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2-17 18:02:50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编15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归纳总结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11-12页《近似数》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读写和大数的比较和改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是近似数以及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本节知识学习中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是近似数的求法(位数的确定,是舍还是入),特别是需要进位时,前面是9的连续进位,应重视数位的确定和数字的入舍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正确进行近似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

  找准数位,看清入舍,注意约等号。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近似数

  (1)明确准确数和近似数。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家里有几口人?我们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同学?你们小组又有几个同学呢?这些数都是准确数吗?

  师:那么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现在的人口有多少呢?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呢?(生答)

  师:13亿是一个准确数吗?960万平方千米呢?

  这样的数又是什么数呢?

  点拨:像你家里有多少人,班里有多少同学等这样的数就是准确数。

  像我国人口大约有13亿,我国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一般来说近似数前面都要带上大约两个字。

  (2)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判别。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收集的数据按照准确数和近似数进行分类,并讨论这些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②小组汇报,交流。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提问: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近似数,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哪些方法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发言)

  同学们提到用四舍五入法可以得到一个数的近似数,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四舍五入呢?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页看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某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64棵。

  (1)四舍五入到十位:约148260棵;

  (2)四舍五入到百位:约148300棵;

  观察第一组数据小组讨论:①原数的个位是几?四舍五入后是几?它的十位有变化吗?说明什么?

  观察第二组数据小组讨论:②原数的十位是几?四舍五入后十位是几?它的百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提问:通过以上观察分析你们从中有什么发现?(四舍五入到十位要找准什么位?入舍什么位?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呢?)

  学生尝试完成

  四舍五入到千位:约()棵;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棵。

  知识反馈,强调重点。

  小结:把一个数四舍五入到某一位,要看后一位,如果后一位够5,就向前一位入1(五入),尾数改写成0;如果后一位不够5,舍去(四舍),尾数改写成0。在四舍五入时关键是要找准数位,看清入舍。

  学生自学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①出示:148264()万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说明方法。

  (提示:①找准数位②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并添写单位⑶用什么符号)

  是约等号,读作约等号。

  ②学生两人结合互相出题,并检查。

  引导学生总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强调约等号的使用。

  三、作业设计

  (1)判断题

  ①新绛县人口有32万。()

  ②10000010万()

  (2)教材第12页第1题。

  在做之前,可以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做31777精确到万位是多少这道题。学生说方法,然后独立完成后面的练习。做完之后,可以请学生把这些省市的森林面积按一定顺序排列。

  (3)教材第12页第三题。(强调连续进位的方法)

  (4)思维训练:括号里能填几?

  49()83550万49()83549万

  (5)课后延伸

  阅读13页数学知识,搜集信息,了解数的发展史。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近似数

  35人准确数约13亿近似数

  某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64棵。

  四舍五入到十位:约148260棵;

  四舍五入到百位:约148300棵;

  四舍五入到千位:约()棵;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棵。

  148264()万

  是约等号,读作约等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资源简介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观察物体的正面、上面和右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有相对丰富的经验。本节课主要观察由4—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辨认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体会所观察到的对象的空间特征。通过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直觉形象思维与空间观念。

  总体设计意图:

  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动手操作的过程。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和反思的过程。本节课我按照“导入——探索——迁移——应用”的顺序进行设计。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了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以灵活多样的问题方式,启发不同层次的数学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以探索的方式学习观察物体,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从正面、上面、右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让学生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进一步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联系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加强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和想象的活动过程,探寻不同的摆法,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难点:体会立体图形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设计:

  一、旧知铺垫,揭示课题。

  出示3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叙述:你能动手摆出这个图形吗?

  学生动手摆出图形。

  叙述:请同学说说怎样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的物体。(学生演示,板书:正对平视)

  叙述:我们已经会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简单的物体,今天,我们继续观察物体,看看今天我们要观察的物体有了怎样的变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一环节的观察学习活动作好铺垫。】

  二、仔细观察,探索规律。

  1、教学例题

  自学指导

  (1)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如右图的物体。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形状?先和同桌说说,再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3)如果再添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前面看到的形状?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谁来说说看,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摆法,(适时表扬表现特出的学生。)

  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借助教具、学具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对着原来的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任意添加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动手观察、操作、交流想法,亲身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体验学习的兴趣,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了空间转换的经验,发展了形象思维的能力。】

  2、教学“试一试”。

  叙述:如果从上面看到的是,,这4个正方体应该怎样摆?先摆一摆,再看一看。

  学生操作后观察,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图形。

  提问:添一个正方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变,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对着原来的'物体的上面任意添加一个正方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拼摆,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也就是摆成了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物体中也能看到相同的视图。

  【设计意图:积累辨认物体平面视图的经验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活动中教师主动参与操作、研讨活动中去,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引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操作练习,巩固深化

  1、先摆一摆,再画一画。

  组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同时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从前面看到的是

  从右面看到的是

  从上面看到的是

  3、观察下面三个物体,想一想从前面看到的形状相同吗?右面和上面呢?

  4、添一个正方体,使下面的物体从上面看形状不变,有____种摆放的方法。

  【设计意图: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所以有层次、针对地安排学生练习,体现的尤为重要。】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对物体的观察,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叙述: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在生活中,不仅要爱观察,还要会观察。

  【课堂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认清规律的本质、理清所学规律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学生课后主动学习】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对平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和推理等活动,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及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教案

  课题认识公顷课型新授执教人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大的面积,引出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接着以“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来表征面积单位“1公顷”,帮助学生建立“公顷”与“平方米”的联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

  “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根据学生生成的数据输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

  六、学具准备

  透明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1、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任意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

  (实物投影:三张印有线段的胶片,胶片的边沿相连。)

  师:看屏幕,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

  教师:谁来围一围?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评价。)

  教师:刚才的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操作,评价

  学生讨论并回答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投影上三条线段围的变化,一方面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的'方法。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冲突,引发思考1、拆解

  师:如果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剩下的可能是哪两条?

  (板书:11、6和11、11)

  2、讨论

  师:用这两条线段能直接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条线段吗?

  师:变成三条线段了,就能围成三角形吗?

  (板书:能?不能)

  学生动手,观察并总结回答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中,想象得到的都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头脑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生活原型和抽象的三角形模型。教师通过“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两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想办法变成三条→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吗”四个小步骤的巧妙设计,打破了学生头脑中存有的三角形模型,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质疑自己和他人已有知识经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审视、思考、疑惑中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研讨。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操作试验,明确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明确要求。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呢?请你动手试试。

  要求在动手前,小组内先一起说说打算剪哪一条,怎么剪。组内4个人每人剪的尽量不一样,剪完围围看,然后填在记录单上。

  记录单:两条线段11cm和6cm(或11cm和11cm)

  剪后的三条线段是()cm、()cm和()cm

  围成三角形了吗?(√或×)

  (2)小组合作试验。

  教师监控:收集试验数据

  能围成不能围成

  3、8、62、9、6

  4、7、61、5、11

  5、6、62、4、11

  …………

  (3)展示交流试验情况,提取数据。

  师:谁愿意把你试验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学生说教师板书。)

  追问:谁和他的不同?

  还有补充吗?

  谁用的是11和11,说说你们试验的结果?

  师:这两条线段在哪儿相连?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师:到底连没连上,最后边的同学看得清楚吗?看来这儿用学具不容易看清楚,咱们用课件清楚地看看。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这个能围成?到底能不能围成,说说理由。我们通过课件演示来看一下。

  (播放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的课件。)

  (4)小结过渡。

  师:通过亲自试验,大家知道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展示结果

  情况一:

  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

  情况二:

  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

  学生将一条线段剪成两条,从理论上分析能够得到无数种不同的剪法,但围三角形的结果只会出现两种:能围成和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试验结果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生生交流中提取典型数据。通过实物投影变焦放大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情况。几何画板课件随学生生成输入数据和动态演示过程,弥补了学具操作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达成统一认识。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就内容说内容,而是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试验基础上,补充完善个人和小组的认识,达成共识。学生在剪、围中思考,初步感受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不是在比较每一条线段,而是需要看两条线段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做了铺垫。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2、数形结合,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试验前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继续研究,你想研究什么?

  师:你觉得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

  (2)研讨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同学研究研究。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课件:输人数据生成三角形演示围的情况。)

  (3)研讨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同学们知道了两条短的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的时候一定不能围成三角形。

  那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来看这些能围成的情况,一起来分析分析。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小组讨论

  学生说想法

  课件重现了数据对应的图形,学生借助黑板上的数据、屏幕上的图形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你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5=5)

  2。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右侧也加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动手实验,列算式

  4。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X=10)

  6。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7。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8。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9。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

  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什么是未知数?

  (2)根据刚才我们的游戏,你会求X?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8—8=10—8

  X=2

  (3)怎样检验?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理解题意,解方程

  活动三:建立模型。

  1。看书: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能成立吗?你怎样验证?

  3。解释运用:解方程

  (1)饼400克,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列方程?

  4X=400

  (3)怎样解方程?

  4。试一试:解方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时速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六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第4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

  2、小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想、说、做的机会,允许他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摩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直接给出平角和周角的定义,而是通过转动活动的角,让学生讨论:当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和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积极的思辩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角和周角的定义,真正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背景分析:

  《平角和周角》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且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转动活动的角来认识平角和周角,从中体会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接受能力而言,四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记住直观可见的事物和通过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因此,在本课中的我特意设计一个“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周角。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渗透事物间是变化的,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一看、说一说。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去玩吗?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不过在玩的过程中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发现了哪些角?播放一段录像后让学生说一说。

  2、转一转、说一说。

  (1)让学生拿出活动的角,并说一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你能用这个活动的角分别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吗?先同桌试一试,然后找学生分别进行演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

  (1)刚才大家分别转出了锐角、直角、钝角,如果继续往下转,当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所得到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播放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平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

  2、认识周角。

  (1)讨论:如果继续往下转,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2)播放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周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周角?

  3、认识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按照角的大小排列顺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1、游戏:我说你做。

  (1)老师说出各种角,学生用手中活动的角依次转出来。

  (2)老师用活动的角转出各种角,学生分别说出这是什么角。

  (3)同桌互相玩这个游戏。

  2、找一找。

  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奥运会男子单杠比赛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角?

  3、游戏:猜猜看。

  让学生分别猜出钟表2点、3点、5点、6点、12点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成什么角,学生猜完后教师将隐藏的答案拉出,猜对时全班同学鼓掌,猜错时全班同学拍桌子,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游戏:转转转。

  (1)转出直角。

  在体育课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口令:“向右转”,教师边说边伸出右胳膊做示范,让学生观察转出了什么角?(直角)然后让全班同学集体试一试。

  (2)转出平角。

  老师发令:“向右转,再向右转”让学生说说两次向右转之后你转出了什么角?还可以怎样发令也能转出平角呢?(两次向左转、一次向后转)

  (3)转出周角。

  讨论:怎样发令才能转出周角?先同桌说一说,然后找学生来发令,全班同学一起转。

  (4)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你都转出了哪些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说一说。

  四、出示课题,进行小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两种角?(平角和周角,板书课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学无止境。)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在你的生活中哪些是平角?哪些是周角?

  板书设计: 平角和周角

  锐角﹤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能够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了角的形成过程,学到了各种角的特征;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发掘了学生的肢体语言的丰富内涵。

  2、课上让学生利用活动角的学具,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角的特征讲述得明白透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们在一整节课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自己的个性。

  3、本节课围绕新课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动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8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L请学生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提问: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直线?

  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2.练习十四第1题。

  (1)小组交流、讨论,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指名汇报。

  (3)提问: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3.练习十四第2题。

  (1)学生试着练习。

  (2)小结:经过4点中的任意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可画6条,如果经过4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那么这4个点肯定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复习角的认识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

  2.把学过的角按一定的顺序排起来。

  3.提问: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4.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观察钟面后,先说说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各转动了几分?

  再说说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及其度数。

  (2)说明: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15

  分就形成直角;转动30分就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就形成周角。

  5.练习十四第5题。

  (1)按图示,同学们将正方形纸折一折,再展开。

  (2)完成之1、/2、/3度数的填写。

  (3)提问: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4)再按图示将正方形纸中一个直角等分折成3折。

  说说自己的发现,并算算图中三个角的度数。

  6.提问: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1)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先估计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看估计的是否差不多。

  (2)练习十四第8题。

  ①学生先填写出八个方向。

  ②同桌两人活动: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7.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三、思考题

  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2、知道混合运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用品吗?(出示教科书第30页主题图)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逛逛文具店,店里的商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商店里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师: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也一起到商店买学习用品。他们要买什么呢?

  (出示问题)小军说:“我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呈现学生熟悉的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是有意思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二、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大家愿意帮忙吗?在练习本上列式算一算吧。(绝大部分学生会分步列式解答,也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的情况)

  2、学生板演 5×3=15(元)15+20=35(元)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谁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认识综合算式。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分别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地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板书:分步算式)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两道分步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算式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20或20+5×3(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一道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分步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这样分层推进,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相应的分步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

  4、教学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第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没有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

  5×3+20

  =15+20

  师: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5×3+20

  =15+20

  =35(元)

  5、认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白: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都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钱数,再加上1个书包的钱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是乘法算式,一个是加法算式;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研究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把计算过程写下来,重视对混合运算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既便于学生看清楚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又能促进学生自觉按格式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解决第2个问题

  1、师:小晴也想请你们帮个忙,愿意吗?(出示问题)小晴说: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

  2、师:怎样求出“应找回多少元”?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解答)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8×2

  3、讨论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

  师:这道综合算式应先算哪一步?怎样把计算过程用递等式表示出来?

  引导交流,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出2盒水彩笔是多少元,再做减数。因此在计算时,算式前面的“50”要照抄下来,写在被减数的位置上,减号也要照抄下来,把18×2的得数“36”写在减数的位置上。接着再计算减法。边交流边板书如下:

  50-18×2

  =50-36

  =14(元)

  4、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1)(2)两道综合算式,想一想,它们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减法,乘法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发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交流时,要说出各题错在哪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先算哪一步,然后独立计算。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5、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6、拓展(机动):80 ○ 8 ○ 4=

  (1)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同一级运算。

  交流质疑:(教师指着含有加减运算的两条算式)这两题你能不计算就知道哪一题的结果最大吗?有什么奥秘跟大家分享一下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请在○里填入两种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它成为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及时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反思所学知识,对混合运算的价值再认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至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生活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难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 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归纳,交流:

  三年级有学生192人,四年级有学生184人,五年级有学生230人;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24人。师:你认为应该怎样来安排乘车? (1)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92÷2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2)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2 4 ”看作“2 0 ”来试

  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求出答案。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24”看作“20”来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24的积比被除数大。积大了,说明商太大了,这是因为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要改小,因此商应该为8。即192÷24=8(辆)。四年级学生都做大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84÷46=

  试商的过程:把46看坐50,50×3=150,商3······,但是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说明商3小了,应该商4。同样的,用竖式试着计算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46”看作“50”来试商,但在具体计算时,会发现商3是不合适的。因为用3×46得138,被除数184减去138得46,余数46与除数46相等,说明商小了,因此要改商4。即184÷46=4(辆)。三、精讲点拨。

  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

  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当除数的个位是5或比5大的数时,可用“五入”法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除数接近整十数,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板演,并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试商。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认真思考,小组内说一说,试商的时候,什么时候商可能会小?什么时候商可能大?请你举例说说自己的想法。

  3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从遇到的问题中揭示新的认知冲突,再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交流,并获得收获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秋游

  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192÷24= 184÷46=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和试商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加上整堂课都是进行计算教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机械,学起来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分析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和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调商。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早已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遇到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大,知道“不够减”,这些都是教学调商可以利用的资源。本课教学中,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欣赏秋游图片的方式引出情境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22′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

  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接触与交流,对所带班四年级三班、四年级四班的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两个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差别。但总体来讲,有70%的学生基础好、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和20%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二、 教材分析

  (一) 数与代数

  1、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人口普查、国土面积、森林面积)

  (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乘法 (卫星运行时间、体育场、神奇的计算器、探索 与发现 (一)、(二)、(三))

  (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了两位数乘三位数,对一些较大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除法 (买文具、路程、时间、速度、参观苗圃、国家体育场秋游、探索与发现、抗震救灾)

  (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生活中的负数(温度、正负数)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主要了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

  生活中的现象。

  (二)空间与图形

  1、线 与 角 (线的认识、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旋转与角、角的`度量、画角。)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识别直线、线段、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认识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2、图形的变换(让学生经历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来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3、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栽蒜苗一、二、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了解单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三、 教材特点:

  1、 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 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 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 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把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融会在一起。

  6、 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7、 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和任务: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教学重点:大数的读写。教学难点: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

  第二单元 :线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相关文章: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计划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查看更多>> 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2.引入。

  买一个文具盒需12元,买2个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买4个文具盒呢?(48元)买6个文具盒呢?(72元)买文具盒的个数越多,所需的钱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ぃò迨榭翁猓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2=12

  (2)20×4=1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仔细观察两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互相说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交流看法,在学生汇报中点拨。

  (1)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二道算式比较,哪个因数没有变,哪个因数变了?是怎样变的?积又有什么变化?

  (2)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比较,又有哪些地方变与没变呢?

  (3)请将左边第二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也作类似的比较,发现规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乘10、100,积也分别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较右边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2、4,积也分别除以2、4。

  (6)你还能举例说说你的发现吗?

  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4.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1题。

  (1)你能看出每组算式有什么规律吗?小组交流,独立填写得数。

  (2)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2题。

  (1)要求学生先弄清题意,想一想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方法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24÷8)=600(平方米)

  追问方法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做法。(长不变,宽乘3,面积也乘3)

  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能说说今天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12-2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2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03-07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03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2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01-14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02-2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