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8-19 11:34: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精品)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精品)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正如作家茅盾所说,《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的确,《呼兰河传》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它如诗如画地讲述了作者萧红年幼时在呼兰河畔的所见所闻。娘娘庙的风土人情、十字街的繁华、“跳大神”时人们的欢畅,这些无不诉说着呼兰小镇的五彩的风土人情。

  可阳光总是伴随着阴影,五彩缤纷的事物背后黑暗的那面同时存在。

  那时正处于封建社会,人们对封建礼教深信不疑,不肯接受新鲜事物。传统、残忍,而毫无意义的仪式被延续下来,比如“扎彩衣”,“算卦”。这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以及他们的愚味,残忍,对传统的'事物不分辨真假。

  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就是个最好的案例。

  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向上的小姑娘,但由于重男轻女的旧习,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因此她在八岁时便被卖去了呼兰镇的老胡家,这在年幼的小团圆媳妇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她本是个性格里稍带调皮的小女孩,但当时的人们麻木地认为只有乖巧贤惠才是女孩子们的本分,顺从更是排在德行的首位。就是如此,小团圆媳妇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常常遭到婆婆的毒打,身上留下烙铁的印记。

  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重病,又被卷入一场各种传统仪式的漩涡。人们不用药物治疗,反而迷信各种如“跳大神”、“扎彩衣”、“算卦”等仪式。最后,小团圆媳妇在被用烧开的水洗澡时丧命。

  从这方面看,《呼兰河传》这本书不就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吗?

  童年的萧红顽皮、稚气、天真,但当时可怕的封建社会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正因此,她就借一本《呼兰河传》表达她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传》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呼兰河百姓生活的日常。全文大部分内容都以“祖父的后花园”为引子,描绘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随着作者一起回忆起童年生活,我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

  作者萧红对于呼兰河的记忆很深,也许这就是她童年时期的记忆吧!她在那里经历了许多的悲欢离合。就像茅盾所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没想到萧红的童年时期竟然是在这样一个如此悲凉的小镇里度过了。

  呼兰河是一个既不繁华,又不富裕的城市。这里的人们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我总觉得他们只不过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就像一个木头人一样。这里的人太过于迷信,以为什么都可以通过跳大神请来神仙来解决。但这也导致了小团圆媳妇生不如死。

  其实在现在,还有许多人十分迷信。我印象最深的`是之前看到的一篇报道,里面是这样说的:有两户人家对门所住,其中一户在门口装了一面镜子,另一户人家认为影响他家的风水,在一天晚上使用刀、斧等工具造成8人死亡。而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过于迷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甚至灾难,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是应该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

  书中描写的当时,远不能和现在对比,我们为何不珍惜呢?我们应该破除迷信,相信科学。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兜兜转转中间停了好久终于在昨晚看完了呼兰河传。

  萧红可以说是我最期待的女作家之一了,区别于张爱玲的骄傲与沉沦其中的虐人虐己,萧红有乡村文学的质朴与自然,想想却一直没有正式看完呼兰河传也是挺不该的。

  读的时候一个个的故事看过去我仿佛陷入了一种认为它永远不会完结的'漩涡,祖父和我到团圆媳妇到有二伯…我心里好像总是暗暗地认为,呼兰河住了这么多人,哪有说的完的时候呢。冯歪嘴子的章节看完后便直接来到了尾章实在是令我一时间难以接受,原来,也就只能写到这里了啊。

  纪实的文学作品最易感受也最令人悲伤,纸上的文字每一个都扎根在那座小城里,然后生长于我的眼前。用当年孩童时期的视角来呈现也最能让读的人体会她提笔写下时的感觉了吧。在祖父呵护下的萧红好像很不懂事也不敏感,却把这些事记了这么多年,直愣愣的童言无忌再回首时又会有多少复杂的感情呢。

  淡然的风格让我明明是昨天刚看完现在却好像也忘了其中的一些细节,特别是时间隔得更久远的开篇。但这样也很好,这样我可以再过几年重新拿起来看一遍。现在就只记得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雨后湿哒哒的地上放着小板凳,旁边藤蔓缠绕着架子上挂着雨水滴湿的黄瓜倭瓜,有蜻蜓有蝴蝶,肯定还有蚂蚱和昆虫,我坐着发呆,等啊等,好像时间是永远浪费不完,好像我永远不会知道以后和现在能有多大的区别。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本书在作者“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我看到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还有灰色的人生。这里的村落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乌云密布,除了灰暗别的毫无色彩。这里的村民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只是淡淡地活着,然后淡淡地离开,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生活在呼兰河畔的人们,他们脑子里充满了迷信,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顺应社会,但天意到底是什么?他们却无从知晓。他们是那么愚昧无知,那么封建,无形中充当了刽子手。这是多么可悲啊!

  其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小团圆媳妇的死。她才十二岁啊!本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过早地被卖给了胡家做童养媳。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却因为爱笑,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用皮鞭抽打她,用烧红的铁烙她的脚心……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认为,这样抽打她是为了她好,但最终却因为帮她治病的婆婆的“好心”而丧失了生命。我们到底该责备谁的狠心呢?愚昧的婆婆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错。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下,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轻轻地合上《呼兰河传》这本书,不自觉的悲从中来。我真为这里面的`人感到悲哀,他们日复一日地生活着,从来没有任何变化,生活中也没有色彩和花样。周围的人又是那么冷漠和遥远,每个人之间仿佛都隔着一堵厚厚的墙,这样压抑的环境怎么能生活下去呢?这样的生活又是为了什么呢?

  从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作者无声的哭泣和呐喊,似乎想唤醒那些麻木的心灵……

呼兰河传读后感5

  童年是欢乐的,然而对这个人而言,童年是寂寞的;世界是美好的,然而对她而言,一切都是荒谬的……她就是萧红,在那时被世人扭曲了的三观下,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写出了带着淡淡苦涩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讲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里,呼兰河人的生活日常以及那个年代落后的思想。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热闹的呼兰河。庙会、街上的药铺、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绳、野台子戏等,以及那北方的独特风景,都给人留下了热闹非凡的印象。二、萧红和她的祖父在园子里、在家里的美好时光。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迷信、落后的封建思想。估计很多人读着小团圆媳妇那一段时是愤愤不平的,读到二爷那一段是一边笑一边揉发酸的鼻子,看到冯歪嘴子的故事则是完全哭了。确实,哪一篇文章不能打动你的心呢?

  萧红不只一次在书中说过:“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刚读时很奇怪,这么大一个院子,又有那么多房客,哪儿荒凉?后来,继续往下读时,从书中看到一句挺揪心的话: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越打得激烈,人们越说那声音凄凉。因为他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我想萧红对我们的`答复就是这个,她就是一个寂寞的旅者,她看着美丽的风景——祖父、萧军、鲁迅、端木蕻良一个个消失不见,只剩下她一个独自在灰暗中徘徊。第一个风景(祖父)的消失导致了她寂寞的童年。风景逐渐消失则是她对世界慢慢冷陌的原因之一。

  寂寞的童年,是因为第一个风景的消失。世界的荒谬,是因为没有足够了解自己,为自己把握良机。世界很美好,却很荒谬。

  坚强起来吧,最美的风景只有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6

  暑假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呼兰河传》。起初,我一听这本书的名字就觉得不感兴趣,但是读完之后,我立刻改变了对这本书的看法。

  这本书的前四个章节主要写了“我”生活的呼兰河小城是一个普通而简单的小城,“我”生活的无忧无虑:清晨,祖父和“我”读古诗;闲时,与祖父在院子里拔草、捉蜻蜓和蚂蚱;雨后,屋顶还会长出蘑菇……好不快活!但是后面的第五、六章节的画风突然一转,从原来的健康、快乐、自活泼变得伤感和凄凉。后面两章主要写了十二岁的`团圆媳妇,被她的婆婆打骂,最后被开水活活地烫死。让人看了非常的愤怒和惋惜。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作者自己和祖父早晨读故事的场面。每天清早,“我”就求着祖父教“我”念古诗,“我”越念越起劲,越念越不想下床吃早饭。祖父没办法,只好耐心地教“我”念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从我的动作、语言里,可以读出“我”是一个自由、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祖父的耐心和对“我”的慈爱。

  再从生活出发,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我们也很有耐心。比如,当我们遇到不会的难题时,爸爸妈妈会帮我们解开难题;当我们摔倒时,爸爸妈妈总是来扶起我们……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学会感恩!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让我出乎意料,也让我懂得了感恩,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7

  近日,我读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章。

  文中主要讲了“我”和祖父在花园里的`快乐生活。“我”在园子里每天跟着祖父,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溜平,其实,哪里会溜得准,只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所以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拿着锄头的“头”来铲。“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和奶奶在院子里种菜的情景:记得在我8岁那年,那天是个星期天,我在奶奶家里看电视,奶奶怕我把眼睛看坏了,就说让我和她一起去种菜。我和奶奶来到院子里,奶奶拿出菜种和工具,和我说:“奶奶给你一个任务,就是把奶奶下了种的土窝,你给溜平,好吗?”我高兴地答应了,奶奶下种,我给溜土,配合的非常默契,种完种后,奶奶又让我给地浇水,而我却拿着水管到处乱晃,边晃边喊:下雨啰!下雨啰!简直开心极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仅领悟到了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回想起自己的许多童年趣事,更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以后也一定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走出家门,去体验生活之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作家茅盾称它为“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在游泳的季节,应该会有许多男女老少,然而躺在那儿的萧红,却是寂寞的。从《呼兰河传》中,我又看到了萧红的童年是何等的寂寞!在寥寥数语的“尾声”中,我看到了萧红的内心: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了。

  这本书有讽刺,有幽默。刚开始读有轻松的感觉,可是越是往下读,越是感觉心一点一点地沉重起来。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都是一些像最低级生物似的可怜虫。这些屈服于传统的人是那么愚蠢,那么顽固,有的`甚至有点儿残忍。但是他们的本质是善良的,不欺诈,不虚伪,也不好吃懒做。

  小团圆媳妇是文中最为悲惨的一个人。虽然大家都用一些偏方想要治好她,可却把一个活生生、黑乎乎,名为十四其实不过十二岁的小姑娘“送回老家”了。

  萧红的童年便是在这样寂寞的小城中度过的。这在她心灵上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呼兰河传读后感9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回忆式”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女作家——萧红。

  著名作家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还真不假,瞧——文中的“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把一个淘气小姑娘的样貌活灵活现地展此刻了我的眼前。而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这儿淹死过小猪,闷死过狗,闷死过猫,也常常有鸡鸭死在这大泥坑里。按我们此刻的'观点,应当把大泥坑填平,而那时候的人民却认为应当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意的。真令我为他们的愚昧而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既欢乐,又寂寞。说她欢乐是因为她有一个那么疼爱她的祖父。她的祖父教她背诗背词,教她识别庄稼,陪她嬉戏玩耍,和她聊天对话。说她寂寞是因为她活动的地方就仅有那个大花园,一般情景下和她玩耍的人就仅有她的祖父。

  她的祖父博学多才,和蔼可亲。像她的祖父那么好的祖父我也有。记得我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不太好,经常考个九十多分。有一次,我被一道题目难住了,爷爷见了十分耐心地教我做题。我一开始还并不明白,但爷爷没有着急,仍然耐心地教我做题。在我和爷爷的努力下,我最终会了。

  《呼兰河传》读完了很久很久,我的心境依旧沉浸在那一片灰暗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窗外几束阳光从窗帘的细缝里射进来,在夕阳的照射下,书柜仿佛镶上了一层金边,格外吸引人。我悄悄地打开书柜,挑出了《呼兰河传》,在阳光的沐浴下心无旁骛地读起来了。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惨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萧红。正因为她那寂寞独特的童年生活才给了她灵感,她创造了一个个色彩鲜明的人物:顽强的冯歪嘴子,可怜的团圆媳妇,慈祥善良的祖父……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带着那个年代的印记,带着呼兰河的乡土气息。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一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骂她。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团圆媳妇“治病”,烧柴架锅,让她脱光了衣服,在锅里“煮”,她最后痛苦地死去。我看到这里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真想冲进去跟他们说明真相,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愚蠢无知。我对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同情、怜惜,为她叫屈。同时我体会到了旧社会愚昧、无知的恐怖,真是吃人的社会呀!作为女孩子,我很幸运生活在这个新时代,生活幸福,人人平等。

  我读这本书不像读其他书那样轻松愉悦,心情非常沉重,我见证了人物悲惨的.命运,也感受到了萧红童年的寂寞、呆板。“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萧红如是说。可见,《呼兰河传》是她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故乡和灵魂的安生之处。

  合上这本书,我回忆着,我感受到了萧红浓浓的悲情愁绪……这种愁绪像有魔力,它抓着我的心,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这就是这部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今天我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我请大家买这本书时,请认准“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评价说:“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还有许多教授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评价。

  受语文课本《火烧云》这篇课文的影响,本以为是很温馨的,没想到却很悲伤。

  那里的`人很迷信、无情、麻木无知。因为小团圆媳妇的死,与其是病死的,不如说是被逼死的。一开始婆婆把她打病了,然后给她跳大神,大神让她当大众洗三次澡,先是大神让小团圆媳妇脱衣服,小团圆媳妇不愿意脱,她的婆婆命令四个人把她衣服撕了,然后把她抬进大缸,大缸里全是滚烫滚烫的水,一开始她挣扎,然后大神要往她头上倒热水,小团圆媳妇昏了过去。人们都以为她死了,便没了兴趣,大部分要回家,大神为了提升大家的兴趣,便拿一根针在她手指上刺一下,她就醒了。后来每倒一次就昏迷一次。跳完了大神,病还没好,就给她抽贴,又为价钱啰嗦了一大堆,后来又想让她活着,又啰嗦了一大堆,说什么七八岁就用两三两银子给订下来,如果死……最后才付了钱。

  磨房里还住了冯歪嘴子,他后来成了家,有两个儿子,最后他媳妇死了,冯二成命运也一样。

  我觉得那婆婆太可恶了,我甚至有点同情小团圆媳妇,我觉得我们应该远离迷信,相信科学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说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有人说书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桥……总而言之,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即使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三天不读书。

  我认为的好书是能够让人们懂得道理的,是能让人们学到知识的,是一看就能让人沉迷的。如:《骑鹅旅行记》、《狼王梦》、《草房子》、《呼兰河传》……而最让我动心的.就是这本《呼兰河传》了。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张乃莹(萧红)在呼兰河城的童年往事、与邻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朴素的笔调,真实而动人的向我们讲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的社会生活。并且向我们揭示了传统意识对人们的束搏和危害,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这本书共七大章,前四章写出了呼兰河城的风景和风俗,后三章描写了三个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冯歪嘴子这个人物。他的生活环境十分贫苦,即使他遭受着人们的唾弃和讽刺,他的生活态度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努力活着。

  他让我知道一个道理,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无论别人怎么骂你、说你都不要去理会,和往常一样生活,才能坚强的活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还使我迷恋,如果你们想看一看作者的家乡的风景和习俗,就去买来读一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这周我读《呼兰河传》这本书,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

  这一段中记录了萧红和祖父的许多趣事。她和祖父一起种菜,一起浇水,一起抓虾,一起吃水果,一起玩藏帽子游戏。虽然她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她有一个好祖父,一个大园子,一段美好的童年生活。这一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祖父的怀恋与对美好童年性生活的回忆。

  萧租父的园子让我联想到了爷爷奶奶的菜园,那儿也有我的许多童年记忆。爷爷奶奶有几块很大的菜地,菜地里种满红薯、花生、香菜、玉米、番茄、茄子、辣椒…它们各个长势惊人,每次回老家都可以看见几种长得又大又肥的菜。冬瓜像个穿了绿衣的大胖孩子,在田里呼呼大睡;留着长胡子的玉米见太阳出来了,咧开大嘴笑了,露出满嘴大金牙;水淋淋的番茄、茄子像一颗颗大宝石,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七彩的.光。我像萧红一样在菜地快乐地玩耍。夏天,我把干草一掀,绿的、褐色的蚂蚱像一架架小飞机“呼”的一下起飞了。冬天,我在大棚里帮爷爷奶奶种黄瓜,我把黄瓜苗从小盒子里一个个转移到小块土坑中再盖上土。秋天,我爬上树干,把一个个硕大的果子摘下来。

  《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还感受到了萧红对祖父的怀恋。是呀,我也一样向往田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已经很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一本非功利性、纯粹是为了读书而读的书了。

  越长大而离文学越发地远,从前孩子式特有的好奇和打量世界的目光都快记不清、学不来了。

  想到之前看《苏菲的世界》,虽然只看了寥寥几章,但是确实有一种仿若当头一棒、大梦初醒了的被惊异了的感觉。它说,当我们逐渐长大,学会如何得体讲话,如何成熟思考时,意味着我们早已习惯这个世界,也就意味着不再时刻好奇而把它当作理所当然了。用书里的话说, a pity thing 。

  当时读完觉得似醍醐灌顶,但又有几分落不着边。现在看完《呼兰河传》,倒是有所感却觉得难过。

  书中关于植物的、气象的、细节性的物品等等的描述,要么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要么让我不知所云。因为我早不用好奇的、细心的眼光观察世界了。我不知道黄瓜如何长在蔓上,蔓又如何延伸,又各有什么形态;我不会想到书里描述的六月的黑天、七月的红天,八月则空荡荡一片;原来下雨了会有烟冒出树顶,冬天大地被冻裂了。

  早远离了真正的文学,那些描述、那些美的动人的话都看不见了。能造成美的修辞,我眼里的.样子却只能是幼稚的写作方法,狭隘不堪。用那么多的事物搭配上颜色,看到“黄金的太阳,雪白的月亮”都叫我觉得很好,只能让我害怕惊惧。

  方言是很有趣味的,也是不能摒弃了的。之前学古代汉语,就庆幸自己是个南方人,现在读完呼兰河,也更觉如此。方言是个多幽默、多亲切,又多么贴切的东西。

  最后慨叹一下萧红真的很厉害,过去看到这个名字只想到那些后人给加的名头和风传的情事,真正静下来读她之后,只觉得她是一本真该读的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开学初,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它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小故事。

  那时的豆腐是奢侈品,晚餐时若能吃一块豆腐,那就是非常美好的事。有一些买不起豆腐的穷人家,他们小孩的梦想就是开豆腐坊,甚至有一个人倾家荡产,宁愿自己破产,也要去买一个豆腐吃。这其中表达了穷人的悲惨境遇,他们的`一生就是那样,省吃俭用,连一块豆腐也买不起。

  女性在旧社会的生活可以说是很悲哀的。在庙会上,人们在老爷庙里都是很虔诚的,但是在娘娘庙,人们一点都不敬重娘娘,只有为了向她讨子讨孙才稍微拜一拜。这也反映了当时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书中还讲到了一个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她本来好好的,却被折磨,挨打挨骂,被虐待,她的心里其实是很委屈的。她想回家,却被人们说她身体里有鬼,要驱鬼,什么民间偏方都不灵,最终被逼到了烫水里“洗澡”,还是被折磨死了。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事来反映女人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命运。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这三个小故事只是书中的一个小缩影,但表达了这位女作者对于旧社会的愚昧、落后、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是当时社会中难的一见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生活非常艰难。新旧对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女孩子们也不受歧视了。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女孩子们要自强,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萧红与《呼兰河传》(二)04-1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9-1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2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21

《呼兰河传》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读《呼兰河传》(作品赏析)04-14

【精】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04

关于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1-14

【热门】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1-16

【荐】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