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05 09:09:3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读书笔记大全13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笔记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笔记大全13篇

  读书笔记大全 篇1

  暑假,我一口气读完了托尔斯泰晚年的一本着作《复活》。似乎很深奥,却又像读懂了什么,精神上的复活,比现有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显得更加珍贵,更有意义。

  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来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被告就是他年轻时伤害过的卡秋莎·玛丝洛娃,又听到她被冤枉时的惨叫,或许是灵魂的反省吧,他在玛丝洛娃入狱后奔波在社会的高层,希望替他减刑,可都没成功,一次次探狱,聂赫留朵夫看见玛丝洛娃奄奄一息的样子,觉得自己现在所拥有的都不算什么,于是用自己的全部家当将她保释出来。

  他又一次向她求婚,她却拒绝了,因为她不想连累聂赫留朵夫……

  这里,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真正意义上的复活了,这并不是死而复生的'复活,而是一种心灵反省和净化,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托尔斯泰在这本书中反映了人性的丑陋与纯洁。《复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有机会可以读读他。

  读书笔记大全 篇2

  今天又到了名著推荐的时间。今天林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在4岁丧父,10岁就丧母,他只是上过2年的学,完全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就高尔基写的《童年 》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

  《童年》这本书的主人公是阿辽沙,它的`主要内容是讲了可怜的阿廖沙三岁就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这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阿廖沙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阿廖沙,使阿廖沙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阿廖沙的舅舅们为了争夺财产,抛弃亲情,性情暴躁、乖戾、贪财、自私……他们的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阿廖沙每天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只有他的母亲和外祖母疼爱他。可他的母亲在他十一岁时也去世了……后来阿辽沙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可是,好景不长,可怜的"小茨冈"被两个凶狠的舅舅害死了。阿辽沙就这样失去了最知心的好朋友。几年后,最疼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么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这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童年》中高尔基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贪图钱财的舅舅、冷漠无情的母亲、善良慈祥的外婆、快乐能干的茨冈、勤劳能干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爱的保姆叶夫根尼亚。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是伟大母亲的象征,也是俄国苦难生活的象征。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她慈爱、善良、刚强,在十分的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书中高尔基通过她的外貌描写、语言、行动以及引用大量民间歌谣、童话、故事等各种形式对其形象进行全方面刻画。很值得同学们一看,所以林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童年》这部书。

  读书笔记大全 篇3

  《百年孤独》被称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这个家族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

  读书笔记大全 篇4

  柴静是央视一套“看见”专题节目的主持人,《看见》是她进入央视工作十二年的体会。作者从最初的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进入央视从事记者工作。记者应该怎么报道新闻,她一直坚持关注新闻中“人”的理念,在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事实和因果基础上,报道一个人,报道一个国家。

  书中选择了留给作者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从看见不同的人物背后发生的事情,我们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本书中很多新闻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20xx年11月 -20xx年8月5日,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2016年“非典”对中国的肆虐更为严重。作者冒着生死的危险,前往北京“非典”重症病房采访报道,有些人认为,这些报道在制造恐慌!面对传染性很强的“非典”,医院没有做好“非典”重症患者与正常人的'隔离、好多医务人员就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这种可怕的传染病,没有做好最简单的消毒、卫生防护,造成了好多医护人员感染“非典”,好多医生殉职。事实上,面对“非典”比恐慌更可怕的是逃避、是轻慢、是无知。“非典”疫情开始时,有关部门封锁“非典”疫情消息,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后来政府作出了“非典”疫情每天公开,做好防护与救治工作,稳定了人民的恐惧心理。好在政府及民众从这次血淋淋的教训从得到了学习,在后来的“禽流感”疫情发生后,政府做到了疫情实时公开,科学有序的工作,战胜了“禽流感”疫情。

  书中还报道了一个德国青年卢安克来到中国旅游后就留在下在广西做老师的事情。他的教育理念是要充分保护盒调动孩子们的天性,这就是现在的标准化教育相左,因而受到学校和家长排斥。卢安克说中国留守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他也说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基础就要看到成果。是啊,中国的教育中掺杂了太多功利性的因素。美国、欧洲、日本的教育很重视实践的,而且学生学的大都是也是有用,实践性的知识,因此,美国、欧洲、日本的创新性很强,他们引领着世界工业先进技术的潮流。中国学生从上小学就被灌输功利思想,以后怎么上初中、高中、大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国的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英语,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很少,这不是本末倒置吗?由于中国的大学教育不注重实践、创新,从而造成了培养出来大学生眼高手低、不能胜任工作,有些大学生重新返回职业技能学校学习才能胜任一些技术工作。再者,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什么很低,“中国制造”为什么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这就是因为中国的孩子们从小的创新性被压制了,一直长大后就麻木了,一味地服从,而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大批的本土大学生在企业、科研院所只能一味地重复别人的产品、别人的理念。中国留学生去美国留学,大部分都成为了别人的高级打工者,而不是老板。美国、就连日本也有很多诺贝尔科学家,中国一个都没有;国家对教育资金的投入都很支持,我们的教育模式是不是有问题,我们的教育功利不功利值得深思。

  读了《看见》这本书获益匪浅,书中的章节较多,涉猎也多,我就仅谈以上两点感悟。

  读书笔记大全 篇5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著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

  这部小说描写作家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首先我觉得小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他自幼丧父,又在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产,他只好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其次,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说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在本书第七卷中写到小主人公常常受到整条街上孩子们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血,嘴唇也被打破,脸上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浑身都是土。外祖父下禁令不许他再跑到街上去。如果大街上静悄悄的,大街对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可是一听到孩子们快乐的喧嚷声,他就顾不得外祖父的禁令,从院子里溜出去。可见,阿廖沙也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孩子,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写道: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引起他的厌恶,因为教师和神甫都不喜欢他,后来神甫让他退学,不过这并不使他伤心,他离开学校,一直到放学之前都在镇上的几条肮脏的街上闲逛,细细地察看镇上的喧闹的生活。尽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后来学校来一个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认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谈一番,使他十分激动,所以也就表现得比水还要安稳,比小草还要顺从。

  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

  读书笔记大全 篇6

  第879期《三联生活周刊》的主题内容是“医生的角色”,重新认识疾病、医疗与生死。

  之所以会关注这样一个话题,是因为儿子选择的大学专业有跟医学有关的内容,根据他描述的他想学习的专业内容,我给他选择了生命科学和医学、药学等专业。所以一看到这个话题,我就有了十分的关注。

  而目前国内面临的恶劣的医患关系,也使得我们这些准备学医的家长有了一份担心。

  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其他关系很难超越的。

  作为医疗行业的医学,处在一张极为复杂的关系网中,医院、政府、制药企业、法律等角色都在对我们所能获得的医疗施加着影响。

  就拿药品开发来说吧,许多的制药企业也都把新药的研发外包出去以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研发新药的周期非常的长,一般的企业很少会把精力和财力投入进去,一些大型的有着垄断地位的研发集团,也往往把目光锁定在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治病救人最大化的基础上的。

  比如预防和治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因为非洲的贫穷与落后,很难支付起研发费,在预期内也很难收回成本并且创造出经济效益,所以,发达国家就很少积极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说多了,再回过头来说疾病、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

  在临床医学治疗手段很缺乏的时代,面对疾病,医生与病人处于近乎平等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讲,病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承受身体的痛苦,医药仅仅是可以尝试的一种选择,而到了现代临床医学突飞猛进发展的现代,在公众甚至在医生本人看来,一切疾病都将被征服。但是,病人们却越来越发现医生们难以信任,因为,他们不总是能够治病救人。

  医学决定中的“共享决定权”又将医患关系拉入了新的矛盾中。

  今天跟儿子聊天的时候,就聊到了这个问题,我说,手术中的家属签字环节,就是“共享决定权”的具体体现。手术前,医生们会告知家属手术的各种风险,然后家属同意手术就要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不签字就医生就不能擅自手术。而家属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不懂医学,手术就是治病的,既然有这么多风险,为啥还要手术?让我们家属签字是不是医生或者医院为手术失败推卸责任做准备?

  这就是医患矛盾的起因,从一开始手术就有了不信任有了质疑。

  现代医学的专业性意味着医患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巨大知识壁垒。病人对治疗效果的预期远远高于医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医学风险认识又远远低于医生。缺位和无效的沟通既给临床治疗制造了巨大成本,又使医患的情感遭到巨大打击。

  说着这里,儿子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他说:“能不能有一种类似律师的中介力量,作为医生和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桥梁,他能把生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转变成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患者及家属,并在中立的立场上,替患者及家属评估医生提出的手术或者治疗风险,并为患者提供是否可以手术的意见。这样将医患之间的矛盾通过一个中介缓冲一下,医患之间不直接处理这种事情,医生仅仅处理疾病的问题。

  儿子的这个建议,我觉得非常有创新精神啊,虽然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专业机构或者人在探讨这个方案,但是从儿子思想里出现这个想法,我觉得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这样中介机构,可以由患者和病人自己委托,当然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再去委托,如果没有必要,医生(医院)就直接跟患者及家属直接打交道就可以了。

  这种中介机构可以是律师?儿子说,最好是法医,因为他们也懂得医学,能够有效评估手术风险,也比一般人更了解医疗、手术不是万能的。而一旦医疗纠纷发生后,也是依赖法医的鉴定来划分责任的。

  而在有更好的解决医患矛盾的方法之前,我们可以分别角色去看待和理解疾病与生命,这要宣传。

  “通过医生的视角,理解生命”: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同过医生的视角,也就是要了解到有些疾病是无药可救的,要让病人和家属有充分的认识,把缓和医疗传递出去。缓和医疗也叫做姑息治疗,是对弈不能治愈的严重疾病和终末期慢病患者,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精神、实际需求,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帮助病人和家属达成心愿。

  其实,简单的说,就是不治之症的中后期,老老实实告诉人家,已经没有医治的必要了,劳民伤财,病人还遭罪,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那么这种情况下,不如劝诫患者及家属,让患者的有生之年有尊严的活着,与家人一起,把最后的'时光过得美好一些。也就是不要过度治疗。

  “医生的修炼,艺术之上的人学”:医患之间,如何共同携手对抗疾病,从医生的角度,和谐关系的建立,是关键也是学问。

  儿子说,教师和医生这两种职业有着很相似的地方,最大的一个相似点就是“要凭良心工作”。

  医学的角色与艺术:艺术上,如何看待生死,对医生与患者,这都是重大的课题。“死亡是一种伟大的平等,死亡也是一个伟大的教师。死亡不是医学无奈的失败,而是人们回归生命本源的自然过程。

  刘瑞琪(总医院肿瘤科专家)讲,他们不断的提醒年轻的同行们,不要陷入匠人思维,而忘记抽离出来体味医学的最终目的——如何体面地照顾人的生老病死。

  无论是医者还是病患,既然能喜悦地迎接生,也可以从容地面对死。

  医术总有无能为力之时,而观念和情感可以让人们在医技的绝处,学会优雅的转身。

  医患关系断代史:权力、壁垒与困境。

  传统雇佣式的医患关系和19世纪末“视病人为人”的医学理论建立在“面对疾病,医生和病人处于近乎平等的弱势,医生仅仅是病人与疾病斗争的辅助者。

  而到了20世纪,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免疫学和药物发展、输血、器官移植等等手术的成功,在公众眼里,医生所能完成的种种不可能似乎已经接近于上帝,医生有了足够的权威和能力。权威带来了权力,医学大幅度扩张,医学接管了人们的外貌、精神,同时侵入到生命的每一个进程。

  当医学的局限重新认识,医生的权威在逐渐丧失。

  医生们觉得,实现了对病人进行有效治疗,也就没有必要去谋求医患的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心理好处了。

  这里有一个真相是被忽略的:病人向医生寻求帮助的时候,他所求的治愈的疾病与医生眼里面的疾病并不相同。

  《疾病的故事》中提到,对于病人而言,疾病是疾痛,它牵涉病人及其家人乃至更广的社会关系,是各种好的坏的亲身感受。而对于医生来说,却仅仅是一种病理理论解释和重组疾病时提出或发明的。

  疾病和病痛的错位,医生和病人的隔阂,造成了医疗的失败和医患矛盾的不断升级。

  这就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老的新课题。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参考资料有一本《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我觉得比较的好。

  儿子说,虽然医生和教师都做的是良心活,但是人性不可测人心不可测啊。所以必要的监督还是应该有的。

  读书笔记大全 篇7

  据统计证明,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这无疑是教育孩子的一剂良方。然而,人们往往会把称赞和鼓励看做一回事,其实不然。称赞和鼓励达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称赞是奖励的一种,着重于比较和竞争,称赞意味着,孩子只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达到父母的期望和标准。鼓励则是着重于孩子能力的发挥并且帮助孩子经由自己努力获得成就感:鼓励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孩子内在自我激励而不做价值判断。因此,不要指示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什么,而要让孩子自己去积极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激发孩子的潜在能力。人类有很大的心智潜能尚待发展,因此,不要为孩子的资质不如人而颓废。孩子未来的成功决定于孩子能否发挥潜能,激发孩子潜能需要意以下两点:

  其一、学会积极归因。潜能需要激发,激发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是否能顺利激发潜能,能否正确归隐就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其二,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就像一个能量调节器,好习惯是我们的潜能自发地指引思维和行为朝成功的方向前进,坏习惯则反之,好习惯会激发成功所必须的潜能。另外,研究表明:孩子的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规律。刚出生的孩子具有100分潜在能力。孩子越晚教育与生俱来的能力就越难发挥。所以说,对孩子潜能的激发越早越好!

  鼓励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孩子:使孩子涌动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激情,激发孩子的潜在:使孩子自信、乐观、不断向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鼓励重于一味的指责。

  鼓励孩子需牢记的几条原则有:

  1、真诚的接纳。戴克斯强调人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而沮丧是人类问题的根源。要有接纳不完美的勇气,首先得从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开始。行为者和行为是有区别的,我们接纳行为者这个人,但是可以不赞同和接受其行为。

  2、着重积极的一面。想帮助暂时表现不好的孩子,就要开始避免一些消极的言行。应用着重积极的教育方式,即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当孩子对自己的表现开始满意时,他才会更加努力的改进自己的错误,。

  3、重视努力和进步。父母以一件事的成果来论成败,这会使孩子很容易沮丧,尤其当他们面对一件很难的事情,尽管他们尽力去做而仍然没有做好。着重于努力和进步,才具有鼓励的作用:过分强调事情的成果,会让孩子产生只有做得很好,否则就毫无价值的的想法。重视努力和进步,在学校教育中也是很重要的,这让优生和差生有同样的机会。成为差生进步的动力和希望。

  4、肯定个别能力。一个人感到有价值,是当他的能力有所发挥,且受到肯定的时候。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华和能力,孩子也有其特有的天生气质和潜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肯定自己的能力,

  5 、避免让人沮丧的语言。语言常反映出一个人的态度。有些话说出口非但不具有鼓励的作用。而且会深深伤害孩子的心灵。

  6、从自我鼓励开始。沮丧的父母或老师无法鼓励沮丧的孩子,因此鼓励自己和鼓励他人同等重要。

  孩子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库。欣赏鼓励是挖掘孩子潜能最有效的方法。鼓励不仅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剂良方,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孩子进步的动力。父母老师不能吝惜对孩子的鼓励,只要鼓励激发孩子的潜能,将会有奇迹在孩子身上发生。

  读书笔记大全 篇8

  这本书的主编是伍美珍,其实这本书是一本精选作文来的。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咏琳写的“人蝇大战”和“在海上”这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的开头用了拟人的手法,比如说:我和苍蝇斗智斗勇,这句话把苍蝇当人来写,中间那部分把和苍蝇战斗的事情全部都写了出来,有一部分写得很精彩,比如说:我随手拿起了身边的“宝剑”——龙眼的枝干,冲了过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龙眼的枝干比喻成宝剑。

  第二篇文章是写海景的,作者先写了买票的.过程,再写坐船时的情景。小作者写海上的景色有一句话写得很美“海水是那么的蔚蓝,远处的小鸟是那么碧绿,就像一颗耀眼的宝石。”这句话写得很生动,到了结尾还用了诗句结尾。

  我以后写作文也要像他写得那么好,多运用一些比喻句,把事情形容得生动起来。

  读书笔记大全 篇9

  你曾注意到夏天的树荫下,房子下,排成队的蚂蚁吗?你曾想过那些蚂蚁的生活吗?你曾想过蚂蚁被我们玩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吗?

  昨天,我看了一个精彩的动漫电影,叫《别惹蚂蚁》,他讲述了一个十岁的男孩卢卡斯受着邻居伙伴的欺负,他只好拿水枪向蚂蚁窝发起水攻,边时刻说着一句话:“因为我大你小。”许多蚁民都被大水冲死了。后来由蚁后亲自下令派法力高强的蚁族魔法师左克实施抓捕 ,一天晚上左克带着魔药往卢卡斯的耳朵里灌了一滴卢卡斯缩小到了蚂蚁的身材,押送到蚁后那,蚁后下令对他实施改造,让他变得尊重蚂蚁,就可以释放。于是卢卡斯的改造之路就开始了。

  这个电影,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的是“因为我大,你小。”听了这句话,我感到迷惑和生气。难道因为身材的高大就可以欺负弱小的人吗?难道弱小的人就应该受欺负吗?这是什么逻辑。难道大人就可以在大街上随便欺负小朋友们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当你作为弱小的人被人欺负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是我比他小,我应该让他欺负。当然不是。你肯定会想:他凭什么无辜的欺负我。你肯定会不服气。蚂蚁何尝不是呢?虽然蚂蚁体型较小,但他们不应该成为我们欺负的对象,我们何必这么蹂躏他们呢?那对我们来说微不足道的蚂蚁,也跟我们拥有平等的生活,也有享受这美好大自然的权利。我们应与它们和谐相处,共享地球美好生活。我们不应让身体上优与劣来成为决定享受自然权利的象征。身体的强与弱我们不能改变,但也不能让身体强壮成为欺负其他物种的.武器,如果这么说大象比谁都大,那么大象就随便欺负我们人类了吗?大自然不光属于我们人类,同时也属于弱小的生物。“因为你大,我小。”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此片让我震惊的地方还有就是蚂蚁的合作能力,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共同向前走。当卢卡斯分到蓝队的时候,虽然蚂蚁们不高兴,但是比赛的时候,他们还是同心协力,不离不弃。用他们自己的力量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人梯,虽然他们最后输了,但他们并没有埋怨卢卡斯,只是鼓励了几句,这只是他们团结的一小部分,一个蚁穴由成千上万个蚂蚁每个蚂蚁负责在不同的岗位工作,正因为所有的蚂蚁团结一心,才有了蚁穴蒸蒸日上的情景。

  卢卡斯在这里学到了尊重蚂蚁,保护蚂蚁。我也从这个短片学到了保护蚂蚁,尊重蚂蚁,给蚂蚁同样在大自然生活的权利。我也为以前惨死在我手下的蚂蚁英灵哀悼,我一定不再残害蚂蚁了。珍惜蚂蚁,珍爱大自然一切物种和谐生活在大自然下。也一定要告诉伙伴们蚂蚁不是我们的玩具。它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伙伴。我还从中学到了团结的力量,团结虽然不是我们的要道,但肯定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读书笔记大全 篇10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女巫》。这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故事,它的作者是英国的罗尔德·达尔先生。故事讲了“我”和姥姥旅游时在住的宾馆里,自己遇到了姥姥所说的,想杀死全世界孩子的女巫,他偷偷地跑到了女巫们开会议的房间,他就发现了女巫。他偷听到女巫大王发明了一种“86号配方慢性变鼠药”,一小瓶可让500个人变成老鼠,并准备把它洒在糖果上,让孩子变成老鼠!“我”被女巫们发现了,被迫喝下了药水,变成了老鼠,后来他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偷来了药水,洒在女巫们晚餐所喝的汤里,女巫们也变成了老鼠。“我”和姥姥还准备通过女巫大王的住址,消灭全世界的女巫……

  通过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启发:要用勇敢和智慧,战胜敌人。即使是渺小的事物,也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像故事中的变成老鼠的.“我”战胜了随时可以用魔法毁灭自己的女巫和人类。这个故事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本学期的课文《黄河的主人》,艄公是那么的小,跟黄河比就只是沧海一粟,而黄河是那么的大,对黄河而言一个小小的浪头就会把它淹没,可为什么艄公和其他的乘客还会安然无恙呢?就是勇敢和智慧。

  以后,面对困难时,我要用智慧解决;面对阻碍时,我要用勇敢解决……

  读书笔记大全 篇11

  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个小学3年级的学生恩里科一年里的日记。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了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纯洁。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雪球》这个部分,它写了卡洛菲用雪球打中了老人的眼睛,他勇敢地站出来,主动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天,爸爸妈妈都在上网,我拿起爸爸的手机玩,玩着玩着,我一不小心把手机锁住了。我尝试开锁后发现要开锁必须用密码。我有顺序地试了好久,可怎么也解不出。这时,我似乎看到了爸爸那严厉的'目光和已举起将要打我的手,我再也想不下去了。我乘他们不注意偷偷地把手机藏在衣柜里,然后下楼了。过了一个多小时,爸爸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打电话发现关机。他起先以为自己弄丢了,后来想到上午出门回来后,还接过电话,突然又想到我拿过他的手机。他就来问我:“你把我的手机放哪里了?”我心里有点慌了,但故作镇定地说:“不知道。”他又让我仔细想想上午去过哪些地方,手机可能放在哪里了。我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一声也不吭。他也怀疑我把手机藏起来了,想充Q币,可妈妈不信:“扬帆不会藏手机的,他一定忘记放在哪里了。”妈妈到我去过的地方:厕所、厨房、客厅、卧室、书房统统找了一遍,当然一无所获了。我为了不让他们怀疑,也装模作样地四处寻找。一转眼,到了下午,爸爸仍不放弃继续找手机,妈妈说:“不用找了,肯定在家里某个角落里,过几天就会出来的。”爸爸生气地嚷道:“不找到,别人打电话找我有事怎么办?”我听了心里非常不安,怕耽误了爸爸的事,终于说服自己把手机拿出来。我利用去书房拿作业的机会,见四周无人,便悄悄地把手机放到了电脑旁。妈妈上楼看见手机后,告诉爸爸刚才我去过书房,于是他们都知道这事跟我有关。爸爸叫我过去,我心跳得厉害,真怕他打我,当他问清事情的经过后,竟然没有打我。爸爸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以后不管碰到什么困难,还是犯了什么错误,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可以让大人帮忙一起想办法解决,但千万不能逃避,那样太不负责任了!”我点点头,心里在说:“爸爸,对不起,我知道错了。”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心里惭愧极了,我一定要向卡洛菲学习,以后不管犯了什么错误都要主动承认,争取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读书笔记大全 篇12

  教育是一种智慧,需要教师运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为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与空间。最近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书中写出了作者对教育的执着与情感,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与重视。作者是充满智慧的,他以自己的智慧向读者展现了教师在教育中智慧的体现,使人受益匪浅。

  第一次看到《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这本书,就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墨绿色的书名点缀着乳白色的封面,简单、干净,不掺杂任何别的东西,给人一种宁静。而封底上三句平实而朴素的话语:我们从事同一个职业,教育学生;我们热爱同一个事业,塑造灵魂;我们拥有同一个心愿,当好人师。让人震撼,热血沸腾!确实,这就像教师的职业,简单却充满生命力,这就像教师的智慧,理智而又有大爱!

  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如同《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为什么《教育的智慧》有如此大的“威力”呢?这是由此书的学术内涵和鲜明特色所决定的。一是立足研究,求实创新,科学性强。这部书以作者主持完成的多项国家级或部委级科研项目为立足点,综合反映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客观分析了在实践中和实验中的第一手材料,提出了教师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做法。可以说,这是心理学研究对学校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贡献。二是内容新颖,系统全面,富有真知灼见。《教育的智慧》一书从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特点、智育与德育、建构各种学科能力、探索德育中品德形成的机制、班主任工作、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学生的保健医、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以及投入到教育科研中去等诸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新世纪教师的必备素质。三是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可操作性强。书中,作者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热点问题,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践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通俗易懂的事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此进行了详细讨论,回答了教师们普遍关心的许多重要问题。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因此,我觉得教育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智慧,而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首先得拥有师德师魂,要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正如林教授在书中所讲到,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因此,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首先应该把整个心灵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除了这种大爱,我也特别认同书中所提到的教师教育观——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

  读书笔记大全 篇13

  罗尔德。达尔的《女巫》讲的是关于我、外婆和女巫之间的故事。

  “我”的父母不幸在车祸中丧生,“我”只好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姥姥给我讲了许许多多有关女巫的事情,让我对女巫有了些认识:真正的'女巫特别的憎恨小朋友,很想把世界上的小朋友们一个一个给除掉。姥姥还教会了我识别他们的绝招。有一天,我竟然真的遇到了女巫。在女巫的聚会上,我被女巫大王用魔法变成了一只小老鼠,但是我没有放弃,我也不能放弃,在姥姥的帮助之下,我们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战胜了女巫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能放弃。困难就像是纸老虎,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尿酸多少正常03-03

50岁突然不来月经正常吗01-11

更年期如何保持月经正常01-13

绝经后半年又来例假正常吗01-19

儿子妈妈关系不正常怎么办02-24

开公司需要多少钱02-17

还阳卧害了多少人02-23

乳胶床垫克重多少合适02-25

儿童每日需要摄入多少肉类补充营养?03-01

减肥茶一盒多少钱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