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12 12:58: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梦》这本书记载了几个很奇幻的而又很妙的.故事,里面有一篇我印象最深的故事。

  《红楼梦》里面有一篇是讲述贾宝玉在床上睡觉,然后做梦梦到了几位仙女,然后那美貌美如花的仙女就带就带着贾宝玉去了她们的住处,在他们所住之处弹奏了一曲又一曲的音乐,宝玉也听得很入迷,可又不知怎的就醒了。

  贾宝玉在梦中梦到仙女,让我的印象很深刻。

红楼梦读后感2

  寒假期间,我闲着没事便打开我素不爱看的《红楼梦》。

  刚翻开,我便被它那引人入胜的开头吸引住了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却带有神话般的色彩,而主角贾宝玉更是如凡间仙人一般。他虽乃贾母的心头肉却被父亲冤枉毒打霉呀!他的感情极不顺利林黛玉也真是的竟老是怀疑这怀疑那好了吧!死啦!她的死也和贾母有关系。谁让她想把薛宝钗当作贾宝玉的`媳妇了她们的感情十分清雅而宝玉却有点狂人的味道。我还未读完,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俺说。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翻开这本书,一个大观园就呈在了我面前。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探春,迎春、惜春……这些人在这本书中上演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故事。

  红楼梦中有很多经典之处,如黛玉葬花、元春省亲、宝钗扑蝶等,充满了诗情画意。再说,此书中诗句数不胜数,如黛玉写的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成对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倦,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红楼梦结局令人不解,黛玉死了,宝玉出家,凤姐也病逝,惜春做了尼姑,贾府又被抄了,真是凄惨也!

红楼梦读后感4

  大部分篇幅写的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借钱。刘姥姥胆子极大。她想的是:穷人有的是智慧,只要撇下这个无聊的面子问题,什么事情都好办。这只是变相的不一般。

  我们解读到了许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曹雪芹无比绝伦的.文学才华!这一回主要描写了贾府中的一些生活琐事;同时也暗喻贾府、宁国府里充满了污秽,缺乏生机勃勃的景象。也为后文俩家的败落埋下伏笔。

红楼梦读后感5

  近读红楼,对一判词有所感悟,-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后一句,原来理解为不肖子孙出自荣国府,一切罪破落的根源归罪于宁国府。在下现在认为曹雪芹的荣宁二府名字也非同一般,颇有寓意,漫言不肖子孙都出自荣华富贵,实在一切罪祸的'根源在于安逸享乐。所有家庭,父母,不得不警惕呀!我们在为孩子努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必须身体力行,崇德、崇俭、做有益的事,不是一味安逸享受,坏了根本呀!

红楼梦读后感6

  《红楼梦》这部巨著我一向想读懂,也试着一点一点的去看,但始终被里面的人物搞得一头雾水。这几天我又读了爸爸给我买的学生版的《红楼梦》才对里面的`人物有了一点明白,下头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薛宝钗:她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人物。她大度大方,让人一看见就喜欢,要不贾宝玉怎样会觉得宝钗比黛玉“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呢。

  林黛玉:她的性格很像我们当中的一部分小女生,有一点细心眼,当别人在指指点点说话时,就怀疑别人是在说她,就生气。可是她的性格跟薛宝钗恰恰相反,所以老太太没让她和宝玉成亲。

  王熙凤:她漂亮、能干、善于管家、可是对下人过于刻薄些,就是因为贪婪被抄家了,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红楼梦读后感7

  读过《红楼梦》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的出场,无独有偶,湘云的出场也是先声夺人的,她是和着笑声出场的。湘云是大观园女儿国里笑得最多一个少女,她常是“大说大笑”,“拍手笑”,“拿手帕子捂着嘴呵呵的笑”,有时笑得“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甚至笑得“连人带椅子歪倒了”......,她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活跃起来,就有了欢声笑语。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红楼梦读后感9

  “诗曰: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第十七回一开头就写了这首诗,该诗将贵妃省亲的无奈做了一个总结。在第十八回,元春离开的时候,劝贾政别这样铺张浪费,以节省为要。为了元春回家省亲,贾家可谓是大动人力物力,表面上豪华,其实却是给贾家巨大的元气伤害,花费无数。在外人看来好似风光无限,但是其中的甘苦可能就只有管家的.知道了。

  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比如某某大领导过来乡下视察,那真是要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为了面子上过得去,有光彩,就算是花个财政亏空都在所不惜。这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是有的。

红楼梦读后感10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林黛玉。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的奇书,不同的人看它都定会有不同的收获。文学家获取了经典的诗词和巧妙的写作手法;医学家获取了大量的中医药方;历史学家获取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它留给世人太多的东西,以至不论哪个人读后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红楼梦》中人物繁多,但我认为当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为最重要。因为这三人感情的演变是小说的主线。有一种说法是宝钗赢得了婚姻,黛玉赢得了爱情。我对此持肯定态度,而宝玉呢?他赢得了什么?仅是那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一走了之吗?不!他获取的是那段带有苦味的美好回忆。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性格孤傲、叛逆的林黛玉,叛逆的贾宝玉,恪守封建妇德、城府颇深、善于拉拢人心的'薛宝钗,精明能干、谄上欺下、狡诈贪婪的王熙凤,满口仁义道德、宽柔待下、其实公然徇情枉法的贾政,虚伪残酷的王夫人等一系列人物鲜明的形象,融入到贾家的衰败描写中,揭示封建社会的必然衰亡的主题。

  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红楼梦读后感13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那恶名昭著的王熙凤,也将她写得在"可恶"之中交织着些"可爱",从而表现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红楼梦读后感14

  前几天我看了我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里面的内容让人看了之后就能想象当时的情景,里面的人物各个栩栩如生。

  我本来幻想着结局是凄美感人的,没想到全是那么凄惨,贾宝玉是个很英俊的小伙子,我相信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天生的一对,天上一对,地上一双,可最后林黛玉却被贾宝玉活活气死了,就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的那天。

  而后,宝玉削发出家,这个我想的恰恰相反,我以为宝玉应该和黛玉一起,而不是宝钗。

  我这本书读了三遍,我不禁打了个冷战,这本书很娆人,读一遍不懂,读两遍就一知半解,读三遍才真正了解,这本名著,是十分有诱惑力的。

红楼梦读后感15

  班级里漂流图书,我拿到的是《红楼梦》,这本书有趣又令人感动,书中主要讲了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荣国府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相互喜欢,后因王熙凤使出了“调包计”让贾宝玉娶了带着黄金锁的薛宝钗,最后林黛玉含恨去世,贾宝玉当了和尚。

  林黛玉是个才女,她多愁善感很爱哭。贾宝玉很聪明,从小不爱看书,喜欢跟女孩子玩。

  书中还有很多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比如泼辣外向的王熙凤,善解人意的薛宝钗,憨厚可爱的`刘姥姥等。大家也可以看看这本书,也许会喜欢上里面的人物呢!

  读完《红楼梦》,我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以后有时间我一定会去读原著的。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读后感02-26

《红楼梦》读后感07-27

红楼梦读后感07-18

《 红楼梦》读后感10-2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红楼梦的读后感03-02

【热】红楼梦读后感03-20

【荐】红楼梦读后感03-23

红楼梦读后感【荐】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