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11-29 08:06: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华11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华11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东汉末年,奸臣当道,主上蒙尘,一位家道没落的皇族后裔,一位多谋多疑的乱世奸雄,一位胸怀大志的少年英豪,一位抱着复兴汉室的报复,一位怀着改朝换代的野心,一位带着振兴父业的梦,各自踏上了实现理想的路。

  这便是《三国演义》。它的故事我们自记事起就有所耳闻了。其中,我读罢后最有感想的便是诸葛亮这位神机妙算,似神似妖的人物了。

  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他只是个每天躺在床头,嘴中吟唱着“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读书郎,小鲜肉,但他已知天下三分。而早在诸葛亮还是位莘莘学子时,他便与一道学习的徐庶等人不同,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观其大略,因此他的'才能比其他人高一等,所以,“卧龙”这个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诸葛亮也是位有自尊,有自信的人。刘备三顾茅庐,才最终得以见诸葛亮一面并劝其辅佐自己,匡扶汉室,这说明诸葛亮自尊,他不甘被别人一叫便应,对别人唯命是从,他要别人对自己恭敬,再去恭敬别人。诸葛孔明这个人在出山之前,长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管仲和乐毅是和许人物?他们都是一代治世能臣,他们都是一代绝代智将,亮将自己比作他们,便说明他坚信自己也有治世的能力,自己也是位绝代智将,这说明他自信。

  而他这自信,绝非是自负的表现,而是恰到好处甚至是贬低的比喻,我们从书中或是从小听到的著名故事中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位诸葛武侯的超高智商和知识渊博,他是位料事如神而又用兵如神的天才,在古代人民眼中神一般的人物,是令敌人胆丧,让敌人看见就害怕的强者,他是位一人当抵百万师的神明,前者在那刮着秋风的五丈原上远远回荡的“我有头否?”中隐隐浮现,后着则由那已被黄沙侵蚀的古城之上的琴声述说。同时,”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借东风”,“三气周瑜”,“木牛流马”和那让我们历历在目,无懈可击的激将法也将这位丞相的智慧永远地留在了神州大地。

  而诸葛亮除了有这样令人无可比拟的超凡智慧之外,也有他那被人歌颂不止的追求公平公正和体谅人民的心。挥泪斩马谡,是他在情谊与国家法律之间的最终抉择,自贬官职,是他在民心所向和高位厚禄之间的坚毅决定;在五次北伐时,诸葛亮也常常考虑到战士们的内心,每次班师后都会等几年之后才再度出击,并将取胜得到的金银财宝大部分分给士兵们,只为对得起他们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命运。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此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不仅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还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道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小在他们心灵上播下决心攀登科学高峰的种子。

  每学期初我都结合阅读教材,把一学期要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确定下来,包括读多少课外书,读哪些书,如何安排时间等列入到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对于他们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课外读物,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写作所服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这就告诉我们作文教学无法孤立而行,它必须根植于阅读这一土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所以课外阅读中也要做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上好书推荐课,课上或是由老师向学生推荐书目,或是由学生之间彼此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第二步是好书共读阶段,在阅读时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选择相应的读书方法。同时指导学生记采蜜本和读书笔记,对于书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还有名言精句等都记录到采蜜本上,以备写作是运用。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指导学生把自己读后的感想也就是读后感写在读书笔记上。这样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三步是召开读书汇报交流会。读书交流会是学生读书成果的一个展示阶段。交流会上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以及读书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本学期我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进行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交流会中的第一节汇报课。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今年寒假,我看了《三国演义》原著版。《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作者为“湖海散人”罗贯中。

  三国演义全书共120回,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描写,一直叙写到公元280年司马炎统一天下为止。话说东汉末年,朝政日非,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官府残酷剥削百姓。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黄巾起义爆发,动摇了东汉封建制度的根基。随后,董卓入京、曹操胁天子以令诸侯,于是诸侯割据,天下大乱,战争不断。200年袁曹官渡之战、208年曹孙赤壁大战,之后210年曹孙合淝会战、214年刘备入川蜀、219年曹刘汉中之战和荆州争夺战、222年吴蜀夷陵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9年孙权称帝建吴,自此,三足鼎立的局势正式形成。而诸葛亮北伐却不能灭魏、曹丕南征却不能吞吴,证实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263年魏灭蜀,265年晋代魏,280年晋吞吴,结束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天下终于三分归一。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有气吞山河的英雄豪杰,有深谋远虑的智士谋臣,有舍己为主的忠臣良将,有万夫莫敌的.勇士猛将……从诸侯纷争到三国鼎立再到三分归晋,他们演绎了一篇壮丽的史诗!

  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如魏国的曹操、曹丕、司马懿、郭嘉、张辽;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刘禅、赵云、关羽、张飞;吴国的孙权、甘宁、黄盖、周瑜、鲁肃、陆逊……三国演义着重描写了关羽、诸葛亮等人。如关羽,书中描写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处,突出了关羽神威勇武的特点。而诸葛亮,则是书中着重美化的人物。“舌战群儒”、“借东风”、“空城计”、“锦囊妙计”、“八阵图”、“草船借箭”、“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等处,突出了诸葛亮是个天才政治家,有预见性,通晓天文地理、对敌情了如指掌。

  263年魏灭蜀,265年晋代魏,280年晋吞吴,结束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至于我们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那将是另外一个话题。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每个人多多少少有所了解。《三国演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浩瀚诗篇,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婉转华章。读之,荡气回肠;品之,意犹未尽。一壶老酒,一部书籍,是一种快意的享受!

  其实,这讲述的是曹蜀吴间的古代战争,“领导人”可以说是“爱美人更爱江山”。刘备阀吴的经历可见一斑。一次,刘备攻打东吴,东吴预感会遭受灭顶之灾,便把在东吴的刘备的孙夫人作为一剂清凉之药还给刘备。我想,刘备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口里中会有些许的哽咽,但是他是一国之君,是蜀国百姓的“领导人”,虽然心里发怵,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公子多情,江山如画,一个是自己的夫人,一个是偌大的领土,这在内心中该如何平衡?我想应该是理大于情。事实就是他没有停止阀吴的步伐,雄狮百万战东吴。可惜的是他有点盲目自信,没有听军师诸葛亮的话,最后被东吴新任大都督算计,最终兵败。

  就像现代打仗有参谋,古代打仗有军师或者都督,领导人有领导人的“战略领导力”,军师各为其主,讲究的是一个“智”字。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是一个高深莫测的智者。而且诸葛亮极具创造性。赤壁之战,因为曹军水师不善于船上作战,曹操听人建议,把攻打吴蜀联盟的战船连在一起,稳如陆地。东吴大都督周瑜和刘备军师诸葛亮比拼智力,各自在手上写解决之计谋,结果两人都写了一个“火”字。那一刻,两人有瞬间的惺惺相惜,但是周瑜心胸狭隘,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这不,听到诸葛亮可以“借东风”之后,他开始刁难诸葛亮。他以缺少弓箭为由,让诸葛亮老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但他没有老老实实造箭,而是开始了极具创造力的草船借箭。那日天有大雾,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特点,他让众多草船开到曹军的领地附近,命令船上的军师摇旗呐喊。曹操以为有敌军来攻打己方,但是有大雾看不清,于是命令弓箭手射箭阻挡。诸葛亮闲坐船中,与鲁肃开怀畅饮。他不一会儿让船的另一面受箭,最终,诸葛亮“受”到了十万多支箭,满载而归。

  三国多交兵,受苦最深的其实还是老百姓。三国是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时代,铁马冰河,折戟沉沙。战争爆发,有多少百姓陷入水深火热?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让世间和平,让百姓安康”理应成为一句永远的口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动乱的三国让我们反思的是珍惜现在的和平,珍惜现在的舒适,爱中国,爱亲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我最喜欢的经典文学《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老师,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老师、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老师,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老师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老师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今年寒假,我利用10天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智勇双全的关羽,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有老奸巨猾的曹操......

  我对诸葛亮印象颇深,他是蜀国君主刘备的军师,字孔明。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我对他舌战群儒一事很感兴趣,他受到刘备的嘱托,去劝说东吴之兵合力抵抗曹操,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孙权和他的手下的一大群谋士、战将。他和鲁肃一起过江,并且凭他的机智和雄辩的口才赢得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让我联想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他来拜见赵王,赵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来交换我的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觉得你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和氏璧,却不把城池给赵国,怎么办?”赵惠文王忧心忡忡的问。蔺相如说:“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去比较好。”蔺相如自告奋勇到了秦国之后,把玉给了秦王,他对秦王说:“虽然这块玉是赵国的稀世之宝,但有一些细微的瑕疵,请我来指给你看看!”秦王一听:“有瑕疵?快指给我看看!”蔺相如拿到玉,连忙说到:“你要是不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我就与这块玉撞墙而死。”秦王怕损失了这块玉就放了他。五天过去了,当秦王举行礼节时,蔺相如连夜把这块玉送回赵国去了。秦王一听玉已经被送了回去,十分生气,但也佩服蔺相如的英勇顽强,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让他回赵国去了。

  《三国演义》还有许多诸葛亮的故事,比如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一个聪明绝顶、机智过人、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形象跃然纸上。透过他向我们展示了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纷纷扰扰的三国鼎立之事。我就是通过主人公孔明的这根主线通读全书的,让我遨游在三国的纷争之中。

  当然,蜀主刘备也是我学习的一个榜样,他见贤思齐,为了将孔明请出茅庐,亲自三次拜访,不达目的不罢休,这表现了一个帝王对于人才的渴望,对于学识的向往,他是那么求贤若渴,这教会我在学习中也要有他的这种精神,不断地向别人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中国上下五千年,中间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更迭,波谲诡秘的时代旋涡激发了文人们的创作热情,交融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文化火花,《三国演义》就是描写这么一个四分五裂、群雄争霸的时代。自古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涌现了关羽、诸葛亮等忠臣英雄,流传着一个又一个波澜惊起的生动故事。

  《三国演义》让历史变得富有戏剧性,因为其中的情节总让人始料未及,却又赞叹不已,也使得人物的描写刻画更为鲜活灵动。就比如,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让人意想不到,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机智多谋。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让历史摆脱了其乏味性和枯燥性,更加深入人心。

  说到人物,我不得不先提及一下曹操,他总是被人骂作“奸雄”,但我并不认同。曹操从小就志向远大,年轻气盛时就有刺杀董卓的英勇行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平定北方,渴望一统天下来兴复王室,只为一个字——忠。纵使他独揽大权,杀害朝中大臣,也不可以否认他对王室的忠,以及他的雄图壮志,所以我愿称他为“枭雄”。

  一生忠于一事,让人不禁联想到忠义并存的'关二爷,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一幅气势凛然的大将风范。想当年温酒斩华雄,诛文丑斩颜良,过五关斩六将,封金挂印,一生几乎无人能敌,荣得“武圣”称号。降汉不降曹,不顾曹操重金挽留,奔赴千里归蜀,可见其忠于故主,且还不是一般的“忠”,才会得到曹操的器重。

  国家要强不仅要有忠将,还要有忠臣。说到忠臣,就会想到千古忠臣——诸葛亮,他将自己一生都献给了蜀汉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美地道出了他的一生。曾记否,那一年,白帝城托孤,接过了兴复汉室的重担。为此夙夜忧叹,导致一夜白头,只为报忠。后平定南方,六出祁山,与老对手司马懿展开了多次较量,七擒孟获,只为收取那一方之地。临死前还托付好一切,才有了蜀汉后来四十年的发展。为了汉室,想让蜀汉这盘“残棋”反败为胜,一生都在逆天改命,可谓是倾尽自己的一切才能,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一个忠字。

  品读三国让我感触极深,引发深思。如果我们国家每个人都能做到忠,那会是一个多么强盛的国家啊!现在有太多人为了利而失了忠,这是不可行的,我们可以没有曹操的雄图壮志,可以没有关羽的高超武艺,可以没有诸葛亮的机智多谋,但我们必须要有他们的忠,让祖国更强,以正确的姿态去面向未来,迎接挑战!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我有许多喜欢的书,有《神秘岛》、《百问百答》……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明清时代的一部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它里面有近两百位人物,有阴险狡诈的曹操、有心胸狭窄的周瑜、有武艺高强的赵云、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骁勇善战的吕布……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张角三兄弟领导农民起义造反。刘备、关羽、张飞在这时相遇。三人从此互相照顾、同床共枕,虽然并非亲兄弟,但是似亲兄弟。刘备双耳过肩,双手过膝,他是桃园三结义中的大哥,他诚心诚意,礼贤下士,毅力非凡,尊敬自己的祖国——蜀国;关羽身高2。05米,胡子长达二尺,满脸通红,有一双丹凤眼、一对卧蚕眉,是刘备的结拜二弟。忠心耿耿,仗义行事的他跟着刘备打天下;张飞有一对豹子眼,满脸络腮胡,桃园三结义中的小弟,与刘备和关羽一起为国出力。这三个人意气相投,结拜为兄弟,共同谋化恢复汉室,保卫国家的计划。

  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却也有团结互助的精神。记得去年暑假,爸爸带我一起去旅游。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却阻止不了大家前进的步伐。我们随当地导游团队一起下车步行至目的地。一位阿姨放慢了脚步,有气无力地说:“我不舒服……”这下大家茫然了!忽然一位伯伯说:“别紧张,让我看看!”大家纷纷让出道来,让伯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阿姨身边!伯伯动作利索地检查起来,接着说道,“是中暑了!”这时边上开炸了,“我有霍香正气水,”“我有人丹,”“我去买冰绿豆汤……”随后,大家把阿姨搀扶到阴凉处,有人擦汗,有人递水,有人揉背……此时此景把我感动了,我扯了扯爸爸的衣角,点点头笑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素不相识的团友,竟然如此地热情,没有一句怨言!这个临时团队酷似一个小家,你我相互帮助,相互搀扶,团结友爱。正如桃园三结义他们每个人之间互相友好,互相关爱,互相理解,真心相待。

  《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真谛。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三国演义》就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多少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大浪中翻滚着,留给后人深思熟虑。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其中最好看的就属《三国演义》。在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羽。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每每读起有关关羽的故事,都让我感慨万千。关羽攻打樊城时,不慎被毒箭射中,毒侵入骨头,据说后请来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刮骨疗伤定要先去其肉,这种痛已不是常人能承受得了,何况还要刮骨,每每想起都觉得寒颤。可关羽仍饮酒吃肉,还和别人下棋。周围的人都吓得捂住眼睛,血流了一盆,关羽依然从容不迫,一声都没叫出来,仿佛刮骨疗伤的不是他,可见关羽的气魄雄浑,威猛刚毅。想起我以前打针、输水时,就好像要了我的命,“雨”哗啦啦地流,真是太惭愧了,相比关羽刮骨疗伤的'痛,我的痛根本不值一提。小时候,有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了总是腿痛,嘴边总挂着:“哎呦,痛死了。”之类的话,搞得家里人个个担心不已。哎,我真是太不坚强了,一点点小痛就呻吟,还搞得家里人不安生。关羽的从容不迫值得我好好学习。

  这本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因为有了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才能在那个混乱时期立足。有一回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意耍计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是周瑜故意刁难自己,但他没有生气。那时,只是东吴和蜀打算联手打败曹操。如果这时挑破周瑜的诡计,必定要伤了两军和气,所以诸葛亮便答应了这屋里要求。可十万支箭,即使从早做到晚,也未必能做好,怎么办呢?这时,诸葛亮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耍个草船借箭,轻松拿到十万支箭,周瑜的计谋没能实现。诸葛亮的沉着冷静,顾全大局真是无人能及。一次数学期中考试,我遇到一题不会写的,急得满头大汗,浪费了不少时间在那道题上,好不容易匆匆忙忙把后面的题做完了,再回过来做这道题,依然是整不出思绪,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不仅这道题错了,还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如果,我能像诸葛亮一样遇到问题是沉着冷静,或许那道题还有些许希望;如果我能像诸葛亮一样顾全大局,或许那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题目就不会错了。

  书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读着一篇篇故事,脑海中浮现出一场场战役,品味着古代人行军打仗的智慧,这何尝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话说三国,各路英雄豪杰,不胜枚举。要论其中翘楚,非诸葛孔明莫许。作为诸葛“半仙”的铁杆粉丝,他的英雄事迹我可以说上三天三夜!可你若认为我今日是为了“吹捧”偶像的无双智谋,那可就失算了。预知详情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镜头回放——与亮同行

  冬霭沉沉,四面大雾环绕,曹营诸将尚在酣睡之中。忽然,只听擂鼓之声犹如天雷滚滚,从江上传来。曹操大惊,乃知蜀吴联合来犯,忙召弓箭手速速赶来,万箭齐发。不料诸葛先生早有准备,命草船一面受箭后立马调转方向,让另一面船身也来受箭,待草船“借”满箭后,喊过一声“多谢曹丞相!”便欣然离去。望着满载而归的诸葛亮,望着眼前如期而至的十万之箭,本想借机陷害诸葛亮的周瑜自叹不如。

  气度不凡——可敬可叹

  初读《草船借箭》,我只觉诸葛先生是位神机妙算、临危不惧的谋士。可在反复咀嚼这篇课文后,我逐渐对诸葛亮这位英雄有了别样的看法——气度不凡。想那诸葛亮何等聪明,岂不知周瑜对他有谋害之心。但他并不揭穿周瑜,而是将计就计,把自己的实力展现给周瑜。而且在借箭成功之后也未曾骄傲,借机打压周瑜,而是以大局为重,联合周瑜合力抗曹,可见诸葛先生气度之宽广。

  退而结网——身体力行

  诸葛先生有此等气度,我作为他的铁杆粉丝若只知不学,那岂不失职?暑假如期而至,我与弟弟闲来无事各自随性作画,起初我二人有说有笑,但不知怎的',弟弟的眼中流出泪珠,口里也渐有呜咽声,我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上前一看——原来弟弟作画的本子乃我的暑期作业。估摸着因为上回表妹在我的字帖上作画被我狠狠训了一通,弟弟意识到自己也“闯祸”了。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认认真真完成的假期作业被弟弟弄得一团乱,气不打一处来。刚要开始我的“河东狮吼”,一个念头跑进了我的大脑:诸葛先生知晓周瑜要陷害他,他也不生气、不计较,我的偶像有气度我也得有,更何况弟弟用铅笔作画,擦掉也不是件难事。如此想着,我便抱起弟弟帮他擦干眼泪……

  气度,让英雄更显魅力,也让我更具胸怀!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我以前是不爱看书的,特别是所谓的名著,每次只要一看书,就犯困。可现在,我很爱看书,简直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这是为什么呢?

  记得有一天,闲着无事,就随手从书柜上拿了一本书——《三国演义》,当时,我很好奇,不知“三国”是哪三国,一个中华民族怎么会有三个国家,“演义”大概就是故事的内容了吧!我翻开这本书,第一章就是“桃园结义”,看着这四个字,我感到莫名的熟悉,原来在小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程老师已经跟我们讲过这个故事了!我不由自主地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看了一下目录,故事的名字真精致,真新颖。我一口气就看了四章的内容,却一点儿也不要睡觉,反而更想看了,更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我喝了一杯水,就继续往下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书,我也看了一半了,我没有感到半点疲倦,只是打算着明天接着看,一定要把书看完。

  整本书围绕三国时期魏、蜀、吴发生的战争故事,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众多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故事情节善于变幻,匪夷莫测,令读者的心随之兴奋伤感,难以捉摸,作者罗贯中采用记叙、讲述等写法,把故事描写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但之余又不免让人有想象的`空间,这部举世闻名的作品,其中心寓意也非常深刻。利用这场激烈的战争,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表面上是说:诸葛亮那样的才华横溢以及当时社会的人才济济,但是它一语双关,更深一层含义是说:战争给人们、给家园、给生命都带来伤害,不能伤害那些无辜的生命,否则天理不容。其中心意象告诉人们: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能一味的横冲直撞,要考虑后果,随机应变。另外,这部书最大的一个亮点,莫过于它的人物了,大概归纳如下;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或“直”),神机妙算、机智勇敢、富有正义、悲天悯人。

  读三国,品味三国演义中的风情与豪迈,在我心中豁然开朗。我爱三国中人们身上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那些热血男儿骨子里所拥有的坚贞不屈!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6

《三国演义》读后感07-24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0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9-21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7-2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8-14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10-01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8-0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5

三国演义读后感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