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

时间:2021-12-01 16:42:26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

  世界名著是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精彩浓缩,是全人类的智慧之果,它历经千年淘洗,遗存华章,福及人类。

  尤其是红楼梦更让我喜欢,用了详细的语言,神态,心里等描写。会让你记住每一个生动的事例,而且具体地写出人物性格,清晰了解府里人物的权势与地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石头记,主要讲了女娲补天后,在大荒山无稽崖留下了一块顽石。后来,这块顽石竟然自己修炼,渐渐的有了灵性,在一僧一道德施法下,顽石就变成鲜明晶莹的美玉,后来,有两个人要去人间游历,它也想去,就苦求两人,最后两人同意,带它领略人间各种之美。这个故事,让我觉得作者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比如顽石竟然自己能修炼有灵性,况且就是没有可能性,更何况是石头能修炼,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其中有句诗句:天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是着整个故事的梗概,然而作者却以虚渺的语言道出,足以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本书真的是打开我们的文化之窗,开启着我们的知识之门!

《红楼梦》读书笔记2

  英莲,这位人物的一生可真是像她的名字一样“应怜”。

  “菱花空对雪澌澌”“便是烟消火灭时”“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这是她还是孩童时命运对她的不公,而后,她便遭拐,与双亲分离,再无法团圆。

  被拐后自然是要被卖了,可喜的是,她遇上了一位专一、痴情的买主冯公子,但命运又再一次将英莲打入深渊,在即将过门时,拐子又偷偷将她卖与了薛家,一个薄情、放荡不羁的富家公子薛蟠。最终,冯公子被打死,英莲被抢到薛家,进了这泥潭般的深渊,并被改名为“香菱”。

  在薛家,香菱成为薛蟠的小妾,跟随薛家人来到贾府大观园,与宝黛一行人一起学诗玩乐,香菱虚心请教,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地作诗,终于写出“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这样令众人赞叹不已的诗词,这诗句也正透露着香菱对模糊的亲人的思念。命运好似有了转机,这香菱却遭了正室夏金桂的妒忌。

  自进了薛府,夏金桂就时常刁难香菱,甚至将她的名字改作“秋菱”,可见香菱在薛府的地位是多么地下,连名字都不能自己做主,实在可怜又可悲!

  英莲——香菱——秋菱,她的人生一点一点走向低谷,走向深渊,走向毁灭!

《红楼梦》读书笔记3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书笔记4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书笔记5

  看完《红楼梦》心中竟然不禁有一丝悲哀,大观园的女人,荣国府的女人,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修得了怎样的正果林黛玉的为情而死,薛宝钗的孤寂终生,王熙凤的含恨长辞,贾惜春的青灯黄卷……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

  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

  其实身边的小事何尝不是如此呢,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红楼梦》读书笔记6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请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者历史学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如漏漏细流一般倾入我心脉的思感,令我久久平难以自拔。

  诚然,《红楼梦》里远不止这三个人物,然而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他们三人。的确,《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情爱史,但最让我揪心的就是他们三儿的情感纠葛。在他们的爱背后,暗藏着封建婚姻观念的牢靠枷锁,但也十足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顽强抗争。他们爱情的结局象征着故事的结尾,凄凄惨惨戚戚,不禁让人心酸感叹。

  林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从她的诞生,到进入贾府,再到与宝玉相爱,她的泪从未断流。虽自有一段风流态度,但却逃不出不足之症的牢笼。黛玉是个聪慧的女子,自小跟从贾雨村学习就凸显其聪颖的一面。而进了贾府,与姐妹们作诗习文,她亦是样样了得。迎春贵妃省亲时,唯宝玉被作诗难住。完工在一旁的黛玉见此景况,急忙又作一首赐予宝玉。史湘云入社后请诸位吃蟹赏菊时,大家纷纷题诗,黛玉先是从容不迫,最后时辰挥就一首,一举夺下“花魁”。

  同时,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毕竟是离家后入住贾府,寄人篱下,总感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最终养成了爱计较和忍气吞声的性格。怀疑周瑞家送来的簪花是挑剩下的,对撞见宝玉来看宝钗吃了小醋等等。但无论怎样,黛玉是纯洁的,她也同样想面对自己真实的爱情,但她总是无法摆脱环境的拘束。

  她自卑、自尊、自怜。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衔玉而生的贾宝玉聪颖灵秀,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他本应是贾家寄予厚望的继承人,然而他却充满着叛逆,虽去过学堂,念着四书五经,然而却一心厌恶官场,讨厌官场的腐朽堕落。但他反倒是对女子有着格外的亲近,从小就被女子包围着,甘愿做那万红中的一绿。他自称女人是水做的身子,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极度欣羡女子的清洁纯净,憎恶自己的家庭,甚至后悔自己是个男儿身。所以,他对身边的丫鬟总是呵护有加,平等对待,这即反应他对封建统治制度的控诉。他总是想摆脱封建枷锁的桎梏,但又无奈自己封建等级的身份。而最能体现宝玉向往自由的地方就是他的爱情,他对自己真正爱情的向往超越了时代背景的限制,不为封建家族利益而成婚,死心塌地地爱上了林黛玉,矢志不渝。他用真心向时代宣战,而令人遗憾的是最终他以失败告终。

《红楼梦》读书笔记7

  小时候,我只喜欢读一些有趣的故事书,后来通过妈妈的介绍,我开始“进攻”四大名著了。其他三本我都看了不下三遍,可唯独不愿意看《红楼梦》。当时七八岁的年龄,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十一二岁再拿起这本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潇湘惊梦”。一天夜里,林黛玉怎么也睡不着,过了好一阵子,半睡半醒之间,忽然看见贾雨村来道喜,接着许多人都进来了,说黛玉要嫁给继母的一个亲戚家。黛玉十分害怕,就去求祖母,没想到祖母也不同情她。后来,她找到了宝玉,宝玉得知后用匕首插进自己的心脏。黛玉吓坏了,随之突然惊醒,她这才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个梦。

  林黛玉是贾母之女的女儿,金陵十二钗中与薛宝钗并列榜首,以芙蓉称之,与宝玉是姑表妹,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是宝玉知己、恋人,林黛玉因为家中父母先后去世,所以居住在贾府,林黛玉容貌倾国倾城,才华横溢,在《红楼梦》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说的便是林黛玉。

  但是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其性格孤傲,有一张利嘴,所以在下人那里自然没有能说会道的薛宝钗受大家的喜爱。林黛玉的死一方面是因为身体的疾病,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她生性多疑、冷漠、自恋,也是导致她早夭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一部好书,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思考,因为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多。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合作者在交流自己的思想。

《红楼梦》读书笔记8

  手里捧着温暖的茶杯,房间里热气袅袅,淡而朦胧的白雾弥漫在房间里,显得很是梦幻。修长的纤指翻开书页,我欣赏着《红楼梦》那字里行间隐隐散发出来的唯美与清新,静静地沉浸在红楼梦里。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由盛转衰的红楼梦……

  林黛玉,真是一朵绛珠仙葩。她是独一无二的,是上天造出的仙女降临凡尘。黛玉葬花,让我体会到她的伤感悲怜,花无百日红,黛玉为此多愁善感;黛玉初来贾府的小心翼翼,让我体会到她的“寄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黛玉的才情,令我不得不佩服,她的诗句也很有李清照的风格,唯美飘逸还带着伤感;黛玉的容貌,自是没话说的,她与宝钗,并列第一,在一群莺莺燕燕中,她俩鹤立鸡群,各有千秋。黛玉是小家碧玉的清新脱俗,而宝钗是大家闺秀的雍容优雅;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孤芳自赏的,而宝钗的性格是豁达开朗、温柔敦厚的。黛玉是冷漠高贵者,而宝钗却是平易近人者。

  薛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静,品格端立,对下人随和,深得人心。她生于大户人家,乃是千金闺秀,但并没有看轻黛玉,反而对她很好就像对自己的亲姐妹一样。怪不得丫鬟们私下里都说宝钗比黛玉好呢!但我看,宝钗未必有黛玉的才情与气质,只是她随和罢了,而黛玉对人不冷不淡,很是内敛。其实,宝钗也是有野心的,只不过她藏掖得好罢了。她若嫁给贾宝玉,两府结亲,薛府就会更强大。而且,她又喜欢贾宝玉,她也知书达理,原本能心想事成的,可偏偏在她之前就来了个黛玉,贾母跟黛玉情分儿也好,王夫人也怜惜黛玉,再加上黛玉容貌、才情都略压她一筹,这令宝钗愿望达成的成功率小了一大半,她只能按捺着自己的不忿,在下人前表现得随和,在王夫人、贾母前表现得优雅娴静。

  宝玉长得俊美犹如女孩,他“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颈上的五彩丝绦上系着一块美玉”。宝玉虽不爱读书,但他聪明伶俐,从他送林黛玉的表字“颦颦”中就可以察觉,颦此字很美,取自“一颦一笑”,可见宝玉对黛玉是何等喜欢。形容宝玉性格的词,有一首是最适合的:“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事物,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宝玉虽愚顽,可他对黛玉是真心诚意的,后来,因为黛玉仙逝了还出家当了和尚。呵,好一个傻宝玉!你可能会这样说。可这却恰恰说明了他对林黛玉的真情,宁可去当和尚也不迎娶薛宝钗。好一个真情的宝玉哟!

  不过再读《红楼梦》,最令我感叹的人还是黛玉。从大众的角度来说,黛玉是孤傲的,黛玉是不近人情的,黛玉是爱使小性子的,黛玉是心胸狭窄的。事实上这太肤浅了。我不这么看林黛玉,是的,她是心胸狭窄,容不下别的女人与宝玉好,所以爱使小性子,可是她并没错,这说明她对贾宝玉用情至深。她是孤傲,可谁知道,在她孤傲的外表下,伪装的铠甲下,藏着一颗多么脆弱的心?其实她并不孤傲,可是,她寄人篱下,这毕竟不是她的家,她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都有可能被责怪。黛玉的心情我理解,她是那么一个心思玲珑的少女,就是太过忧愁了些。虽说黛玉最后是悲剧,可是,我反而为她高兴。她本就是天上圣洁的仙子,她在人间,总会堕落凡尘,上天将她召回,令她在天堂永生,她本就是不落凡尘的.,现在她终于回到了属于她的归宿。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正是这样一个奇女子。毋庸置疑,她长得是最美也最有才情的,“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长得倾国倾城,美若天仙。可是,世人赞赏她的容貌与才情,可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林黛玉,即使他们平凡普通,也不要他们做林黛玉,是因为,林黛玉的婚烟是悲惨的,她的结局也是悲惨的,她也没什么朋友,还被凤姐算计一场,谁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呢?林黛玉啊林黛玉,我赞赏你,可我也并不希望做你。

  在淡淡的白雾中,我看完了《红楼梦》。不由得起身吟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不正揭示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吗?但却千古传唱。

  珠玉滚滚绕红楼,雕梁画栋绕清愁。曾经繁荣昌盛的贾府,现在也由盛转衰。只有那红楼绮梦,依旧令人沉醉……

《红楼梦》读书笔记9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这本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神地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情重多心的林黛玉,喜欢扎在女孩子堆里,不爱读书的贾宝玉,稳重老练,娴静可爱的薛宝钗,善于算计,媚上欺下的王熙凤。阅读红楼梦对提高我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书中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让我对书中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还有每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绝美的爱情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的情情,宝钗的冷情,让多少人为之感叹!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

《红楼梦》读书笔记10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

《红楼梦》读书笔记11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未知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而在这同时又从贾府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次线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陋的内在。

  主要故事是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初识,在成长中相知,以"木石前盟"为信念相爱,但最后宝玉却终究在半清醒状态下被骗而娶了长辈眼中"金玉良缘"的薛宝钗,而林黛玉终只有落得焚稿断痴魂归离恨天,故事是以宝玉清醒后终还是以出家来断尘缘酬知己而薛宝钗怀孕守空房为结局的。

  《红楼梦》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出发,以贾史王薛四家为背景,反映盛极而衰的规律,又以甄士隐刘姥姥等底层人物体现了社会不平等。

《红楼梦》读书笔记12

  曹雪芹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以他所写的四大悲剧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而著名,而曹雪芹的一部经典之作中就有七百二十一个人物,曹雪芹历时20多年才完成这部巨作,在一部作品中,721个人物,各个都有鲜明的性格与典型事例,这使我不得不钦佩曹雪芹,但是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这部缺憾美的作品虽然结局仍待考察,但是曹雪芹的文学功底是无可厚非的。

  曹雪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例如:林黛玉入贾府一回,刻画的凤辣子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泼辣豪爽的性格十分鲜明,这也为后文与贾琏吵架埋下伏笔;宝钗为逃难进贾府,充分体现了温柔贤惠,能说会道的性格特点。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性格刚烈,宁死不辱,忠贞不渝,因未婚夫误解而以死明志的尤三姐,书中刻画她则更多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虽是书中的一个小人物,但与她的姐姐尤二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是一母所生,但尤二姐攀附权贵,爱慕虚荣,贪婪,致使最后吞金自杀。

  《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无时无刻而不再进行着鲜明的对比,其中不乏德高望重,掌权的贾母,又不乏泼辣直率,为权势不择手段的王熙凤,乃至伶牙俐齿,同样心狠手辣的萍儿。这些都是《红楼梦》中有血有肉的角色。

《红楼梦》读书笔记13

  两个人的情意,发展到一定程度,总有一天要戳破窗户纸,是谓表白。

  从小到大,读到的、听到的爱情故事中,表白的方式有很多种。可多年来,《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那句表白,一直在我心中是最美。我爱这句话,超过其他关于爱情的万语千言。

  那句话是:“你放心。”

  那句话,是怎么说出口的呢?

  那一年,端午节即将来临。元妃在端午节来临之前就早早的给贾府赏下了过节之礼。可让宝玉不明白的是,他和宝钗的礼物分量相同——比林黛玉和家里其他姑娘的多一些。拥有最高话语权的元妃娘娘,通过赏礼,表达了一个明确的暗示。黛玉一下子感受到了威胁:“我们没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而宝钗姑娘,也曾把“金玉良缘”放在心上的,得到了这个暗示,“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没意思吗?当然不是,她更加上了心。

  五月初一,按照娘娘的安排,贾家要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张道士把那件人人关心的事情提了出来——他来给宝玉说亲。相信那一刻,在场很多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还好,这件事被眼明心亮的贾母一口回绝,说宝玉不该早娶,此时暂且不提。而且老太太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我不看根基富贵,只看人,模样性格要配得上。提亲之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

  可这件事,在宝玉和黛玉那里,直接引发了轩然大波,他们大吵一架。

  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一开始就知道,宝玉和黛玉有着前世的“木石之盟”,他们是心心相印的灵魂伴侣。可是,在书中,这两位当事人,是不知道的。他们从第一次见面起,到后来的一同长大,虽然都在心中有了别样的感受,但是以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性格,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是不可能把心意说出口的。于是,两个人都把真心隐起,却每每用假意试探——真心被严严实实地包藏,人却变得敏感而娇作,动不动就生气闹别扭。而“金玉良缘”的说法、来自元妃的暗示、有人给宝玉提亲,却是在明处的——压力已经到来,两个人都极其不安。

  贾母一句“不是冤家不聚首”,让两个人都参禅一般潸然泪下——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一场风波过去,两个人的心思都更加清明了,然而,说不出口啊,无法说,不能说。

  史湘云的到来和她对薛宝钗的称扬和崇拜让黛玉内心更加紧张。在第三十二回中,黛玉因为担心宝玉会因为一阴一阳的两个金麒麟再跟史湘云生出什么风流佳事来,就悄悄来到怡红院,看看他二人之意。结果正好听到了史湘云在劝宝玉去见贾雨村,去学些世途经济的学问,应酬交日后有用的朋友。宝玉不给一丝面子地直接回绝,还直接跟湘云和袭人说明了黛玉和其他人的区别:“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此刻悄悄站在窗外的黛玉,正好听到了这句话。这句话,听得黛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可是,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可是”!

  此刻,她还要进去吗?不用了,再说什么都已经无味了。于是,她抽身离开,宝玉却从后面追了上来。两个人,就这样单独面对了。他望着她眼中的泪,她望着他脸上的汗,心疼,心伤,心怜一齐涌上心头——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了“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到说说,怎么是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真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心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词,一时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妹妹,且略站站,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终于说出口了。你放心。

  “你放心”。这是一句洞彻肺腑的懂得。

  宝玉在告诉黛玉,我懂得你孤苦一人寄人篱下的哀怨和自怜,我懂得你在听说了来自宫里元妃暗示后心里的不安,我懂得众人口中有意无意的“金玉良缘”在你心中惹起的反感,我知道张道士当着众人面提亲,在你心中激起的失落的狂澜。你平日里在我身上用的心,用的情,我懂得;你因为心中不安,那些小性子,小别扭,我懂得;你那些无法言说的万端心思,你的试探、猜疑和期盼,以及它们化成的串串泪珠,我懂得。一切,都在我的心上,你放心,我懂的。

  “你放心”。这是一句明明白白的表白。

  说什么“金玉良缘”,论什么“仕途经济”,家世、背景、仕途、姻亲,那些人看重的东西,在我这里,却毫不相干。你是我灵魂选择的知己,在我眼中,你独一无二,你不可替代。我对你的珍视超过了其他所有人,你对于我的意义,没有其他任何人可以相比。我会牢牢记着我们前世的“木石之盟”,从今生第一次见面起,我就在人群中认出了远别重逢的你。你放心,这句话说出口之后,也再也不会有别人。

  “你放心”。这是一句庄重严肃的承诺。

  你放心,我的生命里,我的未来里,都有你。我会为了你我共同的理想和未来努力。我不会随波逐流轻言放弃。我会坚定执着的好好做自己,我会聪明地随遇而安保全自己;我会好好地打理自己的世界,独立而勇敢,我不会成为任何人的依附和拖累,包括你;我会把认认真真地、积极乐观地、真诚热忱地,让自己的生命之树,顺应时节开花结果,让根须深深扎下,让树干直立挺拔,让枝叶茂盛繁华。我会让自己长成与橡树并肩而立的一株木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拥在云里。

  有朋友曾问我,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红楼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从哲学层面上说,这本书讲了一个从“空”到“悟”的故事。《红楼梦》一书深邃博大,其哲学主旨就是十六个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从现实人生层面上说,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茫茫人海中寻求知己的故事。

  一块顽石,因为女娲的锻炼,有了灵性。听了一僧一道的快意谈论,动了凡心,去人世间经历一番。从茫茫虚空到最后的悟空,生命的这段旅程原本是孤独的。而最珍贵的,莫过于旅途中遇到一个心灵相通的知己。找到了,这个生命,这颗心灵,才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欢喜与温暖,才会有真正的安心与宁静。漫漫一生,知己难得,拥有的滋味,无与伦比。

  最幸福清甜的滋味,莫过于,“你放心”;

  安心、欢喜、踏实、温厚——最美的那句话,莫过于,“你放心”!作者:木兰

《红楼梦》读书笔记14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像,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像;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像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红楼梦》读书笔记15

  话说在薛宝钗生日宴会上,戏曲散场之际,贾母因怜爱一小丑和小旦而把他俩叫到跟前,又是问候,又是赏赐。这时候,爱热闹,爱玩笑的王熙凤,或许是看出了贾母的某些心意,于是连忙开口指着那小旦笑道:“这孩子扮相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王熙凤一语道破天机,心里知道的人不知道的人,都只是装聋作哑,宝钗是抿嘴一笑,宝玉是不敢说,独有大大咧咧的史湘云不顾死活,接着王熙凤的下巴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宝玉知大事不妙,连忙向史湘云使眼色。可是,宝玉这一行为却使自己变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先是史湘云受气,转身就要回去收拾包裹,准备明天一早就回家,不想再看人家的鼻子眼睛行事,之后有对前来安慰的宝玉进行一顿大奚落。接着是,林黛玉给了他一个大大的闭门羹,责怪其多管闲事。史湘云受气,个人觉得原因很简单,除了女孩子天生醋意作怪之外,她很可能也深深地爱着贾宝玉。

  宝玉因为别的女人给她使眼色,她又怎么会受得了呢?她对贾宝玉“爱哥哥”“爱哥哥”地叫,和她经常对林黛玉辛辣地贬斥,也许就是最好的证明。以林黛玉感情的细腻,她对贾宝玉发飙的动因,相对来说就有点复杂了。个人认为,林黛玉发飙的动因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其一,在于其一时失宠的焦虑。我们知道,贾府以前也是给林黛玉做过生日的,但是这次给薛宝钗做生日,并没有按照其往年过生日的定例行事,而是在薛宝钗的生日宴会上增加了唱戏项目。贾母可是一直都格外地宠着她,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她怎么会不闹心呢?其二,在于其对薛宝钗的醋意与对抗。醋意最明显的是:薛宝钗的生日宴会,林黛玉是唯一的迟到者,并对宝玉说不愿意去蹭着借人家的光。

  直到宝玉哄她说也为她叫一班戏,让其他人(薛宝钗)也借她的光,她才矜持中被宝玉给拉了去;再次,宝玉跟宝钗讨论戏曲,她也是醋意泼洒,让宝玉别“装疯”。当然,这之中也有着对抗的意味。只是其对抗对明显的地方体现在点戏的环节:这主要表现在薛宝钗一直替着贾母着想,尽是点些热闹的戏,再次讨贾母欢心;而在林黛玉点戏的时候,因她自己不爱看戏,所以她就随便点一首,连脑筋都没有都,既不为自己,也不为贾母及其他人。我想,这既是林黛玉的个性张扬,也是与薛宝钗激烈的对抗。你薛宝钗不是知书达理,善于替他人着想,善于笼络人心,而有今天的收获吗?我林黛玉偏不,看你还有多少花花肠子。或许林黛玉就是这么想着的吧,要不然其怎么会老以为薛宝钗内心藏奸呢?所以说,只要贾府的人对薛宝钗好,特别是贾宝玉对薛宝钗好,林黛玉都会不高兴,而最后的怒火必然都会落到贾宝玉的身上。

  其三,在于其对史湘云挑衅与嘲笑的不满。史湘云点名其像戏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其形象的一种损毁,目下无尘的她对这肯定也受不了,更何况史湘云对贾宝玉也许还有这那种意思呢!总之,林黛玉是敏感的,是多疑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可是出在蜜罐中的林黛玉的感慨。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其感情的飓风。除了贾母,贾府的人,似乎就只有贾宝玉对她真了。贾母自然不可能成为其撒娇的对象,所以无论贾宝玉有理无理,他始终都会成为林黛玉的出气筒。我想就算是贾宝玉这次不给史湘云使眼色,林黛玉也会不高兴的,她不是说贾宝玉不笑比还厉害么。最后,我突然想,如果贾宝玉把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娶进门了,那可有得他受的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5篇)】相关文章:

1.《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5篇

2.《红楼梦》读书笔记汇编15篇

3.红楼梦读书笔记汇编15篇

4.《红楼梦》读书笔记集锦15篇

5.红楼梦读书笔记集锦15篇

6.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5篇)

7.《红楼梦》读书笔记(通用15篇)

8.《红楼梦》读书笔记合集15篇

9.《红楼梦》读书笔记(集合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