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9 11:17:0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优秀)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这是大班上学期的一节科学活动。科学活动一直是幼儿很喜欢的课程,因为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验证猜测,得到答案。我班幼儿在之前的活动中已经累积了相关的沉浮知识,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已有的经验上加强难度,通过操作,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沉与浮,知道通过改变形状和重量可以改变沉浮的状态。

  活动目标:

  1.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状况的不同方法。

  2.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3.初步尝试实验的一般过程。

  重点: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难度: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状况的不同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装水的瓶子、橡皮泥、塑料玩具、积木、石子、弹珠、盛满水的大水盆、活动记录表

  2.幼儿学具:盛满水的大水盆、装水的瓶子、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感知材料,引出主题

  1.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操作材料,说一说材料的名称和摸上去的感觉。

  2.提问:这些材料放在水中会怎样?

  3.进行猜测记录。

  二.验证猜测

  1.教师根据幼儿的大胆猜测与幼儿一同验证结果。

  2.记录实验结果,与猜测的进行比较。

  3.与幼儿一同观察记录表“沉下去”和“浮上来”,并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入水底。

  三.幼儿探索,寻找改变物体沉浮状况的方法

  1.选择两个典型的物体,尝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幼儿探索:

  ①让浮在水底的瓶子沉下去。

  (改变瓶子的.重量,或者投放若干的弹珠、石子,认识悬浮 )

  ②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浮上来。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从而改变浮力大小)

  3.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和重量都可以让物体的沉浮发生变化。

  四.活动延伸

  教师:刚才我们对瓶子和橡皮泥的沉浮进行了改变,那剩下的其它材料我们可以用哪种方法成功改变它们的沉浮状态呢?回家和爸爸妈妈一同试试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老虎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2、知道老虎的行踪并且对它的行踪感兴趣。

  3、爱护老虎 ,懂得保护老虎。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家长引导幼儿初步的认识老虎。

  物质准备:一段介绍老虎的《动物世界》,一张中国地图。

  活动过程:

  1、首先是导入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老虎吗?在哪里见过的?

  激发兴趣,让幼儿自由表述引发幼儿对老虎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幼儿梳理关于老虎知识的几个方面:外形、环境、食物、行踪、哺育。

  2、播放视频。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关于老虎生活的`视频,你们想看吗?

  首先分段无声播放视频,播放顺序是老虎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捕食--育儿。

  每段看完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自由表述)

  3、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老虎在捕食前是怎样潜行的!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老虎的潜行,理解其悄无声息的含义。

  4、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教师:(手指地图)这个是什么知道吗?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呢?

  教师和幼儿一起指认老虎在中国的踪迹,介绍"东北虎"、"华南虎"所在的地点,议论为什么要保护老虎,以此给予"保护动物"的概念。

  5、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老虎厉害吗?你最喜欢老虎哪一点?为什么?

  最后小结:老虎是珍惜动物,我们要懂得保护它们!

  活动延伸:

  教师:今天回家后可以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们讲讲老虎的秘密,老虎还有其他秘密,可以回家后让家长帮忙上网查一查!

  如: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伞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丰富有关伞的知识。

  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探究、发明的热情。

  3、能运用粘、贴、剪的形式大胆、创造性地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1、课件、舞蹈录像、音乐磁带。

  2、古代人打得伞1把及小伞若干(伞上面没有图案)。

  3、装饰小伞用的及时贴、双面胶、皱纹纸、彩纸、废旧物品等。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引出课题

  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歌曲吧!(看录像)

  提问:歌曲听完了,你能猜出什么花雨里开吗?(伞)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下雨的时候有的穿雨披,有的打伞,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却没有伞,你能想象出古时候的人是怎样避雨的吗?

  后来一个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把伞,谁这么聪明呢?请听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二)伞的发明

  老师讲《鲁班造伞》的故事,了解伞的发明。

  (三)认识伞的发展过程

  1、认识伞的结构(出示古代人打得样式的.伞):伞把、伞柄、伞骨架、伞面、伞尖。

  古时候的伞在制作材料、样式方面比较简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伞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我们看看都有什么种类的伞呢?

  2、认识伞的种类:分为实用伞和工艺伞(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除了图片上这些伞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收音机伞、太阳能伞、盲人伞、防爆伞等等,在美国人们还制成了高67米,面积达4000 千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伞,这把伞已经成了美国游览观光的景点,孩子们,等你们长大了有机会去参观,还可以发明更好的伞。这么多的伞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3、了解伞的制作过程(播放课件)

  (四)伞的作用

  这么多种类的伞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地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下面请小朋友来欣赏一段用伞做道具的舞蹈 (看录像)。

  (五)设计装饰小花伞

  想不想也拥有一把漂亮的小花伞,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有的还是废旧物品,就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图案来装饰吧!(装饰完后进行展示、欣赏)

  结束:我们拿着装饰的小花伞到外面去唱歌、跳舞吧!

  【活动延伸】

  可把各种材料继续放在区角供幼儿操作,根据兴趣继续装饰、设计小花伞。

  【设计意图】

  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伞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用途越来越广泛,雨伞则因为使用方便,又最具装饰味和美感而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工具。下雨时,行进中的孩子打着雨伞在雨中嬉戏,各式各样的伞像一朵朵美丽的小花,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伞的各种秘密的探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大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2、让幼儿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宝,应保护大熊猫。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丰富词汇:珍贵、竹笋。

  活动准备:

  大熊猫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

  让幼儿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大熊猫)

  二、出示大熊猫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教师出示大熊猫玩具,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大熊猫的头、嘴、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四肢、尾巴等。

  小结:大熊猫的头是圆形,头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张嘴,一对小眼睛周围长着黑色的毛,像带黑色的眼镜。鼻子是黑色的,在脸的中央,两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体胖乎乎的是椭圆形,全是白色。有四条粗短的`腿,长圆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讲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熊猫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怎样生活?是怎样走路的? 小结: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它喜欢独居,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吃东西,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四、谈话: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

  "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大熊猫?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小结:(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参见教学资料)小朋友在动物园、电影、电视或图书中见过大熊猫。大熊猫形体美丽,动作有趣,性情温雅,可供大家观赏,还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我们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但它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我们要救救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永远生活在地球上。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名称:

  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

  2、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起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活动过程:

  1、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玻璃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2、找空气(操作)。

  什么地方还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给幼儿提供充气玩具、塑料袋、塑料管、水盆、土块、砖块等材料)。

  (1)指导玩充气玩具的幼儿,想办法让它瘪了,再让它鼓起来,从而感知充气玩具有了气就鼓鼓的,没有气就瘪了。吹进气一压软软的,打开盖子对着脸挤一挤,凉飕飕的。有风,是空气跑出来了。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2)指导玩塑料袋的幼儿离开座位四散到教室前后、各个角落"抓空气",让幼儿用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看到的气包。

  (3)指导玩塑料管的幼儿(每人一个),往水中吹气可看见许多泡泡,从而得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指导幼儿想办法看看土块、砖块里有没有空气。

  3、让幼儿走出教室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4、教师小结,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1、在活动导入部分,可以将戳破气球这个环节更改为帮气球宝宝打气,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到气球从憋到鼓是因为空气进入。

  2、提问的.技巧需要改进,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些。如把“空气是什么颜色(味道)”改为“空气有颜色(味道)吗?”这样幼儿的回答才有针对性。

  3、在幼儿自由尝试之前,老师不需要示范手帕掉进水这个动作。幼儿容易模仿,使幼儿的尝试活动有了思维定势,可以直接让幼儿想办法怎样把手帕放进水盆,手帕不会湿?

  4、在准备的工具中,一次性杯子太软,使实验不能精确性,应该换成玻璃杯。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12-11

大班科学教案12-29

大班《风》科学教案04-1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8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