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3-12-28 08:37:31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精品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精品6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的前身是建构式课程中的《鼓儿变变变》,音乐选编自民间舞曲《蕲族舞》,乐曲节奏清晰,结构工整,形象鲜明,有利于幼儿感受旋律的节奏。活动中的层次呈递进性,从“身体鼓”到“朋友鼓”,再到“架子鼓”。但第一次的试上结果让我非常纠结,对之失去了信心:音乐活动失去了快乐的感觉,孩子不快乐。是活动内容不适合,还是我的教学策略有问题?静下心来反思,属后者。没有给孩子往上攀的支架,须在以下两方面作调整:

  1.经验的拓展。孩子们对鼓的接触机会不是很多,甚至零接触。应该各种鼓(或者鼓的图片)、鼓表演让孩子们欣赏,让孩子们去尝试打鼓,亲身体验打鼓的那种情绪、那份快乐。

  2.图谱的。因为音乐没有跳跃、舒缓不同的节奏,所以孩子们根本分不清哪儿是“身体鼓”,哪儿是“朋友鼓”,对音乐的立体感感受不强,导致老师教得累,孩子学得累,失去了音乐活动该有的氛围。图谱的,帮助孩子了解乐曲的结构、乐句等,在做相应动作的'时候有个。

  附:《会变的鼓儿》第二次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⒈根据乐曲的结构做摆造型、敲鼓等动作。

  ⒉体验与同伴合作造型、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⒈关于鼓的知识经验:部分鼓的认识、欣赏打鼓表演或自己有打鼓经验。

  ⒉节选民间舞曲《蕲族舞》。

  ⒊图谱一份:

  活动过程:

  ⒈我的身体变小鼓。

  ⑴引导幼儿将自己的身体部位变小鼓。

  师:谁来为客人老师介绍一下你认识的鼓?它有什么特点?

  师:今天我们来玩敲鼓的游戏,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当小鼓呢?

  ⑵引导幼儿感受A段乐曲,并随音乐敲击身体的某一个部位。

  师:我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仔细听一听。

  师:感受如何?鼓的表演经常在迎春晚会、过节等时间进行,象征着欢腾喜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我们跟着音乐在小鼓上快乐地打一打吧。(出示第一条图谱,跟着图谱打节奏)

  ⒉我的小手变小鼓。

  ⑴出示第二条图谱,比较不同,引导幼儿用手掌夸张地摆高低鼓的造型。(引导幼儿手掌向前、向上或侧向,平整)

  ⑵教师哼唱B段,引导幼儿将乐句与图谱匹配。

  师:鼓的造型变了几次?每次发出几下鼓声?

  ⑶教师哼唱,幼儿尝试造型。

  师(以采访形式):请问你为什么快的完成了三个造型,在哪个地方应该想好下一个动作?

  ⑷随B段音乐教师造型,个别幼儿敲鼓。

  师:我来试试你的方法好用不好用,谁来负责敲鼓?

  ⑸随B段音乐个别幼儿摆造型、敲鼓。

  师:他们合作得则样?好在哪里?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⑹幼儿随B段音乐做鼓的造型动作,教师敲鼓(引出结尾音乐,并出示相应的图谱)。

  ⑺比较造型的不同位置,并跟着老师的哼唱尝试。

  ⑻引导幼儿随B段音乐完整造型、敲击。

  ⒊我的朋友变小鼓。

  ⑴引导幼儿两两变成“朋友鼓”,尝试随B段音乐造型、敲击。

  师:你知道你的鼓是谁吗?鼓手应该在哪个地方马上站到你的鼓的面前准备?为了保持我们鼓表演的一致性,每次鼓造型后击鼓几次?让我们来试试。

  ⑵引导幼儿随A、B段音乐表演“朋友鼓”。

  ⒋我们是套架子鼓。

  ⑴引导幼儿几人合作变成“架子鼓”。

  师:你们见过架子鼓吗?有很多鼓面,有高有低,我们怎么来造型呢?

  ⑵邀请一组幼儿尝试摆架子鼓造型(4秒时间完成造型),寻找造型时存在的问题。

  ⑶教师哼谱,4组幼儿尝试摆架子鼓造型。(引出“会变的鼓”名字)

  ⑷幼儿尝试“身体鼓”、“朋友鼓”、“架子鼓”的完整表演。

  ⑸撤走图谱的完整表演。

  ⑹2遍或3遍的连续表演。(解决架子鼓打完后立刻回座位准备身体鼓)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初步了解盐的特性。

  活动准备: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忆经验)

  2、教师质疑小结: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二、幼儿操作活动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1、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交流:我发现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现?(1号组:我加了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2号组:我加了1、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7、教师质疑:刚才你们介绍了你们的发现,老师有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号桌只要加3包盐,葡萄就能浮起来,而2号桌要加4包盐,3号桌要加5包盐呢?(观察3桌杯子里的水,)水的多少

  8、你们都发现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到底是什么关系?(幼儿讨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三、观看录象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2、幼儿观看录象

  3、真是神奇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四、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来,那能不能再让它沉起来呢?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美的能力;

  2、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3、学习用线条的形状疏密排列变化装饰各种各样的鱼。

  活动重点

  重点: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美的能力。

  难点:学习用线条的变化画各种各样的鱼。

  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布置“海底世界”墙饰;

  2.各种线描画鱼范例(突出形态的不同和黑、白、灰效果)若干;

  3.“海底世界”影碟、彩笔、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播放《海底世界》影碟,激发幼儿认识海底世界的.兴趣,了解海底各种各样的形态及花纹的鱼。

  1.提出问题:海底有什么鱼?(幼儿自由交流回答)

  2.提出要求:观察鱼的形状,回答鱼身上的花纹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交流回答)

  (二)情景导入

  1.讲述故事:大海妈妈和鱼宝宝。

  小朋友都知道海底世界非常美,今天,大海妈妈带着它的鱼宝宝到了我们班。

  2.在海洋背景图上出示范例,欣赏讨论。

  讨论:

  (1)鱼宝宝的身体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讨论交流)

  (2)鱼宝宝穿了什么衣服,它和我们刚才在电视里看到的鱼有什么不一样?(自由讨论)

  :鱼宝宝都有头、身体、尾、鳍,它和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是一样的,但电视里的鱼色彩鲜艳而这些鱼宝宝身上穿的衣服是单色的,有许多线条、图案,有疏有密地排列着。

  3.提出要求,续编故事

  (1)师:有一天,许多船开来了,船上的人用把鱼宝宝走了(收起范例),还留下许多垃圾、汽油等。大海妈妈都喘不过气了,没有了美丽可爱的鱼宝宝,大海妈妈伤心极了,我们该怎样帮助大海妈妈呢?

  (2)启发幼儿画个漂亮的鱼宝宝送给大海妈妈。

  (三)幼儿创造性地画线描画:各种各样的鱼。

  (1)教师提出要求

  大海妈妈说:她最喜欢个子大大的穿单色花纹衣服的鱼宝宝,如果是她从没见过的鱼宝宝就会更喜欢。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启发引导

  a、启发幼儿先画己喜欢的鱼的形状,要画满整张画纸,然后再给它穿上单色花纹衣服。

  b、鼓励幼儿发挥想像力、创造力,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鱼的花纹。

  重点提醒:画出线描的黑、白、灰效果。

  c、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用不同花纹进行装饰。

  d、启发能力强的幼儿多画几条不同的鱼。

  (3)幼儿把画好的鱼剪下贴到“海底世界”墙饰上,展示并互相作品。

  (四)结束部分:

  做“小鱼游”律动,结束活动。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学习故事内容,理解故事含义,感受故事的诙谐和幽默。

  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大胆猜测并进行表述。

  3. 教育幼儿做事情不能虎头蛇尾,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

  活动重点:

  学习故事内容,理解故事含义。

  活动准备:

  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和实物,尝试归纳说出共同点。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张奇怪的图片,请你们仔细的观察,看看图片上的东西跟平时你看到的东西哪里不一样?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些东西都是只有一半的,没有整体。

  二、展开

  师: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一半先生,他为什么会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他的`故事吧。

  1. 分段看图讲述故事,初步尝试学说故事中对话。

  (1)讲述故事第一部分至“树苗就晒死了”。

  提问:一半先生去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树苗为什么死掉了?

  :一半先生太粗心大意啦,种树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假如像他这样种树,那得种到何年何月才能看见树苗长大呀。

  (2)观察ppt2

  提问:这回他又干什么去了?你认为庄稼能长出来吗?为什么?

  :看来种庄稼也是一件不能马虎的事情,像一半先生这样是永远都种不出庄稼来的。

  (3)观察ppt3

  提问:这是哪里?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房子?一半先生住的舒服吗?房子盖一半会怎样?

  :真是一个粗心的家伙,做事情这么三心二意,真希望他的家人不要和他一样,做事做一半……

  师:说到一半先生的太太,她就来了,你猜他的太太应该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4)讲述故事至“让我怎么穿呀”

  提问:一半先生的太太叫什么?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做了哪些事?你喜欢她吗?为什么?

  :哎呀,真是太不可思议啦,居然会有这么粗心的两个人,还成了一家人,真不知道照这样子下去,他们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2、播放录音,完整欣赏故事,初步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究竟他们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把这个故事完整的听一次。

  提问:他们俩怎么了,为什么吵架?

  他们想出办法了吗?为什么?

  喜欢这个故事吗?能给这个故事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在生活中,如果把事情只做一半,会怎么样?

  3.加深理解,迁移体验。

  请幼儿讨论:你想怎样帮助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

  指:应该去帮他们做事呢,还是帮助他们明白道理,自己把事情做完整呢?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如果是你去做事,你会怎样做?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这样才会成功。

  三、结束。

  1.教师引导幼儿想象并编出故事的结尾,活动自然结束。

  指:听了小朋友的话,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了呢?让我们试着说说看。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将自己未完成的事情做完整。

大班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指南》建议我们要“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促进动作的协调和灵敏。”大班体育活动《快乐玩杆》的设计就围绕了《指南》的精神,利用几根简单的pvc塑料杆子,预设和创想了多个趣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快乐、积极互动、团队合作。活动流程“绕杆变速跑——自由玩杆——持杆听口令动作——小组过杆——变汽车离场”的设计,体现了围绕器械主题逐层深入,并有多元的发展指向和价值。本次活动中许多环节蕴含了社会性的发展目标,“小组集体过杆”和“变汽车” 游戏特别需要孩子们互相协商、达成一致、友好合作、配合默契。另外,生活中,幼儿对站立位主体的不同方位感受和认知机会较多,但对客体方位的感知和体验较少,至于“仰卧、俯卧”的体态中理解方位的机会就更少了,所以“集体举杆”环节设计了不同体态的口令要求,既富有趣味性又有新奇的体验,从不同的视角感知理解和体验了不同的方位。

  教学目标:

  1、 通过杆子游戏发展幼儿跑跳躲闪的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促进运动方位的感知。

  2、引导幼儿合作创想完成任务,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

  10根约1.5米长的 pvc塑料管 音乐及播放器。

  教学重点:

  提高幼儿跑跳躲闪动作的.协调性。

  教学难点:

  不同体态下“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感知。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绕杆子变速跑:今天我们要来玩一些非常有趣的游戏,先让我们大家运动一下身体,绕着地上的杆子跑一跑,注意,跑动的时候不能碰到杆子。

  2、自由玩杆:除了绕着杆子跑,不碰到地面的杆子,我们还可以怎样玩?请你试一试,注意安全。

  二、基本部分

  (一)四人一组举杆,促进运动方位的感知。

  1、徒手听信号做动作:今天我们就要用杆子来完成许多有趣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先要学会听信号做动作的本领,请听好口令:向前看齐,向后看齐,向上看齐,向下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

  2、四人一组持杆听信号做动作:接下来,我们四个人一组,每根杆子后面站四个人,一起把前面的杆子拿起来,听口令做动作。(慢速示范——快速示范——快速无示范)。

  3、四人一组持杆仰卧听信号做动作:原地蹲下,躺在地上,把脚伸直,向后躺,把管子放在肚子上,两脚并拢,听口令:向前看齐、向上看齐、向下看齐、向左看齐向、向右看齐、原地踏步走、立定。

  (二)四人一组逆向举杆并移动,培养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

  1、四人一组持杆听令向前、后、左、右正确移动(教师参与)。

  2、四人一组持杆听令向前、后、左、右逆向移动:下面我们反过来试试,我往左你们往右?我往右你们往左。(方位、步幅难度逐步变化)

  (三)四人一组持杆快速调整队形,促进集体动作协调性。

  请四人一组持杆听令,根据教师提示方位快速调整步伐,协调一致的改变持杆排队方向,以正面对应老师的站立位置变化,准备好了吗?(教师顺着一个方向变化站立位置——不同方向快速转换站立的方位)

  (四)四人合作,巧过杆子,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1、四人合作用相同的动作过杆子

  小朋友必须一组4人用相同的动作一起过杆,不能碰到杆子,并且,你们组要和别的小组用不同的动作,大家可以小组商议一下。小组展示:(教师调整和帮助幼儿形成动作,在活动中及时用语言肯定动作变化、提示幼儿注意安全、及时阻 止危险的动作)

  2、场地上增加四根杆子,让四组幼儿把各组的过杆方法都体验一遍。

  三、结束部分

  1、组合车辆,进行开汽车游戏,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1)幼儿4人一组持杆组成4辆汽车。

  (2) 4辆汽车变成2辆汽车,开车不碰撞。

  (3)将4辆汽车变成一辆汽车,跟随音乐,绕场开回教室。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几根简单的pvc塑料管展开,鼓励孩子齐心协力进行游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活动中别具一格的“转换方位列队”、“地上队列”,使幼儿超越平时的习惯定势,必须按照环境的变化(快速做相反动作 快速变向跑、方位变化等)去改变习惯性的动作和行为,去适应环境,达到活动要求,特别是“巧过杆子”环节,对幼儿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它大大提高了幼儿探索的欲望,激发起对活动新形式的兴趣,使幼儿寻求新动

  作,同时也强调了统一性,需要幼儿自己去商量决定用哪一种动作来过杆子,从而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在交流与讨论中,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发展,在情感、语言、情绪等方面得到了互动。在活动最后的开汽车环节中还蕴涵着幼儿的合作,能帮助幼儿更好体会团队意识,要想车辆能顺利地开起来,就需要同伴间的合作,一个人出了问题,这车就开不起来,所以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随着难度的逐渐提升,由4辆车变2辆再到1辆车,层层递进的形式让孩子们一方面需要完成动作,另一方面更需要做到齐心协力,最后尝试获得成功。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游戏,幼儿在和同伴、老师之间的互动中,团队协作意识增强,体会到了齐心协力玩杆的乐趣和成功。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怎样让纸落得快”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通过实验发现同样的纸加重和改变形状后落下的速度不一样。

  教材分析:

  “怎样让纸落得快”这一活动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缘于幼儿探究的兴趣。幼儿几乎每天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习惯玩纸,通常把纸用来折、画、撕、裹,却没有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妙。结合这一点,我选择了这个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活动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大班幼儿对科学探究欲望很强烈,喜欢追根问底,我们班的孩子就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并且他们也希望能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来解决问题,而本次活动正好提供了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纸加重、变形,进行实践、探索、交流,最后通过实验得出如何让纸落得快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探索、观察、比较中获得进步。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探索“怎样让纸落得快”的方法。

  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怎样让纸落得快”的方法。

  活动准备:手揉纸若干,沙包。

  活动过程:

  一、导入,幼儿玩“纸片落下来”的游戏。

  1、导入:今天,赵老师带来了两张一样大小的纸,呆会儿呀我们就要和这些纸来做游戏了,那在做游戏前,老师有个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两张纸的边和边对齐,整齐地叠在一起,用一只手拿着,然后松手,看看纸是怎样落下来的。

  2、幼儿游戏。

  3、提问:先把两张纸放在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下,谁来说说你发现两张纸是怎样落下来的?

  二、提出问题,猜想讨论。

  1、提问:哦,松手的时候两张纸是同时落下来的,好现在赵老师有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那能不能让其中的一张纸落得快一点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

  2、幼儿讨论。

  3、幼儿预测。

  幼儿:有的说:“把两张纸松手后,把其中的一张纸抓住,然后再放手。”有的说:“一张纸放积木,一张纸放打火机,这样放打火机的那张纸就会落得快一点。”

  三、引导幼儿分层探究:怎样让其中一张纸落得快?

  (一)探究加重的方法让纸落得快一些。

  1、交代要求。

  教师:刚才,小朋友想了很多的方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就要请我们小朋友自己去试一试了,这里呀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沙包,请沙包帮忙,能让其中的一张纸落得快吗?那么在实验前,我也有个要求:呆会儿比的时候,为了观察的更加清楚一点,我们可以站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可是要注意安全。然后像刚刚游戏时一样用一只手拿着,松手的时候注意观察两张纸哪张落得快。

  2、幼儿实验。

  3、幼儿交流。

  教师:先做好的小朋友可以与旁边的小朋友讲讲,你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教师:好现在让纸和沙包都先休息吧。谁愿意来介绍你是怎样来做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是沙包的那张纸落得快?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纸上加了东西,可以帮助这张纸落得快。

  (二)探究变形的方法让纸落得快一些。

  1、提出问题:那如果没有沙包帮忙,只有两张纸,你能让其中的一张纸落得快一点吗?有什么办法?

  2、幼儿猜测。

  3、幼儿实验。

  4、幼儿交流。

  教师:你试了几种方法?结果怎么样?

  四、总结、延伸。

  教师:通过两次实验,我们发现纸上加了东西,可以帮助纸落得快,而让纸改变形状后,也可以让纸落得快,那为什么只要改变纸的形状,它也会落得快呢?请我们小朋友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答案,一起去解决。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其他教案:梦_大班其他教案07-05

大班教案12-25

大班的教案04-12

大班教案(经典)08-28

大班教案(精选)08-28

(经典)大班教案09-16

大班教案【经典】09-17

[精选]大班教案09-07

(精选)大班教案08-27

大班教案[经典]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