育不言而喻。

  2、情境教学法

  如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那条游入清凌凌小河的小鱼,你会觉得怎么样?如果你就是那透明的雨滴,睡在绿叶上,你又有什么感觉?你有什么感觉就读出什么感觉。学生通过读读出了自己的体验。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认识什么东西也是透明的,从而理解“透明”。又如教学第三小节时,我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一生自选第三小节读,这时我创设情境: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你好像看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假如这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如果你就是那只蝴蝶,你会怎么做。能不能用动作告诉大家。(一生在教室里飞舞),谁还愿意做那只蝴蝶,就一起穿梭吧。可爱的蝴蝶们,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能不能通过读读出它们的快乐、自在。男女生合读。

  3、cAI课件辅助教学法

  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可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仅能传送文字、语言、图象,还能增强信息的表达能力和教学的直观性,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感染力,能引起学生的情绪效应,诱发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参与。通过借助色彩鲜明的动画、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共鸣,进行美读。如教学学习第四小节,我这样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夏天迷人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我又想变成什么?引读这个小节后课件出示夏夜的画面:并声情并茂的描述:在晴朗的夏夜里,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眼,好象在对我们微笑,弯弯的月儿像一只小小的船,飘呀荡呀,这样的夜空美吗?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小组合作读。

  三、说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的参加语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还注意运用学生的差异资源进行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发展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今后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如在进行拓展想象迁移练习中(如果,夏天小姐姐问你们想变成什么,你们会怎么说?):我让学生想象说话练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在四人小组里说。在汇报时能不能像课文那样说。可以说一句,两句,能说上三、四句就更好了。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之后,第二课时我主要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课件出示生词,复习导入。

  在教学新知时,采用复习生字词导入,加强生词出现的复现率,遵循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为本课教学奠定基础。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五个小节,其中夏天小姐姐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哪一个小节?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第一小节)回答部分有四个小节,你们喜欢读哪个小节呢?自由练读。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喜欢哪个小节就读哪小节,自由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悟中再读

  1、学习第二小节。

  指名读(好生:我喜欢读第二小节)。:如果你是那条小鱼,你会觉得怎么样?如果你就是那透明的雨滴,睡在绿叶上,你有什么感觉?能不能通过读读出你们的感觉。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小鱼、雨滴,会什么感觉,你有什么感觉就试着读出那种感觉,以读代讲,学生自读自悟。

  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认识什么东西也是透明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词语的教学不能机械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见过什么东西也是透明的,从而理解“透明”这个词

  2、学习第三小节。

  指名一生读(我喜欢读第三小节)其他生,你好像看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假如这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如果你就是那只蝴蝶,你会怎么做。能不能用动作告诉大家。(一生在教室里飞舞),谁还愿意做那只蝴蝶,就一起穿梭吧。可爱的蝴蝶们,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能不能通过读读出它们的快乐、自在。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动作理解“穿梭”。

  3、学习第四小节。

  夏天迷人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我又想变成什么?引读第四小节,齐读。

  (课件出示夏夜的画面)瞧,晴朗的夏夜里,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眼,好象在对我们微笑,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多美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齐读,小组合作读:我想变眨眼的星星,我想变弯弯的新月。最后,我看见什么?(生接读: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创设情境,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可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引起学生的情绪效应,诱发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参与。通过借助色彩鲜明的动画、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共鸣,进行美读。

  4、学习第五小节。

  过渡:多美的夜空啊。为什么当“我看见荷塘”时,又“真想变成荷叶”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小节,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这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重难点。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

  根据学生汇报点拨:为什么把“荷叶”比作“一柄大伞”?你们见过荷塘里的荷叶吗?它是什么样的,谁来说一说?

  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就是因为荷叶像一柄大伞吗?那是为什么?读一读最后四行诗。

  它们的快乐是谁带来的?(荷叶)荷叶还给谁带来欢乐?能不能象课文这样说:出示句子,说话训练:______来了,在荷叶上______。

  荷叶给这么多的小精灵带来了欢乐,所以当看到那小小的荷塘时,我(生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真是太伟大了,让我们一块来欣赏欣赏。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觉得快乐吗?让我们带上这种心情读一读全文。这么美的诗,想想把它背下来。喜欢哪个小节就试着背背。

  如果,夏天小姐姐问你们想变成什么,你们会怎么说?

  通过自读体会到小鱼有荷叶这把“大伞”遮挡烈日,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玩耍;雨点落在荷叶上能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从而体会到荷叶不仅自己美丽,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体会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创设情境进行口语训练,积累语言,逐步内化,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指导写字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这两个生字,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卡片,齐读,贴在黑板上)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在写“游”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写“伞”字呢?(可结合荷叶或雨伞理解“伞”字)师范写。

  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容易记字的方法来记住字形,避免烦琐的分析和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识字自主性和能力。

  3、学生描红,临写,抽两生的作业进行反馈。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一篇精读课文。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且把造成“奇特”的原因巧妙地安插在第三段:“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这就是失重,也就是造成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奇特的原因。这些有趣的事情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根据课标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具准备:

  学生收集的有关太空的资料。制成飞船形状的字卡、词卡。

  二、说教法和学法: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这一“例子”,训练学生识字写字以及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甚至在说话中创造语言,体现了工具性的特点;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学、乐学。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怀。在教学中采用精彩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说出所见的画面,从读课题中说出自己的发现,提出疑问,用不同形式的读——小组说——模拟宇航员介绍,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识字中,我先让学生读文自主识字,接着由句——词——字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再次认读,体现识字的层次性。接下来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字词卡互相测读,尤其以魔方的形式师生互动,识字——组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研读感悟中,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读、模拟读、介绍读、展示读等一系列读书活动,间或穿插说话训练,真正达到了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运用语言的目的。课标要求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要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文感悟后,教师依据学生已调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基础,顺势而导,让学生谈学习的感受,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感情。接着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产生对网络这一新科技的喜爱,最后鼓励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再查资料,把语文课堂扩大到了课外,走入了学生的平常生活当中。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美丽的太空画面,让学生观看。

  (鲜活而精彩的画面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感受神奇,产生向往之情。)

  2、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用语言的形式把看到的画面表达出来。师尊重他们的个体感受,并鼓励指导他们说较完整准确的话,激发其说话热情。)

  3、师激情:在茫茫的宇宙中,点缀着无数颗美丽的星球,它们看上去似乎彼此离得很近,但实际上却相隔非常遥远。在广阔无垠的太空里,藏着无穷的奥秘。看到如此美丽的太空画面,你想说点儿什么?指名谈感想。师顺势利导:是啊,人人都想去太空遨游一番,你们猜想一下,在太空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4、学生自由说后,师导入课题:如果在太空生活,许多事情都会变得非常稀奇而且还有点“古怪”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太空生活有关的课文。(板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后)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贵有疑,疑而促思。学生产生“想知道”的愿望后,才能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能激发学生去通过读书探究的迫切愿望。)

  2、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自主识字与小组合作的形式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率。)

  3、汇报读文:采取个人展示读、小组竞赛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顺。

  (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能满足低段学生好表现的欲望,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去读书。)

  (三)引导学生识字:

  1、学生快速找出含生字的句子读几遍,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领读、齐读,师生共同正音。

  2、从上述句中找出含生字的词,去掉其余部分,学生认读生词。

  3、去掉上述词中其余部分,只留生字,让学生认读并自由组词。

  (由句——词——字的认读,根据难度不同,有层次地多次再现生字,让学生随文识字,既是新授,又是复现。在读的过程中,生字不断复现,自然也就成了熟字。)

  4、学生拿出自制的字词卡,互相测读。

  (生生互动,使课堂呈现出平等、和谐的氛围,测读形式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5、师生合作认字:师拿出字词魔方,任意翻转各面,学生开火车认读。

  6、学生再读文,读通顺,读流利。齐读或小组接龙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激趣益智的魔方识字和接龙读书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显得生机盎然。师生互动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四)合作学习,自主记忆: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记字的方法,看谁记的最多,方法最好。

  2、学生汇报交流,师适当参与,给以启发性的引导。

  3、仿照“读读说说”给生字组词。

  (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肯定他们的个体体验,以展示才能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让识字方法异彩纷呈)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不束缚、不牵引学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与发展。)

  2、学生自由汇报,师相机板书: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全篇)大声朗读。

  第 二 课 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词)魔方,测读生字词。

  2、指名回顾:课文主要介绍了太空生活的哪些趣事?

  (二)研读感悟:

  1、你最喜欢哪些趣事,把有关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有趣、惊奇。

  2、假如你现在就是宇航员,你准备怎样向大家介绍太空生活的趣事?先模拟宇航员的语气再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介绍。(师巡视时适当参与活动)

  3、小组派代表比赛汇报,师相机指导。

  (让学生以宇航员的身份参与学习,并介绍太空趣事,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读,给学生充分读的机会,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

  模拟学习:

  第二段:

  (1)、汇报人上台介绍,可读文,可用书上的话说。读出神奇感,让人向往。

  (2)、用“要想……必须……”说一句话。

  (3)、汇报小组齐读此段。

  第三段:

  (1)、生生合作:对喝水感兴趣的同学向汇报人询问,由汇报人详细解答。

  (2)、学生自由读第三段,再次体会。

  (3)、全班配动作齐读。

  (4)、用“即使……也……”和“要想……得……”说话。

  第四段:

  (1)、学生边介绍边表演有趣的动作。

  (2)、用“为了……”说话。

  第五段:学生介绍后,示范读,领读。

  (在学生自由汇报的基础上,每段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既使课堂富于变化,避免单调,又给了学生自读感悟的空间,体现了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的理念。适当而精要的语言训练,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在学语言用语言的过程中,夯实了语文基本功。)

  4、听了几位于航员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又有什么想问的呢?(启发学生探究太空生活与地球生活不同的原因。)

  (三)整体感悟,了解“失重”:

  1、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

  (哪怕是再深奥难懂的科学道理,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师决不包办。自读自悟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师相机板书:趣事多)

  3、语言训练小结:太空生活真是太 ,我真想 。

  (四)感情朗读:

  小组接读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有感情,最有趣。

  (五)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别的太空趣事吗?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2、课后请小朋友们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更多有关太空知识的资料,来和同学们交流。

  (现代信息社会,学生会利用网络资源,是他们今后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学习,产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为他们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六)指导写字:

  1、生观察8个字,按结构归类。

  左右结构:杯、件、住、须、能、飘; 独体字:必、事。

  2、引导学生发现怎样写好字的方法。如:“杯、件、住、须”四字左窄右宽,“能、飘”二字左右大致相等……

  3、师选重点示范写,学生认真看,注意速度和力度,不能太慢,也不能用力过大。如:“必”字只讲解“卧钩”的写法和笔顺。

  4、学生先描红,后书写。师提醒:一看二写三对照。写前看范字的位置,结构及笔画差异;临写时要一气呵成,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后再与范字对照,力求写下一个字时有所进步。

  (写字教学,重在写。但掌握好的方法,能使记字、写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一环节让学生充分看——想——说,加深印象。教师的范写与学生的认真观察,能让生较快地掌握写字方法。)

  四、说板书设计:

  32 太空生活趣事多

  本课的板书,我追求言简意赅,一个“趣”字激起学生兴趣,一个“趣”字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趣”中快乐学习。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根据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本单元后三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让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目标。《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叙事写人的文章,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法布尔小时候对小虫子着迷的哪几件事,然后再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去阅读、发现文章的美和营造氛围,使学生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魄力。

  《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根据上面的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从而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3、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的第二目标也是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自身的阅读体验,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变序教学法、激发阅读兴趣法。让学生按照“找重点句个人体会——全班交流——感情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和“在文中认识人物——从课外知识中认识人物”两个方法学习全文。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想象,在愉快的气氛下全面地认识法布尔,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采用了变序教学法。先让学生学习与课文中心紧密联系的第2、3自然段,再学习第一自然段;接着学习第4至10自然段段;最后在交流资料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采用变序设计,能立体解读文本,它是以“突出重点,紧扣中心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提问导课,直奔主题:

  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小时候的法布尔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走进课文,近一步认识法布尔。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教学2、3自然段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课文,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情感。

  学习这两句话:“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和“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时我让学生想象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从此走进法布尔的生活。并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2、《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可以融入文本进行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因此,课文第三大段我就从这一方面去努力。

  学习这句时(1)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我让学生想一想,法布尔在岸上,还可能干些什么,观察到些什么有趣的自然现象?体会法布尔生活的无忧无虑和抓紧时间观察大自然。

  (2)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师出示课件比较句子:他把这只甲虫放进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把什么当宝贝,)

  (3)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指导读爸爸、妈妈对法布尔的训斥,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法布的委屈。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是创设情境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对昆虫的痴迷。

  (三)交流资料,感情升华:

  1、带学生走进昆虫世界,并让学生看后谈自己的感想。

  2、请学生交流预习时搜集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有关资料。

  3、出示《昆虫记》的节选—卷心菜毛虫

  4、在音乐声中,教师用充满诗意的小结、饱含深情的话语介绍法布尔的一生,使学生沉浸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

  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有多层面地了解,学习情感体验得到自然延伸。

  这时,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情感得到近一步的升华。

  (四)、拓展文本,追求超越:

  1、出示法布尔的精心独白让学生齐读。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跳出文本看世界”,使学生受到法布尔细致观察、严谨治学的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2、作业: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办一个主题展

  这样的课外作业多角度拓展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渠道,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板书既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材中的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着迷”和“痴迷”两个词是本课中心的体现,“三天捉纺织娘”和“衣袋鼓鼓囊囊”是说明文章中心的具体事例。而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是法布尔的成就,他能激励学生细致观察、严谨治学。可爱的甲虫是为了增加板书的美观,再说它也是课文中的“角色”呦!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安排的一种学习形式。“遨游汉字王国”是由“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板块组成。“有趣的汉字”分别从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小笑话、汉字的起源等方面揭示了汉字的神奇性和趣味性。“我爱你,汉字”分别从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的危害、汉字的书法艺术、汉字的魅力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华汉字的灿烂文化。

  2、教学目标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对学生综合实践性学习活动重视的具体体现。它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通过本组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汉字历史的悠久,知道汉字记录并承载着中华的文明;同时还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汉字在今天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明白汉语如今在世界上影响的逐步扩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根据本组教学的要求,结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我在摸索中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2、认识简单的甲骨文,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教材中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学生收集有关象形文字文字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象形文字的组合、联想,了解会意、指示等构字方法。

  3、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趣味,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3、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4、教学难点:

  理解会意字、指事字的构字过程,策划小组活动。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长,对于知识的追求也与日俱增。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会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

  三、说教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四、说学法

  新课改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本课学习中我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这样能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去,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学生不熟悉的小篆字体,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好奇,激发其学习兴趣。

  2、通过对“文字”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对“汉字”下定义。

  (二)汉字的产生

  1、让学生了解文字出现以前人类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并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主动发现“结绳记事”的缺点。

  2、通过传说中仓颉独特的形象,激发学生对“仓颉造字”故事的兴趣,并体会仓颉造字的伟大意义。

  (三)有趣的甲骨文

  1、出示“甲骨文”图片,让学生对甲骨文产生直观上的认识。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识别简单的甲骨文。

  3、小组间竞赛,认识更多的甲骨文。

  (四)制定小组活动计划(作业布置):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综合性学习”,对小组活动还不太了解,所以我在第一课时只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初步制定出活动计划。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作业,我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了小组活动计划表,在课堂也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

  (五)总结:

  1、让学生谈谈对汉字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产生对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自豪感。

  2、通过对这一段文字的朗读,加深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以汉字的产生为线索,加以教师范写甲骨文,能让学生对汉字的产生产生系统且直观的认识。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松鼠和松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0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主要写两只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文章语言轻新明快,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深受儿童喜爱。通过学文使学生领悟到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知识目标: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能力目标:在读文中感悟小松鼠的环保行为,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童话。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回报自然、植树造林的重要,愿意参加植树,认养树木等活动。

  教学重点:读文理解小松鼠的“聪明活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养成爱绿护绿的行为。

  二、说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应该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根据本课的重点以及新课标的精神,课中我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握“多识少写”的学理依据,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我采取先呈现带生字的词语,从词语中提出“生字”,运用多种形式熟读生字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如何识记住这些生字?然后呈现带有生字的句子,让这些字回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看看学生“换了环境还能认识它们吗?” 朗读感悟是课文的另一重点,我紧扣课文内容的情感线:高兴、担心、快乐,在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后,让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朗读,随机出示第二幅插图后,观察提问:“为什么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地里埋下一个”让学生自读自语。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两个重点句:“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和“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松鼠的心情,再读感悟时,特别是省略号,引领学生去发现森林其他动物的担忧。当学生明白出除了小松鼠之外,其他小动物出同样离不开森林,抓住契机,再次出现中心句: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地里埋下一个”,让学生再读感悟,学生在读中情感得到升华,深深体会文章内涵。

  三、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松鼠吗?看,有两只可爱的小松鼠今天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呢? (CAI课件演示:两只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还和小朋友打招呼) 你们了解小松鼠吗?谁来说一说? 板书课题:松鼠与松果 齐读课题。 (一年级学生对新奇事物好奇心强,又非常喜欢小动物,鲜明的画面深深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想不想听这个故事?先听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音。

  3、指名读课文,重点评价字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4、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学生不能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引导进行。 (《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接触文本,感悟文本,这是增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必要前提。读后交流的空间也是开放的,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体差异。)

  三、合作交流,学习新字

  1、出示词语

  cōng míng hu po hū rán zhǎ yǒn jing聪 明 活 泼忽 然 眨 眼 睛

  rú guǒ zǒng yǒu yǐ hu zhǔ yì如 果 总 有 以 后主 意

  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词语。

  4、出示生字卡,谁想当小老师来试着教同学们读读。

  5、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想交流哪个字就交流哪个字?

  6、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学生试读。 聪明活泼的小明学会了种花。 天忽然暗了下来,很快就下起了大雨。 如果明天天晴,我们就去春游。 学了这一课,我们以会更爱护树木了。 我们有了一个美化校园的好主意。 (每个孩子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是不同的,改变反复齐读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交流识记方法再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记忆。)

  四、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课件演示:第一幅图小松鼠在摘松果吃)如果你是这只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摘吃松果,心里会怎么想?课文里哪一自然段写这幅图? 2、自由读,看谁能读出小松鼠的高兴劲儿? 3、指名朗读,评议。 4、指导朗读重点句: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好吃。

  (二)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 (课件演示第二幅图:小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1、观察图中的小松鼠在干什么?“为什么小松鼠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二、三自然段,自读自悟。

  3、交流感悟。体会松鼠的心情。

  4、引出中心句:“如果光摘松果,不摘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和“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里去住呢?”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体会松鼠的心情。

  5、再次出示中心句:“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齐读。

  (三)学习课文5、6自然段

  1、松鼠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多种方式读读课文第5、6自然段。 2、交流、汇报。 3、如果你是这棵挺拔的小松树,用你的姿势告诉我?那么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树是怎样的?茂密的松树林呢?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那又会怎么样呢?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松鼠心情的变化,最后用肢体语言来理解“一棵棵、茂密、光秃秃”这三个词语,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五、拓展延伸,想象升华

  1、如果你生活在这里,想象这里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小组讨论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2、以“画未来”为题,画想象中未来的松林。 3、讨论交流: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课内外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文本的价值。)

  六、说板书:吃松果———埋松果—— 长松树 高 兴 担 心 快乐(板书采用文字式书,简洁明了)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9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第十册第五组第一课的内容。《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这篇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有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

  对于六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加上这篇课文写作年代相比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容易与文本产生一定的时空距离。所以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可能很到位,朗读的情感更是欠缺,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理解课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研读课文文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品悟“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体验“以和为贵”的深刻道理。

  由于本课是根据历史故事改写而成的,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通过反复阅读,着重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

  2.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其情境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形象。

  3.合作探究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达到自己提出问题,组内交流解决的效果。

  在学法上,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课题《将相和》,随即提问:文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通过谈话,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如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三个小故事的情节,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能用什么词语概括,段落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图片和片段,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迫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撞在这柱子上” 时,用多媒体展示蔺相如举璧欲撞的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将学生们带入课文的情景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完璧归赵”这个词语,体验蔺相如的聪明过人。当读到“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出示廉颇背背荆条的图片,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负荆请罪”这个词语,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廉颇知错能改的优良品质。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的画面,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向文中的两位人物学习,学习他们做人的高贵品质。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蔺相如、廉颇各有什么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爱国的图片,如运动员为国争光等,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作为小学生应如何爱国。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本节课计划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

  作业2:写一写: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先在黑板上写上“将”和“相”, 再在对应写上廉颇和蔺相如,用一根横线将二位人物连起来,写上一个“和”。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课文的大体脉络,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识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我力争在以后做得更好。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0

  教材简析:

  《称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在学生通过快两年的语文学习基础上,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以继续抓好词句教学、落实训练重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法:由于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我利用了简单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层次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以读代讲中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以“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的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并相机指导写“称”字,目的是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的学习情境中,再说生字教学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教师出示生词和生字,指名认读,并正音,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接着再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一步,我按照阅读教学从“整体---部份---整体”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激发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三)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由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课文教学我直奔重点,通过让学生默读,说曹冲称象的步骤,找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词,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口述曹冲的称象方法,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电脑课件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的文字表达是反映图中的事物。这一操作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以读为主,我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增长词汇的作用,也是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手段。接着抛出:“曹操有什么反应?”引出对第五自然段的学习,同时引出“果然”一词。帮助学生理解。

  (四)了解曹冲称象的原因。

  用曹冲为什么要去称象呢引出描写大象大的句子,进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 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像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便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

  (六)课堂作业

  我设计了连线的练习,对量词和名词的恰当搭配进行巩固。

  课后,我觉得对于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方面还很不到位,以及多次朗读之间是否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深度,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8-26

小学语文景阳冈说课稿02-02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07-29

小学语文说课稿06-09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1-17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04-11

小学语文《中彩那天》说课稿07-29

小学语文《乌鸦喝水》说课稿08-22

《iuü》小学语文说课稿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