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1 10:59:4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6篇[热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6篇[热门]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我们知道幼儿的感知觉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各种感知觉的发展能够促使幼儿全面发展。《老鼠阿姨的礼物》这本绘本就正是为孩子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简单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身体各部位的作用。故事中四位不同特征的小动物,各自运用不同的方法猜一猜盒子里的礼物,画面中的小动物们激发了幼儿的

  思考及想象力。并给与他们大胆表达的机会,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感知觉带给自己的不同发现。活动用“老鼠阿姨送的礼物”贯穿整个活动,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调动了他们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语言及感官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表述拆礼物的方法。

  2、通过各种感官来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感知的物品是什么。

  3、能迁移故事情节,尝试用不同感觉器官感知物体。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表述拆礼物的方法。

  难点:通过各种感官来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感知的物品是什么。

  活动准备

  1、 PPT(老鼠阿姨的礼物)

  2、 大礼物盒(3 个)

  3、 棉花糖、小汽车、铃铛等。

  活动过程

  一 、导 入 : 1、教师以设计情景的方式进行活动的导入。

  教师:“今天李老师给我们阳光班的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位客人,我们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她是谁?”

  2、教师出示老鼠阿姨的`图片,激发幼儿兴趣。师:“这是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师:“老鼠阿姨手里端的是什么呀?我们来猜一猜吧!”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想象。教师在此环节进行小结。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其实,这是老鼠阿姨给小动物们送的礼物。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老鼠阿姨的礼物》。

  3、教师引导幼儿回答什么时候收过礼物。教师小结并引出故事内容。师:那你们收到过礼物吗?在什么时候收到的呀?

  二、 引导幼儿观察图画,理解故事情节1、出示(小兔、小猪、小青蛙、小松鼠)图片,

  (1) 教师:“老鼠阿姨的礼物会送给谁呢?”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动物的

  特征来猜测动物,有哪些动物?此环节让幼儿大胆讲出并在活动中参入一些神秘感。

  ——教师:“我们看看谁来啦?”(兔耳朵图片)“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们真聪明!”;我们一块儿来学一学小兔吧!

  ——教师:“接下来谁又来了呢?”(大鼻子)“真的是小猪吗?”,“你观察的真仔细!”;

  ——教师:“又来了一个小动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是谁呢?”(绿衣服,五指小手指)“嗯~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会是谁?”(请某位幼儿上前揭秘)“我们猜对了,Ye~~~~”;

  ——教师:“最后,来的小动物会是谁呢?”(长长的大大的大尾巴)“我们一起数三个数,把它请出来吧!”(教师揭秘)“原来是小松鼠呀!”

  (2)教师:“老鼠阿姨把礼物都送出了,我们看看礼物都送给了哪些小动物,小朋友们一起来告诉我吧!”有小兔、小猪、小青蛙和小松鼠,此环节注重幼儿能连贯的讲出一段叙述名“XX、XX、XX 和 XX。”

  (3)教师:哦!原来他要把礼物送给小兔、小猪、小青蛙和小松鼠,“那老鼠阿姨一共要准备几份礼物呀?”数一数就知道了。(4 份礼物)。(原来老鼠阿姨要准备 4 份礼物,这样才够呢!)

  2、小朋友猜测礼物

  教师:“小动物都拿到了礼物高兴地不得了。老鼠阿姨的礼物到底是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呀?老鼠阿姨要和小动物们玩了一个“猜礼物”的游戏。它把小动物的眼睛都蒙了起来,小动物们蒙住了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小动物猜出盒子里的礼物呢?幼儿自由回答。”

  3、出示图片,观察小动物们的办法,感知动词听、闻、摸、尝

  (1)教师:你们想知道老鼠阿姨的礼物是什么吗?别着急我们来看看,但是小朋友们要记住哦!老鼠阿姨说千万不能偷看,谁偷看了就没有礼物啦!那现在我们看看小兔子会想什么好办法呢?”(用它的长耳朵听)教师动作暗示并将礼物盒摇一摇让幼儿听盒子里的声音,“这礼物听起来像什么?”;“是吗?我们来看小猪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呢?”(大鼻子闻),“我们也来闻一闻吧!闻起来的感觉怎么样?”

  (教师让幼儿用鼻子闻);“也许小松鼠、小青蛙会有不一样的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松鼠用了什么办法呀?”(小手摸了摸)“我们也来摸一摸,摸起来感觉?”;“最后,小青蛙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呀?”(嘴巴尝)“我们也用嘴巴来尝一尝。

  (2)教师:“老鼠阿姨送给小动物们的礼物是什么呀?”(棉花糖)“棉花糖甜不甜呀?”。

  (3)教师小结:小动物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来猜,小兔子是用它的长耳朵在听, 小猪用它可爱的大鼻子闻,小松鼠是用它的小手摸,小青蛙是用嘴巴尝出来的。教师:“就在刚才老鼠阿姨给我们也送来了一些神秘的礼物,不过,老鼠阿姨告诉我呀,我们要用小动物们的方法来猜猜老鼠阿姨送给我们的礼物是什么?那现在请小朋友也去拿一个礼物盒猜猜礼物盒里是什么?(你们猜对了吗?对了呀!那把你们的礼物带回去和小朋友们分享吧!)

  三、结束活动:

  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礼物。

  活动总结

  《老鼠阿姨的礼物》是一本生动有趣、形象鲜明的一本故事绘本,故事中动物们通过身体的多种感官去感知礼物盒里到底是什么?充满了神秘感,让孩子们愿意主动通过身体的各个感官去探索。是一个非常适应婴、小班年龄阶段阅读的绘本。在活动开始时我通过出示“老鼠阿姨”的图片请幼儿根据“老鼠阿姨”的特征猜一猜是谁,并且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礼物”。在让小动物“猜礼物”的环节中我没有直接出示动物的图片而是通过动物的各个器官来猜测小动物是谁?在猜礼物时 引导幼儿从小动物各自不同的器官有什么本领入手(比如耳朵可以做什么?等等) 让幼儿能够运用各种感官来进行大胆的猜测。这一点充分挖掘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同时,很好的发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

  2、探索、发现圆的物体滚动的现象,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圆的物体滚起来。

  3、对物体的滚动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①幼儿已有玩玩具汽车、滚球的经验;

  ②幼儿已认识并能区分方形、三角形、圆形。

  2、物质准备:

  ①乒乓球、圆形小球、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垫板、方形盒子、长尺子、三角形尺子若干;纸芯筒、奶粉罐、圆柱体罐子、一次性纸杯、轮胎、一次性圆形纸盘、圆形小圈、瓶盖、呼啦圈、玩具轮子若干。

  ②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视频。

  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早上户外活动的时候我看到两位小朋友在玩球,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们是怎么玩的?她们是怎么让球滚起来的?

  2、小结:原来将球放在地上,用手推球,球就一直往前滚动起来。

  二、玩一玩,初步发现滚动的现象

  1、出示各种形状的.材料。

  引导语:今天我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材料,我们来看看是什么?(积木、垫板、尺子、盒子等)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形状的材料能不能像球一样滚起来?

  2、幼儿自由玩,通过滚动乒乓球、圆形小球、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垫板、方形盒子、长尺子、三角形尺子,初步发现滚动的现象。

  3、互相交流观察和操作的结果。

  引导语:你刚才玩了什么?它能不能滚起来?为什么球能滚起来,三角形、方形的东西不能滚起来?

  4、小结:原来三角形、方形有尖尖的角,还有长长的边,所以这两种形状的东西不容易滚起来。球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和长长的边,所以它容易滚起来。

  三、滚一滚,尝试让圆圆的物体滚起来

  1、引导语:只要是圆圆的东西就容易滚起来。今天我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圆圆的东西,等会请你们去玩一玩,想想办法怎么让这些圆圆的东西滚起来?

  2、幼儿自由玩,尝试让各种圆的物体滚起来。

  3、集中交流:你们刚才玩了什么?是用什么办法让它滚起来的?

  4、小结:原来只要是圆圆的东西都能滚起来,但是有些圆圆的东西要站着滚或者倒下滚,改变一下它的方向才能滚起来。

  四、看一看,感知物体的滚动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1、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还见过什么东西也会滚起来?这些会滚的东西有什么本领?

  2、播放视频《物体的滚动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一)

  ①引导语: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小结:小推车可以滚起来,因为它有圆圆的轮子,这样可以运许多玩具,帮助我们节省力气。

  3、播放视频《物体的滚动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

  ①引导语: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对我们小朋友的帮助可真大。那会滚动的东西对大人有没有帮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②播放视频

  引导语: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圆圆的轮子装在公交车、汽车、自行车上,让这些车子行驶起来,这样我们就能节省时间;圆圆的轮子装在餐车上,方便我们生活老师到处分发点心和午餐。

  4、小结: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会滚的东西。这些会滚的东西都有很大的本领,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好处。

  活动延伸:

  家园合作:回家再找找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滚,是怎么让它滚起来的,它有什么本领。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橘子的明显特征。

  2、愿意用简单的语言与老师、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魔术箱3个,篮子一个

  2、多于幼儿人数的橘子;苹果2个、剥好的橘子片2盘、纸巾。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介绍米奇魔术师

  2、魔术师变出魔术盒。

  二、好玩的橘子

  1、请个别幼儿摸一摸,猜猜里面放的是什么?

  提问:说说摸上去什么感觉?

  你觉得它是什么形状的?

  2、拿出橘子验证。

  提问:说说橘子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橘子宝宝看上去圆圆的、黄黄的,摸上去是软软的,闻起来还有股香香的桔子味道呢。

  3、集体摸一摸、说一说

  米奇变出大魔术箱,幼儿在装有橘子和苹果的摸箱内摸出橘子。

  请你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捏一捏橘子,最后把你的橘子宝宝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三、会滚的橘子

  1、会滚的橘子。

  圆圆的橘子还会骨碌碌滚呢,我们一起把橘子滚呀滚,骨碌碌滚到老师这里来。

  2、欣赏ppt (橘子滚到哪里去)

  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橘子树上结了一个个圆圆的、黄黄的橘子宝宝。成熟的.橘子宝宝在树上待不住了,它从树上掉了下来。圆圆的橘子滚呀滚,滚到马路上,变成车轮子。圆圆的橘子滚呀滚,滚到草地上,变成小足球。圆圆的橘子滚呀滚,滚到屋檐下,变成大灯笼。圆圆的橘子滚呀滚,滚到手里面,变成小桔灯。

  提问:圆圆的橘子都滚到哪里去了呀?

  小结:原来圆圆的橘子滚到了许多地方变成了很多圆圆的东西。

  提问:小橘子问我们,我还能变成哪些圆圆的东西呢?

  小结:原来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东西都是圆圆的呀,谢谢小朋友。

  四、好吃的桔子

  1、剥桔子

  提问:圆圆的橘子我好想吃哦,要怎么吃呢?

  怎么剥才能把桔子剥得又快又好?

  小结:原来在橘子的中间有一个圆圆的小圆点,找到小圆点,嗯个小洞洞,再剥开橘子皮,这样就能剥得又快又好啦!

  2、橘子一片片

  提问:橘子剥开来,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呀?

  小结:一个橘子里面住着许多小橘瓤,他们相亲相爱围在一起,围成了一个圆圈圈。让们掰开来看看吧。

  提问:看看一片片小橘瓤像什么?

  小结:小桔瓤像月亮,小月亮,挂天上,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宝宝嘴里面!

  我们一起来念儿歌让小桔瓤摇到宝宝嘴巴里。

  提问:小桔瓤是什么味道?

  小结:酸酸甜甜的橘子真好吃。谢谢米奇今天给我们带来的橘子。我们把好玩的橘子去介绍给我们的朋友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力及其作用

  2、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联系。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事先带一双丝袜和一双鞋底有花纹的鞋子。

  2、雨鞋、运动鞋、凉鞋等各种不同鞋底花纹的鞋子。

  3、《健康歌》音乐磁带。课件:走冰、滑板车、汽车

  4、彩笔、鞋底(五花纹)图样与幼儿人数等同。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

  讲述小强只穿了丝袜跟妈妈比赛爬长城输于妈妈的故事,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二、感知体验、尝试操作。

  1、体验尝试:一只脚滑,一只脚不滑。

  播放健康歌,请幼儿一只脚穿丝袜,一只脚穿鞋子,做旋转和各种动作,感觉两只脚着地有什么不一样?

  2、对比体验:(两只脚都不滑了)

  请小朋友两只脚都穿这鞋子跳舞,会有什么感觉?

  3、观察发现:鞋底的秘密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发现鞋底的秘密:花纹

  4、言语活动:比较鞋底花纹的式样

  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鞋底的花纹是什么样的?例如:我鞋底的花纹是一条曲曲弯弯的线,像蚯蚓鞋。我鞋底的花纹是一粒一粒的,像小圆点。

  5、操作体验:

  (1)请小朋友一只手套一只鞋子,在地上摩擦,感觉一下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鞋底有了摩擦力,我们走路就不那么滑了。

  (2)交流故事的因果

  小强只穿着丝袜爬长城为什么比不过妈妈?

  结论:鞋底有花纹,摩擦力大,走路就不滑;丝袜很光滑,摩擦力小,走路就很滑。

  6、生活联想:

  播放课件:

  1、为什么冬天在冰上行走容易摔倒?

  2、为什么汽车行驶是非常稳又容易刹车?

  3、为什么滑板车在路上滑得快?

  言语活动: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是滑的?哪些是不滑的?

  7、自我设计:

  请幼儿在鞋底上设计自己最喜欢的花纹。

  三、情感教育:

  把自己设计得漂亮鞋底送给你最喜欢的人?

  播放音乐《娃哈哈》,幼儿手拿作品走出教室。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分辨几种经常接触的不同气味,体验鼻子真有用。

  2. 愿意说说自己闻到的气味。

  3.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重点:分辨几种经常接触的不同气味,体验鼻子真有用。

  难点:愿意说说自己闻到的气味。

  活动准备

  1. 一次性杯子(分别装有白开水、白醋、果汁、中药);2. 护手霜;3. 每位幼儿一个笑脸。

  活动过程

  一、闻一闻、找一找

  1. 出示瓶子,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

  ①你们看到了什么?

  ②杯子里装了什么?

  2. 找一找,学习闻气味的.正确方法(幼儿闻气味)

  提问:

  ①你们都闻到了什么气味?

  ②我们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白醋和白开水?

  小结:我们的鼻子真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气味,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二、闻一闻、说一说

  1. 闻气味贴笑脸(出示笑脸)

  提问:

  ①这是什么?

  ②笑脸表示什么?

  (幼儿闻气味,把笑脸贴在喜欢的气味前)

  2. 说一说闻到的气味

  3. 提问:

  ①小朋友,哪里的笑脸比较多?

  ②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气味?它闻起来怎么样?

  ③小朋友想一想,你以前还闻到过什么东西也有这种气味?

  ④为什么喜欢这种气味的小朋友不多呢?

  小结:我们的鼻子可以分辨两种不同的气味。

  三、闻一闻、抹一抹

  提问:

  ①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

  ②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③冬天为什么要涂护手霜?(请幼儿洗手涂护手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结合我班对于气味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目标既有科常方面的认知经验、方法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但不缺乏领域特质。整个活动环节清晰,在找一找、闻一闻中,让幼儿初步感知鼻子可以闻气味;在闻一闻、说一说环节中,让幼儿在探索中知道鼻子可以分辨不同的气味;在最后一环节涂一涂、闻一闻中,知道保护自己的小手。因是小班幼儿,所以在设计教案中,融入了较多生活元素,既有预防甲流的知识,也有冬季保护小手的方法。在提问上,考虑到年龄特征,大多数体访问设计成了封闭式和半封闭式,有二个是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幼儿的回答。在整个活动中,也考虑到动静交替,请幼儿把笑脸贴在喜欢的气味下,加入了他们的互动。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但若在下次活动中,能完善材料的选择,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会更好。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探索用各种方法寻找蚂蚁。

  2、体验观察蚂蚁的乐趣,激发爱护蚂蚁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对蚂蚁的初步认识及捉蚂蚁的.经验。

  2、物质准备:昆虫瓶、树叶、羽毛、冷饮棍、瓶盖等。

  活动过程:

  1、唤起先前经验,激发探究兴趣。

  (1)师:最近我们在幼儿园里找到了许多的小蚂蚁,谁来说说你在哪里发现了小蚂蚁?

  (2)师:前几天我们一起来捉蚂蚁,我们发现如果用手捉蚂蚁,蚂蚁很容易死掉?为什么?

  2、自主探索捉蚂蚁的方法,体验观察蚂蚁的乐趣。

  (1)师:那我们还可以怎么捉蚂蚁呢?

  (2)师:你想用哪些工具?

  (3)介绍材料: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工具,去试试看能不能捉到蚂蚁?

  3、比较捉蚂蚁较好的方法,培养爱护蚂蚁的情感。

  (1)师:你用了什么方法捉蚂蚁,捉到蚂蚁了吗?

  (2)师:哪种方法捉到的蚂蚁最多?

  (3)小结:我们发现用食物引诱蚂蚁就能捉到更多的蚂蚁,但是当我们观察完,就要把蚂蚁给放回家,不然它们就会闷死、饿死,在捉蚂蚁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蚂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