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30 08:28:5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5篇【热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5篇【热门】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

  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

  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动物的卵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卵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形: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

  表面很粗糙;外壳有很多小孔;壳很脆容易破。

  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气。

  (4)观察鸡蛋的内部

  观察:

  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白﹚、蛋黄、胚﹙蛋黄上的小白点﹚、壳。

  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黄、气室。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明水槽。水草。

  3、小鸡的孵化

  (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

  (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三、小结

  像青蛙、鸡、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发放青蛙卵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卵

  蛋白、蛋黄、气室、胚、壳、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

  时间:大约3个星期。

  教学后记:

  7、动物的繁殖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

  (4)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 胎生与胎生动物。

  自读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

  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

  (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 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

  (2) 汇报交流。

  (3) 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40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2)学生质疑。

  (3)讨论。

  五、板书设计

  7、动物的繁殖活动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

  克隆技术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

  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沙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3、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猜测高锰酸钾和糖在水中会溶解吗?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高锰酸钾和糖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轻轻搅拌后继续观察描述。

  想像糖也像高锰酸钾那样分散到水中去了吗?

  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讨论分析: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日食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日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教学器材:大球、小球、日食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课件:无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的课我们研究了月相,由于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月球的明亮部分发生变化,就产生了月相。今天,我们来研究另一种情况,如果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运动到了一条线上,彼此发生遮掩,就出现了日食和月食。我们先日食的有关知识。

  (学生活动)请每组同学准备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按照教材的“观察两球的遮掩现象”图的要求,观察看到的现象,将空白图补全。

  (讲解)日食是月亮转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将太阳全部或部分遮挡住,使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现象。教师讲解日食形成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日食的原理。

  (讲解)日食可以分成三种:全食、偏食和环食。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的“日食的类型”图,找出本页两张图的对应关系。找几位同学描述日食的三种类型发生时,星体的位置关系有什么不同?教师:当大小两星体体积不变时,环食比全食时,两星体的距离要远一些;偏食是小星体在大星体的中部上方或下方穿过时发生的。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调整好大球和小球的位置,按照教材的“模拟日食的实验”图中的演示,绘制出日全食的全过程。

  (学生活动)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的“讨论”和“思考”,进行讨论。

  (教师)

  (教师提问)日食常见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因此更多的时候,月亮从地球绕太阳运动轨道的上方或下方通过,不会遮掩太阳;此外,由于月亮比太阳和地球小很多,因此它的影子投射到地球上,笼罩的地区很有限,这也使得地球上各地的人们很难观察到日食。

  (新课结束)当堂练习教材的练习1、2、3。教师重点讲解练习3。

  教案点评: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大胆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及面粉变面团的过程。

  2.初步学会和面,了解水量的多少和面团干、稀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勺子、水杯、塑料小刀、电磁炉、锅。

  2.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利用各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

  1.今天我们要一起制作好吃的面川条,那么面川条要如何制作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原来面川条是由面粉做成的。)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

  师:这是什么呀?我们一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吹一吹,观察面粉的变化

  4.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知,并共同:面粉是白白的,粉状的,很轻,摸上去滑滑的,细细的等。

  (二)感知面团的特征

  1.提问:想一想,怎样使面粉变成面川条?”

  2.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团(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感受面团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哪一种面团适合做面川条?

  :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不适合,只有软硬合适又不粘手的面团才适合进行面川条的制作。

  3.出示记录表并鼓励幼儿猜测:100克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

  (三)尝试和面,探索合适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两名幼儿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面

  (2)负责加水的幼儿要数清楚加了几勺水,并记录下来

  (3)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

  展示幼儿的面团,并介绍用的水量

  4.通过比较幼儿的面团和记录表,进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面团越稀

  5.提问:如果面团太干或者太稀了怎么办?

  6.共同称量干稀合适的'面团所用的水量,发现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面团干稀较为合适。

  (四)大胆用面团制作面川条

  1.提问:想一想,怎样将面团变成面川条?

  2.观察流程图并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将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进行调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面团。

  (2)两名幼儿一同合作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形,然后压扁,用塑料小刀切成面川条。

  (3)在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4.将制作好的面川条入锅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条。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圆形 拱形 环形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瓶

  肋骨、头骨、脚骨 龟壳、贝壳、蛋壳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

科学教案[经典]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