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3 08:28:1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认识、比较物体的粗细,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用的4种不同粗细的物体(小棒、牙签、蜡笔和水彩笔)幼儿标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强的为7种不同粗细的物体,能力中等的为5种不向粗细的物体,能力差的为3中不同粗细的物体)(牙签、小棒、蜡笔、记号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请幼儿用自己盒内的东西穿木珠提问:你在玩木珠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牙签、小棒穿进,蜡笔等没穿进)

  2.寻找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棒、牙签细,蜡笔粗)

  3.小结:原来东西有粗和细之分。

  二、比较粗细

  1、出示小棒:师刚才我们玩了穿木珠的游戏,有的东西穿进去了,而有的东西没有穿进,那么小棒刚刚穿进了,它是粗的还是细的?请幼儿自由回答。

  (1)若回答细的,则出示牙签,让幼儿比较(2)若回答粗的,则出示蜡笔,让幼儿比较这支笔到底是粗还是细?

  2.得出结论: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粗细的',要两样东西才能比较出租和细。

  三、利用粗细不同的物体排序师:你们盒子里的东西有粗有细,那么我们来帮他们排上队。

  1.幼儿操作任意排。

  2.提问(1)你是怎么排的?(从粗一细,从细一粗)(2)你是怎么排出来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先找出最细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依次排队。

  (2)从盒中先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一,然后再在盒中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二,反复运用这个方法依次排队。

  4、请幼儿采用互换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排列。

  四、活动结束:教师简单小结。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

  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

  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着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

  A.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

  B.代表作:《海国图志》

  C.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

  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

  B.代表作:译着《天演论》

  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

  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

  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着加按语

  ,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人物姓名:詹天佑

  B.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C.年代:1905~1909年

  D.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E.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交流分享中体会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能积极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烦恼。

  2、尝试着让幼儿关注自己的情感,形成快乐、积极的生活态度。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准备:了解烦恼的含义;

  (2)幼儿绘画:我的烦恼;

  (3)PPT课件。

  关键点:愿意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讨论

  1、观看PPT《你是我的朋友吗?》

  2、提问:

  (1)珊迪的烦恼是什么?为什么有了朋友还不高兴呢?如果一直这样烦恼下去会怎样呢?

  (2)你有什么办法帮助珊迪解决烦恼?

  3、小结: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烦恼,遇到烦恼我们要想办法使自己开心点,还要动脑筋解决烦恼。

  二、交流烦恼,分享讨论

  1、(1)你有烦恼吗?(个别幼儿交流自己的绘画)

  (2)你是怎么解决自己的烦恼的。

  2、小结:有的小朋友遇到的是学习上的烦恼,有的是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时遇到的烦恼,有的是爸爸妈妈吵架了而烦恼。其实,解决烦恼的'办法有很多,如:不怕烦恼和困难,对自己有信心,多想想办法,自己独立解决,或向同伴老师父母求助一起解决等。

  三、提出问题,经验迁移

  1、是不是所有的烦恼都能一下子解决的?如果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转移注意,忘记烦恼,快乐地面对现在的生活。)

  2、小结:不是所有的烦恼都可以消除,但总有很多方法能帮助我们排除烦恼、忘记烦恼,这样我们也能快乐起来。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认识几种常见蔬菜。

  2。 知道吃蔬菜的好处,产生吃蔬菜的愿望。

  3。 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4。 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准备集中常见的蔬菜:芹菜、油菜、西红柿、菜椒、香菇,胡萝卜等,勺子。

  活动过程

  1。说说我认识的蔬菜。

  (1) 将幼儿分成几组,在每组的桌子上摆上芹菜、油菜、西红柿、菜椒、香菇,胡萝卜等。

  (2) 请幼儿看看、摸摸、闻闻,说说自己认识哪些蔬菜。

  师:“班里来了这么多蔬菜宝宝,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2。一起认识蔬菜。

  (1) 教师拿出芹菜和油菜请认识它们的小朋友说出它们的名字,并说出它们长得什么样子,有哪些一样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颜色及茎、叶等,引导幼儿发现异同。

  (2) 请幼儿将自己小组的芹菜、油菜分别放到相应的篮子里。

  (3) 同样的方法认识西红柿和菜椒。

  3。游戏“蔬菜宝宝快出来”。

  分别将芹菜、油菜、、西红柿、菜椒放入摸箱,请幼儿通过触摸来判断,并根据教师的指令拿出相应的蔬菜。

  4。蔬菜香香真好吃。

  (1) 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胡萝卜丝拌芹菜和香菇油菜,请幼儿说一说这些是用什么菜做的.。

  (2) 出示香菇、胡萝卜并简单介绍。

  (3) 教师用拟人化的语言,激起幼儿想吃这些蔬菜的欲望。

  “我是胡萝卜宝宝,我会让小朋友的眼睛更明亮。”“我是香菇宝宝,身上营养多多,我会让小朋友身体更棒。”“我是芹菜宝宝,我会让小朋友的便便更通畅。”

  (4) 幼儿品尝,鼓励幼儿慢慢咀嚼,细细品尝食物,说说它们的味道。

  活动延伸:组织幼儿把蔬菜送到食堂,请食堂师傅为幼儿做菜吃。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快的环境之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孩子们在认认说说中积累了关于这些蔬菜的知识和营养价值。

  本次活动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最后第二个环节中让幼儿一起看一看他们带来的这些蔬菜烧好的菜肴,看好后应让孩子们坐到位子上,再进行介绍,此环节孩子们都已经很兴奋了,所以纪律有些乱了。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制作莫比乌斯圈,并能大胆进行猜想和尝试记录。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以手指游戏引入纸圈。(教师用食指和大拇指变化出一个圈、两个圈、许多圈导入课题--纸圈。

  1.出示纸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师纸条也想变成圈,你们能不能帮助纸条变出圈?鼓励用多种方法,可以跟别人的不一样等。)

  2.幼儿尝试做纸圈。(幼儿做出的纸圈都一样)

  3.教师以魔术的形式展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设疑

  1.幼儿第一次尝试剪圈,让幼儿体会挫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2.画线对比

  教师提出要求:在两个圈上分别画线,从接头处开始画,到起点处结束,可以在里面画也可以在外面画。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转圈,一个人画线。

  师: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莫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红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结合PPT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一个特征:普通圈有2条边2个面,莫比乌斯圈只有1条边1个面。

  3.实验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二个特点:沿线剪开普通圈,变成一样大的两个圈,莫比乌斯圈变成有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测普通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老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普通的圈。

  3.幼儿猜测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结果。

  (4)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小朋友、青蛙、大树小时候的名称和样子。

  2、懂得人、动物、植物都会长大,初步理解一切都会变的现象和道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班上几个小朋友婴儿时的照片(哭泣、喝奶、被抱)、现在的照片和青蛙、蝌蚪、大树、小树苗的图片

  经验准备:知道动物和植物的感念。

  活动过程

  1、通过故事初步感知大家小时候的名称和样子

  2、运用图片进一步观察认知

  (1)了解小朋友“婴儿”时的样子和活动,知道人会长大。

  提问:猜猜这是谁?他在干嘛?(出示班上小朋友“婴儿”时的照片)

  小结:小朋友还是婴儿的时候,不会走路,躺在摇篮里哇哇的哭,乳汁是他们主要的食物。

  提问:现在的你为什么和小时候不一样?(长大了)

  想想我们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能干什么?

  小结:人是从婴儿时期慢慢长大的,那时候我们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爱吃奶,还经常哭,后来在大人的养育和帮助下,才慢慢长大了,长高了,能上幼儿园了,以后还能长得跟爸爸妈妈一样高,变得跟爸爸妈妈一样能干。

  了解青蛙、小树小时候的情况,知道动物、植物也同样也能长大。

  提问:看看这是什么?它们小时候叫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青蛙和大树图片,先请幼儿根据经验说,再试试出示蝌蚪和小树苗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小结:青蛙小时候叫蝌蚪,蝌蚪和妈妈长得不一样,穿着黑色衣服的`还带着小尾巴,等它慢慢长大后,就变成了穿绿衣服的青蛙。大树小的时候是小树苗,它们也会像小朋友一样慢慢长大,会发生变化。

  3、通过游戏,巩固认知

  教师: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人、动物、植物都是从小长大的,而且还会不断地变化,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比比谁最快”。玩法:老师说出动植物小时候的名字,幼儿说出其相应长大以后的名字。

  附故事:

  一天,一个小孩儿,一只青蛙在大树下讲自己小时候的事。小孩儿说:我小的时候,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睡在摇篮里哇哇地哭,大家叫我“婴儿”。青蛙说:我小的时候,不会跳,也不会呱呱叫,是一只细尾巴、大脑袋的小蝌蚪。听了两个朋友说的话,大树乐了,笑着说:你们知道吗?我小时候是风一吹就会摇晃的小树苗咧! 原来一切事物每天都在不断地变化呀!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够理解自己会成长,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在活动中了解了小朋友小时候的样子和名称,认识了小青蛙、大树、蝴蝶等动植物小时候的样子和名称,在游戏中巩固了对小青蛙、大树、蝴蝶等动植物小时候的样子和名称。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大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爱问“是什么?”,想知道“怎么来的?”。幼儿开始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仿生发明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它是人类善于学习和创新的体现,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在这个活动中,引导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多元的角度去感知,体验各种各样的仿生现象。在游戏中体验仿生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向往。

  活动目标:

  1、对各种各样的仿生现象感兴趣,并能产生创造欲望。

  2、初步了解仿生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熟悉鲁班造锯的故事

  2、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孩子的兴趣,初步认识仿生

  1、提问:你们听过鲁班造锯的故事吗?

  2、鲁班上山砍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3、他的手是被什么割破的?茅草为什么会割破他的手?

  小结:鲁班发现茅草的边缘有许多小齿,后来他就发现出来比茅草更加锋利的`锯子,这种现象叫仿生。

  二: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找出两种物体之间的联系,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经验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连线

  小结:科学家们仿照它们的特点,发明出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飞机、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引导幼儿探索、操作

  连线活动:左边图片分别为苍耳、萤火虫、蝴蝶;右边图片分别为日光灯、迷彩服、尼龙搭扣。

  小结:科学家们真了不起,仿照一些动物、植物的形状、本领,发明出了很多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三: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的物品是根据动植物的哪些本领或现象来仿生的。

  1、出示“宝宝兜”“机器人”“船”,启发幼儿想想人们可能是仿照什么动物发明创造出来的?

  2、教师小结。

  四:启发幼儿大胆创新想象,用画笔大胆表现自己仿生的想法。

  1、幼儿根据图片,结合仿生现象大胆想象,自由作画。

  2、请幼儿跟客人老师互动

  活动延伸:

  你们想做个小小发明家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也能给我们启示,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仿照它们的特点能发明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了好主意,打电话给我哦!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摘枇杷,会辨别成熟的枇杷,了解枇杷的品种、用途。

  2、知道枇杷是家乡历来有名的特产之一,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3、体验摘枇杷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探究的能力。

  物质准备:

  幼儿每人一顶太阳帽、竹勾子(摘枇杷工具)、篮子若干、毛巾若干、筐两个。

  知识准备:

  教师事先向果农了解枇杷的品种、了解枇杷在我们家乡的历史,幼儿事先去看过成人摘枇杷一次。

  安全准备:

  事先联系好生态园里的枇杷地、幼儿出发前穿球鞋,戴上太阳帽

  活动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学摘枇杷,可以用工具、可以不用工具、可以几个人合作等。但要注意安全。

  二、幼儿尝试摘枇杷

  教师巡逻观察幼儿是怎样摘的,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集中讲评(讨论),共享经验。

  幼儿讲讲摘枇杷的方法和怎样辨别成熟的枇杷以及枇杷的品种。

  幼儿讲后,教师加以小结:

  我们今天摘的枇杷有两个品种,皮红的叫红种枇杷,皮淡黄的叫白沙枇杷,皮青的'是不成熟枇杷,我们要摘成熟的枇杷,低的树可以用手直接摘,高的地方用勾子,可以几人合作。

  三、分散:幼儿第二次尝试摘枇杷

  交代要求:幼儿摘后,把枇杷按品种倒入两个筐内

  四、整理东西后回幼儿园

  五、延伸活动

  1、可以用枇杷肉请幼儿做糖水枇杷。

  2、观看枇杷肉和枇杷叶入咳嗽药的录象。

  3、枇杷核可以当数学教具、可以打洞后穿成各种幼儿喜欢的“艺术品”、枇杷叶可以粘贴成树叶画或可以在叶上画画等。(以上活动也可以放在区域活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刷子04-07

科学教案:泡泡04-06

科学教案《病毒》04-25

走进科学教案12-08

关于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精选】科学教案六篇12-29

【精选】科学教案八篇01-13

中班科学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