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3 10:03:16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集合(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传热比赛》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7课。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热,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怎样传递之后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传递的性质而设计的。这课与后面的《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特点及热传递的特征和实际应用。通过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都是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的。因此,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爱提问的情感和行为特征,展开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并能区别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2、能设计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让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学生猜测后摸摸。

  3、对比实验:老师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在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4、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样变热的?

  5、讲述:热水把热传到勺把儿上,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1、猜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三)实验操作 观察汇报

  1、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

  3、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四)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1、分析:火柴为什么从一端依次掉下?

  2、讨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3、总结实验结论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播放课件:热传递。

  5、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几种动物爸爸妈妈爱宝宝的方式。

  2.愿意积极参与活动,初步学习看图表述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3.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9。

  活动过程:

  1用游戏与谈话结合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 游戏——找朋友。幼儿随着《找朋友》的音乐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教师:小朋友们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你喜欢他吗?那你用什么方法告诉他你喜欢他?(鼓励幼儿用各种动作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喜爱。)

  2) 教师:爸爸妈妈都是怎么喜欢我们的呢?

  (3)教师:无论好朋友还是爸爸妈妈都很喜欢我们,对我们喜欢的方法也不一样。其实小动物们也有表达自己喜欢的的方法。

  2逐一出示图片并引导幼儿看图,了解几种动物爸爸妈妈爱宝宝的不同方式。

  (1)教师:这是谁?小企鹅在哪里?为什么它要躲在爸爸的袋袋里呢?

  2)教师:这是谁?你找到小袋鼠了吗?它在哪里?小袋鼠在妈妈的袋袋里会怎么样?

  3)教师:蚂蚁宝宝住在哪里?它们的洞穴是谁挖的呢?

  4)教师:这只狗妈妈在做什么?只有一只狗宝宝吗?狗宝宝在吃奶时,表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你在做这个表情时心里怎样啊?

  3游戏:爱的密码

  教师弹奏《找朋友》的音乐,并改编歌词。幼儿根据歌词里说的动物名称,找到朋友,表达出喜爱的动作。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地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

  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滑轮的探究兴趣。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发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不同作用。

  教学准备:

  师演示实验材料

  课件(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

  分组实验材料(四人一组)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生:喜欢。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①起重机吊重手②升旗仪式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知道起重机是怎样吊起重手的吗?国旗又是利用什么装置升上去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

  板书课题 滑轮兄弟

  二. 探究过程

  师生演示实验

  师:请同学们分组实验

  1. 组装定滑轮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师巡视观察,如果是个别问题,适时指导,如是普遍问题,师则演示指导。

  师:先直接称钩码的质量(重力)

  再用定滑轮,用弹簧秤拉钩码看数据。

  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

  2. 组装动滑轮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看P31插图,你会使用动滑轮吗?

  生:会。

  师:好。请同学们再分组实验。师巡视观察。

  ①生直接操作。(只秤钩码)

  ②提请学生不仅要秤钩码,还要秤滑轮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省一半的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 组装滑轮组

  师: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你能做到吗?

  生:能。

  师:请看课本P32插图,你会做吗?

  实验开始。师巡视观察。

  三. 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实验做得很成功,谁知道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生: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师:很好,那么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呢?

  生: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师:滑轮组又有什么秘密?

  生: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食用蒲瓜有什么功效。

  2、全面对蒲瓜进行认识。

  活动准备

  1、电脑一台。

  2、一个蒲瓜。

  3、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蒲瓜

  1、大家快看这个绿色的是什么啊?

  2、你们有说是蔬菜的,说的都不一样,跟老师用电脑查查,就知道是什么了?

  3、大家看是蔬菜,看查出来了,我们把它跟照片对比一下,看看我们查找的对不?

  4、看上面显示叫蒲瓜,电脑聪明不?是不什么都知道啊?那以后在家有什么不会的也可以用电脑查找。

  5、我们来仔细的认识蒲瓜吧!

  二、对蒲瓜认识

  1、我们都知道蒲瓜的名字了,我们看看电脑这几张图片,是不都像蒲瓜,看上面怎么写的,原来蒲瓜的果型能长成7类型,水壶蒲、杓子蒲、长扁蒲(瓠子)、葫芦蒲(即葫芦)、海豚蒲、球形蒲、疣廮蒲都是蒲瓜。

  2、看蒲瓜秧全株上面都长着软毛,有卷须能攀爬,叶边缘有锯齿,叶面是心形。

  3、植物是不先开花后结果,蒲瓜的花只有晚上开,早上就要凋谢了,花朵是白色的`。

  三、食用蒲瓜功效

  1、老师让你们认识蒲瓜知道为什么吗?

  2、食用蒲瓜对我们身体好,我们要多认识对身体好的蔬菜。

  3、蒲瓜有润心肺、清心热、除烦渴、消肿等功效,好有很多很多功效。

  4、大家要多吃蔬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好处哦!

  5、老师出几个问题,看大家对本课学得怎么样,答对的奖励小红花。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西红柿、黄瓜的特征

  2、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准备

  1、西红柿与小黄瓜若干,提篮人手一个。

  2、各组贴有西红柿与小黄瓜标志的篮子各一个;餐盘若干,湿纸巾人手一条。

  3、切好的西红柿、小黄瓜若干;小碟子、汤匙人手一套;白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

  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了解西红柿与小黄瓜的外形特征。

  二、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感知西红柿和小黄瓜的主要特征。

  1、幼儿人手一个西红柿,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西红柿的外形特征:

  西红柿是圆圆的.红红的身体,滑滑的。它的身体软软的,摸起来凉凉的。

  2、鼓励幼儿看看并摸摸小黄瓜,然后说出其特征:又绿又长。

  3、引导幼儿通过与小黄瓜的比较,了解西红柿的特征。

  4、比较西红柿和小黄瓜的颜色、形状、大小。

  三、观察切开的'西红柿与小黄瓜,在比较中了解西红柿的内部特征。

  1、西红柿有红红的肉,有籽,还有许多汁流出来。

  2、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你看到了什么?摸了觉得怎样?用鼻子闯到什么气味?

  3、小结:西红柿外表是又圆又红的,顶上有绿色的叶子;

  切开后里面果肉的颜色是浅红的,有汁和籽,摸起来光滑皮薄。未切开前没有味道,切开后有点酸的气味。

  四、品尝西红柿、黄瓜,感知味道,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1、教师:西红柿有什么作用?你吃过西红柿吗?是怎么吃的?

  2、引导幼儿了解西红柿的吃法---西红柿汁、西红柿蛋汤、西红柿炒蛋等;

  知道吃西红柿有益于身体健康。

  3、将切好的西红柿、黄瓜分发给每组。

  引导幼儿用小碟子、汤匙取出自己想要的份额。

  4、提出品尝要求:

  将手擦干净(洗})后品尝;品尝时注意卫生;吃完后将碟子、汤匙放在指定的地方、用纸巾擦嘴等。

  五、幼儿边品尝边自由交流

  西红柿有酸酸甜甜的味道;黄瓜脆脆的,很清淡。

  在品尝中自由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经典)科学教案10-22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

科学教案【经典】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