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9 11:23:3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可能性的意义,用分数表示等可能性

  难点: 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白球、黄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玩个比赛好吗? 这里有三个盒子,盒子里都装有了6个球,老师想跟同学比赛,看谁能摸得到白球,比比谁的运气好(老师盒子里装6个白球,学生的一个装6个黄球,另一个盒子里装了3个黄球和3个白球)

  师生比赛。

  思考:你能猜出老师运气好的奥秘吗?

  估计回答:

  1、老师的盒子装的`全是白球,所以一定摸到是白球。

  2、一个盒子里装除了白球还有其他颜色的球,所以摸到的可能是白球。

  3、还有一个盒子没有装白球,所以不可能摸到白球。

  板书: 可能 一定 不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事物可能发生,有的事物不可能发生。今天我们来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 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最喜欢课外活动,你们看参加课外活动的小朋友可多了。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老师让我们红队先开球吧!还是让我们黄队先开球吧!…

  谁先开球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学生汇报

  1、石头 剪子 布

  2、转转盘

  3、抛硬币

  介绍:国际足球比赛一般采用抛硬币办法决定谁开球,你们认为抛硬币的方法公平吗?为什么?

  我们来做抛硬币实验来验证。

  2、活动体验,感受过程

  抛硬币游戏

  游戏规则:

  1、竖着把硬币放在20厘米左右的高处让硬币自由落在桌面,每组抛20次。2,用“正”法在草稿纸上做好记录。3,抛完后,小组长统计本组的情况并填好记录表,组内同学共同校对。4,活动时我们要互相合作,有秩序,保持安静。

  教师统计

  <<<12>>>

  组别

  抛的次数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合计

  观察每小组的实验结果,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不是各是1/2?

  小结: 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1/2现在我们就把全班的实验结果加起来,看看是不是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1/2。

  正面朝上 1/2 板书: 抛硬币 可能性相同都是1/2 反面朝上 1/2 四、巩固拓展

  放学以后,你喜欢做什么?(看动画片)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1、(出示课件:小明喜欢看动画片《电击小子》小丽喜欢看《羊羊快乐的一年》,但只有一台电视机,该怎么办)

  生:他们可以抽扑克牌解决。

  生: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来解决。

  生:可以掷骰子来解决。

  ……

  师:你们的方法很好,我们再来看小明和小丽的办法好吗?

  (课件:掷一枚正方体决定谁看动画片。小正方体共有6个面,每个面上标有数字1,2,3,4,5,6。如果朝上的数字是6,则小明看,如果朝上的数字不是6,则小丽看。)

  生:老师,这样不公平 。

  生:是呀是呀,小丽要耍赖了。

  生:我给他们改游戏规则吧!改为如果朝上的数字是1,2,3则小丽去,如果朝上的数字是4,5,6则小明去。

  生:这个办法对他们来说是公平的。都是3/6=1/2 师:你想的办法也很公平。

  小军不看动画片,他喜欢下飞行棋,你玩过飞行棋吗?怎样玩的?掷一个正方体骰子,朝上的面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掷出每个数字可能性一样吗?

  生:可能性都是1/6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正方体改成长方体,掷出的可能性一样吗?为什么?

  师:长方体的六个面不一样大,所以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不相等。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例如,掷硬币掷出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掷一个正方体的骰子,每个面掷出的可能性都一样。

  六、布置作业

  <<<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课后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课后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公开课教案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学设计时,要预测同学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同学不容易理解,根据同学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身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战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公开课教案。

  在设计新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身所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战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同学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公开课教案时,为加深同学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同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同学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同学在操作实验中自身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课后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缺乏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时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战略,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同学为中心,培养同学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时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同学的发展需要。

  在同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和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同学克服思维障碍,当同学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和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置发生的意外,使同学和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同学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同学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假如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和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同学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同学表示、教学的胜利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胜利和缺乏之处,研究发生缺乏的原因,考虑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胜利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和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发生的灵感,与同学发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公开课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置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同学的反馈

  同学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同学为中心进行的,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同学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和同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弥补,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时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身生长与进步,使自身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 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买来了12副乒乓球拍,每副1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怎样列式?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概花多少元?

  新课标第一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想法真不错!

  二、探究新知

  师:×12到底得多少哪?请同学们开动动脑想办法,看谁能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或手中的学具,最先争夺智慧星——算出这道题的结果。

  师:会动脑筋,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你们觉得这个方法行不行?

  师:错,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你们认为呢?

  师: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师:说说看!

  师:真巧妙。

  师:可以吗?算算看。

  三、提升

  师:这样也可以,同学们非常聪明,想了这么多的办法,它们之间有联系?

  ……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乘数是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方法很多,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 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 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 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 新授

  1、 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装订的本数 40

  (1) 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 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 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的例题,第2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合作搭积木,感知不同立体图形的实物,再从这些不同的立体图形实物中区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感知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对图形的识别和联系生活中的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中第1题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例得到进一步巩固;第2题通过分、数不同物体的个数,进一步认识每一类形体的特征;第3题结合旧知进行练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加深对各形体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和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2感知平面与曲面,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东方明珠电视塔、凯旋门、世贸大厦。

  讲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

  你们羡慕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我们来做一回小小建筑师,造一幢你喜欢的房子,好吗[评:通过引导学生鉴赏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建筑,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

  1、搭积木

  讲述:取出你们的积木,小组合作搭一搭。注意哪些容易搭牢,哪些不容易搭牢。

  小组完成后推荐一个展示作品,并说说用了怎样的积木块拼搭的。

  2、分一分

  讲述:我们的小设计师真棒!如果老师请你把这些积木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分呢 小组合作分一分。

  学生合作探索,边分边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

  提问:小朋友把它们分成了几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呢。

  学生交流分的结果及想法,逐步达成共识,分成四类。

  3、识形体

  引导: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积木,(一起感知长方体)我们把这一类形体叫做长方体,(出示立体图形)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积木。

  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名称和图形,取出相应的积木。

  引导:你想给另外的几类积木分别取个名称吗。

  学生大胆猜想并认识正方体、圆柱、球。

  讲述: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一画这四个图形。现在老师说一个名称,请你拿一个积木,行吗。

  学生动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

  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形体的过程,感受四种形体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欣赏了数学的美。]

  4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玩了积木,你能告诉大家你从积木中得到了什么新知识吗顺着学生的回答得出课题认物体,并渗透美育。

  三、巩固认识,应用拓展

  1 、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南瓜博士觉得小朋友非常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的第1题,请你帮它们找朋友,连一连。另外,南瓜博士还提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学生完成后再交流,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举出各种形体的实物,比比谁说得好

  讲述: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都是它们的朋友呢!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2 、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这儿有一堆积木,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出示表格)请同桌合作,找一找、数一数分别有几个,填在书上。

  同桌一起完成,交流时教师演示分类,学生一起统计验证。

  3 、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看了这一排积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统计一下正确的人数。

  4、议一议。

  如果再让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较愿意选择哪些形体的积木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形体的特征、外观等各抒己见

  [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连线、举例、分类、统计,进一步加深对四种形体特征的认识,从而初步建立各类形体的清晰表象。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四、总结评价

  今天大家的设计非常棒!将来肯定会是个好建筑师。请你谈谈这节课又知道了什么新知识,增加了什么新本领,好吗学生交流懂得的知识和自己的心得

  [评:让学生自己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交流可以及时反馈,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评]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经历对简单的几何形体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初步掌握用分解发和割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综合运用平面图性积计算的知识,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一拼。找一找的过程,体会各种图案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生活中各种物体的组合规律。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验生活中美丽图案的组合规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观念和热爱学习数学的思想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并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基础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

  2、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请学生说一说)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出示所学过的图形)

  师:这些单个的图形称之为简单的基本图形。

  师:在我门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由这些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称之为组合图形。同学们,仔细观擦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观察了教室内的`组合图形,在我们的课本上也有几副美丽的图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同学们阅读课本。

  2、同桌交流图案的组成。

  3、小组和作,拼一拼,讲一讲所拼图形的组成。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组和图形?

  三、合作探究

  1、出示例题4的图。

  师:这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是什么图形?怎样求它的面积?先独立想一想再小组交流。 提示。

  (1)这个图形有哪些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2)求它的面积就是求哪几个图形的面积?

  (3)要求它们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4)教师给出条件,试求出它的面积。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结果。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想加。

  (2)把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以2。

  (3)仔细阅读课本,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 教师: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求这个组和图形的面积的? 你认为那种方法简单呢?

  总结: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先把组合图形分成易学过的简单徒刑,然后分别求出他们的面积在相加。

  四、练习巩固

  1、练习二十二第一、二题。

  教师出示相关的图形,请同学说说她是由那几种图形组成的。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教师巡回指导并讲解)

  2、发放练习卡片给学生做一做。

  说方法: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请学生上黑板演示计算过程。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可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用相加的方法,也可以用相减的方法。

  3、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下图的面积。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组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应用广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会掌握方法。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

  (根据已知条件相加或相减)

  方法:分割法或添补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1、第1题。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2、第2题。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1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06-12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