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4-01-01 09:18:01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合集5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学习音乐游戏《炒豆豆》,借助语言提示、手腕花学会两两结伴从同一方向翻跟头 。

  2、尝试创编炒豆豆的动作,共同讨论、制定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已学会歌曲《炒豆豆》。

  2、一半幼儿右手带红花,一半幼儿左手带黄花。

  活动过程:

  一 、复习歌曲《炒豆豆》

  教师:“听说你们最近学会了一首歌曲《炒豆豆》,愿意唱给我听吗?”

  二、 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炒豆豆的动作。

  1、 幼儿创编炒豆豆的动作。

  (1)教师:“你们唱得真好听,那谁会炒豆豆呢?”引导幼儿自由创编。

  (2)集体随乐边唱边自由做动作。

  教师:“我们跟着音乐,一边唱一边做一做你自己喜欢的炒豆豆的动作。

  (3)创编两人炒豆豆的动作。

  教师:“那两个小朋友怎么炒豆豆?谁来用动作来做做看?”

  (4)教师整理动作,“两两手拉手左右摆动”

  2、创编翻跟头动作。

  (1)“我们都知道炒豆豆时,豆豆会翻跟头,那是怎样翻跟头的,请你们再看好了。”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手拉着手和同伴一起从带花的手搭成的洞里背靠背钻过去,然后将举起的手放下,最后再炒炒炒还是两个人手拉手一起从带花的的手搭成的洞里面钻过去,变成了原来面对面的位置。

  教师请戴黄花的小朋友和旁边戴红花的小朋友手拉手站在椅子旁,

  (2)带黄花的幼儿找带红花的幼儿两两结伴尝试做“翻跟头”的动作。

  (3)带黄花的幼儿找带红花的幼儿结伴边唱边完整做炒豆豆的动作。(两遍)

  三、 幼儿在掌握游戏动作的基础上玩游戏。

  1、 引出“豆豆”角色,共同想象并用身体动作表示“豆豆”在锅被炒时的样子。

  2、 幼儿三人合作玩“炒豆豆”的游戏。

  (1) 教师:“这次我们三人一组来玩一玩炒豆豆的游戏,之前你们要商量好谁来当豆豆,谁来当锅。

  (2)幼儿尝试边炒边玩游戏,当歌曲唱到“一炒炒得翻跟头”时,引导幼儿发现豆豆被炒翻了,从而想出:“去找另一口锅”的办法。

  (3)幼儿完整地边唱边玩游戏,一遍后,教师:“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炒翻的豆豆是谁呀?”教师唱:“炒翻的豆豆就是他,咿呀儿呦。”

  (4)交换同伴玩游戏两遍,

  四、 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玩《炒豆豆》这个游戏,你们玩得开不开心?”

  活动反思: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创编了音乐游戏“炒豆豆”。 本次音乐游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活动设计充分体现音乐游戏音乐性、情趣性的特点,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体验、想象、创造,借助已有经验尝试创编炒豆豆的过程,共同讨论制定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感知、想象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初步体验、感受到了民间游戏的风格及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音乐游戏不仅具有游戏性,也要具有音乐性,本次活动的歌曲音乐来自《拾豆豆》中的乐曲,活泼、风趣,使得游戏更显民间韵味。在活动过程中,游戏的`动作及玩法都是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在环环紧扣、小步递进的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肢体动作、语言节奏、手腕花的运用,使孩子们能根据歌词内容主动进入游戏情境,充分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在幼儿阶段,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首先得帮助幼儿感知、理解、熟悉音乐语言。本次活动的乐曲简短,歌词简单,活动进行之前幼儿已经很熟悉,民间韵味有了较深的感受,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情节和动作的创编,自主体验、表现了对游戏音乐的审美感受。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翻跟头”动作,主要借助手腕花帮助幼儿解决与同伴一起翻跟头的困难,幼儿在唱一唱、玩一玩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幼儿很快就掌握了结伴翻跟头的动作。游戏中幼儿在创编“炒豆豆”动作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创编的平台,所以,幼儿的兴趣很高,十分投入,个个都踊跃发言。最后的三人合作玩“炒豆豆”游戏,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掌握“炒豆豆”动作的基础上,添加了“豆豆”角色,先让幼儿尝试三人游戏,从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出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待幼儿完全掌握规则,熟悉玩法后再完整进行了游戏,让幼儿在解决游戏难点的基础上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性质、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充分体验大胆自由、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与想像的快乐。特别是游戏结束后的一句“炒翻的豆豆是谁呀”增加了游戏的乐趣,使得游戏达到了xx。活动在xx中结束,幼儿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有了合作的意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很强,而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加者。

  【音 乐】

  炒 豆 豆

  1=G 2/4

  ︵ ︵

  (1 ·2 3 3 ︱ 2 1 2︱ 3· 5 7 6 ︱ 5 3 6 ︱ 5 5)︱ 1 6 3 2

  金 豆

  ︵ ︵ ︵︵ ︵ ︵ ︵ ︵ ︵

  ︱ 1 1 ︱ 3 7 6 5 ︱ 5 3 3 ︱ 1 6 3 2 ︱ 1 1 2 ︱3 7 6 5 ︱ 5

  豆 嗨, 银 豆 豆 圆 鼓 溜溜的 红 豆 豆

  ︵

  3 3 ︱ 1 6 1 ︱ 6 5 3 ︱ 1 ·1 6 1 ︱ 6 5 3 ︱1 6 3︱2 —︱

  炒呀 炒 炒呀 炒 一 炒炒得 翻跟 头 咿 呀得儿呦,

  ︵ ︵ ︵ ︵

  1 ·2 3 3 ︱ 2 1 0 2︱ 3· 5 7 6 ︱ 5 3 6 ︱ 5 — ‖

  一 炒 炒得 翻 跟 头咿呀儿 呦。

  游戏玩法:

  带黄花的幼儿找带红花的幼儿手拉手扮演“锅”, 部分幼儿扮演“豆豆”, “豆豆”数量比“锅”多一个。游戏时扮演“锅”的幼儿边唱歌两手边左右摆动炒豆豆,“豆豆”在“锅”里自由扭动,当唱到“翻跟头”时扮演“锅”的幼儿两两手拉手从带花手腕的方向翻跟头,“豆豆”被吵翻了锅,及时去找另外一个“锅”。当歌曲唱完,没有找到“锅”的“豆豆”就是被炒翻的豆豆,最后老师问:“炒翻的豆豆是谁呀?”幼儿边用手指着被炒翻的“豆豆”边用歌曲的最后一句旋律唱着回答:“炒翻的‘豆豆’就是他,咿呀儿 呦。”游戏再重新开始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分析]中班幼儿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好朋友,对这一话题比较感兴趣,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谈话能力,本活动将是幼儿乐于谈、能够谈的。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围绕"我的好朋友"这一话题谈话,学会用完整的语句谈论好朋友的服装、特征,及愿意找他做好朋友的原因。学习说普通话。

  2、要求幼儿学会在倾听同伴谈话中了解别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培养幼儿理解性倾听能力。

  3、帮助幼儿轮流进行谈话,懂得让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幼儿掌握谈话的规则。

  [活动准备] 1、平时与幼儿个别交谈,了解个人的好朋友是谁。

  2、学会唱歌"拉拉勾"。

  [活动过程]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引出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好朋友,你们有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谁?他长的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请小朋友说给别人听听。

  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要求幼儿主动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清楚的表达好朋友的模样和穿着。会用普通话与同伴交谈。

  教师巡回参与幼儿的谈话,有兴趣的倾听、了解幼儿说话的内容。对个别不知如何谈论好朋友模样的幼儿,教师可提些小问题加以引导。如:你的好朋友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长的胖还是瘦?等等。帮助幼儿打开思路,知道应该从那些方面来描述人的模样。幼儿交谈时,教师用插话的方式,将谈话内容紧紧围绕在"好朋友"上。对个别会抢着讲话的幼儿要提出要求,让幼儿先耐心听别人说话,等别人说完自己再说。

  3、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

  (1)集体谈"好朋友"。请几名在自由交谈中能大方的谈论"好朋友"的幼儿向全班作介绍。要求幼儿清楚的说出好朋友的特点。对个别说不清楚的幼儿,教师给予提示、补充,再让其重复说一遍,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拓展谈话范围。建议提这样的问题:你的好朋友有哪些优点?你为什么要找他做好朋友?此时教师用自己的谈话引导幼儿的思路。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谈话经验,围绕话题谈论,说出自己好朋友的优点。

  教师小结谈话活动情况,使幼儿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大家要互相学习。

  [活动延伸] 绘画:我的好朋友。

  音乐:舞蹈--"找朋友"。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边做、边玩、边念中学习儿歌,理解手指谣的内容。

  2、能通过手部动作变化、声音变化大胆表演手指谣。

  3、感受手指谣的诙谐,体验表演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音乐《欢沁》

  活动过程

  一、大胆猜测,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大拇指:你们看它是谁?

  :这是一支神奇的大彩笔。

  二、游戏:“大彩笔画一画”

  重点指导:仔细观察“大彩笔画一画………”的手部动作变化

  尝试边念儿歌边模仿大彩笔变蛋糕、变溜溜球的动作

  :手上的动作配上好听的儿歌,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指谣。

  三、学习手指谣“小老鼠与大彩笔”

  1、教师无声表演手指谣,幼儿观察并猜想。

  师:仔细看,猜猜小老鼠和大彩笔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逐句分析理解手指瑶的内容。

  师:小老鼠遇见大彩笔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师:当小老鼠要吃大彩笔时,大彩笔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师:大彩笔变出了蛋糕,小老鼠有没有满足?你是怎么知道的'?

  (重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理解手指谣的内容,并进行模仿练习)

  3、教师完整表演手指谣,幼儿认真倾听

  师:想不想来看老师完整表演手指谣呢,请仔细听仔细看哦!

  4、分角色表演

  (1)师幼互动,要求幼儿用不同的声音和动作表现小老鼠与大彩笔。

  (2)男女配合,要求幼儿能够跟着音乐节奏配上动作进行表演。

  四、自由创编手指谣结尾。

  1、师:如果你是大彩笔,你还会给小老鼠变什么呢?

  鼓励幼儿和边上的朋友一起商量,用手指谣中的句式来向大家介绍。

  2、幼儿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指谣中的简单句式进行创编。

  3、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鼠?

  教师表演手指瑶的结尾,幼儿模仿练习,并创编小老鼠逃跑的动作。

  4、请幼儿跟着音乐完整表演。

  5、鼓励幼儿结伴,能大胆主动的向客人老师表演。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花灯,感受中秋节看花灯的热闹场景。

  2、培养幼儿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与传承精神。

  3、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4、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花灯图片。

  活动过程

  师:过几天就是什么节日啦?(幼儿:中秋节)

  师: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幼儿:吃月饼、赏月、提灯笼)

  师:(引导幼儿回忆以往中秋节欣赏花灯的经验,说说自己看过的花灯)你见过的花灯长什么样子?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花灯,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请幼儿欣赏图片中的花灯,说说所看见的花灯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用语言进行归纳、总结,初步感受中秋节欣赏花灯的热闹场景。

  活动结束

  让幼儿中秋节的时候注意观察身边的花灯,遇上自己喜欢的、新奇的都可以以拍照的形式拍下来,回校后与其他幼儿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中班的'教师,班上的孩子年龄幼小,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老师就要将工作做到最细微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积累,调整。我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好方法,那时,幼儿的安全问题不会再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中班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中描述的快乐的新年,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学会用不同的语气朗诵诗句,并且掌握“新年,就是XX”的句式。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

  配套课件:中班语言诗歌课件《新年》PPT课件活动过程:

  2、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一遍你们要仔细听,诗歌有没有告诉我们新年是什么?

  提问:

  (1)诗歌里的“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做了一个梦,梦到新年到了。坐上飞船遨游太空)—教师一步步引导。

  (2)我到了天上碰到了谁?(星星、月亮、太阳)。

  (3)星星说新年是什么?(新衣新帽)

  月亮说新年是什么?(糖果玩具)

  太阳说新年是什么?(快乐和进步)。

  (4)你们知道什么叫“进步”吗?(进步就是学会做以前不会做的事,是懂得更多的道理,更有礼貌等等)小朋友们希望新的一年自己有什么进步呢?

  三、学习诗歌朗读

  1、结合PPT课件,幼儿跟着老师一起朗读一遍。

  2、师:有没有发现老师在读星星、月亮和太阳的话的时候,语气有什么变化,哪个轻一点,哪个重一点?(星星—细声,月亮—大声,太阳—高声)细声,大声和高声有什么不同呢,跟着老师一起来念一遍。

  3、集体朗诵,注意用不同的语气朗诵相应的诗句。

  4、分角色朗读:指定三个幼儿来扮演星星、太阳和月亮,教师和其他幼儿念剩下的内容。

  四、掌握诗歌中句式。

  (建议:改成创编)

  师:诗歌里面我们问星星、月亮和太阳,他们的.回答都是新年,就是什么什么。刚才老师已经问过小朋友们你们眼中的新年是怎么样的,现在请你们像诗歌里的星星、月亮和太阳那样告诉老师你们觉得新年是什么好不好?(让幼儿用“新年,就是XX”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