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09 07:13: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共9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共9篇)

红楼梦读后感1

  “不读《红楼梦》不算一个合格的中国人”这样来看《红楼梦》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今天,我捧着这本神圣的书,筹备一心一意地研读。

  《红楼梦》主要讲了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到了有权有势的贾家后发生的事。她在贾家邂逅了贾宝玉后却被常被一点鸡毛小事困扰,从此一病不起直至过世。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贾宝玉,他举止大方,乐观向上,才华横溢,看重友情,在我的脑海里刻上深深的'印记。有一次,他的好朋友过世,他大哭不止,直到埋葬。我不禁想到我为了一根棒棒糖和同学吵架,比起宝玉连金条银条都不吝惜,我真不应该。

  我也为林黛玉悲哀,她是个悲观主义者。黛玉为了凋零的花而哭泣。我感觉花落地上也有它独特的美,且会成为一种肥料,让植物茁壮成长。黛玉却由此伤感地想到了我们的身世,不禁暗然落泪。其实她比起晴雯等丫头的运势好多了,至少还有个外祖母疼她,舅舅、舅母也没说她什么。但她体弱多病致使心胸狭窄,说话有的刁钻,惹得下人更不是非常喜欢她。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须珍惜了周围的所有,别想一些烦人琐事,她也可以生活得非常不错。可见一个人要掌握满足。那个年代讲究门当户对,黛玉从家庭财产和权势都没办法和宝钗相提并论,自己生气就是自己怄自己了。一个冰雪聪明的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然外祖母就不会说白疼她了。她是海棠诗社最有才华的女子,我要学习她的才华,却不愿像她一样顾影自怜,没办法自拔。

  《红楼梦》还塑造了伶俐的晴雯,厚道的袭人,阴险狡诈的凤辣子等形象,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鲜明,让我收获颇丰。我要取长补短,努力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这本书的名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它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封建文化、教育等的腐朽坠落。

  《红楼梦》里面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心直口快的史湘云,举止闲雅的.薛宝钗,阴险狠毒的王熙凤……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赋予了林黛玉与众不同的特点。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红颜薄命,身世可怜。

  但她聪慧无比,琴棋书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在《林黛玉葬花祭花魂》这篇文章里,更突出了林黛玉的多疑与敏感。多疑表现在黛玉在敲怡红院的门时,晴雯没有开门,黛玉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说说笑笑,不禁流下了眼泪。敏感表现在第二天,宝玉来找黛玉,黛玉哭个不停。

  林黛玉喜欢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别情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就表现了黛玉离别时的情绪。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的都不一样,而且清清楚楚,对比鲜明,尤其是林黛玉丰满的人物形象。阅读名著,我们除了要关注它精彩的故事情节,还要学习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点评:小作者不仅认真阅读了《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的内容,了解了书籍的主题思想,还能从阅读中想开去,仔细分析书中人物塑造的方法,学习其中的表现手法,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红楼梦读后感3

  俗话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苦涩的泪水。都云作者痴迷,谁解其中味道。一场红楼梦,写下了世界上所有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法是,说到悲伤,荒凉.唐愈可悲。起源是同一个梦,嘲笑世人痴。世界上有很多痴人,还有那个痴人说梦的人。”这是曹雪芹先生笔下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场悲剧,主要描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繁荣衰落的全过程。

  读完《红楼梦》后,我感到非常难过,无法理解悲惨的结局。书的前半部分,描写了繁华的景象:“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三百里的阿房宫,住不下金陵的历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邀请金陵王。丰年好大的“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是多么繁荣啊!这四个家庭是多么强大和富有啊!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捉弄,走向了衰败,这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红楼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林黛玉是我最喜欢的饥饿之一。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她哭泣、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为她可怜的人生经历流泪,叹了口气。林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是那么孤独。在所有的.姐妹中,她其实是最想笑的,但是笑不出来。因为当她看到别人躺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她怎么能不流泪呢?最后。贾宝玉在那里不懂世俗的婚礼上,人们聚集在一起,非常活泼,孤独的林黛玉静静地等待死亡,只有紫布谷鸟为她哭泣。就这样,一段不合适的爱情结束了。

  《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钗埋在雪里”,再到林黛玉的“可怜咏絮,玉带从中挂”。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但又有多少人能读懂曹雪芹先生梦中的泪水呢?

红楼梦读后感4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情绪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理解,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锋利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渐渐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会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杯具。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感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分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完毕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就应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是一部流芳千古的书籍,其中讲述的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又不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没有同为四大名著《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的惊心动魄。

  那么,《红楼梦》为什么可以受到数以万计的广大民众的喜欢呢?我觉得,因为它所讲述的`是一时代人的爱恨情仇吧。

  书中的他,是一个封建家庭中的不肖子。这个人随心所欲,集万千荣华为一身。但他不愿做温室里的花朵,“叛逆的性格”使他不同于普通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有他那样的优裕生活呢?

  即使如此,如果可以把现代社会的生活比作大棚,那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受到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宠爱。其实,我们应该做一棵野草,如春天的野草一般,像贾宝玉一样,做一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

  当然,我们还可以做一只雄鹰,翱翔天空的雄鹰。

  当我从书中看到那个流芳千古的才女,仿佛感觉到她的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做出令人津津乐道的含泪葬花。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和林黛玉一样,读尽四书五经,玩尽琴棋书画呢?

  我想,她那的好书精神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了。一个多愁善感,对万物保持着怜悯之心女孩,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少年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如她一般有着一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对万物保持着爱的心呢?

  读黛玉,但我们不能去做一个傻子,做一个只懂琴棋书画,安静的坐着的“傻子”,我们要做做一个遇到了老人,会去问他需不需要帮助“傻子”。

  读《红楼梦》让我十分受益。从书中每一个人物间,似乎都能窥视到自己。愿我们如林黛玉一般聪慧,薛宝钗一样优雅,贾宝玉一般随性,宝黛一样天真!

红楼梦读后感6

  《红楼梦》——终于看完一半。 这样一部大书,不读两遍就敢妄加评论,显然会贻笑大方。用贾政的话来说,自是“管窥蠡测”,与宝玉不二了。 这里,权将这60回观后的直觉记录下来,待全部书读完后再作矫正与评判不迟。

  60回读毕,人物已渐次出场,估计已有大半吧,虽然我所喜欢的尤氏姐妹等还没见踪影;

  感情早恋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通病, 至少二百年前,十四、五岁正是青春萌动的.年龄;

  曹公最令我钦佩之处是他的触类旁通:比如建筑,比如衣饰,比如琴棋书画,比如农作与饮食。。。

  面对宁、荣二府的豪华与排场,估计和绅的恭王府也有所不及吧;

  曹雪芹是用北京话写作的鼻祖,这点老舍不得不屈居次席了;

  古人的生活质量的确不如现在,平均寿命要短的多,贾母七旬已是孤老,可卿早逝,李纨、薛姨妈守寡等说明了这一点。

  没有亲身经历,断也编不出此等故事,故曹先生儿时大约与宝玉相仿;

  不知道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出着墨并不多,却是家喻户晓。何故?“黛玉葬花”亦如此。

  有些现代用语,却原来出自曹雪芹之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得饶人处且饶人; 苍蝇不抱无缝的蛋”。。。

  古今中外,历经十载却未完成一部书的写作者,能有几人?想到还有20回就到了曹公绝笔之处,不免神伤;再有,那故事最后的结局会否是曹公的本愿?是否会应了开篇的谶语?。。。。。。

  正是:

  偷得浮生片刻闲,

  魂牵情系大观园。

  今阅《红楼》整半卷,

  却叹曹公命已悬。

红楼梦读后感7

  读罢红楼,为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为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感到心酸。却也为其中的一些爱情而感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玉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让读者感受到世间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他的出现那么纯洁自然,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他往往显得特立独行。

  她执着着她自己的那一份清纯,她是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令人叹息的是他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纵是大观园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没有他依靠的亲人,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总是有患得患失,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是悲剧的起因,不如把责任轨道指向万恶的封建社会。当“血泪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咱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要说的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现在,我不由也开始同情她了。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这也是可悲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悲哀。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对于她的一生,曹公应该也是叹惋吧!

  红楼梦中的爱情纷繁,让人感触颇深。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诗歌等各类文学文艺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现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在十二钗的群访种师中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一部中人物的杯具,一部作者的杯具。曹雪芹不仅仅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有繁华走向衰败的生活,并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请。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珠峰一望遥。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体把儿牵挂。自古穷空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仅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我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杯具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个性焦点的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香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助偷酒泪,酒上空枝见血痕。

  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貌的,我能够经过自我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他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9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黛玉对这世间最痛彻心扉的诘问。那日瑟瑟风起,落花满地,人影孑立,终是一场未了的戏,再画不出完满的局。

  宝黛的故事落得个人人唏嘘。“这个妹妹我好似在哪儿见过的?”初见已是旧识,倒不如从未见过。“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如今想来,倘若未有前世亏欠,今生又怎教“生死作相思”。

  曹雪芹为黛玉魂归离恨天安排了个如此戏剧的结尾:宝钗大喜之时,却是黛玉大去之期。如果一个人的离开能成全两个人的幸福也是值得了,只是那日渐痴憨的宝玉终日难解相思之苦。最懂他的林妹妹,他最爱的林妹妹,带着缠绵的怨,带着彻骨的恨,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兀自去了,这天地间再无如她这般的人儿!也罢,浊臭的世间毕竟比不得那冰清玉洁的幻境。还是走吧,走了的好。

  想那天宝黛二人都迷了心性,但一颦一笑却知卿必解意。这是他们两个最后一次相见,来的突然,可又是必然。总要有一场告别吧。不用浓墨重彩,亦无需别开生面,只要有你,有我,便足够了。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宝玉留下的承诺在众人的哄骗下成了黛玉临死前的离歌。秋窗风雨夕,魂锁葬花吟,那些一起捡拾起的记忆在黛玉朦胧的泪眼里烧成了灰。

  还记得潇湘馆里的魂断声绝吗?还记得心尖上被谁剜去一刀吗?还记得错看袭人时说的肺腑之言吗?那是宝玉小心翼翼又真真切切的爱,黛玉,你知道吗?

  我记得大承鞭笞时我的心痛难耐;我记得每次话到嘴边的有口难言;我记得你听闻我要回南时的痴傻疯癫。我记得所有欢喜,所有无奈,所有悲戚,所有心酸。宝玉,你的爱我都明白,可我的爱,你又如何知晓呢?

  浮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心凉。终归是梦,缘来是劫。红楼一曲终了,倒落得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