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3 08:34:03 教案 我要投稿

(热)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科学教案9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

  2、了解昆虫眼睛的有关常识。

  3、能比较不同眼睛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名画欣赏《大眼瞪小眼》

  2、画家介绍、画作欣赏

  3、各种昆虫眼睛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欣赏幼儿用书封底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t:画面里有什么昆虫?

  t:小朋友来看看他们是长什么样子的啊?

  t:一般在什么季节能看到它们?

  t:动动小脑筋来猜一猜他们在干什么?

  幼儿集体讨论。

  二、参考幼儿用书后的(附1)(附2)。介绍画家的特色,引导幼儿细致的观察画家。

  t:小朋友来仔细看看图片,看看它们的眼睛长在哪里?

  t:是什么样子的?

  t:它们的翅膀是什么颜色的?

  t:你还看到了什么?

  幼儿集体讨论。

  三、出示各种昆虫的眼睛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讨论:昆虫的眼睛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t:小朋友来看看这些昆虫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t:苍蝇和蜻蜓的眼睛很大,占据了头的大部分。如果我们人的眼睛也占了头的大部分的话,那该是个什么样子啊?(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给幼儿一个直观形象)

  t:昆虫的眼睛颜色,形状一样吗?

  t:眼睛上有睫毛、眼皮吗?会眨眼睛吗?

  t:眼睛的位置和我们一样吗?

  t:昆虫的眼睛都是两个吗?

  教师总结:昆虫的眼睛是复眼,不是一个单个的眼睛,而是许许多多的小眼组成的,视力特别好,但看东西是一格一格的。(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

  四、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冰是凉的、硬的、光滑的,初步了解冰是由水变成的,冰遇热会化成水。

  2.学习制作“冰花”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让家长提前在家为幼儿动制一盘冰和一个八宝粥小碗。每组一盆温水。

  2.教师做好的冰花、彩纸、大的果冻盒、水、毛线等物品。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家长做的冰块。

  教师问孩子这些冰是谁给做的?是怎么做出来的?

  2.教师引导孩子感知冰的特点。

  (1)师: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冰是什么颜色的?幼儿:没有颜色、很亮……

  (2)师:刚才你们摸冰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幼儿:凉凉的、很炸手。

  (3)孩子们,捏冰的时候怎样?幼儿:很硬很硬、捏不动…..

  (4)老师请小朋友将冰放在手心里,看看冰有哪些变化?手上的水又是怎样来的。

  (5)并在手里会慢慢化成水,说一说还有什么方法化成水?

  (6)请幼儿将自己的冰放在温水盆里,观察冰慢慢融化的'过程。

  3.教师演示制作冰花的方法,幼儿学习制作冰花。

  (1)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做的冰花漂亮吗?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教师问幼儿现在的冰和刚才你们玩的冰有什么不一样?请幼儿说说不一样在哪儿?

  (3)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的冰花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你们想想做?

  (4)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冰花。

  (5)教师和幼儿把做好的冰花放在室外,(因为幼儿园没有冰箱)待第二天欣赏冰花。

  4、欣赏冰花。

  第二天把冰花取出,挂在外面的一根绳子上,共同欣赏谁做的冰花最漂亮。

  【活动延伸】

  请家长配合,在家在制作一个冰花。让幼儿观察冰花融化的现象;早晨的时候,观察窗户上的冰花。

  【设计意图】

  现在正是冬季最寒冷的时候,我利用冬天的特征,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得知水遇冷会上冻结成冰,那冰遇到热就会化成水这一科学道理。于是我精心设计了这节科学课。

  小百科: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分子之间主要靠氢键作用,晶格结构一般为六方体,但因应不同压力可以有其他晶格结构。密度比水小。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玩玩做做中,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体验探究的乐趣。

  2、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想法,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准备蛋宝宝两组:一组为“不倒的蛋娃娃”,一组为“会倒的蛋娃娃 ”。蛋娃娃的数量同幼儿人数。小石块、小沙包、橡皮泥、胶带等。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幼儿观察并描述蛋宝宝的外形特征。

  ——幼儿自由玩蛋宝宝,观察并讨论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2、猜测并实验验证。

  ——猜测和交流。

  (1)师:为什么有的蛋宝宝推来推去不倒,有的蛋宝宝推一下就倒呢?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教师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实验验证。

  ——探究蛋宝宝不倒的原因。

  (1)师:“为什么有的蛋宝宝身体里放了东西就推不倒,有的蛋宝宝一推就到了呢?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成功的作品失败的作品。

  (3)教师小结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3、再次实验验证,解决问题。

  (1)师根据我们的发现再试试能不能做成“不倒的蛋宝宝。

  (2)幼儿自由制作。

  (3)教师小结,出示饮料瓶能不能做“不倒娃娃”,给幼儿留下悬念,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作为科学活动,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兴趣,探究出一个结果不应成为一节科学活动的重点。不唯上、不唯书,存有一份好奇和质疑应是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带给孩子的珍贵理念,也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更新的观念。当然,活动中也存在较多的亮点。如教师能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索与兴趣,在探索发现环节弱化老师的控制,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孩子,使孩子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探索,自由大胆表达。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物品有目的地制造声音,体验创造的乐趣。

  2、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3、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重点、难点:体验创造的快乐,区分乐音和噪音。

  活动准备:

  1、将报纸、瓶盖、木珠、纸箱、纸杯、塑料袋、不锈钢杯等各种材料置于活动室四周,并用东西遮盖。

  2、能运用手头的物品制造出声音。

  3、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郊游》的音乐磁带。安静的标志。

  4、大班创新智慧游戏课程P53制成课件

  活动流程:

  一、产生兴趣

  1、幼儿自由选择一样小乐器合奏乐曲《郊游》。

  2、引导幼儿想象小狗会吹出什么声音?小兔呢?米老鼠会拉出什么声音?唐老鸦会拍出什么声音?……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创造性的想象。

  3、拉拉公主形象。我是拉拉王国的公主,你们美妙的声音吸引了我。以前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乐器。可恶的巫婆施展魔法,把一件一件乐器变成了废旧物品,从此王国里再也没有美妙的音乐声了。请你们帮帮我们,让音乐与欢乐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吧。

  二、制造声音

  1、教师轻轻打开盖在操作材料上的遮盖物。这些东西都是被巫婆施展了魔法的乐器。我们来帮助拉拉公主找回美妙的声音,好吗?

  2、启发幼儿使用各种方法使材料发出声音。(三次尝试和讨论)

  3、引导幼儿想一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声音像哪种乐器的声音。(如摩擦纸可以发出沙球般的声音)

  三、展示交流

  1、请幼儿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使材料发出声音的。(如揉、敲、摇等)

  2、请幼儿展示自己制造声音的方法,并分析声音的`性质,将它们分为声音低沉组和声音清脆组两类。

  3、分别请声音低沉组和声音清脆组制造声音,看看声音是否和谐。

  四、模拟音响效果

  1、请幼儿讨论:怎样用这些材料来表现拉拉公主喜欢的鸟鸣声、流水声?

  2、请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利用这些操作材料表现鸟鸣声和流水声。

  3、播放《郊游》音乐,引导幼儿用自选的材料伴奏。

  4、以拉拉公主的口吻感谢幼儿:你们解除了巫婆的魔法,我们拉拉王国的人民感谢你们。

  5、幼儿互相拥抱,庆祝胜利。《喜洋洋》结束

  活动反思:

  1、整个活动组织紧凑,师幼互动融洽,和谐。始终以幼儿的兴趣点为活动的主线,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新操作。

  2、运用游戏情境,动静交替,通过幼儿想一想、试一试,学一学、演一演、讲一讲、玩一玩、做一做等多种形式围绕制造声音展开创新思维想像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幼儿始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活动,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在幼儿创造声音时,还需要更到位的引导,让幼儿的探索更加大胆,更加积极。

  教材分析: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幼儿对小动物的叫声,各种乐器的响声,大自然的天籁之声……都是幼儿模仿,喜爱的对象。让幼儿了解各种动物的叫声,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很高的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需要。其教育资源来源丰富,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我们都能使其发出声音,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切身的体会。符合《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教育载体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创新思维特点。

  幼儿分析:

  大班幼儿随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相对逐渐丰富,对生活善于观察,喜欢琢磨新奇的事物,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迅速,语言表述,情感表达,运动技能,协调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个性品质等都已经不同程度的得到发展和提高。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双手的灵巧,使儿童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刨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还会几个人合作探索。在体育活动中他们也常常会别出心裁,想出独特的玩法。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美工活动中会用多种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外出参观后,儿童会用绘画、建构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我们便可利用幼儿爱表达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设计思路:

  本着幼儿自主探究,自己创新的原则,我设计了此活动。幼儿在尝试制造声音后,感受拉拉公主原来生活的美好,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想象小动物演奏出的声音,锻炼幼儿的想象思维。拉拉公主出现了,说这一切都被可恶的巫婆施展魔法,把一件一件乐器变成了废旧物品,从此王国里再也没有美妙的音乐声了。请你们帮帮我们,让音乐与欢乐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吧。这样,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声音的欲望,情感上做了良好的铺垫。

  幼儿开始探究,分三次,在难易程度上呈现递进的关系,让幼儿充分自主创造,尝试制造声音。后面再区分噪音和乐音,感受二者的不同,知道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最后一起合作演奏交游,幼儿自愿演奏,自愿表演,解除巫婆的魔法,让拉拉公主的生活有重新有声有色。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纸,虽然是幼儿平时常见的一种物品,但幼儿并不对各种纸的特性及用途进行探索,在认识纸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充分探索、尝试、感知的活动,以引起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⒈激发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⒉让幼儿感知不同纸张在水里的变化,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⒊让幼儿尝试通过探究、讨论客观的'记录事实。

  教学准备:

  ⒈师生共同收集砂纸、卡纸、牛皮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瓦楞纸等。

  ⒉水盆5只,抹布5块。

  ⒊记录纸幼儿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⒈引导幼儿观察纸的外形有哪些不同之处,让幼儿初步感知纸的不同类型,并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且指出不同纸张的不同用途。

  引导词:你们桌子上的纸看起来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摸一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猜一下,它们都能做什么用?

  ⒉请幼儿先猜测纸遇到水会怎样,然后用桌子上的操作材料一一实验,说出不同的纸遇到水后的不同反映。

  猜猜——各种纸遇到水以后会变成怎样。

  找找——哪些纸可能会烂,哪些纸可能不烂,将手中的纸分一分。

  试试——一张张将纸放入水里,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

  议议——纸怕不怕水。

  引导词:如果纸到水里去了会怎样?所有的纸到了水里以后都一样吗?

  ⒊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怕水有的纸不怕水,教幼儿要爱惜纸张。

  比比——哪些纸(不)烂,哪些纸烂的慢(快),哪些纸不怕水。

  讲讲——将探索过程中的发现讲给大家听一听。

  小结:我们用的纸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纸就坏了,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们的书本。

  ⒋引导幼儿讨论不同纸的不同用途。

  想想——不同的纸有什么不一样的用处。

  ⒌以小组为单位,请幼儿记录自己观察的结果。

  记记——将自己的发现用记录纸记录下来。

  ⒍与幼儿一起处理泡坏的纸,收拾桌面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和智娜一起找爸爸的过程中,辨认平面图形,并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为认识立体图形积累经验。

  2.体验帮助智娜找到爸爸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线索图(人手一份)、笔、毛巾。

  活动过程:

  一、智娜的困惑。

  1.智娜的爸爸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他的爱好是钓鱼。智娜和爸爸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2.智娜的爸爸留给她一封信,爸爸想要告诉她什么事呢?信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信里有3幅图,分别说明了智娜爸爸拿走的东西、出发的地方、到达的地方。原来智娜的爸爸想考验智娜,让她根据线索找到爸爸)。

  【设计思路:活动的开始部分主要通过故事和爸爸留给智娜的信,引发幼儿对信的内容产生好奇,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消失的爸爸。

  1.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张线索图:

  (1) 你在这张图上看到了什么(在线索图上看到字和图)?

  (2)爸爸到底要告诉智娜什么事呢(爸爸拿走的东西是正方形的.、圆形的,爸爸拿走了2样东西。爸爸要告诉智娜,他拿走的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3)什么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4)我们看看智娜家里什么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5)爸爸到底拿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小结:原来爸爸拿走的是他的钓鱼包和鱼竿包。从下面往上看,钓鱼包是正方形的,鱼竿包是圆形的。那我们看看爸爸留下的第二张线索图。

  【设计思路:通过看爸爸信上的第一幅线索图,让幼儿尝试和智娜一起寻找爸爸带走的东西,并学习从平面角度看立体图形。】

  2.根据第二张线索图找到爸爸出发的地方。

  (1)第二张线索图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线索图上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是告诉智娜:爸爸经过的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爸爸要经过几幢房子,以及这些房子的排列位置。

  (3)智娜要从上面往下看这些屋顶,要去哪里才能看得到呢(要到高的地方去看)?

  (4)我们跟着智娜乘上电梯,请你看着线索图找一找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屋顶在哪里。

  (5)原来爸爸出发的地方就在1号区。站在上面往下看屋顶的形状分别是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而且房子的排列位置、数量和线索图上完全相同。快点乘车去追爸爸。

  3.爸爸到达的地方。

  (1)智娜马上要找到爸爸了,爸爸到底在哪里呢?看看这张线索图,爸爸要告诉智娜什么呢?

  (2)这次爸爸要智娜从旁边看图形来找房子。到底哪些房子从旁边看是长方形、圆形、长方形的?

  (3)寻找要求:请根据这张线索图,从旁边看找到和线索图上图形的形状、排列位置、数量相同的房子。找到后把这些房子圈出来,再把自己的学号写下来。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5)交流、发现。

  【设计思路:这里要注意,幼儿容易将圆柱体看成是圆形的,教师可以出示圆柱体让幼儿观察,分清圆柱体从上面往下看是圆形的,从下面往上看是圆形的,从旁边看就不是圆形的了,并鼓励幼儿仔细观察。】

  (6)2号区从旁边看,房子的形状、排列位置、数量都和爸爸提供的线索图完全相同,这就是爸爸到达的地方了。

  4.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时。

  光游乐园就是爸爸到达的地方。我们一起跟着智娜进去找爸爸吧。智娜找到了爸爸真高兴,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呀(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智娜爸爸送给我们的礼物。

  智娜爸爸为了感谢我们准备了一些小礼物。瞧,这里有3张线索图,这3张线索图要请你们从不同的位置看,这样才能找到礼物。大家赶紧在教室里把礼物找出来吧。

  附故事:

  星期天的早晨,智娜起床后发现爸爸不在家,桌上只有爸爸留下的几张纸条。智娜想一定是爸爸在考验我,我一定要找到消失的爸爸。

  她先拿起第一张线索图,嗯,底是圆圆的和正方形的。底是圆圆的话,是垃圾桶,还是花盆?底是正方形的话,是鱼缸,还是玩具箱子?这些东西都在呀,如果爸爸能拎走的话,那一定是有把手的东西!

  对,就是这个!

  在有把手的东西中底是正方形的是爸爸的钓鱼包,在有把手的东西中底是圆形的是爸爸的鱼竿包,爸爸去钓鱼了。

  接着,智娜拿着第二张线索图,这么小的我要从上面往下看这么大的建筑物,要去很高的地方才行哦。智娜乘电梯来到楼顶眺望,大建筑看起来都像箱子一样小。

  小的长方形,大的长方形……都是长方形,那么现在只要找到圆形和三角形就行了。

  从上面看是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地方!智娜终于找到爸爸出发的地方了。

  智娜拿着第三张线索图,长方形、圆形、长方形……但是这里建筑物也太大了,找不到啊。我到最旁边的建筑物那里去看看吧。

  长方形、圆形、长方形……终于找到了!哇,这里是好玩的游乐场,爸爸正在朝我挥手:"我就知道你一定能找到。"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了解几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在制作美味鸡蛋的过程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活动准备:生熟鸡蛋若干,煎蛋器,奶锅,小碗若干,小勺若干,盘子若干,小刷子,油壶,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经验准备:

  会打鸡蛋

  活动重点:

  了解鸡蛋生熟的变化

  活动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区分生熟鸡蛋,并能够进行猜想和验证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玩一玩电子互动墙,熟悉鸡蛋制作的美食。

  任务:用生鸡蛋制作美食

  (二)基本过程师:小朋友面前的盒子中有鸡蛋,有生的也有熟的,请小朋友在不弄破的情况下把生的挑出来,将自己的方法画在表格上,一会验证自己挑出来的鸡蛋(生的放在打碎了放在带走生鸡蛋标志的盒中,熟的剥开一个小口放在另外的盒中)

  总结方法师:

  ①刚才谁的方法成功区分生熟鸡蛋了?(幼儿举手)

  ②请你说一说你的方法(a。手电筒照熟→深颜色,生→透光b。称重生→轻c。摇晃,生→晃d。转生→慢)

  ③请你把你的方法画在黑板上的纸上

  ④请小朋友用纸上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挑出一个生鸡蛋,打进自己的小碗

  师:为什么不能看颜色区分?

  师:因为生鸡蛋的颜色有深有浅老师挑一个鸡蛋(多种方法)师:我们用鸡蛋可以做什么常见的美食(鸡蛋羹,荷包蛋)教师指导做荷包蛋和鸡蛋羹师:做荷包蛋有什么现象幼:

  师:鸡蛋有什么变化(液体到固体)

  师:要和小朋友互相分享美食,回家可以给爸爸妈妈做早餐活动分析:活动让小朋友探究区别鸡蛋生熟的方法,鸡蛋是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小朋友每天都会吃到,从幼儿自身来说,对鸡蛋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探究过程中,幼儿有听觉,视觉的体验,使幼儿有更深的印象,这次的活动,教师很好的将教育活动和生活联系,对鸡蛋的基本认识从生活中来,最后用鸡蛋做了美食,又回到生活中去,做美食对幼儿是一种满足,生鸡蛋打出来,做成美食,更能加深幼儿对此次活动的印象和体验,教师让两组小朋友进行分享,这也是一种社会性教育。

  我的收获:

  我觉得科学教育活动要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加深幼儿印象,这次的活动中,天平称重的结果不是很明显,幼儿也提了出来,老师也让幼儿画在纸上,老师给予了支持,科学活动并不是让幼儿局限一个理论,让幼儿多探究,应该允许幼儿有自己的见解,发散幼儿的思维,也应该乌云幼儿有失误或是误差。

  教学反思: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意在创设一个情境,让幼儿在猜测中激发起兴趣,但是提的问题不是很到位,应该更改为“今天海宝带来了一个生蛋和一个熟蛋,在不敲碎蛋宝宝的情况下请小朋友来猜一猜!你有什么好办法?”,将“生蛋和熟蛋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去掉,猜测过后,可以根据教师记录下来的内容进行判断是否可行,从而在第二环节添加一个步骤,幼儿自由探索,并且交流“你会有什么发现?”在环节二中,共同探索区分生蛋和熟蛋,主要分为三个小操作,第一个操作幼儿基本上都没有问题;而在第二个操做中,活动中我使用了幼儿操作代替教师教的办法,但是发现不可行,还是需要教师教幼儿使用电筒,并且,如何照一照鸡蛋,从而有利于帮助幼儿操作探索,并且省去了临时添加的再次操作的环节;在第三个操作中,同样也发现了幼儿转的时候有所不同,有的幼儿像教师一样双手转鸡蛋,但是有的幼儿是单手转鸡蛋,从而导致熟鸡蛋没法转到最快的速度,因而我邀请一名幼儿上前来掩饰转鸡蛋的方法,让幼儿从中发现在转圈比赛时需要我们用力转,才能真正的比出转圈本领大的鸡蛋,因为又添设了一个再次操作的环节,所以时间有些拖沓。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运用磁性原理制作并操作游戏材料,让“跑步小人”动起来。

  2、体验科学探索和游戏带来的快乐。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磁铁、小铁片、回形针、塑料片、积木,双面胶;

  2、幼儿活动材料人手一份;

  3、硬卡纸制作的“跑道”3个;

  4、“跑步小人”范例。

  活动过程:

  (一)、“怎么让你的小人跑起来?”

  1、每位幼儿手拿一个“跑步小人”进入场地。师:这里就是“跑步小人”参加比赛的场地了。我们要让手里的小人在跑道上进行跑步比赛,那怎么样才能让他跑起来呢,请你想个办法吧!请幼儿尝试各种办法让小人在“跑道”上跑起来。

  2、请幼儿说说,试试,你是怎么让“跑步小人”跑起来的?

  (二)、“猜猜我的小人是怎么跑的?”

  1、请老师的“跑步小人“出场。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跑步小人”,我也有一个办法让他跑起来,想一起看看我的小人是怎么跑的吗?教师操作“跑步小人”在跑道上动起来。

  2、幼儿猜猜,为什么老师的“跑步小人”可以不用手推(或不用嘴吹等)便可以在跑道上跑起来呢?幼儿根据自己看到的,进行合理想象。

  3、揭密神奇之处。

  (1)、结合幼儿的回答,揭密:原来老师手里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吸铁石,小人就是跟着吸铁石的移动在跑道上跑了起来。提出新问题:那么是不是有了吸铁石小人就一定可以跑起来呢?

  (2)、请第二个“跑步小人”(未在小人底部固定铁制品)出场。请一位幼儿在跑道上操作“跑步小人”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这个“跑步小人”有了吸铁石的帮助,但是还是没有跑起来呢?第二次揭密:原来还得有一样东西和磁铁配合才能让小人随着吸铁石跑起来。那么,究竟小人还需要谁的帮助呢?

  (三)、“你的小人也能这样动起来吗?”

  1、请幼儿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运用磁性原理制作游戏材料,让“跑步小人”动起来。师:桌上有很多材料,你去试一试这些不同的材料,看看什么材料是能够让小人随着吸铁石在跑道上跑起来的。幼儿探索,教师根据幼儿能力,适当给予指导;鼓励幼儿尝试探索所有的材料。

  2、动一动。请幼儿带领自己的“跑步小人”到跑道上让他是试着跑一跑。

  3、发现规律。

  (1)、请幼儿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材料是可以让“跑步小人”在磁铁的吸引下,跑起来的?什么材料又不能帮到小人呢?

  (2)、验证。

  (3)、找到规律,揭示磁性原理:原来吸铁石是有磁性的,它可以吸起铁制的物体,像铁片、回形针,当把它们固定在小人的底部时,手在跑道上移动吸铁石,小人就会跟着吸铁石一起跑了;而当塑料片、积木这样不是铁制的物体固定在小人底部时,它不会跟随吸铁石一起走的。

  (四)、“看看谁的小人跑得快!”

  1、热身运动。分组进行,看看哪队的小人跑得又快又稳。

  2、调头接力赛。分组进行;要求跑完跑道后调头,中途小人停住不走了,要用吸铁石吸住他继续前行,不能借助手来帮忙;率先跑完六人的.组获胜。

  活动反思:

  磁铁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在这次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等形式,知道了磁铁能吸住铁制的物品。所以也叫做吸铁石。孩子们在自主的动手操作探寻中,发现了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在集体的相互交流中,满足了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这也达到了我们"支持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3.能大胆探索与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难点: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活动准备

  纸片、小积木、记录纸、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纸,平时我们都用这种纸做什么?”

  幼:“画画、折纸…”

  师:“今天,我们用它来做一个小实验。”

  二、基本过程。

  (一)自由探索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1.将一张纸平放在桌上,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师:“看,这张纸是平躺在桌子上的。请你想办法让这张纸片站起来,不能借助任何材料的帮忙。”

  师:“请试一试,看谁站起来的方法最多,而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2.幼儿自由探索怎样让纸片“站”起来,教师巡回指导。

  3.请孩子介绍、演示让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纸片折一折,卷一卷,纸片的形状变了,它就能稳稳地站起来。”

  (二)验证哪种方法的纸片“站”得更稳,能“顶”住一块积木。

  1.出示积木。

  师:“我要用这块积木考验一下,你站起来的纸片力气是不是最大。”

  师:“我把积木放到纸上,纸片还能站得稳吗?为什么? ” 2.出示记录纸,讲解记录方式。

  3.幼儿探索纸片怎样“顶”住积木,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师:“请你试一试。”

  4.展示孩子记录情况,并让孩子把能“顶”住积木的纸片找出来。 教师一一介绍“顶”住积木的纸片的形状。

  师:“那到底是哪种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积木呢,一起来找一找”

  教师根据幼儿记录的结果,分别请幼儿上台将能够顶起积木的结果放在展示桌上给大家看。

  师:“看来,小朋友们觉得这些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一块积木。”

  (三)再次尝试改变纸的形状,“顶”住更多的积木。

  师:“将下来,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新的挑战。想办法让你的纸片顶起更多的积木,想不想接受挑战?”

  1.教师演示放积木的方法及记录积木数的方法。

  师:“老师先来挑战一次,小朋友们帮我数一数”(老师从展示桌上挑选一种形状,放第 3 快积木时,倒了)

  师:“老师在放第 3 块积木时,这个纸片有没有顶起它来?”

  师:“哦,那这个纸片真正能够顶起的数量是最后倒掉的数量再减一个, 最后使他倒掉的那块不算。你们会数了吗?”

  2.幼儿自由探索、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师 :“现在,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3.幼儿互相交流:纸的'形状、“顶”住的积木块数。师:“你刚才顶起了几块积木?用的什么形状?”师:

  “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用了圆柱体。”

  三、结束部分。

  探索怎样能“顶”住一筐积木。

  师:“有什么办法能够顶起这么多积木呢?”(放好多这样的圆柱体)请每位幼儿卷一个圆柱体放在展示桌上。

  教师演示成功了,提问为什么?

  师小结:支撑的纸片多了,支撑的面积变大了,所以就能“顶”住一筐积木。

  在第一个环节,我让幼儿大胆自主操作,尝试让纸片“站”起来,一开始幼儿思维没有打开,但通过大胆尝试后,能够想出不一样的方法。

  活动反思

  我相继抛出问题“哪种形状的纸片站得稳”,通过一块小积木让幼儿首次感知不同形状的纸与承载重量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非常感兴趣,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与想办法。接着,通过提供较多数量的积木,引导幼儿探索“哪种形状的纸能够支撑起更多的积木”,通过尝试,幼儿得出结论——圆柱体。

  在最后的延生环节,通过让每个幼儿裹一个圆柱体,放在一起后支撑起一整框积木,引导幼儿感知合作、团结的品质。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探索的热情并没有消退。此次活动材料也投放于区角中,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