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说课稿

时间:2023-02-21 17:17: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美术课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

  设计意图

  《快乐涂鸦》是辽宁省编教材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活动。我注意到孩子们平时喜欢用笔自由涂画,3—4岁的孩子正于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涂鸦期中的命名涂鸦阶段。这个时期孩子们的画面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线条,在我们大人看来,这些线条是比较抽象、甚至是难以理解的,但它却能表达出孩子们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一般都是老师规定主题,这往往限制住了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他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的孩子不知该如何下笔。让孩子们“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快乐涂鸦,正是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自由创作的机会,无拘无束的想象、随意地涂画,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绘画模式,让孩子们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绘画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能够大胆画线、涂色。

  2、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3、增加幼儿绘画的自信心。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大胆画线涂色。

  活动难点:会运用线条和色彩,通过想象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保罗克利的抽象画,贴有彩色线条的场地及创意画廊的挂画墙。

  学具准备:图画纸、蜡笔、自制小画框人手一份。

  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快乐游戏法、演示法、提问法等,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学法:孩子们则通过欣赏、想象、表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涂画。

  活动过程

  活动分为:欣赏—想象—绘画—展评,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通过游戏与欣赏,初步感知线条与色彩。

  一、走线游戏。

  我是这样引导幼儿的:“孩子们,你们看这里有什么?我们到这些有趣的线条上走走看好吗?”

  通过走线游戏让孩子们对线条有一个最初的感官体验。

  二、欣赏抽象画。

  在走线游戏的基础上,我向孩子们进一步提出问题:“刚才你都过走什么样的线条?”

  在孩子们充分描述之后,引导他们欣赏抽象画。“老师这里有一幅漂亮的画,上面也有一些有趣的线条,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老师出示瑞士画家保罗克利的抽象画,并提问:“小朋友,请你们说说在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这里都用了那些颜色?你最喜欢那种颜色?画里的这些线条像什么?”

  通过欣赏与提问,让孩子们对线条与色彩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环节:运用想象,进一步理解线条。

  有了以上的体验和认识,我继续引导孩子们对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条宝宝,它可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能看到它,不过它最喜欢在我们的画纸上散步,今天,它要和我们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请你们说说画纸上的线条宝宝像什么。”

  一、 教师画线条,请小朋友说说线条像什么。

  二、 请个别小朋友画线条,请其他的孩子来进行想象。

  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他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线条展开丰富了的想象,借此也对线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幼儿随音乐涂鸦绘画,体验绘画的乐趣。

  在上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我请孩子们进行涂鸦绘画。并且播放轻快的背景音乐。在指导的过程中,我关注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肯定孩子们的`独特表现方式,鼓励不自信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涂画。

  第四个环节:幼儿欣赏自己的作品。

  我请完成作品的孩子自选一个小画框,把自己的画粘到上面并挂到创意画廊中。欣赏着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孩子们的眼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就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样。他们作品中,线条的勾画和色彩的运用让我惊叹,丰富的想象更是让我自叹不如。

  活动反思:

  看到那一张张兴奋的表情和精彩的作品,让我感受了孩子们的快乐,真正体现了这次活动的主题——快乐涂鸦。这次快乐体验,超越了绘画本身所固有的含义,它是孩子们一次情感上的宣泄。通过涂鸦,我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孩子们的情感变化。在愉快得氛围中自由涂画是解决重点的关键所在,有趣的游戏和轻快的音乐,让孩子们始终保持着一种愉快的情绪,从而能够放开手脚大胆涂画,难点的解决则通过引导孩子们欣赏世界名画。在对线条进行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在活动指导的过程中,我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体,我则是他们活动中的支持者和引导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刮画的方法。

  2、通过学习制作刮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创作习惯,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制作刮画的方法。

  难点:学习掌握运用不同的刮器,不同力度,产生不同效果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刮画纸、各种刮画工具

  教师:刮画纸、各种刮画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回忆一下,以前都学过哪些绘画形式?(水彩画、蜡笔画、线描画等)

  课件展示:让学生进行两张范画对比(蜡笔画的效果和刮画的效果),说一说这两幅画的绘画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说,师小结:这是一种有非常特殊效果的画,叫做刮画。

  请欣赏以下几幅漂亮的刮画(课件展示),小朋友们,漂亮吗?想学吗?(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种画法。看看到下课的时候有哪十位小朋友可以获得“刮画大王”的称号。出示课题:刮出来的画。

  二、赏析

  1、刮画底色的区别

  课件出示图片,让生找出其中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刮画的底色可以是有一种颜色和几种颜色的',我们把只有一种底色的称为单色刮画,把有几种底色的称为彩色刮画。

  (在讲解这个单色刮画和彩色刮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速度,让学生有个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师随机在两个组各取一张刮画纸,让学生猜底色是单色的还是彩色的。

  生观察,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

  师引出:作品完成的时候大家就知道答案了,看哪些小朋友猜对了。

  2、线条的变化

  课件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在这幅刮画作品中除了看到刚才我们讲到的色彩以外还有线条,这幅刮画作品中的线条有什么变化呢?

  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师小结:有粗有细,有疏有密,有曲有直、有长有短……

  师故做思考模样,然后提问:这些线条是怎样产生变化的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使用不同的刮画工具以及使用工具时的力度不同都可以使线条产生不同的变化。

  三、体验

  师:我们知道了工具不同可以使线条产生不同效果,现在我们就来体验一下这些变化。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物件可以成为刮画工具?

  生:思考并汇报,师小结:可以在纸上留下刮痕且有棱角的物件。(课件出示各种刮画工具,有牙签、钥匙、钉子、直尺、笔芯、梳子、硬币、筷子……)

  师:现在我们就来体验一下这些工具所带来的线条的不同效果。

  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两人一组,表现线条粗和细、长和短、疏和密、曲和直,学生自选工具进行绘制。(在实物展台上演示操作)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工具产生的线条效果,对刮画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刮画知识,你们是不是想自己动手试一试了呢?(生:想)

  四、创作

  1、六人一组,根据要求各完成一幅作品。

  要求:

  (1)大胆去想,大胆去刮。

  (2)工具多样,线条多变。

  (3)我的刮画,我来取名。

  2、游戏

  在进行创作之前让学生完成一个游戏,提出游戏要求,必须安静。

  每个人各抽一张小组内的抽签纸,看看是否是1-6这几个数字,有没有重复的。师提示:可别小看这几个数字,它可是和我们每个小朋友要创作的主题有关。

  课件出示创作主题:①海底世界;②茂密的花;③可爱的小动物;④童话城堡;⑤大树的故事;⑥手型的联想

  每个小朋友找到数字对应的绘画内容后,看谁最快开始创作,记得要大胆想象,大胆绘画。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播放伴奏乐曲(宫崎骏动画钢琴合集)

  五、展示

  学生完成后把作品展示到指定位置,让全班同学评选出10幅最喜欢的作品,并授予作者“刮画大王”的称号。

  方式:先选取一人上台,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问其他学生的意见,如果举手的超过半数,就请该幅作品的作者上台,授予“刮画大王”的称号,再由这位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画……依次类推,评出10位“刮画大王”。

  六、总结

  师:面对同学们这些作品,我只想说一个字:好!每一位小朋友都画得非常不错。希望小朋友们在课后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着使用不同的材料,看一看我们灵巧的手又能刮出一幅怎样奇妙的艺术品,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提示:在离开教室之前,小朋友们把工具整理好,桌面收拾整洁。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包含面广,可以从其中三个方面入手,这样就不会觉得内容空洞。引导学生对大树的图片展示、创作实践、自编故事进行丰富联想,从而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能力。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需课时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美育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2)知识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地、有个性的用自编故事、绘画方式等去表达对大树的情感。

  (3)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1)在本课中,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是重点

  (2)在认知大树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表现大树的同时培养学生画面构思的完整性,又是本课的难点。

  4、教具准备:课件、画纸、画笔等。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天真、好动、活泼可爱,思维独特、个性鲜明。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上课开始教师歌曲《好大一棵树》导入,引出课题,把学生带进树的故事,并且感受到树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树的'意识。

  (二)教师引导、赏析图片。我用课件展示绘画中的大树作品(1)欣赏绘画中的大树,让学生知道大树可以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去表现(2)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不仅可以画整棵大树,还可以针对大树的某一部分进行创作绘画。

  (三)讨论交流,启发思维。(2分钟)我提出:“那你们喜欢大树吗?喜欢大树那些地方?一起说说,小朋友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喜欢树叶、树根、树枝、、、、、、为下面的绘画打基础。

  (四)创作实践活动。(7分钟)学生体验创作快感,其特点是让学生选择材料进行创作时还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作能力,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在创作中获得一定的创作灵感和快乐。

  (五)课堂表演,自编故事。(7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大树的故事,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此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七)播放学生作品(3分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造自信心,也让学生赏析到美术语言表现的多样性。

  (八)课后拓展(1分钟)有关大树的用途有很多。小朋友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发挥想象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大树。

  板书设计: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童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这节美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关于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的画卷。从宋朝的《瑞阳婴戏图》、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中成长》,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今天的《金色童年》。表现形式涉及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摄影。其中不仅仅给了我们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景,一种通过美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学习情景。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童年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下童年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能力目标

  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体裁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认识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难点

  童年,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童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边唱边做《丢手绢》的游戏,游戏之后每人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给同桌讲讲童年的故事,并请一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这样设计是创设情景,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引发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为后面对童年的深入理解做铺垫。)

  2、初步感受,提出欣赏要求

  教师针对童年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特有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童年景象。多媒体逐个出示教材中的作品。说说你最喜欢那幅画。

  (这样做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审美情景,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分组学习,交流审美心得

  (1)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分成六个小组。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抓住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做铺垫,通过自愿分组的形式,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

  (2)分组之后,教师把每组的问题发给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

  A、《瑞阳婴戏图》组: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想了解作品哪方面的知识?

  B、《欢天喜地》组: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你能表演一下吗?你想了解这幅作品哪些知识?

  C、《战斗中成长》组: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欣赏作品后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D、《翻身奴隶的女儿》组:作品中的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人?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

  E、《冬天的阳光》组:你知道这是一件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吗?你了解雕塑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F、《金色童年》组:这是一组什么形式的作品?你能用语言形容一下作品中的小姑娘吗?她的笑容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所提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比如说:你最想了解作品那方面的知识?欣赏作品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涉及到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衣着来体会,另外,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去揣摸人物的情感,还有些问题是关于作品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小组讨论后,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针对艺术形式重点引导,比如,国画、年画、油画及雕塑的不同特点,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在欣赏《战斗中成长》,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在欣赏《翻身奴隶的儿女》时播放《农奴》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社会历史的变迁。

  (通过组级交流,使全体学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体会,提高小组化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4、教学延伸,珍惜美好童年

  (1)比较《欢天喜地》、《瑞阳婴戏图》和《翻身奴隶的儿女》这三幅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作品间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国画的一般特点,从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

  (2)对比《战斗中成长》、《冬天的阳光》和《金色童年》表现形式的不同,他们对快乐的理解相同吗?

  (通过解读作品中“快乐与幸福”的内涵,培养学生珍惜和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3)试着把这六幅作品按年代排序、并说出理由。

  (这是一种纵向排序,使学生透过艺术作品了解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使他们认识到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与生活的记录。以上设计通过作品之间的对比,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4)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感受。

  (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框架型的板书,把教材中要欣赏的六幅作品的名称按年代排序写下来,并在后面注明它的艺术形式,设计简单明了,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小学美术课《童年》说课稿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新颖的泥名片》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对作品、媒材、工具、制作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学生初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体会制作泥名片的意义,形成用泥设计、制作文字和图形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泥名片,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

  1、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用简单的图形和文字装饰。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学会交往。

  教学难点是:制作得新颖,生动,作品美观,富于个性。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2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学生自我介绍。

  2、引出课题。

  3、教师出示自己的泥名片,感受泥名片的新颖之处,欣赏名片。

  4、出示课题。

  (二)、欣赏分析。

  1、通过分析老师的名片,了解名片的组成部分。

  2、了解更多的名片造型,开阔学生眼界。

  (1)欣赏名片,总结特点。

  (2)放手讨论探究,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并自己解决。掌握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解决:

  a 、这些名片是用什么来装饰的?装饰的方法除了用橡皮泥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还可以用压、印的方式,寻找身边的工具,请学生示范)

  b、底板的形状可以怎样做?不同颜色的底板是怎样做的?(教师发给学生各种形状的卡纸底板,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底板进行制作。同时示范在卡纸底板上制作泥底板的过程,可采用搓、压等方式。)

  c、名字用什么方式来制作?应注意什么?(不要太粗了)

  d、制作步骤:底板——名字——装饰。

  e、注意色彩的搭配。

  (三)小结:

  这些同学的泥名片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图案丰富,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1、师:你学会了自己设计名片,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也可以让自己认识新朋友。(请学生拿着自己的名片来介绍)

  2、活动:找朋友。

  师:在找朋友的活动中你欣赏了很多新颖的名片,你最喜欢谁的?说说他的名片好在哪里?

  3、总结:同学们的名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生活中还有很的美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泥名片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

  (课件)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新颖的泥名片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6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生活用品的联想》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新教材第七册的第十四课,属于“造型·表现”的范畴。旨在引导学生对炊具、餐具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的外形、功能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它们的结构和作用。经过设计表现使它们的形象变得更加可爱和富有趣味性。通过富有人性化的创造设计、大胆地进行造型表现,能充分地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热情,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创造的愉悦。

  2编写意图。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旨在提高与完美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许多美术老师的教学观念已从传统的教技能技法转变过来,教学方式也一改以往的老师示范,学生临摹的单调、乏味,有的创设童话情境,引人入胜;有的采用多煤体辅助,形象、生动;有的将美术与其他课程综合,使学生触类旁通;有的设疑激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美术课打扮得分外妖娆!学生似乎都兴趣浓厚,但有些过多的“装饰”总让人感觉太过做作与多余,老师和学生都为了这些形式而疲于奔命,曾有哲人说过,一切形式皆应以为内容服务,在日常教学中,本人更推崇简洁、朴实、富有实效的课堂!

  3前后知识的联系。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和造型的艺术,形、色、事物最外显的`两个部分是其基本和重要的因素!美术的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再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偏离了这一轨道,美术课就成了自然科学课,语文课……,所以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4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日用品因其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我们的乐趣。(2能根据生活日常用品的不同之外形展开想象,并通过造型装饰使其形象生动有趣。

  (3)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生活用品的联想,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生负于联想敢于向乡、乐于探究的精神。

  5教学重、难点。通过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大胆地表现能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对生活用品产生联想是本课的难点。

  6课时安排。1课时

  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生活用品的联想》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新教材第七册的第十四课,属于“造型·表现”的范畴。

  2说教法。根据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我明白如果单纯的让学生依据事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必定跳不开课本上和老师启发的几种联想思路,很难会有突破性地表现。基于此种考虑,我设计了”从立体形象到平面、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平面发散的实物的教学方案”。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欣赏可爱的卡通形象引出课题,直观、新颖很快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日用品与美术创作的趣味联系。

  3说学法。通过对生活日用品的外形、功能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它们的结构和作用,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习兴趣,激发的想象力和创造热情,充分的体会创造的愉悦

  说教学程序: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感受“联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个特殊的“脑筋急转弯”游戏,根据老师展示的形状,说说你都想到了什么?比一比,谁想的又多有有趣?

  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师:想看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吗?(课件操作)

  哦,是生活中的日用品啊!(课题出示:生活日用品)

  通过玩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

  生:(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同的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同的地方,由此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从一个事物跳跃到另一个事物,这就是“联想”(板书)。)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解读:脑筋急转弯因其不按一般常理进行思维,所以,它很能考验人的联想和思维应变能力,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游戏,因此,在课一开始,采用了这一游戏形式,让学生看着这些类似剪影的图形进行联想,既解除了学生思维上固有的定势,又增加了趣味,感受到了联想带来的奇妙乐趣。)

  二、新授

  1、了解生活日用品

  2、出示各种日常生活品图片的图片,了解联想的方法

  (人们观察事物首先是落入眼帘的是形与色,所以,我先从造型的基本要素——形状入手,而对于较难的色彩和功能联想,我则引导学生先观察一件,归纳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然后再由点及面进行思维的扩散。)

  欣赏更多的日常用品,发现其特殊之处,进行联想

  想像能力对于每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它能为艺术创作注入活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欣赏艺术大师们运用想象进行创作的作品,体验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进一步坚定学生艺术创作的决心。)

  三、学生创作

  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有许多同学认为绘画就代表了美术,画的象就说明艺术本领高超,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想法有了变化了吗?那么,请每位同学发挥你的奇思妙想,用你手中的画笔、彩纸等材料,将生活日用品来个大变样,来参加“生活用品变、变、变”的竞赛游戏,好吗?

  (解读: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的多样性,解放了学生的手和脑,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解读: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创作也需一定的技能来支撑,以往的传统教育弊端在于死教技能,教死学生。而新课程的理念倡导趣中学,还有许多人认为联想就是凭空瞑想,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其实联想和想像也有一定的依据,并非天马行空乱想。有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出,是因为平时观察不细致,脑中素材储备不够,因此我让学生把玩自己带来的厨房用品(生活日用品中的一种),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它象什么。并且欣赏了许多更不相同的作品,在其中总结想像的规律,拓展自己的思维。)

  四、展示小结

  1、请同学们带好作品进行简单讲述

  2、拓展延伸讲述阿基米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联想在科学领域的作用!明确想象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提示学生可以多多对自己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3板书设计。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7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一册中的第7课《下雨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下雨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雨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也可以使人类蒙受灾难。可是在儿童看来,下雨是一件有趣而令人激动的事情,它能够给孩子带来创造的灵感和真实的体验。本课是一节绘画练习课,创作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雨,画出自己对雨的感受;二是表现雨中的情景,可以是真实的回忆,也可以是建立于真实基础上的想象。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雨的科学知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节课要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有着不受制约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个性突出,具备初步的表现能力。

  三、设计思路

  通过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会议、观察对下雨时的感受,同时教师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让他们带着不拘形式的去大胆绘画。

  四、教学目标

  l、回忆下雨时的感受,表现出下雨时的真实情景或自己关于雨的想象。

  2、选择各种形态不同的线条表达出对雨的印象。

  3、体验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乐趣。

  五、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及雨中人物、景物的特征。

  2、教师搜集有关雨景的图片、录像、音乐等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导入

  1、 组织教学:课前学生做好准备。

  2、 欣赏导入: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引起学生对雨的回忆。

  3、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雨的图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

  4、 引出本课课题――《下雨啦》。

  (二)、创设情境、渗透知识

  1、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雨”的形成。

  (学生对雨有了科学的认识。丰富了有关雨的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

  2、按照强弱程度,雨可以分为小雨、中雨、暴雨。给学生放一段分别表现小雨、中雨、暴雨的音乐。(学生们感受出表现小雨、中雨、暴雨的音乐。)

  3、在雨中,人、动物会是怎样的?

  4、下雨时你的心情怎样?

  (三)、绘画练习

  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中的学生作品。(构思自己的作品)

  2、鼓励学生在创作时要不拘形式,大胆表现。(通过练习,生动、大胆地表现出自己对下雨的真情实感。)

  3、启发学生画出雨中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的说,这样既能为创作做铺垫,又可以达到相互交流的效果)。

  4、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作品。

  5、教师针对典型作业及时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丰富情感,增强自信心。

  6、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此带动全班学生整体表现水平的提高。

  7、小结:让学生知道万物生长离不开水,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美好,应该学会利用资源。

  课后总结: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地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表现出来,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通过学生作业,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充满活力和自信,本课在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完善人格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8

  教材分析

  《秋来了》是为一年级美术课准备的课外内容。这是一节造型?表现的课,课件中的范作以夺目的秋色给予学生视觉上的美感,用同龄人的范作向学生展示了创作表现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感知秋天,表现秋天,变日常生活的体验为手中的作品,它为以后学习《四季歌》和《花儿朵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⑴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秋天的来临和季节的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全方位的感知秋天。

  ⑵鼓励学生大胆地、有个性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表现“秋天”,敢于用美术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⑶培养学生注意发现生活美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去感知“秋”表现“秋”是重点,在感知“秋”的基础上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表现“秋”的同时,培养学生独到的审美视角,个性的绘画表达方式又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和学法

  一年级学生天真好动、活泼可爱、思维独特、个性鲜明,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小学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表现美的能力,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扣审美核心,创设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创造美,达到塑造审美心灵,培养审美情操的目的,我采用情境教学发贯穿始终。

  ⑴展示情镜,引导学生感知美。

  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

  ⑶融入情境,引导学生创造美。

  2、新的美术课程提出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充分相信并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各自个性天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体验,这决定着学生有可能具有丰富而自由的创造力。

  教学程序

  课前教师带领小朋友参观校园,找一找秋天,“秋天来了,你知道它在哪儿吗?仔细观察树、花、草、同学、老师都有什么样的变化?”“树叶落了,菊花开了,小草换上黄衣服了,我们穿毛衣了,大雁往南飞了。”

  通过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让学生感知秋天的来临和季节的变化,在寻找中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发现生活美的良好习惯;同时,我充分挖掘校本资源,找出学校中特有的人文景和自然景观,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家乡的教育和环境保护的教育。虽然秋天的景色每个人都见过,但真正去留心观察,记在心中的有太少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对学生是很鲜活的,它丰富了学生的经验,锻炼了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忆习惯,又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表现生活的热情。

  接着在美术教室中教师布置了有关秋天的各种景物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环境,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沉浸在美术的气氛中,将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中。

  有了这样的基础,课堂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感知“秋天”

  一上课教师语言导入“小朋友们,还有更多秋天的景色的图片,我们看看去。”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多幅有关秋天的图片(秋天的果园、秋天的森林、秋天的草原……),

  伴以优美的轻音乐,接着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秋天的图片,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气韵美,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大大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秋天,表现秋天的欲望。

  欣赏完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给出具体的便于回答的并列式的问题:“刚刚看到那么多美丽的风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你最美的语言说给大家听,或者用你的歌声和舞蹈表现给大家看”。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将感受的秋天变成了自己的经验,留在了心里;赏美景、说美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审美习惯。

  二、讨论交流,启发思维

  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提出“这么美的秋色中,我们可以干什么呢?”此时小朋友们迫不及待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坐在那把椅子上欣赏周围的'美景,在湖边钓鱼,打银杏,捡落叶,跳舞等等,课堂气氛出现一个高潮。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这时紧接着问“怎样去表现呢?”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大家交流:用水彩笔画,用水墨画表现,剪贴等等。

  教师其实已为学生在桌上准备了彩色卡纸和皱纹纸等材料,同时学生也带来的许多废旧画报,摸一摸这些材质,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利用他们?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判断、联想,进行回答。

  三、了解技法、个性创作

  学生对这些材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我安排了以下环节。用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表现秋天的作品,首先让学生欣赏汤姆森的油画作品《秋天》感受大师风采,同时教材大量出现了同龄人的作品,增强了学生的创作的自信心,也让学生欣赏到美术语言表现的多样性。

  撕纸贴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方法,大家都会感到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将创作意愿变为实际行为,刚才欣赏到的图片也让学生了解到了怎样将生活中的物象变成作品,这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说其他课程是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思维,那么美术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让学生获取创造性表现才能。学生通过找一找秋天的景色,说一说秋天的故事,评一评秋天的画,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了解到了秋天此时要学生创作出一幅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作品来,水到渠成。于是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创作,还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合作,主动探究,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提供相关图片,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宽松的情境,学生也会在素材中获得一定的创作灵感,我巡回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机遇帮助鼓励。

  四、游戏评价、课后拓展

  在学生作业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将作业布置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的“果树”上,其实是一个形象的作业栏,再次创设一个绚烂的“秋天”的情境,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画,再让学生自由欣赏,由学生在欣赏评议的过程中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善于挖掘真、善、美的良好个性,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我也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幅作品,以鼓励为主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接着给每位学生一枚即时贴制成的“小果实”,告诉小朋友:“在你最喜欢的的画下帖上小果实,老师在喜欢的画下帖上大果实。”由果实的个数最后评出大家喜爱的画,送给小作者秋娃娃的头饰。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玻璃水彩》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中第六篇课文。《玻璃水彩》旨在让孩子们体验应用多种材料作画的乐趣,根据玻璃不吸水的特性,在玻璃上作画能产生许多特殊效果,产生许多肌理,这会让孩子们感到特别新奇,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在平整的玻璃板上用水彩颜料进行水与色的趣味性点画称之为玻璃水彩.是一种探索性绘画方式。与纸上水彩画不同,它强调碰合效果的偶然性,只要有水与色的浸润、渗化、交融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色彩肌理效果就行。它便于学习,易于掌握,有趣、好玩。教材在编排上从欣赏画家作品进入,创设了色彩美的情境。

  教材上的水彩画《春山》是用水彩颜料加水在玻璃上适当点画之后用专门水彩画纸覆盖转印而成,稍用画笔添加便成了这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

  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2.感受水色的浸润、渗化、流动、变化,增进对色彩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形式美的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教学准备:玻璃、水彩颜料、笔、盐等。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美术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知识技法,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创作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一组图片。①张家界风光②一块奇石③一个树根

  2、教师提问: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山峰、石峰;教师提问:像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对,像老人,像;从“山峰”到像“老人”是同学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想像的结果,使人信服.从这里让我们认识到: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想像。在我们的绘画中,有时没有用往常的方法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和创造美的形象。

  (二)、新授

  1、请同学们再看一张图片,听老师作简要介绍。这是在一块玻璃板上涂的色,灰紫色浓淡相间,略有变化,然后将画纸覆盖上,轻抹,揭起来,玻璃上的彩色转印到了纸上。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画面上有什么具体形象或者说经过稍微加工后,可以成为一张什么图画?

  学生讨论:

  小结: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请看第六课加工后的作品《春山》。树干挺拔,枝叶斑驳,湿雾缭绕,小鹿乖张,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这种运用玻璃板(塑料片或有机玻璃)抹印色彩,制造纹理的绘画方法,又好看,又好玩,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玻璃水彩”。(板书课题)

  3、教师演示,请学生发现形象或命题。(师生共同完成)

  a.在玻璃上涂色,稍浓。b.点水渗化开来c.覆盖纸张,轻抹。d.揭纸(运用不同的`方法揭纸,会产生不同效果,如一张纸分几次揭起,边拖边揭起,改变揭纸方向都会出现不同效果)。e.发现形象:①揭纸后,教师改变纸的方向展示,师生共同发现纸上偶然出现的形象,如果需要可稍作点染加工。②如果无任何具体形象出现,这是常有的事,可以趁湿采用补救措施制造形象。向学生介绍几种方法:a.用剪刀背刮色;b.弹水;c.撒盐。6.学生为老师演示的作业命题。

  (三)、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①请每位同学按教师提供的方法完成l一2张玻璃水彩作业。②转印揭纸后同座两人可以共同讨论捕捉形象和命题,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2、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1.请作业完成的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自我评价作业。

  2.其他同学欣赏台前学生作业,学会欣赏评价他人作品。

  3.教师总结。在这节课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循序导入的方法,欣赏小朋友用不同方法表现的儿童画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学课本发现玻璃水彩制作的基本方法,并汇报总结,接着我示范讲解玻璃水彩的表现方法,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合作进行第一次尝试作画,接着欣赏不同技法制作的玻璃水彩并进行示范。采用小组探究的方法进行第二次试画,体验不同材料、不同技法产生的不同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充分体验作画的乐趣。我的说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示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同学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彩泥、树叶、等多种资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同学大胆表示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同学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鱼儿游游》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布置了《淅沥的小雨》、《美丽的印纹》、《纸风铃》等课,已经让同学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资料来表示画面,而《鱼儿游游》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剪纸、撕纸、彩笔绘画、彩泥制作、综合资料”等方法来表示画面,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布置了《我在空中飞》、《鲜花送老师》、《我做的文具》等课,这几节课主要是通过彩纸彩泥以和综合资料来表示画面,为此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同学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示美、发明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同学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鱼的美,并能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装饰鱼儿,培养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示水中游动的鱼,尤其是用树叶、彩泥等综合资料来做鱼,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同学对鱼的表示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同学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资料,对不同的资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示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小朋友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依照自身的想法自由的表示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示自身,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资料来稚拙地表示自身的想法。而《鱼儿游游》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示自身的想法,符合同学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同学情况的掌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同学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同学用不同的资料来表示鱼儿。

  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资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同学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保护生灵,增强同学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维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同学对人类生态维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1、观察动画片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3、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4、示范制作方法。

  5、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呀?是啊,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当海面上波涛滚滚的时候,海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溢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同学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同学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同学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同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身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同学说说海里的主角,同学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鱼儿游》,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同学的兴趣,到勾起同学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同学的心理特点,使同学坚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示物象的激动。

  2、观察发现,感知鱼儿形状

  用课件展示一张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并问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让同学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身的观察来说一说。当鼠标移动时不同几何形外轮廓都会变色,这样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同学却能发现这(cn-些鱼都是有什么形状组成的,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同学直观掌握了绘制鱼的方法。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发明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笼统;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示力。

  3、演鱼赏鱼,走进鱼儿世界

  小朋友都有表示自身的欲望,让同学戴着鱼的头饰用肢体语言来表示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同学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示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课件展示让同学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同学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同学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问同学:“你会用什么美术的方法来表示鱼儿呢?”“用彩色笔画;用彩色纸剪贴;还可以用彩泥做。”根据同学回答我归纳出四种方法:涂色绘画、色纸剪贴、彩泥制作、综合资料。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树叶等综合资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小朋友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小朋友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4、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同学看着小狗潜水员和它的“鲨鱼号”潜水艇的卡通画面,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示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示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创设情境将绘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成坐上这艘潜水艇的注意事项,至始至终都让同学沉溺在所创设的海底世界这个情境中,让同学有身临其境感觉。

  然后让同学把自身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黑板上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有几个同学直接上去画。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同学在充溢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发明,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同学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他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竞赛,这样就激励同学创新、提高了同学的发明能力。

  六、课堂评价

  1、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一起欣赏黑板上同学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同学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资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同学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和时给予褒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2、散文欣赏,扩展延伸

  教师谈话:小朋友,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发明了海底世界的美,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用耳朵来感受海底世界的美,欣赏配乐散文《海底世界》。同学再一次领略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海底美景,将文学和音乐整合在美术课中,从多方面对同学进行美的熏陶,从而让同学进一步了解大海,拓宽同学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维护它,那怎么去维护呢?请小朋友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让同学懂得珍惜自然,保护生灵,增强同学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维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同学对人类生态维护的意识。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喜怒哀乐》一课是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六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本科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欣赏、观察、体验等环节来学习表现人物喜怒哀乐不同表情,它侧重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体验表情的作用及乐趣,并试着拿起笔用富有感情的线条来表现喜怒哀乐。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儿童涂鸦开始,便陪伴着他们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的手段,五年级的学生属小学高年级,心里上已渐渐成熟,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强,对生活细节感受较深刻,对绘画则更显谨慎,常常感想而不敢画,而一课恰好接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与夸张的用线。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心情与表情的关系,以及喜怒哀乐不同表情的特征和表现手法。技能目标:掌握基本任务头像造型手法与用线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 3、教学重点:学会描绘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

  4、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表情特真,大胆夸张,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肖像画。

  二、说教法

  依据本科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开始我便出示自己的头像表情,让学生猜可能发生了什么,即让学生猜“情景”,这能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动脑并主动地学。

  2、示范指导法

  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擅于模仿,因此教师不但要在语言、品行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也应予以示范,在画表情时,提醒学生构图及用线的相关知识。

  3、引导欣赏法

  美术史上很多大师作品值得借鉴,也值得学生去欣赏,我例举了《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幅典型的.名画,对人物表情分析,感受名画背后

  的故事,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

  三、说学法

  1、问题讨论法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学生带着难题相互讨论,不但意义深刻,也颇有成效,我组织学生讨论多种表情的特点,为他们画表情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法

  本校现提倡“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学,产生疑问,如书中的技法点击部分,我会先让学生先看书自学,然后再带着疑问看教师示范,这样才能逐个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四、说教学过程

  1、亲近学生,激趣导入

  首先我将出示明星不同表情的照片,以头像为主,提问学生,“猜猜?”这样学生便能快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理解不同表情来自于不同情境,不同心情,从而导入本课课题《喜怒哀乐》

  2、欣赏名作,技法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利用课件展示引导欣赏《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头像表情,并请学生猜猜人物可能身处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完成后,出现完整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人物表情与作品的关系。然后我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除了范例中的几种人物表情外,还有哪些人物表情,请学生作出不同的表情,并描述每种表情的五官变化。然后我再和学生一起看书中知识窗的内容进行小结,组织学生读一读,如:“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学生边读,教师边出示相关表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

  3、步骤示范,技法点击

  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课件展示,欣赏人物的脸型、发式、眼、眉、鼻、嘴、耳的各种不同表现方法,这一环节能为能力弱及无从下手的学生提供帮助。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技法点击”,掌握作画步骤,我将以一位学生为例,边引导学生观察人物,边按作画步骤示范,尤其在画五官时,提醒学生运用知识窗内的古代画诀,同时鼓励创新,适当夸张,以及用线的粗细、疏密、深浅和虚实。

  4、鼓励创作,品评欣赏

  这一环节我首先会对学生提出作画要求:运用线描的手法表现同学的人物头像,注意构图与表情的刻画,可适当夸张。在学生作画的时候,我安排学生分组作画,细心观察学生的写生表现程度,适时指导,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帮助与鼓励,让他们建立起美术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作品的评价这一环节我尤为重视,我设置了两个环节:1、学生自评,给自己作业写上评语或评分。2、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欣赏、比较、了解五官的微妙变化能产生不同的表情。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最后,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共同体验表情的乐趣,共同学习画表情的活动,技法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让他们在玩中学。

  分秒必争高效运作。①各项目责任单位要进一步对项目建设的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凡是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各项工作,都要把责任落实到人。②要对项目建设任务进行工期倒排,哪一天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都要定出计划,张榜公示。要打破“八小时工作制”的框框制约,坚持“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意识,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快节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做到“战晴天、斗雨天、抢阴天”,能快则快能超则超所有项目的完成时限及进度要求。③要建立问题快速解决机制,对进度滞后的项目要认真分析原因,查找问题症结;项目学校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向当地人民政府汇报,采取超常规的措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现场办公,快速解决,防止贻误工期。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2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对各种材料的再认识及创造性的组合、利用。

  2. 感受利用各种材料,大胆地进行设计制作的乐趣。

  3. 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认识、运用能力,以及设计制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收集、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用各种材料、方法制作的鱼,引导学生探寻制作、装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制作、装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鱼,各种废旧材料以及制作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钓鱼

  请学生在用塑料泡沫板摆成的椭圆形“鱼池”里钓鱼。体验着钓鱼带来的.乐趣,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索做鱼

  1.想做好鱼,必须得探讨用什么材料做鱼,怎样做又快又美。

  用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用不同材料做成的鱼。问:“这些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桌上的什么东西可以做鱼,怎样做?”

  2.讨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可以怎样充分利用做成鱼。

  可以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在个别学生制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同桌帮助解决。

  三:鱼杆创新

  教师举起自已做的鱼杆对学生说:“老师用筷子做成了钓鱼杆。那么你想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做鱼杆?”

  小组讨论可以利用什么材料怎样做鱼竿。

  四:钓鱼竞赛:

  “钓鱼比赛开始了!”请学生们围着一个个用自己的凳子拼摆成的“鱼池”,分小组进行钓鱼比赛。在竞赛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札记:

  本课我设计了“体验钓鱼——尝试做鱼——鱼竿创新——钓鱼竞赛”教学流程。体验钓鱼是以激发学生学习为目的,这一基本理念使学生在愉快的钓鱼活动中,充分体验钓鱼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就能主动地投入尝试做鱼过程中,因为他们很想钓起自己亲手制作的鱼,所以他们在探索做鱼时总想设计制作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作品,就出现了用包、裹、捆、剪、卷、粘等多种做鱼方法,也就做成了用蜡光纸、报纸、一次性杯子、娃哈哈瓶子等材料制作的鱼。

  在鱼竿创新教学时学生们想出纸制鱼竿、铅笔鱼竿、枪形鱼竿……一个个创新设想让人折服,钓鱼竞赛又把课堂推上_,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再次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在钓鱼时也玩出了新花样。如:用一个鱼钩钓到二条鱼(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有的还独出心裁地钓着一个用纸杯做成的乌贼,嘴里还振振有词地叫到:“我这是海钓,一不小心钩到了一个大乌贼了,哈哈哈……”

  孩子是天真的,他们是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只要我们教师去组织、去引导,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的呈现形式,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创造的审美化教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愉快、自由、创造的教学活动之中,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学生们在自由轻松的创作氛围中,大胆创作自己的“新”与“奇”的作品,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让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3

  这一天我说,本课的材料是一门艺术欣赏课《童年》。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标准。这是第五册实验教材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总是充满无限的感慨。这门艺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形式的儿童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从宋代的《瑞阳宝贝》,到清代的《天伦之乐》,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长,再到解放后奴隶的孩子,再到金色的童年。表现形式包括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和摄影。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艺术的信息,而且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境,一种通过艺术作品来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学习情境。在那里,艺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达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给予生活指导和启迪。鉴于此,我设计了接下来的童年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潜在的目标

  我将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感受,描述不同时期的童年生活状况,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学会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欣赏和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儿童生活的差异。

  (2)了解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美感。

  (3)描写童年的生活材料和他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的困难

  童年,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对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根据知识储备和理解潜在的三年级学生,并针对发达的特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这节课主要采用创建场景的方法,观察和欣赏、思考和讨论,扩展和比较,并使用多媒体课件,一个受欢迎的教学形式的小学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意愿,把枯燥的讲解变成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理论

  在艺术作品欣赏中,形象是出发点和关键。在这门课上,我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作为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走进作品,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承运

  1、游戏介绍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们边唱边玩“丢手帕”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每个人都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并让一两个同学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本设计是为了创造一个场景,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从而为进一步了解童年铺平道路。)

  2、初步的经验和欣赏要求

  老师总结了孩子们的话: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完美而快乐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独特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童年画面。多媒体将课本中的作品一一展示。告诉我你最喜欢的画。

  这样,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审美场景,对自己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小组学习,交流审美经验

  (1)根据学生喜爱的作品分为六组。

  (让学生掌握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通过志愿分组)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4

  课题:万花筒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具学具: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

  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5

  教材分析:

  《编织美丽》是一节创编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富有诗情画意。《编织美丽》是一堂手工制作课,是儿童工艺美术教学的传统课题之一,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习采用编织过程中装饰的最基本技法,感受用废旧塑料瓶经过学生搓出的纸绳材料而编织成的有趣作品。

  本课基本编织要求是学习创造美的方法,力求精致美观。体现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时代要求。这一课最重要的不是只让学生掌握装饰方法,通过学习民间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用美装点生活,用所学知识、技能创造美。

  学情分析:

  《编织美丽》一课里,编织过程中的装饰方法对学生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设计出更精致美观的作品就比较困难了。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采取了让学生认真观察精美作品图片,通过观察分析掌握装饰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作作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难题。与此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教学内容:

  我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教学对象的美术技能基础及年龄发展特点创编《编织美丽》这一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直观演示—启发点播—归纳拓展”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饱含热情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高探索意识,在欣赏中感受美,在观察分析中拓宽视野,启发、拓宽学生的创作空间,在交流中使学生感到成果喜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美术学习发展水平,利于学生进行艺术创想。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

  1、通过编织基本技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采用编织的基本技法制作一件作品。

  过程与方法:

  1、在交流作品中了解编织的作用,在欣赏中感受编织装点生活之美,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2、在观察分析、实践体验中掌握装饰方法。

  3、在欣赏中开阔视野,拓宽创新思路,在合作体验中用废旧材料创造美,在评价中鉴赏美。在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民间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废旧材料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编织装饰制作方法、技能。

  教学难点:作品力求精致美观。

  教学过程

  (环节、层次清晰完整;重难点突出,设计详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品导入:(出示编织作品事物)

  1、同学们,前一段我们一直在进行编织,这些作品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介绍)

  生:……很漂亮!

  (1)例如:《台灯》可以帮照明、储物盒能帮我们收纳东西、花瓶可以装饰环境。这些作品不仅外表美观,同时还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呢。(板书:美观实用)

  (2)编织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看!(出示图片)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增添了色彩,装点了生活。(板书:装点生活)

  (3)同学们这些编织作品都是利用废旧物品做成的,还非常环保呢!

  (设计意图:教师事先出示实物作品及学生制作作品等实物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构成的形式美感,感受编织作品的作用,不仅外表美观还具有生活实用价值,既美观又实用,接着欣赏以生活中的编织物品,让学生了解编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装点了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利用废旧材料创造美。)

  三、讲授新课

  那同学们,在编织的过程中你都遇到了哪些困惑呢?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发现问题:

  1、绳子搓的过程中有开的现象。(解决了吗?你们小组是怎样解决的?谁来帮他们解决)

  2 、在盘的过程中有缝隙(怎样解决的)

  解决问题:盘的过程中绳子在接的过程中一种剪掉细头,另一种细头部分靠前点在粘。

  3、脏了怎么办?(用什么方法装饰、什么材质?学生说说)

  教师演示:

  关键是同学们在摸胶的时候小手碰上胶了,手上黏糊糊的特别容易脏。一个办法是粘时如左手压住绳子,右手缠绕,右手的其中一个指头压住绳子,右手的'大拇指就可以向上推绳使其粘匀。另一办法是在脏的基础上修改弥补不足之处,什么地方脏,什么地方没盘好,我就对其进行装饰,(用什么方法装饰、什么材质)不仅起到整体修饰美观还能弥补不足之处。使我们的作品锦上添花,让它变得更美丽!

  小结:在实践活动中让我们收获了技能操作中的新经验。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更好掌握装饰方法,使作品更精致美观,教师起到点播引导作用,解决了本课教学重点,体现我校时空探索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四、艺术实践

  1、作业要求:今天我们的作业要求,把我们的作品装饰的更美丽!

  2、温馨提示:(大屏幕出示)

  1、小组合作声音要轻。

  2、搓、盘、粘的过程要耐心、细致,团结互助。

  3、作品力求作品精致美观。

  4、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艺术辅导:鼓励学生耐心细致、团结互助。

  (设计意图:明确此课任务及操作要求。学生作业可采用小组合作制作的方式完成,锻炼学生学会

  与他人配合,共同完成作品。体现本教研组研究专题在实践操作中构建尚美课堂,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创造美。)

  五、佳作赏评

  这两排是同学们新做的作品,你喜欢哪件作品呢?为什么?

  自评、他评、师评(评价:美观实用、编织美丽)

  小结: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完成作品既美观又实用,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快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作业评价,不仅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鉴赏美,陶冶了性情,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和谐发展。)

  六、拓展提升

  1、编织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方编织,你们想不想了解?(出示图片)

  工艺非常有名的有:浙江湖州的竹编,福建、广东的藤编,陕西蒲草编织,都是纯天然、非常环保的。

  2、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中国结

  师:中国结有什么寓意呢?

  生:象征吉祥、美好的祝愿、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师:不同的结有不同含义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感,老师带来的这个礼物祝愿我们在座的同学和每位老师一生幸福、平安、健康。

  (板书:美好情感)

  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美丽,装点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编织的一些知识,开阔视野。感受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勤于动手,用灵巧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美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欣赏中不断提高。最后教师送祝福,感悟编织表情达意的情感之美,感受编织不仅造型美、色彩美同时他还具有深刻寓意寄托人们美好情感。)

  板书设计

  编织美丽

  美观实用

  装点生活

  美好情感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课说课稿15篇02-21

小学美术课件11-02

美术课的小学作文09-09

小学美术课件:《小鱼》11-12

初中美术课说课稿范文(通用7篇)07-29

小学美术课件15篇11-03

小学美术课教学反思11-14

小学美术课教学计划11-02

小学美术课教案九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