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教案

时间:2023-03-08 09:33:27 教案 我要投稿

《质量》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质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质量》教案

《质量》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 ℃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 ℃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 g+36.0 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内 容 结 束 ]

《质量》教案2

  微课名称质量的测量

  视频长度5分49秒录制时间

  知识点来源学科:

  物理年级:八年级

  知识点描述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类型讲授型实验型

  适用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天平作为一种较复杂的测量工具,是后续实验中的重要仪器,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用测量工具。在介绍天平的结构及了解天平称量原理的基础上,再通过实际测量,学习使用天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1、片头(15秒以内)大家好,本节微课内容是质量的测量。 15秒以内

  2、正文讲解(6分钟左右)

  一、测量工具: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30秒

  二、托盘天平的构造:使用图片逐一介绍托盘天平的组成部分。 30秒

  三、托盘天平的称量原理:由于托盘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所以当物体质量与砝码质量相等时,横梁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当横梁处于平衡状态时,被测物体的质量刚好等于砝码的'质量。 30秒

  四、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结合实验,讲解具体操作过程。 4分钟

  五、小结:

  1、使用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使用时: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

  3、使用后:整理器材。 30秒

  4、结尾(15秒以内)本次授课到此,谢谢大家。 15秒以内自我教学反思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使用规则比较复杂,除了要让学生懂的如何使用天平,还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仪器的使用规则都是有道理的,也为后续的实验奠定基础。

《质量》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质量、时间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加深对质量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和对非十进单位的时间单位进率的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常用的质量、时间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加深对1千克表象的认识,熟记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上一节课我们都复习和整理了哪些计量单位?(长度、面积)

  2.的长度和面积单位都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计量单位,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更多的计量单位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三、巩固练习

  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每节课间休息10.

  (2)一袋食盐的'重量是1000.

  (3)一头大象重4.

  (4)一袋饺子粉的重量是5.

  猜谜语(每个谜面打一个字):

  二十四小时.

  七十二小时.

  十五天.

  一张年历纸不小心被墨水弄污了,只看见这个月的6号是星期日,你能知道这个月的25号是星期几吗?

  冬冬的生日时5月9日.他翻看日历后高兴的说:妈妈,今年我的生日正好是星期天,可以痛痛快快的庆祝一下了.妈妈看看日历后说:别美了,你看错了,这张日历是6月份的.你知道冬冬的生日是星期几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一袋面粉是25千克,多少袋面粉是1吨?

  2.把调查到的数量填在下表里

  一封平信不得超过

  乘火车每位成年人可免费带行李

  解放牌卡车载重

  克

  千克

  吨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估测5个熟人的身高和体重.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知识进行估测的能力.

  活动形式

  4人一个小组,合作进行.

  活动步骤

  1.分好小组,找好估测的目标.

  2.对目标进行估测,并在下表进行记录.

  3.对目标进行实际测量,同时进行记录.

  4.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同学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最接近.

  5.在全班范围开展估测交流会,互相交流估测的方法.

《质量》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二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质量》教案5

  一、 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在整个初中化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

  初三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过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小组探究、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通过小学阶段科学的学习以及初中物理生物的学习,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做出假设”“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所以在教学中会加强学生概括推理能力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并且能用质量守恒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提高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形成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 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形成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确立本节课的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和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五、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探寻科学规律,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主要从新课导入、新课的讲授、课堂小结以及布置课外作业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 新课导入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

  本节课我通过提出“生日蜡烛燃烧越来越短,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变小了吗?”“将镁条燃烧后的物质收集起来称量,质量变大,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变大吗?” 两个问题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因为一个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一个和学生之前所学知识有关,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个问题能有一个思考,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 新课讲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在探究前我需要向学生再次明确探究内容,即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让学生心中有目标。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第二部分是学生亲自实践阶段。

  首先是第一部分演示实验,选用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在做实验之前,强调观察的角度,主要是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不仅学习了探究过程,而且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脑中初步形成。

  接下来是学生的探究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共分三组,首先进行的是“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以及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结束,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在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天枰平衡;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中有气泡冒出,天平平衡。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接着进行非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共同分析讨论在非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和其他实验所得结果不同的原因,知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在密闭条件下进行。

  教师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并通过一道习题强调“参加”“化学反应”“生成” “质量总和”等字眼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深度的理解,为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应现象打下基础。

  在知道了质量守恒定律之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能否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对质量守恒定律做出解释。

  在学生讨论之后,我再向学生展示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动画模拟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拆分及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及原子的质量都是不变的,从而推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 巩固提高

  在新课学习完成之后,我会选择几道典型的例题来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成果。

  (四)小结作业

  在这一部分我会和学生们共同总结所学内容,并请同学们完成相关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质量》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盛有1分米3的纯水的烧杯1只,牙膏皮1块,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1只,托盘天平1台、物理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或物理天平和砝码。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教师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天平的使用方法部分。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介绍物理天平

  (a)物理天平的构造

  讲解:实验室也常用物理天平称质量。引导学生看课本图7—4,对照讲台上物理天平的实物,说出物理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物理天平的构造)

  (b)物理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演示:物理天平使用前要先调节底板上的底脚螺钉,让重垂线的小锤尖端跟底板上小锥体的尖端正对,使底板水平;然后再调节横梁上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C)物理天平的使用

  讲解:观察物理天平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及用调好的物理天平称质量方法与托盘天平相同。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三、布置作业

  课本“学到了什么”1.(1)、(2)。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质量》教案7

  教学目的

  1.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步骤。

  3.了解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以及我国统一计量制度对改革开放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质量及其单位。托盘天平的用途、构造和使用步骤。

  教学难点

  托盘天乎的构造、功用和使用步骤。游码质量的读法。

  教具

  教师用:托盘天平、学生用物理天平、自制简易天平模型、标尺模型、铁钉、铁块、木块、一杯水、1分米3的容积模型。

  学生用:托盘天平。

  板书:第七章:质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提问的方法,从学生较熟悉的质量单位“千克”入手,引入质量的概念。

  提问:1.小华同学从商店买了两米布,你知道“两米”指的是布的什么吗?教室中的寒暑表读数为“ 17℃”,这指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

  2.当菜站的售货员用秤给你称了一千克的西红柿时,你可曾想过,这“一千克”说的是西红柿的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注意归纳学生的不同答案,可做如下说明:

  “一千克”,指的是西红柿的质量。若说是西红柿的重力是错误的;说是它的重不够明确;说是西红柿的重量还可以,因为质量和重量在生活、贸易中是同义词。

  3.提高服务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这里所说的质量与西红柿的质量,含义是否相同?

  那么,物理学里所说的质量,指的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板书:1.质量的概念。

  出示一杯水、铁钉、木块。说明,上述物体分别由水、铁、木材等物质组成。

  再出示铁钉和铁块。

  问:铁钉与铁块都由铁这种物质组成。但它们分别含有的铁的多少是否相同?有何不同?(学生回答)

  一杯水比半杯水含的水多。木块比木桌含的木材少。可见,物体中含有的物质有多少之分。物理学中用质量来区别物体的这种性质。

  板书: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问:怎样用质量的概念,描述一杯水与半杯水的不同,铁钉与铁块的不同呢?(学生回答)

  板书:质量的单位。

  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吨、克、毫克、(板书四个单位)

  出示1分米3的正立方体容积模型。充满水后告诉学生,水的质量大约为1千克。并让几名同学感受1千克有多大。形成具体印象。

  列车、汽车的载重量常用“吨”做单位表示。金戒指的质量、邮包质量,常用“克”为单位表示。

  板书:换算关系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

  学生口算练习。

  1.0.5克等于多少毫克?合多少千克?

  2.20吨等于多少千克?合多少毫克?

  提问:我们买粮、买菜时,售货员要用秤来称粮与菜的质量。那么,你见过哪些种类的秤呢?请说出它们的名称。(学生回答)

  设疑:学校实验室中、工厂的化验室中,常用什么仪器测物体质量呢?

  板书:2.托盘天平。

  板书:托盘天平是测物体质量的仪器。

  利用木制杠杆制成的简易天平模型,讲解天平的构造及功用,并使学生领悟被测物体质量与砝码质量的关系。

  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在A、B两处各挂一个塑料盘。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

  第二步:在左、右两盘中放质量相等的钩码。观察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

  第三步:将左盘中的钩码取下,换上一块橡皮泥。观察杠杆,仍旧在水平位置平衡。

  问:这表明橡皮泥质量与钩码质量有什么关系?若钩码质量为50克,橡皮泥质量多大?

  第四步:在杠杆中点下方的暗槽内插入一个红色指针(指针应与杠杆垂直)。并安上分度盘。通过看指针是否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来确定杠杆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第五步:取下橡皮泥,换上几支粉笔。观察指针静止时,没有指在分度盘中线处。

  问:此时粉笔总质量与钩码总质量是否相等?谁的质量较大?

  第六步:出示学生用物理天平,与简易天平模型进行外观对比。看出改装后的杠杆是物理天平的雏形。

  第七步:教师进行阐述。

  在测物体质量时,物理天平与托盘天平依据的原理是相同的。但由于物理天平比托盘天平精密,故使用时不如托盘天平简便。我们的要求是: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会使用托盘天平。

  板书:(1)构造及功用。

  学生先观察桌上托盘天平的构造。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往右盘上加砝码)、托盘(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平衡螺母(调节横梁平衡用),每架天平配制一盒砝码。盒中每个砝码上都标明了质量大小,以“克”为单位,用符号“g”表示。

  板书:(2)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

  学生看书P79命名用方法1.…,2.…,3.…。

  使用步骤共讲了三条。前两条指明了使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前,应怎样对天平进行调节。第3条说明怎样用调节好了的天平,对物体质量进行测量。以及待测物体质量大小的确定。

  板书: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俗称游码质量)

  利用自制的.标尺模型,练习读游码质量。

  方法:(1)学生辨认标尺上质量的最大值。标尺上的刻度是怎样划分的。每一小格表示的质量是多少。

  (2)根据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找学生读出游码质量。(练习两次)

  (3)若游码质量为0.35克,那么,游码应处在标尺的什么位置上?(找学生移动游码)

  板书:(3)使用时要注意。

  学生看书P79上的后二段。请一两位学生概括应注意的问题。

  观察桌上托盘天平底座上的铭牌,搞清天平的最大称量。

  问:为什么夹取砝码要用镊子,而不能用手拿?

  学生分组利用托盘天平进行练习。

  内容:(1)调节天平。(2)称出你的橡皮或钢笔的质量。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使用天平的情况。纠正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课堂小结

  1.这堂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是:质量的概念。单位及质量的测量。

  2.明确教学要求。

  (一)思想教育内容:

  二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等。

  所谓“度量衡”,即长度、体积和质量。秦统一中国前,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给人们进行经济和贸易交流带来不便。秦统一中国后,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的标准器具。这不仅保证了纳税制度的实施。而且对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国务院发布了第一个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结束了计量制度长期混乱的局面。1984年1月,国务院在采用先进的国际单位制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我国的计量单位,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这无疑对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推进科技进步,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巩固知识:

  1.看书P78上介绍的一些物体的质量。找同学回答:

  (1)一根大头针的质量约多少千克?合多少毫克?

  (2)一名成人的质量约多少千克?若成人的质量按60千克计算,那么,一头大象的质量约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2.在调节托盘天平时,游码已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但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哪个方向调,才能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三)布置作业:

  79,1、2题。

  下节实验课应自备的物品:空墨水瓶和五个相同的硬币。

  【评析】

  这个教案写的很具体,体现了教材的目的要求,特别是对质量的测量部分讲的很细,这是很可取的,对天平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讲解是很必要的,因为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习和今后工作都非常有用。教案中用自制天平讲天平原理,这是大多数物理教师采用的有效方法,其优点是非常直观,用材也简单,建议没有天平的学校自己也做一个简易天平。

  本教案开始提问中涉及到了单位“米”和“℃”,感到目的性不够明确。

  注:文中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质量》教案8

  教学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第一册质量守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 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七、 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 课后作业:

  书:P94 习题1-3

《质量》教案9

  教学目标:

  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

  教学用具:

  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 白磷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习:《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课本P70 1、2

《质量》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质量的概念、单位。

  2、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技能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测量密度。

  3、密度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体积、面积等的特殊测量。

  2、有关密度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四步启发分层式目标教学。

  五、教具:

  天平、量筒、烧杯、水等。

  六、教学程序:

  认定目标→巩固基础→分层练习→反馈答疑

  七、教学过程:

  (一)认定目标:启发提问学生归纳本章讲了几类问题,并分别指出重、难点。

  (二)提问学生回忆知识网络、复习各知识点。讲解例题并完成知识点练习。教师投影答案。

  (三)分层练习:学生继续进行A、B、C层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收集信息、精讲点拨、反馈纠正。

  (四)反馈答疑:提问学生还有哪些不太懂或哪类问题不太懂,特别要注意哪些,并解答学生提问。

  (五)布置作业:

  A组:教材P111练习1,教材P113练习1、2、3

  B组:教材P113练习4、6,《名师》P75

  学习方案

  课题:第七章《质量和密度》复习

  一、回忆归纳知识网络及各知识点:

  二、例题:

  1、现有一铜球质量为89g,体积为20cm3,已知铜的密度为8.9g/cm3,问此铜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用三种方法。根据上述条件,还能求出哪些物理量?

  2、有一形状不规则的小矿石,请设计两个不同的方案,测出小矿石的体积。

  解:

  (1)

  (2)

  三、知识点练习:

  1、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变化。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实验室用_______测质量,1千克冰熔化为水,则水的质量______1千克(填>、<或=)。

  2、20t=_____kg;400g=______kg;7.9g/cm3=___________kg/m3;

  3、如图为一架托盘天平,写出其构造上的有关名称:A______、B_____、C______、D______。调节天平平衡过程中,

  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则应把平衡螺母向_______移动。

  4、使用托盘天平的步骤是_________(填序号)

  A、把物体放在______盘里,用_______向_______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天平恢复平衡。

  B、把天平放在________上,把放在标尺左端的_________处。

  C、调节横梁两端的_____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_______处,这时天平平衡。

  5、密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一根蜡烛烧掉一半,其密度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kg/m3=________g/c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测得一木块质量是10.8g,体积是18cm3,则木块的密度是_____g/cm3

  四、分层练习:

  A组练习:

  1、一物体的质量大约是6×104mg,这个物体可能是()

  A、一张课桌B、一张纸C、一块砖D、一只鸡蛋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B、体积相同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与密度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D、物体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与它的体积成反比

  3、450g冰完全熔化为水,则水的体积是________cm3

  4、在测某石块的密度实验中,先用天平测得石块的质量,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则石块的质量是_____g,若把石块放入装有40cm3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如图,石块的体积是_____cm3,则石块的密度是_______g/cm3

  5、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为1∶2,质量之比为1∶3,则甲、乙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

  6、用天平和水,如何测一墨水瓶的容积?写出步骤和墨水瓶容积的表达式。

  解:(1)

  (2)

  B组练习:

  1、三个相同的杯子,分别装有100g的盐水、酒精和水,则三个杯中液面最高的是_______。

  2、三个相同的杯子里装有水,将质量相等的实心铝、铁、铜球分别放入其中后,三个杯的水面相平,则原来装水最多的是_______球(ρ铜>ρ铁>ρ铝)

  3、一定体积的水结冰后,它的______不变,它的_____变小,它的_____变大。

  4、刚好能装下80g煤油的瓶,最多能装______g的水(煤油的密度为0.8g/cm3)

  5、以下是测盐水的密度的实验步骤,请写出合理的步骤序号:______________

  A、把天平放在一平稳桌面上

  B、把装有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出总质量

  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D、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E、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F、根据测出的数据算出盐水的密度

  G、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剩下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6、某瓶子质量为5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15g,装满油后总质量为13g,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求出哪些物理量?并解出它们。

  7、为探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四组数据如下表,

  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

  铝块154202.7

  铝块2108402.7

  松木11082160.5

  松木21020

  (1)将上表填完整

  (2)比较1、2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_______

  (3)比较2、3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是_______

  (4)比较1、4两次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图为从同一厚薄均匀的铅皮上截下来的两块小铅皮,A为正方形,B的形状不规则,现给你一把刻度尺、天平,如何测出B的面积。

  解:

  (1)

  (2)

  (3)AB

  C组练习:

  1、有一节油车,装满了30m3的石油。为了估算这节油车所装石油的质量,从中取出30cm3石油,称得质量是24.6g。

《质量》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体的质量是学生认识多彩的物质世界的基础,是学习密度、重力、压强、浮力等一些关键力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学生的一些直接的经验会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的概念。

  天平是学生第一次使用的较为精密的仪器,所以本节课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和保护精密仪器。另外,正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可以为以后学习密度的有关知识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质量的概念

  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学会使用天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打开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养成善于探究、

  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质量的概念与单位

  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

  4、教学用具

  学生用具

  托盘天平、橡皮泥

  教师用具

  演示托盘天平、橡皮泥、食盐两包、鸡蛋、多媒体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质量的单位有那些?

  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这里在讲课应着重估测,所以要先让学生明白1千克到底有多少?出示两包食盐这为一千克。再让学生进行估测例如一个鸡蛋一名学生等,最后给出练习加以巩固。以要想知道物体准确的质量是多少则需进行测量?测量的工具有秤,可展示各种秤,最后说我们实验室里用的是托盘天平,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25分钟)

  (1)认识天平的结构

  学生边看课本边看桌上的天平认识天平的结构,可通过一个一个指让学生报名称。注意在说结构时应介绍几个重要部分的作用,如:

  一是 指针和度盘,用来指示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刻线时说明天平已平衡。二是 平衡螺母,在天平调平时使用

  三是 砝码和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其中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

  (2)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

  再让学生仔细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并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问题用展示)

  (1)测量前:A.天平应怎么放?B.游码应怎样移? C.平衡螺母怎么调?

  质量的单位有那些?

  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这里在讲课应着重估测,所以要先让学生明白1千克到底有多少?出示两包食盐这为一千克。再让学生进行估测例如一个鸡蛋一名学生等,最后给出练习加以巩固。以要想知道物体准确的质量是多少则需进行测量?测量的工具有秤,可展示各种秤,最后说我们实验室里用的是托盘天平,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25分钟)

  (1)认识天平的结构

  学生边看课本边看桌上的天平认识天平的结构,可通过一个一个指让学生报名称。注意在说结构时应介绍几个重要部分的作用,如:

  一是 指针和度盘,用来指示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刻线时说明天平已平衡。

  二是 平衡螺母,在天平调平时使用

  三是 砝码和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其中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

《质量》教案12

  1.下列对于“摩尔”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摩尔是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的一种物理量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C.摩尔可以把物质的宏观数量与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D.国际上规定,0.012kg碳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摩

  【解析】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C错,B对;D项中碳应是12C,碳原子数目应是NA,而不应该是1mol,因摩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答案】 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B.1mol氢

  C.摩尔是表示物质的数量单位

  D.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微粒

  【解析】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物理量,它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的种类。

  【答案】 D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

  B.0.012kg12C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

  C.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D.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解析】 物质可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的,同时1个分子中可能含有多个原子,故A错误。

  【答案】 A

  4.0.5mol Na2SO4中所含的Na离子数为( )

  A.3.01×1023

  C.0.5

  ++B.6.02×1023 D.1 -

  【解析】 N(Na)=2×0.5mol×6.02×1023mol1=6.02×1023。

  【答案】 B

  5.现有CO、CO2、O3(臭氧)三种气体,它们分别都含有1mol氧原子,则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1

  C.3∶2∶1 B.1∶2∶3 D.6∶3∶2

  【解析】 n(CO) ∶n(CO2) ∶n(O3)=1∶1/2∶1/3=6∶3∶2

  【答案】 D

  6.在0.8g某一物质中含有3.01×1022个分子,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

  A.8

  C.64 B.16 D.160

  【解析】 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n=N/NA=3.01×1022÷6.02×1023mol1=0.05mol,则该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m/n=0.8g÷0.05mol=16g·mol1,故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

  【答案】 B

  7.1g N2含a个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

  A.a/28mol1 -B.a mol1 -

  C.28a mol1 -D.a/14mol1 -

  【解析】 由N2的物质的量为n=1g/28g·mol1=a/NA,则NA=28a mol1。

  【答案】 C

  8.科学家刚刚发现了某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是a g,12C的原子质量是b g,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NA

  WB.W gaNA

  C.W g该原子中含有aNA该原子

  D.由已知信息可得:NA=12 a

  【解析】 由题意知,某原子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ag,则该原子摩尔质量为ag×NA=aNAg·mol1,则W g该原子的物质的量是W/(aNA)mol,故A、C项错误,B项正确。由又于-已知信息可得:NA=12/b。

  【答案】 B

  9.含有3.01×1023个氧原子的H2SO4的物质的量是( )

  A.0.500mol

  C.0.250mol B.1.00mol D.0.125mol

  【答案】 D

  【点拨】 3.01×1023个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1mol H2SO4含有4mol O,所以0.125mol H2SO4含有0.5mol O。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mol任何纯净物都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B.在100℃、1×104Pa时,1molO2中约含有6.02×1023个O2分子 C.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水分子的水(4℃)的体积为18mL D.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它们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答案】 BC

  【点拨】 不同的纯净物,组成其物质的基本单元所含有的原子数目往往不同,所以说基本单元数相等,但原子总数不一定相等。物质间的反应总是按一定物质的量比例进行反应,但这个比例不一定就是1∶1。

  11.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分子数相等的是( ) ①0.1mol CO2 ②9.8g H2SO4 ③1g H2O ④1.6g O2 A.①② C.①④

  【答案】 A

  【点拨】 题目所给的数据,统一以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比较:①为0.1mol CO2;②为0.1mol H2SO4;③为0.056mol H2O;④为0.05mol O2。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质量的H2和Cl2相比,H2的'分子数多 B.0.5mol氢的质量是0.5g C.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

  D.2.3g钠变成钠离子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1NA

  【解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质的量相同时含有相同的分子数,物质的量越大含有的分子数越多,同质量的H2和Cl2,H2的物质的量为m/2mol,Cl2为m/71mol。可见氢气的分子数多;用摩尔为单位表示物质的量时必须标明具体的物质,如1mol H2、1mol H原子、1mol H,若表示为1mol氢是不具体的,故B不正确;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23mol1,所以D正确。

  【答案】 AD

  【点拨】 使用摩尔时,应注明微粒名称,不能模棱两可,如指明1mol O2分子,1mol O原子,但不能说1摩尔氧,也要注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是mol1。

  13.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 )

  A.0.3mol O2和 0.3mol H2O B.0.1mol H2SO4和3.6g H2O

  C.0.1mol MgSO4·7H2O和0.1mol C12H22O11(蔗糖) D.6.02×1023个CO2与0.1mol KMnO4

  【答案】 C

  【点拨】 A项中,0.3mol O2分子含氧原子为0.6mol,因为O2是双原子分子,而0.3mol H2O含氧原子为0.3mol;B项中,0.1mol H2SO4中含氧原子0.4mol;3.6g H2O为3.6g。

  -18g·mol0.2mol,含氧原子为0.2mol;C项中,0.1mol MgSO4·7H2O含氧原子为0.4+0.7=1.1mol,0.1mol C12H22O11含氧原子为1.1mol;D项中,6.02×1023个CO2分子中含氧原子约为2mol,0.1mol KMnO4分子中含氧原子为0.4mol。

  14.某固体仅由一种元素组成,其密度为5g/cm3。用X射线研究该固体的结果表明:在棱长为1×107cm的立方体中含有20个原子,则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接近( )

  A.32 B.65 C.120 D.150

  【解析】 由n=n=可得 =,则解此类问题的思路为M=V·ρ。

  MNAMNAN据题意,若能求出20个原子的质量,则可计算出NA(取值为6.02×1023)个原子的质量,即1mol原子的质量。

  20个原子的质量

  m=V·ρ=(1×107cm)3×5g/cm3=5×10

  所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接近于150。

  【答案】 D

  【点拨】 此题以“物质的量”作桥梁,借助“摩尔质量”来引渡,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15.20g A物质和14g 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 C物质、3.6g D物质和0.2mol E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A.100g/mol C.55g/mol

  【答案】 B

  【点拨】 由质量守恒定律

  m(E)=20g+14g-8.8g-3.6g=21.6g, m(E)21.6gM(E)==108g/mol。

  n(E)0.2mol

  16.0.5molO3(臭氧)中含有的分子数是__________个、原子数是__________个、质子数是__________个。

  【解析】 由公式n=得:N(O3)=n(O3)×NA=0.5mol×6.02×1023mol1=3.01×1023。

  1个O3分子含有3个氧原子,1个氧原子中含8个质子。

  【答案】 3.01×1023 9.03×1023 7.224×1024

  17.1个水分子、1g H2O、1mol H2O所含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统一标准,都化成物质的量:1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O6.02×10111的物质的量为mol,1mol H2O的物质的量为1mol,三者分子数之比为:∶18186.02×101=18∶6.02×1023∶18×6.02×1023。

  【答案】 18∶6.02×1023∶18×6.02×1023

《质量》教案13

  一 、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五、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策略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 碱 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八、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九、教学流程:

  组

  总结

  演示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许多的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化学反应提出问题呢?

  【提出问题】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

  倾听

  思考、产生学习兴趣

  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

  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

  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过

  教师活动

  过渡: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下面用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

  [

  聆听 教学意图

  程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 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呢? 思考 激疑、探索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后

  质量和 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4: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 1: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 记忆定律内容 初步记住定律。

  教 学 过 程 【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

  【投影】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阅读材料 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没有经过科学理论的证明的经验归纳,不能称之为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

  【提问】我们做了很多的实验都看到天平是平衡的,哪怕是一万次实验都是平衡的,但有没有‘万一’呢?

  思考

  【学生实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师生交流: 实验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 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教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无影无踪,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化学反应

  (2)总质量(沉淀或气体)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学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过 【多媒体课件】

  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三个不变) 学生归纳并记录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迁移与应用】投影 思考并回答 知识的运用

  程 【反思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 学习的反思是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布置作业:

  (易)在反应A+B 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则生成D的质量为 克

  (中)在反应

  3A+2O2点燃H2O+CO2中,A的化学式为 。

  (难)1克H2和9克O2混合后,点火爆炸后生成水的质量是 克 。 记录 分层作业,利于学生智力开发

  课外提高: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上网去查询 自愿

  开拓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质量》教案14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农村,小学教育往往局限于单纯的课堂音、美知识的传授,甚至停留在“唱唱、画画”的浅层面上。更有甚者,在“应试教育”框架下,艺术教育几乎被贬到可有可无的地位。在“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日子里,有时连“唱唱、画画”也被挤缩掉。这些现象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小学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五育并举。

  经济的腾飞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劳动者的艺术素质也已开始成为社会民众的一种追求。学校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推动艺术教育;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结构体系为依托,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环境创设为手段实施艺术教育,奠定学生初步的艺术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逐步形成具有能适应、服务并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艺术教育办学特色。

  一、办学有特色,师资是关键。

  为此,学校应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的内容得到充实,重心应放在农村社会对新成员的人才规格要求上。鉴于此,学校组织教师重新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文献资料,组织研讨,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实验意识,从而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创造精神,引导教师走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之路。

  1、实施音美任课教师专职化,改变长期以来的音美“搭头课”现象,大大提高了专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为他们潜心教学和研究创造了条件。

  2、切实加强音美教研活动,提出“面向全体,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教研目标和要求。

  3、改革艺术课课堂教学,一方面按《教学计划》规定的周课时排课开课;另一方面,改变“唱唱、画画”的.单调模式,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艺术形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临摹教学与创造教育相结合,把艺术教育的主根扎在课堂教学中。

  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给学生以创造的天地,引导学生运用有形材料,通过线条、色彩、光线明暗等艺术手段,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同时,拓展教学面,把板报美化、报头设计等引进课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技巧。

  音乐教学中,把识谱、唱歌、乐器演奏、欣赏、舞蹈律动等熔于一炉,改善了音乐课堂教学结构,使歌曲与形体结合,声乐与器乐结合,促使学生手、耳、脑并用,增强节奏感,发挥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合力作用。工艺等艺术作品展览,举办歌咏、书画、舞蹈、器乐演奏比赛,并开展评奖活动。这些活动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拓宽课外艺术教育活动领域

  (1)利用大自然进行艺术教育,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学校地处平原,风景秀丽,乡镇企业林立,无不是艺术教育的好材料。学校组织学生远足和参观游览等活动,通过观察、感受、欣赏大自然,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写生收集题材,采集动植物标本等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从欣赏客体的形式美过渡到体现其内容美,从而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

  (2)利用广阔的社会课堂进行艺术教育。本着“促进人的社会化”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学校把艺术教育推向社会大课堂。

  三、艺术教育是发展孩子们个性与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创建艺术教育特色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在“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争创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了学校教育整体改革中的重要板块,通过它,激发了整体改革的活力。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与学校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与促进。今天,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有了展示才华的阵地和舞台,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创建办学特色是一种办学思想在办学过程中的物化。它既体现在管理目标、内容、规格、途径、方法上,也应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创建办学特色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炼,才能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中保持并发展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表现为一所学校的风气、校园文化、校园群体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要使它们“渐入佳境”,就有一个“特色的内在驱动”问题。如果说,社会发展对教育领域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是外在动力,那么还得靠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事业心、敬业开拓精神的内在驱动。只有当领导、教师、学生形成共识,同甘共苦,才能凝集成引人注目的办学风貌。

  办学特色应具有学校自身的传统,它的形成是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的结果,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一旦停止实践,这个传统就不复存在。因而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形式、方法,丰富其内容,并体现它的独创性和多样性。

《质量》教案15

  实验项目: 长度和质量的测量

  【实验题目】长度和质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

  掌握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几种常用测长仪器的读数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会物理天平的调节使用方法,掌握测质量的方法。

  3. 学会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数据的处理,会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估算和分析,能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应记录具体型号规格等,进实验室后按实填写)

  直尺(50cm)、游标卡尺(0.02mm)、螺旋测微计(0~25mm,0.01mm),物理天平(TW-1B型,分度值0.1g,灵敏度1div/100mg),被测物体

  【实验原理】(在理解基础上,简明扼要表述原理,主要公式、重要原理图等)

  一、游标卡尺 主尺分度值:x=1mm,游标卡尺分度数:n(游标的n个小格宽度与主尺的n-1小格长度相等),游标尺分度值:

  n1

  x(50分度卡尺为0.98mm,20分度的为:0.95mm),主尺分度值与游标尺n

  n1x

  x?,即为游标卡尺的分度值。如50分度卡尺的分度值为:nn

  1/50=0.02mm,20分度的为:1/20=0.05mm。

  读数原理:如图,整毫米数L0由主尺读取,不足1格的小数部分?l需根据游标尺与主尺对齐的刻线数

  分度值的差值为:x

  lkxkk和卡尺的分度值x/n读取:

  n1x

  xk nn

  读数方法(分两步):

  (1)从游标零线位置读出主尺的读数.(2)根据游标尺上与主尺对齐的刻线k读出不足一分格

  x

  的.小数,二者相加即为测量值.即: k,对于50分度卡尺:0.02;

  n对20分度:0.05。实际读数时采取直读法读数。

  二、螺旋测微器

  原理:测微螺杆的螺距为0.5mm,微分筒上的刻度通常为50分度。当微分筒转一周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0.5mm,而微分筒每转一格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0.5/50=0.01mm。可见该螺旋测微器的分度值为0.01mm,即千分之一厘米,故亦称千分尺。

  读数方法:先读主尺的毫米数(注意0.5刻度是否露出),再看微分筒上与主尺读数准线对齐的刻线(估读一位),乖以0.01mm, 最后二者相加。

  三:物理天平

  天平测质量依据的是杠杆平衡原理

  分度值:指针产生1格偏转所需加的砝码质量,灵敏度是分度值的倒数,即Sn,它表示

  m

  天平两盘中负载相差一个单位质量时,指针偏转的分格数。如果天平不等臂,会产生系统误差,消除方法:复称法,先正常称1次,再将物放在右盘、左盘放砝码称1次(此时被测质量应为砝码质量减游码读数),则被测物体质量的修正值为:m?

  【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内容及主要操作步骤)

  m1m2。

  162

  (dd) =0.0904mm d9.483mm,UASi

  6-1i1

  2222

  仪=0.004mm,UAUBS仪=0.09mm

  Ud0.09100%0.45% ∴d20.040.09(mm), Ur(d)d20.044、由表4 数据得: mm1m2?293.15293.20293.18(g)

  【实验结果与分析】

  1、米尺测得**的面积为:S915.7?0.7cm2,相对不确定度:0.08%

  2、游标卡尺测得圆环体积为:V(4.01.13)?104(mm3),相对不确定度:3.2% 3、千分尺测得圆球直径为:d20.040.09(mm),相对不确定度:0.45% 4、复称法测得圆柱体质量为:293.18g。

  测量结果是可信的。面积的相对不确定度非常小,并不能说明误差非常小,因只

  对长、宽的一个位置进行了一次测量。

  游标卡尺测量误差主要来自对与主尺对齐的游标格线判断不准;螺旋测微器的测量误差主要来自对格线是否露出的判断和零点读数及估读数;

  从天平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复称法测出的两次质量很接近,说明天平的不等臂误差是很小的。

  怀 化 学 院 实 验 数 据 记 录 纸

  实验名称: 长度与质量的测量实验时间:

  表1 米尺测量××的面积数据

  米尺量程: 50cm分度值: 1mm仪器误差: 0.15mm

  表2 游标卡尺测量圆环的体积数据记录表

  分度值: 0.02mm仪器误差:0.02mm零点读数:x0: 0 mm

  表3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球直径记录表

  分度值: 0.01mm 仪器误差:0.004mm 零点误差:d0: +0.012 mm

  表4 复称法测圆柱体质量

  最大称衡质量: 1000g

【《质量》教案】相关文章:

质量精品教案模板08-29

睡眠质量很重要教案(通用10篇)12-28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09-15

《质量》说课稿12-29

项目质量月的质量工作总结01-20

质量调研报告07-07

质量培训心得12-16

《质量》教学反思11-07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