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5 09:32:1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精选(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探索不同物体滚(滑)动的情形。

  3.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长条积木、小筐(人手一份)。

  2.圆形、圆柱形、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物品。

  3.《小老鼠,上灯台》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小老鼠在干什么?我们一起来学小老鼠的样子上灯台吧。”

  幼儿唱歌曲《小老鼠,上灯台》,边唱边做动作。

  2.请小朋友学一学小老鼠滚下来的样子,初步感知什么是“滚动”。

  教师:小老鼠怎么样了?谁来学一学?(骨碌骨碌的)

  (二)猜测活动。

  教师:小老鼠说,小朋友们别笑它,其实不仅仅只有小老鼠会滚下来,很多东西都会滚下来的。不信大家就来看看吧。

  1.出示用小筐垫起木板组成的斜坡,出示各种物品,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物品会从斜坡上滚下来,哪些物品不会滚下来。

  2.教师根据幼儿猜测,将会滚下来及不会滚下来的物品分开放置在两个小筐里。

  (三)第一次实验。

  1.要求将实验出不同结果的物体分开放置。

  2.提问:能滚动的物体和不能滚动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滚动的物体都是圆圆的,不能滚动的物体它们都有角,是方的。

  (四)第二次实验

  1.要求:有没有办法让不能滚下来的`物体也滚下来呢?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增加斜坡高度做实验,让幼儿观察方形物品的变化。

  3.让幼儿观察方形的物体和圆形的物体从斜坡上下来有什么不同,用动作帮助幼儿理解,认识到“滚”和“滑”的不同。(圆圆的物体是“骨碌骨碌”滚下来的,方方的物体是“刺溜”一下滑下来的。)

  4.通过增加高度,让所有的物体都能够从斜坡上滚下来。

  总结:不能滚动的物体,我们想办法,增加了斜坡的高度,也让它滑了下来。但是,其它形状的物体不能象圆形物体那样滚动,它们是“滑”下来的。

  (五)总结今天的活动。

  1.表扬小朋友们认真观察、积极的参与活动。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奖励。

  2.提出建议:小朋友回家后寻找家中合适的物品继续试验。

  活动延伸:

  1.区域: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正方形的纸滚动起来(如把它揉成团、折成球状等)。鼓励幼儿用不同饿线条表示滚动时的样子。

  2.家园:家长可与幼儿在家寻找各种物体玩“滚动”游戏,积累相关经验。

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幼儿最喜欢阅读绘本故事,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绘本故事中渗入抽象的数学概念,1到10的点数,比较多少都很好的在故事中有趣的'表达了,符合幼儿形象化的思维方式。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幼儿在故事中理解生活中数学的10以内的点数,比较多少的概念。

  2.幼儿能听懂故事情节,并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 幼儿在故事中意识到要保护野生动物,培养幼儿有爱心。

  三、活动准备:

  1.编写故事《禾苗的秘密》

  2.制作PPT动画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老师:你们想知道禾苗的秘密吗?

  幼儿:想知道。

  老师:我们一起来看故事把这个秘密找出来。

  2.教师讲故事:

  春天来了,1株禾苗上有2只虫子,3只青蛙又吃掉了2只虫子,接着出现4条蛇,5只老鹰,6个猎人,7只狗,8只熊,9只蜜蜂,10个警察。最后,动物们四散逃跑,猎人被警察抓走了。

  3.说一说故事中的数字规律

  1株禾苗2只虫子3只青蛙4条蛇5只老鹰,6个猎人,7只狗,8只熊,9只蜜蜂,10个警察。总共10个数,每次都递增1,每次比前一次多。

  4.说一说故事中的道理:

  提高幼儿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不虐待小动物,对小动物有爱心。

  5.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听了今天的故事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请你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

科学教案 篇3

  植物和环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发展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4.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里。

  教学难点

  认识绿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挂图或图片(可把一些图片存到软盘中,投到屏幕上)。

  思考:

  1.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第二课时

  活动(二)

  指导学生认识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实验l--绿豆或其它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2--绿豆或其它生长与水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前的实验,进行汇报

  实验报告

  实验用具

  实验过程

  师生小结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活动(三)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出示挂图或图片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

  思考

  1.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

  2.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热、多雨;泥泞、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热带森林中、沼泽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长绿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植物。

  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植物。观看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片,并由教师和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

  巩固应用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科学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声音无所不在,小班的幼儿对声音充满了好奇,当听到一些有趣的声音时,常常会问“这是什么声音呀?”,在平时的游戏中,也会经常看到他们随意地摆弄一些瓶瓶罐罐,试图让这些东西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并由此而感到快乐。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我以黄豆、大米为媒介,设计了科学活动《听声音》,活动以“制作魔法瓶”为线索,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感知和听辨不同物体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体验听辨声音的快乐,感受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乐趣。同时,活动还综合了生活(用勺舀东西)、及音乐(打击乐曲节奏)的内容,让幼儿多方面协同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和操作活动,尝试分辨2种东西发出的声音。

  2、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两个塑料瓶:一个装着黄豆、一个装着大米。

  2、塑料瓶子人手2个,勺子一人一把,黄豆、大米几框。

  3、PPT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

  听声音引出课题。

  PPT:小狗:大家好,我是小狗。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小兔和小猫家做客。

  师:听,谁在说话?

  师:哦,原来是小狗在说话,它在邀请我们去小兔和小猫家做客呢!现在让我们出发吧。

  (二)过程:

  1、尝试让幼儿听辨黄豆、大米在塑料瓶里发出的声音。

  (1)听辨黄豆在红色瓶中发出的`声音。

  师:敲门。请问小兔在家吗?

  PPT:小兔:你们好,我是小兔。

  师:小兔子出来了,我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

  PPT:小兔:苹果班的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我家有个宝贝,你们猜猜是什么?

  师:原来是个红色的魔法瓶,这个红色的魔法瓶会唱歌哦!

  我们来听一听(摇瓶子),猜猜里面放了什么?

  (2)听辨大米在黄色瓶中发出的声音。

  PPT:小狗:宝贝们,小兔家里好玩吗?走,我再带你们去小猫家做客!

  师:敲门。请问小猫在家吗?

  PPT:小猫:你们好,我是小猫。

  师:小猫子出来了,我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

  PPT:小猫:我家也有个宝贝,你们猜猜是什么?

  师:原来是个黄色的魔法瓶,跟小兔家的魔法瓶一样也会唱歌哦!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来摇一摇、听一听,猜猜魔法瓶里放的是什么东西,然后告诉大家。(请2—3个幼儿)

  师: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

  2、幼儿尝试在瓶中装入黄豆和大米

  师:你们想不想也让自己的瓶子也发出好的声音?

  师:好!请你们拿起红颜色的瓶,一手拿勺子、舀一勺黄豆装进瓶子、再舀一勺黄豆装进瓶子,装完后把盖子盖紧,摇一摇、听一听有没有声音,有声音就放在旁边。

  师:再拿黄色的瓶子,一手拿瓶子、一手拿勺子、舀一勺大米装进瓶子、再舀一勺沙子装进瓶子,装完后把盖子盖紧,摇一摇、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3、比较两种物体发出声音

  师:红色的魔法瓶和黄色的魔法瓶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师:对,红色的魔法瓶里装的是黄豆,声音响,像大雨的声音;黄色的魔法瓶里装的是大米,声音轻,像小雨的声音。

  4、尝试用各种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师:让瓶子宝宝跟着音乐一起唱歌吧!

  (三)结束:

  拓展思维

  师:韩老师这里还有一只瓶子,听一听会发出什么声音?猜一猜装的是什么?

  师:那,除了可以黄豆、大米、纽扣还可以装什么?

  师:让我们在活动后找一找吧。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 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 初步了解其特性。

  4.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活动方法:

  尝试教学法。

  三、活动准备:

  1. 大型玩具弹跳垫。

  2. 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手表带、袜子、带弹性的衣服等等)。

  3. 字卡(弹性)。

  四、活动过程:

  一、 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坐好.

  师:(提问)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自由发言)

  二、 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 请幼儿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重视幼儿的发现。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师:你们面前摆放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提问后幼儿自由发言)

  2. 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巩固对弹性特征的感觉。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刚才没有玩到的.东西,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指导幼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 请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

  三、 比较尝试,巩固弹性概念

  1. 出示一些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尝试、比较。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与刚才不一样的物体,请你们再去试一试,把新的发现告诉我。(自由发言)

  小结:有的物体能变形但不能还原,有的物体不能变形,所以它们没有弹性。

  2、请幼儿把有弹性与没有弹性的物体分家,分别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筐子里。

  四、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有弹性的物体?(自由发言)

  五、 小结内容,游戏结束

  1. 小结: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又学会了许多知识,知道了用力拉压物体会改变开头手一松物体又恢复原状的现象叫弹性,还明白了弹性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2. 游戏“走迷宫”,幼儿出教室。

  教学反思:

  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理论依据:

  《捉迷藏的昆虫》这个活动将昆虫拟人化,和小朋友捉迷藏,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纲要》指出要“寓教育于游戏中”,本活动以游戏为主线,让孩子在玩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新知识。同时科学是严谨的,因此活动中的材料多为实物原型。昆虫的自卫防身方式通常有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三种,鉴于中班孩子的认知水平,只选择了其中一种“保护色”,其他的知识留待以后探讨。

  教学策略:

  1、采用观察法和语言交流,引导幼儿对已有昆虫的经验进行梳理。

  2、通过捉迷藏游戏,寻找有保护色的小昆虫。

  3、通过录像,直观的呈现昆虫自我保护的本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及其作用;

  4、采用讨论和直观法拓展,激发幼儿探究更多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5、采用游戏操作法,巩固对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螳螂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重点:了解枯叶蝶、螳螂、竹节虫三种昆虫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难点:理解“保护色”。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捉迷藏的昆虫》

  2、录像:《昆虫的保护色》《动物的保护色》

  3、音乐:《春天》《清晨》

  4、背景图四组,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昆虫图片,梳理幼儿已有经验。随着音乐《春天》表演入场。

  出示昆虫图片,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这些昆虫你在哪里见过?

  2、寻找昆虫,探究保护色的.秘密。

  (1)出示幻灯片,请幼儿寻找躲藏的昆虫——枯叶蝶、螳螂、竹节虫。

  (2)讨论它们身体的颜色和藏身地颜色的关系。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观看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2)讨论保护色的作用和哪些昆虫有保护色。

  4、经验拓展,了解其他动物的自我保护办法。

  (1)提问:还有哪种动物有保护色?

  (2)观看课件:动物的保护色。

  5、分组操作:游戏——帮小动物躲猫猫。

  幼儿分成四组,将小动物图片放到适合其隐藏的背景图上,然后老师来找小动物,进行纠错和交流。

  活动延伸:在图书区投放相关图书、资料,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说一说、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知道屁是怎么形成的。

  2、引导幼儿说出饮食中容易放屁的食物,以及放屁时应注意的礼仪。

  3、鼓励幼儿学会与同伴共同探讨研究问题,体验合作的快乐。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气球五只、装满水的透明水缸五只。

  2、《放屁》教学挂图、臭鼬鼠图片。

  3、幼儿围坐成弧形,桌子围在教室旁边(实验操作时用)。

  活动过程:

  1、教师设置悬疑,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捏着鼻子说:“呀!怎么这么臭啊?谁放屁了呀?”

  (2)“你放过屁吗?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放屁吗?”(幼儿讨论猜测)

  2、出示挂图,让幼儿了解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以及放屁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人人都会放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那到底为什么会放屁呢?哦!原来是当我们吃东西时,把周围的空气也吞进独子里了,然后空气从我们的肛门跑出来,就形成了屁。原来,屁就是我们肚子里的空气啊!”

  3、实验操作,观察放屁的原理。

  (1)交代实验操作要求:

  ①“瞧!这是什么?(气球)”

  “这气球就象是我们的肚子,我们把空气吹进气球里,然后捏紧气球口,把手伸进水中,再把手慢慢松开,观察一下:水中有什么现象?”

  ②自己自由结合,五人一组,互相轮流合作实验。

  (2)幼儿开始自由结合操作实验,教师巡视,参与幼儿的谈论研究。

  4、引导幼儿相互讨论,了解哪些东西吃了会容易放屁,哪些东西吃多了,放得屁会比较臭?(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并参与幼儿的讨论活动)

  (1)放屁还和我们吃的食物有关系哦!你们猜猜看:吃哪些食物会容易放屁呢?

  “豆类食品、奶制品、胡萝卜、面包……”

  (2)那吃什么食物放得屁会比较臭呢?

  “肉类食品、臭类食品(如:大蒜、洋葱等)、……”

  5、让幼儿懂得放屁时的礼仪。

  “我们每个人都会放屁,所以大家不用紧张和怕难为情。如果憋着不放,我们会感到肚涨和肚子疼哦!那我们要放屁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到旁边人比较少的地方去放屁,不要在人群中放屁。……)

  6、讨论,让幼儿知道人和动物是会放屁的,花草树木和一些物品等都不会放屁。

  “除了我们人会放屁,那还有谁也会放屁呢?”(还有动物)

  7、设置悬疑,激发幼儿对下次活动的兴趣。

  出示臭鼬鼠图片,提问:

  “谁来了?你认识它吗?”

  “它叫臭鼬鼠,它会放屁吗?”“它的屁可厉害了,有很大的用途哦!你们信吗?想知道的`,我们下次来研究讨论吧!”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科学教案【精选】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