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读书笔记

时间:2021-09-15 14:57:2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勇气》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勇气》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勇气》读书笔记

《勇气》读书笔记1

  如今每年暑假总有一本教师必读书,今年也不例外,学校推荐了一本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写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初始一看这书题目,高!大!上!教学勇气,我们做老师的每一次进讲台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哪怕现在我站在这三尺讲台已过十年,每当看到那一张张陌生的熟悉的脸,总有那么种新鲜感,更不用说次次教室人相同,节节课堂知识却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识也总要想出不同的学法。

  可是很遗憾,不知道是我这个理科生阅读能力太差,还是美国教师的课堂观念与我跨度太大,《教学勇气》这本书,我读到越是后来越是迷糊,字倒是认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书本内容与现在自己的教学生活相联系,我是怎么都理解不了。唯一让我有点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种恐惧的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帕尔默在这两章中以艾伦和埃里克的不同经历及自身如何面对一个“地狱学生”的教学实例来论证,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备的强大自信及无所畏惧地面向全体学生,不拘受于个别学困生或个别事件中,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我归之于师生间的相互诚信。

  教师,一门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职业,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享有最高评价的美誉、最温馨的爱称,在学生时代,老师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个“师”的印迹,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向往,有感于此,自己在中学生涯最后一次班级聚会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宣称,将来要做一名好老师。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也有很多的无奈、恐惧。

  一、信心源自于一个很多“第一”的班级

  我教书生涯中第一次班主任是接一个初二班级,当时刚接班就有不少初二老师提醒我了:这个(6)班“家底很薄”,要好好干了。我知道我所带班级成绩不好,可绝没想到差到如此。这个班给我带来了很多“第一”——倒数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门主课,三门倒数第一,数学倒数第二。每每想到这些我起初只能沉默,我为我自己找理由、找借口,逼到最后我对自己说压力就是动力,有挑战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如此安慰自己。调整心态,总结、反思、批评、谈话、教育,我在疲惫之中充满了期待,可是在后面的考试中,五门课,三门倒数第一,现实总是那么惨酷,可是让自己心安的是,自己所教的科学这次总算没垫底,虽然也是那么惨淡。做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信心,哪怕再糟糕的情况,如果连我都丧失了信心,那我的学生们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学海的“彼岸”。

  二、耐心磨练自“懒”人遍布的班级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一届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字就是懒。卫生懒,开学初每每进教室随处可见纸屑乱丢,后面的废纸篓里总是空荡荡的,而在它旁边却倒处是零食袋等垃圾,屡教不改,往往还查不到丢垃圾的学生。体育懒,开学体育课没上几节,体育老师来抱怨了,我们班学生太懒了,做操手脚伸展不开,跑步跑不动,连排队都是东倒西歪的。于是我很“光荣”地成了体育老师,每每体育课前总要训话。作业懒,抄作业、不交作业、作业中有空白、作业不认真等等,每个任课老师都诉苦过,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这班主任所教课目的作业,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督促订正、补写作业就差不多占了我一半空余时间。帕尔默遇到的是一个“来自地狱的学生”,而我则面对的是一群。家校的联系让我更受打击,在家时父母根本没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心中不由恼火,我在学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费无数的口水,都让学生到家全败在了家长上。可埋怨归埋怨,工作还得继续做,谁让我是做老师的呢,全当小孩子健忘,耐心着教吧,罗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战胜利都要八年。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从不觉得自己是所谓的园丁,是所谓的蜡烛,更不是什么工程师,我只是希望尽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给学生们;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当年的启蒙老师们一样,让更多的学生能记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将来我的学生能放飞我所未能完成的梦想。这些就是我坚持在教学前线的勇气。

《勇气》读书笔记2

  很少有这么一本书,看的时候想极力否认“怎么可能开什么玩笑,我不信”,但鼓起勇气看完后,又会觉得他好像是对的。他把行为撕碎,露出人内在的心理需要,赤裸裸血淋淋,你才发现自己也被骗了。而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带你一步步认识自己,获得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有3个重要的心理学观点,贯穿了全书

  01、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对过去的看法才决定你的人生。

  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比如:你在咖啡厅看书,服务员把咖啡洒在你新买的衣服上,你忍不住发火吼起来了。按常理说,是因为服务员的行为引起了你的愤怒情绪,没毛病吧【原因论】。但阿德勒认为你是为了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了愤怒情绪【目的论】。

  思路是这样的: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服务员,进而让对方认真听你的话,为了这个目的,你捏造了愤怒的情绪。即便你不大声斥责,服务员可能也会道歉给你擦擦,你也预料到接下来的行为,但为了快点同时引起对方的重视,你选择了愤怒这种方式。“怎么可能,那会哪有时间,怎么可能思考选择”。确实,情绪肯定不是思考得来的,但它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如果这时候你喜欢的人/领导突然出现了,你还会愤怒的大吼大叫吗?不一定了吧!也就是说那一刻的愤怒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原因其实是目的,是为了逃避或呈现更深层需求而伪装出来的挡箭牌。正视痛苦和恐惧,心理学上有一种疗法叫“延迟暴露”,反复回忆过去的经历,时间长了会减少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改变赋予它们的意义。然而人们常常下决定“不改变”,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现状找理由。很多人想做的事一直没做,实际上是想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失败的现实,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想一想,多少人都是这样的!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现状带来的“不满”,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

  02、理想的人际关系,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聚焦于自己的课题。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任何烦恼都会有他人的因素,而且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

  首先,聊聊自卑感,也就是对自己的价值判断。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对周围人抱有竞争意识,凡竞争必有输赢,那就势必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下去就容易产生自卑情结/优越情节。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或无法祝贺亲朋好友取得的成就(有也无可厚非)。这是因为站在了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真心祝福。把自己从竞争比较的怪圈中解放出来,正视自己的价值和成长。

  然后,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

  最后,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

  怎么分辨?只需考虑“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不要害怕被讨厌,有人不喜欢你,并不是你的课题。同时,也不要过多干涉别人的课题,比如父母为孩子做决定。

  03、过好当下,是生活的真谛!

  (1)自我意识过剩,反而会束缚自己。

  一味在意“别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生活方式。担心自己出糗,担心说错话,担心别人怎么看我,都属于自我意识过剩。怎么调整呢?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有3个方面: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诚实的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这个容易和自我肯定混淆,简单来说,自我肯定是对60分的自己说“这次运气不好,我一定能拿100”,自我接纳是“诚实接收60分的自己,并思考如何接近100”,不必悲观,关注可以改变的就行。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时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相信)。这点很难,需要熟练掌握课题分离。他者贡献:为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手段,即“我对他人有用”。

  (2)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具有“优越性追求”的普遍欲望,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就像登山,总想着到达山顶,但没能到达山顶呢?该怎么办?这是对人生一种“线”的理解,阿德勒建议我们把人生理解为“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在每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所有的人生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人生很简单,要认真但不深刻!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阿德勒给了我们“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建议,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阅读这本书,就是不断推翻认知并重新思考的过程,书中有很多新颖的观点,能真正理解并受用还需要多年的实践!

《勇气》读书笔记3

  前段时间读完了一本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书的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副标题,吸引我的是书里面新颖的小标题,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以及"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这些充满成长性的观点正投我所好。

  贯穿整本书的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以对话录的形式展现。书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着阿德勒,青年就像是个愣头小子,没大没小地不断质问和怀疑着智者的说法。

  谈起心理学,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点的还会知道荣格,但是大多数人听到阿德勒的名字都会一头雾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本书都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数《超越自卑》了吧,传说阿德勒其貌不扬,身材矮小,成绩还不好,三岁时弟弟死在他身旁,两次被车撞,五岁差点死于肺炎,可以说命运多舛。他有足够的理由自卑,但他却成为逆袭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帮助别人超越。

  阿德勒想让我们超越的第一道坎儿叫"过去",精神分析疗法喜欢挖掘人的曾经,将如今的心理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于"创伤"这个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纠结于过去,就会陷入"决定论",仿佛命运已被"决定",无法改变。阿德勒甚至大胆地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句话就像一声棒喝,令人豁然开朗。我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不是完全客观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解读都不一样,爱迪生在找到最合适做灯丝的材料之前,尝试过一千六百种材料,而他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只是知道了这一千六百种材料不能做灯丝而已。"这是安迪生赋予失败的意义。一千六百次的失败才造就一次成功,而那唯一一次的成功足以改变世界。失败至少让我们知道了此路不可行,如果只是赋予这样的意义,是否会让人更加坚强?

  阿德勒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例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有意放纵,目的是使他人妥协。按照这个思路,"心理创伤"的概念被创造出来,是否是为了满足"逃避责任"的目的?前两天读到李笑来的一篇文章,谈到"英语思维"是否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英语思维"纯属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为许多人因为说不好口语而编撰的借口呢?这个观点提供了我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视角,或许主动权一直在我们手上,我们只是一直不愿承认因冲动和懒惰而闯下的祸罢了。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不过,我觉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是人际关系,他甚至大言不惭地宣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用"目的论"解释的话,讨厌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越惧怕受伤,就越会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阿德勒还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们错误地评价自我价值,我们无法轻易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诠释来改变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他主张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赛,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进,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他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叫做未来。人生由一连串的刹那组成,时间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旧梦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会压慢我们的步伐。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书中有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有,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很多观点都让我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读起来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读完,可读完后,你却希望再多读一遍,慢慢咀嚼,让回甘在脑中持续得久一些。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在于这本书带给人多少新思考和改变,我相信,等过一段时间再读它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我已经潜移默化的在实践着其中的教义,会有更深的共鸣。

《勇气》读书笔记4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 “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严格地说,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作教育。若不是着眼于素质,仅仅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训,不可妄称教育。若挂着教育之名而实际上对素质起了压制、扭曲、摧残的作用,那只能说是伪教育和反教育了。”我们也可以用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教师自己千万不能失去心灵,也千万不能失去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引导。“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这就是“经师”和“人师”的区别。

  教学空间中的六大悖论

  教学空间一方面是指师生共有的物理空间,又指围绕学生和教师真正探索的主题建构的感念框架,以及期望达到的情感气氛、引导师生探究的基本规则。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有助于教与学设计的六大悖论原理: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这个界限由手边教材中的问题、文本、资料等来确立,在界限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但又围绕主题;同时,教学空间又是开放的,如果说界限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旅程有个目的地,那么开放则是提醒我们会有很多条路可以让我们到达终点。

  2.“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气氛的。”开放的空间是一种解放,但同时又增加了在未知方向中迷失的恐惧,适度的紧张可以防止我们在空间中迷失方向。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队的意见。”在团队中,需要个人的声音,只有当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教育才有机会产生。但同时,团队不应只是个人表达意见的论坛,它应该也是一个团队意见被综合、完善的地方,也就是说,应该有团队智慧火花的迸发。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学生的“小故事”是鲜活、灵动的,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同时,教师应该从小故事中拓展出有关规律、原则的大故事,引领学生用一种尊重的态度留心聆听“大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于用集体的智慧做充分的支撑。”学习需要独处,学生需要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单独空间去静静地思考和吸收。学习也需要交流,集体的智慧是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

  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很欣赏这句话,“沉默也是一种表达。”沉默和争论是教学中应有的一段旋律,一种节奏,教师应该耐得住暂时的沉默,因为有时候,沉默是深层次学习的前奏。

  这六大悖论充满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庸之道,与先圣孔子的教学之道不谋而合,值得品味和推敲。

  伟大事物的魅力

  本书直面教师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共同体的无限魅力。在这个共同体中,谁是主体呢?既非教师和学生,也非学科或关于它们的课本、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伟大事物”。那么,怎么来解释这个伟大事物呢?作者做了如下的例举:

  “我所指的是生物学的基因和生态系统、哲学和神学的隐喻和参照系、文学素材中背叛与宽恕以及爱与失的原型。我所指的是人类学的人为现象和族裔,工程学的原料的限制和潜能,管理学的系统逻辑,音乐和艺术的形状和颜色,历史学的奇特和模式,以及法学领域里难以捉摸的正义观等。”

  这个“伟大事物”也许难以定义,但通过这么多的例举我们应该都能理解。当我们都关注于这个“伟大事物”,为这个“伟大事物”深深吸引和着迷时,教育的共同体就会处于最佳、最优的状态。比如,围绕“伟大事物”而产生多元的观点;对一些现象采用多重含义的解释;欢迎有创见性的争论,没有愤怒和偏见;彼此间真诚相待;体验谦卑,心存敬畏,等等。

  就我的理解,教育共同体中的“伟大事物”,其实也造就了所有卷入者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大家专注于“伟大事物”这一主体,彼此尊重,坦诚相对,教师既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也不会永远不犯错误。为了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共同体,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优秀的教师与一群五岁的小孩围坐在地板上,一齐读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透过那些孩子的眼睛,几乎可以看见圆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而且以那件伟大事物作为媒介工具,其他的伟大事物也进入房间,例如语言和传达意义的符号。

《勇气》读书笔记5

  张文质老师的《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一书,带领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在书中提出教育学才是真正的人学,教师应站在专业的立场上思考,需要有复杂的理解力,特别是对生命的洞见力,保持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生命转化与改善,重获教育的勇气。

  张老师在书中指出:人获得知识、获得见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与警省,保持有意识地、自觉的一种生命地转化与改善,也许是最为重要地。我于专业成长中,摒弃职业倦怠,不断精进,重获教育的勇气。

  教育,如果能让一个人憧憬美好,对人类有更辽阔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担当有更坚定的立场,这样的教育,可以说是最美妙、最透彻生命本质的教育。

《勇气》读书笔记6

  与名师交流、看名师著作,我们都会发现要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名师,最重要的二个方面就是:一是对所教授的学科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所教的学生的完整认识。确实,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科和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二个方面。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我明白了第三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对自我的认识,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如果教师不了解自我就无法了解学生,更无法从自己的角度来吃透学科。而教师自我的力量如果没有起作用,外部力量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正如一辆汽车,没有了发动机或没有点燃发动机,我们很难推动机器一样。所以说教师的自我认识和对自身完整的要求,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方面,它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二个方面。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实现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的理解是:引领教师前行的是教师的心灵导师,教师需要与我们的心灵导师相遇.。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不如意或挫折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拿出我们真诚的爱,把它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呢?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同时担负重要使命的工作的热情。教育也是带领孩子们进行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用真诚的眼光来看世界,学会友善地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书中帕尔默告诉我们:“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优秀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特质,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通过这本书,我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互通心灵、互通智慧能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学生的教学所产生的无穷魅力。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真正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教诲。

《勇气》读书笔记7

  1序

  勇气至少包含两样东西:第一,目标,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第二,内驱力。勇气不是一瞬间的豁出去了,是你在膝盖打战,心里打鼓的时候,知道怎么继续往前走。

  你的平衡最终会变成船,它把你推到哪儿,你就去了哪儿。

  对我来说,可能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是乐趣。

  有一个成语叫乐此不疲,乐此不疲的本质是你得有乐,乐了就不苦了。

  对我来说,当年的记者工作能让我进入之前不能进入的空间,碰到不容易碰到的人,经历别人经历不了的事情,这三点就是我最大的乐趣。

  通过这个产品,孩子既可以看见真实的历史,又能学会实用的文学手法。能够找到更多的资源,做出能影响更多孩子的教育作品,就是我的乐趣,而公司是实现它的最佳手段。

  社会尊重来自外部评价,金钱、自由和稳定性来自内部需求。

  其实,当条件太好的时候,他的内驱力就会不足。他失去什么,也不会觉得可惜,得到什么,也不会快乐。

  你要在某一刻告诉自己,得逼一下自己,知道到这个地方,就为了干成那件事情。就像登山一样,山在那里就是你的目标。

  人生的核心快乐一定基于你的核心目标,拥有清晰的核心目标,你才能够持久快乐。

  2正因为女性具备以下6项资本,才能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有风险意识,有大局意识,关注关系维护,目光长远,热爱学习,以及热衷于创造财富,追寻意义和使命。

  女性在职场上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强大的'内心力量,以及,只有具备了非凡的勇气,你才有足够的胆量,无视那些歧视女性的言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有价值的技能+更多职业选择+更多消息渠道+更强大的金融力量=拥有强大影响力的机会

  在这样一个充满压力与质疑,同时充满机遇与发展的时代里,女性理应满怀勇气,向上生长,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温暖他人,照亮自己。

  3这些背景赋予我两个与众不同的特质:第一,我永远是会议室里某个或者唯一的女性;第二,我一般是唯一对现状提出质疑的人。通常只有我会说:“等一下,慢慢来。在投资之前,或许我们应该把这事儿理清楚。”

  4 20xx年的经济危机(以及之前的许多其他行业危机)告诉我们,所有掌权者以同样的思维分析问题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当每个人的盲点都一样的时候,你就会被卷入惊人的意外中。

  因此我的结论是:经济危机并不仅仅因为贪婪、愚蠢甚至蓄意欺骗,其核心其实在于群体思维。这是一个曾被讨论过仍依旧潜伏在暗处的问题。

  5在那段寻求事实真相的时间里,我开始相信:女人和男人是不同的。这是事实。研究显示,女人更加感性。女人对风险更为敏感,会以一种更微妙、更长远的态度做决策。女人更关注关系的维护,更关注人。听起来很耳熟?是的,正式这些特质驱动我决意要给客户退款,接着被踢出了华尔街,这是女人的天性。

  6读到后面你会看到,尽管前路坎坷,但女人距离崛起只有一步之遥。我们的未来需要自己去争取,但争取的方式绝非扭曲自我以获取男人定义的能力与成功,抑或止步不前,做着和现在并无二致的事情。我们要拥抱并投资女性真我,并带着无拘无束的自我,以骄傲、理直气壮的姿态进入职场。

  7 P11如今,职场上的成功不再是掌握并隐匿信息,而是犀利分析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不再是单纯地生产最好的产品,坐等现金流闻风而来,而是与消费者进行各种良性互动以持续性地获得收益。商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它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你能搭建并理解人脉,要有大局观,不能一叶障目。

  8 P17要真正实现这一切,我们必须在拥有领导力和挖掘潜力方面进行真正的持续投资。

  9 P21另一个我认为女性应该思考的问题:女性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如何鼓励孩子成为正直且勇敢的人,告诉孩子拥抱多样性的力量,投资真我而不是扭曲自己成为别人,让孩子相信自己拥有提升自我和改变世界的能力。

  越是步履维艰,越要笑傲风月。

  10 P28于是,我不需要按照他人的想法来工作。这样一来,我不需要在表演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我思考问题更清晰、工作更轻松,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能以一种“职业流”(career flow)的状态工作。

  11 P27我开始相信,与其把每个人都训练成拥有同样工作模式的人,不如发现每个人的优势,并允许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更成功的用人策略。

  12 P32在任职美邦和美林期间,我每天都要确保自己进行风险评估。开会的时候,我会反复问:“什么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风险?有没有‘当局者迷’的我们没看见的风险?”换句话说,《华尔街日报》封面报道的那件所有人趋之若鹜的事——甚至监管者都有所涉猎——如果我们用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能不能看出其中的不妥之处?

  13 P42我在从业经历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管理方式——非常女性化的管理方式——就是倾听,认真倾听,倾听我的团队以及客户的心声。我从来不会假装在听,心里却想着已经知道答案了。

  14 P49在当今社会,终身学习的心态在不断升值,因为这种心态会让我们有能力适应变革。

  15 P51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当然要感谢互联网:现在有技术碰撞(skillcrush)和技术分享(Skillshare)这样的线上教学网站教授编程和编码;琳达网(Lynda。com)提供学习内容包括网页设计与应用开发、设计与摄影、市场营销等;可汗学院和Udemy这样的线上大学则为用户提供了大量课程,从有机化学、世界历史到机械工程,不一而足,并且这些课程的费用比传统课堂教学便宜得多,甚至是免费的。

  16 P63分析信息,得出结论,之后结论正确与否就见分晓了。换句话说,成功很清楚,失败也很清楚,一切都一清二楚。你很清楚地知道别人想从你这里得到什么,很清楚地知道成功的要素,你可以实时了解自己是否满足了他人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成功的定义十分明确。

  17 P63这不仅适用于投资领域,在任何场合,只要有明确的、可量化的成功标准,道理都是一样的。

  18 P65当成功可以量化时,你便不需要惦记着去做一些表面工作,比如面谈,或在工位上加班到晚上9点以向老板证明你多有奉献精神。我总说自己的调研报告从来没被客户拒绝过,因为我是星期天晚上等孩子睡了之后写的,而不是星期四下午在办公室写的。虽然我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明确了成功的定义赋予我更多的工作弹性,而这是我当时最需要的。当然,这些不仅适用于华尔街,也适用于任何成败定义非常明确的工作。

  19 P67因此在考虑是否接受一个岗位时,第一个要考虑的事情就是: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否明确。第二件事也很重要,即达成任务后,你能得到多少奖金。这些年我和许多人都讨论过此事,让我震惊的是,很少有人会问这两个问题。

  20 P69记住:制定标准=控制。明确目标,掌握实现目标的方法会让你拥有无穷的前进动力。

  21 P77但直截了当地问你的上司“对你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也很有价值。

  问这句话的目的是搞清楚其认为具备什么素质的员工是可以升职或加薪的。需要某项特殊技能吗?那就去学习掌握这项技能。需要某种特定的经验?也是一样的道理,去学就好了。这个问题最终的落脚点是,“怎样做才能让我对你和公司来说更有价值”。

  22 P82我们为什么会处于这种劣势地位呢?因为绝大多数领导依旧是男性。研究显示,男性领导对女性会如何回应他们的明确反馈非常忐忑。是的,你猜到了,他们害怕我们会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一,不要哭(如果你一定要哭,就到洗手间哭吧)。反馈是礼物,即使有时候它真的很难听。第二,每次都要询问反馈,且不停地问。

  23 P83最后一位分析师跟我说:“句末不要提高声音,那样听起来就像一个小孩一样。”

  24 P84很明显,不是所有的反馈都需要采纳。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分辨这些反馈呢?如何决定把哪个反馈放在心上,哪个忽略不计呢?我的方法是:聆听批判主义,无视犬儒主义。

  25 P88从个人角度出发,我并不喜欢给出反馈。和很多女性一样,我十分注重关系的维护,因此我的第一倾向就是保持双方之间的关系平静如水,毕竟我并不想激怒对方或让人郁闷。

  这种想法其实是非常短视的。因此我学会了一种“定与移”的艺术,即快速反馈,针对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给出切合实际的口头建议,之后转移到其他话题上。我不再试着确认对方对于反馈的情绪,不对他人做得好的地方展开长篇大论,不反复强调我有多喜欢对方,也不为给出反馈而道歉,就是给出确定的反馈,接着转移话题,像撕掉创可贴一样。

  26 P91从这些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有些你已经知道了:导师很重要,担保人更重要,但不止这些。华尔街有一位优秀的女性名叫卡拉哈里斯,她把自己成功的全职职业和唱赞美诗的副业结合起来,做得非常出色。

  她曾经说过:“所有与你的职业有关的重要决定都是在你不在场的情况下做的。”这适用于晋升,加薪,资助,是否把你纳入项目,是否从你这里下订单,针对一桩生意对你的评价等。所以,问问自己,都有谁在做决定?其中谁能为你争取利益?这是反馈的价值所在,由此找到导师很有价值,找到担保人更是价值无限。

  27 P95只有进入距你很远的人的认知范围,你才有机会了解到你不知道的工作机会、正在找工作的有才能的年轻人、和你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的初创企业,以及你真的应该研读的报告。

  28 P103男孩儿从小被教育要勇敢,而女孩儿则被教育要完美。

  29 P104其实,诚实谈论失败是很重要的,因为从失败中吸取的教训十分有用,尤其在当今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

  只有尽快恢复,做好败后重建,坦然而诚实地谈论失败,扭转败局,才能获得成功。

  30 P109一个人有时可能说不清楚为什么选择留下来继续工作或选择离开。有时候这个选择就是随机的、不恰当的、政治性的,环境因素起主导作用。

  认识到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具有更强的恢复能力,不仅是面对像被开除这样的重大打击,也包括一些小的打击,比如错过晋升机会,错失重要客户,被上司公开斥责等。对所有人来说,这些是很稀松平常的。

  31 P110有一种说法是,体育除了能教会人协作,还会逼着我们面对失败,从而认识到失败并不会置人于死地。在运动中获得胜利的关键就是,认识到失败是过程的一部分,这一点和商业是一样的。

  不是只有我这么说,很多人都这么说:失败其实是在给你打开一扇你甚至从不知其存在的门。

  32 P112你得到的打数数量是与你的选择成正比的。而我们得承认,每个人都喜欢听东山再起的故事。

  我不否认,失败的感觉是很糟糕的,但你可以战胜它。我战胜失败的方法就是试着调整自己的视角,发现自己有多么幸运。

  我会考虑自己有幸于这个时代,有伟大的父母,接受他们给我的优良教育,从未有过经济上的烦扰,还有健康的孩子。换句话说,我很幸运能拥有把握机会,追求理想,为个人与职业下注的机会,而且热爱我用好运打造的职业。

  一旦我意识到这一点,失败就会被置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大背景下,它会变成一个你应该拥有乃至拥抱而并非远离的东西。我意识到,事业失败的经历是人们取得成功的道理上获得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礼物。

  33 P114如果你一直站着不动,可能就会后退。

  34 P115我们要不停地学习,主动走出舒适圈,学习未知领域的课程,甚至掌握叫不出名字的新技术,主动请求到公司里最有趣的部门完成极具挑战的工作。我们给予他人指导,同时我们也被反哺着,这会让我们不断地涌现出新点子。

  35 P117最重要的是,和许多我认识的女性一样,开始思考我想拥有怎样的影响力、下一个职业阶段的使命是什么。

  36 P118我决定唤醒内心对学习的热爱,找出自己的知识短板并积极将其补齐。

  37 P120我不会用数学让你烦躁的,但你得相信我,金钱的增加量是很快的。这就意味着从金融角度来说,只有在你打算提高技能,真正想清楚下一步计划或意图转笔角色时,职业中断才是有意义的。

  即使你没有经济安全网罩住你度过一个充实的职业休整期,也要坚持挑战自我,保持学习状态,承担职业风险。

  每次当你工作顺心之时,就到了给自己找一点麻烦的时候了:申请参与新项目,加入非营利组织董事会以拓展技能,参加线上编码课程,转入另一个同层级部门,找一个自由兼职强化已有技能,与业内有创新思维的人沟通互动,以及不断阅读。

  做能保持自己不断前进的事情,这会帮你维持重塑自我的状态,降低职业风险,而且会让你的生活更有趣、更欢乐。

  38 P124我相信,只有在真正获得经济保障后,我们才能真正获得职业保障。

  39 P128在女性文化中,钱是唯一的禁忌话题,其他因为隐私而不能谈论的禁忌已经不复存在。

  40 P133但投资的行为本身真的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在起步的时候不需要知道一切。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教育,但等到我们觉得自己对投资了如指掌再去投资?没这个必要。

  41 P137这些才是该做的事:

  还清利息债务,比如卡债。

  确保自己手头有一笔救急金。金额至少应该是3个月的工资(6个月的工资更好)。不要在卡债还没有还清之前存储救急金。存够了救急金之后,再刷信用卡。

  一旦开设了救急金账户,你就要往里存款,越多越好。这就相当于你把你自己的薪水分成了三部分:50%用于需求,30%用于欲望,20%用于储蓄以及还债。

  不论最后决定存多少钱,你得先把这笔钱存起来,而不是等着看看最后还剩多少。

  投资。

  设立一个小目标,为自己缴养老金,金额应该是自己工资的11~15倍。

  购买保险

  立一份遗嘱。我不关心你是20岁,还是70岁。如果你希望自己死后,自己的遗产被合理分配,就需要立一份遗嘱。

  对于人生中想要获得的东西,不要只是想,而要制订计划。

  以上每一个人生目标,在成真与梦想之间,差的只是提前制订计划。

  你可以这么想,你努力工作以便赚更多的钱,为什么不更努力一些,让钱努力为你工作呢?

  42 P157关注于建设多样性董事会很重要,而关注于建设多样性的中高管理层,根据我的经验,比前者更加重要。

  43 P165你如何看穿企业的宣传语,弄清企业真正注重的价值是什么呢?

  迅速了解公司的传统和掌故。

  弄清楚一家公司如何对待在职和离职员工。

  他是“那个无论怎样都会被开除的人”,还是“我们不愿意失去的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人们如何谈论他们之前的同事可以反映出企业对员工的尊重程度。

  查看一家公司在员工身上的投入情况。

  考察一家公司如何对待偶尔犯错的资深员工。

  每个人都可以影响并塑造企业的文化,方法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开启勇敢对话。

  44 P174我说的工作弹性指的是真正的灵活性和不用感觉羞耻的弹性。

  做一个真实的人,会使我们成长为伟大的员工。

  45 P177 “小事情”年复一年地累积,突然有一天,它们变得一点也不小了。

  46 P191这个故事的绝妙之处在哪里呢?虽然这位董事是女性,在业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她也有这种性别盲点,无法看出周围的女性和她一样有雄心壮志。

  和其他女性谈论这些问题可能和跟男人谈论这些问题一样困难——或者更难,因为作为女性,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这些问题。这为我们开启对话提供了很多的理由,不是吗?

  现在,如果你花5分钟仔细观察职场,就会知道,性别偏见并不仅仅关于谁先于谁升职,或者谁向CEO汇报,而谁没有。很多细微的歧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形成了如今如此艰难的工作环境。

  47 P195我知道开启这样的对话不是很容易,但它们很有效,尤其是当我们带着一点幽默感阐述事实时,这些对话指向的就是合作而非对抗性讨论。

  这样一来,这些对话会引导我们合作解决问题,一起想办法共享信息,让我们的公司变得更好。当然,有些对话很难把握,但是否开启此类对话的决定权在我们手中。

  48 P210要成为一名企业家需要一种特定心态:做事主动,对某项业务充满激情,乐观甚至有些异想天开,能化解激愤的情绪,也能释放压力;摒弃不良竞争方式与虚张声势,跟随自己的节奏慢慢发展;也得像大多数女人一样,喜欢学习。

  相信我,不管你认为自己知道多少,或者这些年你积累了多少专业技能,并非所有知识都可以拿来就用。当你向企业家迈进时,学习曲线会十分陡峭。

  要想成功,就得做好“豁出一切”的准备,因为你肯定会经历失败,问题只在于失败的原因、程度,以及恢复速度。你肯定会遭到拒绝,问题只在于如何尽快忘掉拒绝。

  我认识一位非常成功的职业规划网站的创始人,他在募集到资金之前,曾被数十家风投公司聚聚。这种事很寻常。你是否有勇气和毅力面对一切否定,直到得到肯定的答复?

  49 创业让人谦卑,充满压力,也十分艰难。

  50 P217把钱投进信仰,用钱支撑了价值,这会让所有人受益,

  51 P222钱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万能,但意义的力量永远不变,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我很高兴不用我多说一句话,她就能学到这样宝贵的一课,

  52 P222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进而化为己用。如果你认为他们没有注意你,你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与其因在篮球比赛或学校表演迟到15分钟而惩罚自己,不如专注于展现我希望孩子在成长中学到的,包括那些和多样性和两性有关的价值观。

  我从不问自己是否很好地平衡了工作和生活,而是更多地问自己,在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方面,我和丈夫为孩子做了怎样的榜样。

  53 P223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有不同。

  54 P226我醒来的时候,看到女儿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脸。是的,他们见证过我的失败,也看到我重新振作,开创形式不同对我有重大意义的事业。

  所有这些经历的背后蕴含的最根本的教训就是,到底有多少工作真正有意义,而韧性又有多么重要。这些道理历经数年,最终才得以显现。

  塑造后代,为子孙树榜样,这不仅事关我们自己,还事关我们想要为后代留下什么样的世界。

  55 P229我们应该笑,因为未来肯定是光明的。这是做女人最好的时代,如果我们行事正确,未来会越来越好。

  既可以展望未来,也可以活在当下。

  当脑子里的粉红色泡泡变多的时候,很适合读Sallie的这本《勇气》(own it)。

  培养自己面对现实的勇气,提高自己的投资理财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很早之前看的《穷爸爸、富爸爸》为理财之路铺了一块特别小的砖石;《向前一步》为女性职业生涯思考添了一块瓦片;刘同的《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对于职业有了较为具体的指导方法论……

  这些都是一些思想最初形成时的碎片的样子。

  投资理财的道路还很远,接下来会有意识的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是时候重新捡起来一些东西,比如《钱买不到的东西》、《聪明的投资者》……

  关于职业的发展,

  《向前一步》、《人生由我》、《勇气》等等,试着更多地去了解职场中的女性思想,你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自己的工作,修整自己前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路上。

《勇气》读书笔记8

  托尼·朱特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知识分子,敢于尖锐的批评,被尊为“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他以“真诚之心”分享那些“好的思想”,他的思考理性、清醒、充满智慧,扎根于事实。他致力于公共写作,憎恶专制暴力,尊重道德价值,从不畏惧发出与主流不同的声音。时移世易,当事实发生改变时,他也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比起智识,其勇气更加可贵。

  20xx年,托尼入选了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20xx年,又凭借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了奥威尔终身成就奖。由其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出版的托尼最后一本文集《事实改变之后》,精选了托尼对长期关注的时事问题的多篇文章。从这一篇篇文章中,尽可以感受到托尼那份过人智识和非凡勇气。

  托尼是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与妻子珍妮弗游历过欧洲许多地方,通晓欧洲多国语言,20xx年以后在纽约安定下来。他身上拥有多种混合的特征,英国人、中欧人、犹太人、美国人,但他从未允许其中任何一种特征左右他的想法。他是“没有犹太色彩的犹太人”,不把自己的思考局限在某一个特定地域或民族的单一利益,更多的考虑公共和长远问题。珍妮弗认为托尼“有很强大的内在确定性”,这份内在确定性来自于他阅读、吸收和记忆的大量事实。托尼的一切思考都忠实地基于事实。

  托尼关注中东问题,多次谈到了巴以冲突。他主张和平谈判,让双方展开对话,学会合作。这样做的前提当然是学会遗忘,“需要遗忘的事情有很多”——仇恨、杀戮。实际上,多数曾发生过武装冲突的敌对双方都有类似情况发生,如果每一方都记仇,那就只能陷在混乱中裹足不前。令人欣慰的是,曾经的德国与法国毫不犹豫地展开了合作,曾经的波兰人和乌克兰人也在边境和平共处,还有爱尔兰曾经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等,成功的先例有很多,这并不太难。托尼鼓励巴以双方学会遗忘,甩掉历史的包袱和损失,淡化仇恨,为了长远利益寻求和解。

  托尼对中东问题中美国的角色和做法也做了分析。他认为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美国的参与和主导,同时对美国的应对策略也提出建议。他认为,“9 ·11”事件影响了美国外交策略的理性考虑,“恐怖主义”让美国的神经非常敏感。而沙龙正是握住了这根神经,左右了美国的相关政策,让美国对以色列的所作所为保持持续的缄默和支持。这显然限制了美国原本可以发挥的作用,约束了美国的主导角色。

  托尼认为,要解决处于敌对关系的两个群体之间的隔阂,尤其是双方相互怨恨极深时,需要一股强大的外部力量的介入,将有效的政治解决方案实行起来。显然,美国即是托尼心中这个“强大的外部力量”的理想选择,当然还有欧盟。若要胜任这一角色,美国自然要调整对应政策,重新思考。

  对于21世纪的世界新秩序,托尼也毫无保留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美国作为世界霸主,面对着许多反美情绪,其“盛气凌人的自信”、傲慢、目中无人且好战、粗鲁、冷漠的特质,都会削弱诸如影响力、信誉和名声等软实力,伤害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逐渐失去它们的信任和支持。然而,美国在多种事务上又需要甚至依赖其他国家的支持。要增强自己的软实力,争取广泛的支持,势必要对自己的不恰当行为做出改变。

  尽管被吐槽“效率低下”、“贪腐”严重,联合国实际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联合国不偏不倚和真诚的信誉是它最重要的长期资产”,在应对和平和安全的主要威胁方面,联合国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托尼认为联合国的高层人员非常有才干,同时也非常尽忠职守。联合国承担了解决国际上许多棘手问题的责任,其中很多问题,用保罗·肯尼迪的话说,是“半夜扔在联合国门口的弃儿”。

  《铁路的荣光》以及《让火车回归!》写得非常精彩。托尼把火车这一独特的交通方式、铁路和火车站、及其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写得妙趣横生,并把与之相关的公共问题讲得很透彻。火车不仅代表着人对空间的征服,也导致了对时间的重组,更重要的是,火车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

  《事实改变之后》中收录的托尼的文章,内容离我们非常近。托尼所讨论的问题,至今仍在世界上存在或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力。托尼那些发自“真诚之心”的思想,留给我们久远的启迪。他那份智识的勇气,更令人钦佩。

  如何看待和思考问题?托尼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从事实出发,是看清问题的关键。

  如托尼所言,“让我们从事实出发”。

《勇气》读书笔记9

  看过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并没有了解他的思想。本书用通俗简易的语言讲述了深刻的思想。阿德勒哲学不是让你成功的学问,这是一门让你幸福的生活哲学。阿德勒生活哲学通过三个步骤让你通往幸福之路,一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平凡的自己,接纳了自己的平凡与不足就为自我改变埋下了种子;二他者信赖,关键思想是课题分离,不再执着于他人的评价与期待;三他者贡献,关键思想是共同体,通过贡献感获得幸福的意义。总结下阿德勒的心理学现实意义,可以挣脱三重枷锁。

  第一来自过去,甩开弗洛伊德塑造原生家庭妈妈的错的锅,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对过去的看法,从而把自我从过去中解脱出来;第二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太在意周围人的期待与评价,造成人会太容易被别人束缚,徒增很多纠结与烦恼;第三来自未来,我们太在意未来的成功,导致把现在看成未来成功的工具,然而当下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意义。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把昨天留给过去,把明天交给未来,专注于眼前的瞬时瞬刻,我们都爱自己想象的很脆弱,也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就是现在。加油?

《勇气》读书笔记10

  寒假期间精心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作者还帮助教师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作者认为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要有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才能完成教育、学校赋予我们的任务和使命。

  读这本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也许得益于译者语言的晓畅吧,看着看着,我就好像进入了情境,一切都像是自己置身在那个课堂里;也像正在与身边教师向我娓娓道说着他心中的困惑与反思,无疑也让我产生共鸣。我在教学中,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开小差”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甚至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幌子下,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堂而皇之的正常教学行为。可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面对课堂上那些学生,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我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原来是自己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学生的行为,更谈不上去感受他们面对我时的内心的恐惧了,我也从来就没有按照他们的状况来解读他们,我是以我自己的观点来剖析他们,看来我要拓展教与学的能力,否则复杂、混淆、冲突缠身的快速变化将会最终消磨我,于是我转向踏实与坦诚,我将教与学等同视之,并循序渐进地发展自我。

  《教学勇气》一书的思想精髓,是认为要实现从人的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的最高教育理念,就必须先让教师大写自己,认识教师的真实身份,唤醒教师的内心定力,源自教师的心灵引出优秀教学源泉。鲜活的生命教育和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必须依靠教师自己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而教师要成为心灵导师,首先需要自我意识的唤醒,成为探索内心世界的主人。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不仅要深刻感受到心灵联系产生的巨大教育力量,而且在观念上认识到要建立心灵联系和提升内心力量,在关键时刻接受挑战,获得自主专业成长的契机。现在我们正处在二期课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发展自己的专业自觉,就是教师应该了解自身现状,包括对自己职业特点的充分了解。应该明确,要改变教育对象,也要努力改变自己,从而产生改变自身的动机。其次教师专业思维的发展,就是教师在从事专业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走通“思维的两条道路”。思维的“第一条道路”是指教师要能够“由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思维的“第二条道路”指教师能够“将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也就是教师由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思考将经验转化为理论能力,教师在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之后,通过实践、思考转化为经验的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教材的新内涵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勇气》告诉我们:教师需要心灵之旅,这是出于教师天职的神圣!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引发出学生的鲜活生命潜能。教师在这种心灵之旅中,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这就是《教学勇气》告诉我们的真谛。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这也是《教学勇气》给与我们的启迪。

《勇气》读书笔记11

  在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开始对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思考之时,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最吸引我的: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陈述个人教学的案例时对个人心灵挣扎的描述,这种描述能让人感觉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是基于对自己心灵的彻底体察,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整体洞悉,并结合对教育对象的换位思考,几方面的交替进行,夹叙夹议,陈述观点。这种论述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说服力,让人感觉到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忱,对人性的反思,对教育同行的热情激励,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心。这种叙事探究的方法,比起层层的逻辑的论证说服力更强,更能关照到深层的现实的问题。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带领着我,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最无法释怀的:最令我无法释怀的是蕴含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那份源自作者心灵深处的自我剖析情怀。我们承认:教学的根本是学习的学生,而非教学的教师。学得好的学生未必就是教得好的教师最美好的成果。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以绝妙的方式方法学习,包括有的学生另辟蹊径、超越上课的教师、既不靠上课也不靠教师,一样学得不错。然而,我们更应该清楚:教师是最有力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最有本事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多少东西的人!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成为天使——引领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可以堕落为魔鬼——扼杀学生的天性,阻碍学生的成长。如此说来,教师操控学生生命成长的权力远大于其他各行各业,因此,我们更应该做一个用心的老师,用心研究与教学相关的自我内部景观,不但要有解剖自我的勇气,更要有解剖自我的行动,在解剖中认识真正的自我,变回自我!惟有如此,才会真正对学生的生命负责!

  最有同感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最令我有同感的是作者对教学恐惧的诠释。作者揭示了这种恐惧的根源在于教师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方面的缺失,以及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自我和教学工作本身的分离状态,甚至是教师和所教的学生之间的分离状态。作者认为教学是由一系列教与学的悖论组成的整体,由教师、所教学科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要求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它,任何分离或片面强调其中之一的做法,都可能使教学陷入困境。这就是教学的共同体。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努力、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你的思想。”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相信自己在作者的引导下,也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

《勇气》读书笔记12

  勇气读书笔记怎么写, 勇气,有时候真的能助人一臂之力。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勇气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但丁说:我崇拜勇气、坚忍和信心,因为它们一直助我应付我在尘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

  在《勇气》这本图画书里,就蕴藏着无限的勇气,看着封面、封底,我编了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怯怯的、弱弱的站在跳板上,不敢往下跳。下面是有些透明、水蓝色的海,旁边还站着很多人。飞机和热气球跳板那边飞来,上面有很多人。热气球和飞机好像出了什么故障,朝跳板的方向飞过去。小男孩没有退路,只能跳下去,可看样子他十分害怕,海边的人在鼓励他,就来飞机和热气球上的人都在为他加油!必须要赶快往下跳,不然,就会被直升机和热气球撞伤。

  勇气,有时候真的能助人一臂之力。

  春秋战国后期的荆轲,据历史上传说荆轲此人能在任何危险情景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刺杀秦王嬴政前竟然也能置秦人威煞于不顾而冷静自若,可说是非常大胆了,是一个具有胆大性格的人。

  勇气,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勇气,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

  附:教学勇气读后感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长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我”。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一种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却很忽视这内心的声音,任由这种侵犯的痛苦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最终把这种痛苦也加诸于学生身上。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呐喊”

  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

《勇气》读书笔记13

  我们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些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在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对我来说,读书之美妙不仅在于书本身的好,还在于我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遇上了它。在已经历了五年的教学实践,开始对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思考之时,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当初刚刚走上讲台,面对让我棘手的课堂,我总喜欢这样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几年书,多一些经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如今,已上了快三个月的课程,每每走进课堂时,却并不如我当初所想的那样游刃有余。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节课后,我都能找到一大堆存在的问题,以致于我有时都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一名教师。我常常为教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为课堂上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时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导,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师都有,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我们自我反思着。反思中,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教师的心灵世界。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在阅读《教学勇气》一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惊奇于这本书丰富的资源,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宝藏,共享这美妙的教育经典,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勇气》读书笔记14

  读文,沁人心肺。直到再读《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我才发现,我所珍视的全部可以用一句话形容。这是一段美妙之旅。总有一天,读过的文字就像是遗失的记忆一般,全部都已忘却,唯独用美妙来形容我一次次的重读,方可明了。

  当勇气不复存在,当日子重复且平静,甚至是对过去的坚持偶尔说一声再见,我不得不重读它。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它是一种精神的启发。最后,文末,张老师这样写着:“人还要活得久一点,梦想实现的概率要高得多。”我承认,对自我人生的规范有时会大于身体规划,但是,最后的一句话,隐隐约约告诉自己,当某些东西消失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最初拥有它。

  坚持就能成功。我想,每一个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念。每一个人都有着生活的世界。还有梦想的世界。我们需要身体喂养,还需要精神喂养。我在《小格局里的教育寻求——尺码相同》读到了“当你选择了你要做的事情,同时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总是会有峰回路转的时候。峰回路转,其实就是生活的常态,就看你能不能坚持,看你能不能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精进专业素养,去精进对生活的洞察力。一个人的自我变革,其实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小格局,却有大胸怀。真正道出了坚持的重要作用。他这通俗易懂的话语里面,看上去如此简单,再细心阅读就明显感觉到不一般。最鲜活的是格局的开阔,寻求的力量,仿佛瞬间能够点醒成长中的人。最后,以一句问话“不知道我这样的表达,你们是不是也有共鸣?”倘若产生共鸣,当然是由于表达的妥帖。有的时候,美妙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此短小的句子,却时刻在我的心头回荡,恰似辽阔的天边出现的一抹抹彩虹一般,温暖而温馨。

  当你经历过坚持,你总是会懂得,所谓的坚持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变革。当你也经历了某种意义的路转,抑或者是峰会,甚至是一直在人生路上爬坡。你总是会被这样的文字打动。我思想的飞船,就是这样在时空和飞逝的清晨中穿越。我不曾见过张老师,可是,我仿佛见过张老师一般。我甚至想,您这句问话,让我对自己的坚持,看到了成长的意义。因为,成长的过程必定有着失败、沮丧、甚至是不甘,可是若要放大一个更大的格局里看,这又算得了什么。所谓的成长,不过就是所有这一切的浓缩和提炼。

  我从冬天读到了春天,想着雪花飘落的那一晚,我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因为,我读了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心里有些共鸣。于我而言,我童年的时候,也是和父母下地干活。其中也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长大的。因此,我对大山有着一种别有的情谊。在我的记忆里,我很早就和父母一起爬山,播种,锄地,收割。我看着地里的庄稼,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妙感觉。比如,春天的时候,我们在田间地头停歇,带着自己的干粮,一干就是一天。中午的馒头,咀嚼起来,有多少滋味。恐怕我更为眷恋的是自由自在的奔跑。我想,童年是一弯明月,照耀着今天的我。我常常感恩于这样的馈赠。当我读到您所写:“一方面,大自然教会了我太多东西;另一方面,我积攒了另外一种学习动力,不如说产生了对阅读的渴望,对阅读本身抱有一种非常强的好奇心,只要有阅读的机会就不会放过。实际上,我觉得这是生命中非常重要、非常可贵的一种幸运。”我有着别样的共鸣。

  春天回忆起来,放着一曲《流水莲花,清澈如禅》,倚靠在桌边,此时我的心中,不由得想到了大自然的馈赠,想到了一种幸运。

  无论天涯海角,何时何地,总是能遇到尺码相同的人。寄一轮明月,读到美妙至极,于春晖里驻足,寄一朵牡丹,送上祝福。感恩每一位成长的引路人,守住心中的一份平凡,平静亦从容。

《勇气》读书笔记15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着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

【《勇气》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2.关于勇气的议论文

3.读书笔记

4.读书笔记

5.《飘》读书笔记

6.《简爱》读书笔记

7.高中读书笔记

8.《活着》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