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2-21 10:33: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15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认识、总结。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重点、难点。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

  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

  【教学难点】

  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三、说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如果用常规的单一说教形式教学,收效甚微。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几个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新知。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门见山引入、师生互动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习、点拨学生迷惑等。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不确定现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判断,自己总结出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二)例1的教学。

  1、活动一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

  (师摸)

  师: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生:因为你放进去的全是黑棋子,所以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

  师:我可能摸出白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没有白棋子。

  师: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根本没有其他颜色的棋子。

  师:如果我把盒子里的4个黑棋子换成白棋子,使得白棋子、黑棋子的数量同样多。老师继续再摸,想一想老师摸出的一个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说话时放慢速度)猜猜看?

  生1:白棋子。

  生2:黑棋子。

  生3:也许是白棋子,也许是黑棋子。

  (师继续多次摸棋子)

  师:为什么老师这次既可能摸到黑棋子又可能摸到白棋子了呢?

  生:因为盒子里有黑棋子,也有白棋子。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棋子出现了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

  (设计思路:通过“生猜师摸”的摸棋子游戏,很容易就达到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教会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活动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学习新知埋好伏笔。)

  2、活动二

  师:下面老师再改变盒子里黑、白棋子的数量,变为7个黑棋子、1个白棋子,我们看看,是摸中黑棋子的次数多,还是摸中白棋子的次数多?

  (生举手回答,进行猜测)

  师:想不想自己摸棋子来验证猜测?

  生:(几乎异口同声)想。

  师:那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出示“小组合作”的操作步骤)

  (各学习小组摸棋子、统计、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实验结果。)

  师:请组长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名回答)

  (设计思路:对儿童来说,概率知识是很有吸引力的`,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体现为令人愉快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展示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使他们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同时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与发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即时练习。(课件出示)

  箱子里装着10个红球,2个白球。小明从箱子里摸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是()球、也可能是()球,摸到()球的可能性更大。

  想一想:从中摸一个球,

  ⑴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应该怎么办?

  ⑵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白球,应该怎么办?、

  ⑶要想经常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大些,应该怎么办?

  ⑷要想偶尔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小些,应该怎么办?

  ⑸要使摸到红球、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应该怎么办?

  (指名口答)

  (设计思路:由形象的游戏活动过渡到抽象的语言表述,检测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引入词语:经常、偶尔,渗透语文知识加强学科整合)

  (三)例2的教学。

  1、情景引入

  师设计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猜猜谁中奖的可能性大

  大家先猜然后进行验证。

  老师和一名学生配合摇20次转盘,一名学生记录统计,其他观察、监督,把得出的结果填课本上。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老师转到哪儿的可能性大,哪儿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生:转到小羊的可能性大,转到小猪和小狗的可能性小。因为小羊的区域多,小猪和小狗的区域少。(答得好发奖品书签)

  2、知识拓展

  师:“如果让你用这个转盘设计摇奖活动,你想让获奖的人多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少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数和不获奖的人数差不多怎么设计?

  生1:我把区域大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多些。

  生2:我把区域小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少些。

  生3:我把两种区域设为一样大,获奖机会一样多。

  ……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可能性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从转盘游戏到摇奖设计,让学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单元是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主题而编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一课围绕着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依据学段目标,我为第一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的方法。2、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难点是体会用词的准确。

  三、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但对刚上三年级不久的同学来说,体会文章准确地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的阶段,是他们的薄弱环节。

  四、设计理念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一课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巧设问题,抓住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小兴安岭的美丽;感情诵读,在师、生、本互动中迸发情感。

  五、教学流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开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我联系学生旧有知识导入,从以前学到的景物描写的诗到课文的回顾,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抓住中心。

  因为在授课之前,我已经安排了预习,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我没有让学生整体读文,而是安排了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了解了学生认字的情况和概括全文的能力。找出了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展开教学。

  (三)引导比较,感悟“美丽”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抓住文中用词准确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春、夏、秋、冬的小兴安岭景色各异,根据课文特点,我按“先扶后放”的线索安排各段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在带领学生学完春天一段后,我让他们自己回忆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以帮助他们形成阅读能力。为了逐步积累形成能力,学习夏、秋、冬一段时则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老师给出了“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的学习提示,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仅能获取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更使他们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四) 课堂延伸,拓展“美丽”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课的结尾我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用学到的方法描绘一下作者没有写出的景物,既加深了对小兴安岭美景的理解,又迁移了学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蜜蜂》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 20 只左右的蜜蜂,在身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 “我”走了四公里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发现至少有15 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概、逆”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辨”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蜜蜂、听说、辨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梳理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了解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有求实的科学作风。

  难点:能说出作者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

  二、说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着力创设情境,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语文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将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1)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2)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由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如:“辨认”“阻力”“跨进”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3.师生对话、品悟句段。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①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四公里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②“我在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处飞散”“至少有15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③“刮起了狂风”“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①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②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4.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蜜蜂靠什么辨认方向?

  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辨认的方法?查资料,小组讨论。

  5.课堂总结,收束全文。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说教材】

  《海底世界》这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的科普类文章,主要介绍了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这篇文章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1—2):主要介绍海底的奇异景色;

  第二段(3—5):主要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写“是否”等词语,理解“窃窃私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会背诵第2自然段。

  3.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的句式造句。

  4.知道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点】

  1.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

  2.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的.句式造句。

  (把这两点作为重点的理由是:奇异是第一段的中心词,有利于文章知识的集中与拓展;排比式的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排比的好处,还可以积累写作经验,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是能够具体地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

  【说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教学目标,我安排了2课时来教学这篇课文:

  第一课时:学会“否、窃、汪”3个生字,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具体了解海底奇异的景色,感受海洋的奇特。

  第二课时:学会“肌”等5个生字,理解“梭子”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秘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海洋意识。

  【说学法】

  科普类文章往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觉得在这堂课中:

  “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体现了学生为本,教师是一个组织者的新教学理念;其次,“感情朗读”能够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出海底景色的奇异,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形象表演或者声音模仿既是对抽象文字的具体反应,又是培养学生其他能力(比如表演能力)的一个契机。

  【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能更清晰而又形象的了解海底的奇异景色,除了用“朗读品析法”和学生进行交流以外,我还较多地应用了电化教学,如:利用投影片展示海底的景色,用音乐感染学生,用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结合上述,我设计了5部分来完成我的教学:一、放飞想象;二、眼见为实;三、侧耳倾听;四、总结全文;五、作业布置。具体过程如下:

  【说教学过程】

  一、放飞想象。

  播放一段海浪与海鸟相伴的音乐,引导学生静静聆听,在脑中自由想象。欣赏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听到的大海的样子等。(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学者了解学生对大海的已有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机地进入课堂)

  二、眼见为实。

  播放录像,感受海面的波涛澎湃。

  1.联系画面,理解“波涛澎湃”的意思。(形象而直接)

  2.设问句激疑:你可知道,大海深处的景色是怎样的吗?海面上虽然波涛澎湃,海底却是一片宁静。若不相信,就请你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海底宁静的原因。(这样自然地就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本)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海底:宁静

  3.请生再读一读课文,可以探讨,看看海底还是怎样的?

  在给予一定时间讨论的基础上,集体交流,同时板书:黑暗。

  录像展示,进一步感受海底的黑暗,然后由录像作为引线,使学生认识海洋中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对于深水鱼,学生是相当陌生的,录像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不用过多的解释,学生就了解了,既解决了领悟的难点,又能够记忆深刻)

  三、侧耳倾听。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师边说边出示这一句子:

  1.认识生字:否,强调它的发音。

  2.引导学生认识设问句及其特点:自问自答。并请生说说设问句。

  播放一段很轻的声音,请生聆听:听,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

  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做做“窃窃私语”的样子。

  那么这些声音是怎么样的呢?请生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

  1.请一位学生朗读。

  2.相互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其实,在评价的过程中,就已经引导学生如何朗读了)

  3.出示句子: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1)齐读。

  (2)分析句子的结构:总分结构。

  (3)体会运用比喻形式的排比句的好处。(这一部分主要引导学生从读当中去领悟,一是感受声音的形象,二是了解声音的种类多。)

  (4)认识象声词:嗡嗡、啾啾、汪汪。能模仿再写出3个象声词。

  (5)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造句。(落实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对于一部分基础稍差的学生,降低难度,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造句。

  集体交流,互相评价,独立修改。

  (6)再读一读,背一背这一句子。(分散背诵难点)

  4.除了这些声音以外,海底的动物还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自由继续朗读课文。

  5.设疑:海底不是宁静的吗?为什么又要描写这么多的声音呢?引导学生理解:宁静不是死寂,能够听到这么小的声音,更能体现出海底的宁静。

  6.请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学有余力的可以试背诵。

  四、总结全文:

  海底的世界是黑暗的,又是光亮的,海底的世界是宁静的,又是热闹的。海底是奇异的,还是丰富的。(板书)

  请你自学课文3—5自然段,了解海底是丰富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3、4题。

  2.自学3—5自然段。

  六、板书:

  海底:宁静——热闹

  ——景色奇异

  黑暗——光亮

  此板书的设计在于: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构清晰。

  我的整个过程设计,不仅让学生从文字中去感受海底的奇异景色,更通过直观的录像去感知,初步唤起了学生的海洋意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说教材】

  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和秋天有关的内容。口语交际课就是在这组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秋天的快乐》为题,要求学生通过口语交际感受秋天的快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把这节口语交际课融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组织了一次秋游活动,让学生在美丽的秋景、秋色、秋声、秋韵中去感知秋天的快乐。并通过说秋天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交流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根据新课标、本组课文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秋天的快乐,说出秋天的快乐。

  2.引导学生学会互动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意见。

  3.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能有一定条理的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

  口语表达清楚,交际大方、有礼貌。

  【说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据此,我采用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交流评价的良好氛围。体现了新课标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活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这一理念。

  【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叶形书签。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秋天好词好句。

  【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工具性、人文性、自主性相统一的特点,本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自主观察、寻找秋天的快乐。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自由组合,分4个小组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的快乐:

  第一组,走进田野。寻找秋天丰收的快乐,放眼望去,成熟的稻子就像金色的海洋,笑弯了腰的稻穗,好像正等待人们去收割呢.农民伯伯们正忙着收谷子呢.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地里的玉米、花生、南瓜、土豆、红薯、辣椒也丰产了,

  第二组,走进树林,看红艳的枫叶,金黄的银杏树叶、苍翠的松柏,漫山遍野的蒲公英和野菊花……,收集各种植物标本

  第三组,走进果园。观看累累硕果:红红的石榴露出珍珠般的笑容,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成筐成筐的桔子正等着装车呢!红红的柿子在绿叶间露出笑脸,葡萄园的葡萄成熟了,栗子看见这丰收的景像,的肚子都笑破了。香甜的气味勾住了小朋友的脚,都来品尝佳果美味。

  第四组,走进农家,体验丰收的快乐,院子里堆成小山似的玉米,房梁上挂满了玉米,晒坝里晒满了玉米,墙角下堆放着又大又圆的南瓜,人们的脸上挂满了喜悦的笑容。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与寻找,抓住了秋天的独特与迷人,感受到秋天的快乐,就会说出他们心中秋天的快乐。从而能使学生在体验中丰富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构建自己的认识,将感知转化为思维。

  (二)精彩回放,交流秋天的快乐。

  学生各人准备好观察到的资料,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在秋天里感受到的快乐,再在班上汇报展示。并要求其它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前提下进行补充与评价。教师也随机进行点拨指导。

  这一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小伙伴之间自由交际,共同分享秋天的快乐。在这一平台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探究的成果,让学生品味成功地喜悦。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我体验的过程也得到了体现。学生在感受秋天快乐的同时,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有效训练,让学生初步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能对别人的谈话进行评价,能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合作。

  在交流中只要说得有特点,想得独特,表达流利,都能获得老师送的一份礼物。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增强口语交际的自信和勇气,也使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评价浑然一体。

  (三)培养创新能力,赞美秋天的快乐

  让学生大初步了解秋天的快乐的基础上用最擅长的方式来赞美秋天。

  1.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集体研究出方案。

  2.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大家作汇报展示。(可以背诵描写秋天的诗句或唱一唱赞美秋天的歌曲)。

  这一环节设计,能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学习交流,使其学习思维得到拓展,学习个性得到张扬,主体地位更加得到充分展现。

  (四)拓展延伸,留住秋天的快乐。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我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秋天的快乐留在我们的身边?总结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的形式,选择:画画、办专题手抄报、摄影、写进习作里等等。

  这一教学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能让学生把秋天的快乐留在自己的回忆里,写在自己的成长中,同时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创新,得到了发展。实现了一种能力的迁移。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

  2、教学目标定位为: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3、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朗读、背诵诗歌。难点是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说教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歌曲《七色光》导入新课,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新课文。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美,在读中感悟太阳落山的美景,在读中感悟太阳为我们做的好事,在读中感悟太阳是是我们大家的。

  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三)说学法

  整节课上,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在个体读、同位读、四人小组读、给好朋友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等,在书声朗朗中,感受诗句的美。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课。播放歌曲《七色光》),师生拍手唱歌。

  过渡语:太阳是温暖的,太阳是美丽的,太阳是我们大家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板书:25、太阳是大家的

  【本环节的设计,采用课件引入新课,首先课件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利用歌曲中的歌词自然引入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检查生字词。

  (1)抽读老师手中的词卡。

  (2)同座位同学交流每小节的意思。指名读诗歌,说意思。

  【本环节让学生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用词卡来巩固学生的生字词。而且让学生划分清楚小节,与同位交流每小节的意思。】

  3、品读诗意,体验太阳落山之景美。

  (1)展示图片:太阳落山的时候的情景。说说图意,指名读第一小节,师范读,说体会,整体美读。

  (2)这么美的景色想把它留在脑海中吗?自由试背。

  【美丽的图画也能成为优美的诗句,在欣赏体会的前提下进行朗读美景自然仿佛溢于眼前。老师的范读将学生的朗读又推进了一个层次,有指导,有感悟,教学出现了层次性。】

  (3)学生仔细观察第二小节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在学生的.自主汇报中,了解诗句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省略号中省略了太阳做的许多好事,师趁势让生进行仿说练习。

  (5)把本节诗句读给同位同学听,读给好朋友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导读下,看着黑板进行背诵。

  【“说”必须读文,必须观察和思考。这种熔“读”、“思”、“说”为一体的“体验学习”,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性,珍视的是学生的独创性,发展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4、升华情感,丰满文本,体验太阳之情美。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小节。

  (2)指名汇报朗读,用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带有“!”、“?”的句子。

  (3)分句合作朗读第三小节。

  【给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在朗读中发现,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合作,由老师的指导过渡到学生的自己学习,使一个能力的提升,在标点符号的处理上,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动画的标点符号,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朗读中自然的读出了语气。】

  (4)师提示:太阳是无私的,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她又来了不同的国家,传递了世界各国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想想:太阳在其他国家又做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中,师巧妙地串读课文,自然的回归到全诗的第二小节,直至课题。

  由指导读最后一个句子,引入问题:外国小朋友在等什么?盼什么?(指名说)

  【在师生的接读课文中,教师巧妙地将课文从第四小节过渡到第二小节,最后点名主旨:太阳是大家的,即是回归了全文,又将主题再次的明确,提升。】

  (5)升华主题,倡导世界和平,体验太阳和平之美。

  (出示几张战争中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然后全班配乐朗读,体会自己的幸福生活。

  (6)听了你们优美的朗读,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向我们走来了,(出示书中的插图)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吧!(自由写作)交流。

  【在朗读中体会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快乐、幸福。通过战争中孩子们生活现状的对比,更有力于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及和平带给我们的安宁。只有在和平中,太阳幸福的光芒才能普照大地。】

  6、作业超市:

  (1)把小诗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2)试着写写小诗中第二小节中省略号后的诗句

  【作业设计也给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权,让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

  (五)说板书

  25太阳是大家的

  鲜花小树小朋友

  和平安宁

  幸福快乐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关于教材:

  《苏珊的帽子》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单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尊重与平等”。课文篇幅不长,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温情,是一篇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课文。然而,平实的语言、平凡的故事却蕴涵着深刻的为人道理:只有建立在平等之上的关爱和尊重,才是真正的关爱和尊重。

  课文叙述的是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的老师得知后,以研究帽子为名,热情而郑重地宣布全班同学都要戴着帽子来上学,而且越新奇越好。表面上以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为名,实质是为了不让苏珊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当苏珊返校时就避免了尴尬,在不知不觉中使苏珊树立了自信,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生活。

  关于人物: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苏珊和海伦老师,她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鲜明饱满。

  苏珊:一个可爱聪慧、热爱生活的女孩。她的可爱在课文第一句已直接说明。她的热爱生活和聪慧从“虽然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拉下的课。”这句中的两个“足以”能够体会到。除此之外,细读课文,我们可以察觉,苏珊她有着所有女孩共有的心理:她爱美、情感细腻、自尊心强,既有坚强的一面又有弱小的一面。她和绝大多数女孩一样,喜爱自己的一头金发,觉得那很漂亮,然而当她以坚强的意识战胜病魔后,却又背上了新的心理上的包袱。苏珊的形象是多面的,内心活动是丰富的。然而,当小苏珊这颗幼小的心灵将面临再一次的打击时,正是有了海伦老师的巧妙安排,才使苏珊从自卑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自信和变得活泼。

  海伦老师:她不仅是一个善良的人,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她用她的智慧,巧妙而自然地掩盖了苏珊掉光头发不得不戴帽子的尴尬。不但保护了苏珊幼小的心灵,而且告诉了她的学生,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什么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

  关于主旨:

  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教育成为了一种细节上的尊重,成为了一种真实的心灵呵护。每个学生都在这种尊重以及对于他人或者自己的呵护中获得了心灵的感悟。这种尊重与理解的来源体现的层面已经脱离了技能的伪装,而存在于生命与生命,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之中。

  关于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现有的阅读基础来看,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是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是不难的。但是,同情,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之情,是非常容易被激发出来的,而感受课文中老师、同学的同情心及善良,只是对文本最浅层面的理解,且绝不是本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的精髓,不是本文的立意所在。回望现实生活,想表达自己的.关爱但最终却适得其反的事例有许多,比如身边的残疾人,全社会都在倡导关心他们,但是,在我们表达我们的爱心时,有没有顾及到他们的感受,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呢?我们是不是先把他们的伤疤赤裸裸地揭开,再施以我们的同情和关心。我们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向人施舍自己的爱,还是把自己放到跟他们同样高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实实在在的需要,从关爱生命的高度去切切实实地思考他们的诉求?显然,学习本文,学生应该从海伦老师的行动中,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什么是真正对人的关心。它不是光有一份心就够的,它还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正确的表达方式正是“平等”的体现,“尊重”的体现,是海伦老师智慧的结晶,是本文人文关怀的展现。所以,我下面着重谈谈在这堂课教案中,我是如何达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教案:

  课文结构和教学环节设计:

  纵观整篇课文,苏珊的情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一条线索,从开始的“担心”“犹豫”到后来的“自如”“轻松”,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海伦老师的那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提议。我以苏珊的情绪变化为主线,分为三个板块:体会苏珊担心犹豫的心情——体会苏珊自如、轻松的心情——体会

  海伦老师的智慧与爱心

  板书设计:

  苏珊的帽子

  (智慧)

  担心、犹豫————→轻松、自如

  平等、尊重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语文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十一板块

  2、教材简析:这是一篇蕴含哲理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老海龟向一只小海鸥夸耀自己的本领,最后不幸被渔夫捉住的故事。告述人们要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要骄傲。

  学生分析:低年级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被人的赞美。朗读和交流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教师给与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实际、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剖析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从寓言故事中体会到不能只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更不能在被人面前炫耀自己

  4、教学重点:从老海龟的悲剧中受到了启示,从小要养成正直、向上、谦虚的好品质。

  5、教学难点:从故事中正确理解造成老海归悲剧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立足于学生实际,抓住重点段落、词语。采用层层深入的推进办法。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去感受、去欣赏。让学生产生共鸣,切身体验主人公的悲剧,并通过读把体验表达出来。在学法上指导主要交流感受,情感朗读,理解关键词与,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拿出笔画出共有几次对话。

  4、自己朗读课文、交流体会。

  5、再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感受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四)、激发情感,续写故事

  1、请同学们在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的前提下,展开奇事妙想,续写老海龟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2、全班交流、讨论。

  (五)、进行总结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战 例:1946年6月,反动派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在蒋匪军的疯狂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历经一年,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刘伯承司令员、政委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本文着重讲了1947年8月24日夜,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强渡黄河,胜利跃进大别山,以他们的“英勇顽强”证实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根据课文的实际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6个生字,辨析形近字“遵。尊”,“拖、托”,“渡、度”,“揭、渴、喝”,掌握多音字“划”,理解“跃进、叮嘱”等词的意思,能用“布置”、“叮嘱”造句。

  2.用“分层的方法”学习重点段落,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中,我“用分层的方法学习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教学的重点。将“运用文中的事实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因此既要体现教师的“精讲”,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凭借教者的精讲,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因此,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图表演示法”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用“指导分层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2.学法: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我准备让学生用“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方法学习本课。先让学生观察敌我双方形势表,分析敌我形势,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通过粗读、熟读、有感情地朗读来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认真思考,理解刘邓大军的革命精神;最后让学生复述故事,体会并再现刘邓大军的英勇、顽强、善战。在“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要着重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认识,提高能力,逐步养成“注意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良好读书习惯。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讲读课文的实际要求,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步。

  1。故事揭题,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我精心设计导语,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在我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革命志士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英雄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接着板书课题,口述课文大意。

  2.整体感知,掌握字词。

  这个程序我准备分四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勾出不懂的字词,并利用字典等工具书, 结合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句,实在不理解的作上记号,准备举手质疑;然后教者出示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五句话简单地概括课文的大体内容;最后通过提问检测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3.出示图表,分析形势。

  教学时教者先简单介绍故事发生时的社会背景: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第二年,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这一行动,揭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接着出示作战双方地形、兵力情况对照表,了解大别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从战略意义上分析当时的险恶处境:①对阵形势:前有强敌,后有追兵,而且追兵距我军五六十里,仅一日路程。③对阵兵力:敌人在汝河南岸布置了几十里长的防线,后面的追兵就有三个师的兵力,而我军只有一个旅的兵力,敌我兵力相差悬殊。③对阵的条件对我军极为不利,汝河水流湍急,北岸的船只被敌人统统拖走了或砸毁了;最后联系当时主客观的极不利条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狭路相逢的情景,为学习后文做好铺垫。

  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中“强渡汝河,取得胜利”是全文的重点,教学时分以下几步进行:①让学生听音,思考第八小节的6句话都讲了什么?如何给这一段分层?②让学生说说: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在这儿讲解时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描写战争激烈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动手划出两个最能表现刘邓大军勇猛无敌的句子(即比喻句),将它们换用平铺直叙的句子进行表述,然后比较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最后让学生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③让学生思考我军取胜的最关键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句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出现在哪儿?再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具体含义。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战士们的勇敢顽强、奋不顾身、不怕牺牲。

  5.联系板书,深化感知。

  学习完重点段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说说文中刘邓大军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复述全文,深化感知。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课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句,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思路清晰,词句精确而具体。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参”,理解“威武”“交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字词;描写海域物产的段落。

  难点:学习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三、细读感悟,感情朗读 四、回顾课文,加深感受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 为了让学生快速地走进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

  师:同学们,“十一”长假时你们和爸爸妈妈去了哪些地方游玩?

  生自由说 。

  师: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览一个地方。(出示西沙群岛风光图片)

  师:知道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富饶的西沙群岛)

  生:齐读课题,指生说说“富饶”的意思。

  师:简介西沙群岛:它是祖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它由许多小岛组成,是我国海防的前沿哨所,位置非常重要。(屏幕出示地图)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自学能力,我课前布置预习,课堂上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养成读书动脑的好习惯。]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检查字词:

  a、出示生字词

  b、指名读词并说说哪些字容易读错,重点强调“饶”、“栖”、“渔”“屿”几个字的读音,再齐读词语。

  c、让学生说说“威武”和“交错”什么意思,

  d、去熟字留生字,采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巩固读音。并让学生选字组词说话

  3、指名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标要求中年级开始,要初步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这学期让学生预习时要想主要内容。但学生概括起来还是会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在学习课文时逐步引导他们概括好。]

  三、细读感悟,感情朗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预习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有了以往的经验,学生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然后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二)、学习 2~6自然段。

  1、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呢?请同学们找到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并结合重点词句体会。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这时不必强调按课文内容的顺序进行,但教师应该在学生汇报某段内容时,引导学生集中汇报本段以后,再进行别的自然段。)

  [这样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2~6自然段的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

  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处理细致一些

  第3自然段:通过图片认识珊瑚;用举例子和做动作的方法理解“蠕动”和“威武”;认识多音字“参”;指导朗读出珊瑚的美丽,海参的懒洋洋和龙虾的威武。

  第4自然段:

  1、当学生谈到第二句话“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时,屏幕出示图片,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文中相对应的描写鱼的`语句,理解鱼奇特的样子和优美的姿态。

  2、“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a、从哪里可以看出鱼多?(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回答,找到“成群结队”、“数不清”理解鱼的数量多;找到“各种各样”、“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理解鱼的种类多;)b、看画面。(进一步感受鱼多)

  3、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

  4、领悟表达方法:这一自然段是什么结构?(因为在赵州桥一课已经学习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一部分学生应该能发现本段也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然后分别找到总起、分述和总结的句子。

  2、5、6自然段处理简单一些

  第2自然段:教师说明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指名读出海水的美。

  第5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颜色不一”和“千奇百怪”;通过读感受贝壳的美和海龟的有趣。

  第6自然段:引导明确本段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并找到关键词“各种”“遍地”“厚厚的”。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始终注意以读为主,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和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感情,突破难点。在不脱离文本的前提下,将积累词语和理解课文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使学生在读议中悟出情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师:西沙群岛是如此的美丽和富饶,那么岛上的英雄儿女们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我没做重点处理,以读代讲既节省时间又使教学环节轻重有致。]

  (四)、总结

  让学生看板书再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

  [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学生更完整地表达,进一步培养概括能力。]

  四、回顾课文,加深感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加深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 海水

  海底 热爱

  物产丰富 海滩

  海岛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今天我要讲的这篇课文是第六册语文书中的第十课《参观人民大会堂》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通过“我”看到的情景和听王叔叔的介绍,表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抒发了“我”对人民大会堂的赞叹之情。共分两课时,今天讲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

  1、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各具什么特色?

  2、读懂每个自然段,知道课文的叙述顺序。

  3、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高度责任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各具什么特色?难点是让学生学会作者按参观顺序写作的'方法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是我校的“六步教学模式”,教具是小黑板、课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检查预习,巩固训练

  首先出示一张人民大会堂的外景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复习提问,认读上节课所学生词,并用1分钟记忆后汇报。然后让学生说出上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通过大屏幕和小黑板共同展示:

  1、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各具什么特色?

  2、读懂每个自然段,知道课文的叙述顺序。

  3、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高度责任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由学生朗读并且速记。

  接着出示自学要求(一)

  自由读课文2—8自然段

  1、画出表示作者对人民大会堂总的印象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2、用[]画出表示人民大会堂各处名称的词语;用“———”画出表示各处特点的词句来。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比一比看谁学得快(4分钟)

  处理完后,做一个小练习,再出示自学要求(二)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互相说说你的体会。

  2、快速浏览3—8自然段,用“—”画出表示参观顺序的句子,讨论一下这些句子都起了什么作用?(3分钟)(看谁学得最认真)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照顾学困生。

  四、学生汇报,相应订正

  在学生汇报时,以学生为主说,教师只是渗透遗漏,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讨论解决。

  五、教师精讲,引导发现。

  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课文中的重难点加以强调,引导分析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

  六、测评总结,完成作业。

  再清楚学生没有疑问后进行课堂测试,测试题有词、句子、说话三部分组成,最后,总结完成作业。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解读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1课。这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它用诗意的文字,把读者带入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作者的生动描绘,展示了槐花的形美香醉,还原了槐乡孩子的质朴纯真,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精灵一般纯真快乐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行云流水,意境丰富,写花又写人,花有花的美,人有人的情,花与人交融在一起,使“花美迷人”、“花香醉人”、“童趣动人”的美妙画卷徐徐展现在读者眼前。文章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长短句之间的衔接呼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得当运用以及描写与抒情的有机糅合,使文章呈现出浓浓的意境美,形式的丰富美,语言文字的画面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基于本班学生的已有基础,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写出和"白茫茫"构词方式相同的词语。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体味五月槐乡的花美、香醉和童趣,能写恰当的、简单的批注。

  三、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方式和手段:

  1、情境创设,将语言文字立体化

  真实、鲜活、具有画面感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感知,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表达。老师利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精美的课件,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营造的情境中,这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能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课文中的“留白”,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品读批注,激发自我阅读体验

  精读课文以各种形式的读为抓手,让学生在形式丰富的朗读之余,继续练习写简单的批注,丰富认知、加深感悟、习得方法、获得提升。

  四、教学过程:

  整篇课文的教学,恰似带着学生去品一场色香味的盛宴。以一个大问题“走进五月的槐乡,你感受到了什么?”导入,并以此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

  一、品“色”——多种形式地读,充分咀嚼文字,读懂要明白的,读好要感受的,读美要表现的,读出文本的魅力色彩。

  “槐花的美”:活力美、颜色美、形态美、价值美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圈画关键词,写简单恰当的批注,来关注第一小节中表现出的槐花的美和第二小节中槐花美食的诱人。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槐花蓬勃旺盛,漫山遍野,冰清玉洁,形态可爱,而且还能作为美食让人们享用,带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来欣赏槐花的美。

  “槐花的香”:叠词的使用、近义词意思的递进、夸张的手法

  闻香识槐花,读文品花香——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想象、体味槐花的香气不同于别的花,它热烈、丰满。它吸引你,陶醉你。若是槐花失了香气,就好比画上少了浓墨重彩的几笔,失了颜色,也让人减了兴致趣味。槐花的香,是五月的槐乡递给人们的热情的邀请函。

  二、品“香”——创设营造情境,师生本三者对话,让课堂洋溢别样的沁人心脾

  情境的营造主要用在让学生体会“花美迷人”和“童趣动人”这两个板块的教学中。

  悠扬的丝竹和远近景不同角度的槐花美景,带学生踏上槐乡的土地,去感受那漫山遍野的'槐花所带来的童话一般的意境。学生从文本中来,到情境中去,然后再回到文本中,这一来一回中,让学生充分地、细致地感知槐花的美,鲜活了感受,丰富了认知,加深了感触,升华了领悟。都是一般大的孩子,都纯真、活泼、热情、善良,不用多说,放声朗读,同桌对读,和老师配合读那么几个回合,学生自能体会槐乡孩童之乐。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设计问题:“在他们身上有没有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还会怎样快活地享受槐乡生活?”让学生通过想象合作表演,来抒发心中的感悟,不呆板、不单调,天真的童趣跃然眼前。

  三、品“味”——不失本真,语文课上洋溢浓浓语文味,将听说读写,迁移拓展落在实处

  1、借我一双慧眼吧——领悟对称句、叠词的妙处

  文章的一大特色是对称句式的使用,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别致的写法,丰富了意境,给学生美的感受。通过同桌轮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让学生发现和体会对称句的趣味和妙处。

  2、最妙是锦上添花——感受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得当

  文中描写槐花形态和香气时运用了非常精当的比喻和夸张,采用导读、对读、配乐读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夺人眼球、锦上添花的效果。让学生发挥想象,也学着说一说槐花的其他形态,也用夸张的说法来赞一赞槐花香,带他们自然地亲近语文,感知语文,爱上语文。

  3、再多一份精彩——适当地进行拓展和迁移

  课文上完后,可以设计“我是槐乡小导游”或“槐乡邀请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整理思路,写一写:槐乡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设计“槐乡美食节标语”、可以创作一首关于槐花的诗,还可以进行想象作文:我真的来到了槐乡……用有效的迁移和拓展将课文所要表现的美好意蕴上升到新的价值层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放飞蜻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21课。这一单元还有《在金色的沙滩上》《和时间赛跑》《“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三篇课文,在教学时要做到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品质。《放飞蜻蜓》排在本单元的第一位,引领着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对于本课我主要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尽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他们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循循善诱。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带来了与教学同步的课件为上课做好准备。本课需要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要完成目标1,2这里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安排“展示画面谈话激趣引入蜻蜓;交流探究蜻蜓,朗读感悟陶行知;拓展延伸深化理解”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展示画面谈话激趣引入蜻蜓。首先,我会亲切地对学生说:孩子们大家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想知道就把眼睛闭上,老师数到3再睁开。然后出示“蜻蜓”的图片。通过闭眼、睁眼的过程给学生以神秘感,通过观察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蜻蜓美好的情感。这个环节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铺路搭桥的作用。然后,我会和学生交谈:如果你看到了有人捉蜻蜓,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做法。为后面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做法与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进行对比,从而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交流探究蜻蜓,朗读感悟陶行知。这个环节要做到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懂得保护蜻蜓,体会陶行知对儿童的尊重,关爱,循循善诱。首先,我会要学生找出本课中陶行知先生问了几个问题,再引导学生找出本课讲了蜻蜓哪些方面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食物、眼睛以及尾巴。在讲解食物这一方面时,我会出示蜻蜓的食物图片(苍蝇、蚊子、孑孓),问学生:你们喜欢他们吗?并说一说它们的危害。孩子们可以认识到,蜻蜓的食物是害虫,蜻蜓是益虫,我们应该把蜻蜓当朋友。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懂得我们应该保护益虫,也为突破“为什么放飞蜻蜓”这一重难点埋下伏笔。在教学眼睛和尾巴这两方面时,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方式,找出蜻蜓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并要求学生完成老师出示的'表格。在讲解中我会出示蜻蜓眼睛和尾巴的图片,以及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眼睛和尾巴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学生说的不通顺的句子,我要及时纠正,不完整的语句我会帮助他补充完整。讲述精彩的同学,要给予表扬。这样的安排可以使他们的口头表述能力得到锻炼,对蜻蜓的眼睛和尾巴的认识更加深入。

  本文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抓住对话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陶行知对儿童的关爱、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要做到朗读到位,必须抓住关键词。比如,陶行知和翠贞的对话,必须抓住“慈爱”和“抚摸”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慈爱”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再做一做“抚摸”的动作,想一想该用什么表情,什么语气来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能感悟到陶行知对孩子的亲切关爱。课文的最后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在朗读这一句时,要抓住“商量”这个词语,读出“商量”的语气,如果学生不知道怎么读,我可以先示范读,再让学生自己读。然后链接第一环节了解到的陶行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个了不起的人居然和一个孩子商量,说明他是多么的尊重儿童啊,那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前面有陶行知对蜻蜓的食物、眼睛、尾巴的介绍做铺垫,学生不仅能理解到放飞的原因是,“蜻蜓会为人类做贡献,是人类的好朋友”,还能感受到陶行知为了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良苦用心。接着老师又问:“陶行知先生为什么不直接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做法与陶行知先生的做法进行对比,从而体会陶先生对孩子们的循循善诱,突破重难点。此时我再出示蜻蜓飞翔的图片,配上深情的话语,让孩子们的童心得到升华和释放。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一道选择题。

  你希望陶行知成为你的()

  A、父亲b、老师c、朋友d、榜样

  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说得精彩,我都会给予表扬,这道题的设计,更加深了学生对陶行知的崇敬和喜爱。我也布置了课后作业:把你了解到的蜻蜓给爸爸、妈妈说一说。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忠实的听众,孩子把学到的内容讲给他们听,会得到由衷的赞赏,从而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同时也可以把保护动物的意识传递给他们,呼吁大人们也行动起来。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

  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阅读的能力,对各种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在多媒体世界中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说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

  2、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与想象,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读中积累语言。

  3、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

  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

  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说教学重点:

  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说教学难点:

  懂得作者是如何围绕重点句进行写作的

  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和学的方法:

  1、图片展示,直观激趣从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图片出示到形状各异鱼的图片补充。

  2、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读课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流程:

  本堂课的教学,我准备围绕以下5个环节来落实。

  第一环节: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西沙群岛的地图,介绍在距海南岛330公里的南海海域,有一片岛屿,它就是充满神秘、令人向往的西沙群岛。板书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设计意图:此处的情景渲染,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三步。

  第一步:抓住课题中的“富、饶”这两个字眼。师:“富”和“饶”都有“很多、很丰富”的意思,那么西沙群岛什么“多”呢?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找一找,圈一圈,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来说一说。

  预设:海水的颜色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壳海龟

  鸟鸟蛋鸟粪(老师适时板书)

  第二步: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从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地方介绍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

  第三步:让学生找出课文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步的梳理,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明晰了叙事的顺序,潜移默化地促进自己的习作。

  第三环节:品读句子,欣赏海水

  第一步:西沙群岛的海水有何特点?抓住“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两个中心词,指名让多个学生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第二步:海水呈现多种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用……因为……和因为……所以……两种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设计意图:换个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尤其是关注后进生的课堂表现,容易的内容让他们也有机会表现。

  第四环节聚焦词语,畅游海底

  第一步:让生默读海底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再放声读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不懂笔墨不读书,默读能促进思考,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

  第二步:让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抓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指导读,结合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让读来替代老师的讲。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进行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

  第三步:思考“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意思。

  教师出示课件图,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体会,并非真的是水鱼掺半,而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鱼多的特点,诗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环节自主合作,深化感悟

  第一步:自主合作学习5—6自然段

  通过上面的学习和之前的阅读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贝壳的美丽、海龟的有趣、海鸟的多,从而升华情感,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第二步:教师播放西沙群岛风光及物产的录像,使学生直观感性地整体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升华学生美的情感,自主体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和段落。

  第六环节: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全文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说板书设计与教学评价

  富饶的西沙群岛

  优美海面海水颜色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富饶海滩贝壳海龟

  海岛鸟鸟蛋鸟粪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课文的关键词的方法来设计板书,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有助于课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活动指针,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个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通过图片激趣法、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的说课稿03-25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小虾》说课稿_语文说课稿09-25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说课稿_语文说课稿09-25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12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风筝》说课稿12-17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海底世界》说课稿_语文说课稿09-25

语文《猫》说课稿01-05

语文《荷花》说课稿08-22

语文说课稿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