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时间:2022-10-27 13:22:08 文婷 听课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通用12篇)

  当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非常多的,这样必然会对中职学校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素质的提升。所以,身为中职语文教师,要及时采取诸多有效对策,对现有的中职语文教学实施改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职语文听课记录模板,欢迎阅读。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通用12篇)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1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

  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2

  任课教师:郭xx

  科别:语文

  班级:xx班

  听课人:孟xx

  听课时间:9月23日上午第三节

  听课内容: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课堂活动记录:

  一、复习

  1、回忆上节课分析的内容,按顺序展开。

  2、为什么单独列出买书事件?

  二、分析文章

  1、写作手法分析

  2、感情线索变化——欲扬先抑

  3、用欲扬先抑的方法练习说话。

  4、讨论:初中语文课本该不该删掉鲁迅的文章?

  5、拓展:老师读文章,师生共感受,学习写作手法。

  提问:

  (1)、文中二、三段的.细节描写?

  (2)、文章的线索?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作练习。

  评论:

  1、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

  2、学生情绪调动充分,授课氛围好。

  3、教师朗读环节深刻感人,感情升华好。

  4、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练习说话难度较大,值得商讨。

  心得:

  激情飞扬的授课情绪能带动学生一起飞翔!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3

  一、多方整合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封闭状态,促进各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本课设计做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整合:

  1、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即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力求使精读与泛读都能在课堂上示范方法。

  2、新旧知识的整合,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形成链接、组成知识环。

  3、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结合,定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4、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各学科的知识、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我们语文老师主张学习数学老师的精讲多练,学习音、美老师的形象、生动,各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的整合,必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高效,从而得到优化。故而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想象,配乐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自然美、意境美、语言美的追求;又让学生为古诗配插图,迎合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兴趣。还有多媒体所展示的大幅的春光图,也取到了同样的作用。

  多方整合是以积累语言为基础的。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传统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怎样的积累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有人说“智慧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得怎样,既取决于他对外部语言材料及其所涵的信息整理吸收的质量,同样也取决于学生自己头脑中已有相关信息组块的储量及其概括程度。所以积累之功,重在整理构建,形成系统。

  本课的教学设计,多次安排了积累、整理语言的环节。“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一问,调动了所有小学阶段描写春天的语言储量,把它重新整理、构建、形成系统,这样的积累,是个非常强的信号冲击,必定能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巧妙融通

  1、结构上的融通

  本堂课的结构,“曲径通幽”、“有张有合”,“游园不值”就像“一张嘴”,张开后,把“春日”吞进去,然后在里面咀嚼(学《春日》,体会“一时新”、“万紫千红”),最后再把门关上,回到第一首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二句,整个结构是一个圆,首尾呼应,形成“诗里有诗”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意境。这正是和古诗的意境相和谐的。这样的设计,能够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情感上的融通。

  《春日》一诗以白描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坦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惊喜的心情。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

  1)导语激情。教师的导语起着有效的激情作用,关键是要吐真音、抒真情,才能打动人。关牧村的歌声动人之处便是真、有个性。传神的导语起到了指点江山、冰消雪化的神效。

  2)媒体激情。适时使用媒体,能起到很好的激情作用。读“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时,教师可适时打出图片,当学生一下子看到繁花似锦的景象,好象整个春天一下子呈现在了眼前,情绪会一下子激动起来,争相动情朗读,通过自己投入、动情的朗读,“万紫千红”这个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

  3)朗读激情。朗读应引导学生读出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万紫千红”这些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如“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对“出”字的朗读把握,体会“出”为什么读得那么有力、带劲,领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4

  今天我们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的语文教研活动。吴茜茜老师给我开了一个好头。在她精心准备下,我们观看了这堂课。我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我结合上次去参加的二年级备课会潘老师讲的,先来说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做到随文识字,识字教学独特、新颖、有效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新教材的更多地采用了“随文阅读识字”的编排方式。所以,对于低段语文教师来说正确认识随文识字,优化识字教学环节,提高识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摒弃了以往常见的`读字、组词、繁琐地分析字形等集中识字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有趣味的随文识字的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意,掌握字形。

  如教学疆字时,出示出示地图,了解新疆的地理位置,然后说疆是边际的意思,新疆就在我国的边际,它是我国的一块不可缺少的领土,左边的弓里写个土。(在国与国之间,那就是边疆,我们造起了弯弯的城墙,犹如万里长城,这些城墙都是用土筑成的,在城墙的这边,一田又一田,过了一山又一山,人们幸福安康地生活着!)让每一个学生都记住了这个复杂的字,也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潘希白老师说,现在我们很多低段的老师把要求会认的字过多的去分析去细化,给孩子增添了不少的负担,因为他们每课要写的字已经不少了,还要去记这些会认的字是什么结构什么偏旁之类的,不是很有必要,会认的字只是感悟就可以了,换个环境也认识就达到要求了。这一点,我感觉自己平时也没把握好度,要反省反省。

  如对“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处理得比较好。吴老师出示够,问孩子知道“够”字右边为什么写个“多”?孩子说,吃个够就是吃很多很多,所以写个多,这样就让孩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又掌握了字形,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蜜”与“密”的区别教学,也是精彩极了!看到这个蜜,你想到了什么?由蜜蜂想到蜂蜜再联系蜜桃蜜糖蜜枣来了解这个字的意思让人眼前一亮。接着这个字也读密,为什么是“山字底”?孩子们又想到山上有茂密的树林,所以是山字底,这样一比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了这两个形近字,我相信孩子以后就不那么容易把这两个字弄错了。

  二.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这一句朗读指导处理得就非常好。先指导学生读好“一大串一大串”,让学生读出葡萄的多,一个个读得不亦乐乎。再通过观看图片感受葡萄的颜色美,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再进行指导朗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体会。再指导朗读过程中,吴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并区别“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不同。

  三、不足:个人觉得最后的美羊羊巩固生字的练习,这样处理是否恰当?既然说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了,巩固的时候是否也不要脱离语言环境,换个语言环境再次识记这些生词,是否效果更好一点呢?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初浅看法。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所提问题有不当之处还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5

  《夏天》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仇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夏天的凉意,感受夏天的美。

  一、目标明确,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节课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难句“啊……”教者通过多次的读,学生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五个重点句子,在读中理解句子。培养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语言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者上课的激情很高,非常的投入,营造了很好的气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反复的读中感受夏天的美,从而培养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等等这些内容都很好的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二、精读精问,训练面广。

  教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教材的特点,设计的问题不仅精练而且训练的面很广,整节课只设计了两个问:一是“地上有什么变化呢?”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的阅读面就扩大了。还有一个是让学生在难点中质疑,然后在读中解疑。教这设计得非常的巧妙。

  三、从读着手,以读为本。

  教者营造了一个人人有实践语言的机会。人人有读,读的面很广,形式也多。着重读好五个句子,而指导读五个句子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详有略。让学生在读读悟悟中掌握,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四、分层设计,适合不同的'学生。

  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教者最后设计的作业是分层次的。有背诵一句的,一段的,整篇的。这样照顾到了全体的学生,有利于面向全体。

  我的一点小建议:

  有些时候教师的点评不够到位,有点走过场。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6

  当下的作文教学有种种毛病、不足,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具体体现为:作文教学虚无化、边缘化、私人化、无序化。这应该是作文教学之病,其发病原因很多,诊断起来颇为复杂,难以判断,基本可以归属为疑难杂症之类。于是,作为医治或解救这一病症的医者——老师——大概有这样三种态度:作文不可教,作文属于天赋异禀的事情,是学生自己语文发育的事情,作文教学无可为;作文教了也没用也无效,不如不教,君不见高中三年的作文教下来依然如故,甚至还不如不教,高中生写作还不如初中生写得有灵性有质感,这是高中语文老师经常感叹的事情,作文不用教;作文教学毕竟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很多努力着的语文教师还在顽强地凭借着私人的写作经验“胡乱”地教着,不成系统,难成序列,无法学科,故称之为“胡乱教”。概而言之,作文,不可教,不用教,“胡乱教”。如何突围?如何打破困境?如何走向学科?

  束手无策之策

  当我们面对一个束手无策的问题时,就如同身处暗夜之中,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如果能有一个“策”,就会找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小孔,就能把一米阳光牵引进来。纪中郭跃辉老师的《议论文段深刻技术》一课,就是当下高考作文备考暗夜下的束手无策之“策”。

  高考议论文备考教学,有太多的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结构指导、素材指导、结尾指导等指导,但都停留在宏观的指导层面,少有细致的可操作的“策”。因为这些指导大多是对学生的要求、目标、规定,而不是能解决其面对问题的“策”,这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这些所谓的“指导”缺少写作的可操作的技术,就好比教一个学徒打开一把锁一样,单单讲如何打开、怎样把握打开的姿势、打开之后怎样结束等等要领,其实是不得要领的,给其一把药匙,两难自解,豁然开朗。

  郭跃辉老师这一节课就交给了学生一把药匙,一把如何把议论文段写深刻的药匙。从班主任如何说服一位迟到的学生导入,从学生身边生活常见之景,把问题引入正题,有立场;重现期末考试作文题,再一次强调“如何开展,写什么内容才能说服别人”,继续撕扯着这样一个让学生长期困惑束手无策的问题,有气场;当投影上给出“是什么”(定义分析)“为什么”(因果分析)“怎么办”(措施分析)等字样时,可以看到,那些平时面对考场作文束手无策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下来的因果分析,从三个维度“原因分析技术”“背景分析技术”“价值分析技术”依次展开,案例与分析结合,分析与指导结合,指导与技术结合,精细入微,鞭辟入里,把议论文文段如何进行深刻写作的“策”一一呈现出来,一路下来,气韵流畅,淋漓尽致,有一种“提刀而立”解完牛般的快感,有技场。

  技术改变生活。这样的议论文文段写作之“策”也一定会改变考场议论文写作之现状。

  黔驴技穷之技

  在进行考场议论文备考时,学生自己私下里会如何准备?尤其是那些想写高分作文的同学,我曾经私下里在学生当中调查过这一事情。很多同学给我的回答是:积累素材。这个回答,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出乎我的意料。确实,除了积累一些素材,学生还能做一些什么事情?甚至连老师都黔驴技穷。那么,问题来了!学生如何把积累的素材运用到考场写作当中?在调查中我也发现,很多同学也认同,平时自己积累了很多素材结果到考试时忘了,不会用、用不上,白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理科、英语的时间。如果教师能在这样地方进行给予学生一些写作技术,那将解决不少同学黔驴技穷般尴尬的境况。

  龚瑞峰老师的《论证举例:回扣关键词》一课,估计会亮瞎不少有这方面困惑的学生。把素材的积累与考场写作挂钩,让素材的使用与段落写作沟通,这是一个比较有趣、有用的话题,而且极具技术性。龚瑞峰老师一上来就展示了几个素材,以“哪一个素材更适合”已给出的观点为思考抓手,一下子把问题推了出来,直切,刺激。接着得出结论:素材使用要回扣关键词。接着继续把两段文字进行比较,分析扣题与不扣题的区别,感知在考场作文中一些材料的使用常常“似是而非”的失分现状。课堂的高潮在“用‘负荆请罪’的事例来例证观点,不写主体段”环节中迎来。不少同学的试笔,已体现出技术的重要性来,当老师总结出这样的技术步骤时:①关键词②分解③对应④呼应。这一刻,技术与方法的魅力,绽放在课堂中。接着的总结:技术原理与操作步骤,进一步提升、强调、突出,把课堂内容固化,算是一次集中精力的突围,制服黔驴、打死猛虎的最重的一拳。

  “见识”“技术”“素材”,这是我对这一节课的概括。培养了的'学生的观点意识,强化了素材与论点的结合意识,给出了如何把观点和素材这两者结合的技术,可谓是突破了我在调查中很多同学所面临的黔驴技穷般的素材积累困境。

  不得其法之法

  大人物,大英雄,总是最后一个出场,而且出场的方式也常常是较为特别、壮观,看看周润发早期出演的《赌神》就可以体会到这种场面的气势。《雅句的技术生成与运用》,够壮观,多大气,考生们很需要。张华老师教学语言新颖的生成性、丰富的生产性,永远是其语文课堂的一大亮点,幽默,情趣,处处显摆着其对语言的敏感与机智,很让人嫉妒,用一位资深语文教师的话说,“他(张华)对现实的语言转化能力非常强”,今天这一节作文课又一次证明,诚哉斯言。

  考场作文的指导,难在对语言的指导,而学生的失分问题也恰恰就在语言层面,如何针对语句写作这一问题进行指导,语言能力不强的语文老师还真不敢“沾染”,否则自取其辱不说,还误人子弟。但总有艺高的人,比如张华老师。“雅句”,一个极细小极模糊的句子统称,该如何看待?如何写作?具体的技术是什么?这些得语言句子写作之法的备考指导,处处放射着技术的理性之光与技术的思维之美,让不得其法的考场作文句子写作教学找到了一个“山上小孔”。课堂从“雅人”“俗人”之辩、“雅句”与“俗句”之辩开始,导入对教师“雅”另辟蹊径的理解,其实是强调了一个写作意识——要有意识地雅化句子。这一点非常关键,写作只要有“雅”的欲望,才有“雅”的可能,可以说张华老师的言语挑逗能力的施展在这里就已经开始抑制不住了。技术,只有技术才是最美的,技术改变言语的生产,技术改变写作的信念,技术改变写作的状态,最终技术了改变写作的质量。“造境技术”,真敢命名,亏他名得出来,让人信服、叹服的技术展示,体现了一位开宗立派的创始人风范,像俞敏洪,又有点像马云。“自然”,“人化自然”,“制造出富有雅意的自然”,“自然的都是雅的”,一句句技术性的话语牵引着每个听课者的思维,“他是怎么想的?”旁边的一位听课老师感叹道。但,这还都是铺垫,更精彩的“选景”“着色”“组合”“调适”等阶梯型的步骤,展示出了“雅句技术”的美丽面庞,惊艳,实用。

  接下来的技术练习,证明了这一技术指导的有效性,一些同学写出了一些读起来确实很文雅的句子,这不能不说是这一技术的功劳。紧跟着的“凑句技术”应该是在“造境技术”的基础上更具体化地发展出来的,特别提出了三种句式,“四字句式”“之字句式”“而字句式”,四个操作步骤:确定句式,生成一句,扩展完成,调适句群。知行合一,体用合一,把句子的写作秘密通过手把手地教给了学生,元金圣叹有一句诗,“鸳鸯绣成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而张华老师不仅把针给了学生给了现场的听课老师,更是把语文的美用技术形式的展示了出来。这不正是处在写作备考教学困境当中的,技术的胜利?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7

  谈老师的《他从火里跑出来》一课,无论从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把握,以及教师的教态,都是非常成功的,同时,这一堂课,也体现了谈老师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

  《他从火里跑出来》,记叙了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事。赞扬了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并捐出所有的财产,设立了“诺贝尔奖金”的故事。听课后感触良多,印象最深的是:

  本节课谈老师老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设问、质疑的手法,激发学生学文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存疑读文,释疑后又进行朗读训练。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流畅。

  在学习课文2——5小节时,谈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帮助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引导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如,开头的读题质疑:“为什么他从火里跑出来?”又如,针对文中句子中的矛盾处提问:“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一边奔跑,一边狂呼”这句话中诺贝尔已经受伤了,可为什么他不是呼救而是狂呼成功呢?弄清这些问题后,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诺贝尔研制炸药的危险性和他不顾危险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读通到读懂,最后能读出感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谈老师的精湛的语言艺术,谈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他的语言既高于学生又通俗易懂,对学生本身就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总之,整堂课设计精心,环节清晰,重点突出,是一堂值得学习借鉴的好课。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8

  5月3日,我有幸聆听了羌老师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觉得受益匪浅。值得学习地方有:

  1、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汤姆从钓到大鲈鱼时的“惊喜”到放掉鱼“叹了口气”的心情变化过程写得真实生动。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以自己读,以独立思考为本,给足时间让学生读顺、读好,理解地读,感悟地读。在一遍遍充满情感的朗读中,在融进学生自己生活经验的感受中理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提出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较好地体现了自主读书的阅读过程。

  2、换位思考,交流式学习。本文是一篇思想品德教育性很强的课文,要求学生们树立自觉的公共道德意识。若是用强硬的.教化、涂鸭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整个教学步入形而上学的窘境。于是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假设自己便是当事人“汤姆”,那么当自己处在这种况境时会怎样,领会课文对“汤姆”细微动作的变化描写,从而窥探出他思想的转变,进而使学生从“汤姆”的行为中受到影响,并决心以此为榜样。

  3、要让小学语文阅读课成为语言思维训练课,必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弃之不行。因此,需深钻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对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和品味文中父亲说的“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会落在“为什么要遵守规定”,“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为什么不留下而要放掉呢?”羌老师的教学思路给我一个启示,让我在教学上有了新的思考。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9

  听了xx老师的随堂课《少年王勃》,xx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老师对第一课时的目标还是心中有数的,整个教学过程层次清晰,老师以填空式的.形式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有利于他们准确快速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觉得如此设计甚好。

  我说说自己的一些拙见:

  1、有这样一个环节-检查预习情况即理解词语意思,有的词语(重点词)是不是放在理解内容时指导学生理解,把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不是活生生地把这些词从语境中生硬地剥离出来问,“这个词什么意思?”,文中的一句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不是在学生理解了以后再让他们标出停顿,这样学生才会明白为什么是这样停顿,而不是没有理解就标停顿弄得自己一头雾水的。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嘛。

  2、生字教学在三年级还是挺重要的,但是没必要平均使用力量识记,是不是该选难写的容易错的生字,老师进行范写呢。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10

  11日上午第四节,和xx同去听xx老师的课,同时也想了解一下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和以往一样,xx的课总是那么精彩,语言亲切有激情,教学思路清晰,诱人的教学魅力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总能在她强大的气场下饶有兴趣地深入地学习,学习状态特别投入。观课后,以下两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以生为本

  著名特级教师xx他认为,衡量一节课好不好的标准不是别的,只能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好不好看。今天的课堂,就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不教,学生会学,使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1)以生为本,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

  如课伊始,xx老师先让孩子们欣赏春天的自然美景,接着板书课题,质疑这个春天是不是我们刚刚看到的春天?引发孩子的思考,进而去读去思,在结题时再让孩子们来谈谈对“春天”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质疑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想象,才能显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才能充满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2)以生为本,把朗读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

  生本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是生本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今天的课堂,没有说教,自由扎扎实实读词语,认认真真读诗歌,静下心来读“蔚蓝色的大海,是海鸥们的乐园。金黄色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绿茵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读后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讲到看到了无边无际、蔚蓝的、安静的大海;看到了宁静的夜晚;看到了广袤的沙漠;一切是那么和谐、那么美丽。孩子们有了多角度的理解,再以朗读的形式重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去体会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与自由。

  (3)以生为本,把平等对话的舞台留给学生

  xx老师的课堂上,总能看到如xx的小手高举,孩子们的朗读、回答是非常精彩,这是因为xx老师总是在营造着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记得其中一个环节,让孩子们概括诗歌的主要意思。一生站起来只是说了第一节的意思,xx老师亲切地说:“看来某某同学对第一小节有深刻印象,但这不是课文主要内容,请大家把1-4节连起来读读看,讲什么?”接下来的几个孩子还是说得都不完整,xx老师就调整教学,要孩子先去读第5节,说说第5节讲什么,最后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主要意思。在她一步步有效地引领下,孩子们终于说得非常完整又简洁。xx老师让阅读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二、以练为本

  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单单靠老师“教”出来的,是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练”出来的,“悟”出来的。练读,练说,练写,今天整堂课都在学生地练习中达成教学目标,提升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就要以读为本,在这堂课中同过多种形式的读达成预定的3个目标。xx老师用自己精湛的导读艺术引导学生多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有思、思中有议、议中有论,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线,以语感训练为核心,使学生从读对、对懂逐步走向“读活”从而实现了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处理上从欣赏春天的图片,质疑诗题中的“春天”有什么含义开始,再交流体验自然美,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通过对比朗读,理解原本的美好、现实的残酷。最后用对比的方式补写诗句,再次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因此,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流畅、清晰、一环扣一环。

  再如本文的写作特点就是对比、反复。通过朗读、说话、练笔,知道战争前后自然景物的截然不同,由此生发出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在教学中揭示了这种写法叫“对比”,渗透了写法的指导,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对比”的好处。在最后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的教学中,学生就能带着质问、愤慨、不满去朗读、体会。对诗的最后一节“发出祈盼”的教学,主要是仿说仿写的训练。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说出自己对战火中孩子的美好祝愿,从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和热爱,对战争的痛恨。

  这是一堂朴实真实的课,这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孩子们在本堂课上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也对自己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有了更深地理解。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11

  冯老师上的课给我留下映象最深的是一种回归的感觉──简简单单教语文,课上得真实、扎实和朴实无华。下面就其这一题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有机整合、巧妙重组。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方面冯老师做得很好,在教学第二题认认读读时,先让学生分层学习。先是分块引入四组生字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理解同一类字的构字规律。又通过图片、动作表演、创设情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最后,冯老师又巧妙的创设一段话,把第二题中生字、词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出示一段话“今天妈妈……挑拣……茄子……香菇……烤鸭……炖”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及时巩固,同时又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教师善于挖掘教材的空间,选准联系点,切入点,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环境中,感受知识,享受语文。

  二、轻松学习,趣味盎然。

  在分块引入四组生字进行教学的时候,冯老师在教学生字“扒、扛、拣”的时候,让学生上台演演动作,从而加深学习对生字的理解。而在教学“跺、踢、跳”的时候更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我们重重地跺跺脚,我们轻轻地踢毽子,我们高兴地跳一跳”,既起到了课间操的作用,又让学生在动中发现这些字都运用到了脚,因此都使用了足字旁。

  课堂中的闪光点还有很多:老师的评价语丰富,教学伊始的引入非常有新意……在此我也谈谈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1:在教学第二题的时候,形声字的教学是否不需要重点讲解,侧重点放在同偏旁的字的扩展上面,让学生通过同偏旁的字进行识字教学。

  2、“拣”字教学的时候可否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和“捡”字的区分。如:平常妈妈在淘米的时候,把小石子“拣”出来。或者运用课堂中的资源,让学生挑拣出“拣”的生字卡片等。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总之,老师们深刻认识到新课程给教师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善于学习,勤于动脑,要把课上扎实,学生学的有效。

  中职语文听课记录 篇12

  一堂好的语文课,总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今天,陈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初识陈老师,只觉着这名字有意思——容易让人一下子联想到李煜的诗“故国不堪回首”。堪,是可以的意思。借陈老师名字一用,这堂课是可以值得我们好好回味与揣摩的。正所谓“好课堂,堪回味”!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一堂课;要备好一堂课,首先要读好这篇课文。这里就提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教研员黄永敏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我们教师在备课前要老老实实做好文本解读的工夫。”从陈老师今天的课堂呈现来看,我们看到他的设计完全是站在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他的目标定位为: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组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发现拟人法、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了解是怎样写生动的。

  3.能运用拟人法、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

  在《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中提到:“我们的课堂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中年级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会默读、略读,乐于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就是遵照这样的原则进行板块教学的:揭题导入,理解“共栖”;关注表达,研读“有趣;迁移运用,习得方法。

  就拿第一个板块来说。陈老师在导入环节非常干脆利索,进而出示初读要求,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在初读之后,陈老师出示词语检查,通过换近义词、图片理解和查字典讲解等方法先后理解了“着地”、“皱褶”、“取卵”和“虻”等生词。然后,让学生通过选择字典中意思的方式,去理解“栖”;再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说明“共栖现象”;接着,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什么叫“共栖现象”;最后,让学生通过填表格的方式,去集中突出地寻找文本的关键信息,对文本中的“共栖现象”有更深入地了解。陈老师课堂的教学方法虽多样,却是在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特点,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和操作性。

  二、落实常规,突出方法。

  陈老师的课堂扎扎实实,看不到有许多花哨的地方,却看到了许多浸透着浓浓语文味的地方。陈老师在课堂中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落实常规,突出学生学的活动。

  如在执教第二板块时。陈老师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些词句生动地写出了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让学生圈一圈,划一划。学生在充分默读思考之后进行反馈交流,侃侃而谈。接着,陈老师还引领孩子们进行画面想象去体会“有趣”,去理解“犀牛和犀牛鸟”之间的一种亲密的'共栖关系。然后,通过去掉前半句话,让学生自己尝试通过发现这是通过“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突出了其共栖特点。在理解“报警”一词时,陈老师更是创设了情境,通过让十来个孩子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就是犀牛鸟时的情景,都让学生在思考与表达中将方法收获脑海中。

  这样的做法,正符合了“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上作精要点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要求。陈老师的课堂淡定从容,并不着急。即使学生说错了,说不完整,他还是依然等待,等待他们的表达能够更加充分,给予足够的时间来对话语文。

  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在《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中提到“保证每节语文课至少安排10分钟左右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写字”。如此,“读写结合”就成为了语文老师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老师的课就很好地进行了“读写结合”的训练。

  首先通过让孩子们在学习第二小节方法(作比较和拟人法)的基础上,进行自学第三第四小节,进而引出课外的一个共栖现象(鲨鱼和向导鱼)——让孩子们根据提示完成课堂练笔。陈老师在学生练笔的时候,细心地进行巡视而且能够及时反馈孩子们的练笔,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法。

  有一些值得我们讨论的地方:

  讨论一“揭题后,是否可以进行读题质疑?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问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书,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样是否更能与“以生为本”联系更紧密?

  讨论二:在“读写结合“环节,陈老师对学生练笔的反馈是采用直接拿纸读进行评价。我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是否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片段习作会更好?这样,就可以更能让学生自己评,还有教师给予充分地肯定和激励,才会让学生对“读写结合”更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