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谐运动》说课稿

时间:2022-12-23 17:37: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谐运动》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谐运动》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简谐运动》说课稿

《简谐运动》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第1节“简谐运动”。本次说课包括四部分:说教材和学生、说教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和学生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只是了解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一种没有加速度的运动;在高中物理1模块中,学生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是具有恒定加速度的运动,而且加速度方向和初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在物理2模块中,学生学习了抛体运动,这也是具有加速度的运动,但是加速度的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可以不在一条直线上;还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这是一种具有变化加速度的运动,但加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是方向变化。

  2、教材分析:

  而本章所学习的机械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的。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质点的运动是根据质点运动的轨迹、速度、加速度的特点来划分的,所以教材用运动学的概念来引入和定义简谐运动:“如果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的规律,即它的振动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沿着这条思路,教材形成了以下内容线索:

  什么是弹簧振子?——弹簧振子是怎样运动的?——弹簧振子的x-t图像是怎样的?——弹簧振子的x-t图像是不是正弦曲线?——定义:如果振动物体的x-t图像是正弦曲线,这种运动就是简谐运动。——简谐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有什么关系等。这样的线索逻辑上自然和谐,采用了多种合理的教学方式,很有层次。于是也形成了以下逻辑线索:

  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最有规律性的机械振动。首先通过学生身边和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引出振动的概念;而后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从运动学的角度认识弹簧振子,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弹簧振子的图像;再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出弹簧振子的x-t图像是正弦曲线,然后从其运动学特征给出了简谐运动的定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简谐运动是一种较前面所学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更复杂的机械运动;最后回归生活和应用举例,使学生知道机械振动是一种普遍的运动形式。

  3、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簧振子,理解振动的平衡位置和位移。

  2、知道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像,知道简谐运动及其图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简谐运动图像的绘制,认识简谐运动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简谐运动图像的绘制,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从图像中了解简谐运动的规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审美能力(逐步认识客观存在的简洁美、对称美等)。

  4、教学重难点

  1、形成简谐运动的概念和认识它的x-t函数图像。

  2、简谐运动x-t图像关系的建立。

  通过播放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简谐振动的x-t规律,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5、课时安排:综上情况我决定用1.5课时完成新课标的任务,用1.5课时完成《优化方案》上的习题。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将演示实验法、启发法和讲授法三种教法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振动的视频。例如:钟摆,鼓面的振动,行走时扁担的颤动,树叶的摆动,大地的振动等,以上这些运动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点评:以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以上这些运动都是物体在某位置附近做往复的周期性运动,再来看一段视频以加深对这一运动的理解。(播放视频)

  [点评:让学生带着这个结论观看视频,有助于对机械振动现象的理解。]

  (二)、引出机械振动

  在播放第二个视频的时候,教师书写机械振动的定义。

  (板书:1.定义: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

  教师:这里所说的平衡位置指的是什么呢?

  (板书:2.平衡位置:物体振动的中心位置,通常是物体停止振动时所处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想一下机械振动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3.特点:对称性、周期性)

  教师可以播放flash动画辅助理解。

  例题1:下列运动中属于机械振动的有(ACD)

  A、树枝在风的作用下的运动

  B、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的运动

  C、说话时声带的振动

  D、爆炸声引起的窗扇的运动

  教师:同学们还能再举出一些机械振动的例子吗?

  [点评:进一步加强对机械振动的理解。]

  学生:学生回答。

  教师播放几个机械振动的实例。

  (三)、引出弹簧振子

  教师: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我们通常是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弹簧振子,什么是弹簧振子呢?

  (板书:1.定义:小球和弹簧所组成的系统.)

  教师演示弹簧振子的振动。

  教师:为什么振子最后停下来了呢?

  学生:学生回答。

  教师:但是我们的看到的弹簧振子却是可以一直往复运动的',这是因为弹簧振子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板书:理想化的条件:①小球看成质点②忽略弹簧质量③忽略摩擦力)

  教师:再引入一个概念,并解释。

  (板书:3.位移:小球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

  教师:接下来大家请思考一个问题:弹簧振子的运动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运动呢?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板书:三、弹簧振子的x-t图像)(板书:1、图像绘制方法(1)描点作图法)

  教师播放动画,描点、连线。才想: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像可能是正弦曲线。

  (板书:(2)、描图记录法)

  教师播放视频和flash动画并做一定的解释。

  (板书:(3)、频闪照相)

  教师播放flash动画并做一定的解释。

  (板书:(4)、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描绘)

  PPT播放思考:我们所得到的小球运动的x—t图像很像正弦曲线,是不是这样呢?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板书:2、验证:)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

  学生:学生回答。

  (板书:方法一验证法:方法二拟合法:)

  教师:实际上通过验证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

  教师:所以我们得到了简谐运动的定义。

  (板书:1.定义:如果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的规律,即它的振动图像(x-t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教师:简谐运动的图像就是:

  (板书:2.简谐运动的图象)

  教师:既然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是正弦曲线,那么这个图像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从图像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呢?我们在下次课将进一步学习这些。

  最后小结

  四、说板书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简谐运动

  一、机械振动

  1、定义:

  2、平衡位置

  3、特点:对称性周期性

  二、弹簧振子

  1、定义:

  2、条件(理想化):①小球看成质点②忽略弹簧质量③忽略摩擦力

  3、位移:

  三、弹簧振子的x-t图像

  1、图像绘制方法

  (1)、描点作图法

  (2)、描图记录法

  (3)、频闪照像法

  (4)、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描绘

  2、验证:验证法拟合法

  四、简谐运动

  1、定义:

  2、图像:

《简谐运动》说课稿2

  《简谐运动》这一节是第九章第一节。这一节内容是研究周期性运动的一种方法。学习本节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的地位,重点确定为:作简谐运动的物体的受力特点及其运动规律。这是《大纲》的要求,也是本节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本节的难点是:

  (1)作简谐运动的物体的受力特点

  (2)简谐运动的运动规律

  这是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必须经过感性认识、实践、理性认识、再实践、直至上升到理论,最后又指导实践。因此,使学生头脑中的新知识在原知识结构上进行改组、顺应、同化是比较困难的。

  难点突破:找新旧知识连接点。物体做匀加速自由落体运动的受力特点和运动规律是什么;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和运动规律是什么;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特点和运动规律是什么;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

  (一)知识目标

  1、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的教育,从而进行德育教育。

  2、知道机械振动是机械运动的另一种形式,知道机械振动的概念。

  3、知道什么是简谐运动以及物体在什么样的力作用下做简谐运动。

  4、理解简谐运动的运动规律。

  5、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知道判断简谐运动的方法以及研究简谐运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对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精神的培养。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3、指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方法:引导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学导式综合运用。

  理由:(1)这种方法属于教育理论的启发式。

  (2)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3)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手段:讨论式、多媒体计算机

  理由:(1)提高学生兴趣。

  (2)注意力集中。

  (3)提高课堂吸收率

  二、 学法指导

  教学问题实际上就是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本节课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联想、学会对比、学会归纳、学会总结。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是通过“四让”来体现的,即“概念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道理让学生讲,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完全使学生从原来的学会向会学转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如何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方法。

  三、 教学程序的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本节的课堂程序设计的主导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问题的未知领域内,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不断探索、不断解决、不断总结,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作简谐运动的物体的受力特点及其运动规律,这样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同时,学生还学到了类比、归纳等学习方法。

  1、创设情景,大屏幕演示简谐运动并提出问题

  2、分组研究、讨论,学生将自己得到的结果在组内公布,答案不一致的进行讨论。这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中共同学习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一种体验。然后每组同学将讨论结果在班内公布,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联想猜测,研究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5、巩固训练,加深印象,巩固新知

  6、作业布置,作业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分层次教学的充分体现,同时通过思考题在课下继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节课在程序上分为“问题提出—历史介绍—方法讲解—模拟训练—联想猜测—研究发现—归纳总结—作业布置”等八个阶段。

  1、问题提出

  本节课将计算y=x2在〔0,1〕上的曲边梯形的面积,那么如何计算呢?心理学表明:思维从疑问开始,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动,同时这个曲边梯形并不象正方形、长方形、圆、扇形等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利用,它没有现成的公式可用,问题本身具有新鲜感和诱惑力,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引入符合教学论中的激发性原则。

  2、历史介绍

  介绍300年前,牛顿、卡瓦列利、瓦里士等著名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一下数学史,了解一下大科学家对这个问题本身的看法,由于学生的大科学家的崇拜,更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事迹的介绍,也是对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精神的教育。这也符合教学论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3、方法讲解

  由于微积分的发展完善经过了近千年历史,所以微积分思想方法不适合让学生在课上自己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即自学式;所以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地模拟、演示、描述,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再逐步上升到理性上的认识,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即先由感性认识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计算机的直观形象的演示,也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原则;极限理论与计算机的结合运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曲边梯形的面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这也符合事物的发展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

  4、模拟训练

  练习题目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强化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尝试、体验,才能深刻理解“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微积分思想方法;对学困生来讲,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这样安排即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也符合素质教育理论中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

  5、联想猜测

  数学的发现和进展都是从联想猜测开始的,在经过几道题目的训练之后,对y=1/x2在〔0,1〕上曲边梯形面积为确定数值,那么在〔1,+∞)上呢?有这样的猜测是正常的,因为在这之前学习数列知识时,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即1/2+1/22+1/23+……,这无穷多个正数之和的结果却是1,因此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联想之后,自然要对y=1/x2在〔1,+∞)的面积提出猜测,这符合人们思维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数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再次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也从中学到了联想、猜测的思想方法。

  6、研究发现

  类似于数列问题一样,也可利用极限工具来处理,方法确定之后,由师生共同探索,先研究y=1/x2在〔1,a〕上的曲边梯形面积,在让a→+∞,即可得到y=1/x2在〔1,+∞〕上的面积,而y=1/x在〔1,+∞〕上却没有结果;从研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处理使优秀学生的思路得以扩展,这也符合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的基本观点,使各类学生都有所发展。从结果上看y=1/x2在〔1,+∞〕上能够求出面积,而y=1/x在〔1,+∞〕上却没有结果,其规律并没有给出,实质上这是数学分析广义积分中的柯西法则和阿贝尔法则,这样处理,给学生留下悬念,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下铺垫,这符合教学论中的量力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7、归纳总结

  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更深刻更清晰地留下思维的痕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微积分思想方法,同时师生共同总结,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符合教学论中的激发性原则。

  8、作业布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通过作业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下节课查陋补缺,这符合教学论中的程序原则和反馈原则。

《简谐运动》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简谐运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中的内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知识后而编

  排的,是力学的一个特例。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形式,对它的研究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了知识基础.此外,机械振

  动和机械波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简谐运动是第八章中的第一节内容,是学习

  本章后面各节内容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研究简谐运动规律时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动力学、功和能的知识,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因此这

  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科的课程标准,物理教学应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教育等三个方面。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也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了解简谐运动的若干实例。

  (2) 知道简谐运动中回复力的特点。

  (3) 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4) 理解简谐运动中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5) 知道在研究物理规律时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分析简谐运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认识物理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简单实验的操作,及参与对简谐运动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简谐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发现其中所严格遵循的简谐美、对称美。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如果能抓住简谐运动中的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复杂的机械振动的要领,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为:

  (1)简谐运动过程中有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2)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点。

  2.难点:

  刚进入高二年级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习惯于分析恒力作用下物体的单程运动,对变力作用下来回运动的振动过程的多量分析,学生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难点为: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区分简谐运动中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四)。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及分析物理规律的一定能力。因此,本节课从研究弹簧振子的振动过程出发,去了解简谐运动的特点和理解其运动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为本章的学习打好铺垫。

  虽然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仍然有限。因此,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和引导学生分析振动的动态过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二、教法

  1、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生动、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之功效,所以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对生活中身边见过的振动实例加深

  学生的切身体会。(所用仪器:弹簧振子、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水槽、红色的小木块、钢板尺、铁架台、单摆、竖直弹簧振子、吉它)。

  2、由于弹簧振子的振动时其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是动态变化的,学生不易掌握。因此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知识,借助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手段,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应用过程,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

  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直观实验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

  以直观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共同的特征。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观察,及回顾已学过的旧知识,积极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及提高自身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其特征。

  请学生用吉它表演一小段演奏曲子,以优美的音乐进入课堂。老师提出问题:吉它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引导学生观察吉它弦的运动,得出吉它弦在振动。

  (二)新课教学(28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各种振动的共同特点,得出机械振动的概念。

  (1)、【演示】演示实验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下列物体运动的特点。

  单摆摆球来回摆动、小木块在水槽中上下运动、弹簧振子来回运动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它们的运动与前面学过的运动的不同之点就是运动具有往复性。从而引出机械振动的概念,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振动的平衡位置的确定。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介绍的做机械振动物体,然后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其他机械振动的例子(如荡秋千、钟摆、喇叭的振动等),并让学生做使刻度尺振动的小实验,来加深对机械振动的理解。

  老师指明机械振动是较复杂性的机械运动.指出研究复杂事物的一般方法:即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研究振动时也要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谐运动开始,再逐步深入了解较复杂的振动过程。从而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

  一、简谐运动

  2、 研究简谐运动特点

  (1)、【演示】演示水平弹簧振子的振动,引导学生认识弹簧振子,并知道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小球和水平杆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弹簧的质量比小球的质量小得多,也可以忽略不计)

  (2)、通过对振子受力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使振子做往复振动的力是弹簧的弹力,及弹力的方向和平衡位置的关系,即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从而引出回复力的概念。

  (3)、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下面表格分析弹簧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过程。

  分析振动过程时一定要注意按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的顺序合理进行。先将平衡位置、左右最大位移处(具有对称性)的几个特殊点的各个物理量紧

  抓不放,讨论清楚,填在新画表格里.在讨论了各特殊点的情况后,再过渡到其它各四分之一周期的各变化物理量分析,引导学生把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的

  变化规律填入表格中。并通过对表格的整体分析,定性了解各物理量的定性变化规律,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由于变力作用下

  振动过程的多量分析比较难,老师引导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速度,不能太快,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同时要善于对学生及时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完成

  表格后,提出两个问题:(1)简谐运动中引起运动状态变化的力具有什么特征?(2)简谐运动具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讨论分析,并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胡克定

  律来得出回复力跟小球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的关系式:F=—kx,从而得出简谐运动的定义。这就完成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

  跃。

  (三)巩固练习(6分钟)

  1、分析振子连续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任意两点时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大小和方向)。

  2、在平衡位置与最大位移之间找任一位置,分析振子每经过这个位置时,它的哪些物理量是定值?哪些物理量是变化的?

  以上两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简谐运动的特征,和体会简谐运动的对称美。

  (四)课堂小结(2分钟)

  师生共同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机械振动?

  2、什么是简谐运动?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为使学生系统全面理解和掌握"简谐运动"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学生课后还要仔细阅读课文,合并完成两个表格所有的内容,并预习下节教材.

  2、试从功和能关系研究简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规律?

  五、板书设计:

  (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用。)

  一、简谐运动

  一、机械振动

  1、定义: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简称为振动。

  二、简谐运动

  1、定义:如果物体所受的力跟位移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物体的运动叫做简谐运动。(F=—kx)

  2、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