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10 09:59:2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合1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第一课时

  看图引题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哪些风景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试着说一说。

  2.今天,通过课文学习,老师将和你们一同走进这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

  看图读文

  1.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交流,教师指导。

  2.边看图边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画面,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a.乡村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b.乡村生活自然亲切、优美恬静。

  c.乡村生活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浓郁的乡村生活的?抓住了哪些生活的场景?

  4.默读课文,自由学习,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小组合作交流。

  6.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解疑。

  教师吟诗小结

  是啊!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不信你听!

  屏幕出示: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

  纺织娘高唱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

  学生整体感知

  你认为教师自创的这首小诗怎么样?你有什么感受?发表一下你的感受吧!

  1.可以像老师这样吟诗。

  2.可以试着读读课文。

  3.可以作为导游向大家介绍乡下人家。

  第二课时

  回顾课文

  1.我们已经感受了乡下人家生活的恬静、自然、亲切,谁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课文,展示给大家听。

  2.指名读文,交流欣赏。

  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你认为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画出来,反复读,并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朗读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体会写法。

  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如果将探出头来换成长出来,会是什么感觉?试着读一读,并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品味语言

  1.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划分出的段落,边读边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积累语言

  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生动的句子抄下来,并试着背诵。

  拓展语言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布置综合性学习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通过谈话简要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

  二、发现文中的语言密码,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1、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景物、动物。

  屋子闪电云彩

  星蝙蝠夜莺猫头鹰

  2、学习比喻句

  在文中作者是怎样形容它们的呢?

  地洞似的屋里

  带子似的闪电

  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理解比喻词“似的”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说比喻句。

  4、出示写夜色的一组

  星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蝙蝠灰色的蝙蝠

  夜莺会唱歌的夜莺

  猫头鹰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男、女分角色读竖着读

  5、比一比这两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好的读者还要会问。猜一猜,学习这篇文章,老师可能会问那些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教师重点指导

  1、什么是天窗?

  2、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活泼会想的孩子,怎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

  好,课文的那几自然段具体写了透过小小的'天窗孩子们从“无”中看出了“有”、“虚”中看出了“实”。

  板无有虚实

  3、结合课文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

  句子中的“你”指的是谁?

  “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晚上,当他们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是)小小的天窗又是孩子的慰藉。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

  课件出示文章第四、第六自然段。自由读读这两段话,透过字里行间,你能发现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体会孩子们认识外面世界的迫切渴望。

  指导朗读

  4、这小小的天窗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怎么成为了他们的慰藉的呢?

  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A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雪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指导理解朗读

  师读: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点在那里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听出了什么?

  雨点跟雨脚不一样吗?

  对啊,雨点它有脚,它光着脚丫在那儿卜落卜落跳,跳得那样轻快。

  “一瞥”是什么意思?闪电它有眼睛啊,它飞速地看了你一眼。

  指导朗读,读出想象中风、雨、雷、电的威力无比。

  小结:就这样,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的慰藉

  B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夏天的夜晚,孩子们又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了什么呢?请默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看到的,用……。.画出想象到的。

  汇报

  看到想到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一条黑影灰色的蝙蝠

  会唱的夜莺

  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夜的美丽与神奇,就这样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亲爱的孩子们,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仰望头顶的星空,你会想的什么呢?

  训练说话出示图

  秋天来了,当你透过小小的,看见飞过的一只大雁,你会想到

  北风呼啸,当你看见一朵洁白飘逸的雪花,你会想到

  活泼会想的孩子就这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的慰藉。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指名汇报

  小结: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引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想象(板)

  理解文中第八自然段的“天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天窗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天窗是孩子们想象的窗口,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揣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才能打开想象的窗,让心灵通向更多更广袤的美好世界。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方法:

  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歌景交融( 7分钟)

  (一)好语积累:

  师:出示词语(1)学生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生:回答

  师:出示其他几组

  生: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生:汇报

  师:总结并鼓励。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

  师:播放歌曲:《渔歌子》

  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

  生:试着背出

  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感知品味( 10分钟)

  1、解题

  师:板书课题(渔歌子【唐】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什么的?

  生: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

  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

  生:学生看书试读

  师:指名读词

  学生纷纷读词。(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

  师:(出示:多音字:塞指导)

  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

  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

  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出示:二读品味:......)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斜线,把这首词的节奏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

  画后学生汇报

  师:出示自己的节奏让学生对照

  师小结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三、细读想象理解词义(15分钟)

  1、三读解义,要读得心有画

  师:出示自学提示

  学习提示:

  (1)边读边划,作者在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词义。

  学生小组内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小组汇报:

  师相机出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

  风、细雨

  师: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西塞山风光》

  学生接着小组汇报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景物你们把它说得活灵活现的,就仿佛是一

  幅美丽的画卷。

  小组汇报词义。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景色吗?

  生:回答。

  师板书:(美丽如画景)

  师:面对这么美丽如画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得像画一样美吗?我们共同读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析作者深化悟情(6分钟)

  四读悟清,要读得情真意切

  师:读词想画面,是帮助我们读懂词的好方法,那如果我们想读懂词

  中的人,悟出词中的情,我们就要走进词的作者。通过预习,对于词作者张志和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

  【师:出示作者张志和及简介】

  师: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个张志和啊,他钓鱼和别人不同,他钓鱼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同学们,你有疑问吗?那张志和整天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他钓的是什么呢?(生:一种自由自在的情趣)

  师{板书:人:悠然自在}

  师:同学们,作者怀揣一颗悠闲自在的心,面对这美丽如画的景,假如皇帝找到他了,让他回去继续做官,他还能回去吗?那么这里的不须归,{师板书:不须归}你还仅仅理解为不回家吗?还表达了什么?

  生:汇报

  师:谁愿意带着作者的这种悠闲自在不须归的心情把这首词字正腔圆、孕味十足、心中有画的再次吟诵出来。

  【播放配乐,学生吟诵】

  指名吟诵,大家共同吟诵。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2分钟)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张志和整体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极坏了他的哥哥,于是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来规劝他的弟弟,那么这首词又是怎么写的呢?请课下同学们回去收集,看看他的哥哥是怎样劝他的?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美丽如画景不须归

  悠闲自在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课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2.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在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物的身份。

  3.在课文中,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这也就是说听听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刘备的心意。

  二、悟语言,感受拜访前初印象

  1.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2.朗读指导张飞的话

  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指读)

  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

  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指读)

  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齐读)

  3.指导朗读刘备的话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指读)(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2小节)

  二、品动作,感受等候时的深印象

  1.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用笔画出来。

  2.交流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让我们读好这句话。(指读、齐读)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这段话还有一个词也能表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是什么词)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

  让我们自己在下面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以及对人才的尊重。(练读、指读、齐读)

  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 “半晌”就是好长一会,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又等了一个时辰”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

  从这些鲜明的对比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诚心诚意、求贤若渴。有没有同学能从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刘备十分尊重诸葛亮。

  3.师小结: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专用成语了。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让我们一起读一下屏幕上的片段,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和尊重人才。(板书)

  三、想形象,感受相见后的欢愉

  1. 过渡: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

  2.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板书)

  3.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消失了)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4.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5.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齐读)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通过对环境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看来,要把握人物形象,大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可适当进行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背诵环境描写片段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 ),好像( )。冈前几片松林( ),( )的溪流( ),( )竹林( ),景色( )。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2.重温《三国演义》

  板书: 8三顾茅庐

  (语言、动作) 刘备 诚心诚意、尊重人才

  (环境、比喻) 诸葛亮 雄才大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

  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

  5、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3、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似的,作者的语言真是太美了,你最喜欢哪句,请你读一读?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好不好?为什么?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描绘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的乡村生活的画面,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喧嚣的都市,每天在高楼大厦之间,在车水马龙的人流中忙碌地学习,生活。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远离喧嚣,到“乡下人家”走一走,看一看,去体验另一番生活情趣。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乡下人家会有着怎样的风光呢?谁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

  那么文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呢?就让我们到文中去畅游一番吧!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开始吧!

  2、从同学们朗朗地读书声中,我知道了咱们班的同学真是群精英强兵啊。看来这几个生词是难不倒大家了,谁自告奋勇来认一认!

  3、字正腔圆,真不错!

  4、全班同学一起来认一认。

  5、通过刚才初读课文,你们对乡下人家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呢?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6、是啊!在作者的笔下的乡村生活的确很美很美,而且你读的次数越多,你的感受便会越加深刻。

  三、再读课文,重点品读

  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画一般的乡下人家,默读课文,你最喜欢乡下人家的哪一处风景呢?请用最简炼的语言给这幅画面取个名字。

  四、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好!现在和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把你最喜欢的一处乡村风景读一读,并在小组中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五、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喜欢的乡村风景呢!

  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请你美美地读一读,你喜欢的理由是?笋怎么会像人一样“探”出头来呢?哦,原来笋就像一群活泼的小孩似的,难怪会“探”出头来,是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个世界呀?__意俏皮活泼地读读?女同学来试试,全班同学一起来轻快活泼地读读。

  那你想取个什么名字呢?

  很好,请写在黑板上。

  2、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请体会得真好,有同样感受的同学也站起来读读吧!比石狮子和大旗杆可爱在哪呢?老师和你的.感受一样,是啊!乡下人家的院前装饰别致生动,亲切可爱。真令人向往啊!那取个什么名字好呢?真好,在黑板上写下来吧!请全班同学一起把我们对乡下人家地憧憬读出来。

  3、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请你动情地读一读,谁来评价这位同学的朗读,那么请你来读读,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多么宁静的生活啊,真令人向往呀!给这幅有趣的画面取个什么名字呢?那就请你大踏步地上台写下你取的名字吧!

  六、总结文章,布置综合性学习活动

  这么生动的语言,这样优美的画卷,作者才会说:“乡下人家,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还有哪些乡村风景令我们难忘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

  事实上乡村恬静的画面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农村风光的图片,让父母带咱们到乡村去走一走,实地感受一下那里的乡土气息,风土人情,并拍下一些照片,咱们下个星期一起来交流感受。说不定,幽静的乡村生活还能迸发我们班同学的创作灵感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9个,能正确读写“持续、黎明、枪弹、愤怒、任务、艰巨、牺牲、顽强、规定、胸膛、惊天动地、报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11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4、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思想教育:

  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查找上甘岭战役的有关情况,电影片断、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最佩服哪位英雄人物?”

  让学生列举一些英雄的人物和他们英雄的事迹;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些英雄人物的相同点;最后老师给予肯定:黄继光也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以及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2、向学生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向学生介绍黄继光的家庭和他小时候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助于学生理解。正因为黄继光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才可能在战斗中火力点久攻不下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然后顽强战斗、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

  3、介绍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这次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就是这次战役中涌现的特级英雄。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名读生字词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

  首先以“战役”为例:让学生把这个词与课文中的“战争”、“战斗”进行辨析。首先请同学讲出字典中“战役”一词的解释,强调“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然后用集合圈的方法讲解“战争、战役、战斗”三个词的范围是一个比一个大,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范围大小。

  最后设计了一道填空作业以进行巩固

  “上甘岭()是()中最激烈的(),其中夺取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的()是最关键的一仗。”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五、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听后归纳出答案:

  ①全文有12个自然段。

  ②课文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③顺序学生可能会说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教师先给予肯定,然后归纳: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或按事情的发生、发展、____、结局写的,这就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本文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主要写上甘岭发生的时间和战斗的激烈程度,以及上级下达的命令。

  (2)带着问题再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

  电脑出示重点句: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黎明”是什么时间?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

  老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体会:“第五天夜晚”接到任务,到“黎明”前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的难易程度怎么样?从哪些词看出。

  “持续”一词是延续不断的意思。连续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时间很紧迫。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4)总结第1、2自然段段意。

  上甘岭战役在1952年10月打响了,战斗非常激烈,时间十分紧迫。

  (5)在如此紧张激烈的情况下夺取597.9高地并不是一件易事,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2、学习第3~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小组讨论后回答。

  (2)抓词语,理解重点句。

  电脑出示重点句帮助理解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让学生思考:在这句话中,“屡次”是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让学生体会到“屡次”是多次的意思。去掉这个词不行。如果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有这个词是说明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比雨点还密”、和“压”字不仅有阻挡的意思,而且说明当时敌人的气势咄咄逼人,火力太猛,更说明为了战斗的胜利,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以及完成这个任务十分艰巨。这也是黄继光请战的原因,说明他有要按时夺下597.9高地的高度责任感。

  ②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让学生思考:“愤怒”和“坚定”写出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这写出了黄继光请战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和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③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感情。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表达了黄继光完成任务的必胜的信心和革命战士的自豪感,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重点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归纳第3~6自然段的段意

  黄继光请求任务,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

  (5)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冲上去执行任务,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

  3、学习课文第7~11自然段。

  (1)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黄继光和两位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②黄继光负伤后又是怎样做的?划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句。

  ③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学,然后抓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

  电脑出示重点句

  “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

  “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教师帮助学生体会出: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勇敢地冲了上去,写出了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引导学生归纳出黄继光受伤后的动作是: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这些动作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感情。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②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③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前后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的句子,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强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却,表现得英勇顽强。

  (3)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人物思想感情。

  电脑出示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的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句子中用“20米”、“10米”这样的数量词及省略号,意在表现黄继光的顽强意志。“20米”、“10米”的距离是很短的,但对身负重伤的黄继光来说,每移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要忍受伤痛。躲避敌人的枪弹,因此他爬得很慢。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接近了敌人的火力点。

  (4)再次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

  ①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②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第一次站起来,“啊”仅一个词,表达的内容却很丰富,它既是对黄继光顽强意志的赞叹,又表达了战友们的期待、惊喜之情。“突然站起来”,突出了黄继光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第二次站起来,是在黄继光昏迷后醒来的情况下。这次站起来,说明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通过指导学生看插图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5)在理解本段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配上《国际歌》的乐曲,充分体会黄继光的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4、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黄继光牺牲了,夺取597.9高地的任务落在了战友们的身上。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第12自然段。

  让学生理解:“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这句话的意思。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夺取了胜利。

  (2)归纳第12自然段的段意:战士们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占领了高地。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由于上级下达新的战斗任务,并且有个火力点久攻不下,才有后来的黄继光主动请战;由于黄继光的顽强战斗、壮烈牺牲,鼓舞了战士们,部队才很快占领了597.9高地。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夺下高地

  请求任务愤怒、坚定英勇顽强

  胸堵枪口负伤、猛扑不怕牺牲

  占领高地歼灭、敌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断。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有一位叫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乡下人家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将随着作者陈醉云一起走进乡村生活,走进这平凡的农家小院,去领略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检查预习,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曾让同学们简单预习课文,现在你读正确了吗?读通顺了吗?读美了吗?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的一段或是几句话再练读一番。

  2、师知道我们班人才济济,朗读水平高的同学也不在少数,现在师要请同学读课文,如果你流畅地读完了一个自然段,你就有资格推荐另一位朗读高手继续往下读,不然则由我确定——听仔细,有什么意见或有什么疑问可随时提出;边听边想:这乡村生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4、交流,如:乡村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乡村生活自然亲切,优美恬静,宁静和谐等。

  乡村生活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

  5、齐读本文最后一句话。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三、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的片断。

  1、作者描写这浓郁的乡村生活抓住了哪些独特的迷人的乡村风景?默读课文找一找,试着给这些风景画取一个漂亮、顺口的名字。(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齐读,多么漂亮多么漂亮的名称啊,我们继续走进这独特迷人的风景画,来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的片断。

  2、仔细观察文中插图,自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描写得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海里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

  3、小组交流,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4、全班交流:(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a、“……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

  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b、“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c、……朴素中带有几分华丽,显出……(“朴素”和“华丽”相对,这岂不是互相矛盾吗?)

  d、探(拟人化的手法感到长势迅速,显得生动、自然,而又充满生机)

  e、会见到一群鸭子,……即使……也不吃惊。

  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些什么?

  游戏——生活得很自由很快乐;

  从不吃惊——这种自在、轻松、和谐的场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f、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如果老师想让你们画这幅画,你会画上什么?为什么?

  ——由此我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尤其是里面的一句话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出示,齐读,积累)

  5、啊,多么美丽、多么独特的乡村生活啊!我想读,我想背,那就把你最喜欢的几句话背下来。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是啊,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我想,此时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给板书再增添一句话,连起来读读如乡下景般朴实无华的小小诗(板书)

  4、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5、全班交流。

  五、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可简单介绍一下诗人戴望舒)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3、小练笔: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快拿起笔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

  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

  夜静催眠曲迷人乡下景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

  3、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4、从父亲的谜语、父亲的眼睛中体会父亲对孩子无私的关心。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父亲和我猜谜语的情景,感悟深沉的父爱。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理解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的含义,体会父亲对孩子无私的关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你觉得和爸爸妈妈之间最有趣的事是什么?

  2、学生交流

  3、师:而在作者的记忆里,最有趣的事就是在夏日的晚上,坐在星光笼罩的院子里猜父亲的谜语。

  4、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回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请你围绕课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知道了父亲有许多的谜语。知道了父亲的谜语,只有一条能难倒我。知道了父亲的谜语能给我带来许多的快乐。知道了父亲的谜语,是我儿时感觉最有趣的事情。)

  二、研读感悟。

  1、以谜语为突破口,整体导入,引出眼睛。

  (1)师:父亲的谜语只有一条能难倒“我”,那是什么谜语呀?

  (2)生交流出示: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小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3)师:我们也来猜猜,这谜底是——(点拨,强调,出示:父亲的眼睛)

  (4)师:是呀,这就是父亲的'眼睛。

  2、重点部分研读细致感悟。

  (1)师:(出示)那爸爸有一双怎样的眼睛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课文,用“——”划出有关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划句。

  (3)交流。(出示)

  A、父亲眯起眼睛看着我,悠悠地念着他的谜语。

  B、再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他那双笑眯眯的小眼睛也和夜空一样深邃、神秘。

  C、父亲笑着说:“你再听啊——”他把眼睛闭上,“晚上关箱子。”又把眼睛睁开,“早上开箱子。”父亲把眼睛凑近我,“箱子里有面小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

  D、每当我撅起了嘴,皱着眉头,一副烦恼忧愁的样子时,父亲便念起“关箱子、开箱子”,笑眯眯的眼睛一张一合,然后问我:“镜子里面有个什么呢?”

  E、啊,父亲的眼睛是多么神秘啊!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4)学生自由读读句子,选择其中的一句重点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说说理由。(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句子A:从“眯起眼睛”、“悠悠地”可以感受到父亲在给我猜谜语时是慢条斯理的,是很和蔼亲切的。

  句子B、理解“深邃、神秘”,父亲的眼睛和夜空一样,猜不透里面包含了多少东西,让我苦思冥想很久都找不到谜底。

  句子C:当我猜不出谜语时,父亲的眼睛“闭上”、“睁开”,这给了我巧妙的提示,让我猜出答案。我觉得父亲的眼睛真神奇。又从人物的语言中,理会到父亲对女儿的深沉的爱。

  句子D:当我烦恼时,父亲“笑眯眯的眼睛一张一合”,带给了我许多童年的甜蜜和欢乐,能看透我心底的秘密,父亲的眼睛无所不有,无所不能。句子E:“神秘”、“快乐和光明”,当我烦恼时,父亲为我带来欢乐;当我遇到困难时,父亲的眼睛给我鼓励。)

  (5)齐读这些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

  (6)师:从父亲的眼睛中,我读到了谜底;从父亲的眼睛中,我找到了快乐;从父亲的眼睛中,我获得了光明。

  (7)师生合作,老师引读:(出示)父亲的眼睛深邃、神秘,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夏日的晚上,在星光笼罩的院子里,父亲当我猜不出谜语时,父亲我撅起嘴巴,一副烦恼的样子时,父亲

  (8)师:课文除了写父亲的眼睛,还写了什么?(早白了的头发。)

  (9)师:父亲为了我能快乐成长,付出了许多许多。他的头发也因饱经忧患而早白了。(出示)父亲摸摸饱经忧患而早白了的头发。(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师:“饱经忧患”什么意思?父亲曾经受到哪些“忧患”?(家人的健康,侍奉老人;工作的操劳,曾经下岗;生活艰辛,自己舍不得吃穿;孩子的烦恼,就是父亲的烦恼,为了孩子高兴,父亲想方设法)

  师:但这些忧愁和烦恼、艰难困苦,在父亲的眼中表现出来了吗?

  (10)师:让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想:为什么要重点写父亲的眼睛呢?交流(谜语的谜底是眼睛;父亲的眼睛能看懂我的心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中能传达父亲无以言表的爱。)

  三、按照提示,复述课文。

  (指导学生整理三个场景。)

  1、师:从父亲教我猜谜语这件事中,你现在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呢?

  2、交流板书:夏日的晚上猜不出谜语时烦恼忧伤时

  3、师:你能根据板书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加上相对应的描写父亲的眼睛所起的作用进行复述吗?

  4、四人小组合作准备。

  5、交流

  四、总结拓展

  1、师:父亲,一个多么响亮而有力的名字!他给我们的爱虽然不像母爱那样伟大、亲切,但却多了一份含蓄、深沉、博大,让我们带着真诚和爱心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一下父亲那份深深的爱。板书:含蓄、深沉、博大的父爱

  2、感情朗读全文

  3、师:作者从父亲的眼睛中,感受到了含蓄、深沉而又博大的父爱。而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让我们去感受这样的温暖的。

  4、(出示)补充阅读《父亲的手》每次感觉父亲的手都不一样——第一次是在孩提在逃学的路上,在响的小脸蛋的脆声中,那时侯父亲的手,写在心灵的只有痛。第二次是在上街的时候,把兴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那是记忆中最清晰的一次,手心与手心的交流,父亲的手好大好温暖。最后一次是在离家远行的时候,父亲摸了摸我的头,然后是我的脸,当粗糙刺痛我细腻的皮肉时,印在心底的却是全部的父爱。

  5、师:读来是否很感人呢?你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的父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请你以“我眼中的父亲”为题,在自己的练习上写一段话。(出示):我眼中的父亲

  6、学生交流,师评价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知识链接:

  课文中讲到一位阿姨为老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等老奶奶过去后才松开手,“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问题一提出,一位同学这样回答:“阿姨的妈妈和这位老奶奶的年龄差不多,她只希望自己的遇妈妈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开门,阿姨这样的目的(1)能唤起人们多一份关心和一份关爱,(2)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从这位阿姨的言行举动和平淡的话语中说明了什么呢?一位同学回答:“说明阿姨心灵纯洁,心地善良,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啊!”与此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将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

  预习任务:

  1。我会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表示。

  沉 重( chénchéng ) 涌 到( tōngyōng )

  输 液( sūshū ) 尊 重( zūnzhūn )

  2。自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我能找出“我”所经历的两件事。

  4。找出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用笔做上记号。

  自主、合作、交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我能复述文中的两则小故事?

  3。通过自学,谈谈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思

  达标检测:

  1、抄写词语:

  道谢温暖沉重扎针抱怨鼓励患者

  宽容尊重增加眼神将心比心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如果我们生活中能___________,就会对老人_________________,对孩子________________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具体写了两件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读背有关“将心比心”的名言。

  a。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b。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c。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d。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e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

  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

  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4--7节。

  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1、出示要求:在读中注意以下问题

  (1)自读课文4--7节,读通课文。

  (2)完成填空:

  当(夏天阵雨来临)时或(夜晚)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惟一的慰藉)。它让孩子们感受到这小小一方空白是(神奇的),想到应该(感谢)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

  ①注意读准多音字:藉(jiè)

  ②理解“惟一”、“慰藉”(“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反馈

  指名读

  三、细读课文4-7节,在读、品、议、仿中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1、质疑。

  (1)师: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2、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

  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课文录音,(怎样在读中停????)找到有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1)天窗抚慰孩子沮丧和孤寂的心灵。

  (2)指名说,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

  (3)同桌读

  (4)左边:读出活泼好动的孩子被大人叫进屋里,随着木板窗的关闭,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好似被关进了地洞里的不自由、苦恼与不快(“顶”、“偏就不”、“关”)右边:想亲近大自然的那份渴望之情、“偷偷地”、“仰着”)

  (5)天窗丰富了孩子的想象

  (6)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读第五节:

  (1)引读:“透过天窗孩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出示这些带点字,演示雨脚、闪电,想象一下,当时这雨、这风、这雷、这闪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这世界?在表格中写出孩子们由看到什么而想到什么?

  体会“卜落卜落”(声音轻巧)闪电“带子似的、一瞥、掠过”(动作快捷、利落)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想象的丰富,语言的形象、贴切。

  教师:“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1)自己读好这句句子。

  (2)女生读出孩子透过天窗看见光明、看见歌舞般快乐的雨点、闪电时的惊喜。

  (3)请男生读出孩子借风雨雷电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被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时不快。

  教师:在朗读中,你们已经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的世界。

  (4)师生配合读作者看到的、想象到的句子(四、五节)

  小结: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仅有的光明(板书:无、有),透过它,我们和作者一起翱翔在想象地田地里,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如伙伴般的亲密关系。天窗虽小,却别有洞天啊!(板书:)(雷电的出示)

  3、学习第六节:

  师: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读懂第七节的意思,选取你们最喜欢的朗读形式,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1)指名分组读、师生配合读:从少看到多,从“虚”看出“实”:从一粒星想到无数星,从一朵云想到奇幻的云彩,从一条黑影想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小结: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

  (2)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l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透过天窗,看见眨着眼睛的星星、轻盈飘来的云彩、滑翔而过的流星……你会想到些什么呢?(有这些动画的资料????????)

  (1)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任选你喜欢的句式说话。

  l看到()想像到();看到()想到()你会从()、()、(),想像到()、()()

  (3)师引读:啊唷唷——

  3、(出示最后一小节:提示注意“了若”)自由读读,你也有这种快乐的感受吗?

  小结:天窗虽小,却能醒人耳目、开人心窍,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指名说

  同桌读

  分组读

  分四组,最后齐读

  听

  自读

  男、女生读

  指名读

  师生读

  指名分读、师生配合读

  学生动手写

  指名说

  四、感受“天窗”的神奇力量,布置作业1、“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茅盾”,茅盾先生就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2、大家要不要也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展开想象?老师这里也留下一方空白,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填写。

  5、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

  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满天繁星闪烁。

  (1)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要求同学看窗外,仔细观察,用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说一段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斟词酌句、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方法,体会普罗米修斯为造福人类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感悟普罗米修斯为造福人类而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悟普罗米修斯为造福人类而不屈不挠、无私无畏、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懂得为人类造福是正义的。

  教学过程:

  (课前:师板书课题)

  引入:

  1、课件出示几位神的姓名。

  师:同学们,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知道这些词语、是哪篇课文里面、人物的名字?

  师: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次,再读一次。

  2、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这是我们今节课的学习目标,谁来读一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征求意向看法的采访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采访的`灵活性、应变性。

  3、进一步培养礼貌习惯。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解题明白

  1、复习:采访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自我介绍⑵提问得体⑶结尾有礼貌

  2、解题:热点采访

  热点——指人们共同关心、议论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围绕当前教育上热点对同学进行采访,了解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示例明法

  1、当前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示题)

  2、讨论提问:①你认为当前你的课业负担怎样?为什么?

  ②你觉得该怎么改?

  3、讨论起始:①对不起,打扰一下②请你说说

  结尾:①打扰了,谢谢②谢谢

  4、学习示例:小记者:“我是蓓蕾电视台的小记者,打扰一下,向你提个问题可以吗?”

  甲学生:“可以。”

  小记者:“你认为我们现在作业负担重不重?”

  甲学生:“我认为我们现在负担不太重。”

  小记者:“请问,为什么你认为现在学习负担不太重?”

  甲学生:“因为,现在老师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了,平时作业一般不太重,到考试前那作业负担就重了,所以说不 太重。”

  小记者:“现在我觉得同学们课间休息为什么得不到保证?”

  乙学生:“我认为主要老师讲得还太多,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大部分课堂作业在课内得不到保证。”

  小记者:“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再见。”

  甲、乙学生:“不用谢,再见。”

  三、同桌互说

  四、班级表演(一人当记者,多人采访)评价:提出要求提问要得体,说话要有礼貌

  五、小组采访讨论

  1、主题①减负情况②休闲活动

  2、小组讨论

  3、全班分组进行采访比赛各派两名同学当评委

  六、实践作业】

  进行一次热点采访,并写成稿,向学校广播站和电视台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