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24 09:53:13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高一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高一数学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中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 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 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 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德育渗透目标:使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好其他的内容。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来说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

  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 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主预习为辅。

  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法:四、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举以下一个通俗的例子引出通过某个对应法则可以将两个非空集合联系在一起。

  例1:把高一(12)班和高一(11)全体同学分别看成是两个集合,问,通过“找好朋友”这个对应法则是否能将这两个集合的某些元素联系在一起?

  二. 新课讲授:

  (1) 接着再通过幻灯片给出六组学生熟悉的数集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一对一,多对一),进而给出映射的概念,表示符号f:a→b,及原像和像的定义。强调指出非空集合a到非空集合b的映射包括三部分即非空集合a、b和a到b的对应法则 f。进一步引导判断一个从a到b的对应是否为映射的关键是看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

  (2)巩固练习课本52页第八题。

  此练习能让更深刻的认识到映射可以“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例1. 给出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的传统定义和几个简单的一次、二次函数,通过画图表示这些函数的对应关系,引导发现它们是特殊的映射进而给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它包括非空集合a和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并说明把函f:a→b记为y=f(x),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 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并把函数的近代定义与映射定义比较使认识到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再以让判断的方式给出以下关于函数近代定义的注意事项:2. 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3. 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4. 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5. 集合a中的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66. “f:a→b”表示一个函数有三要素:法则f(是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三.讲解例题

  例1.问y=1(x∈a)是不是函数?

  解:y=1可以化为y=0*x+1

  画图可以知道从x的取值范围到y的取值范围的对应是“多对一”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所以它是函数。

  [注]:引导从集合,映射的观点认识函数的定义。

  四.课时小结:

  1. 映射的定义。

  2. 函数的近代定义。

  3. 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4. 函数近代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五.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书本p51 习题2.1的1、2写在书上3、4、5上交。

  预习函数三要素的定义域,并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一)

  一、映射:

  2.函数近代定义: 例题练习

  二、函数的定义 [注]1—5

  1.函数传统定义

  三、作业:

高一数学教案2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本章自始至终围绕着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进行,而二次根式的化简不但涉及到前面学习过的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等概念与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还要牵涉到绝对值以及各种非负数、因式分解等知识,在应用中常常需要对字母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与应用公式.这个公式的表达形式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而实际运用时,则要牵涉到对字母取值范围的讨论,学生往往容易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性质的引入方法很多,以下2种比较常用:

  (1)设计问题引导启发:由设计的问题

  1)、、各等于什么?

  2)、、各等于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出

  (2)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引入.

  2.性质的巩固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注意与性质进行对比,可出几道类型不同的题进行比较;

  (2)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形式的表示方式,在教学时要注意细分层次加以巩固,如单个数字,单个字母,单项式,可进行因式分解的多项式,等等.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2.能够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3.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

  对比、归纳、总结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2.难点:理解式子中的可以取任意实数,并能根据字母的取值范围正确地化简有关的二次根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B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复习对比,归纳整理,应用提高,以学生活动为主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式子()表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问:式子的意义是什么?被开方数中的表示的是什么数?

  答:式子表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即,且,从而可以取任意实数.

  二、新课

  计算下列各题,并回答以下问题:

  (1);(2);(3);

  1.各小题中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都是什么数?

  2.各小题的结果和相应的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用字母表示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将有怎样的结论?并用语言叙述你的结论.

高一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二分法求解方程的近似解的思想方法,会用二分法求解具体方程的近似解;

  (2)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为算法的学习作准备。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求解方程近似解的实例中感知二分发思想;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二分法的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认识二分法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②培养学生认真、耐心、严谨的数学品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二分法求解函数f(x)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难点:为何由︱a - b ︳< 便可判断零点的近似值为a(或b)?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想-想。

  2.教学用具:计算器。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公式求根,但是没有公式可以用来求解放程 ㏑x+2x-6=0的根;联系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能否利用函数的'有关知识来求她的根呢?

  (2)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函数f(x)=㏑x+2x-6在区间内有零点;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找到这个零点呢?

  (二)、研讨新知

  一个直观的想法是:如果能够将零点所在的范围尽量的缩小,那么在一定的精确度的要求下,我们可以得到零点的近似值;为了方便,我们通过“取中点”的方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的范围。

  取区间(2,3)的中点2.5,用计算器算得f(2.5)≈-0.084,因为f(2.5)xf(3)<0,所以零点在区间(2.5,3)内;

  再取区间(2.5,3)的中点2.75,用计算器算得f(2.75)≈0.512,因为f(2.75)xf(2.5)<0,所以零点在(2.5,2.75)内;

  由于(2,3),(2.5,3),(2.5,2.75)越来越小,所以零点所在范围确实越来越小了;重复上述步骤,那么零点所在范围会越来越小,这样在有限次重复相同的步骤后,在一定的精确度下,将所得到的零点所在区间上任意的一点作为零点的近似值,特别地可以将区间的端点作为零点的近似值。例如,当精确度为0.01时,由于∣2.5390625-2.53125∣=0.0078125<0.01,所以我们可以将x=2.54作为函数f(x)=㏑x+2x-6零点的近似值,也就是方程㏑x+2x-6=0近似值。

  这种求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师: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上边的这段文字,结合课本上的相关部分,感悟其中的思想方法.

  生:认真理解二分法的函数思想,并根据课本上二分法的一般步骤,探索其求法。

  2.为什么由︱a - b ︳<便可判断零点的近似值为a(或b)?

  先由学生思考几分钟,然后作如下说明:

  设函数零点为x0,则a<x0<b,则:

  0<x0-a<b-a,a-b<x0-b<0;

  由于︱a - b ︳<,所以

  ︱x0 - a ︳<b-a<,︱x0 - b ︳<∣ a-b∣<,

  即a或b 作为零点x0的近似值都达到了给定的精确度。

 (三)、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学生在老师引导启发下完成下面的例题

  例2.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2x+3x=7的近似解(精确到0.01)

  问题:原方程的近似解和哪个函数的零点是等价的?

  师:引导学生在方程右边的常数移到左边,把左边的式子令为f(x),则原方程的解就是f(x)的零点。

  生: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然后利用二分法求解.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的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列问题:

  (1)本节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二分法”有什么意义?

  (3)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P92习题3.1A组第四题,第五题。

高一数学教案4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

  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集合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集合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

  2.关于集合的概念分析

  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

  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集合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

  3.关于自然数集的分析

  教科书中给出的常用数集的记法,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

  新的国家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0,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便早日与之接轨,另一方面,0还是十进位数{0,1,2,…,9}中最小的数,有了0,减法运算仍属于自然数,其中.因此要注意几下几点:

  (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含0;

  (2)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其他数集{如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内排除0的集,也可类似表示,,;

  (3)原教科书或根据原教科书编写的教辅用书中出现的符号如,,…不再适用.

  4.关于集合中的元素的三个特性分析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例如“中国的直辖市”这一集合的元素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集合中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果 a 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a 属于集合A,记作;否则,就说 a 不属于A,记作

  要正确认识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l)确定性:和,二者必居其一.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例如,给出集合{地球上的四大洋},它的元素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他对象都不用于这个集合.如果说“由接近的数组成的集合”,这里“接近的数”是没有严格标准、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若,,则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的,集合中相同的元素只能算是一个.例如方程有两个重根,其解集只能记为{1},而不能记为{1,1}.

  (3)无序性:{ a b }和{ b a }表示同一个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分顺序的.集合和点的坐标是不同的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l,0)和点(0,l)表示不同的两个点,而集合{1,0}和{0,1}表示同一个集合.

  5.要辩证理解集合和元素这两个概念

  (1)集合和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符号和是表示元素和集合之间关系的.,不能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例如的写法就是错误的,而的写法就是正确的.

  (2)一些对象一旦组成了集合,那么这个集合的元素就是这些对象的全体,而非个别现象.例如对于集合,就是指所有不小于0的实数,而不是指“可以在不小于0的实数范围内取值”,不是指“是不小于0的一个实数或某些实数,”也不是指“是不小于0的任一实数值”……

  (3)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合条件.

  6.表示集合的方法所依据的国家标准

  本小节列举法与描述法所使用的集合的记法,依据的是新国家标准如下的规定.

  符号

  应用

  意义或读法

  备注及示例

  诸元素构成的集

  也可用,这里的I表示指标集

  使命题为真的A中诸元素之集

  例:,如果从前后关系来看,集A已很明确,则可使用来表示,例如

  此外,有时也可写成或

  7.集合的表示方法分析

  集合有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它们各有优点.用什么方法来表示集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l)有的集合可以分别用三种方法表示.例如“小于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就可以表为:

  ①列举法:;

  ②描述法:;

  ③图示法:如图1。

  (2)有的集合不宜用列举法表示.例如“由小于的正实数组成的集合”就不宜用列举法表示,因为不能将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但这个集合可以这样表示:

  ①描述法:;

  ②图示法:如图2.

  (3)用描述法表示集合,要特别注意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它应该符合什么条件,从而准确理解集合的意义.例如:

  ①集合中的元素是,它表示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

  ②集合中的元素是,它表示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即;

  ③集合中的元素是点,它表示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或者理解为表示曲线上的点组成的集合;

  ④集合中的元素只有一个,就是方程,它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单元素集合.

  实际上,这是四个完全不同的集合.

  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无限集,不宜采用列举法,因为不能将无限集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而没有列举出来的元素往往难以确定.

  8.集合的分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如图1所示.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如图2所示.

  9.关于空集分析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空集是个特殊的集合,除了它本身的实际意义外,在研究集合、集合的运算时,必须予以单独考虑.

  教学设计方案

  集合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 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例子见书):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

  (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

  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

  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

  1、教材P 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

  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 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 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

  (2)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注:集合与集合是同一个集合吗?

  答:不是。

  集合是点集,集合=是数集。

  (三)有限集与无限集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

  练习题:

  1、P 6练习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4,7,10,13}

  ②{-2,-4,-6,-8,-10}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x∈N|x是15的约数}??????????? {1,3,5,15}

  ②{(x,y)|x∈{1,2},y∈{1,2}}? {(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③

  ④ {-1,1}

  ⑤ {(0,8)(2,5),(4,2)}

  ⑥

  {(1,1),(1,2),(1,4)(2,1),(2,2),(2,4),(4,1),(4,2),(4,4)}

  三、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共3种)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四、课后作业:教材P 7习题1.1

高一数学教案5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如图)

  (1)边的关系(勾股定理):AC2+BC2=AB2;

  (2)角的关系:B=

  (3)边角关系:

  ①:

  ②:锐角三角函数:

  A的正弦= ;

  A的余弦= ,

  A的正切=

  注:三角函数值是一个比值.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关系

  (1) 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sin(90○-A)=cosA, cos(90○-A)=sin A tan(90○-A)= cotA

  (2) 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平方关系:sin2 A+cos2A=l

  4.三角函数的大小比较

  ①正弦、正切是增函数.三角函数值随角的增大而增大,随角的减小而减小.

  ②余弦是减函数.三角函数值随角的增大而减小,随角的减小而增大。

  (二):【课前练习】

  1.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余弦为( )

  A. D.l

  2.点M(tan60,-cos60)关于x轴的对称点M的坐标是( )

  3.在 △ABC中,已知C=90,sinB=0.6,则cosA的值是( )

  4.已知A为锐角,且cosA0.5,那么( )

  A.060 B.6090 C.030 D.3090

  二:【经典考题剖析】

  1.如图,在Rt△ABC中,C=90,A=45,点D在AC上,BDC=60,AD=l,求BD、DC的长.

  2.先化简,再求其值, 其中x=tan45-cos30

  3. 计算:①sin248○+ sin242○-tan44○tan45○tan 46○ ②cos 255○+ cos235○

  4.比较大小(在空格处填写或或=)

  若=45○,则sin________cos

  若45○,则sin cos

  若45,则 sin cos.

  5.⑴如图①、②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都随着锐角的确定而确定,变化而变化,试探索随着锐角度数的增大,它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变化的规律;

  ⑵根据你探索到的规律,试比较18○、34○、50○、61○、88○这些锐角的正弦值的大小和余弦值的大小.

  三:【课后训练】

  1. 2sin60-cos30tan45的结果为( )

  A. D.0

  2.在△ABC中,A为锐角,已知 cos(90-A)= ,sin(90-B)= ,则△ABC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3,0)点B(0,-4),则cosOAB等于__________

  4.cos2+sin242○ =1,则锐角=______.

  5.在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

  A.sin45○sin30○;B.cos60○tan30○;D.cot30○

  6.如图,在△ABC中,AC=3,BC=4,AB=5,则tanB的值是()

  7.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EBC于 E点,EC=1,B=30,求菱形ABCD的周长.

  8.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BC=6,AC=8 ,CDAB,求:①sinACD 的值;②tanBCD的值

  9.如图 ,某风景区的湖心岛有一凉亭A,其正东方向有一棵大树B,小明想测量A/B之间的距离,他从湖边的C处测得A在北偏西45方向上,测得B在北偏东32方向上,且量得B、C之间的距离为100米,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请你帮小明计算A山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结果精确至1米.参考数据:sin32○0.5299,cos32○0.8480)

  10.某住宅小区修了一个塔形建筑物AB,如图所示,在与建筑物底部同一水平线的C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45,然后向塔方向前进8米到达D处,在D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60,求建筑物的高度.(精确0.1米)

高一数学教案6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2)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不同的定义方法;

  (3)了解如何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

  (4)掌握并能初步运用公式一;

  (5)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2、过程与方法

  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就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引导学生把这个定义推广到任意角,通过单位圆和角的终边,探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最终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根据角终边所在位置不同,分别探讨各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以及这三种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最后主要是借助有向线段进一步认识三角函数。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方法,而且各种定义都有自己的特点。过去习惯于用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来定义,这种定义方法能够表现出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推广,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认知基础出发学习三角函数,但它对准确把握三角函数的本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从角的集合到比值的集合”的对应关系与学生熟悉的一般函数概念中的“数集到数集”的对应关系有冲突,而且“比值”需要通过运算才能得到,这与函数值是一个确定的实数也有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本节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这个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正弦、余弦函数中从自变量到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表明了这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公式一)。

  难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三角函数线的正确理解。

高一数学教案7

  1、如果把数学比作一个成长中的生气勃勃的人,把问题比作人身体的一个重要的器官,那么你将用什么器官比喻问题的重要性呢

  2、“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一切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源泉、在数学学习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具有同等甚至是更高的价值、因此在进入初中数学学习的时候,同学们要高度重视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把这看作是提升自己数学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3、看到《有理数》这一章的标题,你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接下来你又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4、“有理数”这个名词有点怪,难道还有“无理数”吗?”这个问题提得好!既然有“有理数”,当然会有“无理数”、要回答什么是“有理数”的问题,一个途径就是先回答“什么是无理数的问题”、

  5、我们在小学所学的数中,就有无理数,那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大家想一想下面的问题:

  ①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与分数是什么关系?

  ②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数的形式?

  ③由此你能不能联想出有理数的“理”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数是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会识别正数和负数,理解0表示的量的意义;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在形成负数概念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与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形成负数概念;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二、精讲预设:

  1、其实,在进入初中之前,我们就有同学初步学习过“负数”概念,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但在跨入初中数学的大门的时候,我们还是要隆重地引入负数概念,因为它是我们建立有理数概念不可缺少的基础、

  2、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你能换一种方式解释负数这个概念吗?请注意,给概念下定义的表达方式:……叫做……、

  3、①把0以外的数分成正数和负数,起源于什么?

  ②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数的性质(正与负)是怎样规定的?有几种方式?

  ③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要特别注意量的表达,也就是一定不能忽略单位!否则就不是量,而是数了、

  ④正数可以省略“+”号,负数可以省略“—”号吗?为什么?

  4、还记得我在前面提出的关于“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地位的话吗?请你提出关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与应用的问题,我们来开一次“数学记者招待会”、

  三、教学反思

  1、这次尝试着从无理数的概念入手,“曲线教学”,一步到位,导出有理数的概念,从后续效果上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延续、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尝试展示的过程中,采用事前精心设计的连续追问的方式,可以起到打通思维,贯通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

  1、2、1有理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把有理数按要求分类;了解0在分类中作用、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的思想方法,能正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系中理解知识的内涵,在分类中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的分类方法、

  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避免混淆、

  二、精讲预设

  1、在罗列出所学过的有理数,并对有理数给出定义之后,提出“你能把所有的这些有理数作出分类吗?”的问题、

  2、在让学生充分尝试对有理数作出分类之后,讲解数学学习的效益与分类讨论的标准问题、数学学习的效益,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掌握上,更体现在对数学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上,这才是数学学习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分类讨论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分类时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其次要注意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3、在解把有理数填入集合圈的习题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原因何在?怎么解决?

  ①在画集合圈时忽略省略号;

  ②在填分数集合时,把遗漏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③把无限循环小数误成分数、补充分类练习,采用《鼎新教案》P10例2,以加深学生对分类讨论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1、这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分类思想,课本在这方面的处理太过简略,几乎到忽略不计的地步、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必要加以补充、

  2、因为有理数的概念在本章教学的开篇就与学生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讨论,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还是以放在对分类的标准与原则上为宜,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后续教学效益应该是比较高的,今后还应坚持、

  1、2、2数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轴的概念,知道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表示的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轴的直观认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会,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数轴的概念、

  难点:数轴的画法与应用、

  二、精讲预设

  1、画数轴注意事项歌诀

  直线要直切勿曲,原点方向单位齐;

  右为箭头左出头,无限延伸要留意;

  (长度)正负分布须对称,位置长度要适宜

  、数轴画在格子中,舒展大方贵清晰、 (数) (原点)(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方法歌诀

  先画数轴要素全,数点描成实心圆;注意方向与距离,负数分数思虑全;点在线上勿飘起,数据标在点上面、

  3、应用归类、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完成、

  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学生所接触的数形结合的.第一个实例,因为对数轴概念的理解的不足,也因为教学中对数轴画法的练习设计数量偏少,导致形形色色的画法上的问题、对此一方面要在后续教学中加以弥补,另一方面在修改导学案的时候要对这一环节予以加强、

  2、在数轴上表示分数与小数,尤其是负分数与负小数时,学生出现了较多的错误,方向性的错误有,距离上的错误更多、对此要反复加以强调与来练习、

  1、2、3相反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给出一个数,能说出和写出它的相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对比,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形和数两个不同的侧面来理解相反数的意义,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参与的快乐与成就感、

  重点难点重点:相反数的概念、难点:相反数的识别与理解、

  二、精讲预设

  1、如何理解“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互为相反数的概念? “只有符号不同”,什么必须相同?

  3、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①如果数不带符号,直接在数的前面添加“—”号;

  ②如果数本身带有符号,首先要用括号将这个数括起来,再在括号前前面;

  ③如果数是几个数的和或差的形式,参照第②条处理;

  4、的相反数怎样表示?的相反数怎样表示?的相反数呢?你能提出更复杂的问题并自己解决吗?这里面的规律是什么?

  三、教学反思

  1、相反数是相对简单的概念,对于这个简单的知识,通过从形到数的认识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认识能力,对此如果重视不够,将是一个损失、

  2、相反数的表示方法其实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解决的最好方法不是直接教给学生要注意什么,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1、2、4绝对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正数、负数、0的绝对值的学习,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通关对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充分的参与中体验数学的美与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值的意义;有理数的大小的比较、

  难点:绝对值的意义与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

  二、精讲预设

  1、串讲相反数和绝对值问题提纲:

  ①相反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借助数轴解释相反数)

  ②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数的绝对值?数的绝对值是什么?

  ④依据绝对值的定义,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⑤求绝对值的方法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

  ⑥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讲解提纲:

  ⑴试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分解有理数大小的比较问题:

  ①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

  ②比较正数和0的大小;

  ③比较0和负数的大小;

  ④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⑤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⑵上述问题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解决的程序是什么

  ⑶解决一般的有理数大小问题的思维与表达程序是什么?(先分类,后表述)一看能不能直接比较大小?二看需不需化简后再比较大小?三要注意比较结果的表达要求(答案保持数的原有形式与排列顺序)、

  三、教学反思

  1、诱导学生分析相反数的几何意义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绝对值的概念,借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在“出场”的时候,就与学生建立起“亲密”的联系、这一点是本节教学的亮点之一、

高一数学教案8

  学习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来刻画函数,

  (3)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重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难点

  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知识梳理:

  自学课本P29—P31,填充以下空格。

  1、设集合A是一个非空的实数集,对于A内 ,按照确定的对应法则f,都有 与它对应,则这种对应关系叫做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记作 。

  2、对函数 ,其中x叫做 ,x的取值范围(数集A)叫做这个函数的` ,所有函数值的集合 叫做这个函数的 ,函数y=f(x) 也经常写为 。

  3、因为函数的值域被 完全确定,所以确定一个函数只需要

  。

  4、依函数定义,要检验两个给定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只要检验:

  ① ;② 。

  5、设a, b是两个实数,且a

  (1)满足不等式 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作 。

  (2)满足不等式a

  (3)满足不等式 或 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 ;

  分别满足x≥a,x>a,x≤a,x

  其中实数a, b表示区间的两端点。

  完成课本P33,练习A 1、2;练习B 1、2、3。

  例题解析

  题型一:函数的概念

  例1:下图中可表示函数y=f(x)的图像的只可能是( )

  练习:设M={x| },N={y| },给出下列四个图像,其中能表示从集合M到集合N的函数关系的有____个。

  题型二:相同函数的判断问题

  例2:已知下列四组函数:① 与y=1 ② 与y=x ③ 与

  ④ 与 其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② ③ B. ② ④ C. ① ④ D. ④

  练习:已知下列四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题型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问题

  例3:求函数f(x)= 的定义域

  练习:课本P33练习A组 4.

  例4:求函数 , ,在0,1,2处的函数值和值域。

  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A )

  A、 B、

  C、 D、

  2、已知函数 满足f(1)=f(2)=0,则f(-1)的值是( C )

  A、5 B、-5 C、6 D、-6

  3、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 函数就是两个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② 若函数的定义域只含有一个元素,则值域也只含有一个元素;

  ③ 因为 的函数值不随 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不是函数;

  ④ 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确定后,函数的值域也就确定了.

  其中正确的有( B )

  A. 1 个 B. 2 个 C. 3个 D. 4 个

  4、下列函数完全相同的是 ( D )

  A. , B. ,

  C. , D. ,

  5、在下列四个图形中,不能表示函数的图象的是 ( B )

  6、设 ,则 等于 ( D )

  A. B. C. 1 D.0

  7、已知函数 ,求 的值.( )

高一数学教案9

  目标:

  1.让学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并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

  2.让学生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

  3.让学生认识到函数的图象及基本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在确定函数零点中的作用 ;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零点的'确定。

  三、复习引入

  例1:判断方程 x2-x-6=0 解的存在。

  分析:考察函数f(x)= x2-x-6, 其

  图像为抛物线容易看出,f(0)=-60,

  f(4)0,f(-4)0

  由于函数f(x)的图像是连续曲线,因此,

  点B (0,-6)与点C(4,6)之间的那部分曲线

  必然穿过x轴,即在区间(0,4)内至少有点

  X1 使f(X1)=0;同样,在区间(-4,0) 内也至

  少有点X2,使得f( X2)=0,而方程至多有两

  个解,所以在(-4,0),(0,4)内各有一解

  定义: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 x叫函数y=f(x)的零点

  抽象概括

  y=f(x)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叫做该函数的零点,即f(x)=0的解。

  若y=f(x)的图像在[a,b]上是连续曲线,且f(a)f(b)0,则在(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即f(x)=0在 (a,b)内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f(x)=0有实根(等价与y=f(x))与x轴有交点(等价与)y=f(x)有零点

  所以求方程f(x)=0的根实际上也是求函数y=f(x)的零点

  注意:1、这里所说若f(a)f(b)0,则在区间(a,b)内方程f(x)=0至少有一个实数解指出了方程f(x)=0的实数解的存在性,并不能判断具体有多少个解;

  2、若f(a)f(b)0,且y=f(x)在(a,b)内是单调的,那么,方程f(x)=0在(a,b)内有唯一实数解;

  3、我们所研究的大部分函数,其图像都是连续的曲线;

  4、但此结论反过来不成立,如:在[-2,4]中有根,但f(-2)0, f(4) 0,f(-2) f(4)

  5、缺少条件在[a,b]上是连续曲线则不成立,如:f(x)=1/ x,有f(-1)xf(1)0但没有零点。

  四、知识应用

  例2:已知f(x)=3x-x2 ,问方程f(x)=0在区间[-1,0]内没有实数解?为什么?

  解:f(x)=3x-x2的图像是连续曲线, 因为

  f(-1)=3-1-(-1)2 =-2/30, f(0)=30-(0)2 =-10,

  所以f(-1) f(0) 0,在区间[-1,0]内有零点,即f(x)=0在区间[-1,0]内有实数解

  练习:求函数f(x)=lnx+2x-6 有没有零点?

  例3 判定(x-2)(x-5)=1有两个相异的实数解,且有一个大于5,一个小于2。

  解:考虑函数f(x)=(x-2)(x-5)-1,有

  f(5)=(5-2)(5-5)-1=-1

  f(2)=(2-2)(2-5)-1=-1

  又因为f(x)的图像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所以抛物线与横轴在(5,+)内有一个交点,在( -,2)内也有一个交点,所以方程式(x-2)(x-5)=1有两个相异数解,且一个大于5,一个小于2。

  练习:关于x的方程2x2-3x+2m=0有两个实根均在[-1,1]内,求m的取值范围。

  五、课后作业

  p133第2,3题

高一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

  则数量|a||b|cosq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有a×b=|a||b|cosq,(0≤θ≤π)、

  并规定0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探究:1、向量数量积是一个向量还是一个数量?它的符号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向量的积有什么区别?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q的'符号所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a×b,而a×b是两个向量的数量的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符号“·”在向量运算中不是乘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实数中,若a?0,且a×b=0,则b=0;但是在数量积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q有可能为0、

高一数学教案11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2)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不同的定义方法;

  (3)了解如何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

  (4)掌握并能初步运用公式一;

  (5)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2、过程与方法

  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就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引导学生把这个定义推广到任意角,通过单位圆和角的终边,探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最终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根据角终边所在位置不同,分别探讨各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以及这三种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最后主要是借助有向线段进一步认识三角函数.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方法,而且各种定义都有自己的特点.过去习惯于用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来定义,这种定义方法能够表现出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推广,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认知基础出发学习三角函数,但它对准确把握三角函数的本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从角的集合到比值的集合”的对应关系与学生熟悉的一般函数概念中的“数集到数集”的对应关系有冲突,而且“比值”需要通过运算才能得到,这与函数值是一个确定的实数也有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

  本节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这个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正弦、余弦函数中从自变量到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表明了这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公式一).

  难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三角函数线的正确理解.

高一数学教案12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唯一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 项 与项数 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 求 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 建议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 教学 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 教师 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 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 项和的概念,用 表示 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 与 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 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最大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教学 设计示例

  数列的概念

  教学 目标

  1、通过 教学 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的表示法,能够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项、

  2、通过数列定义的归纳概括,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有关数列实际应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列的积极性、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是数列的定义的归纳与认识; 教学 难点是数列与函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 用具: 电脑,课件(媒体资料),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 方法: 讲授法为主

  教学 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开始我们研究一个新课题、

  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场地上堆放了一些圆钢,最底下的一层有100根,在其上一层(称作第二层)码放了99根,第三层码放了98根,依此类推,问:最多可放多少层?第57层有多少根?从第1层到第57层一共有多少根?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层层的去数,而是要但求如何去研究,找出一般规律、实际上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的一列数

  ( 板书 ) 象这样排好队的数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数列、

  ( 板书 )第三章 数列

  (一)数列的`概念

  二、讲解新课

  要研究数列先要知道何为数列,即先要给数列下定义,为帮助同学概括出数列的定义,再给出几列数:

  (幻灯片)

  ①

  自然数排成一列数:

  ②

  3个1排成一列:

  ③

  无数个1排成一列:

  ④

  的不足近似值,分别近似到 排列起来:

  ⑤

  正整数 的倒数排成一列数:

  ⑥

  函数 当 依次取 时得到一列数:

  ⑦

  函数 当 依次取 时得到一列数:

  ⑧

  请学生观察8列数,说明每列数就是一个数列,数列中的每个数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这样数列就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

  ( 板书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为表述方便给出几个名称:项,项数,首项(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以上述八个数列为例,让学生练习了指出某一个数列的首项是多少,第二项是多少,指出某一个数列的一些项的项数、

  由此可以看出,给定一个数列,应能够指明第一项是多少,第二项是多少,……,每一项都是确定的,即指明项数,对应的项就确定、所以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其项数有着对应关系,这与我们学过的函数有密切关系、

  ( 板书 )2、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数列可以看作特殊的函数,项数是其自变量,项是项数所对应的函数值,数列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 ,或是正整数集 的有限子集 、

  于是我们研究数列就可借用函数的研究方法,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数列、

  遇到数学概念不单要下定义,还要给其数学表示,以便研究与交流,下面探讨数列的表示法、

  ( 板书 )3、数列的表示法

  数列可看作特殊的函数,其表示也应与函数的表示法有联系,首先请学生回忆函数的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相对于列表法表示一个函数,数列有这样的表示法:用 表示第一项,用 表示第一项,……,用 表示第 项,依次写出成为

  ( 板书 )(1)列举法

  (如幻灯片上的例子)简记为

  一个函数的直观形式是其图象,我们也可用图形表示一个数列,把它称作图示法、

  ( 板书 )(2)图示法

  启发学生仿照函数图象的画法画数列的图形、具体方法是以项数 为横坐标,相应的项 为纵坐标,即以 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点(以前面提到的数列 为例,做出一个数列的图象),所得的数列的图形是一群孤立的点,因为横坐标为正整数,所以这些点都在 轴的右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项数、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有些函数可以用解析式来表示,解析式反映了一个函数的函数值与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类似地有一些数列的项能用其项数的函数式表示出来,即 ,这个函数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 板书 )(3)通项公式法

  如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

  的通项公式为 ;

  的通项公式为 ;

  数列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表示了数列的第 项,又是这个数列中所有各项的一般表示、通项公式反映了一个数列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给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便确定了,代入项数就可求出数列的每一项、

  例如,数列 的通项公式 ,则 、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一个函数未必能用解析式表示一样,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即便有通项公式,通项公式也未必唯一、

  除了以上三种表示法,某些数列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这个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叫做递推公式、

  ( 板书 )(4)递推公式法

  如前面所举的钢管的例子,第 层钢管数 与第 层钢管数 的关系是 ,再给定 ,便可依次求出各项、再如数列 中, ,这个数列就是 、

  像这样,如果已知数列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是数列所特有的表示法,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递推关系,一是初始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可由学生举例,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

  三、小结

  1、数列的概念

  2、数列的四种表示

  四、作业? 略

  五、 板书 设计

  数列

  (一)数列的概念 涉及的数列及表示

  1、数列的定义

  2、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3、数列的表示法

  (1)列举法

  (2)图示法

  (3)通项公式法

  (4)递推公式法

  探究活动

  将边长为 厘米的正方形分成 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数出其中所有正方形的个数、

  解: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归纳猜想边长为 厘米的正方形中的正方形共有 个、

高一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高一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能用图示法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4)掌握两个较简单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5)通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6)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

  试叙述子集、补集的概念?它们各涉及几个集合?

  补集涉及三个集合,补集是由一个集合及其一个子集而产生的第三个集合.由两个集合产生第三个集合不仅有补集,在实际中还有许多其他情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另外两种.

  回忆.

  倾听.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巩固旧知.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渗透集合运算的意识.

  二、新课

  【引入】我们看下面图(用投影仪打出,软片做成左右两向遮启式,便于同学在“动态”中进行观察).

  【设问】

  1.第一次看到了什么?

  2.第二次看到了什么

  3.第三次又看到了什么?

  4.阴影部分的周界线是一条封闭曲线,它的内部(阴影部分)当然表示一个新的集合,试问这个新集合中的元素与集A 、集B元素有何关系?

  【介绍】这又是一种由两个集合产生第三个集合的情况,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为方便起见,称集A与集B的公共部分为集A与集B的交集.

  【设问】请大家从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试叙述文集的概念.

  【助学】“且”的含义是“同时”,“又”.

  “所有”的含义是A与B的公共元素一个不能少.

  【介绍】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记作.读做“ A交B ”?

  【助学】符号“ ”形如帽子戴在头

  上,产生“交”的感觉,所以开口向下.切记该符号不要与表示子集的符号“ ”、“ ”混淆.

  【设问】集A与集B的交集除上面看到的用图示法表示交集外,还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哪种方法表示?如何表示?

  【设问】与A有何关系?如何表示?与B有何关系?如何表示?

  【随练】写出,的交集.

  【设问】大家是如何写出的?

  我们再看下面的图.

  【设问】

  1.第一次看到了什么?

  2.第二次除看到集B和外,还看到了什么集合?

  3.第三次看到了什么?如何用有关集合的符号表示?

  4.第四次看到了什么?这与刚才看到的集合类似,请用有关集合的符号表示.

  5.第五次同学看出上面看到的集A 、集B 、集、集、集,它们都可以用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集合有关符号来表示.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发现什么集合?

  6.第六次看到了什么?

  7.阴影部分的周界是一条封闭曲线,它的内部(阴影部分)表示一个新的集合,试问它的元素与集A集B的元素有何关系?

  【注】若同学直接观察到,第二、三、四次和第五次部分观察活动可不进行.

  【介绍】这又是由两个集合产生第三个集合的情形,在今后学习中也经常出现,它给我们由集A集B并在一起的感觉,称为集A集B的并.

  【设问】请大家从元素与集合关系仿照交集概念的叙述方法试叙述并集的概念?

  【助学】并集与交集的概念仅一字之差,即将“且”改为“或”.或的含义是集A中的所有元素要取,集B中的所有元素也要取.

  【介绍】集A与集B的并集记作(读作A并B).

  【助学】符号“ ”形如“碰杯”时的杯子,产生并的感觉,所以开口向上.切记,不要与“ ”混淆,更不能与“ ”等符号混淆.

  观察.产生兴趣.

  答:图示法表示的集A.

  答:图示法表示集B.集A集B的公共部分?

  答:公共部分出现阴影.

  倾听.观察

  思考.答:该集合中所有元素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

  倾听.理解.

  思考.答: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

  倾听.记忆.

  倾听.兴趣记忆.

  思考:“列举法还是描述法?”答:描述法.

  思考.议论.

  口答结合板书.

  想象交集的图示,或回忆交集的概念.

  口答结合板书:是A的子集.A.是

  B的子集.

  口答结合板书.

  口答:从一个集合开始,依次用其每个元素与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对照,取出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即为所求.

  答:图示法表示的集A.

  答:集A中子集A交B的补集.

  答:上述区域出现阴影.

  口答结合板书

  答:出现阴影.

  口答结合板书

  认真、仔细、整体的进行观察、想象.答:表示集A集B的两条封闭曲线除去表示交集的封闭曲线剩余部分组成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所表示的集合.

  答:出现阴影.

  思考:答:该集合中所有元素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

  倾听,理解.

  回忆交集概念,思考.答: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

  倾听.比较.记忆.

  倾听,记忆.

  倾听.兴趣记忆.比较记忆,.

  直观性原则.多媒体助学.

  用直观、感性的例子为引入交集做铺垫.

  渗透集合运算意识.

  直观的感知交集.

  培养从直观、感性到理性的概括抽象能力.

  解决难点.

  兴趣激励.比较记忆

  培养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能力.

  培养想象能力.

  以新代旧.

  突出重点.

  概念迁移为能力.

  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

  以新代旧.

  培养整体观察能力.

  培养从直观、感性到理性的概括抽象能力.

  解决难点.比较记忆.

  兴趣激励,辩易混.比较记忆.

  【设问】集A与集B的并集除上面看到的`用图示法表示外,还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哪种方法表示?如何表示?

  【设问】与A有何关系?如何表示?与B有何关系?如何表示?

  【随练】写出,的并集.

  【设问】大家是如何写出的?

  【例1 】设,,求(以下例题用投影仪打出,随用随启).

  【助练】本例实为解不等式组,用数轴法找出公共部分,写出即可.

  【例2 】设,

  ,求

  【例3 】设,,求

  【例4 】设,

  ,求

  【助学】数轴法(略).想象前面集A集B并集的图示法,类似地,将两个不等式区域并到一起,即为所求.其中元素2虽不属于集A倮属于集B,所以要取,元素1虽不属于集B但属于集A,所以要取,因此,只要将集A的左端点,集B的右端点组成新的不等式区域即为所求(两端点取否维持题设条件).

  【助练】以上例题,当理解并较熟练后,且结果可进一步简化时,中间一步或两步可省略.如例4.

  【练习】教材第12页练习1~5.

  【助练】

  1.全集与其某个子集的交集是哪个集合?

  2.全集与其某个子集的并集是哪个集合?

  3.两个无公共元素的集合的交集是什么集合?

  4.两个无公共元素的集合A 、 B,它们的并集如何表示?

  5.任意集合A与其本身的交集、并集分别是什么集合?如何表示?

  6.任意集A与空集的交集、并集分别是什么集合?如何表示?

  7.与的关系如何表示?与的关系如何表示?

  【例5 】设,,求

  【助思】

  1.集A 、集B各是什么集合?

  2.如何理解

  3.本例实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或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只不过是从集合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6 】已知A为奇数集,B为偶数集,Z为整数集,求,,,,

  ,

  【助学】

  1.偶数包括哪些数?任意偶数如何表示?偶数集(全体偶数的集合)如何表示?

  2.奇数包括哪些数?任意奇数如何表示?奇数集(全体奇数的集合?如何表示?)

  【例7 】设,,,求,,,.

  思考:“列举法还是描述法?”

  答:描述法.

  思考.议论.

  口答结合板书.

  或

  想象并集的图示,或回忆并集的概念.

  口答结合板书:A和B都是的子集.,

  口答结合板书:

  口答:综合考虑两个集合,从最小数开始,哪个集合的元素都取,一个不能丢,相同元素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只取一次.

  审清题意.笔练结合板书.

  解:

  倾听.理解.

  审清题意.口答结合板书.

  解:

  是直角三角形,且是直角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审清题意.口答结合板书.

  解:是锐角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是斜三角形.

  审清题意.

  画数轴.画出不等式区域.倾听.解:

  倾听.理解.

  口答结合笔练和板演.

  思考.答:子集.

  思考.答:全集.

  思考.答:空集

  思考.议论.答:,或

  思考.答:A.,

  思考.答:分别是空集和A.

  ,

  思考.答:

  审清题意.

  思考.议论.答:分别是直线或直线上的点集.或者分别是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

  思考:答:求这两条直线的交点,或求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即求由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倾听.理解.掌握.

  解:

  审题中发现未见过的集合.

  思索.

  答:0,,等.()

  或{偶数}

  答:,等.()

  或(奇数)

  解:{奇数} {偶数}

  {奇数} Z={奇数}=A.

  {偶数} Z={偶数}=B.

  {奇数} {偶数}=Z.

  {奇数}

  {偶数}

  审清题意.口答结合板书.

  解:

  培养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能力.

  以新代旧.

  培养想象能力.

  以新代旧.

  突出重点.

  概念迁移为能力.

  突出重点.培养能力.

  落实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培养能力.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13页练习1 、 2 、 3 、 4.

  【助练习】第13页练习4(1)中用一个方向的斜平行线段表示,用另一方向的平行线段表示如图:

  凡有阴影部分即为所求.

  【讲解】看图,所得结果实际上还可以看作全集U中子集的补集则有第13页练习4(2)仿上,如图,凡有双向阴影部分即为所求.

  【讲解】看图,所得结果实际上还可以看作全集U中子集的补集.则有:以上两个等式称反演律.简记为“先补后并等于先交后补”和“先补后交等于先并后补”.反演律在今后类似问题中给我们带来方便,因为它将三步工作简化为两步工作.

  四、小结

  提纲式(略).再一次突出交集和并集两个概念中“且”,“或”的含义的不同.

  五、作业

  习题1至8.

  笔练结合板书.

  倾听.修改练习.掌握方法.

  观察.思考.倾听.理解.记忆.

  倾听.理解.记忆.

  回忆、再现学习内容.

  落实教学目标

  介绍解题技能技巧.

  学习内容条理化.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教学设计方案除继续遵循“集合”方案中的“主体教学思想”外,着力研究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多媒体(投影仪)的助学作用.

  2.反演律可根据学生实际酌情使用.

高一数学教案15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2中的图2。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说一说

  1、学生各自借助三角板或直尺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

  2、教师巡查练习情况。

  3、学生展示练习,说一说为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

  二、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附页2中的图2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动手前先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然后小组讨论怎样分?

  2、汇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讨论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四、填一填:

  24、25页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五、练一练:

  第1题: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第3题:剪一剪。

  六、完成26页实践活动。

【高一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数学教案07-20

【热】高一数学教案02-24

【精】高一数学教案02-25

高一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24

高一数学教案15篇12-21

高一数学教案(15篇)01-01

高一数学教案精选15篇01-01

高一数学教案(合集15篇)02-06

高一数学教案(集锦15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