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调研报告

时间:2021-11-17 16:37:35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学校调研报告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校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调研报告

学校调研报告1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教育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加大对学校食堂的改造和投入, 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一直以来将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每年对学校都要开展2次以上专项检查,并通过推动 “明厨亮灶”工程、校园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建立快检室、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多项措施,促进学校食堂的硬软件条件得到了大幅提高,学生就餐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成绩有目共睹。

  今年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实地查看、随机询问、听取汇报等形式对市内学校食堂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食堂836家,其中,托幼机构食堂326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466家,高中学校食堂41家,大中专院校食堂3家,在校学生387945人,就餐人数约28万人。

  二、学校食堂风险隐患分析

  (一)基础设备设施不完善。一是学校食堂硬件投入不足。中心城区中小学和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完备,但是农村学校民办幼儿园食堂条件普遍简陋,餐厨面积狭小,房屋破旧,排烟、排气、排水等设施和防鼠、防蝇、防尘等“三防”设施不到位。二是食堂布局不合理。部分学校食堂没有按照标准化设计,布局设置未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查,造成食堂布局不合理,功能配套不完善。三是设备普遍落后。部分学校食堂没有配置基本的餐具消毒设备,即使配有简单的消毒柜,也是为应付检查,平时基本不开启使用。有的学校甚至未购置留样柜,工艺流程也不合理,生熟混杂,冷热不分,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

  (二)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学校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对食品安全重视不够,食堂的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流于形式,甚至没有进行岗前培训,随机抽查时部分食堂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一问三不知,食品安全意识亟待提高。还有一些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岗前没有参加健康体检,存在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部分学校仍存在无证经营现象,还有部分学校食堂对外承包经营,有的甚至层层转包,存在诸多的弊端,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三)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学校食堂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没有建立相关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制度,但也未按规定很好地执行。具体表现为进货台账不完善,不能够及时、全面对购进食品及原料进行登记;食品留样工作也欠规范;食堂供学生使用的餐具消毒未完全按照“一清、二洗、三消毒、四保洁”规定执行。这些情况表明学校食堂管理仍存在漏洞,存在着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四)基层监管能力受限。一是监管力量不足。目前,虽然建有乡镇、街道或片区食品药品监管所,但监管人员严重不足,监管力量与监管的对象数量和频次要求不匹配,存在可能因监管不到位被追责的风险。二是监管能力不足。部分监管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掌握还尤显不足,检查力度不高,对食品安全监管究竟应该监管什么,怎样监管认识模糊,处于被动监管状态,监管形式化。

  三、措施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应把学校食堂建设作为最基础、最优先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对学生食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及维修进行必要的投入,全面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同时,开展学校食堂“升A灭C”行动,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陈旧的的食堂,及早实现“三化”(瓷化、钢化、亮化),提升学校食堂的硬件水平。在新建、改建、扩建学校食堂时,主动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沟通,从而确保食堂功能齐备,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食堂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二)加强管理,落实学校主体责任。一是督促学校承担主体责任,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和评价,按照新《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建立自查制度,定期对学校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二是强化食堂内部管理,严把食品及原料的采购关,加强食品加工过程控制,建立严格的食品留样制度,严格落实保洁消毒制度,加强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三是教体部门要切实强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行政主管责任,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和目标考核,有效杜绝无证经营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食堂对外承包。

  (三)强化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一是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月”为契机,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提高学校和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二是加强对学校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培训,按照新《食品安全法》建立监督抽检考核和公示制度,推进食品安全的责任和制度逐层落实。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全面落实“四有两责”,不断完善应急响应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队伍能力提升,以便在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面前,能做到判断准确、组织有力、反应迅速、处置高效,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充实力量,提升餐饮执法水平。一是要增加投入。要加大对餐饮安全工作的财政投入,解决好监管部门执法交通工具,快速检测装备,取证工具,信息化设备等。二是要完善队伍,配齐配强监督执法人员,特别是要将具备专业素质、责任心强的年青人快速补充到执法队伍中,为确保学校餐饮安全提供强大的后盾。三是强化对监管人员的培训。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及省里、市相关要求,有计划地对监管人员在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切实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学校调研报告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特色”。这一纲领性文件成为发展办学特色,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

  一、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背景

  1.为什么要进行特色学校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品牌意识,名牌效应逐渐深入人心,学校特色是教育品牌的真正体现。老百姓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迫使学校不断创新,办出特色。合格学校、规范学校、示范学校、特色学校是学校发展的轨迹。在示范级学校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特色学校的创建,特色学校的评估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2。特色学校的有关概念及逻辑关系

  何谓特色?特色就是事物表现出来的格外突出的色彩和风格。

  何谓特色学校?特色学校指的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整体工作达到良好水平的基础上,从校情出发,有自己的理念、思路、独特的举措,整合发挥特色资源,形成独特的、优化的、辐射的、稳定的教育特征、风格和个性,为全校师生、社会所认同,并形成传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学校。

  何谓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是从系统论的观点来构建的,能对学校办学起领导、统揽的理念,是学校独特的、稳定的教育思想。换句话说,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

  3。特色学校的五大特性

  独特性。是指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它以本校的实际出发,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个性风格。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特性,这是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没有独特的教育,就没有特色可言?

  领先性。是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学校的某项工作或某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或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胜过其他学校,处于领先的地位。

  示范性。是指学校办学符合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教育实际,体现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渐成体系,并为人们所接受,有推广价值。

  稳定性。是指办学的个性和成果长期地显示、保持。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稳定性不排除发展变化,而且是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内涵式发展,并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学校的传统,具有较深的社会影响。它标志着教育个性的定型和成就。

  长期性。是指特色学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探索积累、逐步完善的过程。特色不是表现一二件事,也不是展示一下表面功夫,更不是宣布我有什么特色,就会有什么特色,特色的形成要有基础、条件和过程。

  二、我区特色学校建设现状

  1.基本情况

  我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以20xx年为一个分水岭,在20xx年之前,学校着重于校园文化建设,从几十年的校园文化沉淀中挖掘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项目,在规范办学目标考核上档次的基础上,抓好单项特色工作,逐步形成在一定范围内领先的学校特色。

  20xx年,由区教育督导室牵头建立了《大渡口区特色学校评估体系》,以加快我区中小学全面推进教育城乡统筹和优质教育的步伐,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学校特色发展战略为目的,鼓励学校在特色学校建设工作中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格局,促进全区教育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区教委成立了大渡口区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估领导小组,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从特色定位、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实绩效果等四个方面开展特色学校创建评估工作。

  2。几大类型

  全区28所中小学在学校特色发展和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方面发展极不均衡,部分学校还未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方向,部分学校已经起步,并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和成效,而只有极少数学校开始向“一校多品”的方向探索,而就学校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方式目前可大致归纳分为以下几类。

  学习借鉴型。学习研究名校创建特色的经验和策略,同时挖掘本校可用资源,制定本校特色发展项目。

  育才小学的艺术教育(人人会拉丁,个个能挥毫),马王小学的快乐足球,钰鑫小学的博厚教育,双山的书香校园,区实验小学的启慧教育均属于这一类型。学校对项目进行了深入研讨,进行了独特的思维加工,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由于采用了现成的项目加以发展,因此下一步学校主要就是要克服教条主义倾向,力求效“法”而不效“仿”。

  因地制宜型。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周边环境条件,从发挥学校现有优势出发,大胆革新。

  商务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和旅游学校的职场化管理。这两所学校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职高学生发展职业特长的方向,利用优势、革除弊端对重点进行突破,同时九十五中的传承教育也同属此类型。此类型的特色项目发展正处于试验阶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解决。

  下一步学校应该找准关键,对创办什么特色、通过什么途径形成特色等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并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寻找出带有决定意义的突破口;大胆实验,定向发展,勿求轰轰烈烈,但求精致专一。

  整合强化型。在巩固单项成果的基础上,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分类推进,以特色项目带动其他工作,以其他工作促进特色优化,使局部特色发展为学校整体的个性风貌。

  大堰小学的科技教育和新工小学的习字习性教育均属于这种情况。学校领导不再满足于求发展,而是以创造为目标,成为办学艺术的积极开拓者,学校处处、事事、时时都在“走自己的路”,各方面逐步表现出独特而稳定的个性特色。

  接下来,学校要做的就是坚持,由点到面,分类推进,做到“成就一点,特色一园”,消除浅尝辄止行为;同时要积极进取,再接再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炼校风,形成传统。

  三、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特色项目的选定。选定的项目必须考虑四个因素:其一社区资源,其二教师素质,其三学校经济状况,其四学生培养目标。有一些学校,不顾学校实际,对所选定的项目或者所开展的项目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没有校园文化沉淀的根基,选定的项目根本在短时期内无法启动。即使强行开展起来,也只能是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造成精力、财力的大量浪费。

  2。特色环境的营造。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营造特色学校建设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学校只追求了外在的形式,却没有丰富的内涵。也有一些学校书写的标语,内容过大过高,引不起师生的一点共鸣,甚至和选定的项目毫不牵连,悬挂在学校最醒目的地方,耗费了资金,但没有效果。

  3。特色课程的开发。开发特色课程是为了有系统、有目的、更有效、更深层次地推进特色学校建设,避免在特色学校建设上随心所欲,无的放矢。在这项工作上,我区各个学校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较成熟的经验性成果。

  4。特色教师的配置。教师是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的主力军,离开了教师,特色学校建设只能是一张写在纸页上的美好规划。目前,我区各中小学的体艺卫专职教师缺乏,要开展特色活动组织工作,必须要配置专门的优秀教师才行。

  5。特色活动的开展。开展活动的目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这是为了引领特色、激励特色、促进特色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或手段。部分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长此以往,师生没有新鲜感,会觉得枯燥无味,不利于特色学校的建设。

  6。特色成果的展示。现在谈成果展示,似乎有点为期过早。一些特色是在短期内无法展示的,强行要求学校展示成果,勉为其难,强调过份,适得其反,会出现一些被动应付,为展示成果而制造虚假成果的后果。我们所说的特色成果的展示,是指在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保存能够反映出特色开展情况的一些资料或档案,比如“师生共写随笔”等形式的活动。学校不用把成果展示局限于一台表演或一天的时间内,而应该抓住过程展示这一要点。

  这六个方面的不均衡,大致反映出了我区各校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

  四、如何有效地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1。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校长是创办特色学校的主导。校长是学校发展方向的掌舵人,学校特色可以说是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不仅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再现着校长自身的工作威望和行为风格。

  渊博的文化知识、笃深的职业情感、独特的思维品质、完善的个性特征、成熟的办学思想、执著的优师观念、非凡的从教技巧、精湛的指导艺术、高强的科研素养和出众的管理才华等。一般地说,校长的上述素质越高、越独特,越容易造就特色学校,这都早已为实践所证明。

  由于校长对创办特色学校具有决定意义,所以选拔和任用一批优秀的校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是创办特色学校的关键。其一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其二特色出自于个性,特色教育出自于教师不同寻常的兴趣、气质、性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才能、政治素质,而且要有真诚的爱心、童心、事业心,更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创新意识和人格魅力。

  因此,在师资培训工作方面也应当建立特色培养的指标体系,采取适当而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提升在职教师的素质。

  2。抓好六个重点工作

  特色的规划设计。自我剖析,挖掘论证本校优势资源;从利于学生的成长、利于学校的发展出发,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确定特色项目;并制定长、中、短期的发展规划。

  特色的组织实施。自上而下全体参与到特色的建设中,管理流程合理清晰,运转有效;校长具有坚定的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领导班子步调一致,管理职责落实;“特色建设”理念贯穿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

  特色的目标管理。常规管理(教育、教学、后勤、环境等)以特色建设为中心,特色基础牢固;长、中、短期目标有序推进,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规划实现效果良好,特色教育逐渐得到校内外的公认。

  特色的条件保障。有适应学校特色建设发展的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装备,相应配套齐全,能有力保证特色项目的开展;有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与特色建设相适应的激励、保障机制。

  特色的队伍建设。能围绕特色建设对教师提出明确要求,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师特色教育的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基本形成一支事业心强、特色教育能力强、知名度较高、有一定参与比例的教师群体;将特色教师培训与校本培训、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研究与实践相融合,以研究带动特色建设走向深入。

  特色的效果显现。学校要对特色进行整合、提升,逐步形成稳定的教育特征、风格和个性,校内外认同度高,并形成传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教师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积极展示和发表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学生兴趣爱好、潜能和个性被激发和得到发展,提高学有专长的学生占有比重,提高各种竞赛获奖励的学生比重。

  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学校个性或特殊性的过程,只有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一个个迥然相异的学校实体各自的特色,才能更好地捉摸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学校条件不同,情况各异,在建设和发展上必须保持区别、必须体现个性。惟有建设特色、成就特色,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学校自身的存在价值,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渡口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校调研报告3

  定价

  要开店,得提前摸清楚周围同类型店铺各种产品的价格,你的定价最好和他们持平,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要符合你装修的档次和你的地段。

  第二步是根据定好的价格,除去你预留的利润和其他成本(房租水电),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根据最后的计算结果来调整配方,容量等,如果成本太高无法用普通的封口杯之类,就得为此产品考虑换小容量的包装,比如小而精致的咖啡杯,看上去高大上但容量小的玻璃瓶子等。总之,在你正式开业前进行成本计算是一项必要的,且需精确计算的工作。

  成本计算和调整配方是同时进行的,在成本之内,你要反复多次实验出每一种产品各种配方的比例,直到喝到感觉最好的口味,可以请朋友同学来试饮,最后对最佳比例要形成标准的量化标准,可以记下来,一来可以保证产品口味的稳定性,二来提高你的制作效率,三来为培训店员准备。

学校调研报告4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与公办学校关系没完全理顺、将学校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个机构,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考核进行较多的行政干预,校长一言堂、内部管理同质化、民主监督机制失灵和社区与家长没有真正参与学校管理等。不仅降低了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而且也制约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迫切需要通过排除他律性因素干扰即去行政化来理顺外部制度环境,通过加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以及通过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来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对此,我们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就如何落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权、落实自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办学、促进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机制的建立等问题进行问卷和访谈,并就促进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政府放权 现代学校制度 社会参与

  一、基本情况

  公共教育管理领域内的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一般有三种管理水平:一是法制管理水平,二是制度管理水平,三是两者在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上的自觉的意识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之间关系的根本特征不是制度性的,而是以行政性(上下级的)、管理型(管与被管)、习惯性(随意地、人际的)为根本特征。”这一教育行政管理特征尽管具有的精确、快速、效率、成本低等优点,成为实现政府职能专门化的普遍做法。但这种管理模式暴露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育行政机关成了“大校长”。公办学学校类似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分支机构,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在人、财、物、课程及其它教学业务方面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校本管理远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难以实现。

  学习评价评价搞成“一刀切”。现行学校评价制度评价主体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指定的机构,功利化取向十分明显,评价指标体系“一刀切”,统得过死,没有顾及学校的差异和特色,对学校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有一定负面引导作用,导致了现代教育观念难以贯穿和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人财物上学校成了“肌无力”。在先行管理制度下,表面看起来学校很风光,满身肌肉,实际上是“肌无力”。一些公办学校应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难以落实,在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的筹集及管理、生源等方面,出现了制度层面的一些亟需研究的问题。如需要的教师进不来,“富裕’的教师出不去,经费筹集渠道单一,开支管得过死,经费常常是捉襟见肘,学校招生权受到限制。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学校管理搞成了“家长制”。首先是学校决策机制存在问题。一是决策权力过分集中于主要负责人,部分学校校长缺乏民主意识,养成“个人说了算”家长制作风,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学校管理工作。二是决策过程简单化、经验化,决策预案不充分,决策程序不民主,决策结果不透明。决策和执行分离,决策的有效性不高、指导力不强。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重大决策失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管理方式陈旧。学校管理仍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层层垂直命令式)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组织上过分庞杂、管理结构上多层次、管理职能上多重叠、管理手段上高集权,因而,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已经逐步被淘汰。现代管理模式强调实行扁平式管理,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面对政策对象,解释政策初衷,增强政策认同,保障信息畅通,从而使管理更加有效。

  学校管理相对封闭——搞成了“孤岛”。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不能与社区、家庭沟通。这一切,都与学校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制度障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较大的障碍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科层制管理难以应对后工业时代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公共管理服务领域在公平、质量、效益等各个方面遭到质疑。教育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不断提高,这些变化对学校尤其是校长在处理复杂事态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无论是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还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在当前都无法回避“去行政化”这一改革命题。为此,我们接受了中国教育学会整体改革委员会课题《现代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制度体系建构研究》,假定在管办评体检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如何建构内部管理体系,同时回答建构依法办学内部管理体制需要哪些外部条件。

  本文是前期所做的调查研究,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的和意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经验总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新型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可以说,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度变革上,而制度变革的核心是如何对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

  学校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学校“去行政化”它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对公共教育领域里长期存在的政府对学校管理和教育实践活动干预过多,以及服务单一化、僵硬化等弊端而提出的改革问题,目的在于削弱教育行政过程中的权力性、强制性等要素,突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专业技术指导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而客观地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对此反应,以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现象及去行政化实践探索作为问题焦点,重点分析和探讨去行政化对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研究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现代制度建设研究提供基础。

  三、调查内容、对象与方法

  为此,20xx年上半年,我们以“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改革”等内容为主题,分别对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师、社区及家长代表。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300份,回首250份,回收率80%。同时我们组织访谈5次。然后采用统计分析,形成报告。

  四、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学校用人制度均有较多的行政干预,不仅降低了师资专业化水平,也制约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际进程。因此,去行政化不仅局限于高校内,基础教育领域内同样迫切需要去行政化。

  当前学校管理中突出的问题有:

  (一)教学行政部门对学校管过多。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伴随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而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向。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事先具备了有关对学校人、财、物的管理权利;而学校作为法人单位,必然希望能够自主、自律地按照各校的办学传统和理念进行改革,然而却因各个学校基本上不具备有关作为组织条件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决定权,而必须依赖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这就构成了现实中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之间既限制又依赖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关系也成为制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多年来,我国形成了公办学校政府办,公办,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政府怎么管学校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一手包揽,从校长任命到教师选聘,从学校制度建设(怎么办学)到学校评价都是政府说了算,结果学校千人一面,同质化想想十分突出,不能满足社会对公办学校的多元化需求。对此被调查者颇有微词,

  绝大多数人认为“当下的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是“主管部门管得太多,学校自主权有限” “校长任命制,专家办学特色不明,校长过分依赖主管部门”,学校“管”得太死,制度没有激活教师积极性。教师对于“论资排辈”,绩效分配“大锅饭”现象很是不满。部分家长和社区代表也觉得管理主体单一,缺乏建构社区和家庭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

  (二)任命制不利于校长职业专门化。教育人事管理行政化的特色就是实行校长任命制为主,学校校长是靠教育行政部门发现、培养,形成近亲繁殖和裙带繁衍,这无疑把有些具有现代校长素质、办学理想和创新型人才排除在外,有些人当了校长以后,把校长当官做,眼睛向上,只对主管部门负责,缺乏眼睛向下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对学校发展、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负责的意识淡薄。

  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80%人拥护“自荐竞聘”和“民主推荐”。绝大多是人认为学校去行政化,校长应该实行职级制,走专家化发展道路,一边校长全心全意办好学校。在访谈中大家认为,校长任命制是比较典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这种选拔方法一方面不能保证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当选校长,使得选拔校长的过程成为一般行政干部交流的过程,不利于校长职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人权与事权相脱离,教育局一些业务科室与基层学校在行政级别上出现“倒挂”现象,加大了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

  (三)协调选聘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的永恒主题,然而在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由多部门协调选聘教师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降低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这一办法是一把具有“双刃剑”:一方面由多部门协调选聘起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作用,以防权力过于集中到某一部门;而另一方面,教师职业是“以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感和深厚的教育热情为基础的,而且具有广泛的教育涵养,能够深入理解学习能力、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人的成长和发育规律,具有出色的教育艺术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

  面对这样一个既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又要求具有较高责任感的专业群体,有必要由专门的机构对教师进行认证、选聘和考核。采取多个部门选聘教师的做法,难免运用一般行政原理,加大了横向行政部门干预教育的随意性,从而降低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这必然很难从入口处把好教师队伍素质关。

  调查和访谈表明,在被调查中80%的人希望,专门机构(第三方)选聘,学校使用,主管部门备案,也有部分赞同学校选用,但担心学校领导暗箱操作。

  (四)职称评聘分离可谓一把双刃剑。教师职称和职务不搞一刀切和终身制,去年全国人代会上,就有代表提出,目前实行的绩效工资的高低,一个重要的参评依据就是职称的高低,职称“终身制”使得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只要评上高级职称就认为万事大吉,在之后的工作中不再“卖力”。建议取消教师职称“终身制”。解决教师不思进取、高原现象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校采用评聘分离,地址高评和高职低聘,行政部门搭建促进教师校际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良性流动。

  在绝大多数受访对于“教师学校使用教师时,不搞终身制,根据学校编制的职称职数,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有利于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技术终身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正向交流和合理流动;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的动态管理。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学校领导必须制定公正公平的制度,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否则会造成人心惶惶,不利于学校的安定团结。

  (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素欠缺。“管、办、评”分离后,学小现代教育管理制度,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一方面学校必须成立学校民主管理机构,引进现代企业管理你年和模式,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求扩大学校管理主体的内涵,引进社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将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专业评估。而这一切目前都不够成熟。

  大家认为,依法成立由校长、学校行政、教代会代表、骨干教师、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的学校“校务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学校的向心力,有利于学校校长“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的各项制度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畅通教师的各项诉求渠道,保证学校管理的公正、公开和透明,有利于减轻校长日常事务管理,专心思考学校发展,体现专家办学的优势。

  绝大多数人支持引进“第三方”评估学校,因为专业机构的评估一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校特色,既体现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体现了客观、公正、科学的。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专业机构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换汤不换药;目前专业机构很不成熟,难免出现偏差。

  对当前的“社区”和“家委会”参与学校办学的普遍看法是很不成熟,社区办学还停留在形式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目前社区办学积极性不高,很难从实质上参与学校办学。目前家委会大多属于帮、为学校解决具体问题的机构,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办学过程中。家委会显得比较松散,成员的素质和积极性参差不齐,很难形成一股参与办学力量。

  (六)现代学校制度要求高素质校长。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政治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校长作为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的首要负责人,应该关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并在校内制度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推进和建构现代学校制度的灵魂人物。因此校长必须具有现代眼光和博大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民主的智慧和深厚的情感凝聚力是校长必备的素质,所以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好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大家不约而同的认为:好校长应该具有:对我国教育现状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教育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具有教育家办教育的战略思考;要有法制意识,发扬民主,依法治校,满怀激情引领教职工办好学校;要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主动地为师生服务,具有管理即服务的理念;要有科研思维,沉下身子回到课堂,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和解决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课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有学习和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办出学校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七)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些想法。大家对现代学校的一揽子制度的看法有:一是看好现代学校制度,认为着一揽子制度很系统,如果能变成自觉行为,管理成本会很小,机制的效益会很高;制度很科学,广大教职工通过校务委员诉求和讨论,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自觉行为,充分体现民主治校的思想。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看好,认为制度很繁琐,关键是很难变成自觉行为,管理成本会很高,执行力度很大。这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二是不合符当前实际,因为教师已经适应了为管理而管理的制度。

  校长所担心的是现代教育制度将人事权下放、经费包干给学校意味着对校长发出了挑战:.挑战校长的法律意识,校长是否有依法办学,接受民主监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民主意识,校长能否实行民主管理,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好学校;挑战校长的责任意识,校长是否有向政府负责,向社会负责的意识;挑战校长的办学智慧,校长是否具有办学能力,能把一所学校办成好学校;挑战校长的创新意识,校长能否运用教育智慧,以创新思维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一句话,校长愈来愈不好当了。

  当然要推行现代学校制度路还很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前提是政府松手,简政放权,去行政化,实现“管、办、评”分离,而实行“管办评“分离的关键是“政府放权”,否则一切免谈。

  四、思考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学校用人制度的行政干预过多,不仅降低了师资专业化水平,也制约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去行政化,建设依法办学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特提出以下思考建议:

  (一)改革校长选拔制度,实行中小学校长专业职级制。一直以来,我国将学校视为教育行政的一个机构,中小学校长也具有行政级别。具有行政级别的校长忙于行政事务,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上来,也无法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诉求,容易忽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造成教师从事教育改革的职业权利与职业能力严重缺乏,“教师的不支持与不适应使教育改革只能得到有限的、支离破碎的执行,使教育改革形式上变化较多,实际进步很小。”

  人事部提出对事业单位人事实行“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总体思路,为此,近年来,在上海、中山、潍坊等地区试点运行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践表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把校长职位与其原来的行政级别脱离,通过选聘、考核建立起新的一套校长职级系列,目的在于减少学校教育中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培养教育家办学的氛围,这项改革可以视为是当前我国教育去行政化一次试水。

  潍坊市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家办学的重要性。从20xx年起就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从最初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到实行校长职级制、任期制,确保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基本上阻断了传统的行政官员担任中小学校长的路径。20xx年,该市成为国家试点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单位。目前,该市正通过采取后备人才制、校长遴选制、校长职级制、校长薪酬制、校长任期制、校长与教育主管部门交流任职制、县市区教育局长任职资格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继续完善该项改革。

  与传统的校长任命制相比,实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校长的选拔、考核以及调配归口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减少了横向部门之间的行政干预,实行公开遴选制,为教育家办学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减少了校长过于繁琐的行政事务,增加了投入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助于校长职业化,为培养教育家办学创设了平台;三是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不过,在现阶段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一是校长任命权不在地方教育局,即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实施职级制改革的主观愿望,但很难付诸实施。二是实施校长职级制,必须要有比行政级别更具吸引力的改革条件。潍坊实施职级制改革,是采取与校长职级制改革相适应的薪酬制和任期制等配套改革环节予以保障的,这需要政府统筹支持,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是不能够实现的。

  (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制度。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来看,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受制于三方面要素:一是学校自主性的外部保障机制——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下放包括人事、预算和“学校管理规则”在内的管理权限;二是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内部保障机制——学校内部组织的重建和学校管理者能力的提升;三是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实行社会参与,促进教育管理民主化。建议今后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1.政府实行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首先,要解放思想,推广校长职级制改革,保障校长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校长职级制,对于加快实现中小学等事业单位与机关行政级别脱钩,建立校长职级制,不仅可以保障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权与人权的相对统一,也是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放权”的重要探索,有利于教育家的培养。实践表明,通过取消校长行政级别的改革举措不但没有影响教育质量,反而唤起了校长和教师的改革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年轻的教育家型的校长正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其次,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是要实行简政放权,也就是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放权。以教师编制为例,目前,结构性缺编问题比较突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有必要重新研究和制订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适当增设一定的弹性编制给地方,因地制宜地解决结构性缺编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弹性编制,既可保障每校每年都有一定比例教师能够脱岗培训,又能保障教师有效流动,同时也有效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实践表明,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具备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的主动性和相应能力。如山东省寿光市通过“政府出资,教育局招聘,学校用人”的灵活机制,采取了“动态编制”办法有效解决了高中教师缺编的问题。实行由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下放权限。在管理学中,自主权包括财权、人权、物权和事权,在确保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的基础上,将适当的人事权、公用经费使用权转交给学校。

  第三,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不能取消对教育必要的行政干预。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首先,教育行政组织与学校教育组织之间的一般关系应是宏观指导与微观实施的关系、一般指导与具体执行的关系。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方针政策,归根结底要通过学校教育过程来体现和检验,而学校行政管理过程也不能游离于政府之外成为“孤岛”。实行由教育行政机关向学校教育机关下放权限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如校长可以有权聘用教师,但必须要事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得到正式的审批认可才能聘用。同理,学校预算以及经费的使用等都必须事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

  2. 强化学校内部治理,依法建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目前,我市多数学校面临缺乏自身战略发展规划能力、学校领导力欠缺等实际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层面从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重新明确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加强教师资格、校长资格的认定,逐步减少教师选聘过程中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真正实现从源头上把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改进和完善学校中层管理组织,进一步加强学校自身发展规划和内部治理能力。

  第三,加强学校管理领导力专题培训以及内部组织建设,增强校长以及学校中层管理的组织协调能力。只有学校有了自律性、自主性改革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水平,才能推进现代学校制度,才能真正落实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升。

  3.社会参与学校管理,保障教育的民主化和公共性。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从教育的公共性考虑,教育利益者彼此间需要平等对话,但在行政垂直管理体制下,学校只对上负责,忽视了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在教育需求多元、民主理念日益深入的今天,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也正集中体现了教育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一方面需要对教育行政过程实行问责制,实行信息公开,以取得社会对教育的信赖;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的民主化进程,鼓励家长、社会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学校管理过程。而且社会参与不能仅停留于重大教育改革决策过程中,而是从制度建设的视野加以推进。

  仍以教师人事管理为例,教师评价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既可以发挥社会、家长的民主监督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长负责制的不足,避免校长的专权,可形成校长负责制与民主参与制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良性机制。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先行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如南京市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我市青羊区的中小学民主管理委员会制度、宁波海曙区的教育议事会制度等等,这些地区的改革经验为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不过,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是需要一定的必要条件的,如合理的民主参与制度、参与者的民主议事水平以及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等。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缺乏明确理念的前提下提倡社会参与,不但容易带来妨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嫌疑,而且也关系到公共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在实行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教育的公共性与私有性之间的关系,采取谨慎态度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教育去行政化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为例,包金玲《教育发展研究》20xx,12.

  2.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蒲蕊,教育研究,20xx,3.

  3.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教师的专业权力,劳凯声,教育研究,20xx,2.

  4.变革的陷阱——教育改革的误区,郝德永.,全球教育展望,20xx,10.

学校调研报告5

  一.调查时间:20xx年4月

  二.调查对象:师院学生、学校周边居民

  三.调查内容:

  (一).业态分析

  1.位置

  学校周边商业环境是以大学校园为地理环境圈,在学校围墙或学校地界之外,依托校园发展起来的,面向学生为主体提供服务和商业交换并直接影响学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的一种社会环境。学校周边商业是校园经济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依托于校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经济,这种区域性的经济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这个区域内的学校师生共同形成消费链,涵盖了文化娱乐、商业休闲、等服务于一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可以以其庞大的消费群体来刺激和拉动周边商业的发展,加快其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周边商业的发展也便利了学校师生的生活。

  学校学生和附近居民较多,周边商业配套齐全,辐射的范围和服务的人群是师院学生和小区居民,学校周边这个位置是人流集中的地方,的确吸引众多的客流群,周边店面的存在节省了学生和附近居民的购物时间,同时又省了交通费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购买习惯随之改变,而周边商业发展正好适应了这种习惯的变化。如今消费者在购物时已开始考虑消费成本的投入,包括交通成本,时间成本,选择余地等等。而大型百货商场大多是综合性商品经营,顾客进入百货商场大多要货比三家,相对会投入大量的时间,而周边商业由于距离较近,方便快捷,商店货品种类齐全,顾客的选择时间也就会相对缩小,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2.顾客分析

  顾客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商品,这一行为中,心理上会有许多想法,驱使自己采取不同的态度。它可以决定成交的数量甚至交易的成败。因此,在商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对顾客的心理必须高度重视。然而周边的消费群体较为稳定。根据调查学校学生和周边居民问卷显示,高校周边经营场所的消费对象大部分为高校的学生和教职工,周边居民也占许多比例,过往人员只占到一小部分,这说明学校学生教职工和周边居民是学校周边商业市场的主要消费对象。调查还显示,这部分消费者由于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与商业点在同一区域内,因此往往最先选择校园附近的商业点购物,再加上校园附近的商业点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高校师生购物和消费十分方便,久而久之也会产生依赖性和习惯性。这就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

  3.经营模式

  学校作为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又是师生们生活的小社会,其周边商业场所既具有普通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学校学生和周边居民消费需求面广,周边商业经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一方面,学校人口密度大,消费集中,

  这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需求群体,消费内容几乎涵盖衣、食、住、行等所有方面,因此学校周边商业经营的种类一般都较为齐全;另一方面,学校周边商业的消费业态以餐饮、住宿、文体、娱乐、服装、商品零售为主,这些行业都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资源,而且多属于大众化的经营方式,不需要过多的技术含量。其营销的目标以吸引学生为主,大多数的商家经营规模较小,有些商铺就直接由大学生投资经营,更多体现学生的消费风格和特点。

  4.服务特色

  学生消费低廉时尚,消费心理倾向明显。学校周边商业点的主要消费对象为广大的学校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年轻、追求时尚,从众心理较为明显,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富有特色的消费圈。同时,由于大学生在经济上没有独立性,消费水平总体上是偏低的,因此,除餐馆外,服装店、便利店、追求时尚的特色小店便成为高校学生经常出没的场所,低价位让这些小店颇具亲和力。商家竞争激烈,经营存在周期性。根据调查,学校周边的商家的生意看似火爆,其实利润较低,这与学生的消费能力是相关的,学生消费的档次以大众化为主,商家往往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学校周边商家的经营差异行较小,往往竞争比较激烈。同时,由于消费的主体是学生,商家都会以热情的态度接待每位顾客,还会聘请学生做临时工,融入一定的学生生活环境。

  (二).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

  总体上说,学校周边商业是处于无序、自发混乱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经营、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没有形成一套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学校最关注的是学校的管理和稳定,对于周边商业的发展并不是十分重视,如果周边商业的发展可能引发学校不稳定因素的话,学校还可能予以遏制,政府在引进城市规划时,往往没有意识到学校周边经济的特殊作用,从而没有将学校附近区域纳入特殊区域经济规划中,使得政府在规划、管理及服务意识的缺失。企业对学校周边商业的发展还是普遍看好的,但真正愿意尝试投资的不多,也没有形成规模,更不具有品牌效应。大多数的高校周边商业是靠周围的小商小贩在支撑,追求的是短期的进账收入,对中长期获利没有太多的规划。周边的商业经营环境相对较差,管理难度大,学校周边商业的消费分布随意性强,各种类型的经营商家交错分布在学校周边,遍布周边的餐馆饭馆、服装店、影碟店、精品店、电脑电子、小咖啡馆、KTV等,使得经营环境相对嘈杂,同时由于分布的交错性,小商小贩摆摊经营比较普遍,使得安全、卫生环境不容乐观,统一管理也有难度。

  2.内部环境

  学校周边的商业街在整体建筑设计中是常常被忽视的,有的店面为了吸引顾客,像服装饰品店、KTV、饮品店等对室内进行装饰,显得格外的优雅,使人进去感觉非常舒适。可是也有一些简陋的设施用房被用作小商店或小吃店,他们觉得只要实用,外观似乎不必多花心思,在这些欠考虑的情况下,各个商店的店面显得零乱无序,有些商店无视外部环境,乱扔乱倒垃圾,造成一定的污染,和校园应有的文化氛围不相融合。

  (三).调查结论

  通过对大学校园商业环境的调查研究,探讨我国大学商业环境存在许多的缺陷,通过分析大学校园商业业态与环境的分析,明确了商业环境对大学校园以及周边居民的相互作用,了解了校园周边商业模式,总结了他们的经营方式,还分析了周边商业环境现存的问题,通过对其调查研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为校园周边商业环境规划研究提出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发展建议,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空间,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创作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学校周边商业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加强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保持良好的商业环境,促进健康发展。做好高校周边商业的合理规划工作,建立科学、合理、高校的商业布局。根据学校的特点、学校的优势资源,对周边的商业进行长期的、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让有限空间得到合理的利用,同时也便于管理和监察。在有可能的前提下,政府在城市规划应考虑到学校的氛围建设,让学校成片区集中,聚集一定的人气,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并辐射整个城市经济,加强与学校、社区等方面的合作,实施联合治理,使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治安问题、有序经营等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为商业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学校调研报告6

  中小学校长在引领和推动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校长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提升校长的领导能力和办学水平。为促进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提高校长领导能力,推动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和特色办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云南培训基地于20xx年xx月xx日——xx日在昆明举办第二期中小学校长领导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我参加了本期研修班的学习。本期研修班主题为“以专业发展为基础的校长领导力”,并按以下思路选择研修内容:首先,校长是一个具有特定专业标准的职业,有其基本要求和发展规律,这是校长领导力建设的出发点和基础;其次,校长领导力是一种实践智慧,它集中体现在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等学校中心工作的改进与发展之中;第三,校长领导力是一种综合影响力,它通过自身的办学思想、内在素养及行为技能等影响、推进师生的行为。围绕这一思路,研修内容分为三个方面:校长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校改进中的校长领导力、校长的领导素养与专项技能。研修班邀请了知名专家和优秀校长做专题报告,为学员提供前沿政策信息、先进教育理念和鲜活办学经验;对校长的思维品质、发展规划、课程与教学领导力、执行力等方面的技能进行专门训练;还通过到学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了解云南行色学校的育人文化与教育理念;通过结构化研讨、校长论坛等方式,将学员中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挖掘、提炼和分享。短短的十天学习考察,各专家和学校校长在介绍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特色过程中,其睿智的思想和博学敬业的态度,让我收获巨大,感慨颇多。

  一、校长专业化

  教育改革的深化,校本的持续发展,必然对担负着领导和管理学校重要责任的校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呼唤高素质、现代化和专业化的校长,因此,实现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便成为新世纪我国中小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1.教育改革发展、学校管理创新要求校长专业化。

  首先,作为一所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在校长。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首先要评价他的校长。西方教育界认为,“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一位好的校长”。在我国,目前人们也有“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共识。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肩负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规划、领导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在学校的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校长担负着组织和实施的历史责任,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次,校长的创新素质决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效。在过去多年的中小学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校长明显地表现出被动适应性、控制程序性的封闭僵化特征,如若校长仅有态度和知识方面的基础素质而缺乏与时俱进的高层次创新素质,就不可能实现教育创新的要求。第三,推进中小学教育创新,要求校长由被动执行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教育创新是一种超越式的创造活动,它既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也没有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全靠校长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因此,推进教育创新,需要校长不断增强教育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勇于创新实践,实现由被动执行型向创新发展型的转变。

  2.学校转型必然要求“校长转型”,校长必须实现专业化发展。

  学校转型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实践活动。“xx”以后,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转型问题已由理论研究转到实践层面。校长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带领师生实施校本管理战略,走自我管理、自主

  发展之路的专业化校长。大家都希望“千校一面”成为历史,而特色学校将成为人们的选择和追求。“学校的转型”要求“校长的转型”,因此,校长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信念,必须从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施政纲要”,必须千方百计把学校办成特色学校。这就要求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以满足校长转型的需要。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也要求校长专业化发展。校长的专业素养是承担领导管理责任、发挥领导管理作用的基础,是有效进行学校管理的重要条件。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的专业素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学校发展的定位、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的设计、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形成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尽可能地精通学校的各项业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可以说没有较高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在现今的教育改革大潮面前校长是难以适应的,更不可能带领学校走向成功和辉煌。

  二、校长领导力

  校长的领导力,顾名思义就是校长在领导一所学校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校长在处理各项事务中的工作技巧,更是校长自身散发出的,一种令人钦佩折服的魅力。

  1、加强业务学习,靠理论指导工作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管理模式能够推陈出新,使自己永远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学校管理的脉搏。同时,不断的学习,能让一名校长完成从一名管理者向一名学者的转变,这样就能网够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用渊博的学识征服心灵。

  2、注重言行举止,靠以身作则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头领”,政府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利使他能够统领整个学校。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权利会使校长渐渐“特殊”起来,殊不知这正是校长开始失去民心的前兆。因此,作为一校之长,校长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校规校纪校长应该第一个遵守,会议决议部署校长应该第一执行,教师不管亲疏校长必须一视同仁只有这样,靠着以身作则才能使校长赢得民心,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3、走进教学一线,靠与教师齐心工作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教学是学校管理的重点,课堂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一名好校长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学校发展的引路人,更应该是一名能够驾驭课堂,明晰课堂教学优劣的好老师。因此,作为校长必须走进教学一线,通过与教师们一起备课、上课、评课,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校长的内心想法与工作要求,与校长齐心协力办好教育。

  4、营造民主氛围,靠赢得大多数教师的拥护来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营造民主氛围就是让学校的全体师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实现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民主化。真正的民主,能使教师感受到主人般的荣耀,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由命令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最终使校长得到大多数教师的拥护。

  5、勤于反思总结,靠积累经验教训提高校长领导力。

  校长的成长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摸索前行的,可以说每一次问题的处理,每一次工作的开展都能成校长走向成熟的阶梯。因此,校长应该具有一颗勤于反思总结的心,每天、每月、每学期,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

  结,看到成功要学会持守延续,看到问题要学会思考解决加以避免,以达到提升校长领导力的最终目的。

  三、校长管理素养

  拿破伦说,一支由狮子所率领的绵羊部队,其战斗力胜过由绵羊所率领的狮子部队。可见校长的管理素养对学校的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

  1、校长应有开拓创新的意识

  理想的校长要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用创造的皮鞭去抽打容易僵化的头脑”;要善于观察研究,大胆质疑,及时提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主动学习和思考,不断了解和研究新情况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开拓创新的意识是学校不断发展的源泉,是校长必不可少的素养。

  2、校长要能理性准确的决策

  排难解纷,决疑断惑,是一项复杂的高级智力游戏和实践考验,它既需要决策者具有丰富有效的资讯积累,又需要决策者具备比较权衡的算计工夫,更需要决策者拥有清明澄澈的理性素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独到地认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列宁所说的“任何管理工作都要有特殊的本领”,校长的特殊本领就是要懂得教育规律和管理知识,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出理性准确的决策。校长必须具有战略头脑,善于展望将来,预测未知。善于从多种决策中,排除干扰,及时作出科学决断。校长们要善于等待时机,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条件,善于顺势而行。在纷繁复杂的情况面前,既要有胆略,又要有理性;既不能刚愎自用,又不能裹足不前,应以敏锐的眼光,抓住问题实质,迅速找到最佳方案,果断地进行决策。

  3、校长应当有当机立断的魄力

  当机立断是校长在复杂而困难的条件下,及时独立地作出决定和实行决定的一种意志品质。当机立断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成功与否的分界线。在当前复杂纷繁的环境中,校长的当机立断显得更为关键,因为难得的机遇可能就是稍纵即逝,善于抓住机遇的才是最终的成功者。作为校长,要有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行动做到干脆利索、提纲挈领、势如破竹。校长如果缺少魄力,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不光会影响自己的威信,更严重的是会贻误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我认为一个新时期的校长应当是一个品行正派、道德高尚的贤者;是一个知人善任、讲究艺术的能者;是一个知识渊博、敢于创新的勇者;还应当是一个睿智理性、果敢敏捷的智者。只有这样的校长才能办出一所高质量的学校。

  本次外出考察,感悟颇多,体会很深。从思想上给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我将以此次参观学习培训为契机,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深入思考,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做“智慧型”的校长,办“特色化”的学校而努力!

学校调研报告7

  为了切实抓好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学习体育的环境,更好地为全市体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按照**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会议的发言精神,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部署,对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做好保障。

  一、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培养下一代青少年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我们一定要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充分认识做好青少年的工作,切实把青少年体育工作抓出成效。

  二、为了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做好保障机制,体育部门一定要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组织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学校指导课余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或推广特色体育项目,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三、把学校体育科研列入体育科研重点,鼓励学校教师进行青少年运动项目、组织形式、课余训练等研究。组织体质监测进校园,配合教育等部门推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帮助并指导学校建立和完善体质测试站,为学生提供规范、科学、方便的体质测试条件。

  2、拓宽选才渠道,加大培养力度。

  一是要积极拓宽后备人才选、育渠道,做好相关部门组织后备人才培育,落实各类后备人才的培育,积极挖掘周围大环境的人才资源,进一步抓好在校学生的教育和训练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以体育管理部门为主导,各中小学校单位投入、社会企业或个人捐资、捐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主体多样化和系统化,促进人才投资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要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市教育和后备人才培训的资金投入及政策上的帮助;鼓励省内外高水平运动队或团体来我市举办各类体育教育培训班,兴办各种层次的教育实体;要积极发挥市后备人才培养的政策作用,让其成为后备人才培养的“催促剂”。

  三是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培训体制。一定要完善办学办队体制,鼓励重点中小学与业余体校联合办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解决好业余训练招生难的问题,坚持“点面结合”原则,突出我市人才“紧缺急需”的重点,采取送出去、带回来的培养办法,选送有潜质的现有后备人才到其他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训练对这些队员进行系统训练、指导,加快成绩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切实解决我市后备人才整体运动水平不高的一个局面 。

  3、改善体育环境,开展体育活动。

  一、体育场地设施是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身体素质是人们在先天的基础上并在后天生活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只是各人程度不同而已。而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体育设施,即使有再好的身体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对于市重点中学在体育设施上要加以改善在资金上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支持。

  二、加大体育部门场馆想学校开放力度。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需要,应有适合青少年运动的 器材和专门场地。

  体育系统所属公益性体育设施要为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提供方便,并逐步免场地费用,优先向学校开放,经营性体育设施要向青少年学生优惠开放。同时要做好管理、安全和维护等工作。

  三、要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体育部门场馆向学校开放的 、要结合学生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的时间。体育系统的场馆设施和器材可以与学校共享,或共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学生免费或优惠提供。学校举办春秋季运动会或开展大型文体活动,可以优惠使用体育部门的体育场地,提高体育场馆使用效率。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教育部门一起,为加强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而努力奋斗。

学校调研报告8

  为了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镇教委的统一部署,我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于五月十五日至五月二十日,围绕镇教委提出的三个问题,深入老师、深入班级、深入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教委管理:关于支教轮教的负面影响1、近两年都是对考试成绩差的老师进行轮教,这对轮教老师及被轮教学校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2、每年老师的流动面积过大,不利于老师队伍的稳定。

  重点工作:写规范字,缺少有效的监管。我们的卫生、体育工作,相比于写字做得就比较好。因为我们的卫生要经常检查,体育要测试,也就是老师的考核挂钩,因此我们的老师就要求学生认真打扫卫生,进行体育训练。建议在期末测试中对学生的试卷情况进行加分或扣分,以此来激励学生写好字,激励老师严格要求学生。

  学校在课改工作中的成效

  通过近两年来的课程改革,我们永安小学全体老师在镇教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课改工作,取得了一点成效:我们的老师变了;课堂变了;学生变了。

  老师变了

  首先,老师的理念得到了更新。理念是行动的指南,为了促进老师理念的更新,在老师培训方面加大了力度。两年来在教委的组织下外出学习三次,聆听专家讲座。学校有组织老师多次观看专家讲座,制定老师业务学习制度,人人抄写《衡水模式百问答》等一系列活动,转变了老师的观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老师角色的转变:1、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2、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3、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老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第三、师生关系的转变,老师与学生成了朋友,课堂上共同学习,课下一期活动做游戏。老师对学生的微笑多了,关心多了,关注多了,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

  课堂变了

  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自主合作、交流展示、巩固提升”的高效课堂模式。

  1、学生的座位变了,学生的交流合作更方便了。老师走下高高的讲台来到学生中间,方便了老师关注学情、把握学情。

  2、参与展示的学生多,机会多,能让更多的孩子得到锻炼。同时也便于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按导学案来分组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分组展示,体现了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多样性。

  4、学生经常黑板展示,学生的书写水平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5、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个体评价转向小组捆绑式评价。

  这样的课堂真正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堂,老师退出了展示的舞台。把舞台真正让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导演作用”。

  学生变了

  1、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展示汇报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决断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2、学生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3、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依据“学案”课前独立预习,课堂上积极发言、交流、展示,大部分学生由“看客”变为“参与者”,把课堂当场了快乐学习的舞台。

  4、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小组长成了老师的小助手,成了组员的小老师。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施展着自己的才华。

  存在问题

  我们在课改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课改工作遇到了种种困难,出现了不少问题,距离真正的高效课堂还有很大的差距。下面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简单的分析:

  1、学案编写质量不高。五、六年级语数学课实行了集体备课,但其他年级,其他学科的学案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老师认为有了太谷县的《课堂新模式》,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拿来就用,而没有深入钻研,进行二次备课,结果是学案难易程度不符合学生实际,和老师教学设计也不吻合,用起来很生硬、很别扭。还有的学案要素不全,设计不规范,或者是内容单一,缺少梯度,使用的价值不大。

  2、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注重了模式的形式,而忽视了课改的内涵,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教学效果不明显。

  3、小组合作学习成效不明显。有两个突出问题:①只求表面合作,不求实际效果。有的老师不是让学生在该合作时合作,而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可以解决,老师却让学生几人围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收获。还有的是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一提出问题,就马上组织学生坐在一起,讨论还不到两分钟,又匆匆让学生归位。讨论成了走过场、做花样,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②对小组培训不够,合作不能有序开展。小组学习缺少组织,分工不明确,组员不能各司其职,小组长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合作效果不好。

  4、学生学习方式未得到真正改变。调研发现,仍有部分老师不舍得从“主角”的位置上退下来,课堂还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活起来,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学习方式未得到真正改变。

  5、小组捆绑式评价未落到实处,有些老师仍以个人评价为主。 “捆绑式”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老师怕麻烦、不得要领,“捆绑式”评价的作用基本没有体现。

  改进建议

  一、理念先行,强化老师课改意识。

  课改意识强不强,课改决心大不大,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真正把课改当成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在学校内部掀起课改热潮,让每一位老师都能积极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

  二、加强培训,提升老师课改能力。

  调研发现,多数老师有了课改的热情,但课改的能力还需要提升。因此我们应继续加大培训学习的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老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老师得到更具体、更专业的指导,提升老师的课改能力。

  三、机制保障,长效推进课改进程。

  为加大老师课改积极性,学校在制度上向课改老师倾斜,把课改和老师的评模、评优等利益挂钩,对能在教学中落实课改精神、完成学校课改任务的的老师优先推荐,激励广大老师积极投身到课改中,形成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长效推进机制。

  四、落实评价,形成科学评价体系。

  重新修订和制定小组评价实施模式,使模式易操作、易实施。使小组捆绑式评价成为学校的常态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五、强化管理,确保课改落到实处。

  为确保课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加强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常规检查力度,采取不定期、不打招呼的检查方式,如推门听课,课件抽查等,督促老师课改日常化,杜绝“上面检查我课改,上面不查我照旧”现象的出现。

  总之,一所学校要办好,就必须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暴露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为学校教育的明天创造辉煌。我相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永安小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学校调研报告9

  一、我县农村学校体育现状

  (一)、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现状。

  1、体育场地不足。调查显示,有70%的学校体育场地未达到1994年省教委制定的《城镇普通中小学建校标准》,甚至有少数学校基本上就没有运动场或者活动场所,有些学校即使有,也只是些简易的运动场所,导致很多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开课时数不足,或者只在有限的几个年级开设体育课,象征性的表示学校开设了体育课。

  2、体育器材短缺。根据调查,有30%的学校体育器材基本达标(指能基本满足大纲必修教材的需要),65%的学校体育器材缺少,5%的学校几乎没有体育器材,而且校与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同时,现有体育器材大部分陈旧、破损,其原因为保管不善,修理不及时,这为正常的体育教学埋下了安全隐患,由于受体育器材短缺的限制,有近30%的学校体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二)、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1、专业教师短缺。从调查情况看,有近40%的学校专业教师短缺,10%的学校无专业体育教师,现有体育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不包括自考、函授毕业生)的仅占37%。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有73%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无法形成梯队建设,有38%学校的体育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国家教育部对学校教师学历要求。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不合理势必影响学校体育工作持续、稳定开展。

  3、师资培训意识淡薄。通过调查,大部分学校都未能制定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也未能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培训活动,致使大部分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及思想意识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这是造成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影响农村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

  1、少数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认为农村孩子身体好,不用参加体育锻炼,开不开体育课无所谓。而主管部门领导在检查、督导学校工作时没把体育工作放到应有位置来看待。由于工作上不重视,加上对学校体育设施等要求未做硬性规定,即使体育设施达不到要求,验收也能合格通过,使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不重视。

  2、体育经费严重短缺。由于我县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支持乏力,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因经费困难不能对体育进行投资。

  3、体育专业教师缺乏,思想不稳定。正规体育院校、系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千方百计想办法不到农村学校任教,致使学校体育教师短缺,近30%的学校专业体育教师严重缺乏,只能用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或自行培养的自考生或函授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学校不重视,加上经费短缺,部分体育教师思想不稳定,从事第二职业或对本职工作不认真对待。

  4、缺乏激励机制。对执行《标准》好的学校及体育教师个人,没有配套的激励机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5、群众体育工作发展不普及。农村群众体育工作发展受各种因素影响,一直开展不利,无其是农村对体育工作认识不正确,认为劳动是最好的体育活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没有用。正是这种错误认识,导致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学生对体育活动热情不高。

  三、发展对策

  1、解放思想,多方筹集体育资金。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采取政府拨款,学校投入,社会赞助等方法,确保体育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2、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工作氛围。各级政府和学校领导要认真对待体育工作,吸引广大体育专业院校、系的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并积极为他们施展才能创造条件,使他们安心在学校开展工作。

  3、挖掘地方特色教材,重视表彰先进典型。农村学校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形成有农村特色的地方教材并自制器材。对自制体育器材工作有特色的学校、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并大力推广经验,在每年举行的学校运动会上,应充分安排这些本地特色体育项目,推动体育工作全面开展。

  4、积极开展互助活动。通过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使城、镇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对子,改进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以满足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学校调研报告10

  XX年,我县实施完成了第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配置,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加快了中小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促进了寄宿学校管理体制的形成。第一轮布局调整距今已经八年多,教育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我县学生生源不断减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现有的学校布局能否适应新形势?学校的布点到底需要不需要进一步调整?如何调整?布局调整如何让群众满意?带着这些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我县基础教育现状

  XX年3月底,我县基础教育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5所,其中:高中1所,职中1所,初中6所,中心小学13所、完小12所、初小24所,幼儿园28所;在校学生25747名,其中:高中在校学生3284名,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302名,初中在校学生7164名,小学在校学生9998名,在园幼儿3999名。教职工2270名。

  1.从办学性质分:公办学校55所,占学校总数的64.7%,在校学生21919名,占学生总数的85.1%;民办学校30所,占学校总数的35.3%,在校学生3828名,占学生总数的14.9%。其中:民办小学3所,在校学生535名,民办幼儿园27所,在园幼儿3293名。

  2.从教育结构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所,占学校总数的2.4%,在校学生4586名,占学生总数的17.8%,其中:普通高中1所,占学校总数的1.2%,在校学生3284名,占学生总数的12.8%。职业中学1所,占学校总数的1.2%,在校学生1302名,占学生总数的5.1%;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55所,占学校总数的64.7%,在校学生17162名,占学生总数的66.7%;学前教育,幼儿园28所,占学校总数的32.9%,在园幼儿3999名,占学生总数的13.6%。

  3.从义务教育阶段分: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55所,占学校总数的64.7%,在校学生17162名,66.7%。其中:初中6所,占学校总数的7.1%,在校学生7164名,占学生总数的24.4%;完全小学25所,占学校总数的`29.4%,在校学生9804名,占学生总数的38.1%;初小24所,占学校总数的28.2%,在校学生194名,占学生总数的0.8%。

  4.从学校规模分:在校学生在900人以上的学校7所,占学校总数的8.2%;540—900人的学校2所,占学校总数的2.4%;270—540人的学校8所,占学校总数的9.4%,270人以下学校67所,占学校总数的78.8%。

  5.从区域分:城区学校9所,占学校总数的10.6%;城区在校学生11754名,占学生总数的45.7%。高中、职中、公办幼儿园全部在县城区;初中:城区1所,占初中总数的16.7%,学生3312名,占初中学生总数的46.2%;完全小学:城区5所,占完全小学总数的20%,学生4143名,占小学总数的41.4%。

  二、第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学校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1.教育内部的变化。总体呈现以下特点:学校总数量下降,呈现城区略有增加,农村大量减少,尤其是农村初级小学;学校规模整体缩小,呈现城区扩大,农村缩小向两极发展的趋势;学生总数量减少,呈现高中大量增加,初中基本稳定,小学急剧下降。学生流动增加,呈现农村学生向乡镇学

  校流动,乡镇学生向城区学校流动。

  (1)学校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XX年布局调整后,全县共保留学校163所(不包括幼儿园),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中心小学13所,完全小学6所,初级小学136所。

  XX年3月底,全县共有公办学校54所(不包括幼儿园),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中心小学13所、完全小学9所、初级小学24所。共减少109所,全部为农村初级小学。

  (2)学校规模呈现城区扩大,农村缩小趋势。XX年布局调整后,高中规模:在校学生1470人。初中规模:在校学生7372人,校均1228.7名,其中:城区桥山中学2318名,乡镇初中校均1010.8名;小学规模:在校学生XX3人,其中:完全小学在校学生15407名,校均811.2名;初小在校学生4706名,校均34.6名。

  总之,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孩子的未来与希望。只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科学布局,成效会越来越明显,广大人民群众和孩子们也一定会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黄陵的教育事业也会更加辉煌。

学校调研报告11

  学校食堂是学生用餐的聚集地,食堂及饮食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及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食堂建设及食堂饮食卫生安全方面下了较大的力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生活质量,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群体食物中毒等事故的发生。但是,学校食堂由于基础条件差,资金投入不足,加上经营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仍存在一些卫生安全隐患。近段时间,宝峰镇的人大代表对学校“办食堂”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存在问题:

  一是学校存在“两轻”现象。由于思想认识的不足,学校办食堂存在轻卫生管理、轻卫生基础设施投入等问题,具体表现是:有的学校食堂面积狭小、功能布局不合理、缺间少室,设施简陋、生熟切板不分、交叉污染现象严重,难于保证饮食卫生安全。

  二是卫生法律意识淡薄。食品监管点多面广,监管到不了位。学校食堂未取得有效卫生许可证违法从事饮食经营活动,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上岗。

  三是选址不尽合理、功能不分区。学校在新建、扩建、改建食堂的选址不尽合理、设计不合理、功能区分不明确,导致一些新建的食堂不符合卫生要求。

  四是食品采购把关不严,采购大宗食品时,未向生产厂家或批发商索取检验合格证等相关证件,未按要求建立食品购销台账,未与食品供应商签定安全责任协议书,有的采购、使用“三无”产品及其他不符合卫生要求或标准的食品及原材料。

  五是学校食堂没有统一的检验设备和检验措施,当出现疑问时,无从就近就地检验,食品安全难以有效保证。

  六是缺乏专业知识,缺乏良好卫生习惯,不会营养搭配。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发育成长的阶段,营养需求较高,食堂员工的素质对于孩子们的饮食健康起着关键作用。但从学校食堂员工结构上看,工作人员一般是50-60岁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在上岗前并没有接受正规的技术培训和基础知识培训,对于菜品营养搭配知之甚少,同时存在个人卫生习惯欠佳,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七是学校食堂临聘人员劳动关系管理不规范留隐患。学校食堂员工基本属于临聘人员,属于合同短期化管理,且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没有按《劳动法》缴纳五险一金现象普遍,并且因为经济利益、自身需要等方面缘故,存在较大的流动性。由于其临时性,时间久了,要求解决退职费等问题又会接踵而至。

  八是财政补贴餐费有“暗箱操作”的嫌疑。学生的“营养餐”、“贫困餐”都有上级财政补贴的项目经费和本级补贴的经费。有项目经费,就必须进行审计,就应公开、公平、接受社会的监督。部分学校食堂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账目不规范,收支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难免存在“暗箱操作”的嫌疑。

  九是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学校是学生充实内在,提升素养的地方,教育事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不是盈利。因此,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应当远离校园。办食堂、开商店都是属于社会服务,不应由学校来承担,而应购买社会服务。但是现实是,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餐饮、商店(超市)开在学校内,甚至有的学校以封闭式管理和安全卫生为名,禁止学生在校外购买,形成实质上的垄断。

  十是环境污染不可避免。由于学校食堂离教室很近,上午11时左右开始炒菜,油烟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食堂的废弃物处理也很困难,没有集中统一的处理,很难保证环境不受污染。

  归结起来,是卫生安全意识不足、卫生法制观念淡薄、卫生管理措施有限等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对学校学生用餐实行公开竞标。统一向社会购买服务,集聚监管的优势,确保食品安全。成立由教委、发改委、卫计委、工商局、食药监局参加的学生食品供应监管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学生食品供应的统一组织领导、审批检查工作。必要时,引进有资质的社会餐饮企业参与经营。餐饮企业进入学校学生用餐经营实行公开招标。接受社会的监督。能解决目前出现的诸多问题。

  二是便于从源头和产品两个方面对食品进行监管。如果对学生用餐引进企业提供服务,那么食药监局只要对企业活动进行监管就能免除食品安全的危害。采用互联网+、企业联农户等优质优选方案:农户在田间地头的种植到提供给餐桌上学生的蔬菜、食品都会一一记录在案。通过企业的订单供应,同时可以解决如:农业园区建设的订单、饮水源保护区农户的收益等问题。

  三是学生用餐的企业化管理,可以解决目前学校办食堂带来的很多问题。对学校教育事业经费有一定的补充(招投标后获得的利益)。对政府能够产生一定的税收。同时能够减少环境污染,防止食品安全追责,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学校调研报告12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校共有班级xx个,在校小学生xxx名,少先队员xxx名,入队率90%。有少先大队辅导员x名,中队辅导员xx名,辅导员配备率达100%;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00%。

  二、调研情况总结汇报

  为了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始终认为,小学少先队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学校工作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搞好小学少先队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或随便应付了事。我校少先队工作努力更新观念,提升理念,讲究方法,活跃实践,切实提高少先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少先队组织在完成少先队工作的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重点以下几方面的活动。学校结合本校的特点开展四好少年活动,用评选评选五项竞赛等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在评选的基础上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在品德生活、学习、体育、综合能力等方面设立各种奖项,起到了少先队的育人作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学校依托升旗仪式、主题演讲、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小队员心灵从此播下了爱国种子,增强了民族荣誉感。

  三、目前我校少先队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少先队工作没有独立的课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家长、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作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并没有少先工作的课程,学校开展少先队工作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少先队辅导员兼课过多。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都是各个学校的骨干力量,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法保障开展少先队工作要求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员兼职问题突出,少先队辅导员从事少先队的精力受限。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最多达到一周20节课,这样的兼职很难保证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开展少先队工作,这些辅导员是有名无实开展的大多数活动没有体现少先队特色,虽然少先队员参加了,但并不知道是由学校少先大队组织开展的,也不清楚组织者是辅导员,少先队的育人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

  3、少先队活动经费的不足。少先队的活动经费没有正常、稳定的来源,导致少先队的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有些辅导员都是凭着对少先队工作负责的热情,自掏腰包开展活动;有些辅导员先垫付活动经费。极大的影响了少先队工作的开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少先队组织的荣誉感、骄傲感和吸引力。

  4、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有待于加强。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不足,无法明确的描述少先队的标志,很少有接触少先队的网站刊物等等,学校少先队对少先队员的教育不到位,活动开展少、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四、对校少先队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国家八部委《关于进一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指导校做好少先队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工作,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通过专家指导学校开展少先队工作,联合教育、人事等部门,对学校辅导员的活动开展情况、人员配备情况和待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切实调动和保护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要结合实际开展少先队辅导员培训。要以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为目标,以加强辅导员自身修养,提高进行少先队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开展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少先队工作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学校调研报告13

  根据市、区委和教育局文件精神,有效地防控校园可能发生的各类暴力恐怖事件,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维护幼儿园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全体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这一中心,把“检查到位,整改有力”作为安全工作的一项最基本的制度来落实,我园积极从提高全体师生安全意识入手,加强制度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强化检查力度,积极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现将本园校园欺凌专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安全管理机制,迅速成立领导专班,努力构建平安和谐幼儿园

  1、迅速成立幼儿园暴力防控领导专班

  幼儿园成立了由书记园长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幼儿园暴力防控工作领导专班。园长担任总指挥、书记任组长,副园长任副组长、园长办公室、各年级组长、各班主班教师和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具体落实。实行了“层层把关,防范第一,定人定岗”的安全工作管理模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将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细化分解,具体责任到人。各岗位与幼儿园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组织学习《安全工作制度》细则和《黄陂区直属机关幼儿园暴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各自责任范围和工作要求,使得全园人人都有安全防范意识,人人都有监督岗,人人都懂得安全防范措施,人人都是安全卫士。

  黄陂区直属机关幼儿园暴力防控工作专班名单:

  总指挥: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2、迅速组建幼儿园治安综合治理应急分队。由卢小君书记任队长,其主要任务是在幼儿园暴力防控小组的领导下,迅速开展工作,全方位巡视巡查,查漏补缺。应急分队名单:

  队 长:

  副队长:

  成 员:

  二、制定周密的防控措施,防患于未然。

  1、依托本园暴力防控工作专班和本园治安综合治理应急分队(各部门负责人和各班班主任、门卫)。其主要任务是深入事发现场或各自的班级管理幼儿,有效化解可能造成幼儿园恐慌和秩序混乱的各类暴力恐慌事件,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稳定校园局面和秩序,努力把事态控制在损失最小范围。

  2、利用共建单位的有效资源,密切与幼儿园周边综合治理警务室、派出所的联系,共同维护幼儿园内外的安全稳定。

  3、加强本园大门口及幼儿园周边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门卫值班制度,把好入口关,坚决把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人和事堵在园门外,规范填好来人来车登记,落实来访人员门房接待制度,强化家长交通工具一律不得进入园内,家长接送幼儿必须到其孩子所在班级老师处办理交接手续等措施;严格落实本园大门开关制度、一日常规管理和行政值班巡视制度,特别关注重点时段(入园、离园和午休)和重点场所(拐角和僻静处等)。

  4、逐级上报。维护幼儿园的安全和稳定,是全体教师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任何人一经发现暴力恐怖倾向,应立即向本园暴力防控领导工作专班报告。本园暴力防控领导小组接报告后,紧急启动预案,同时根据情况立即向教育局暴力防控领导小组报告。

  5、快速反应。本园暴力防控小组接报后,一方面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和上级领导部门报告,另一方面迅速组织人员开展暴力防控,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控制事件发生的局面,把事件的影响缩小到最小范围。

  6、防暴举措。迅速控制暴力恐怖的分子或制造秩序混乱的骨干分子,遏止其嚣张气焰,并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带离现场。同时迅速引导师生撤离危险地带。如幼儿秩序混乱,则尽最大可能安抚稳定幼儿,平息幼儿的恐慌心理,然后以班为单位撤离现场。及时向上级暴力防控领导小组反馈情况信息,并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对暴力恐怖的分子的查处。

  三、强化工作要求、严格制度措施落实。

  为了让园内暴力防控工作尽最大力量做到万无一失、事无巨细,我园强化各部门各责任人工作要求,严格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

  1、及时收集信息。各部门要针对各自的的任务和特点,适时分析本园的安全形势,重视问题苗头,有针对性地化解各类矛盾,努力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2、畅通信息渠道。全体师生员一旦发现暴力恐慌苗头,须及时向本园暴力防控领导小组报告,杜绝隐情不报,截留信息的现象发生。

  3、各方配合要默契。当暴力恐怖现象发生后,各方须无条件快捷配合,把平息事态、稳定秩序作为第一要务,其他部门工作必须无条件服从,不容许推诿、拖拉、扯皮并要求第一时间到位、履责、防暴、维稳。

  4、落实纪律责任。凡在处置暴力恐慌事件过程中,因工作延误、失职、不服从指挥、不负责任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产生严重失职渎职行为者,按国家有关法规处置。

  总之,校园暴力以及突发事件的防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政治任务,决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我园会继续加大力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让广大家长放心、幼儿舒心,保障全体师生健康、快乐生活!

学校调研报告14

  一、我校食堂基本情况

  我们进行调查的时间为XX年10月11日到11月5日共计两周时间。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口头访问的形式,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各年级的大学生,各个年级的同学所占比例基本持平,为25%左右。调查问卷发放主要是在10月二11日到28日期间,其中大部分问卷是我组组员在学校各个食堂发放,有一小部分问卷是在上课教室发放,总共发放五十份问卷,回收四十八份问卷,有效问卷四十八份。我们小组在10月28日到11月5日一周还进行了20位同学的拦截了访问调查以及三天的实地观察调查。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同学对学校食堂大体上还是基本满意的,但认为我校食堂管理存在细节缺失;同学们比较关心一些实质性问题的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例如拥挤等。我学校食堂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对我校食堂基本满意

  在与同类院校食堂比较后,我校同学对我校食堂基本满意。从调查问卷和拦截了访问中对食堂满意度的调查得出的结论,50%的同学对我校食堂持中间态度,选择不满意为30%,选择满意为20%。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同学都持中间及以上态度。这是对我校食堂的一种肯定。

  (二)对食堂各种问题都有提到,并且不满意居多

  1.对食堂的饭菜不满意,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6.3%。不满意原因有:有时吃到变质食物,有5.1%;饭菜不热,有15.4%;饭菜不好吃,有18.7%,饭菜价格比较贵,有10.4%;饭菜量给的少,有7.4%;菜式更新慢,有12.5%;其他原因,有6.8%。

  2.对食堂的卫生不满意。根据调查有同学提到卖饭人员不戴口罩,口沫四溅等。有四分之三的同学反映桌上餐具堆放过多,塑料袋乱扔在桌面,回收餐具速度较慢。有81.6%认为餐具(餐盘、筷子)洗得不干净。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食堂油烟气太重,特别是公寓食堂。还有就是认为桌椅摆放不整齐、地面卫生得不到及时的清扫等。

  3.认为学校食堂吃饭比较拥挤,午餐最拥挤,其次是早餐。

  4.对食堂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服务态度的不满。45.3%的受访者对打饭工作人员的态度不满意。20%的受访者认为打饭速度比较慢。另外36.1%的受访者认为食堂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管。

  二、建议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认真分析,我们小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要提高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打饭自觉排队,自觉使用一卡通,主动放回用后的餐具。排队是我们学校学生一直以来都没有自觉遵守的,有的同学在高中就读时有自觉主动的排队习惯,但是到大学每个人都不排队也就慢慢放弃排队这一良好的习惯了。我们建议学校学生组织(例如学生会、学管会、志协等)在食堂提示一两周同学排队,送回用完后的餐盘,同学们也会自觉主动的形成排队的习惯。只要大家养成排队打饭的习惯,不仅食堂吃饭有秩序了,也可以缓解吃饭拥挤的问题。

  (二)食堂的服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卫生标准,进一步提高食堂饭菜的卫生和质量

  建议如下:第一,食堂饭菜的选料要好,无变质食品。第二,米、菜一定要洗干净。第三,丰富菜品品种,努力让不同口味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方的口味、饮食习惯都不一样,我们建议学校食堂可以区分一下不同口味的菜,例如北方口味稍重与南方偏好清淡、辣的与不辣的、面食与米饭等。第四,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培训。评选出每周服务明星,以资奖励。

  (三)加强对食堂的统一管理

  这样既可以控制食堂卫生又可以培养学生一日三餐正常的饮食习惯。打饭付费统一使用一卡通,一卡通的使用一方面很好的节省了服务员找钱的时间,缓解了拥挤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避免了服务员接收钱款后触摸食物造成的卫生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卫生保障。同时完善一卡通的管理,增加一卡通的充值网点、简化补办手续、扩展一卡通使用范围,为普及一卡通的使用创造有利的环境。统一安排食堂清洁卫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餐具的使用,严禁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餐具的统一使用不仅能更快更好回收餐具,也方便餐具的清洁消毒。

  (四)学校要加强监管,建立奖罚机制

  我们建议学校对食堂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查、抽查,设立投诉信箱,狠抓卫生。学校对不符合要求的承包者及卫生服务人员给予严厉惩罚,对先进者给予表扬和激励。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学生当中提倡健康按时饮食

  调查了解到很多同学有经常不吃早餐毛病,其实在一晚的睡眠后不吃早餐会只是我处于低血糖状态下,这样会影响我们一天精神状态,长期不吃早餐会影响我们胃的健康、智力的发展。一些女同学为了减肥,平时有能少吃一顿就少吃一顿想法,不按时吃饭是不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了学生有更好更健康的身体,为了同学们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学校要加强健康饮食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饮食素质。

  食堂是学生集中就餐的地方。食堂饭菜质量卫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良好的就餐环境有助于愉快地饮食,更好地学习。我们热切希望学校有关监管部门加强对食堂工作的监管,也希望同学们积极配合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及食堂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个饭菜价格公道合理,卫生质量符合要求,就餐环境轻松愉快的新食堂将展现在大家面前!

学校调研报告15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市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根据省政协有关调研要求,我们于7月中旬-8月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桑植、永定、慈利、武陵源所辖的民族乡镇寄宿制学校进行了现场调研与考察走访,并听取了市教育局的专题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近年来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总人口171万,常住人口152万,共辖64个乡镇街道、969个村社区,境内常住土家、苗、白等少数民族人口1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7.83%。

  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9个(不含345个乡村教学点)。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共有93所(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41所、独立初中47所、完全中学5所)在校学生约18.5万人。20xx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为19.07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25%,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14.3%。

  20xx年以来,通过布局调整、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薄”等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纵向比较得到较大改善。20xx年,投入中央“薄改计划”专项资金1.5亿元,改造了68所学校的127个项目。截止20xx年底,已建成合格学校171所。20xx年,全市先后落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3318万元和3400万元,受益学生分别为2.7万人和3.1万人。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虽然市区县各级政府都提出了“教育强市/强区/强县”的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教育上也加大了工作力度,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欠账,以学生“住宿难”的代表的“四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由于“撤点并校”,现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出现办学规模和条件无法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寄宿学生人数剧增而导致的“四难”——宿舍紧张“住宿难”、食堂简陋“就餐难”、浴室缺乏“洗澡难”、厕所蹲位不足“如厕难”。

  如桑植县6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现有3958名寄宿学生,人均宿舍面积仅有1.32平方米、人均食堂面积只有1.08平方米、人均浴室面积只有0.17平方米,而人均拥有冲水式厕所面积更是为0平方米。在贺龙中学我们看到学生普遍“两人一铺”,人数最多的一间由教室改建的宿舍摆了14架双层床挤了56名男生,全校师生共用一个只有40个蹲位的旱厕,而且距离女生宿舍达300米之远。食堂年久失修、缺桌少凳,学生就餐无处可坐。学生不仅就餐要排队、洗澡也要排队、甚至上厕所都要排队。

  有的学校对学生“重教轻育、重管轻养”,食宿管理不重视,卫生管理不到位;有的学校食堂自制腌制发酵食材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管理图省事、简单化,将学生宿舍用铁栏关锁形同监狱,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有的学校热水供应不足,学生洗澡成了老大难;有的学校不重视校园内务和环境卫生管理,厕所臭气熏天、肮脏不堪,无处插足,几乎成了被文明遗忘的角落。

  (二)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以师资“老化”“弱化”为代表的师资队伍“薄弱化”现象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由于近年来,优质教育资源在客观上与“城市化”同步,导致优质师资纷纷流向县城和市区学校,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留不住人”和“人留、心难留”的现象非常普遍。表现在: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如桑植县农村学校20xx年,十年时间没有进过一个新老师。各学校教师队伍普遍缺编25%以上,普遍没有配备校医和专职宿管教师,食堂后勤服务人员也全部是没有编制的临聘人员。在编在岗的教师不仅要负责教学,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已是疲于应付,生活管理根本无法到位。

  二是教学质量下降。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年龄偏大、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45%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20%,师资队伍整体精神面貌不佳,人心不稳。老年教师得过且过,青年教师一心谋回城,即便是特岗教师也是干了一年半载就千方百计往城里调。桑植县20xx年后的定向委培师范生,毕业后普遍违约,没有一个回乡任教。

  三是专业教师十分缺乏,“教非所学”现象十分普遍。音、体、美、理、化、生、地等专业师资普遍稀缺,“学体育的教地理”的跨学科教学“复式教师”,在乡村学校比比皆是早已“见怪不怪”。如此师资,素质教育从何谈起?

  永定区湖田垭九年制学校,由于当地村民重教的传统,在“撤点并校”的浪潮中,幸存了下来,但是如今,师资“老化”“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目前留校的20位老师中,只有5人是在编在岗的老教师,有2人是特岗教师,其余13人均是临时聘请顶岗的代课老师,长此以往,教师队伍难免青黄不接,人心浮动,很难保证维持和过去一样的教学水准。

  又如在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文化之乡”王家坪镇中心学校,近五年来新进教师20人,也培养了一批优秀师资,但是每年都被城区学校或外地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被挖走或跳槽,如今只留下5人。称得上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的一个典型样本。

  (三)本级地方财力薄弱,办学经费不足,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多年来一直按小学600元/年、初中800元/年的标准由财政补贴经费,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经费来源。由此导致两个“落实难”:

  一是教师的基本福利待遇落实难。各农村学校普遍在“保工资、保运转”的临界状态起浮挣扎。有的学校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稳定,不得不违规动用公用经费解决教师的部分福利待遇。如洪家关小学共有教职工106人,人均绩效工资、年终一次性奖金、住房公积金、医保门诊资金约需1.8万元/年,全部要靠学校自筹解决,仅此一项,学校需开支159万元,而学校公用经费收入仅有66万元,即使违规挪用,经费缺口仍有近百万元之巨。因为农村学校普遍无力落实住房公积金等国家政策规定的福利待遇,在客观上影响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

  二是教学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落实难”。由于经费不足,学生宿舍的扩建改建、浴室锅炉热水器的配备、食堂厨具灶具桌椅的配套以及卫生间的改造,都难以落实达标。此外,教学实验仪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更新,也受资金不足的制约难以落实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的教学保障水平。

  (四)农村寄宿学生“留守化”“低龄化”趋势日益凸现,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安全隐患防不胜防。

  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布局调整,目前保留的学校几乎每所学校都是覆盖方圆15-20公里、3-4个乡镇、2-5万人口。再加之,城市化的影响,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十分普遍,导致各校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逐年增大。桑植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寄宿生比例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52%以上,有的初中学校甚至达到了90%以上。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了三年级的低幼龄寄宿生。而其他未寄宿的走读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爷爷、奶奶等亲戚在学校周边租房陪读的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学校因为没有编制,普遍没有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也没有专职的生活宿管老师。因此,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还是一片空白。导致各农村学校普遍反映留守学生“管理难”“安全难”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留守学生普遍缺乏亲情关爱,身心普遍发育迟缓,出现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部分留守学生表现出孤独、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和不健康、不理智行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培训的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关心和疏导,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老师的关怀终究无法替代父母亲情,也无法达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是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难。尤其是网吧容留留守学生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治。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周边往往地处偏僻,相关部门监管力量有限,除了每年的集中式整治行动外,平时监管很难到位。因此,食品安全依然存在极大的隐患。尤其是网吧,虽然经历多次整治,学校也加强了管理,但是在周末和假期,留守学生上网管控就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有的校长感叹说:“老师好不容易管住了一学期,但是学生变坏只需要放假上网一小时”。

  三是校车政策难落实,交通安全无保障。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留守学生“上学难”问题凸显,大多数学生上学和回家路途变得更加遥远,根本不可能安排校车接送,有的偏僻乡村甚至没有固定线路的公共交通工具,学生只能违规乘坐“三无”车辆和摩托车,超载现象时有发生,交通安全根本没有保障。

  三、关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保障农村学生身心健康,是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权益,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乡村学生的未来,也事关民族地区的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接地气、有实效”的特殊扶持政策。根据我市教育、财政、卫生、文化、交通、食药、扶贫等相关部门的认真研讨,形成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设立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资金。近年来,国家和省虽然出台了“合格校”、“全面改薄”等项目,但是,对于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并无特别扶持的规定,与普通学校生均经费补贴标准并无差别。为了体现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建议在国家和省的层面设立面向中西部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面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使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能够有平等的办学条件接受平等教育的阳光雨露。

  (二)制定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五年计划。在国家和省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更难”“留人更难”的问题,建议在普通师范院校中确定一批地方师范院校,专门核定一部分民族教育师资定向招生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实用性和民族化的特点,科学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确保这批学生毕业后能“回得来、下得去、留得住”。

  (三)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生均经费保障标准。由于民族地区县级财政普遍财力薄弱,无力承担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比例。建议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取消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补贴的县级地方财政配套政策,改为由中央财政或省财政全额承担。同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学校正常运转、教师福利待遇、学生寄宿生活补贴的财政经费全额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学校教职员工人事管理办法。针对师资“弱化”“老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应当尽快制定专项的师资补充计划,建议每年适当增加针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专项招聘计划,可以尝试从非师范类院校招聘具有心理学等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各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校医以及生活教师岗位。还可以考虑委托职业学校培训一批专业厨师充实食堂工作人员队伍,实现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的职业化。

  (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力度,出台特殊的教育扶贫政策,鼓励其父母返乡创业就业。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是“城市化”的产物,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农村发展面貌,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就无法保障。因此,建议专项制定帮扶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特殊扶持政策,将他们纳入产业扶贫的重点对象,在其就近方便就业创业方面尽最大可能给予政策和资金补贴上的倾斜和照顾,还留守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一个完整的童年,用平等的教育拯救一代农村孩子!

  寄宿制学校调研报告2

  为进一步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健全和规范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发现寄宿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近期,肃北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县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寄宿制学校管理及取得的成效

  肃北县是甘肃省惟一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防自治县,也是全省惟一采用蒙汉语教学的民族县。近年来,肃北县紧紧结合天然牧区实际,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寄宿制学校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成绩有:

  (一)加强寄宿制学校布局调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肃北县地域辽阔、牧业人口居住高度分散,大多数学校服务半径都比较大。20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推行学校布局调整,加强了寄宿制学校管理。20xx年将原蒙古族中学和蒙古族小学合并成立了十二年一贯制蒙古族学校,建成了学生公寓楼,实现了所有牧区学生集中生活、学习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了牧民子女上学路途遥远、居住分散、经济负担过重的难题。20xx年以来,又先后撤并了5所乡镇小学,形成了目前“四校一园”的学校布局,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全县除马鬃山小学一所学校外,其他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学校就读。寄宿制学校建设较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教育经费;改变了学校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局面;也改变了教师分不进、留不住,学生大量流失的局面,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逐步走上了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

  (二)加大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近年来,肃北县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继续落实好15年免费教育,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含蒙古族学校高中寄宿生)生活补助,由每生每天补助生活费4元,提高到8元。不断提高异地高中生资助标准,内蒙古就读学生生均每年资助金由6644元提高到7500元,酒泉、敦煌就读学生资助标准由3431元提高到4500元。

  (三)抓好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切实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在寄宿制学校管理上,肃北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安全需要为目标,坚持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并重,食堂和课堂同抓,保证学生进得来、住得下、学得好。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寄宿制学校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寄宿制学生管理办法》,强化完善安全、食堂、宿舍管理等各项制度,着力改善寄宿制学生生活条件。一是满足学生安全就学需要,强化责任,健全制度,防治并举,确保校园安全。二是满足学生娱乐的需要,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不断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满足学生吃的需要,不断改善食堂条件,提高伙食标准。四是满足贫困学生上学的需要,对寄宿生实行全免一补,免除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住宿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四)强化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保障寄宿学生的在校安全。安全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首要任务,在如何加强安全管理上,肃北县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一是构建寄宿生管理网络,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以值周领导、政教主任、部门负责人、值周教师、班主任、宿管老师为框架的六级管理网络,与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寄宿生在校期间各个环节、各个时段的管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寄宿生一日学习生活无缝链接式管理,确保管理无“死角”、无“盲区”,形成学生在校的全天侯、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学生的安全。二是加强对寄宿生的安全教育,除开展日常防触电、防溺水、防火灾、防意外事故、防中毒等“五防”安全教育外,还实行“三制”、“六册” 制度。“三制”即家长学校交接手续制、值班教师校园巡查制、食堂宿舍定期消毒制;“六册” 即“寄宿生花名册”、“接送登记册”、“卫生检查册”、“请假登记册”、“药品登记册”、“生病学生护理登记册”,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尤其是课余安全、饮食安全、就寝安全,做到环环相扣,不留空缺。

  (五)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后勤服务和饮食卫生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寄宿制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肃北县加强了对寄宿制学校的后勤和饮食卫生管理。要求学校把学生每周的食谱公布在黑板上,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早餐一般是羊肉面、馒头、稀饭,午餐、晚餐荤素搭配,都是变换口味做的,买米买菜由专人检查质量,有完善的食品留样制度和措施,使学生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建立试尝留样和学生餐前食堂巡视制度,值周教师守候学生用餐制度。同时为寄宿生修建专用浴室,学校早晚为学生提供洗用热水,保证学生生活安全。为所有学校配备校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保证了在校学生,特别是寄宿生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六)强化寄宿制学校的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肃北县不断强化寄宿制学校质量管理,一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推行人性化管理、实施人情化服务。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学生,学校统一造册,在管理中对其加以特别关照,让学生在管理中随时都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情。二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如开展“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内务整理竞赛”、“营造温馨宿舍”的主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寄宿制学生的特点,组建兴趣小组,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彰显学生个性特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三是重视家校沟通与联系,构建家校合一的寄宿生教育模式。建立寄宿生信息卡,定期召开寄宿生家长会,开放家校沟通渠道,建立民主、平等、互信互访的家校关系,争取家长的积极主动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七)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肃北县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生活环境,坚持为教学服务,优化育人环境。一是积极实施学校绿化美化工程。在实施校园整体建设时,树木花卉的栽植,有四季常青,雍容高雅的特点。同时,对学校建筑物表面的装饰既体现活泼、大方的主题,又体现严谨、庄重、向上的主题。使学校绿化与建筑物色调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特殊功效。积极构建走廊文化、围墙文化、校园宣传栏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班级特色文化等校园文化体系,将学生的视角引向世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化,使他们的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八)突出民族寄宿制学校特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民族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问题上,肃北县既注重规范化的制度建设,更注重先进理念的培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尤其是蒙古族学校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符合民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活动项目。如民族用品小制作、民族服饰展示、民族歌舞、乐器表演、民族体育竞赛、动植物标本采集、科技小发明等等。

  (九)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提升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肃北县通过加大寄宿制学校教师相关培训、不断丰富教师职能,狠抓各项管理工作,促进了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是不断深化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管理作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要求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充分认识到寄宿学生生活既是学校围墙中的“家庭”,又是家庭之外的“学校”,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既是传授知识之师,又是辅导生活之师,从而实现角色的重新定位。二是加大对青年教师基本看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务知识、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的培训,真正使教师较好地变成合格的“代理家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蒙语授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直接导致民族学校生源日趋减少,师生比例失调;办学成本高,效益低。

  二是肃北县教育服务半径很大,约300多公里,人口稀少,牧民子女寄宿就学费用成本逐渐加大,造成新的经济负担。

  三、整改的建议

  肃北县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边防自治县,提高民族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对促进肃北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在民族教师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一是在提高民族地区教师待遇上出台优惠政策,以吸引发达省、区(市)优秀教育人才为民族教育服务。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设专项资金扶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

  二是对民族寄宿制学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所需设备给予一次性集中解决。

  三是开展省级对口支援帮扶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工作。从财力、人力和物力上,用3—5 年集中帮扶。

  四是加大对边境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免费教育扩大资助内容,增加交通费、生活费补助,对寄宿生生活费实行全免费。

【学校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安全调研报告

2.环境调研报告

3.调研报告范文

4.包装调研报告

5.薪酬调研报告

6.调研报告模板

7.教育调研报告

8.高校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