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时间:2022-07-14 15:31: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1

  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吃虫草》这一课在老人美版教材中已作用了十多年,在步入课程改革的今天,它仍然被青睐,仍占有一席之地,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我就对教材展开分析:

  “吃虫草”是以自然界中奇妙的吃虫植物作为教材内容,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接触的是一种新奇、有趣的事物,这个课题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探究、想象与创作的空间,虽然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仍然吸引着学生、教师的眼球,新教材把它的使用对象确定为三年级学生,我认为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综合、探索”领域中使用该教材,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自然融合,能综合性地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视野开阔,使师生围绕着对这种新奇小草的探究,去表现大自然中美与善的生态平衡,并同时在搜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该课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教学目标

  我认为要让学生综合能力凸现于课堂,应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及差异的表现为基础,将作业要求灵活划分,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可以是异想纷呈的设计,以学生的求知需要来活用教材,使教学人本化,为创造性学习提供更充裕的空间,因此,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吃虫草的种类及捕虫奥秘,启发学生的创新表现。

  2. 技能目标:训练学生搜集及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学习用综合技法进行设计与表现。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在问题的情景中体验探究的愉快。

  4. 创造目标:充分发挥想象,启发学生的创新表现,围绕创新设计神奇的“捕虫器”进行创作。

  (二)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吃虫草的种类、特点。

  2. 将美术与科学自然融合,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多种方法表现吃虫草。

  (三) 教学难点:利用审美情趣,创意的设计、综合技法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

  二、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前边这个“法”是一般的教学规律,不大变的,是个“定量”,而后边这个“法”则是多样、灵活的,它考验着我们教师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是个无限量的“变量”。在该堂课中,我认为应立足于从美术学科的创造表现中延伸对科学以及现实社会的联系。以下是我设计的教法:

  1.故事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虫吃草,而现在虫被草吃了,引导学生对故事产生兴趣,由此引出自然中奇异的吃虫草的话题。

  2.赏析入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视频将学生的观察视野延长了,学生的观察虽然不及在真实的自然中得到的那么深刻灵动,但对于该课而言,运用幻灯片在短时间里了解吃虫草的种类、捕虫方式等直观感受的建立仍有重要作用,这样的引领入境能起到突破重点的关键作用。

  3.师生互动,探索表现

  在对大自然奥秘的探解中,教师搜集的资料给课堂充实了大量的.知识内容,不断激发起每个人个性化的思考及强烈的学习动力,以各种形式展开艺术实践尝试,教师引领着学生分析用各类综合性方法表达自己的创意,突出“独特、个性、创新”。

  三、说学法

  教学最终落实于学生的“学”,它不仅仅是结果,更强调过程及获取知识的方法。这节课,我作了以下指导:

  1.组织教学:教师围绕设计及表现奇异的吃虫草及新型“捕虫器”进行创作,并展示部分作品,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及知识经验,以先行者的姿态呈现。

  2. 明确学习的组织形式:以个人独立制作的形式,让学生确认自己已有的材料并通过分析吃虫草的捕虫器特点“芳香的气味,奇特的外形,鲜艳的颜色”三大特点,紧接着从分析仿生设计案例赏析,将人类和生物的奥妙在造物过程中进行模仿、创新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设计与表现的原则,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3. 加强认知与表现结构:学生对设计以及造型已经有了基本明确的认识,但还不够巩固,这就需要在过程中结合具体操作和对作品的分析评价、张扬,鼓励新颖、奇特的设计作品,让学生真正了解设计与表现的思维方式,更为理性地欣赏,评述自己及他人的作品,共同分享成功的愉悦。

  四、说评价

  体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以“设计思维活动”作为主轴综合贯通,使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延伸,采用自评、互评、师生共评方式相结合,即重结果,又重过程,同时关注学生是否理解自然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以及融合。

  新课程促使我们要求自己不仅要有很好的美术素养、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让我们倾听学生的声音,引领他们的动态,让我们与学生共同发展、进步、教学相长,交流相长。

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江西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业。是围绕航天器这一主题的造型设计课。

  本课很好的结合了时代的特点,展示高科技的风采,人们已能飞向太空,并能在太空中生活,人类已历史性地把旅游的范围开辟到了地球之外。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创作空间。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剪刻、卷曲、黏接、描绘等方法,运用饮料杯、盒子、旧挂历、彩纸、泡沫、筷子等各种废旧物创造出新颖的航天器。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增长太空知识,并了解航天器的各种用途。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掌握剪刻、卷曲、黏接、描绘等多种制作方法,制作不同的飞行器模型。

  情感目标:从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学重、难点:在于飞行器的造型设计。如飞船的外形要为功能服务,造型、颜色处理要时尚、现代,模型要坚固、扎实等。

  3、解决重难点的方法:通过文字、图片、影片介绍,加深学生对航天器的了解,让学生分析它的特点,并亲自动手创作。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的基本设计思路是: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影片等介绍,给予学生大量的信息,丰富见识,开阔眼界,加深对太空航天飞行器的了解。这样便能给学生的创作理清思路奠定基础,学生才能有更丰富的创作原素,来构思自己在想象中太空的样子,而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独特的创意,大胆地创造出来,老师在技法上加以指导与启发,使学生创作出新颖的航天器。因此,本课我主要运用了范例展示法、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和自评、互评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点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了人性化的方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和谐、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论一论、做一做、评一评的学习方法,学生的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学具准备:饮料杯、盒子、旧挂历纸、彩纸、泡沫、筷子、剪刀、双面胶等。

  四、说教学程序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学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认为合理优化地组织教学过程便是成功的关键。这一课时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欣赏神舟五号升空的影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太空产生无限的联想。从而引入课题《飞向太空》,并由学生讲述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太空与航天器知识。

  (二)观察比较,启发想象

  1、带着问题欣赏各种航天飞船的图片。

  (1)航天飞船的基本型都有哪些形状?

  (2)航天飞船的颜色是怎样的?

  欣赏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航天器都有哪些外形,颜色是怎样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掌握航天器的造型特征,认识到航天器形状是多样的。

  2、出示两幅空间飞行器的造型图(神舟五号与另一架飞行器),对比分析它们的造型特征,并讲授飞行器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为以下的创作做铺垫。

  (三)分部讲授,掌握技能

  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对航天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出示材料,揭示讲授航天器的制作方法:

  想——外形

  通过以上的讲解,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自由说说自己心中想制作的飞行器外形是怎样的,都有哪些功能。这时教师引入到第二步的教学。

  选——材料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材料,让学生想一想这些材料能制作飞行器的哪些部位,如航天器的大外形、发动机、喷火器、导航器等。

  剪——形状

  这时教师可以加以示范,如飞行器尖形的头和喷火器的剪贴、卷曲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剪曲的制作方法。

  贴——组合

  教师简单示范粘贴组合飞行器的各个部件,这是制作飞行器的最后一步。

  (四)动手创作,激励创新

  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设计,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制作独特的飞行器模型,在模型上,可以绘制自己喜欢的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上飞船的名字。同时增强了集体协作精神。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并对学生制作上的问题及时解决。

  (五)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1、举行一次“太空遨游会”,分成多个小组,以宇宙中各种星球和飞船的名字命名,进行太空知识的讲解,展示自己的“航天器”,相互进行交流和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都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学生赏、说、做、评相结合,体现出了学习和美育相融,是美术大纲教学的要求

  课后拓展:除了人类以外,还有植物种子、动物也可以飞上了太空,然后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通过绘画的形式体现出来。

  五、板书设计

  板书能体现出一堂课的教学思路,因此在教学中,应将教学过程与板书相配合,与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迷彩服》。《迷彩服》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六课。它主要是通过对动物的基本认识和对花纹、图案的观察进行联想,经过剪、贴、画等各种方法为动物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绚丽的服装。

  《迷彩服》这一课是属于3年级学段的学习领域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的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形、色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观看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动眼、动脑、动口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想象,充分表现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动物和爱好,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教学本课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收集不同类型所需要的材料

  2、能通过观察,充分展开想象,用学过的各种手法(如绘画、拼贴等)将收集到的材料为动物们穿上绚丽的迷彩服。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本课内容和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把如何利用学到的各种手法将收集到的材料为动物穿上绚丽的迷彩服为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我把如何利用不同的制作方法为动物们穿上绚丽的迷彩服并涂上不同的颜色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本课我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原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评比表扬法”和“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观察”、“联想”、“设计”、“评价”、“拓展”的几个环节来完成本课。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多媒体出示动物图画,森林里的景物。(教师)

  油画棒、水彩笔、彩色卡纸、动物形状、毛线和剪刀。(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观察

  1、导入

  孩子们对一些新颖的物体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和对一些动物的喜爱非常热心,为了使学生快速走进课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导入:

  “小朋友们,快来呀!森林里要举办一场动物联欢会,小动物们都想穿上一件新颖,别致的迷彩服参加联欢会。动物们高兴极了,但是它们有些担心:谁来为它们设计制作服装呢?”我想你们一定会愿意帮助它们吗?我想你们一定不会让它们失望的。(引出课题:迷彩服)

  2、在大家设计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动物身上的花纹都有哪些特点?这时我用多媒体显示动物图像让学生观察动物。说说哪些动物是由点.线.面组成的.(课件展示豹子.斑点狗).刚刚是以一组不同的漂亮的点组成的动物花纹,(斑马)这一组是由流畅的线条组成的,大家看看最后一组图片有什么规律?(奶牛)是由块组成的,也就是不规则的面。教师总结:动物身上的花纹是由点.线.面组成的`。

  (二)联想

  看完动物的花纹后再来欣赏一下作品:打开课本上的图片,讨论一下,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的?同时找出动物身上哪些是由点、线、面组成的,(分四人为一组讨论,说出点、线、面的图片)口头表扬观察仔细的的学生。接下来过度提问:老师这里有一种给动物们装上漂亮衣服的特别方法,非常简单,你们想学吗?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提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勤动脑、动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交流,并在交流中获得各种适合的制作方法来设计一套绚丽的迷彩服,以此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

  (三)动手制作

  教师板书示范步骤:1、用纸对折。2、一边画动物的斑纹,一边剪出动物的外形。3合上后便可以剪出(鱼的外形)。

  老师还帮动物们设计几套迷彩服,举例说说蝴蝶和斑马它们的主色调(五彩色和黑白色)。

  同学们,我们的小动物已经等不及了,你们马上用你们的小巧手为它们设计不同的迷彩服,可以直接画(点、线、面),也可以用老师刚才讲的方法或者用手中的材料拼贴在动物的身上(学生讨论任选一种)

  学生开始制作,教师巡回辅导:1、利用不同的材料勾画出不同的外形。2、绘画的学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3、制作的学生要注意动物的大小,用过的废纸不要随地扔。

  (四)作品评价

  分组评价(自评、学生评、老师评),最后,每组选一副漂亮的“迷彩服”粘贴黑板上,动物有了漂亮的迷彩服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五)拓展

  大家帮小动物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它们一定会感谢你们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怎样对待这些动物们呢?将你这节课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桌布、衣服......会有什么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呢?回去试试看吧!

  四、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体现在制作作品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的步骤,这样让学生一看就明白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的先后步骤。我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家乡的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12课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记忆中故乡美丽的小桥,展现了江南水乡那份优雅的意境。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二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重难点与关键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说教法

  自读自悟法,朗读体会法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入情入境。

  1、师:江南水乡河湖交错,小桥流水,如诗如画,一起去看看吧!

  2、齐读课题

  3、审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组词。

  2、,理解预习3的词。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初识家乡的桥。

  1、指名读课文,你对家乡的桥有哪些了解?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学生交流

  ①故乡江南的小河多。(板书:河多)

  ②小桥的数量多。(板书:小桥多)

  ③小桥的`造型千姿百态。(板书:造型多)

  ④小桥的名称美,来历多,字体各不相同,关于小桥的故事多。(板书:名称美)

  ⑤小桥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是孩子们的“乐园”。(板书:乐趣多)

  ⑥作者最忆家乡的桥。(板书:忆桥)

  四、欣赏家乡的桥

  (一)数量多

  1、出示句子

  在我的故乡江南,弯弯绕绕的小河,象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着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2、那么多的桥造型却各不相同,千姿百态。

  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像个大大的圆饼,两边的几十级石阶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过去,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3、指导朗读

  (二)桥名美

  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三)桥趣多

  整个炎热的夏天,家乡的桥也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捉一对毛蟹呢!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我们__________,我们________我们____

  五、配乐朗读,拓展感悟

  1、此时,故乡的桥不再模糊,它清晰的展现在眼前。配乐朗读全文。

  2、当年的孩子长大了,他时常想起家乡那千姿百态的桥。他爱的只是桥吗?

  3、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随着弯弯绕绕的小河,象一条条血脉,网布在作者身上。这一座座小桥,不正将作者和故土相连吗?

  六、课堂小结,感悟乡情

  是啊!家乡的桥是那么千姿百态,富有情趣,他给孩子带来快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桥,童年的回忆就是对桥的回忆。时间可以让人淡忘许多东西,但对家乡的感情,对童年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这就是乡情!

  七、作业设计

  选家乡的一种事物写一写

  板书设计:

  12.家乡的桥

  河长 桥多

  故乡江南 桥千姿百态 孩子们的乐园

  桥名 优美

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5

  我的说课内容是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风铃叮当》它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从课程的整合性来说,它更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和媒体、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八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说明。

  一、 说课程标准

  本 课是综合实践劳技教育手工制作课,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是: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 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动手制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

  二、 说教材和学生

  学 生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对美术学科,尤其是劳技手工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能力,有一定的绘画表现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没有为学生小组分担任务的意识,也有的学生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制作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有具体的 要求和指导。

  教材分析:《风铃叮当》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美术(湘版)的教材内容,属于综合实践手工制作课。本课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实践融为一体,巧妙地利用身边的玻璃瓶,塑料瓶、易拉罐等各种材料,运用捆邦、剪、贴、扎等基本方法制作风吹作响的各种工艺品风铃。

  因此,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运用绳线对物体进行捆邦、穿、扎等精细活动,使其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2)了解风铃的结构和制作材料,学会设计风铃草图和制作风铃。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促使他们养成动脑,动口、动手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感知、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1)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劳动手工课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工负责,学会和谐相处的品德。

  (3) 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认识风铃的结构和名称;二是风铃的制作过程。

  2、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本身不能发声的材料用来当作铃铛,需要考虑组合铃铛之间的距离,需要设计正确的风铃草图;二是寻找各种材料制作不同样式的风铃,如何使风铃美观、大方、有创意。

  五、(说)教学准备(教具和媒体)

  依 据劳技美术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艺术性的教学原则,结合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新理念,我利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制作了各种样式的风铃,作为直观教具,还到风铃店里拍摄了做工精美的工艺品风铃,准备了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教学。学生准备了制作风铃的'工具和各种制作风铃的材料。

  六、说教法、学法

  教 法:整堂课紧紧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听风铃、看风铃、说风铃、做风铃、评风铃、送风铃展开教学活动。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在优美的风铃音乐中欣赏了风铃店里做工精美的风铃。然后又欣赏了教师利用各种装饰材料和废旧材料制作的不同款式的风铃,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和想象空间,调动了学生的 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说风铃、做风铃、评风铃、送风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相联系,风铃主要用来美化居室、装点生活,使学生有所用。从而体验到制作成功后的快乐。

  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采 用游戏观察法引出课题,采用欣赏法激发调动学生制作风铃的积极性;运用直观课件风铃结构图和实物对照说明,使学生了解风铃的结构和制作材料;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通过调动学生观察风铃设计稿并判断正误,引出正确的设计稿,教师加以总结说明。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难点;运用课件演示教师制 作风铃的过程和装饰方法,既直观形象又节省了课堂时间,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运用引导法、谈话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小组成员身边的各种材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制作不同样式的风铃,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怎样使作品丰富多样,有创意。

  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评一评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由小组长分工负责,共同完成一样或几样作品,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培养了合作和创新意识。

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6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3课《画中的线条》。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线条是最基本的美术造型语言,单方面讲,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的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认识线条的多种变化,理解不同的线条变化产生不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②操作目标:尝试画出不同形状的线,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线条丰富的变化,体验艺术的创作的快乐。

  ③情感目标:欣赏绘画的线条造型作品,感受线条美及其赋予的生命力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

  教学难点: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二、教学方法: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欣赏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评价展示法等。

  三、学法指导:

  理解线条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让三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不同线条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利用实例和课件的演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感性地认识线条,感受线的魅力。在课堂中我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参与有趣的美术游戏,增加了直观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程序由激趣导入——分析作品——临摹表现——展评作品四个环节组成。

  1、 激趣导入:

  教师准备几件物品(铁丝、木棍、树枝、树皮、网兜等),请同学用线条表现出来。展示实物,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

  2、 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1)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画家也是从生活中寻找到很多线条并运用到绘画中。(欣赏我国古代画家从生活中寻找到并运用到绘画中的线条。)

  讨论:

  ①画中运用了哪些线条?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画面多是以曲线为主,通过线条的表现体会到当时的情景。

  ②通过线条的表现你感受到些什么?

  《放牧图》:线条粗而短体现了奔马的骠悍与力度。

  《黄河逆流》:线条粗短表现了水流的湍急,以及一种不屈不饶的向上精神。

  《八十七神仙卷》:线条曲直、粗细、舒缓体现神仙衣服随风飘荡的感觉

  通过分析,进一步感悟不同线条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体会线条的表现力,引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兴趣,感受线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及作品的艺术美感。

  (2)、其实线条在画面中不但能表现生动的形象,同时还能表现画者的心情与意境。

  思考:

  ①画面中线条有什么特点?

  ②你从中体会了画家怎样的心情?

  (合作学习,同学间取长补短: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

  《女像》线条疏朗、简洁。多采用曲线造型,表现画家当时心情的平和与恬静。

  《两个青年农民》利用曲线与交叉线的结合,是画面出现层次感,线条的粗细变化也表现了农民朴实的性格。

  《海景》前景运用大量的直线造型,表现风平浪静的海面,而背景多采用交叉线,有给人一种要变天的感觉。这种直线与交叉线的结合,给人一种强烈的臊动感,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说明画家当时含有一种复杂的心情。

  3、临摹表现

  任选美术作品的一个局部进行临摹。通过临摹,尝试并体会线条的表现力,了解、体会画中线条,使学生对用线造型产生浓厚兴趣。

  4、展评作品

  请同学说说尝试画线条的感受,互相说说自己对画中线条的不同感受。进一步了解、体会,使学生对用线造型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交流空间,培养学生评述能力。

  五、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线条的作用力和表现力,学习运用对比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充分地感受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无穷魅力。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上课时我准备了几件物品,如木棍,树枝,树皮,让学生用线表现出来。教学中我通过语言的提示设计一些练习,要求学生画出有情感的线,如“刚强有力的线条”、“温柔的线条”、“奔放的线条”、“平静的线条”、“烦躁的线条”、“潇洒的线条”、“犹豫的线条”等等,提高学生的表现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线条的无穷魅力。

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7

  该课属于湘版美术三年级第六册第11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希望通过对“六面怪脸”的装饰设计(实际操作完成“六边形三角锥体”的造型,然后,发挥大胆想象进行描绘添加,创造出一种奇形怪状的脸谱形象),使学生在做做玩玩中感知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的魅力,学习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一些知识,练习和掌握一些相应的制作步骤、方法,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该类课程属于“工艺”部分,与传统紧密联系。因而首先要看课程导入时,是否有相应的传统工艺文化拓展,让学生能够由此及彼,知道面具背后的一些故事,如面具的由来(神话、传说、功能等),不同地区的差异、不同的名称,还有不同的制作材料、工艺方式,以及古代和今天的差别等内容,都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引入该课知识讲解部分。

  另外,该课内容有着一定的技术性、程序性和材料性,这些都是凸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特质的关键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否有较合理和有效的学习“过程”很重要。

  案例中的执教老师是来自甘肃兰州某小学的彭正斋老师,我们的讨论将围绕这节课的整体设计,以及情境教学、知识讲解、设计制作和评价引申等教学环节展开。

  接下来,我们先通过一些教学片断看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整体设计。

  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示范课,教学设计整体感强,体现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体现了该领域教学的某些特点,比如在课程导入方面;在示范讲解方面;在创意启发介绍方面……但相对于这一领域的特质而言,某些方面的教学,还存在不足。

  优点:做到了“新课标”所提倡美术课堂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观看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六面怪脸”基本造型折制方法形象直观的视频,就增强了学生观看时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解决了学生学习折制“六面怪脸”基本造型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如何进行装饰,通过观看传统祭祀面具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五官突出;通过两张造型基本一致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夸张变形;通过两张色彩强弱对比鲜明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色彩鲜艳。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利用图片、色彩直观形象的特性,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减少了教师繁琐的讲授,教学中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始终扮演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尝试探究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课程导入和知识讲解部分,文化拓展不足;操作环节技术性、程序性和材料性的学习讲解不够到位;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还要解决好兼顾多数同学的原则;另外教师在课程结束部分的讲评不够充分,缺少必要的对知识和技术要领等方面的总结、强调。

【美术三年级下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湘版美术三年级下册 风铃叮当说课稿11-02

美术说课稿09-21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06-09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03-16

小学三年级美术说课稿01-15

三年级美术上册说课稿11-08

中班美术说课稿09-23

《美术鉴赏》说课稿12-16

小学美术说课稿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