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3-01-17 11:00: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秀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秀说课稿精选15篇

优秀说课稿1

  《地形概况》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的地形》,适用于初中二年级。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本节说课共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及前后联系

  中国地理教材分为“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和“中国在世界中”三个部分。《中国的地形》属于“中国地理总论”部分,是在学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之后对中国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地形概况》是《中国的地形》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中国的地形》的基础,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所以学习本节教材意义十分重大。

  (二)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共需一课时。内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教材这样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

  依据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相统一的教育原则,根据大纲知识、能力及思想 教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本节教材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点。 (2)了解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我国地形条件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讲授,加强国情教育,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目标的确定为本节教学指明了方向。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知识目标、教材内容,确定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它是本节课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和关键,理解和掌握了它,其它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 2、难点: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是 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理论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对三级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不易理解,因而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教学我准确运用了讲授法、指导读图法、比较、归纳等教法。其优点是,运用讲授法能在短时间里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绘图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心中有图,这也是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本节教学我准备运用挂图、投影仪体现知识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投影仪还有助于教学容量的增加。

  三、学法指导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教学主要渗透读图法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析图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模仿讲授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这样设计,使“读”、“讲”、“练”有机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程序 本节教学属于讲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授、读图、绘图,分析、比较、归纳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教材、掌握知识。

  (一)导入新课采用开门见山、切入主题 运用此方法可直接提出学习的课题。这样设计,清晰、简明,使学生一目了然,既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又为下一步引入新课指明了思考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二)以图导学,读练讲析 运用此方法可认识掌握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布。 1、针对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课堂思考练习题,学生对照练习边读地形图边完成 练习题,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在学生读图练习的基础上,我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联系学生已有的在地图上辨认地面高低起伏的知识,运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读图,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明确三级地势阶梯的宏观分布。我指 图讲解三级地势阶梯分布概况,要求学生填写“三级地势阶梯概况表”,掌握三级地势阶梯的分界线、海拔和地形类型。在讲解的同时,我板书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简图,直观展示我国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要求学生画地势阶梯分布简图,讲解地势阶梯的分布、分界线、海拔和地形类型,认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这样设计,使学生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做到了各个击破,为学生认识上设置了一些台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三)由上而下,因势利导 运用此方法可分析得出我国地形的又一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这一结论可以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得出。进而联系实际分析评价多种多样的地形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这样设计,便于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国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总结新课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将比较零散的知识归纳、概括成系统的知识,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明晰的印象。这样可使学生简化储存知识,提高思维和概括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题针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设计,检查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巩固教学重、难点。这样设计,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因材施教。

  (六)作业布置 目的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复习和练习,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培 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本节教学板书属纲要式和板图的结合。共分两大块,课题居中,左为内容纲要,右 为板图。这样设计,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突出重难点,简单,精练,美观,给学生以美的视觉感受。

  (八)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只是我的主观愿望。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本身、学生及其它因素的影 响,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为了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程序,因此,我设计了“教学后记”,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篇课文通过对翠鸟鲜艳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机敏特点及住处的描写,最后归纳到对翠鸟的喜爱,进而升华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和动作特点,让学生受到爱鸟情感的陶冶。

  难点:抓住事物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有顺序的描写。

  二、 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描述方法和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有序观察和具体描述。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抓住有关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将学习内容生活化、情景化。

  2.启发式讲读法:引导学生默读、朗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议议。

  3、情境创设法:上课初教师戴翠鸟头饰引起学生兴趣,外形学完后奖励给学生由学生扮演翠鸟教师采访的形式完成后面的教学。

  4.读写结合:抓住课文的教材特点,进行仿说,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目标的达成做充分准备。

  (二)说学法:

  1.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总分段式的结构和构成(迁移法)。

  2.在讲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你们喜欢吗?喜欢哪种呢?

  2、老师戴翠鸟头饰表演,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质疑,你想了解什么?(翠鸟的外形、住处、动作等)

  3.“那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翠鸟》”顺势就过渡到第二环节。

  (如此导入新课,学生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并引导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翠鸟的外形的,分别是怎样写的`?圈出其中的关键词。

  (2)、画出文中描写翠鸟羽毛的句子,并想想课文是怎样将翠鸟羽毛的特点写清楚出的。

  2、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学习总分的写作方法和抓住事物特点按照顺序描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小巧玲珑”的意思。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三)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虚拟情境,说出情趣。设计此环节的目的: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听音乐播放,亲身感受)

  2、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谈谈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指名接受采访)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指导朗读

  5、总结学习方法:读—找—谈—再读

  6、按照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7、汇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8、思考: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9、欣赏图片并谈谈你对翠鸟的看法。

  (四)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说说翠鸟的家在哪里?

  2、思考:听了老渔翁的话我们为什么脸红了?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爱护鸟类,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六)课外延伸

  1、翠鸟漂亮吗?把你介绍给大家好吗。

  2、根据词语连句子。

  3、以“我喜欢的动物”为主题,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动物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习性以及怎样保护动物的常识。

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提醒幸福》一课是职高基础版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必学课文。这篇课文针对生活中人们过多关注风险,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勇敢地提出勿忘幸福,提醒人们什么是幸福,告诉人们如何寻找幸福、享受幸福、珍惜幸福,启示人们进而去创造幸福。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和课文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并积累优美语言。

  3、体会幸福之所在,学会“提醒幸福”,从而珍惜幸福,享受幸福。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职高语文教学,应贯彻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我认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师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去发现、探究、创造、生成,教学相长,完成人本塑造,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新课程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在不停地与教师、与学生、与作品、与生活对话中,就会不断地使自己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就能凸现自己作为言语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四、说教学设计

  (一)内容呈现

  教师引入:什么是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人的幸福观,应该是什么样的,请您打开课文仔细品味吧!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不经过教师“传递”,直接去阅读文本,达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

  (二)对话交流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活动。教师虽已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传授者,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服务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围绕主题不断引出对话话题,与学生公平辩论,采用一切机智和手段,最大程度地“挑逗”起他们的强烈对话欲望,激发起他们的问题观点交流冲动和热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这是一篇说理散文,作者的论点是什么?文章如何一层一层地来阐明论点?通过与学生真诚、平等的对话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毕竟是学生,不论在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真诚帮助。于是,教师一次挑起话题:寻找作者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的幸福观,进而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学生与学生对话,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的角度等的不同,学生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都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所以我设计阵个四个话题。

  话题1:灵魂的快意同感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句中加点的词措什么?

  话题2: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

  话题3: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怎样理解加点的词语?

  话题4: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学习文本,不仅在借助文本学习语言,同时也在学习作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技巧,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我设计了以下话题:

  话题1:文章题为“提醒幸福”,为什么在开头部分写了相当篇幅的“提醒苦难”?这一部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话题2: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毕淑敏却只是要大家及时把握幸福,享受幸福,那么她是不是只看重眼前的欢乐,而不去管将采的愁苦呢?

  通过以上对话,探究其写作文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其目的在于超越文本,理解作者的幸福观,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四)链接生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因此,我设计地以下两个话题:话题1: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要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又要着急,因为那个开染坊的女儿会晒不干布。后来有人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

  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想法就不同了,你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事?

  话题2:作家说幸福的感觉只在心灵,享受幸福要重眼前的欢乐,那么当前的幸福感受和长远的理想有什么关系呢?还要不要去追求未来呢?

  通过这两个讲师来引导学生学会由学本向课外阅读迁移,由学堂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迁移,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走进生活,与丰富多彩而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直接对话交流,从生活中筛选和获得活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又超越现实生活,走向现实与艺术结合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天地

  (五)阅读体验

  学语文,旨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品质。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引导学生会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本、作者、生活的认识,与自己的心灵广泛对话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口头的、书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全面发展,进而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于是我设计了以下两个话题:1、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内心感受如何?2、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优秀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分析,学生状况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性作用。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为学生学习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为自我发展和社会生产进步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材内容分析

  (1)钠的原子结构及物理性质的推测。

  (2)钠的物理、化学性质。钠的物理性质着重强调钠的密度小、质软、熔点低;钠的化学性质着重强调钠与氧气、水反应的探究实验。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根据实验探究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金属钠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认真、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通过合作实验,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钠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2)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二、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识过氧气、氢气、碳等物质的基本性质,对这些物质的性质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存在或保存方式及现实社会中的用途,另外在初中学习中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领悟到化学式一

  门以实验为特征的重要学科,化学实验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必将会引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基本知识,这更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礼节钠的性质,达到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融会贯通

  2、导型高效课堂教学法

  本节采用导型高效课堂教学法,结合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展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三、学法分析

  1、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增强合作的'精神。

  2、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

四、教学过程

  1.分发导学案,学生自学并完成导学案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

3.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做点评。

  4.针对回答情况,教师进行讲解。并在对应的知识部分展示实验。

5.小页练习。

  6.评讲答案,发现问题。

7.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金属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

  1、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 2、熔点较低 3、质地柔软 4、银白色光泽,良好的导热、导电性

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反应

  常温:4Na + O2 === 2Na2O (白色) 点燃 点燃:2Na + O2 === Na2O2 (淡黄色)

  2. 钠与水反应

  (1)现象:“浮”、 “熔”、 “游”、 “响”、 “红” (2)化学方程式:2Na + 2H2O === 2NaOH + H2↑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是一种活泼金属。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1、 钠的存在

  无游离态,化合态有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 2、 用途 钠的用途很广

  700℃~800℃ TiCl4+4Na ======= Ti+4NaCl

  教学反思:

  这节课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进行自主为主,并结合实验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协助归纳总结为辅。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促进了学生团体协作。并让学生体会探索科学的乐趣。突出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以上是我本节说课的内容,恳请各位专家和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钠的性质》说课稿

  渑池二高 岳国华

    

优秀说课稿5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

  本节教材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叙述钠的活泼性后,再根据性质介绍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法,最后介绍钠的用途。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本节重点讨论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去分析钠的活泼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再经实验验证。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今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钠单质的生产原理;

  2、 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钠的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探讨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质就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密切联系旧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旧知识上得到知识的增长点,并将所学知识及时加以运用。

  二、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形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从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素质。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增强合作的精神。

  2、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知道钠是活泼的金属,能跟盐酸等反应生成氢气;另外,刚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的原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预测钠具有强的还原性;还有之前学过的研究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习惯及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过程

  为了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反馈矫正和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把“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提问: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却用水点着了火呢?并告诉学生那是钠的功劳。使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起学习金属钠性质的欲望。

  (二)、自主实验,观察现象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有三个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1、观察钠表面的颜色以及表面颜色的变化。

  2、将金属钠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3、将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同时,为体现环保意识,将钠和氯气的反应用录像的形式展现。通过这些实验,由几位学生叙述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其他学生补充。

  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屏幕和板书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钠的物理性质小结,钠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由表及里,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钠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分析钠在反应中的化学价变化,得出钠在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进而指出“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之间的关

  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再由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和教材分析并总结钠的存在形式、工业制法和钠的用途。

  (四)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和难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 ①首先是学生亲自操作钠与水在烧杯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使学生在亲身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在此期间,可用五个字“浮、熔、游、响、红”来归纳钠和水反应的现象。

  ②其次,在该实验中可以用滴加了酚酞的溶液变红来检验NaOH,但是不能检验另一种产物氢气,故需将钠和水的反应进行改进。改进实验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下课后小组研究: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2)解释“滴水生火”的原因。

  (3)钠着火时,应如何灭火?

  A、用水扑灭 B、用泡沫灭火器 C、铺上沙子

  板书设计:

  金属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 质软 熔点低 ρ

  二、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点燃 常温:4Na+O2 = 2Na2O 加热:2Na+O2 === Na2O2

  2、与氯气反应:2Na+Cl2 = 2NaCl

  3、与水反应:2Na+2H2O = 2NaOH+H2

  水>ρNa>ρ煤油

 

优秀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充分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这节课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同时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感性知识和理性基础。

  二.学情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____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但思维还缺乏严谨性,在设计实验时,对实验的细节把握还是存在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科学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获得科学知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养成观察生活,乐于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四.重点难点

  根据我制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难点确定为。

  五.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质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来调动学生的主体行为,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掌握技能。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将本节课学法确定为:探究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我将着重介绍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展示,提出问题,学生自然而然会。继而引出今天这节课的课题。

  创设此情境,是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知识点融入到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出探究任务。

  2:师生互动,新课传授

  我将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倡导在做中学。

  第一部分怎么讲,(准备如何突出重点)

  第二部分怎么讲!(准备如何突破难点)

  猜想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有了合理的猜想,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实验验证,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生讨论时,我会走下去参与学生讨论,了解讨论的进度,同时进行简单的指导。讨论结束之后,请小组代表分享实验设计方案,其他同学加以补充,使方案更加完善。同时,其他小组也会发现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存在哪些不足。实验开始之前,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例如安全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最后小组实验,全班汇报。发现。

  3.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从而使我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我再进行补充。

  4拓展延伸

  找找生活中,旨在将课上学习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升华,并且培养学生进一步研究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

  一份好的板书设计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我的板书设计力图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旨在让学生直观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板书一定要写,写教学过程的板书)

  以上是我对《 》这节课的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优秀说课稿7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老师,您好》。

  一、 教学内容:

  《老师,您好》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和咱美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主题。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所以面对这首抒情诗,学生通过多读能了解本首诗的含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和实验目标: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难点是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五、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学法主要为以下三点:

  ①注重学生读书的个体情感体验,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学生间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欢乐。

  六、教学方法: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以情带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七、说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八、教学时间:

  2课时,本次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安排。

  九、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为主线,主要从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学习目标。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 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 师配乐范读。

  2、 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 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 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 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 分句训练。

  (1) 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 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 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 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 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 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 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 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 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 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 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 齐读。

  (五) 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 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 小练笔

  1、 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 各自起笔。

  3、 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 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 作业:

  1、 抄写优美词句

  2、 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十、说板书设计:

  本课在设计板书时,紧紧抓住重点词语展开。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脉落清晰,既展示了教师的教路,又体现了学生的学路,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有所提示还体现了诗歌独特的形式,对学生理解诗歌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优秀说课稿8

  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变成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还有铅丝,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贴在黑板上,并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这时再追问学生:用的东西不一样,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4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4。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接着是利用课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在感受几分之一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书本上是没有的,加入这一内容第一为比较分数的大小作准备,第二是为估计1/3做铺垫)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的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最后一幅图又是两人分蛋糕,每人半个,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优秀说课稿9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比尾巴》 第二课时。根据教材内容我抓住了两条主线。

  一、说课文

  趣:本课以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语言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一年级学生又刚学完拼音不久,识字、课文朗读都只是初步,这样的文章刚好适合他们阅读。由于还处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期,孩子较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力还不足,可他们想象力丰富,有着自己的童话世界,抓住这一点我决定抛开成人的眼光,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心声,以“趣”为主线,用故事串连全文,让他们扮演裁判的角色参与到故事中,与文本融为一体,同嬉戏,共呼吸。同时我结合孩子喜闻乐见的比赛、游戏等多形式活动去设计课堂让这节课充满童趣,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语言带给人美好感受。

  情:这是一首充满人文气息的儿歌,里面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的兴趣。孩子的心是细腻的,情感是丰富的,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抓住这人文情怀,我设计多种情境,让孩子去帮助不识字的小猴,让孩子到动物身边去体验,环环相扣,不断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生字词,会写“云、公”两个字;正确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背诵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初步培养孩子收集资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游戏、比赛等趣味性活动,感悟体验文本内容,让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孩子观察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和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其中教学重点是朗读,难点是读好文中问句。

  二、说教法: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我注意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字词复习与朗读巧妙融合在一起时饱满而富有深义地读,在故事场景中饱含深情地读,在带头饰表演、唱《比尾巴》歌曲等活动中趣味地读。多种形式结合,课堂上书声琅琅,课堂上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本节课读这一教学重点。

  2、情境教学法: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李吉林说“儿童是情感王子,人小情多。” 本节课通过故事串连的形式,让孩子扮演裁判、比赛选手,参与到故事中,引导孩子用体验、感悟的方法进行学习。播放动物尾巴视频,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闻,激活情感。

  3.多媒体演示法:在复习生字词,探究动物尾巴,播放再现文本内容的动画,看图猜课文游戏等环节,利用现代化教学这一优势,缩短时空距离,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1、举一反三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举一”提供模式,“反三”按图索骥。在引导问句时通过演示动物尾巴,激疑导出问句后,让学生抓住规律,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总结出其他问句。趣味背诵中,头饰上盖着的大问号再次刺激孩子的感官,把类推的方法应用进来快速反应本节课的六个问句。这样从扶到放,使学法得到迁移,让学生触类旁通。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自学能力。同时层层递进中也逐步突破问句朗读这一难点。

  2、查阅资料法:搜集和处理信息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在趣味拓展中,让孩子初步学习查阅动物尾巴资料,有助于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也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视野,帮助积累。

  3、观察法:引导学生结合课件动画、教具展示,观察画面,从直观上加深认识和理解。

  4、读、品、悟、议、辩、入:读: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入: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懂得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通过换位体验来走进文本,和文本零距离接触。

  四、说教学流程

  下面来谈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主要设计了复习生字、整体感知、品文细读、背诵课文、激趣拓展、指导写字六个环节。(幻灯展示)

  现在我就这节课的两大亮点来阐述:

  (1)、语文味——朗读、品词析句(配合教具展示板书)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

  (一)在教学“趣味细读”中,我精心地准备教具,把猴子、兔子、松鼠分一组,公鸡、鸭子、孔雀分一组,变换形式领悟问句。

  1、学问句

  指导前三个问句时,先出示两条尾巴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一条尾巴与第二条尾巴有什么不同?相应出示“长”和“短”的词语卡片贴到黑板上,随机通过观察,拓展出反义词,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可以做动作引导,如上——下。师生表演,如高——矮。教具演示:如黑——白(黑白双面纸)。引导联想:如胖(猪八戒)——瘦(孙悟空)等等。接着观察第三条尾巴,它像什么呢?学生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但只要表达合理,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回答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这条尾巴好像……)联系实物或画简笔画帮孩子理解降落伞。

  接着,出示三条尾巴问:“第一组的动物尾巴我们观察完了,你们的头脑中出现问号了吗?”(板书:大“?”) “根据这三条尾巴你们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由此激起孩子满脑子,满肚子疑问,孩子提完问题后,由狮子大王为中介导出本节课的前三个问句,再趁着发自内心最真实的疑问感触,捕捉孩子的疑问表情多形式指导孩子有感情朗读突破本节课难点,如果孩子入境不深,还可以随机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再次感受引导。

  指导后三个问句时,不同于前面的演示领悟后,再把三个问句集中在一起指导朗读,而是让孩子通过举一反三法,一句一句领悟,一句一句指导朗读。如:出示第一条尾巴,问:“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回答后,把“弯”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引导:“小裁判们,看到这个字,你们会怎么问?”引出问句,随文做动作理解弯,再指导朗读的形式。其中第二句,对扁的理解是采用橡皮泥演示,第三句,通过与其他尾巴的对比导出最好看,再用“请咱们班上声音最响亮的,来读读这个句子。请咱们班上朗读最棒的,来读读这个句子。请咱们班上个子最高的,来读读这个句子。这种形式把朗读与词语理解有机结合。

  [在学问句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出示尾巴特点的词语,把朗读指导与词语理解、复习生字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用于以往的朗读,使课堂更饱满,更有韵味,趣味性十足,孩子乐学、好学,兴趣高涨。]

  2、学习答句。

  在整场比赛中,孩子是文本中的一员,他们是这场比尾巴大赛的裁判,由他们评比,自主到黑板上拼一拼,向狮子大王汇报结果等等调动多种感官感悟本课的六个答句。抓住此刻的愉快心情,男、女裁判利用直观、形象的板书资源,赛读,整个课堂充斥这愉快的氛围。

  3、多形式朗读

  比尾巴大赛结束了,可孩子的朗读并没有就此被打断,通过一句:“比赛进行的非常成功,连记者都赶来采访了,还当场写下了一首儿歌。你们知道这首儿歌后来被发表在哪里吗?引出文本,再通过:“森林王国来了几只外国小动物他们不懂中文你们能给他们念念吗?”

  让学生起立看课件中出示的全文加动作,齐读课文

  接下来,变换形式采用老师扮演外国小动物与裁判们一问一答:

  同桌一人演外宾,一人演裁判,加动作一问一答

  [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在丰富的朗读形式中,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在趣味背诵中 (演示课件辅助)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体现其自主性,但这时孩子基本上能背诵课文内容。可以直接让孩子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背诵。

  1、玩猜一猜游戏,根据课件看图猜出课文内容。

  2、请猜得最好的小朋友上台戴头饰表演,再次突破难点。如:学生拿长长的尾巴,带头饰出场,头饰上盖个大问号。表演者侧身站着把尾巴放在屁股后面摇一摇,转头让大问号面向学生问:“谁的尾巴长?”下面的同学答:“猴子的尾巴长。”答完拿走“?”揭示答案。(加教具演示)

  表演完后,由这六只比赛戴头饰的比赛选手带小裁判们去参加庆祝会大家一起唱响 《比尾巴》。[演示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他们与动物的距离,在表演和感悟中增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新:

  1、本节课的生字复习与写字指导是由不识字的小猴引发的,一上课,小猴子就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爬一座识字山,过一条词语河来到比赛现场。由于小猴子不识字心里很难受,最后一个环节由小裁判们发挥爱心教小猴学写字。[前后呼应,情感真挚是对以往这一块教学单一、只显示工具性的一大突破。原来生字复习与写字指导也能注入生命与活力,也能注入人文气息。]

  2、课标指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读,如何解决总目标与课时目标间的矛盾呢?

  我通过问句中动物尾巴特点的词语卡片、答句中动物图形与文字的巧妙结合,课件展示全文内容再用红色把生字突出(指出板书与课件),趣味背诵中猜一猜游戏的图字结合等细节处理,似乎只是朗读指导,却能在不多花一点时间的基础上,随文复习生字,让生字复习多形式、趣味性地贯穿始终,既完成第二课时读的目标又能把低年级以识字为主的理念落实到实处,一举多得。

  3、在教学中,我播放视频,把孩子带到生活、大自然中,寻找神奇的动物尾巴,让学生的心飞出课堂框架,使文本活起来,不再抽象的文字。从小培养孩子的创作灵感,懂得寻找创作根源。

  看完后,让学生当当小作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自由创作不局限框架,一句、两句,类似于课文或完全不同于课文都行,寻找创作者的感觉、感受,挖掘真实情感。]

  学生说话中有了课文初形,引入课文内容,观看课文动画(演示课件)[这些小作者已与文本融为一体,利于为有感情朗读、背诵作铺垫。]

  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趣味拓展中,我让孩子初步学习收集的资料,以推荐小动物参加比赛的形式,小组交流,再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推荐,可以简单介绍动物尾巴资料也可以模仿书中的句式编儿歌。[两种不同层次的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

优秀说课稿10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资料,本课在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明白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资料的第二课时“水与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供给了物质资源和礼貌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我的生活环境等资料打下基础。

  2、活动目标

  经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白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2)本事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我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一样看法。

  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俭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经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本事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简便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一样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我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我的不一样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此刻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到达,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之后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实践证明:探究本事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能够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资料后,我让学生经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那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资料,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必须的了解,明白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终,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本事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我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先是干的,此刻内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之后我趁热打铁:“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能够证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包含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食物中又包含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学生根据自我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最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比例图,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让学生在比例图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包含很多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很多的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成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证明并提前准备了“植物喝水”的活动。方法如下: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的试管里,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同时将装水的`试管里滴几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记号,观察这朵花每一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几天甚至十几天内进行观察,围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恒心和毅力。

  4、拓展活动,反面例证。

  经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水与生命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在他们的讨论过程中经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给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带来的灾难。然后经过VCD观察小狗在缺水的情景下有什么反应。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并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珍惜每一滴水。使学生明白:滴水汇成河流,我们要从自我身边做起--节俭用水。讨论结束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5、续写小诗,活力导行。

  最终,出示本课开头的优美景色。“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未写完的小诗道出了生物对水的依靠,明快的诗句展现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用诗句来赞美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孩子们心里构筑起对水的完美情感。

  “因为有你,鸟儿才唱得很动听。因为有你,鲜花才开得漂亮。因为有你,天空才有美丽的白云……如果没你,鱼儿会死掉。如果没你,花儿将不再盛开。如果没你,学校将不再可爱……”用编小诗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离不开水的知识的理解,学生乐于理解;小诗形式和资料的双重要求,使学生在回忆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在浓浓的诗情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自我提出“如果没你”的创新话题,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学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供给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本事,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优秀说课稿11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优秀说课稿12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加上本文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体裁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意

  (2)体会春景中寓含的热爱自然、春光的感情,奋发向上的精神

  (3)欣赏描写春的优美生动的语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3教学重点、难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年龄小、感悟力还不成熟,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重点设为目标的(2、3、4),难点设为目标的(4)

  第二、分析教法

  1.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启发式。这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于欣赏美文还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完成鉴赏。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种方式的采用,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以使学生对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增强感染力。

  第三、分析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课程标准提出:“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蕴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这两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补充相关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打牢字词基础,加强对字词,特别是有些多音、多义字的检测。提问学生课外收集的作者情况,培养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全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作者笔下,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幅图画?

  (2)文中洋溢着一分什么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这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较容易,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讨论补充把握较好。教师应把发言权脚给学生。

  3.在提问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指出喜欢的理由,并做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题是紧扣课文重点中对优美生动语言的欣赏而设计的,同时又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在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同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体会。如:“钻”“赶趟儿”等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几个学生对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见,使学生对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对于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段落,组织学生齐读,增加语感。

  4.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如何紧扣“春”组织材料的。以(4)(5)节为例,使学生认识它们如何条理清晰的组织材料的,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进行阅读反思:本文之所以这么生动、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是为下一阶段的写作铺垫,有了上面的分析,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可以不难认识到:这主要是由于修饰语、叠词、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6.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语言优美生动的写景片段。题材自选,题目自选,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给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励为主,使学生做到以读促写,使学生在自我表现满足中结束本课学习。

  7.作业布置:以第六节为例,紧扣本文重点出题。作到少而精,富有启发性,难度恰当。

  第五、板书设计:求新、求实、求精。

  春景:宏观——山、水、太阳

  微观——草、、花、风、雨、人

  春情:热爱、奋进

  补充说明:根据学生情况,分两到三课时。

优秀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平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

  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习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

  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平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优秀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听多媒体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2、在学习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现在请用你的一双慧眼寻找文中的美点,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提示:对美文的赏读,大处看可以欣赏其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人;细处看可以欣赏美的词、美的句式、美的细节等等。)

  (一)、亲情美,人性美

  1、这家人在散步途中产生分歧后,谁有真正的决定权?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2、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谁的表现?理由是?

  采用句式:我最欣赏的是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句子)中,我感受到他(她)的__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我"的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我"的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我"的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3、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二)、细节美

  A、深情朗读最后一段

  B、问题探究:

  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母亲和儿子重不重?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这是一份责任,那么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份浓浓的爱、厚重的责任读出来。

  (三)、景色美(5分钟)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思考:

  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朗读)

  2、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小结:文中的美点还有很多,我们学在课内,但功夫在课外,希望用你的一双慧眼还能找到更多,并学以致用,在我们的写作课上得到实践。

  四、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你能说说吗?

  五、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2、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六、课后作业,实践检验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们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

  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你可以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古往今来,亲情都被善良的人们代代传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来结束今天的课。

  这首诗也是通过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儿子要出门了,母亲拿她手上小小的针,来表达她对儿子浓浓的亲情。所以只要我们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更多更浓的亲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优秀说课稿1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是碱金属中的代表元素,而碱金属又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这一章被排在高中第一册的第二章,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已介绍了铁等金属以及碳酸钠、氧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钠的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钠这一节在高一化学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以后学习卤素这章作了学习方法的铺垫,使接下来学习卤素相对比较容易些。本节教材以实验为主,重视通过实验给学生以大量的感性知识,并重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章在复习初中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征以及碱的.有关知识后,在前言简单介绍了钠等称为碱金属的原因,再从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导出钠的性质。

  本节还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再经实验验证。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这种模式进行卤素等章的学习,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金属钠的性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3、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②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质就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了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启发性教学,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密切联系旧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旧知识上得到知识的增长点,并将所学知识及时加以运用。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方法

  1、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

  四、说教学程序

  这一块,我主要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采取提问的方式,架设桥梁,导入新课。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中,由碱金属元素引出具代表元素----钠,又由钠的原子结构入手,由结构决定性质得知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这时学生心里会问到那么钠到底有多活泼?就可以通过钠溶于水的实验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目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主动地获取知识。本节课主要是要求掌握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金属的外观,用小刀切割金属钠,以及Na的导电、导热性实验,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化学性质

  钠的化学性质主要有钠与氧气的反应,钠与氯气的反应,钠与硫的反应,以及钠与水的反应。对于这几个性质反应我是通过精心组织设计相应的实验及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请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这样即可能突出重点,又能解决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会应用这些知识分析一些现象问题。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在指导学生学习完钠的性质后,我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0内容,请同学总结出钠的存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步:将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而简洁的小结,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讨论和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所认识理解,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巩固练习: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3)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铜吗?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五、布置作业

  书本31页 一、二、四做书上,三、五做作业本上

 

【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优秀04-11

优秀说课稿08-01

优秀的说课稿01-15

《散步》优秀说课稿07-30

《比尾巴》优秀说课稿12-17

《影子》优秀说课稿12-17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生物说课稿优秀03-03

优秀说课稿模板01-17

《观潮》优秀说课稿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