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1 09:48:1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8篇(集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8篇(集合)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乐趣。

  2、通过操作感知沙的特性:没有气味;不溶于水;细细的一粒粒。

  3、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沙经验

  材料:沙子、各种玩沙工具(铲子、筛子、印模)等,人手一个塑料杯、小勺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回忆玩沙经历,谈谈玩沙的感受。

  教师:小朋友们,上次我们一起去沙池里玩了沙子,你们还记得玩沙子的.感受吗?(请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沙的特性,并尝试记录。

  (1)了解沙子没有气味。

  教师:“小朋友们玩沙子都很高兴,现在我想请大家闻一闻沙子,你们觉得怎么样?”

  (2)了解沙子不溶于水。

  A、教师先将奶粉倒进空玻璃杯,并画上一条黑线,然后倒进开水,用勺子搅一搅,让幼儿发现奶粉是溶于水的。

  B、引导幼儿先放少量沙到塑料杯内,用勺子搅拌一下,把塑料杯放在旁边。过了会等沙沉淀后,引导幼儿观察,沙是否不溶于水的。

  (3)沙是细细的,一粒粒的。

  教师:“为什么我们用手、脚在沙上印手印、脚印能留下清楚的印子呢?”

  (4)小结:沙子是没有气味,不溶于水,细细的一粒粒的。

  3、认识沙的好处及用途。

  (1)体育运动需要沙。提问:为什么跳远会在沙堆里进行呢?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因为沙子很柔软,所以小朋友在体育运动时不容易受伤。

  (2)建筑工程需要沙。提问:沙子有很多用途,你们在哪儿见过沙?它们有什么用?

  (3)小结:沙子可以用来铺路,还有如果把沙子、水泥、石头搅拌在一起变得硬邦邦的就可以造房子、造桥了。

  4、教育幼儿珍惜沙子,不能浪费。

  教师小结:我们平时玩游戏和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沙子。盖高楼大厦也要用沙子,沙子是我们的好朋友。小朋友以后应该爱惜沙子,跟沙子做好朋友。

  延伸活动:

  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印模,用湿沙进行印模游戏。

科学教案 篇2

  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A、认识和了解热对物质状态有影响;

  B、认知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C、知道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2、能力培养目标:

  A、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B、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确立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

  1、 独立观察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调查研究。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事物或事物种类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4、 强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概述。

  教学重点、难点: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教师:水、冰、酒精灯、铁架、石锦网、铁钳、铁板、记录表、蜡烛、烧杯、锡条、水槽。

  学生:记录表、铁架、石锦网、酒精灯、水、水槽、蜡烛、烧杯。

  导入:

  做一个小实验:冰块在热水中融化。(冰块是固体,水是液体)。引导到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水在冰箱里能变成冰,冰在太阳下晒又变成水说明了什么?说明热量对物质有一定的`影响。

  那今天我们来做一做实验,用实验来证明――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进入教学内容:

  1、 实验前的提示和要求:

  A、注意安全教育。

  B、实验工具的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C、实验记录卡的说明。

  D、小组合作,分工:前后四人一组,组长、记录员、操作员、辅助员。

  2、 实验开始:

  各小组开始动手做实验,分工明确。

  老师-巡堂辅导;学生--做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卡;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了解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并给时给予帮助。

  3、 实验结束后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互相借鉴。

  4、 教师总结。

  实验记录卡

  实验内容:

  实验工具:

  要注意的事项:

  组员名单:

  (加热)实验过程(尽可能的详细记录)

  实验时间实验时出现的现象(或你观察到的现象)

  2-4分钟

  4-6分钟

  6-7分钟

  7分钟以后

  (冷却)实验过程

  1-2分钟

  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学到什么?)

  第一点

  第二点

  其它

  你不明白的地方: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

  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

  2.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探索兴趣。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毛线、乒乓球、石子、塑料瓶盖、回形针、吸管、纸片。

  2.人手一份小记录表、笔、水盆、抹布。

  3.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二、探索发现

  1.逐一实验,观察沉浮,并记录在表格中。

  2.老师把小朋友的猜测记在了大记录表上。小朋友对照记录表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三、与小朋友分享实验结果

  1.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与同伴的对比,看看结果是不是都一样。

  2.对有争议物体教师现场实验。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锁,知道一把钥匙能开一把锁,有兴趣尝试开锁方法。

  2、幼儿能较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各类锁、小房子、小动物、挂锁内部结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锁激起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有没有见过锁?在哪儿见过锁?(见过)

  幼儿:见过。在家里的橱门上有锁。抽屉上有锁。家里的门上有锁。车上有锁。妈妈的`单位有锁。

  教师:妈妈的单位里什么地方有锁?

  幼儿:单位里的保险箱上有锁。

  教师:为什么要用锁?

  幼儿:如果没有锁,小偷就会来偷东西了;如果没有锁,我家的钱都要给别人偷走了。

  二、尝试开锁。

  1、教师:你们开过锁吗?想不想试一试?

  幼儿尝试开锁。

  (许多幼儿虽然见过锁,却未试过开锁,一开始幼儿拿了钥匙和锁以后,反复观察寻找钥匙可插入的地方,找到锁眼后,又尝试着把钥匙插入其中,正正反反试了好几次后开始旋转钥匙,试图打开锁。有的幼儿在多次的尝试后仍未打开锁,即求助老师或是同伴。教师引导已打开锁的幼儿再锁上锁,反复多开几次。鼓励已成功开锁的幼儿去教有困难的同伴,大约3分钟后,所有的幼儿都打开了手中的锁。)

  2、师生交流。

  教师:你们都打开了吗?你们是怎么开锁的?

  幼儿:打开了,我拿钥匙放到洞洞里去。

  教师:洞洞应该叫什么?(丰富词汇:锁眼)钥匙是放进锁眼的吗?有没有更合适的词?(纠正用词:插入)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的:

  1、 感知各类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养幼儿触摸觉、嗅觉、味觉的能力,

  2、 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参观果园

  2、苹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个

  3、塑料盘子五个,塑料刀子每人一把

  三、过程

  一、引入: 今天,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好多的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水果?

  二、感知水果

  1、 分组观察水果(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来感受水果的.色、香、)

  2、 集中交流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看到、摸到、闻到的感受告诉他人。

  三、 水果拼盘比赛

  1、 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制作水果拼盘

  2、 幼儿分组制作水果拼盘(提醒幼儿用刀时要小心)

  3、 欣赏各组的水果拼盘,幼儿进行评价

  四、 品尝水果拼盘大会 引导幼儿品尝自己 做的水果拼盘,并说说吃到的滋味如何

  五、 游戏“运水果”结束。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

  1、欣赏故事,感受鲁班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敢于尝试的任务形象特征。

  2、激起幼儿向鲁班学习的愿望,懂得从小就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多想、多问、多做,才能变得聪明。

  3、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锯子实物一个,伞实物一件。

  活动过程

  一、以实物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引导幼儿了解《鲁班造锯》的故事。

  1、师出示锯子。

  提问:你们见过这种工具吗?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

  2、师:“那你们知道这个锯子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吗?它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发明的。他发明锯子的时候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呢,叫《鲁班造锯》,你们想听吗?”

  3、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提问(1):鲁班怎么会想到把锯子做成这种摸样的?

  提问(2):以前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怎么样?有了锯子以后有什么不同?

  二、引导幼儿理解《鲁班造伞》的故事。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请聪明的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师讲述谜语:“远看像座亭,近看没有窗,上边直流水,下边有人行。

  2、师:“是伞。咦,我国的第一把伞是谁发明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听。”

  3、师讲述故事《鲁班造伞》。

  4、提问(1):在我国伞最早是由谁发明的?没有伞,下雨时人们出门会怎么样?

  提问(2):鲁班看见孩子们头上顶着荷叶,想到了什么?回家做了什么?

  提问(3):人们夸奖鲁班,鲁班满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最后他造出了怎样的伞?

  三、简介鲁班及其发明,激励幼儿要向鲁班学习。

  1、师:“听了鲁班的两个故事,你觉得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2、师:“你们知道吗,鲁班不止发明了锯子和伞,还有许多的'东西呢!”

  教师简介鲁班及其发明。

  3、师“你们今天从鲁班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本领?”

  四、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还了解了他的许多发明,听了他的两个小故事,从故事中小朋友们学到了许多的本领。你们还知道鲁班的其他发明吗?回家查阅资料,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吧!”

  幼:见过,是锯子,用来切木头的……

  幼:想听。

  幼:因为小草的边缘上有许多锋利的小齿,所以割破了鲁班的手。鲁班就受到启发,做成边缘有许多小齿的锯子。

  幼:没有锯子的时候,人们砍树很吃力,很累;有了锯子,就比较省力、方便了。

  幼:是房子、伞、蘑菇……

  幼儿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幼:是鲁班发明的。会被雨淋湿,会生病的。

  幼:鲁班想到了做一个跟荷叶差不多的东西顶在头上,就不会被雨淋湿了;回家做了……

  幼:鲁班不满意,他想把它做得能收起来,就动手把它改成可以活动的,能撑开,能收拢,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伞。

  幼:我觉得鲁班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是个仔细观察的人;是个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是个爱动手制作、爱尝试的人……

  幼儿仔细倾听教师讲述,有疑问的举手回答。

  幼:要学习鲁班,爱动脑筋,经常动手做东西……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能仔细观察,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

  活动准备:

  1.不锈钢勺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幼儿摸箱。

  3.ppt

  活动过程:

  一、照平面镜,玩镜面游戏,感受平面镜的成像引入。

  师: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面镜子,待会儿请小朋友们来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的你和镜子外面的你都一样吗?摸一摸,这个镜子是平的还是不平的的?

  二、创设"魔法情景",出示勺子,感受勺子的凹面和凸面。

  师:林老师最近向魔法师借了一个魔法宝贝,这个魔法宝贝功能很多,不仅能舀东西吃,还可以用来照,照出来的样子还不一样,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师:这个魔法勺和刚才小朋友们找的镜子可不一样,它不是平的,请你们用手摸一摸魔法勺用来舀东西吃的一面,感觉下它是弯进去还是鼓起来的呢?哦,弯进去的这面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凹面,我们一起用这个凹面再照照自己的小脸蛋,看看我们的小脸蛋是朝上还是朝下呢?哦,原来勺子的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另一面如上。

  :小朋友真聪明,发现了勺子用来舀东西的弯进去的那一面叫做凹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鼓出来的那面叫做凸面,照出来的小脸蛋是倒立的.。

  三、巩固凹面和凸面,摸箱游戏。

  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魔法箱,魔法箱里有许多小朋友用魔法勺照出来的魔法卡片,待会儿我会请表现好的小朋友从魔法箱里摸出一张魔法卡片,并要说出这张魔法卡片上的小朋友是用魔法勺的凹面还是凸面照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答对有魔法礼物奖励!

  四、"魔法经验",结合ppt拓展幼儿实践运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勺子有这样的魔法,还有很多东西都有这样的魔法,小朋友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用凸面镜做成的呢?哪些东西是用凹面镜做成的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