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7 11:04:4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6个,练习正确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好词好句。

  2、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

  教学重点:

  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教学难点:

  创编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斯威夫特的资料。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格列佛是伦敦的一个著名医生,喜欢航海旅行的他无意中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岛上,岛上生活着一群身高不满五寸的小人儿。格列佛在小人儿国里经历了一段奇特的遭遇,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

  (二)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想想,格列佛在小人儿国有哪些奇特的遭遇?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1)小组内说一说。

  (2)指名学生上台讲述。

  (三)学习生字

  1、在读课文时,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全班读,并说说哪些字是读音要注意的。“吊”“筐”是三拼音节,有介母“i”,但最好直呼。“遮”是翘舌音。

  2、你认为哪些生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按结构,本课的生字可以分成几类?

  左右结构:醒、钩、缝

  上下结构:箭、筐、吊

  左中右结构:绑

  半包围结构:遮

  “缝”字笔画较多,注意避让右边。

  三、练习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8个生字?(字音、字形)

  醒、钩、缝 、箭、筐、吊、绑、遮

  四、总结

  本文的.生字比较多,希望同学们牢固掌握。文章内容方面,要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 住作者的写作思路,会复述。把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作业

  1、自主积累文中的好词语。

  2、向你的父母或朋友,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板书设计:

  小人国

  受到攻击

  受到礼遇 奇特经历

  协助退敌

语文教案 篇2

  文本细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坐落在奥登赛的安徒生公园的情况。向人们介绍了童话之外的相关知识。内容的安排,意在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后,借助网络、书籍等查找、搜集资料,进一步全面了解安徒生,认识安徒生。教材的文本只是提供的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点,教学时应大量的补充。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阅读,搜集整理材料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安徒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查找资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安徒生这个人。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的资料,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

  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课上的归纳总结使学生知识掌握的更丰富。

  再设计及随笔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里几篇安徒生童话大师的作品,我们都由衷的敬仰他,他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他的故乡欧登塞,建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安徒生公园》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小公园到底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142页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白桦”、“毛茸茸”、“铜雕”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疏疏落落”、“幻想”、“描绘”、“请悠”、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品读文本,感悟文本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A:你认为欧登塞美吗?从文中的语句中找出来?

  (引导学生用美的感情读出来)

  B:小公园里有那些事物与安徒生有联系?从文中的语句去找,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C:读完文本的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

  4、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资料整理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又了解了安徒生作品之外的很多知识,有关这位大师的资料很多,同学们课下搜集了许多资料,下面我们分组进行一下整理、展示、讲解好不好?

  板块一

  安徒生的剪纸:出示《丰富人生》的剪纸画面。引导学生根据每幅剪纸画面,进行童话想象或命题,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补充,并进行讨论研究。

  板块二

  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展示安徒生的长篇小说、诗歌。

  板块三

  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展示安徒生的长篇游记。

  最后谈谈写一写《我心中的安徒生》《我最崇敬的人》

  回家以后给父母讲一讲安徒生的故事。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中父亲表示爱的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中父亲表示爱的方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从细微处发现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有生字的句子。

  3、再一次轻声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朗读感悟,体会父爱

  (一)体会弟弟的心理变化。

  1、自由读课文的.2、3段。画出写弟弟的句子。

  2、汇报句子,朗读并体会弟弟的心理变化。

  (二)感悟父爱

  1、轻声读课文的4段。

  2、体会父亲的动作。

  “可是,当爸爸走到拐弯儿处的刹那间,却不经意似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儿处。”(抓住“不经意”和“瞟”)

  3、小组合作写句子,理解文中父爱的表达方式。

  弟弟很伤心,你委屈,很生气时,爸爸也很( ),很( ),也很( )。

  4、填关联词,合作读第四段。齐读结尾。

  四、引向生活,感受父爱

  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父亲。写句子。

  (在我心中,最能代表父爱的是________________。 )

  板书设计:

  拐弯儿处的回头

  走了 回头

  父

  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次调查统计。

  技能:能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调查,将统计过程,结果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情意:通过写调查统计,激发同学们的调查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习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

  对策:先根据自己作前所作的调查写下来,再进行小组习作交流,然后合理地采纳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改。

  教学准备

  在本次习作前,要求同学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开展一些调查。调查要真实,尊重别人的调查意见,不能弄虚作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修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学到的知识是用来运用的,这不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有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你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吗?

  修改:学生各自回忆自己曾经所作过的调查研究,并向同桌介绍,让同桌也来享受你的快乐。

  二教师示范调查

  老师想知道我们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的同学有多少?请举手。

  还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正打算做调查的同学请举手。

  修改:对于没参加过调查的同学,老师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对本班的学生来一次调查活动,调查前思考好调查的题目。

  教师及时统计数据汇报结果:我们班上做过调查统计的同学有41人,占全班同学的百分之六十七,暂时还没有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的人有20人,约占百分之三十三。看来,大家对开展调查活动都比较感兴趣。

  今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三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

  例如:(1)统计每天完成各科作业所需的时间,产生了一些想法,便向老师提出的建议。

  (2)喜爱文艺的同学统计大家爱唱的歌曲,列出校园歌曲排行榜。

  (3)调查了解班级课外阅读的情况,从中发现同学们不同的阅读爱好……..

  四各自整理,汇报调查结果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一格。

  修改;因为今年是奥运年,学生对奥运项目都比较关注,对自己的喜爱的项目能娓娓道来,因此在交流时,收集到的资料多比较贴近学生的真实想法。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建议。

  修改: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一张统计图表,根据这张表,得出结论,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目的,通常经过,调查结果,调查结论,这四大板快一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

  板书:统计调查:校园歌手

  社会环境

  我最喜爱的奥运项目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相关植物的照片、录像片。

  2.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在夏天里生物生长的状态。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顾前文,揭示文题。

  1.(板书:夏天)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那么通过《夏日的海滩》和《多彩的夏天》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

  2.(把课题补充完整:在夏天里成长)想象一下谁会在夏天里成长呢?

  3.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听懂了什么?

  2.谁听懂了?(只要求举手,不要求回答)没听懂没关系,老师给你们时间自己读懂,但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圈出来,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学会、问同学、问老师……)

  3.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读完后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做好引导和必要的点拨,但不能越俎代疱,应当以学生的发言为主。学生的发言和读书,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复述。汇报结束后,对出现的错误,应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5.同桌的小朋友互相听读全文,检查字音并正音。

  6.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9个生字。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记住的字和学习小伙伴交流,并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自主学会的生字最多。

  7.让学生以读书的方式来汇报识字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扩词、造句,并理解字词的意思。

  8.重点指导写好“威”、“增”、“填”、“割”四个字,掌握“威”字的笔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指明文章的中心句。

  2.细读课文,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3.一边读一边画,在细读的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它画出来,留待下节课再学习。

  四、品读课文,设计作业。

  1.品读课文,了解夏天里万物成长的特点。

  2.你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看一看自己能试着解决吗?

  3.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相机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二、研读文本,感受成长。

  (一)自读交流。接下来,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走进夏天,认真读,仔细想。(出示: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在成长,它。)结合这个句子,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然后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

  (二)全班交流。

  1.同学们读书都得认真,相信你们的发言会很精彩。那么谁能说一说夏天里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交流。

  操作提示:课文的情节很简单,学生的发言就是找出各种事物的成长特点。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将意思说对即可,而是要借助这一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开一扇解读文本的窗口,并由此展开一次次对文本的解读。

  3.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本解读的选择权在学生那一边,所以制作的课件是开放的,学生交流到哪部分,就出现哪部分的文字或录像、图片、供交流时使用。

  (三)第二自然段交流提示

  1.这些生物在夏天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2)指导朗读:“飞快地”、“跳跃地”、“活生生地看得见地”读出节奏感,稍快。

  (3)拓展练习:你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

  生物在夏天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2.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能看出生物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

  植物: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

  有生命的苔藓草坪菜畦

  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1)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2)“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昨天……今天……明天……”说一句话吗?

  3.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就是因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的概念。)

  4.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读出成长的特点。

  (读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和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5.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四)第三自然段交流提示。

  1.山水:山地河

  无生命的铁轨

  马路

  2.用“因为……所以……”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

  3.“软绵绵”,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软绵绵的?

  你还能说出像软绵绵这样的词语吗?(如绿油油)

  4.选择你喜欢的一两句话读出事物在夏天成长的特点。

  5.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五)第四自然段交流提示

  1.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

  小学——中学中学——大学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两句谚语: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4.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1)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3)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4)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5)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能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5.齐读第四自然段,深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看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典型事物,抓住特点,指导写作方法)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就细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4.拓展写诗。

  在夏天里成长

  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

  水长瀑布长,河是一天一天变深变大;

  路长铁轨长,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人长知识长,能力是一天一天地变大。

  啊,神奇的夏天,让我们快快成长吧!

  四、依据差异,布置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句。

  2.观察夏天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6

语文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