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时间:2023-11-16 10:57: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的说课目是《氧气》,本课题位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时2。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的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中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氧气的学习为以后探究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的性质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物质时能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木炭、硫、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②知道氧气的性质和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③理解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科学态度。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4、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1 ]至[实验2-3 ]补充“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实验—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猜谜语:

  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

  设问这种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质是什么?(氧气)。

  讲述氧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氧气。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课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1氧气的化学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从哪几个方面出发?我通过展示一瓶事先收集的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颜色、气味、状态是什么?(无色无味的气体)

  (2)教师提供参考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为什么鱼儿可以在水中自由的生活,但过一段时间却要在水面上换气?(水中含有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水)

  (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的?(淡蓝色的)

  让学生通过观看氧气物理性质的动画,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由学生代表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密度比空气略大c不易溶于水

  d氧气–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我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探究实验的模式进行教学。

  1、[实验2-1]:学生演示实验:木炭的燃烧[提供背景资料]: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会逐渐熄灭,将它放在氧气中会怎么样呢? [提供]仪器:集气瓶、酒精灯、火柴药品:木条、石灰水、氧气学生上前做实验,同学们观察,相互讨论[注意]:(1)发现问题要思考、讨论[小结]:

  2、[实验2-2]:硫在氧气中燃烧我采用教师先演示[教师解释滴加NaOH溶液的作用——为了防止空气的污染],学生观察,然后提示问题

  活动与探索:

  1)、硫在空气中和氧气在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2)、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应如何改进实验?

  3、[实验2-3]:学生分组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活动与探索: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在日常生活中,火柴和煤球是如何点燃的?

  3)、如果温度很高的物体落在玻璃上会出现什么后果?共同讨论后,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②放出热量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总结:

  1、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放在纯氧气中也不能燃烧?使学生懂得: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为什么点燃后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1/5),使学生懂得: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和思维上有所创新和提高。说课吧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接触化学实验次数较少,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给予引导,让学生大胆的猜想,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如果学生有合理的实验方法,我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探索、实验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学生讨论的教学环节,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学生代表概括

  得出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2)氧气具有氧化性。最后,通过对木炭、硫磺、铁丝与氧气反应文字表达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化合反应定义与特征:多变一,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通过列表格的形式,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3、氧气的用途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和所查阅的资料,谈一谈氧气有哪些用途?学生通过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平常呼吸:缺氧条件下供氧:登山,潜水,宇航或高空飞行氧气强化呼吸:急救危重病人平常燃烧:(利用空气中的氧气)

  强化燃烧:冶炼钢铁,焊接或切割金属,支持并加速火箭燃烧。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口诀的形式小结出所学的内容,学生复习起来活泼流畅,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质量,培养并保持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氧气无色又无味,液固淡蓝微溶水;生来活泼又好动,氧化反应有魅力;咱与木炭能化合,生成二氧化碳气;铁丝与我来点燃,火星四射多美丽;硫粉与咱共燃烧,蓝紫火焰好神气;咱和蜡烛来点燃,化为水和碳酸气。我的用途多又广,支持燃烧供呼吸;我是人类的好朋友,造福人类见功绩。

  第一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后两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用途,中间五句形象得概括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知识竞赛:

  对于这节课教学效果的检测我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对检测题进行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在抢答中各组分数有升有降,但经过组内同学间的齐心协力,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体精神。选择题:

  1.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易溶于水B.在-183℃变为淡蓝色液体

  C.在-218℃时变为白色固体D.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2.下列物质在氧气里燃烧,能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 )

  A.硫B.铁丝C.木炭D.红磷

  3.下列物质分别与氧气作用,生成物为固体的是( )

  A.木炭B.硫黄C.铁丝D.蜡烛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

  A.红磷B.镁带C.铁丝D.木炭填空题

  1.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______颜色,______气味的气体。它______溶解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

  2.一种暗红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浓厚白烟。这种暗红色固体的名称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示式。

  3.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______火焰,在氧气里燃烧发出______火焰,生成一种叫______的有______气味的气体。

  4.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实验时,盛放氧气的集气瓶里预先放入______或______,原因是______。

  简答题

  1、在医院给病人输氧的钢瓶为什么涂成天蓝色?

  2、在什么情况下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3、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请你说出自然界中氧气的来源?

  4、鱼儿在水中自由的生活,为什么当快要下雨时都会浮到水面上?

  (五)质疑释疑:

  最后留5分钟,安排质疑答疑活动,即由学生结合新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对老师提出问题,由老师当堂解答。通过质疑释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六)板书设计:课题2氧气

  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二、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反应物木条跟氧气硫磺跟氧气铁丝跟氧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供给呼吸医疗航空登山、潜水

  三、氧气的用途支持燃烧气割、气焊炼钢宇航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 ,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 实验2-2 ] 至 [ 实验2-5 ]

  多媒体课件:

  (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4]补充”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学生演示实验—观察—思考—

  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三)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略)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舟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舟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氧气的用途不仅体现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为广泛,在这儿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谈谈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2)[教师提供资料]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实验2—5]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2]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实验2—3][实验2—4]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1)、(2)[实验2—4]: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二年的学习,对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三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集体评课:

  林xx老师说:教师的语言比较自然,表达非常清楚,节凑把握得很好,听起来自然、清楚,几乎听不到一句多余的话。教态比较自然。这样的老师上公开课或评比课有优势。

  姚xx老师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做练习,做探究实验等,老师为学生创造了许多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学生参与程度高,较活跃。

  许xx老师说:安排比较多的化学实验,体现化学学科特点,通过实验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符合学科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黄xx老师说:此外整节课知识性较强,教学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高xx老师说:本节课的引入很自然,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入手,学生感到比较亲切,学习兴趣也比较高,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

  六、总结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师如何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现在是一张嘴、一个话筒、一个手提、一个投影仪,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转变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从“人灌”到“机灌”而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不同,过程的长短也将会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人们往往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但如何才能教好书呢,我想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以研究促进教学。教师和学生本就应该是互动的,谁也不可偏废。我认为,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说的一句话非常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5]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点击鼠标)

  一、氧气的.用途

  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阅读课文,及18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点击鼠标)(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点击鼠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点击鼠标)

  物理性质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第一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用途。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了解氧化剂。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氧化剂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2、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提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以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第二页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填写:

  表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

  (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二 物质和氧气反应

  再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剂的概念。其中氧化剂的概念只作介绍。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作业本第一章第一节。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八、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两张表格(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四、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中氧化剂。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粤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也是我们近年来中考考察的重点、难点内容,无论是实验操作考试还是理论考试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空气的成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对空气中氧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生活实际,氧气在人和动物呼吸作用中所起重要作用。认识了氧气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对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记录方法与描述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是学生的主要障碍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引导帮助。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首先以[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引入新课。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有关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并阅读课本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

  物理性质

  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物质的性质,所以,讲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根据物质的元素种类,我们把纯净物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现在我们从这两类物质中选取木炭、铁丝、石蜡,看看他们会与氧气发生怎样的反应。 [演示实验一]木炭与氧气的反应[观察与思考] 1.把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燃烧,先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然后将木炭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2.待燃烧停止后,立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加以振荡,再观察石灰水发生什么变化,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后思考。 [学生活动]:问题讨论

  1.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和在空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2.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物质产生?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学生书写)C+O2 → CO2

  [问题探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9页,思考回答)

  [师生讨论归纳]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是氮气分子,氧气分子含量相对较少,物质与氧气分子碰撞的机会较少,而在纯氧中则大大增加了这样的机会。

  [演示实验二]铁与氧气的反应

  [设问]铁丝也能燃烧吗?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铁丝燃烧是什么样的?[观察与思考]

  1、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2、把红热的铁丝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集气瓶内应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湿的细砂)。 [问题讨论] 1.细铁丝在氧气瓶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的黑色固态物质(四氧化三铁)熔化而溅落瓶底,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本实验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先铺一薄层湿的细砂?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

  2、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用文字式表示如下: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学生书写)Fe+O2 → 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演示实验三]石蜡与氧气的反应

  氧气除了和碳、铁等单质反应外,还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呢?把铁丝固定的点燃着的一小段蜡烛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待燃烧停止并冷却后,仔细观察瓶壁上有什么现象?[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学生书写)[问题探究]你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能知道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吗?

  [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单质或化合物发生反应,能支持燃烧。

  [分析]观察今天实验的前两个反应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三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问题]氧气性质活泼,那么它有什么用途呢?下面我们一起观察几幅生活中常见图片,来看看氧气有什么用途。

  1、阅读课文,及71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小结]炼钢、气割气焊、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练习检测:ppt展示[请求援助]我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气体,只知道一瓶是氧气,一瓶是二氧化碳,谁能帮助我把它区分开?现在我又遇到一个难题,我将三瓶气体弄混了,只知道是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谁能再帮助我把他们区分开?[课堂小结]通过学生起来谈收获,总结本节课重难点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学习,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会观察并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这也使我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尽力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与平台,而不是束缚他们的手脚。多让他们有亲自实践、煅炼的机会,这样才是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办法。学习化学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实验,因此,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都必须做到实验操作准确,现象明显。尤其是教师演示在确保安全性操作的前提下进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描述,本节课还要会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会自己归纳总结。总的来说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气氛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师生合作融洽,什么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领导给予指正和点评。本人一定虚心接受积极改进。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04-28

九年级化学《氧气性质和用途》说课稿03-07

氧气说课稿07-06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稿11-28

氧气获得说课稿07-0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12-02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09-27

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05-06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12-1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