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

时间:2023-01-12 10:41: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布置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布置,匠心不只在于加深同学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同学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同学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同学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同学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考虑,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只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同学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同学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提高同学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同学经历从实际问题中笼统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同学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笼统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同学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同学初步懂得应如何考虑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置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同学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考虑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身的考虑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充沛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习旧知

  以本班同学参与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同学说出答案后,讲一讲考虑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身的学习成果,教师向取得优异成果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同学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同学发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同学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同学的学习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局部,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同学参与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与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同学亲自参与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同学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同学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同学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 “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同学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考虑、充沛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同学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和例2的学习,同学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同学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同学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只使同学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身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优秀教案,摒弃了保守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同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同学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发明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协助同学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同学畅谈自身在本课中的表示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同学充沛表示自身的机会。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具体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求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②、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③、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说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第一、二单元学习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基础上进行的继续学习,是一节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识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以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不同的解法为教学重点,创识一种“复习-探究-应用”教学形式,以“自主学习”贯穿课中,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通过给出“5是8的几分之几,5又是8的百分之几”和“8是5的几分之几,8又是5的百分之几”与“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两道题目,复习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同时说明更换单位“1”结果是不一样的。

  然后,出示“一个乡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条件相同,只是问题不一样,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讲授新知

  ①、出示例题的条件:“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教师提出: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得出不同需要解答的问题,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所提的问题归纳成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不同的解法,学生互相对照,探讨研究,总结方法,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然后再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进行了比较-探究-总结的过程,学生实际能力不一,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地探索过程。

  ②、新知识的应用

  练习的目的: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径,同时又是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步骤,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增加用数学的意识。

  3、结尾: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比较复杂的面积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信息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因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虽有一些分析类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②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通过学情分析,我准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情境迎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需求的支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整理分析主动参与。

  数学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能力形成的温床,新课标也指出,解决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更在于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三)学以致用,形成策略。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化、拓展,才能体会到它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部分展开学习。

  (一)问题导入,激趣引新:

  课始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课所学的是什么。接着设计一个游戏环节:一个会变动的长方形,只要你来发令,它就会变大或变小。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变化与它的长、宽变化有关,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观察题目,怎样能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引导学生想到画图的策略。

  (2)教学怎样画图。学生先试画,接着教师示范画,然后观察所画的图找到这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最后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

  例题的关键是处理好让学生想到画图、画好图、用好图和感受画图的好处。充分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主动运用策略的积极心向。

  2、教学试一试

  (1)此题是例题的一个简单变式,即由长的增加变为宽的减少。在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熟悉画示意图的方法,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共同之处,进一步明确解决有关图形问题时,可以用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画图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提升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

  第1题。此题与例题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要根据假定的变化情况先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要信任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基于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体验,独立解决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题。此题不再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而是求长、宽变化后增加的面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画出示意图。为了较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将此题与刚才一题进行比较:同样是长方形的长、宽变化,它与刚才一题有什么不同?这里突出此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在变,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画图就容易多了。同时这题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一题多解。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画好的图仔细观察,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结合示意图详细说明是如何计算的。在完成上述几道题目后,让学生对整个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再次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有关面积问题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策略的价值。

  3、最后安排了判断练习。

  既是对有关面积问题的整理,也是今天所学的画图法的延伸。同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

  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比较顺利。但有一点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位学生在解决试一试这题时就出现不同的解法,可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将会出现的问题都预想到,避免到时出现意外。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解决问题》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策略。

  2、教材选择了某旅游团到宾馆住宿的事情,提出了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方案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与同学合作。巩固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听取同伴得以斯,在各种方案的制定与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教学目标:

  (1)、结合旅游团的住宿问题,经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结合旅游团的住宿问题,经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4、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旅游话题来展开讨论。

  3.在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的手段。教学力求体现自觉性原则、运用培养自学及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采用自学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动自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会学”,主要要突出如下三点:

  1、本节课所要采用的是提出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的方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由学生独立思考

  2.男游客的住宿问题在老师的教扶下进行,学生的思路已经被打开了,在解决女游客的住宿问题上,已经有法可依了,仍然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说明白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所确定的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

  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看书自学思考的学习能力,从而落实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

  我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抽象概括——适时强化。

  (1)导人新课。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旅游开始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学习新课。A观察情景,找出信息;B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是问题(男女分开住,导游和司机的问题);C设计13名男游客的住宿方案,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或者说是策略;D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女游客的住宿方案的问题,进一步形成策略。

  (3)巩固练习。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形成,必须反复应用中强化巩固。所以,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吃饭用碗和登山统一帽子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1,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习旧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

  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

  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7

  一、教材的解读

  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

  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题的定位

  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义

  ③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本课任务:

  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研究过程的打磨

  1、(复习学生已有知识对新课的学习有一定作用)课前是否复习?

  最初设计:

  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习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

  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

  解决办法:

  1、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把旧知的复习揉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如: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这2题的解决是旧知,同时也是新知学习的思维步骤,是为解决“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作铺垫。

  2、例题如何呈现?

  最初研讨:

  方案1:整体呈现——学生找信息较难。

  方案2:分步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

  问题:

  学生找信息时,总想数出一小圈的人数。

  解决办法:

  让学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确定的信息。

  如:把主题图分步呈现: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让学生观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用连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试教时:

  宋老师与我们组的老师同时感觉全过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虽关注了说思路,但对“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

  解决办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个信息,解决一步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用到哪2个信息?再列式计算。(渗透“分析法”解决一步的问题)

  3、“要知道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解决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反馈)学生上台写出结果,并说出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4、如何有效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试教时:

  老师对每个问题、每种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说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现出来,学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说理,这样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解决办法:

  1、以基础方法为主(连除),其他方法为辅。

  2、以面向大多学生实际水平为主,兼顾部分优生为辅。

  3、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没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则不用展示。

  5、练习形式与手段的选择:

  这节课中的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求“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而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

  试教时:

  老师为降低难度,就把3种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说每种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对第一步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是模糊的。

  解决办法:

  1、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辆车每次”的含义(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2、变形式、手段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抓好切入点

  如:(我会连)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场?954÷2÷3

  ③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954÷2

  教师抓好切入点:

  1、“954÷2÷3中的2表示什么?3呢?”

  2、“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为什么用两步计算?”

  五、听后反思

  体会:

  1、课件的精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精神饱满;

  2、教师亲和的语气、潇洒的神态、独特地教学风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气氛活跃;

  3、教师能做到换位思考:精彩的设计,导致学生说理的清晰;

  4、教师“扶”“放”到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与空间,因而学生学得轻松;

  5、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不拘泥教学设计。

  个人建议:

  1、教师评价语如果更丰富、及时,学生参与率一定会更高;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到及时反扣,也许效果更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苏教版)第94页例1、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对信息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对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用操作、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列举的策略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的接触,只不过是没有加深认识。本班学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举的策略,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条理的解决,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师的引导了。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佳境。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例题的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例题之后,出示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活动有利于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说教学准备。

  我为学生准备了课件,每组3张表格、一捆小棒,。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首先说激趣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花圃着手,通过帮王大叔,激励学生去设计方案。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例一。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生活中去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下一步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1.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交流讨论该怎么摆?从中知道围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分工合作,边摆边填表一。学生在无序的排列中,从中感悟到要想围出花圃,就必须要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先自主动手操作,让学生整体感知方法的多样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数学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里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及时引导需要帮助的小组。

  2.展示策略

  学生操作完成后,我使用多媒体把学生汇报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出示完整的表格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列举”时的“有序”)。让学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现重复和遗漏,为后面的有序列举教学做好铺垫。

  3.提升策略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出示表格,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这里老师只是引导,而学生才是发现这种策略的主体。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设计意图:利用表格这一步骤既是加深对“一一列举” 策略的理解,又是对“一一列举”形式的优化。)

  4.比一比优化策略

  让学生在操作,画图,列表的过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达到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发现规律

  通过表格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这里鼓励学生多说,当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再适时引导。(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发现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平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

  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请学生到前面汇报讲解。(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究进一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领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后是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件)

  1.这里再次出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网站更新,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条理化,把生活的问题数学化,真正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讲解科学家欧拉的故事鼓励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在这问题中学生发现了正方形,那么就引导学生发现当周长一定时,围出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全课总结

  这里出示课件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其实策略没有好坏,关键在于运用。找出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回忆总结,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以及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评课记录

  姜堰区实验小学三水校区 游晓暇

  秦彩艳:

  教者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能紧紧围绕目标,依托教材展开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学中,能充分利用例题情境,学生通过摆一摆、围一围、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等有效手段,发现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在列举的过程中能注意不遗漏、不重复。

  曹卫琴:

  游老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始终围绕问题展开。让学生结合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不断的变式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手段,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启发了学生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似行云流水,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

  闵爱芳: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留给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关注,及时、有效、科学地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听了游老师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感触很深。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操作、画图和列表来解决问题,对这些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 一一列举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教者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找到适合的策略。

  周健: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游老师无论是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梅:

  游老师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让学生从已有的信息中去发现问题。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中,所呈现给学生的例题:如用22根栅栏围长方形花圃,有几种围法?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游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谭红海:

  这节课,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灵活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操作,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学会用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孙亮:

  教师在例1探索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拓展。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平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及时搜寻各种教学资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确在一一列举时遇到情况复杂的必须先分类,在有序的一一列举。最后指导学生借助表格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小结揭示“一一列举”。这样学生接受起来顺其自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的一个新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19页的例3。

  2、教材分析:用数学不是孤立专项的训练,而是分散于新教材的各个单元,其目的在于让数学更加紧密的联系实际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法减解答问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事实上,用数学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提升,同时也是为后面文字叙述式的用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所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数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并提出问题

  三、教具的准备

  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我特意设计了动画课件,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多变性。

  四、课时安排

  本节课我安排1课时,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图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知道什么是问题;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也为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因此。我设计一个大家到公园游玩的故事,让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不断解决数学问题,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学习新知

  1、教师:冬天过去了,春天到来了,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们出来活动了,你们猜他们去干什么了?下面我来做动作大家猜好吗?

  2、教师藏在讲桌后面,喊:好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捉迷藏”;教师又拿出手绢,学生马上猜出是“丢手绢”;接着教师比划一个圆圆的东西放在地上一脚踢出去,学生情绪高涨,“踢足球”脱口而出。

  3、教师:你们太聪明了,看来难不倒你们了。小朋友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帮忙吗?(学生会高兴地说:愿意!)

  (二)、读图明意 探究新知

  为了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并解决问题,把主题图稍作修改,一块一块的出示,如出示捉迷藏区域,丢手绢区域、踢球区域。让学生看一块根据相应的条件提出一个问题。)

  1、课件出示捉迷藏图(伴音提示: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个人?

  A、找出已知和未知

  (渗透给学生一道完整的文字叙述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B、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C、总结思路,全班交流。

  2、 课件出示丢手绢图(伴音提示: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你能提出几个问题?)

  A、组内讨论(教师巡回参与,适时点拔,收集资料);

  B、请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自己的问题及想法;

  C、讲评、鼓励;

  3、课件出示踢足球图(探究过程同2)

  (三)、巩固反馈 深化新知

  1.教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来凑热闹,都等急了,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教师:都有哪些小动物呀?(学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有几条小鱼在做游戏?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

  4、教师: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本解决你喜欢的问题。

  5、学生反馈,集体订正。

  (四)、练习巩固

  课本练习四的第一到第三题。

  (五)、知识应用 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数学问题吗?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六)、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而且还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看来学数学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七)、布置作业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提个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好吗?

  (八)、板书设计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条件 问题

  来了13人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 藏起来几人?

  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一共多少人?

  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 。 还有几人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