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31 10:54:11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案【热】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数学教案【热】

初中数学教案1

  ①结合你对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次的理解,说一说你对一次函数中的“一次”的理解. ②k可以是怎样的数?

  ③你怎样认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一个常数b的和即 Y=kx+b 定义:一般地,形

  如

  Y=kx+b( k,b 是常数,k≠0 )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

  b=0时,

  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①Y=X-6②Y=3X③Y=X2④Y=7-X

  学生独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

  解释与应用

  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时)之间的关系式;②圆的'面积y(厘米2)与他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③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y(厘米)之间的关系式

初中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一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

  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 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 生用数学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 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

  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

  先选择调查方式,当然这个调查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查到所有上网吧的人,何况也没有必要、

  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调查,然后再作统计分析,然后把调查结果汇报上来,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一个组表现最好?

  二、讲授新课

  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

  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 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先独 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们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

  (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时补上)、

  收集数据的方式有两种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

  例如:调查我校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普查的形式、

  在这次调查中,总体:我校八年级全体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个体:我校八年级每个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用普查的方式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用抽样调查、

  例如把上面问题改成“调查全国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由于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也较大,此时就采取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的特征数字来估计总体,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极差、方差等、

  上面我们回顾了为了了解某种情况而采取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但抽样调查必须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因为只 有这样,你抽取的样本才能体现出总体的情况,不然,就会失去可靠性和准确性、

  例如对我们班里某门学科的成绩情况,有时不仅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占多少,80到90分之间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这时,我们只要看一下每个学生的成绩落在哪一个分数段,落在这个分数段的分数有几个,表明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数就是多少,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率就是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商、

  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它们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的、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例如:某农科所在8个试验点,对甲、乙两种玉米进行对比试验,这两种玉米在各试验点的亩产量如下(单位:千克)

  甲:450 460 450 430 450 460 440 460

  乙:440 470 460 440 430 450 470 4 40

  在这个试验点甲、乙两种玉米哪一种产量比较稳定?

  我们可以算极差、甲种玉米极差为460-430=30千克;乙种玉米极差为470-430=40千克、所以甲种玉米较稳定、

  还可以用方差来比较哪一种玉米稳定、

  s甲2=100,s乙2=200、

  s甲2<s乙2,所以甲种玉米的产量较稳定、

  三、建立知识框架图

  通 过刚才的几个问题回顾思考了我们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下面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四、随堂练习

  例1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 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占40%、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判断该宣传中的数据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判断说理型题,它要求借助于统计知识,作出科学的判断, 同时运 用统计原理给予准确的解释、因此,该电脑生产厂家凭借挑选某城市经销本产品情况,断然说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量占40%,宣传中的数据是不可靠的,其理由有二:第一,所取样本容量太小;第二,样本抽取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例2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的斗争中,疫情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请根据下面的疫情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1)图10是5月11日至5月29日全国疫情每天新增数据统计走势图,观察后回答:

  ①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人数之和超过100人的天数共有__________天;

  ②在本题的统计中,新增确诊病例的人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

  ③本题在对新增确诊病例的统计中,样本是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

  (2)下表是我国一段时间内全国确诊病例每天新增的人数与天数的频率统计表、(按人数分组)

  ①100人以下的分组组距是________;

  ②填写本统计表中未完成的空格;

  ③在统计的这段时期中,每天新增确诊

  病例人数在80人以下的天数共有_________天、

  解:(1)①7 ②26 ③5月11日至29日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 19

  (2)①10人 ②11 40 0、125 0、325 ③25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与思考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共同建立的知识框架图,并进一步用统计的思想和知识解决问题,作出决策、

  六.课后作业:

  七.活动与探究

  从鱼塘捕得同时放养的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鱼的质量分别是1、5,1、6,1、4,1、6,1、3,1、4,1、2,1、7,1、8(单位:千克)、依此估计这240尾鱼的总质量大约是

  A、300克 B、360千克C、36千克 D、30千克

初中数学教案4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

  解

  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注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由题意,得解得。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由于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而一次函数y=kx—k中,k<0,可知,图象过二、四象限,又—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0,所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

  分析(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k=—2。

  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所以,

  点A的坐标为。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这个图象上;

  例4已知函数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x≤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解得,m=—2。

  (2)因为—2<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时,y最大值=;

  当x=—3时,y最小值=。

  所以当—3≤x≤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例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1)因为100=5xy,所以。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数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2)。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时,y的值;

  (3)当x取何值时,?

  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x2,y2),且x1<0

初中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

  2、 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

  3、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难点: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具: 多媒体、棉线、三角板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1、 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

  学生画射线

  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

  学生画直线

  2、 讨论小组交流:

  ①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 有哪些相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3、 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 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

  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

  ① 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 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

  (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

  (1) 连BC、AD

  (2) 画射线AD

  (3) 画直线AB、CD相交于E

  (4) 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

  (5) 连结AC、BD相交于O

  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

  4、 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

  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问题3 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

  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5、 小结:

  ① 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

  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② 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

  6、 作业:①阅读“读一读” P121

  ②习题4的1、2、3。4作为思考题

初中数学教案6

  1.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1.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初中代数类课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发现、探究)的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1)讨论法

  (2)情景教学法

  (3)问答法

  (4)发现法

  (5)讲授法

  5.教学过程

  (1)导入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

  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例: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归纳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步骤,设置系数化为一,负号要变号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设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题,学生再次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再次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3)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

  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

  2.初中数学教案格式

  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学时 / 周学时: /

  开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至第 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章节名称

  2.教学目的

  3.课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

  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8.教学参考资料

  9.教学后记

  3.初中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 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44x+64=328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初中数学教案7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 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2)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 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 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

  第93页第3题

初中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中数学教案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德育渗透点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单项式和多项式在前二章,特别是第一章已有新接触,本节课来研究多项式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体现了数学的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以训练为主,注重尝试指导.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多项式有关概念→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3.疑点: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多项式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出示投影1)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板书]3.1整式(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板书]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出示投影2)

  练习:下裂代数式 , , , , , ,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板书]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中,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1.填空:

  2.填空:

  (1)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_.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式》一节中“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板书]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整式,并做了述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整式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整式的关系.

  (五)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1.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2. 是_______次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3. 是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

  4. 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整式,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整式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5不是多项式( )

  (2) 是二次二项式( )

  (3) 是二次三项式( )

  (4) 是一次三项式( )

  (5) 的最高次项系数是3( )

  2.填空题

  (1)把上列代数式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 , ,0, , ,

  ; ;

  ; ;

  .

  (2)如果代数式 是关于 的三次二项式则 , .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149页习题3.1A组12.

  (二)选做题:课本第150页习题3.1B组3.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 × √ ×

  2.(1)单项式 ,多项式 ;

  整式 ;

  二项式 ;

  三次三项式 ;

  (2) , .

  作业答案

  教材P.149中A组12题:(1)三次二项式 (2)二次三项式

  (3)一次二项式 (4)四次三项式

初中数学教案10

  一、内容特点

  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

  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

  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三节: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值到底是多少?并引入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开方运算。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这一节内容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三、一些建议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重视学生的分析、概括、交流等能力的考察。

  3.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淡化二次根式的概念。

初中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以过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得出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人归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符号的改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理数加法运算是怎样做的?(-5)+3= —3+(—5)=

  —3+(+5)=

  2、-(-2)= -[-(+23)]=,+[-(-2)]=

  3、20xx的某天,北京市的`最高气温是-20C,最低气温是-100C,这天北京市的温差是多少?

  导语:可见,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出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2)-(-10)=8=(-2)+8

  2: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米,与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为-155米,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米?

  3、通过以上列式,你能发现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的关系吗?

  (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发言,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提问、启发:(1)法则中的“减去一个数”,这个数指的是哪个数?“减去”两字怎样理解?(2)法则中的“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加上”两字怎样理解?“这个数的相反数”又怎样理解?(3)你能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吗?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P.24例1 计算:

  (1) 0-(-3.18)(2)(-10)-(-6)(3)-

  解:(1)0-(-3.18)=0+3.18=3.18

  (2)(-10)-(-6)=(-10)+6=-4

  (3)-=+=1

  2、课内练习:P.241、2、3

  3、游戏:两人一组,用扑克牌做有理数减法运算游戏(每人27张牌,黑牌点数为正数,红牌点数为负数,王牌点数为0。每人每次出一张牌,两人轮流先出(先出者为被减数),先求出这两张牌点数之差者获胜,直至其中一人手中无牌为止)。

  四、总结反思

  (1)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 有理数减法的步骤:先变为加法,再改变减数的符号,最后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五、作业

  P.27习题1.4A组1、2、5、6

  备选题

  填空:比2小-9的数是 。

  а比а+2小 。

  若а小于0,е是非负数,则2а-3е 0。

初中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

  2.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情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长“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用含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难点: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单项式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点。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现实情景中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材料中个体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单项式及相关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张奔驰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列车照片,并配上歌曲《天路》,边欣赏边向学生介绍青藏铁路所创造的历史之最。

  情境问题:

  青藏铁路西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伟大成就,激发

  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一次情感教育。

  解: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

  3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3=300(千米)

  t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t=100t(千米)

  注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若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 · ”或省略不写。

  如:100×a可以写成100a或100a。

  代数式: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

  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代数式整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路程=速度×时间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观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

  思考:用含字母的式子填空(独立完成),并观察列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可交流讨论)。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体积是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2.5倍,则圆珠笔的单价是___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

  解:(1)6a2、 a3 (2)2.5x (3) vt (4)-n

  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a 2=6·a·a a3=a·a·a 2.5x=2.5·x vt=v·t -n=-1·n

  单项式: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注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实际背景出发,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火眼金睛

  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1)a (2) 0 (3) a2

  (4) 6a (5)

  (6)

  (7)3a+2b (8)xy2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

  解剖单项式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如:-3x的系数是 ,-ab的系数是 , 的系数是 。

  次数:一个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如:-3x的次数是 ,ab的次数是 。

  小试身手

  单项式 2a 2 -1.2h xy2 -t2 -32x2y

  系数

  次数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是否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概念。

  单项式的注意点:

  (1)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应写在字母的___,且乘号可_________;

  (2)带分数作为系数时,应改写成_______的形式;

  (3)式子中若出现相除时,应把除号写成____的形式;

  (4)把“1”或“-1”作为项的系数时,“1”可以__不写。

  行家看门道

  ①1x ②-1x

  ③a×3 ④a÷2

  ⑤ ⑥m的系数为1,次数为0

  ⑦ 的系数为2,次数为2

  设计意图:单项式的书写和表示有其特有的格式和注意点,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注意点。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 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

  为 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解:(1)12n,它的系数是12,次数是1

  (2) ,它的系数是 , 次数是2;

  (3)a2h,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4)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5)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试一试

  你还能赋予0.9a一个含义吗?

  设计意图: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式子更具有一般性,而且发散学生思维。

  大胆尝试

  写出一个单项式,使它的系数是2,次数是3.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提高

  尝试应用

  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48%,则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是 ;

  (2)一辆长途汽车从杨柳村出发,3小时后到达相距s千米的溪河镇,这辆长途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

  (3)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 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单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能力提升

  1、已知-xay是关于x、y的三次单项式,那么a= ,b= .

  2、若-ax2yb+1是关于x、y的五次单项式,且系数为-3,则a= ,b= .

  设计意图: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

  五、小结:

  本节课你感受到了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1、单项式的概念: 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2、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系数:单项中的数字因数;

  次数:单项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3、会用单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注意列式时式子要规范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结束寄语

  悟性的高低取决于有无悟“心”,其实,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去思考,去发现!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盼,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六、板书设计

  2.1 整式

  单项式概念 探究 例1 多

  单项式的系数概念 观察交流 尝试应用 媒

  单项式的次数概念 能力提升 体

  七、作业:

  1.作业本(必做)。

  2. 请下面图片设计一个故事情境,要求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单项式表示,并且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选做)。

  设计意图:布置分层作业,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让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启发引导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

  (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

  (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案14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而确定,即: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有趣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一些有规律的问题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因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并熟练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数学特征,获得数学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简单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自信心,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教学重、难点定位

  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得出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探索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联系及应用

  本节课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基础,仿照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因此

  多边形的边、内角、内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类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把复杂化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边形在工程技术和实用图案等方面有许多的实际应用,下一节平面镶嵌就要用到,让学生接触一些多边形的实例,可以加深对它的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诊断分析

  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都已经掌握。让学生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一个定值,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一个定值,这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几个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出发,譬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360°。要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个结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来度量。让学生动手探索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度量会有误差"。发现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对角线的作用,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让学生从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联想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导,学习将新问题化归为已有结论的思想方法,这里学生都容易理解。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动手实践,设置探究活动二,为了让学生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稍微有些难度,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来加以补充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根据小组选择的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小组内各个成员对所选择的方法要了解,能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者,小组内各个成员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顺利的把任务完成;最后,学生还需要把自己的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动一设置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把新知识与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活动二设置目的让学生拓宽思路,为放开书本的束缚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识。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懂得数学内容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特点。练习活动的设计,目的一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目的二凸现小组合作的特点,并促进学生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对《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说明。

初中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通过实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比例系数的具体的意义.

  3.会通过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反比例函数的值.运用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例3要用科学知识,又要用不等式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错‖3‖)

  (1)一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y(cm),变量y是变量x的反比例函数.(2)圆的面积公式s??r2中,s与r成正比例.(3)矩形的长为a,宽为b,周长为C,当C为常量时,a是b的反比例函数.方形的边长为x,高为y,当其体积V为常量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4)一个正四棱柱的底面正

  定时,商和除数成反比例.(5)当被除数(不为零)一

  (6)计划修建铁路1200km,则铺轨天数y(d)是每日铺轨量x(km/d)的反比例函数.

  2、思考:如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是3,则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

  (2)当m为何值时,函数4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y?2m?2关键是确定比例系数!x

  二.新课

  1.例2: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小结:要确定一个反比例函数y?k的解析式,只需求出比例系数k。如果已知一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x

  3时,y=2,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就可以先求出比例系数,然后写出所要求的反比例函数。2.练习:已知y是关于x的反比例函数,当x=?

  3.说一说它们的求法:

  (1)已知变量y与x-5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已知变量y-1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4.例3、设汽车前灯电路上的电压保持不变,选用灯泡的电阻为R(Ω),通过电流的强度为I(A)。

  (1)已知一个汽车前灯的电阻为30Ω,通过的电流为0.40A,求I关于R的函数解析式,并说明比例系数的实际意义。

  (2)如果接上新灯泡的电阻大于30Ω,那么与原来的相比,汽车前灯的亮度将发生什么变化?

  在例3的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

  (1)电流、电阻、电压之间有何关系?

  (2)在电压U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电流强度I与电阻R成哪种函数关系?

  (3)前灯的亮度取决于哪个变量的大小?如何决定?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后师生一起点评。

  三.巩固练习:

  1.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与密度p成反比例。且V=5m3时,p=1.98kg/m3

  (1)求p与V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

  四.拓展:

  1.已知y与z成正比例,z与x成反比例,当x=-4时,z=3,y=-4.求:

  (1)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当z=-1时,x,y的值.

  2.已知y?y1?y2,y1与x成正例,y2与x成反比例,并且x?2与x?3时,y的

  值都等于10,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五.交流反思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已知条件中明确告知变量之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如例2;另一种是变量之间的关系由已学的数量关系直接给出,如例3中的I?

  六、布置作业:P4B组

  教学后记:

  U由欧姆定律得到。R

【初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案12-13

初中数学教案【精】02-16

初中数学教案【推荐】03-27

【热门】初中数学教案03-27

初中数学教案【热门】02-04

【荐】初中数学教案02-04

【热】初中数学教案02-04

【推荐】初中数学教案02-04

初中数学教案【荐】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