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30 09:08:4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热]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8篇[热]

语文教案 篇1

  练习内容:

  本次练习安排了7道题目,内容包括ü上两点的省略,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把句子补充完整,熟记成语,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毛笔字。其中,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练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一题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读,正音。

  3.带点字的韵母中都有什么韵母?

  4.为什么有的韵母加两点,有的不加?

  二、完成第二题

  1.自己做题。

  2.汇报练习情况,集体订正。

  3.小结音序查字法。

  三、完成第三题

  1.读题。

  2.第一句缺少什么?你能针对第一题提出什么问题?

  3.指名补充完成句子。

  4.用这种方法完成以下各题。

  四、完成第四题

  1.读词语。

  2.同桌交流,理解词语。

  3.讲你所理解的词语告诉同学们。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解释。

  五、完成第五题

  1.自读。

  2.谈谈对语句的理解。

  3.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结合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音量说话。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题意

  1.读题,看看题目中说了什么?

  2.生活中我们说话的音量是否保持不变?

  3.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结合场景练习

  1.看第一幅图,这是在什么地方?

  2.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音量说话?

  3.学生用"我们的教室"这个题目说说。

  4.观察2、3幅图,说说该用什么样的音量说话,并练习。

  5.指名上台练习,看看说的音量最合环境要求。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木字旁和提手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4、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生点评后转到杜甫的《望岳》)

  二、学习《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三、齐背古诗。

  四、课堂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有关天气的字词,学会7个新生字。

  2、巩固汉字书写规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积累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巩固汉字书写规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识字

  1、谈话导入:今天的天气是怎么样的,谁来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们经常还会听到“天气预报”,那里边经常都会怎么来形容天气呢?(学生讨论汇报)

  2、学生自由拼读书中的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请大家打开课本11页。

  3、指名读,小老师读,齐读。

  4、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字。

  5、交流识字方法。

  6、游戏开火车读,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7、拓展:你还能说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吗?

  二、书写提示

  写字:白、回、国

  1、请学生认一认这三个字,并仔细观察字的收写占位。

  2、强调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3、学生做好书写准备,自由尝试书写。

  4、展评。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美丽的春天吗?(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一些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内自由读。

  3、检查认读情况。小老师带读,批名读,开火车读。

  4、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词,并描述一下词中所描述的美景。

  5、全班汇报。

  6、再读词语,记住词语,说话训练。

  四、小结

  说说自己在语文园地里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2、了解爸爸对子女的关怀和期望,立志做个热爱学习的人。

  教学重点:

  爸爸给“我”买童话集的经过。

  教学难点:

  理解这本童话集为什么珍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爸爸和书》。板书课题。你们的爸爸给你买过书没有?看到课题,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可能涉及:爸爸和书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用和把爸爸和书连起来呢?写了什么事?爸爸给我买了什么书?在什么情况下买的?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好,也正是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弄明白的问题。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靠自己读懂,大家有信心吗?

  二、自学课文

  1、今天我们来自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呢?

  说出自己读懂的和不明白的。

  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大家弄明白:

  ①薄薄的童话书对我来说,为什么那么珍贵?

  ②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给我买书?从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爸爸怎么给我买书?明明是“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汽车强”,为什么?

  ④为什么“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番话的?

  ⑤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分组讨论。汇报自己解决的问题,总结学法。重点体会我和爸爸的神情、对话。

  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了解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父爱、读书等方面谈)

  你觉得读书有乐趣吗?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教师相机鼓励。

  三、总结延伸

  1、学完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生谈自己的感受。

  2、补充材料:《背影》的精彩片段。

  生有感情地朗读。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们每天生活在的身边。你从出生到现在都在感受到父母的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呵护中成长。也许你会觉得一切都很正常。孩子们,现在,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做了哪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父爱、母爱的事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四、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字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一些它们的特点。

  4.拓展延伸,学会创造,说说自己了解的其它蔬菜,并给它们编儿歌。

  重点难点

  1.会写本课生字词。

  2.了解部分蔬菜的特点。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重点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

  2.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教具准备

  菜园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菜地挂图:

  2.菜地里都有一些什么蔬菜呢?

  3.现在的菜园里可热闹了,成熟了的蔬菜都想上市场看看,到小朋友们的家里做客。(教师出示课题)

  4.指名读课题。

  5.全班齐读课题。

  二、摘蔬菜,认读生字

  1.指名拿着篮子上来摘蔬菜。

  2.展示学生采摘蔬菜的情况,认识蔬菜及蔬菜的名称。

  3.认读相关的生字。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什么蔬菜呀?

  (2)指导认读蔬菜后面的生字。

  (3)指名认读,并教小朋友们读。

  (4)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5)开火车,巩固生字的认读。

  三、图文结合,了解各种蔬菜的特点

  1.教师展示文中介绍的相关蔬菜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蔬菜长什么样?

  2.指名反馈,教师结合实物引导感知。

  3.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照样子填一填,涂一涂,读一读。

  4.反馈。

  5.全班读一读,巩固对茄子等蔬菜的特点的认识。

  四、诵读儿歌

  1.教师导入:小朋友们,这些蔬菜各有各的样,各有各的特点,多可爱呀!有人把它们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请大家快打开课本读一读。

  2.学生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再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3.同桌互相读,互相帮助,把儿歌读得更好。

  4.指名反馈读,学生语文。

  5.集体一起读一读。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拓展延伸,学会创造,说说自己了解的其它蔬菜,并给它们编儿歌。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

  教具准备

  有关蔬菜的.资料、实物,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认读。

  3.开火车认读,再次巩固。

  4.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各种识记生字的办法,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多采用形象识记。

  二、朗读儿歌,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朗读,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读的情况,建议学生读的时候适当地,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表演读。

  3.检查:教师出示蔬菜的图片,学生口头表达他们的特点。

  4.教师肯定,鼓励背诵课文。

  5.指名交流背诵的方法,教师、指导。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儿歌。

  7.指名背诵儿歌。

  8.全班齐背诵。

  三、拓展延伸

  1.让学生拿己带来的蔬菜并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蔬菜的主要特点。

  2.教师,全班小朋友把带来的蔬菜放到周围供学生参观。

  3.创作儿歌

  (1)鼓励学生给自己带来的蔬菜编儿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儿歌。

  (3)反馈,诵读学生自编的儿歌。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的写字内容,并让学生认读、组词。

  2.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字在书写上应该注意什么?

  3.引导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集体反馈,教师强调。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提醒学生注意双姿。

  6.作业点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6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难点】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教学法】自主合作讨论

  【课时】1 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课堂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对《世说新语》有何认识?了解哪些?

  2.作者链接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读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复读书培养语感,为翻译,背诵奠定基础)

  1、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纠正字音:

  笃( dǔ ) 都( dū )丧( sāng )( sàng )

  了(liǎo) 舆( yú ) 调( tiáo )恸( tng )

  2、体朗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注意在范读期间,容易读错的字音要重读)

  二、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学生活动:学生读出他们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

  教师补充资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子敬: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东晋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赋》

  三、扫清字、词、句等障碍(使学生能掌握作品大意,为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小组活动:

  1.以平时要求的四人为一小组活动。

  2.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

  3.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互动性,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检测一: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错: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了:完全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改错:(子猷)径直坐在灵床上。

  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晋书列传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两个语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语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性,请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个性的语句体会子猷的'形象,并说一说这些语句与语段二之中哪些语句相照应。

  3、子猷对弟弟有深厚的情谊,但弟弟死后他一开始并没有哭,这是为什么?你能从语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吗?

  (教师通过对此题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人用“人琴俱亡”一词表达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四、小结:

  课文内容结构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 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

  在此结构之中,小说的雏形依稀可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业已具备。叙事较为完整,情节波荡起伏,首尾呼应,实为一佳作。在整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试背文章,完成大纲要求。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维:根据《人琴俱亡》写一篇亲情故事,更好的体味其中的情感。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子猷( ) 病笃( ) 了( )不悲

  舆( ) 不调( ) 恸( )绝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而子敬先亡。

  (3)何以都不闻消息。 (4)语时了不悲。

  (5)便索舆来奔丧。 (6)子敬素好琴。

  (7)便径入坐灵床上。 ( 8)弦既不调。

  (9)因恸绝良久。 (10)月余亦卒。

  3.《人琴俱亡》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朝代)文学家,人琴俱亡的意思是:“ ”

  4.文中说“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的原因是:

  5.《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发展为成语《人琴俱亡》发展的一个成语是 。这则故事表现了:

  6.翻译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因恸绝良久。

  1.yóu dǔ liǎo yú tiáo tng

  2.俱 :都。而:顺承,不译何以:以何,为什么。语:说话。了:完全。便:就。索:要。舆:轿子。素:一向。 径:直往。既:已经。因:于是。绝:气息中止。卒:死

  3.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人琴俱亡,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4.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5.人琴俱亡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6.(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3)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语文教案 篇7

  第五单元

  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9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配画、有文字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不少大诗人的名字吧,你能说出几个?能把他们介绍给大家吗?(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杜甫,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两首》分别是李白、杜甫所写的名篇佳作。

  2、揭题:认真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注意停顿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1)导语: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指导停顿。

  (2)以多种形式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请学生读诗(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教师巡视点拨。

  (3)反馈:

  检查生字:

  a、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b、全班交流识字的好方法:说一说你记住那个字了,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记忆生字。如:在生活中识字,炉,火炉,冬天家里要生火炉。可用猜字谜,比较法,熟字换偏旁,加一加或减一减等来记等。

  c、开火车读词语(多媒体出示生字,摘星星游戏)

  ·个读诗歌,要求读好节奏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请学生说诗的大意,疏通全文。

  [设计意图1.教给学生学习方法;2.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自主识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③读了这首诗,你读仿佛看到了什么?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8

  目标锁定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沙场点兵

  1、搜集叶圣陶及本文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段落,改编为课本剧,并自行排练。

  课堂在线

  一、导入新课

  屏幕上投影左幅图片,以介绍万圣米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新课。

  二、角色朗读,整体感知

  [情景] 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活动] 1、分角色朗读,思考变化过程;2、评价朗读;3、交流变化过程。

  [引导] 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

  三、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情景] 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同学向来以表演见长,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活动] 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

  四、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情景]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活动] 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五、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情景]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活动] 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智能储备

  1、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仔细研读课文,比较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仔细体味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8-12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乐园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