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3-12-30 09:26:01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教案(精选10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欣赏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之美。

  2、鼓励幼儿根据诗歌的结构形式,大胆创编,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3、引导幼儿感受体验助认为乐的快乐情感。

  4、能细致的观察画面,大胆的表述对诗歌的理解。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蚂蚁、蜜蜂、蜻蜓、刮风、下雨、天黑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放一段打雷下雨的'音乐让幼儿欣赏。听完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问:“打雷下雨了。小朋友们会怎么做呢?”

  3、小昆虫们回怎么做呢?让我们听听诗歌里的小昆虫是怎样做的?

  二、师幼互动。

  理解诗歌内容,韵律结构,拟人手法,感受诗歌中妈妈的关心和爱的情感。培养幼儿助人为乐的品质。

  三、完整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录音诗歌,让幼儿完整欣赏。

  2、幼儿听完后,提问:诗歌中讲到了哪些小动物帮助了别人?

  四、视听结合,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第一段。感受小树叶和妈妈之间的爱以及小树叶助人为乐的品质。

  1)、教师生情并茂地朗诵诗歌第一段,幼儿认真欣赏。

  2)、听完后教师提问:要刮风了,树叶妈妈在担心什么? 小蜜蜂落水后,谁来帮助它的?怎样帮它的?幼儿回答时,展示小蜜蜂站在小树叶上在河中随风飘荡的画面让幼儿欣赏。

  3)、幼儿跟教师学念诗歌第一段后,再出示画面,让幼儿给画面配音朗诵第一段。

  2、学习第二、三段,

  1)过度语:小蜜蜂在小树叶的帮助下,安全地回家了。小蜜蜂看到别人有困难是,它会帮助他们吗?那诗歌中的小蜜蜂和蜻蜓有没有帮助别人,它们帮助了谁?是怎样帮助的?

  2)出示第二、三个小蜜蜂和蜻蜓帮助别人的画面工幼儿欣赏。

  出示问题:

  下雨了,天黑了,小蜜蜂和蜻蜓在担心什么?小蜜蜂和蜻蜓分别帮助了谁?是怎样帮助的?

  3)集体交流:下雨了,天黑了,小蜜蜂和蜻蜓在担心什么?小蜜蜂和蜻蜓分别帮助了谁?是怎样帮助的?

  4)幼儿学念诗歌,再请幼儿根据画面配音朗诵。

  5)教师小结;在大家的互相帮助下,妈妈的娃娃都平安地回到了家。

  完整地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幼儿视听结合,感受教师的配乐朗诵诗歌。

  2)幼儿配乐学念诗歌。

  五、学习创编诗歌。

  1、天下雨了,还有许多小动物没有回家呢?他们会是谁呢?谁会去帮他们呢?怎样帮助我

  们呢?让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清楚地讲述。

  2、我们用诗歌中好听的句子送他们回家吧?先自由讨论,再请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好的创编集体朗诵。

  教学反思

  诗歌《回家》是一首结构简单富有童趣的诗歌,它将小溪与大海、白云与大山、宝宝与妈妈、等一对对依恋关系的事物,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温馨的画面,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采和家的温馨,从而引发他们认识世界,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归属关系的兴趣。

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在一次影视欣赏的课余活动中,《超人》的形象令孩子们印象深刻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班自发开展了“超人”的模仿秀活动,有的“穿”得像个超人,有的“走”的像个超人,更有孩子看上了一米多高的玩具柜,想要“飞”得像个超人。由此我想,何不模拟一个“翻墙”场景,让孩子们体验翻越高墙的感觉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幼儿应“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于是活动《“墙”去哪儿了》便应运而生,我将向来“躺着”的垫子“站”了起来,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体验超人般飞檐走壁的英雄角色,锻炼孩子助跑跨跳动作技能,及手臂、腿部大肌肉的协同发展。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助跑纵跳、上肢撑垫子等连续动作顺利翻越“垫子墙”。

  2。敢于自我挑战,体验逐步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

  会助跑纵跳、上肢撑垫子等连续动作顺利翻越“垫子墙”。

  活动难点:

  掌握助跑纵跳、上肢撑垫子等连续动作要领。

  活动准备:

  五块海绵垫子(规格为1。0m*1。9m*0。1)、哨子、起跑线、终点线。

  活动过程:

  一、身体总动员——通过热身运动,舒展上、下肢及脚腕等部位。

  1。渲染情景,幼儿自主抬垫入场。

  2。根据哨音节奏锻炼身体各部位。

  (1)上肢训练(垫子上俯卧撑,臂撑)

  (2)下肢训练(俯卧绷脚上踢腿)

  (3)脚腕训练(仰卧转动脚腕)

  二、飞越垫子墙——通过连续动作的练习,体验挑战的成功感。

  1。出示垫子墙,引发幼儿探索翻越“垫子墙”的方法。

  (1)幼儿分组尝试翻越“垫子墙”的方法。

  (2)幼儿分享及讨论各自的方法。

  2。分组尝试,帮助幼儿逐步掌握助跑纵跳、上肢撑等连续动作的要领。

  (1)教师完整示范,引导幼儿观察。

  (2)个别幼儿尝试借助连续动作翻越垫子墙。

  (3)集体练习,教师鼓励幼儿不断尝试通过连续动作翻越垫子墙,辅助、调整个别动作不正确的幼儿。

  (4)男女生分组练习,提高幼儿动作练习的密度。(教师及时纠正幼儿动作技能,鼓励胆怯的幼儿完成翻越。)

  3。小组竞技,提高幼儿运动的趣味性。

  (1)幼儿分蓝队、红队进行小组对抗赛。

  (2)教师小结两队比赛的情况。

  三、垫上放松行——通过同伴互助放松身体各部位。

  1。幼儿自由坐在垫子上,握拳拍击小腿手臂等部位,放松肌肉。

  师:好了我们小朋友都很勇敢也都很努力,现在我们排好队,趴在垫子上,跟着老师用手拍拍自己的肩膀和腿,放松放松。

  2。同伴间相互拍击放松。

  3。幼儿抬举垫子下场。

  活动反思:

  作为一名年轻的男教师,我寻找到了我的.领域教学兴趣点——体育活动。信任孩子、充分调动孩子尝试的愿望、完整把握课的流程、对于活动的重难点的挖掘以及及时的抓住幼儿的个别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都是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关注的要点。

  成功之处:

  一、普通材料大效应。

  垫子是我们健康运动中常见的运动器械。本次体育活动中,我能充分挖掘垫子的功能,让普通的垫子不再普通。在活动中,让垫子在不同的环节里“躺下来”、“站起来”、“举起来”,与垫子充分互动,每一个环节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二、多元策略促发展。

  ●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在出示“垫子墙”以后,我提供机会让幼儿资助探究如何翻越垫子墙的方法技巧,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激发他们战胜垫子墙的欲望。

  ●同伴互学,分享经验。

  活动中,动作要领的渗透不是通过我直白的语言进行提示与讲解的,而是通过孩子的动作演示,引发其他幼儿发现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路来逐步领悟连续动作的要领的。活动中间环节,我关注的是通过同伴的影响力来间接帮助幼儿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经验的分享中引发幼儿自然而然地习得。

  ●疏密得当,技能提升。

  体育活动的运动密度、强度等是需要我们执教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活动中均衡幼儿运动的强度、密度,并关注动静交替,

  通过集体——分组——再分组的方式完成动作练习。

  现场情况记录:当18名幼儿在第一次助跑纵跳翻越垫子时,能按动作要求成功完成翻越“墙”的幼儿仅为4名。6名幼儿无纵跳,仅靠手臂的撑力或腿勾住“墙沿”才勉强爬过“墙”。还有8名幼儿未能完成体验任务,其中有3名女生直接跑到“墙”边因胆怯而放弃了。小朋友们在彼此分享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分解动作的练习,并在老师带动下进行了第二次尝试。这一次,按动作要求完成翻越“墙”的有为12人,4位幼儿“爬”过“墙”,2名幼儿尝试后,未能成功。多形式的练习后,老师及时对未能“助跑纵跳”翻越的幼儿及未能成功翻越“墙”幼儿进行了个别指导。最后一次竞赛中,孩子们其中按“助跑纵跳”、“手臂撑力”、“单腿翻越”动作要求完成体验任务的幼儿达到了13位。

  三、积极挑战形品质。

  本次教学活动中,面对1米高度的“墙”,幼儿在执教老师地引导下,大胆练习和敢于尝试的勇气,让人刮目相看!这中间,有我及时给予小朋友的鼓励和肯定,更有孩子们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影响。在多次的练习体验中,孩子们对“墙”不再感到陌生与胆怯,在彼此的加油声中全部完成了翻越。孩子们的胆量和勇气不仅把听课老师震撼了,同时也让他们自己兴奋不已。这是一次真正的挑战!

  不足之处:

  1。体育活动中幼儿的安全性渗透。翻越垫子墙对孩子来说是有挑战的,同时也需要我密切关注孩子翻越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身为男教师,在这方面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

  2。体育器械的架构限制。垫子每个幼儿园都有,但是要将垫子竖起来,并让幼儿能支撑着翻越,无形中“让垫子竖起来”就成为活动中我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最后还是请了两位老师进行辅助,既承担了配班的角色,也多了两双眼睛来关注幼儿的安全。但在此之余,引发我更深地思考关于体育器械的架构问题,后期,我也将尝试创新设计架构方式,是活动更为开放与适宜。

大班教案 篇3

  游戏由来:

  班级近期开展“多彩的服装”主题活动,幼儿在主动参与“收集服装的资料”、“认识多彩的服装”、“布置服装展览馆”的基础上,提出想自己来动手来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服装。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式各样的塑料袋、装饰纸等材料,并把它们投放到美工区指导幼儿进行服装的制作。当教师请小模特穿上自己制作的服装一展风采时,孩子们很开心,并提出想玩“时装模特”的游戏。但由于在游戏区中没有小观众欣赏,小演员们觉得很可惜,于是想在角色游戏中开个小剧院进行表演,这样就有观众来观看了。同时,幼儿发现商店里的服装常常一下就卖完,不够了,于是通过商量在游戏中产生了开个“服装加工厂”的游戏新内容。因此,教师就根据幼儿的想法与需要开展游戏。

  预设游戏目标:

  1、引导幼儿能按意愿确定游戏的主题,通过大胆地假想、模仿和扮演社会角色,能创造性地反映角色的社会职责和角色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2、能用协商的方法分配角色、分工合作,能与同伴友好交往,分享游戏的快乐,能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3、引导幼儿大胆、有创造性地选用替代物与游戏材料,根据游戏的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自制简单的玩具材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礼貌待人、遵守规则等良好的行为品质。

  5、培养幼儿自觉地按要求归类、摆放和收拾游戏材料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次游戏

  游戏主题:娃娃家、商店、医院、小吃店

  经验支持:

  具有娃娃家、商店、医院、小吃店的游戏经验。

  新增材料:

  在商店中投放幼儿在区域活动“创意工作室”中制作的服装。

  指导要点:

  1、结合班级近期开展主题

  活动《多彩的服装》背景下的美工区制作服装这一活动,引导幼儿提出可以把制作好的服装送到商店里去卖这一游戏内容。

  2、教师重点深入到“商店”中,引导顾客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商品,并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同时,提醒售货员在顾客购买商品后,要用计算机刷卡付款。

  3、在“医院”游戏中,提醒医生挂号时要用计器机进行登记并给病人病历,同时注意观察了解“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情况,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行为是否正确给予必要评判。

  4、提醒小吃店的“服务员”应热情礼貌地为“顾客”服务,“顾客”应文明“用餐”,不浪费“食品”。

  游戏观察与推进:

  在本次游戏中,教师第一次在商店中投放幼儿在区域活动“创意工作室”中制作的服装,幼儿感到很新鲜,于是在游戏一开始便出现了“抢购”的现象,并随即伴有争吵;同时,由于一次性购买物品过多,在拥挤的过程中东西掉了一地。教师立即以商店服务员的身份建议顾客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商品,并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由于商店中购买物品的顾客较多,在评议中“收银员”提出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根据需要建议下次游戏时再增添一个“收银员”。

  小吃店游戏中,幼儿能大胆使用服务用语与客人交流,但在客人吃完东西后服务员没有意识要立即收拾,导致小吃店的环境比较脏乱。评议时教师提出了这一问题让幼儿讨论如何解决,幼儿都能很好地说出“要及时收拾”。同时,幼儿还提出每次客人来吃东西时,都要和客人说一遍有哪些东西吃,觉得很麻烦,经讨论一致同意制作一张点菜单。

  大班幼儿以物代物的水平较中班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能通过自制玩具或替代物来丰富游戏;同时,能主动待客、做客,但交往的礼仪有待提高,教师将在下次游戏过程中以角色的身份深入指导。

  第二次游戏

  游戏主题:新增小剧场、娃娃家、商店、医院、小吃店

  经验支持:

  在区域活动“快乐小舞台”中进行过“时装模特表演”游戏。

  新增材料:

  1、创设新场景:小剧场(提供背景装饰树、录音机、音乐磁带、观众的小椅子等)

  2、在商店中投放幼儿在区域活动“创

  意工作室”中制作的服装,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围巾、帽子、头饰等表演装饰材料。

  3、在小吃店投放点菜单。

  指导要点:

  1、教师通过谈话与孩子共同提出新游戏主题“小剧场”。

  “前一阶段我们在区域活动‘快乐小舞台’中玩了‘时装模特表演’的游戏,小演员们表演地非常精彩,可是没有小观众欣赏,多可惜呀!于是,小演员建议把小舞台搬到角色游戏中去,开个小剧场。今天我们的小剧场就要开张啦,大家高兴吗?”提出小剧场这一游戏主题,激发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

  2、教师重点深入到“小剧场”中,以副导演的身份介入游戏,协助总导演排练“时装模特表演”,帮助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

  3、提醒“小吃店”的“服务员”要及时收拾和整理小吃店中各类“物品”,保持整洁卫生。

  4、引导“娃娃家”中的幼儿在做客、待客时要知道做客、待客的一般礼仪。

  游戏观察与推进:

  幼儿在班级区域活动“快乐小舞台”中玩 “时装模特表演”游戏时,小演员们觉得他们表现得很好,可每次都没有人来观看欣赏,感到很可惜,于是,幼儿建议把小舞台搬到角色游戏中去,开个小剧场。在本次“小剧院”的“时装模特表演”排练时,小演员不时发现有小朋友老在门口探头探脑,纷纷跑来反映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有的说“不让进来,否则会影响演员排练”,有的说“小声一点进去看,不要影响他们”、还有的说“等演出开始了再去看”……最后,经大家的讨论决定:小演员可以在“快乐小舞台”中进行排练,下一次游戏时就进行表演,但小观众要保持安静,不影响别人。

  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到娃娃家中做客,引导幼儿注意待客的一些基本礼仪,但同时发现幼儿从商店购买了很多的物品,用完没有地方放,扔得到处都是显得很乱,教师提醒幼儿东西太多啦,该怎么办呢?幼儿想了想就纷纷把物品都送回了商店。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评议时对幼儿提出并讨论“你们家中用完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你们家的东西用完有没有又送回商店去呢?”

  幼儿听了纷纷大笑,接着急忙说:“不不不,是扔到垃圾筒里。”接下来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大家建议在每个娃娃家都提供一个垃圾筒,把用完的东西扔到筒里,等游戏结束后再返还给商店。

  第三次游戏

  游戏主题:小剧场、娃娃家、商店、医院、小吃店

  经验支持:

  丰富幼儿做客、待客的一般礼仪。

  新增材料:

  1、增加商店中时装表演所需的服装、装饰品等。

  2、为每个娃娃家投放一个垃圾篓。

  指导要点:

  1、启发进行“小剧院”游戏的幼儿根据所扮角色的职责进行排练,分工合作,共同布置演出环境、准备演出道具。

  2、提醒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有空可以带着宝宝到小剧场去观看演出,但要保持安静,不影响演员的正常演出。

  3、以客人的身份到娃娃家做客,提醒幼儿家里要保持干净整洁,并把垃圾扔到垃圾篓里。

  游戏观察与推进:

  在上次游戏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本次游戏活动时幼儿更加有序,游戏情节也日渐丰富。教师再次以客人的身份到娃娃家去做客,发现幼儿能使用礼貌用语较为热情地接待客人;同时,幼儿对处理垃圾有着深刻的日常经验,加上上次游戏的讨论,幼儿能很自觉地整理物品,并把垃圾及时扔到垃圾筒里。本次游戏中,有一家幼儿主动到另一家去做客,其它家幼儿看见了就纷纷效仿,相互邀请起来。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该怎样做客。

  小剧院游戏开始时,小演员们还是处于准备道具排练阶段,直到来了一些小观众,他们才意识到要演出了。来看表演的小观众也十分开心,有的戴着墨镜,有的戴着围巾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有的妈妈带着宝宝,有的姐姐带着弟弟一起来看表演;还有的带来的照相机、手机来照相……观看表演时秩序较好。

  在评时有部分幼儿提出“商店里的衣服一下都卖完了,不够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启发幼儿讨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的说“从家里再带些小时候的衣服”,有的说“在美工区多做一些衣服”,柯嘉说:“可以在我们游戏中开个服装加工厂,让他们把做好的衣服送到商店去卖!”就柯嘉小朋友的提议教师征求了全班小朋友的意见,大部分小朋友赞同柯嘉的提议,于是商量决定在下次游戏中开展“服装加工厂”的游戏。同时,教师就“林良恬小朋友很想要一件坚领的衣服,可是商店里没有她喜欢的这种款式

  ,那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又展开了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决定回去先设计好自己喜欢的衣服图纸,在下次开展“服装加工厂”游戏时把订单交给制作师,让制作师根据图纸设计制作服装。

  第四次游戏

  游戏主题:新增服装加工厂、小剧场、娃娃家、商店、医院、小吃店

  经验支持:

  1、在区域活动的“创意工作室”中幼儿已能较熟练地制作服装。

  2、在平时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了服装订单。

  新增材料:

  在服装加工厂里提供各式各样的塑料袋、装饰纸、水彩笔、剪刀等材料。

  指导要点:

  1、教师通过谈话与孩子共同提出“服装加工厂”新游戏主题。“今天我们的服装加工厂就要开张了。制作师们可以根据顾客设计的服装订单来进行加工制作,然后把制作好的服装送到商店里去卖,这样顾客们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了。”让幼儿主动提出服装加工厂这一游戏主题,激发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

  2、教师重点深入到“服装加工厂”中,以总经理的身份介入游戏,提醒“制作师”应按顾客设计的订单进行装饰制作。

  3、引导幼儿以到商店送货的方式增强“服装加工厂”与“商店”间的联系。

  4、以游戏的口吻提醒幼儿下班后到剧场观看演出,并进行集中评价。

  游戏观察与推进:

  根据上次游戏中幼儿提出“商店里的衣服一下都卖完了,不够了”的游戏需要,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在本次游戏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游戏主题“服装加工厂”。由于是新的游戏主题,所以每个幼儿都十分想玩,于是教师以“总经理”的身份聘请报名参加的“制作师”到加工厂上班,未被聘请到的幼儿请他们下次可以继续报名参加。由于在美工区中有制作服装的经验,所以游戏一开始幼儿就十分迅速地制作起服装来。但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似乎只对制作服装这个过程感兴趣,并没有和其它游戏主题产生联系,感觉有点像美工区的活动,没有具备游戏的性质;同时,幼儿在设计投放的订单内容较为单一,多是小背心。所以建议在游戏结束后与

  幼儿共同讨论“加工厂的游戏可以怎么玩?”“哪些游戏中需要服装,需要什么样的服装?”并丰富订单内容。

  第五次游戏

  游戏主题:服装加工厂、小剧场、娃娃家、商店

  经验支持:

  1、与幼儿共同讨论了有关“服装加工厂”的游戏。

  2、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根据需要设计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服装订单。

  3、利用集中活动学习手套、帽子、围巾等制作方法。

  新增材料:

  在娃娃家中投放他们设计好的订单。

  指导要点:

  1、通过谈话回忆上次游戏后讨论关于加工厂游戏的玩法与内容,并展示订单。

  2、引导幼儿以到商店送货和上下班的方式增强“服装加工厂”与“商店”、“娃娃家”间的联系。

  3、提醒加工厂的“制作师”要向“总经理”请假后才能下班;同时,“总经理”要督促“制作师”们加快工作速度。

  游戏观察与推进:

  本次游戏中,幼儿在上次游戏讨论的基础上,服装送货员在教师的提醒下能将制作好的衣服送到商店中去卖;同时,娃娃家的幼儿能主动将自己家中所需的服装订单,如手套、围巾等送到商店去,但送去之后就没有情节的继续发展,即去取货。所以在游戏中我特意寻问去订货的林纾怡小朋友:“今天你订的货取到了吗?”她听完好像突然记起了什么,对我一笑就往商店跑去,接下来她对营业员林胤戎说:“我订的手套做好了吗?” 林胤戎营业员好像也突然想起了什么,说了一句:“你等一等。”就往加工厂跑去。在得知手套还没有做好后,他急匆匆地对加工厂里的人喊到:“你们动作怎么这么慢,人家都来要货了!”说完又急匆匆地跑回商店对林纾怡说:“还没有做好,可能要等到明天。”纾怡听完“哦”了一声,我在一旁立即提醒她说:“明天你一定要记得来取货哟!”她听完对我点点头,然后冲我调皮地一笑,跑走了。这时,黄叔铭也来订货,她需要一条围巾,她把订单交结林胤戎说了句:“我要一条围巾。”后就要转身走。这时林胤戎忙对她说:“你可能要后天来取货。”叔铭听完也“哦”了一声走了。由此可见,幼儿对订货及送货游戏没有经验,但在教师的提示下能渐渐拓展情节,因此在游戏结束后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与幼儿一起讨论有关订货及送货的游戏情节,他们有的说“去订货时要告诉营业员什么时候需要取货”,有的说“营业员去送订单的时候也要告诉加工厂的‘制作师’顾客的取货时间”。针对幼儿自己讨论的结果,教师将在下次游戏中继续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

  同时,加工厂的制作师在游戏过程中向我提出意见“我们一直上班,肚子饿了怎么办?”“我们也要下班回家呀!”于是,我提醒幼儿

  :“下班是可以的,但必需向总经理请假才能下班。”在游戏评价时,总经理很生气地对我说:“他们一个个都要下班,都向我请假,结果加工厂里只剩下两个人了,衣服都做来不及了。”针对这个问题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可以转流下班”,有的说“可以规定下班时间,我妈妈都是中午12点下班”。后面这个建议与幼儿的日常经验最接近,而且刚好最近幼儿认识了时钟,于是决定在游戏中为加工厂提供一面时钟,以拔钟的方式提示上下班。大

  哦多彩的服装家都十分赞同这个意见,于是大家决定在下次游戏中用这个办法。

  第六次游戏

  游戏主题:服装加工厂、小剧场、娃娃家、商店

  经验支持:

  数学集中活动“认识时钟”,学习会看会拨整点时钟。

  新增材料:

  在服装加工厂里提供一面时钟。

  指导要点:

  1、提醒加工厂的总经理要及时拨钟,让”制作师”们上下班;同时要将做好的服装及时送到商店。

  2、提醒幼儿去订货时要说清取货时间,营业员去送订单时要告诉加工厂的工作人员顾客的取货时间。

  3、启发商店中的营业员思考“可以用什么办法来促销商店中比较难卖的商品”。

  游戏观察与推进:

  上次游戏结束后,和孩子讨论关于加工厂的游戏,他们说要有下班,要规定下班时间。刚好最近幼儿认识了时钟,于是决定在游戏中为加工厂提供一面时钟,以拔钟的方式提示上下班。但时钟不会动,需要幼儿自己来拔,常常是很长时间都没有拔也没有下班,所以幼儿一直协调不好。后来陈语嫣小朋友的妈妈单位有专车接送上下班的经验,于是提议要有专车接送上下班。在游戏中自然地形成加工厂的经理开车接送上下班的情节。

  今天游戏一开始加工厂就开始送衣服,这是上次的订单完成后的送货。游戏中刘晗小朋友跑来告诉我“小剧院的表演服装做好了,可营业员说不知道给谁买走了。”针对这个问题在游戏结束后与幼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有的说“货到了就叫营业员去通知顾客”,营业员郑嘉昕说:“我去叫她的时候衣服就被买走了。”有的小朋友又说:“那就直接送货上门吧。”这个意见得到小部分幼儿的认同。于是,我提示幼儿:“怎样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订的货,其它人不能买?”在教师的启发下最后决定在订单上写上名字,然后直接把订单贴在衣服上,有贴的就不能卖出去,遇到加工好的没人取的,讨论后想出上门送货的方式。另外,加工厂里生成了发工资的情节。

  在教师的启发下,商店中的郑嘉昕营业员转移她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买一送一的方式来促销商品,并模仿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吆喝起来,并吸引了许多的客人前来购买商品。

  小剧场中的小演员说他们那都没有观众来看,怎么办呢?于是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张络奇小朋友说:“不知道可以发单子告诉别人嘛。”林良恬忙接着说:“对,就像肯得基一样发了单子就有很多人去吃了!”经讨论,幼儿准备自己来设计宣传单。

  第七次游戏

  游戏主题:服装加工厂、小剧场、娃娃家、商店

  经验支持:

  1、以小组游戏方式丰富幼儿关于发放宣传单的经验。

  2、与幼儿回忆生活中去剧场买票、看演出的情景。

  新增材料:

  1、增设小剧场售票窗口。

  2、投放幼儿自己设计的剧院宣传单。

  3、为加工厂投放一个小方向盘。

  指导要点:

  1、提醒加工厂的幼儿下班前要将加工厂内的材料收拾清楚才能下班;同时,在送货前要检查是否贴好顾客的订单。

  2、启发幼儿丰富小剧场节目内容。

  3、指导幼儿能大胆地向他人介绍宣传小剧场的演出内容,并发给宣传单,邀请他们来观看小剧场演出。

  游戏观察与推进:

  上次游戏的讨论针对顾客的订单加工好后又被别人取走的问题想出了在上面贴订单的方法。本次游戏中采用了这个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订货的顾客发现送货上门比较方便,于是纷纷要求营业员送货。

  本次游戏中,教师提醒家中的哥哥姐姐或爷爷奶奶可以先去准备午饭,不要等爸爸妈妈下班后再去买菜。因为游戏中当爸爸妈妈的幼儿常是能力较强的幼儿,所以他们一去上班,娃娃家中就失去了游戏的领导者,游戏内容就略显单调。下次游戏中建议让想当又没有当过爸爸妈妈的幼儿扮演此角色,让幼儿轮流尝试各种角色的扮演。

  娃娃家中的当妈妈的郑钰雯小朋友说,她发现宝宝的手很冷,商店中又没有卖,她们家事先也没有设计订单,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其它幼儿出了一个主意,建议在下次游戏时准备一些纸的笔,在“家”里直接设计订单,我采纳了这个意见,决定按幼儿的想法去实施。

  时装表演队的节目由总导演自己排练,我和主持人建议节目不能太单调。本次小剧场的游戏玩得十分精彩,最后演出时分别表演了时装模特、舞蹈、唱歌三个节目,可以看出各个幼儿间良好的交流和密切的配合。表演结束后,小剧场的总导演钰洁小朋友说:“今天我很不开心,表演还没有开始的时候陈迪一直在这里跑来跑去(指从外面跑到小剧场)。”我问陈迪为什么老跑来跑去,他说:“因为我不知道演出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所以我要跑来看一看。”我立即抓住问题问幼儿:“那你怎么让别人知道演出什么时候开始呀?”全体幼儿沉思了一会,林昊恺小朋友首先发言:“我们可以用小舞台上的两个小树当道具,它们合起来的时候就说明演出还没有开始,它们分开的时候就说明演出开始了。”钰洁听了忙说不行,这样他们就没有办法排练了。这时,林胤戎举手说:“那可以在门票上写上演出的时候,人家看了就知道了。”叶思睿小朋友站起来说:“可以在卖票的地方挂一个标致,开始的时候就挂出来,人家就知道了。”

  ……小朋友们各抒几见,争得不可开交,最后我提了个建议,下次游戏时这几种办法我们都试一试,看看哪个最好,就用哪个。这个提议得到全班幼儿的同意。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竹竿的不同玩法,进一步萌发创新与合作的意识。

  2、在玩竹竿的过程中学习助跑跨跳过宽50厘米左右的平行线。

  3、在玩竹竿中进一步增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

  4、幼儿能自主结队进行游戏,学会与他人协作,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5、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金箍棒人手一根,“树桩”四个,小红旗四面,皇冠四个。

  2、幼儿会做竹竿操,练习过双脚立定跳远,部分幼儿有一定的玩棒经验。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四路纵队走到四根长竹竿处,以组为单位,右手持竹竿,集体练习竹竿操。

  T:猴儿们,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举一举呀,走一走;走一走呀,蹲一蹲;蹲一蹲呀,放一放;放一放呀,荡秋千;荡一荡呀,转一转;转一转呀,摇一摇;摇一摇呀,真快乐,天天做操身体好!

  2、探索竹竿的不同玩法。

  T:猴儿们!你看我的金箍棒漂亮吗?你们想不想玩啊?

  我来给你们变出来。

  (1)自由玩竹竿,初次探索不同玩法,满足玩的欲望。

  T:请每个小朋友拿一根金箍棒,自己找一个空地方玩一玩,看谁玩的方法又多又好,还能注意安全!

  (学耍金箍棒、在手心里保持平衡、放在跨下当马骑……)

  (2)幼儿自由站成面对面的两排,请有创新玩法的幼儿在两队之间介绍并演示玩法,让个别幼儿学一学。

  (3)幼儿合作玩竹竿,进一步探索竹竿的不同玩法。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幼儿讲给别人听,促进同伴间互相学习能力的发展。

  T:刚才是你一个人玩的,现在请你自己找一个朋友一起玩,想想有没有什么新的.玩法。

  ①两手握住竹竿的两头,俩俩将竹竿“十”字交叉比谁的力气大,进行对抗练习;

  ②多人把竹竿放在地上跳房子;

  ③双脚立定跳“小河”

  ……

  (教师针对跳“小河”,移动其中一根竹竿。)

  T:小河变宽了,谁有办法跳过去。

  (直接在原地跳、跑了跳、等)

  (4)幼儿自由站成面对面的两排,请2个或2个以上幼儿站在两排中间,结伴说出合作玩的方法进行示范,同时让其他幼儿学一学。

  T:他们是怎么过小河的?

  (要先跑再跳、跳的时候两只脚要分开、还要用力跳……)

  T:猴儿们真聪明,谁来教教老师,怎样才能跳过小河?

  教师示范跨跳动作,并与孩子一起用“跑”、“用力跨”、“蹲一蹲”概括动作要领。

  (5)以小组为单位用竹竿搭成不同宽窄的小河,提示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宽度练习跨跳。

  T:请你们找个空地方搭出一条一头宽一头窄的小河,然后跨跳过小河。

  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宽度跨跳。

  3、综合游戏。

  结合游戏场地,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幼儿以组为单位把竹竿收好,排成四路纵队。

  T:猴儿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走“钢索”、跨跳“小河”、钻过“山洞”、绕过大树桩,拔下红旗,跑回原地。

  比比哪一组最先到,注意要拔下红旗。

  (根据时间确定游戏的次数)

  T:今天,我们都很出色,胜利完成了任务,现在开始颁奖!(幼儿欢呼)

  4、放松、整理活动。

  T:今天,你们玩的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来跳舞吧!(猴操)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纸棒学习"跳竹竿"游戏,发展幼儿弹跳能力。在心育方面提出的两点目标--想办法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整个活动充分发挥纸棒的多功能性,活动开始部分设计了随音乐利用纸棒进行队列练习在这一环节中由两队"骑马"变双圆----变小圆----合作组合"坐马车"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让幼儿初步尝试了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同时也为下一个环节奠定了基础。基本部分中,先让幼儿利用纸棒进行"一物多玩",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并积极推广三---四人结伴游戏 。接着运用尝试法学习的理论精神,教师不示范游戏玩法及规则,而是引导幼儿去自主探索(敲击"竹竿"的两人如何合作?中间跳的人如何跳?如果跳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情况怎么办?等),从而通过尝试、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不断调整的过程,通过师生共同表演"跳竹竿",将活动掀起高潮,突出了师生双主体的地位,结束活动中通过"叫号接棒"的游戏帮助幼儿调整教大的活动量。

  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学习,实现了师生"共同体"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将幼儿心育目标的培养放在了一定的高度。如:始终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有了困难引导幼儿去主动解决等等。但这仅靠这一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渗透,使幼儿的心理品质得以良好、健康地发展。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和学习常规。

  2.观察小学生下课,活动的情况,会主动访问小学生,自己提问,了解小学生活动的有关情况。

  活动准备:

  1.与附近小学联系好参观事宜。重点看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课。

  2.事先请幼儿在"小学生采访表"上画自己想知道的关于上小学的问题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参观小学的愿望。

  (1)谈话:还有一学期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了,将要到哪里学习呢?

  (2)启发幼儿交流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小学的.内容。

  提问:你想了解小学什么情况?要了解情况,你用什么办法?在参观时,要看些什么?不知道的内容可以访问谁?

  访问时要注意什么? 2.组织幼儿参观前的谈话内容,在参观过程中向幼儿提供帮助。

  (1)找找校牌,知道校名。

  (2)访问操场上的老师,了解个场所的用途。

  (3)组织观看小学生上课。

  (4)鼓励幼儿访问下课的小学生,了解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并把得到的答案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在采访表上。

  3.组织幼儿回园交流。

  提问:你参观了什么学校?知道了哪些内容?你发现幼儿园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参观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谁帮助了呢?解决了什么问题?

  活动反思: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随着音乐节奏做律动。

  2、根据情节提示,在教师提示下准确的随乐段更换动作。

  3、体验在地毯上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熟悉乐曲《地毯上的游戏》;音乐带。

  活动过程:

  一、入场。

  播放音乐第一段,教师带幼儿随着音乐进入活动,音乐结束后教师指导幼儿面向圆心做成圆圈。

  师:请大家双腿盘起来,相互拉拉手,看看旁边的好朋友是谁?

  二、 导入活动并随第一段音乐节奏学动作。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戏,我们的小手要和自己说话,还要和我们的朋友说话,你们听它在说什么?

  1、教师示范动作。

  提问:我的小手是怎样和我说话的?和我身体的哪个地方说话呢?还和谁说话呢?(幼儿回答并示范动作。)2、教师用手和腿"说话"的情节,带领幼儿跟着音乐练习手指排打腿部的.动作。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用我们的小手和自己还有身边的好朋友说说话吧。

  (播放音乐,教师带着幼儿跟着音乐节奏练习拍腿的动作。)3、幼儿尝试创编新的动作。

  师:小手除了和腿会说话,还可以和身体的哪个部位说话呢?(幼儿回答并示范动作)4、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节奏练习新的动作。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玩玩吧。

  三、随第二段音乐节奏学动作。

  1、师:我们的屁股也想和我们做游戏,谁能让屁股不离开地面转一圈呢?

  2、幼儿探索并示范动作。

  3、教师带领幼儿随着第二段音乐练习屁股转圈。

  4、我们身体还有哪个部位可以和我们一起玩呢?(幼儿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腿和背的动作等。)5、教师带领幼儿练习腿和背的动作等。

  6、教师带领幼儿随着第二段音乐节奏练习动作。

  四、幼儿完整地随着音乐做地毯上的游戏。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吧。

  2、播放音乐做游戏。

  3、再次完整地随着音乐做地毯上的游戏。

  五、幼儿随音乐退场。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感冒的症状以及传播途径。

  2.懂得预防感冒的常识,积累健康生活的经验。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培养幼儿清楚表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感冒症状,懂得怎么预防。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若干张、音乐律动操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点名引入活动。

  教师进行班级点名引出今天的教学活动

  这几天,飞飞小朋友为什么没来呀?

  幼儿相互交流各自对感冒的感受与体会。

  教师:你得过感冒吗?感冒时人会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感冒时会出现发烧,咳嗽,流鼻涕,鼻塞等症状。

  2.了解感冒的传播途径。

  教师:介绍患感冒的原因及感冒传播的途径。人一般是因什么患上感冒的?除了着凉外,感冒有时会是别人传染给你的,又是怎么传染上的呢?

  教师归纳:

  不注意冷暖或身体抵抗力差的人容易患感冒,另外,流行性感冒还会通过吐沫,痰等传播,

  3.掌握预防感冒的`小常识。

  教师和幼儿一起交流预防感冒的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来保护自己,尽量不让自己和别人患上感冒?教师出示图片,幼儿了解预防感冒的具体方法,师幼一起归纳:

  不随地吐痰,常开窗通风,勤洗手洗脸,经常锻炼身体,适当吃点醋及蒜,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流感期间,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如果已经患上感冒,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掩住口鼻,而且要侧转身,不对着他人打,避免传染给他人不道德。

  4、活动延伸:让幼儿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选择的音乐和律动都是幼儿熟悉的,当音乐开始时,幼儿都开始在椅子上按捺不住扭动身体。

  教学反思

  每次季节变化时候感冒的孩子就比较多。所以选择这一活动一方面可帮助幼儿回忆感冒时的痛苦症状,在回忆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感冒了会很不舒服。另一方面可让幼儿了解有效防治感冒的方法,如开窗通风、多锻炼身体等等,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反思:

  1、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活动各环节围绕目标。

  我通过飞飞没有到校来引入活动主题,让幼儿“交流感冒的感受和体会”,首先出示几幅患感冒的幻灯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中的人怎么了,通过观察,幼儿说出图片中的人感冒了,然后问幼儿自己有没有感冒过,有何感受或症状,幼儿讲感冒时的感受和症状。最后和幼儿一起小结一下感冒的症状:发烧、嗓子痛、咳嗽、打喷嚏,人很难受,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知道感冒后身体很不舒服,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第二个环节是“想一想人为什么会感冒”教师能和孩子的共同讨论感冒的各种原因,孩子们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自己的经验说出各种原因。经过过第二环节后幼儿知道感冒也是有原因的,引出了第三个环节 “怎样预防感冒。”了解感冒了应该如何应对的方法,同时也在讨论中得到了经验,如何预防感冒,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幼儿在想一想,回忆已有的经验,听故事,交流中了解简单的预防感冒的知识,增强了自我保护的意识。

  因为选择的内容都是幼儿熟悉的,所以幼儿能够有话说,有内容讲,在活动中能积极举手发言,体会积极参与活动的乐趣。

  2、活动中能对幼儿的回答作适宜的回应。

  虽然幼儿对感冒有了解,但幼儿的回答是较零乱的,在活动中我对幼儿的回答作出相应的回应,帮助幼儿梳理、概括相关经验,而不仅仅对幼儿的回答作简单重复叙述。

  不足方面:

  1、在活动中,我没有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在请幼儿回答时会走过去,来回走动的次数太多。这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在今后的活动中会注意这一问题。

  2、作为这个活动的延伸,让幼儿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选择的音乐和律动都是幼儿熟悉的,当音乐开始时,幼儿都开始在椅子上按捺不住扭动身体,我没能及时让幼儿跟着音乐动起来,导致幼儿对于律动中有些意犹未尽。如果能及时让幼儿跟着音乐动起来,幼儿在活动中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渗透了情感的教育,幼儿对生病有体会,也能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幼儿对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也有了解,经验得到了提升。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思路:

  区域活动时,几个孩子的嘀咕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他们围绕着一本旧挂历嚷嚷开了,看得出是这本已开始泛黄的旧挂历上秀美的风光吸引了他们。确实,长阳有着悠久的历史,秀美的风光,浓郁的风情,灿烂的文化,绵延八百里清江,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画廊,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从小对孩子进行一写乡土知识的教育,我觉得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个主题活动。这是一个已被多次采用的主题,我们此次是希望打破以往单纯的教学形式,通过三个阶段:一、搜集整理阶段 二、知识竞赛阶段 三、知识运用阶段 层层提高难度,环环相扣。 不断鼓励幼儿在亲自的参与中去切实了解认识我们的家乡,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以新颖的方式与幼儿共同学习,了解清江文化,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自豪感,真正感受到清江画廊--我的家乡荣耀。

  这是我的家乡(搜集整理阶段)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在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搜集与长阳有关的图片、照片、书籍、磁带、影碟、事物等使幼儿在亲自参与中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家乡之美。

  2、指导和协助幼儿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让幼儿深刻体验到家乡的美,从而自然的产生一种自豪感。

  3、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4、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活动重难点:

  指导和协助幼儿给所有的物品进行分类活动的形式:

  1、此活动延续的过程为两周

  2、此活动不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要求幼儿爱平时的生活中做有心人,去搜集材料,内容可以是挂历、图片、书籍、音像资料、实物等。

  3、在活动室内设置四个展区:秀丽的风光(清江河、隔河岩大坝、天柱山、盐池温泉、武落钟离山,伴峡、鸣凤塔、叹气沟、长阳人化石洞,巴王洞等)浓郁的风情(美丽的土家服饰 、民歌、婚丧风俗等)悠久的历史(巴人的发祥地--武落钟离山的传说、长阳人化石、土家第一军的故事、七七纪念碑相关的英雄故事等)灿烂的文化(土家吊角楼、碰柑、香肠、清江石文化等)。

  4、及时协助幼儿将搜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类。

  5、鼓励幼儿课余多到这四个展区参观,可以对实物进行操作,组织幼儿品尝特色小吃,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展品,并不断鼓励幼儿充实展区的物品。

  6、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只协助幼儿分类,并请家长予以配合,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如果发现展区内的物品不够全面,教师应给予帮助。

  "我爱我的家乡"知识竞赛(知识竞赛阶段)

  活动目标:

  1、通过竞赛活动,巩固幼儿在第一阶段所了解的知识,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2、在竞赛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亲子的快乐。培养竞争意识。

  3、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活动准备:

  记分牌四个、人手一套绘画用品、小奖品若干、巴山舞曲、布置竞赛环境、邀请幼儿家长参加

  活动形式:

  1、幼儿自由选择代表队(按颜色分类)

  2、围绕展区的内容设置题面。表现形式多样:说、唱、跳、画、写。

  活动过程:

  一、总结第一阶段的活动

  1、让幼儿分组简要讨论展区中的内容。

  2、提出任务。(师:小朋友们都很能干,在这里都一定了解和认识了许多关于清江、长阳的知识,你们看到这些丰富的展品,都有些什么感受?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3、在幼儿表述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长阳的确很美、那我们每个小朋友就更应该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乡)

  二、"我爱我的家乡"知识竞赛

  师:今天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中间,我们一起来向他们表示欢迎。他们要和老师一起来考考小朋友,看看那么究竟了解家乡有多少。

  活动反思:

  本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提出设计方案的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符合实际的活动方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我先复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随后提出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自主设计,因此把这一设计活动安排在小组内进行,各小组在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便学生设计出各种与众不同的方案。在交流时,首先请各小组汇报设计的方案并说一说设计时的想法,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学生在交流汇报后,我把每一种方案的设计都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方案中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有些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来说,十分抽象,也难于理解。

  小百科: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大班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田鼠太太的项链”是一次将文学作品与数经验进行整合实施的活动。故事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幼儿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想清楚,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最需要去做的;故事中另一个可以挖掘的教学点就是粮食交换的数量计算。该活动主要是在启发孩子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同时帮助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梳理,在食物逐渐减少的过程中让孩子理解减法的含义。整个活动一共有两次减法操作,第一次操作帮助孩子初步了解减法的含义;第二次是告知孩子粮食全部换掉了,让他们列式表示换的过程,既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又让他们了解0的意义。教学中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表达自己的推测,从而让幼儿具有辩证思维和多维思考的经历和体验。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加减法表示事物的.增减,理解减法算式及0的实际意义。

  2、初步懂得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

  活动重难点:

   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加减法表示事物的增减,理解减法算式及0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ppT,0~10数字,减号,等于号卡片若干,操作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ppT1:昨天我们一起听了一个什么故事呀?

  2、ppT2:故事中的田鼠先生因为要出远门用了四天的时间帮田鼠太太和田鼠宝宝找了许多的食物,谁还记得每一天都找到了些什么吗?

  3、请你们帮田鼠先生算算它一共找到了多少玉米,多少红枣和多少花生呢?

  4、ppT3:田鼠先生看着自己找到了这么多的食物,心里特别高兴,它想:这下够田鼠太太和宝宝吃一阵的,于是它就放心的出远门了,田鼠太太把这些食物都藏到了柜子里。

  二、听听算算

   1、ppT4:第二天,田鼠太太在树林里散步,发生了什么事,它是怎么做的?

  2、ppT5:田鼠太太戴上了项链走在街上遇见了谁,它怎么说的?

  3、田鼠太太拿了多少食物去换礼服?(出示ppT6)要用这么多食物去换礼服,田鼠宝宝非常担心地说:“我们还剩多少粮食呢?够不够我们吃的?”

  4、到底柜子里还各剩下多少玉米,多少红枣,多少花生呢,我们来帮田鼠宝宝算一算。(幼儿操作)

  5、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些数字各表示什么?(教师根据幼儿说的出示相应的试题,ppT7)

  6、现在柜子里还剩下6个玉米,7颗红枣,6粒花生,食物一下子少了很多,可田鼠太太说只要省着点吃还是够的。

  7、(出示ppT8)田鼠太太穿上了漂亮的礼服,项链显得更高贵了又走在大街上,遇见谁?它们是怎么说的?

  8、田鼠太太这次要用多少食物去换裤子和鞋子呢?(出示ppT9)

  9、这下田鼠宝宝更担心了,它着急得拉住妈妈:“妈妈、妈妈,食物不多了,别拿走。”这一次,柜子里还剩下多少食物呢?请你们赶快帮田鼠宝宝算算。

  10、幼儿操作,要求幼儿在三种食物中任选一种食物列出算式。(教师根据幼儿说的出示相应的试题,ppT10)

  11、田鼠宝宝说:“怎么都没有了呢?骗人的,你们怎么算的啊?”请你们帮它解释一下吧。

  三、想想说说

   1、你们觉得田鼠太太拿田鼠先生辛辛苦苦为它们储藏的食物拿去换新礼服、新鞋子和新裤子值得吗?

  2、总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想清楚,什么才是最需要的,这样才不会犯错。

大班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相关安全防护图片的展示,使幼儿有初步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

  2、引导幼儿辨别哪些行为是危险的,哪些是安全的,并掌握遇到危险时的简单自我保护和求救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1、安全有关的图片。

  2、水彩笔、记号笔、白纸等。

  经验准备:

  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危险的事情和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标志。

  如小心触电、小心滑倒、小心开水烫、注意安全等。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让幼儿从心里明白这么做是危险的。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身体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安全图片上的`意识,如小心触电等。

  (二)、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对故事中出现的安全情况进行分析:

  1、小朋友在上下楼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发生小朋友摔下楼的情景。

  2、小朋友去碰家里或者幼儿园的插头。

  3、拿石头和沙子扔过来,扔过去。

  4、将珠子或者笔帽放入嘴里。

  5、在教室里到处乱跑、追追打打。

  (三)教师总结

  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够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12-25

大班的教案04-12

大班教案(经典)08-28

大班教案(精选)08-28

(经典)大班教案09-16

大班教案【经典】09-17

[精选]大班教案09-07

(精选)大班教案08-27

大班教案[经典]08-11

大班教案【精选】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