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25 10:30:20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教案【推荐】

五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xx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xx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xxxx—xxxx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五年级数学教案3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22支铅笔、多媒体课件(或1个红苹果、3个青苹果、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34页“画一画”的三种画法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3分钟)

  1、师:我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吗?(生:,......)

  2、师:你能选择一个分数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吗?(指2人说,同桌说一次。)

  3、简单做一总结:就是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一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结合具体情境,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1、活动一:(5分钟)

  呈现4个不同颜色的水果(1个红苹果3青苹果。)

  师:你能从这些水果中看出分数吗?

  生1:红苹果是

  师:谁的.?

  生1:红苹果是整体水果的(是四个苹果的)

  生2:青苹果是整体水果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很好,他说整体水果,你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把1个红苹果和3个青苹果看成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师:大家也是这样理解的吗?(是)假如我再给你们一个更为强大的队伍,你还能找到分数吗?

  出示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让学生观察,写下自己找到的分数,然后指名汇报,要求解释自己所写分数的意义。学生可能出现:、、、、(红、白两色圆片占整体圆片的,师:假如老师拿走八分之八的圆片,其实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体“1”。)

  师:原来我们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者图形中的一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几个物品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2、活动二:(10分钟)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8、6、8支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请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生一起小结:哦~~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喔,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是)

  3、说一说(2分钟)

  出示教材P34的说一说情境图。

  师:根据你对分数新的认识,请你帮助判断一下这两个小朋友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判断的依据。

  4、画一画(5分钟)

  师:机灵狗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是被一道题目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看懂题目了吗?你觉得这三个小朋友画的对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画的对,因为一个图形的是□,就说明这个图形有4个□,而这三个小朋友画的都是4个□,所以都是对的。(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在作业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展示。注意让学生判断画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35练一练中的题目。

  1、第1题(3分钟)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1、2、3、6个图形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或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两份没有分开,但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应是;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也可以用表示;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或表示。)

  2、第2题(2分钟)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第3题(4分钟)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第4题(3分钟)

  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让学生解释理由。

  四、你知道吗?(1分钟)

  学生自己阅读,感受分数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五、课堂小结(2分钟)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

  2、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提升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学生介绍已经知道的圆的知识,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揭示课堂--圆的(再次)认识。

  二、圆的再次认识。

  ⒈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⑴按要求画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自己画;媒体出示画圆的方法;仿照画法规范画圆,提醒学生们在圆中标出半径或直径。

  ⑵快速画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同桌比较圆的大小;量出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同桌交流。

  ⑶画最大的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4题。

  在正方形内快速画圆;同桌比较圆的大小,合作量一量圆的半径;画一个最大的圆,交流半径是20毫米的理由;想一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在“半径”两字的右侧板书:决定圆的大小)

  ⑷利用数据比较圆的大小(班级交流)。

  出示练习十七第5题。

  ⒉感受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⑴分步出示练习十七第6题。

  指名回答问题。

  ⑵同桌说说填填第⑵问,班级交流移动的方法。

  ⑶独立完成第⑶问,指名学生在屏幕上指出圆心的位置。

  ⑷问答第⑷问。教师在圆心右侧板书:决定圆的位置。

  ⒊感受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⑴出示练习十七第7题。

  ⑵同桌合作完成。

  ⑶班级交流你的发现: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图中量直径的方法和道理。

  ⒋欣赏生活中的圆。

  ⑴自然现象中的圆。

  ⑵工艺品和建筑物中的圆。

  ⑶运动现象中的圆。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⑴看板书,总结全课。

  ⑵布置作业。

  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五年级数学教案5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级数学教案8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逐步制定统一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创建数对的过程,掌握数对的书写形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观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线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异同理解。

  4、教学过程

  4.1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探讨描述位置两要素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我们全班来玩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背对屏幕,其他同学描述地鼠的位置帮助他猜?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二、从列和行引出数对确定位置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则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我们进入第二关,确定你的位置)从游戏回到教室里,像同学们的座位有的竖着排,有的横着排,数学中统一规定,像这样的竖排,我们称作列(板书: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请第一列同学起立。你是怎样数的?有道理。这位同学,我看出了你的犹豫,有什么想说的?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察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察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第二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师:列和行的观察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准确。

  师:回到大屏幕,当教室中的座位画在图上就成了这样。面对这幅图,谁是观察者?站在我们的角度,从左往右数第一列在哪里?第二列,接着……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比较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下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 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 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洁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该追求简洁明了,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洁但容易误解。)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后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比较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准确,(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察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非常棒。听。(X先生评价)

  三、点子图中的位置表示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X先生又有话说:(第三关找场馆。)这是动物园的平面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门的位置是(数对(3,0))什么意思?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对的日常运用

  师:数对的运用的确广泛。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数对呢?像同学们说到的电影票、围棋棋盘等等。

  国际象棋棋盘上也有行和列,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g,2)

  这是南昌的经纬图,南昌位置可以用数对(116,25)来表示,在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经度和纬度)

  师:学到这里我不禁想问:这么简单准确的数对又是谁发明的呢?数对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百度:笛卡尔和蜘蛛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还差一块拼图了,听听X先生带来了什么问题:第五关: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

  生:需要两个数。

  师:什么情况下用两个数?(平面上的位置)(课件出图)一个数不行吗?(课件出示打地鼠图片)行。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位置?(直线上的)。

  师:直线上的点用一个数字确定位置,平面上的点用数对确定位置,那有没有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可能?(出现省略号)这个就留到以后学习了。

  师:听听X先生对大家的最终评价吧。

  师:其实,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神奇的礼物就是一句话?齐读。学好数学将会是一个让你终生受益的财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年级数学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起来并不难,教学时应注意突出以下两点: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本设计由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练习时,将“做一做”的题目融入到游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巩固强化的目的。

  2、以人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即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决不代替。本设计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最简分数的意义。学习约分时,放手让学生思考怎样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

  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及时反馈,教师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方法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知识表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求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

  42和50 15和5 8和21 18和12

  2、大家都看过《西游记》,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谁最厉害?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别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变分数”。

  (2)认识约分

  1、尝试“变分数”。

  课件出示教材65页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让学生了解“变化”的要求:

  ①这个分数要与的大小相等。

  ②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①所变出的分数与原分数有什么关系?

  ②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③请学生说一说所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3、认识最简分数。

  ①约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②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说出几个最简分数,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3)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1、讨论: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2、小结。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方法:

  ①逐步约分法。

  如约分时,依次用12,18的公因数2和3去除,最后约分成。

  ②一次约分法。

  如约分时,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6去除,一次约分成。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一步一步地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一次约分。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分数除法同分数乘法一样,都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内容,从过去的教学实践来看,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原《大纲》的要求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除法;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会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两部)。《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分数除法的具体标准是:会进行分数除法运算和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分数除法计算方面的要求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把《大纲》中的混合运算的步数”不超过三步“改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变化较大的同分数乘法一样,仍然是淡化分数除法的意义,强调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编写思想、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强化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从传统分数除法教材来看,主要有三个重点。第一,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分数除法法则。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第三,用方程或算术两种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从知识的建构上看,学生学习整数除法时对除法就是”平均分“已经非常熟悉,而现实生活中,又很难找到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实际意义。所以,传统教材中选用”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来说明分数除法的意义。这种乘除互逆关系是重要的数学结论,应该在学生乘除计算的知识背景下让学生认识。但是,现在用这个关系来定义分数除法意义的表述,对学生来说实在难于理解,再加上枯燥的看算式说意义的练习,使学生一开始接触分数除法就一头雾水。另外,这个分数除法的意义与”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这一分数除法的核心知识点又没有一点联系。所以,造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又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着”降低难度,突出重点“的原则,本套教材首先不安排分数除法意义的内容。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意义的知识,通过现实的,学生能理解的具体事例,学习除法计算。明白为什么用除法?为什么这样算?如,为了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这一分数除法的核心知识点。教材首先安排了三组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相对应口算练习,通过观察计算结果和算式的特点,让学生发现”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的规律。然后,选择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妈妈买来1/2张饼,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整张大饼的几分之几?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把半张饼平均分成3份,列式是÷3。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以及3的倒数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数学知识,分析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样设计分数除法法则的学习,首先删去了学生难于理解的计算方法推导的过程,另外,由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规律迁移到分数除法,是一个计算方法验证过程,也是计算方法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在这里,删去的是次要的、过高的要求,强化的是学生扎扎实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强化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从过去的经验看,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特点是”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应用问题都是已发生的事物,是经过人为”加工“、”编造“的应用问题。这样的问题解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少,但在传统教材和教学中,一直是教材内容的重点和教学评价选题的焦点。众所周知,在很长时期内,分数除法问题要求用算术方法和方程两种方法解答,而用算术方法解答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说明并理解数量关系的问题情境。所以,人们就用”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用除法“的解题套路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没有思维的条理性训练,有的只是死记硬背和机械的模仿训练。本教材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只采用列方程解答。这样设计的思考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即:把单位”1“看作χ,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第二,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程是现实运算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结合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表示--解方程等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发挥其工具性。

  线段图作为小学阶段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历来成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教材和教学中,人们在关注用线段直观描述数量关系的同时,也把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作为一般要求。即,把画线段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作为学习要求,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本套教材,只发挥线段图的工具性。即: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不把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作为学习要求。通过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从而找出问题中隐含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会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和工具性。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简单的应用问题;混合运算。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会进行简单的分数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用方程解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能够表达解决简单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体验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直观性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条理性,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分数除法,安排4课时。

  第1课时,分数除以整数。教材首先设计了三组有关系的口算题。如:20÷5,20×。通过计算20÷5=4,20×=4,发现它们的结果相同,进而得出: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接着,设计了”把张大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以学生交流的形式呈现了学生计算和验证的过程。一是利用图示和已有的分数知识,推导出÷3==,二是直接利用发现的规律得出:÷3=×=。得到:分数除以一个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在”试一试“,设计了分数除以整数的三道题,让学生应用上面的方法尝试计算。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口算和讨论规律的时间,然后,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说明结果的正确性。把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变成知识扩展、方法验证的过程。

  第2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材贯彻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计算的设计思路,选择了把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的典型事例,设计了两个问题。(1)把2升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的除法;(2)把升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学习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两个问题都呈现了算术和用方程解的两种方法。这节课的内容,计算方法是上节课的进一步拓展,根据题意列算式和方程是重点。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把2升消毒液倒入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就是求2升中有几个升。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解答。χ=2和χ=,除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外,还可以利用倒数的知识,即两边直接乘的倒数来解决。如果学生只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的方法解答,教师就提出兔博士的问题”χ=2还可以怎样解?“启发学生用倒数的知识列方程χ×=2×解答。”试一试“中安排了三道除数是分数的式题,要给学生充分的试算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有什么共同点,进一步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3课时,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问题。教材选择了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的事情,呈现了布置会场的情境图和”用的红气球占总数的“、”红气球有28个“等文字信息,以及”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的问题。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把气球的总数看作单位‘1’,画出线段图分析一下的要求“,并呈现了线段图。教学时,要在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后,师生共同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式,再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解答,并检验计算的结果。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解答的,用自己的方法解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试一试“中,安排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两数和,求这个数的问题,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并解答。

  第4课时,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教材首先选择了玩具厂计划生产碰碰车的事例,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已经完成计划的,还要生产190辆等信息和”这批碰碰车有多少辆?“的问题。通过兔博士的话,提示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完整的线段图。这是一道需要两步计算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可找到两组等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解答。(1)计划生产的辆数-已经生产的辆数=还要生产的辆数,方程为:χ-χ=190。(2)计划生产的辆数×还剩下的几分之几(1-)=还要生产的辆数,方程为:χ(1-)=190。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线段图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找到题中给出的等量关系,再鼓励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一样,本节课的混合运算主要是根据分数除法的特点,解决运算过程中的方法问题。教材设计了三道分数混合运算式题,(1)题是除加混合运算,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并把除法变成乘除数的倒数。(2)题是乘除混合运算。运算时,把除法转化为乘除数的倒数后,可以有不同的约分方法。第一,直接在三个分数上约分;第二,把三个分数相乘写成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式子,再约分。(3)是带小括号的除减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所以,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自己计算。在交流学生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同时,掌握分数两步混合运算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寻学生已有知识: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教学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出发的,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二)建立1cm3、1dm3、1m3的空间观念

  1、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cm3?(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你认为1cm3有多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边的物体参照、或用手势比划,或对或错,形式不一的表达方式,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123>>>

  (2)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迁移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注重运用类比的思想。】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2、建立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1)举一反三:从1 cm3定义1 dm3、1 m3的大小。(生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类比的基础上尝试举一反三,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对概念的记忆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简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2)想象一下:1 dm3、1 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dm3、1 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设计意图:学会定义1dm3和1m3,不等同于就能正确感悟它们实际的`空间大小,教师事先准备了3阶魔方、4阶魔方和1个标准1dm3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哪一个立方体更接近1dm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意义。】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想象一下1m3的空间有多大。这样的想象也能提升学生对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能创造一个有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学,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3、练习(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4( )。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

  (三)继续类比,探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安排“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到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再创造”,虽然知识是前人证明和研究出来的,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也像数学家们一样学会自己发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证明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猜想验证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提出探索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鼓励学生能多角度思考与验证,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操作,质疑反思:(机动,也可作为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以“猜想—验证”为核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并打通与体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全课,感悟学习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小结: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课题:第五单元:练习十七(1)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练习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80~81练习十七第2、3、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分析解答。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出示下列问题,只列方程。

  1.图书室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8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养鸡厂养母鸡和公鸡共40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7倍。母鸡和公鸡各有多少只?

  3.钢笔每支18.5元,甜甜买钢笔和铅笔各2支,共用了38.8元。铅笔每支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1)出示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2)教师指名学生说题意,并对学生做环保教育。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该如何列方程解决呢?

  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教师点评两种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订正。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2)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

  (3)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4)学生汇报:

  解:设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x。

  ①(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2.5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三、巩固拓展

  1.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差倍问题

  出示:红红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红红几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设红红的年龄为x岁,则爸爸的.年龄就是3x岁,根据年龄差不变,列方程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红红x岁时,爸爸的年龄是3x岁。

  3x-x=39-11

  2x=28

  x=14

  答:红红14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教师小结:在解决年龄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不变的量(即年龄差)。

  即时练习:李老师今年42岁,轩轩今年9岁,当轩轩几岁时,李老师的年龄是轩轩的4倍?

  2.通过抓信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鸡兔共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⑴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⑵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可列出方程:

  4x+2(8-x)=26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

  4x+2(8-x)=26

  4x+16-2x=26

  2x+16=26

  2x=10

  2x÷2=10÷2

  x=58-x=8-5=3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七第6、7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

  不变的量:年龄差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3x-x=39-11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

  4x+2(8-x)=26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解方程

  难点:正确列方程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

  1、基础题:第2题。

  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应用题:第1、3、4、5、6、、9、10、7题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根据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3、相遇问题:第8题。

  练习时,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鼓励学生根据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第(2)题。

  4、拓展题:第11题。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尝试让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第(2)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都给予肯定。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 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义,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认识什么是方程。

  2、 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4、 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

  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难点:

  方程的意义抽象的过程。

  课前谈话:

  渗透平衡和等量(谈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天平,(见过天平吗?在那里见过?有什么作用啊?)根据天平的状态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让天平两边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对不同的式子进行分类(不要有任何要求)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分类的想法。小组之间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本组的想法。

  让小组的代表说说自己组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

  3.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分类进行小结:像这样的用等号连接左右两边的`叫做等式。像这样的这一类叫方程。板书课题。(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

  4.小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观察式子,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在各组倾听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7.生举例。

  8、师举例,让学生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9、通过刚才的几道算式,让学生说说对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0、判断两句话: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练习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图列方程。

  3.根据题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谈谈自己在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

  2、送给同学们一个方程:天才+X=成功。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1-0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2-08

【荐】五年级数学教案01-1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01-24

【热】五年级数学教案01-25

五年级数学教案【热门】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