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内的加法说课稿

时间:2023-12-08 07:20: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5以内的加法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以内的加法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5以内的加法说课稿

5以内的加法说课稿1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5以内的加法”,它是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的 第一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0~10,掌握了2~10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法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教材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第一层次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小朋友浇花场景图中人数的情况,引导学生要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把原来的3人与又来的2人合起来就是一共的人数,由此引出“2+3=5”,初步感受加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学生认识“+”号,正确读出算式。第二层次通过“试一试”学生熟悉的场景图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想想做做”的1~6题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认识,掌握加法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的加法。教学难点是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加法的意义。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的加法我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小棒、图片等学具。围绕教学目标,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三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激发兴趣,做好知识准备;

  我创设游戏抢答,课件展示一些5以内的分与合,通过口答,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5以内的加法作好准备。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掌握新知,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探究的能力。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这里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利用课件出示小朋友浇花的场景图,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同桌交流知道了什么,根据图中想到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认识到:把原来的3人和又来的2人合起来一共有5人。在老师小结的同时,学生用手势表示进一步体会加法表示“合起来”的意思。第二步,在学生读算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理解“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又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层次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我再次创设学生玩荡秋千的情境,多媒体出示两组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体会要把1个女孩和2个男孩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就要用加法计算。然后学生列出算式后计算结果,在交流中掌握把1和2相加就是把1和2合起来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加法的含义,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巩固对加法的认识。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结合书中练习主要分3个层次进行巩固。

5以内的加法说课稿2

  【教材解读】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31-33页

  2.课标分析:

  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5以内的加法》这一主题,重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学具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主动探究学习,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

  3.教材分析:

  走进花果山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呈现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4.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因为孩子年龄比较小,虽然以前接触过计算教学的加法算式,会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不太理解加法的真正意义。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落在“加法意义的理解”上。

  【教学目标】

  1.能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对数的游戏:用手指表示数的组成。

  2.说分成和合成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展示的机会,培养孩子大声说,认真听的好习惯互相欣赏的好品质。同时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梳理数学信息。

  通过提问:孙悟空的老家在哪儿?引入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用两条数学信息来描述一种事物。如树上有3只小猴子,岩石上有2只小猴子等。

  2.提出加法问题。

  课件出示只有小猴子的信息图,让学生说出有关小猴子的两条数学信息。让学生猜小朋友可能提什么问题,引导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设计意图:以花果山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整体到部分的信息图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建立加法问题的语言模型。

  引导学生把小猴子的两条数学信息和提出的一个数学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学生独立思考后先说给同位听一听,再进行全班交流。

  2.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法的意义。

  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几只小猴子?”是什么意思。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及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明确:一共有几只小猴就是把树上的3只小猴和岩石上的2只小猴合起来。

  3.逐步抽象加法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小猴子来摆一摆。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在黑板上贴圆片展示摆的过程,并把两部分圆片圈起来,说明:一共有几只小猴就是把3和2合起来。

  4.构建加法的算式模型

  通过谈话:把3和2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加法算式:3+2=5。教师重点讲解加号的写法。学生读加法算式。教师让学生结合图意说一说2、3、+、5各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在说两条数学信息和提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说的时间,在说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加法的语言模型;以“一共有几只小猴子?”是什么意思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可以写出加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建立起加法的算式模型。】

  四、回归情境,拓展应用

  1. 解决桃子的问题

  (1)出示桃子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桃子的两条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让学生把桃子的两条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3)学生说出加法算式。

  (4)让学生结合图意说一说算式中得4、2、+、2各表示什么?

  2. 解决有关小鸟、小朋友和小花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物体,用两条数学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来说一说,然后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独立完成后说给同位听。

  (2)全班交流:分别让算式不同的学生进行汇报,并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回归情境解决问题,既是对第一个环节学生所梳理信息的回应,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法的语言模型和算式模型进得到了很好地巩固。】

  四、联系实际,内化新知

  1.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填写算式。

  (1)指生说一说小兔子和小蜜蜂的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3+1=4 2+3=5。

  (3)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摆、说、列中巩固加法的语言模型和算式模型,编故事让孩子的想象力任意驰骋,让枯燥的加法变得无比鲜活、婀娜多姿起来,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算式的神奇,体验数学的价值所在。】

  2. 趣味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童话式的数学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找师傅,让学生在计算中了解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既熟练了学生5以内数的加法的口算能力又巩固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理解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总结:

  1.把两个数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

  2.认识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梳理知识,培养概括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并用到我们学习的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衔接起来。并通过编故事活动,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信息传达给了学生。】

5以内的加法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大家好!我执教的课题是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下面我结合多媒体的演示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流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课标要求:

  知识技能: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数学思考: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标解读:

  “掌握”是描述过程的行为动词,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核心概念是“运算技能”。主体是学生。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为素材,创设了“来到花果山”—“小猴摘桃”—“野餐”—“野餐结束”—“游水帘洞”—“小猴分桃”—“小猴跳水”—“小猴学钓鱼”这一系列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本节课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花果山”构成“情境串”,情境里又包含生动活泼的现实活动,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喜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信息窗一《5以内数的加法》是在学习了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本单元接下来要学习的减法做铺垫。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加法,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其实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一些数学故事里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正确的口算出结果,这节课只是原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有序观察信息窗时,他们显得杂乱无章,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语言表述不完整。而且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加法,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其实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一些数学故事里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正确的口算出结果,这节课只是原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通过课前检测,我们发现,5以内数的分成,学生在幼儿园已掌握,学生的正确率达到88%;对5以内的加法计算已经有56%的正确率。但对加法的意义理解还是不够。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5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小棒、数字卡片若干

  评价任务设计:

  1、解决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摆一摆,算一算)检测(目标一)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目标二)体会算法多样性的达成。

  2、解决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和信息窗中的其他问题检测(目标一)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3、基础巩固练习和拓展提升练习检测(目标一)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和(目标三)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主要教学过程:

  在新课之前,我利用有节奏的`拍手游戏复习5以内数的分成,为新课做好铺垫。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环节我以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信息窗—花果山,在此我注重指导学生从上而下有序观察,会表达“天空上左边有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这样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此环节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共有几只猴子?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数一数的方法。教师肯定,手口一致的点数。引导学生借助学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摆一摆,体会加法计算的优越性。这里考虑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好动又好玩,理解能力以直观形象为主所以提前准备的学具有小圆片、小棒和数字卡片,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希望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可能(1)用一个小圆片表示一只猴子,摆出5个小圆片;(2)用一个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边摆两根,表示石头上的2只小猴子,右边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们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引出算式2+3=5,这里对于孩子们想出的不同办法都给与肯定与表扬。

  利用算式2+3=5,认识“+”号,通过让学生介绍各个数字代表什么来理解加法的意义。教给孩子正确的读法。依据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自主解决问题2一共有几只小鸟?课件出示小鸟的图片,先让学生自主解决,列出算式。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评价。在整个探究新知过程中,学生在小组探索、动手操作中获取了知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这样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就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其中包括基础巩固练习和拓展提高练习,基础巩固练习包括解决信息窗中的其他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一说图中的信息,然后选择一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将算式列在作业纸上。挑选列有不同算式的学生交流。

  接下来将“枯燥”的计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故事及游戏形式出现,首先小猴子愿意作导游,带我们游览花果山的风景。花果山不但有很多水果,同样也是鸟的王国,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现在一共几只小鸟?解决完这个问题然后继续向前走,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现在一共几只小鸟?这里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完鸟的问题再逛逛花果山里的苹果园(口算)只要说出苹果上算式正确的得数,就能得到又大又红的苹果,此题进一步巩固了算法。

  摘完苹果就轮到展示我的收获:画一画、填一填。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进一步理解了算理;故事继续进行,就在展示自己收获的时候,一只小猴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让学生编数学故事,列式计算。然后马上追问你还能讲出哪些“4+1=5”的故事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整个练习环节淡化了“练”的痕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给每个学生参与机会,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本节课小结时让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找到数学信息的?提出了哪些问题?你又是怎样操作的?等等。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5以内的加法说课稿4

  一、教材来源

  “5以内的加法”是大班上学期学习的数学内容之一。我们知道,数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和锻炼人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而幼儿数学教育向幼儿进行的是一种启蒙教育,它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新《纲要》中强调“应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数学,形成数学意识”。也正因为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导致在教学中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我这次选取的这个内容是“5以内加法”的复习课,这个复习课不能重复第一课时的做法,那样,别说幼儿会提不起兴趣,老师也会觉得厌烦,因此,我设计了有趣的闯关游戏——对暗号、打老鼠、找朋友,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第二课时的整个活动中,小朋友只有通过了一关关的游戏,最后才能得到礼物。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只有游戏中的幼儿才能充分地与同伴及材料互动,才能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从而促进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目标定位

  这个活动的目标我是这样定位的:

  1、复习5以内的加法,能迅速地进行运算

  2、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秩序

  本来的初衷是“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但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幼儿有加减混淆的现象,为了照顾到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经过与大班老师讨论之后决定降低难度,改为“复习5以内的加法”。目标的调整是为了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从这次的活动可以看出,目标难度降低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目标1实现得较好的,多数幼儿都能对5以内加法进行迅速运算,但目标2就完成得比较欠缺,游戏中的幼儿容易兴奋,较难控制,再说,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游戏秩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加上一方面这学期大班幼儿数较多,另一方面我本身不是大班的老师,借班上课容易失控,因此在活动中就出现了孩子过度兴奋的状态,显然,目标2是我把握比较不好的地方。

  为了让游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参与到活动中,我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数字卡片、提示信、老鼠玩具、纸团、钻圈、小礼物等,此外,富有挑战性的游戏还要求幼儿有相关的知识准备,如: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5以内的加法

  三、说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游戏就像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5以内加法的运算。幼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教学方法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观念。此外,我还采用观察操作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根据《纲要》精神:数学教育要“引导幼儿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游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5以内加法的理解。丰富的游戏带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式组织本次活动:

  1、通过闯第一关“对暗号”,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以带幼儿到“数学城堡”玩的形式引入活动,让幼儿根据车票上算式得数找到停车位后准备进入城堡,却发现城堡门怎么打不开,这时有一封神秘信出现了,信的内容是:想进城堡就要闯关,第一关是对暗号,暗号是什么?老师说一个数,幼儿说一个数,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这两个数合起来必须是卡片上的数字(2、3、4、5),闯关成功后每人各得一个闯关小奖励,更激发了幼儿继续闯关的信心。

  2、通过闯第二关“打老鼠”,复习5以内的加法

  皮亚杰在认知学说中提出“幼儿在游戏中扩大认识,形成概念,思维变得灵活,能用实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周围世界,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游戏由浅入深,幼儿闯过第一关后,根据城堡主人的提示,找到第二封闯关信,信的内容是:请小朋友帮忙打老鼠,算车票算式得数找到相应号数的老鼠将其击倒,这个游戏是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让幼儿要迅速算出得数并找到号数,游戏的难度加大了,趣味性也更浓厚了,好奇、多动是幼儿的特点,这一环节的游戏使幼儿的情绪高涨,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明显增强。

  3、通过第三关“找朋友”,不仅促进思维的发展,还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

  引导幼儿迅速运算算式,并找到得数与其一样的一个好朋友,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不仅要算出自己手上的算式,还要看看哪个好朋友的得数是和自己一样的,发现得数不一样的,要再去寻找好朋友,找到好朋友还要大声报出算式,并一起钻圈过关,游戏由易到难,很好地带动了生生互动。

  4、幼儿在寻找小礼物中巩固5以内的加法

  最后,通过数出得了三个闯关小奖励,接下来,就是寻找小礼物了,寻找小礼物的欢快气氛使本次数学活动达到新的高潮,一听到有小礼物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使得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五、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第一次试教后,我们对一些地方进行了修改,试教时我们没有箭头提示,只有两排小脚印,两封信。让幼儿沿着小脚印走找到那两封提示信,但是,试教时发现,前面的孩子已经走完脚印找到那封信了,后面的孩子还在走,这就导致了只有前面孩子才体验到了找到信的快乐,而且这封信都是在争抢中才拿到老师手上,大家都想让老师知道这封信是自己先找到的。当时就觉得,有什么方法能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经过讨论之后,就决定取消小脚印,改为箭头指示出方向,而且箭头是指向多个方向,让孩子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每个方向都去试一试,到底往哪个方向走才能找到信呢?更奇怪的是孩子们找到的信不止一封,有很多封,那是每封信都有字吗?哦,原来其中只有一封信有给出提示,通过放多封信,放开手让孩子们都去寻找,使得每个孩子都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同时出现了这么多封信,真奇怪,怎么回事?刚才城堡主人不是说只有一封信吗?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

  其实,整个活动下来,我自己总觉得孩子好像过度兴奋,也因为空间限制,本来一个个的环节都应该事先设置好,有一种神秘感,但因为空间有限,只好采用一关结束再重新设置一关的形式,因而配班老师在布置时孩子都发现了,所以才导致孩子还没听清楚老师的交代就急急地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是自己始终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在今后的活动中还应多加反思和改进。

5以内的加法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间的30%,因此,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段和学期育人目标。本单元在教材编写上凸现如下四个特点:

  1、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为本单元知识的生长点。

  2、教材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

  3、各小节的教学也是由直观操作等依*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进行编排。

  4、“用数学”是结合计算来出现的。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总的教学设想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等活动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计算方法与已学的计算方法有相通之处,因此,我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体悟等掌握新知识。在本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是我的基本出发点,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发现、理解和应用100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难点是竖式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已“问题情景——操作探索——解释与交流——应用与发展”为基本模式安排教学。教学中,“以操作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学实验”、“做数学”的环境。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来突出教学的重点,以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全面、全程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下面以本单元第一小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第一课时“不进位加”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1,练习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自备学习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有必要找准与旧知结构类似的地方,进行同化或顺应,重新建构。因此,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导大家:“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班和班合乘一辆车,车上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0+36,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式,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棒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一根一根地数,也可能一捆一捆地数,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那么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感觉数小棒较慢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导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已用去

  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我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用题卡呈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制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检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凸现了练习的深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板书设计不进位加

  1、36+30=66

  十个十个十个

  3 63 63 6

  + 3 0 + 3 0 + 3 0

  66 6

  采用重点突出法,板书一目了然,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位对齐和计算顺序等重点。

  以上是我对本单元教材的分析和对第一小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多多指教,谢谢!

5以内的加法说课稿6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试题。下面我从三个环节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课标对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会口算百以内加减法,并进行简单的整数两步运算,要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其中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的编写意图:

  由于是计算教学,所以教材的编排是按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分三段。

  首先安排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接下来安排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不进位的口算,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教材61页例1,采取了两种情况对照着出现,35+3和35+30,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分清所加的数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如果是几个一就加在个位上,是几个十就加在十位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数位的概念。然后,教材出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教材62页例2,教材中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的活动,比较好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的编排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类似,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学生有了加法的基础,很容易类推出减法应该怎样算。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上册已掌握了计算顺序。这里的教学内容,仅是参加运算的数由20以内扩大到100以内。关于“用数学”的编排。穿插在计算中,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2、编写体例:每节内容的编写结构大多数是: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其中例题是以图文并茂的的形式出示,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做一做活动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理解。练习是为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设立的。另外,老师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课堂上让学生汇报,大家共同解决,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单元的知识结构(知识树):

  本单元知识结构可归结为四大分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其实这部分内容是融入到前三步计算中)。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融入到前几部分内容中。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中,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关于用数学的编排,首先,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节中,编入学生已经学过的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之后编入了解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问题的内容。

  4、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本册书计算内容有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和本单元100以内加减法,从横向内容来讲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的范围由原来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扩展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另外,从纵向上整个学段来讲,为下册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做到铺垫,同时也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广泛,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比如借助教材提供的买新书、买玩具等活动资源,教师可以把它做成课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这样把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再如借助教材设计的,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设计已经努力体现了《标准》的理念,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一般都展现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例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第56~57页)时,教师可以做为前置性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场景图和书上相关信息和问题,学生能看懂并解决相应问题,自己思考计算方法,练习说,等到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汇报,可以采取互相提问,互相解决的方法,在汇报计算方法时,学生可能有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有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等等,总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同时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第57页“做一做”)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也正符合生本课堂的要求。

  对教材及处理方式谈两点认识:

  (一)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62页的例2。

  这一内容是这一单元中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两种摆法,一是先把4根和9根放到一起是13根,把10根捆成都1捆,再和原来的2捆加在一起,成为3捆,再加3根,二是把9根分成6根和3根,24根加6根得30根,30根加3根得33根。从而得到计算方法。教学时,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操作,突出无论是哪种计算方法,都要先拿个位数相加,得出结果再跟整十数相加,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例3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其实这部分内容,关键是让学生会观察图,会根据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课前先自己看书,结合书上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去找的其它的信息,然后根据书上的问题去提出其它问题,并试着解决,课堂上,同学们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追问在这个问题中是“谁与谁比”、“怎样比”,让学生在讨论回答中明确比的方法。教学中,还可让学生结合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同样多”的概念,使他们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实际上就是用大数去和小数比,把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小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多的部分是几就是大数比小数多几。这时教师就可及时引导学生,反过来看,小数比大数少几呢?这样就突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了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摆的基础上,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无论是算还是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都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等问题的思考,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让学生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尽量让学生说,老师少说,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自己人去理解,去感悟。

  (二)评价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表扬:学生们在汇报中动手操作中,积极参与,表述清楚,思路清晰的,教师要做到及时表扬和鼓励。

  2、运用不同尺度评价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要求他们回答问题时,说清解题思路,而且语言精炼,要说完整话。对于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说出正确结果,尽量让他们说出理由。总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以上是我对本单元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垦请各位专家评委多多指正。

【5以内的加法说课稿】相关文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04-01

《5以内的加法》教案03-08

5以内的加法教案06-20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02-01

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12-31

大班数学活动5以内加法说课稿 小小闯关者05-07

《5以内的加法》教案(精选18篇)10-26

《5以内加法》说课反思02-27

5以内加法说课及反思02-26

数学5以内加法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