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8 08:42:2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总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驻——(驻地)(驻军)(驻扎)(驻守)

  隔——(隔离)(隔断)(隔开)(隔热)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降——(投降)(降伏)(降龙伏虎)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混——(混合)(混乱)(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胜仗)

  3.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平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

  地利

  人和

  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题1、2、3。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里、么‘入、太、了、中”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妈妈对子女的爱。

  重点难点

  1、掌握6个生字的间、形、义;朗读、背诵课文。2、联系生活,体会妈妈的爱。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齐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唱得多好啊!从我们出生的第一天起,妈妈就用她那伟大的爱温暖着我们,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常情地喊一声:“妈妈!”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放课文朗读录音,生形成初步印象。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3、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抽读。5、指名分自然段轮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二分析字形并记忆。1、自己再读读课后生字,观察每个字的字形。2、小组交流怎样记住字形。3、说说识记的方法。

  如:熟字加偏旁:生——星羊——洋

  熟字加一笔:大——太口——中

  熟字变一笔:人——入

  4、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里:

  笔顺:

  “日”字的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土”的一竖在竖中线上。

  么:

  笔顺:

  第一笔撇位于左上格,

  1、学生在田字格中仿写,教师评价。

  教学反思:

  5、妈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1、背诵课文。2、卡片抽读生词。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义。

  1、指导学习第1节。⑴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把妈妈比作什么。

  课件出示:漆黑的夜晚,满天星星明亮地眨着小眼睛的情景。⑵想一想,为什么说妈妈是家里的星星?(扣住“明亮“一语理解)⑶你觉得人妈妈的眼睛什么时候最明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感情)⑷指导朗读。妈妈就像黑夜里的星星,明亮地照亮着我们,你对她有着怎样的.感情?(感激、赞美、热爱)你能把对妈妈的热爱、赞美之情读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扶学第2节。⑴自读第2节,说说把妈妈比作什么。⑵课件演示当“我“睡觉”时,妈妈坐在床边给“我”讲故事的情景,想想为什么把妈妈比作月亮。⑶指导朗读。

  3、小组合作,自学第3节。

  ⑴想想把妈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抓住“暖洋洋”,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妈妈给家庭带来的温暖。

  ⑵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三、展开想像,续说句子。

  1、你觉得妈妈还像什么?(大树、灯火、春风)

  2、仿照课文续写句子。

  1、妈妈是——————————,——————————。

  2、妈妈是——————————,——————————。

  3、鼓励评价。

  四、总结课文,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师:妈妈是星星,是月亮,是太阳……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对妈妈的爱。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把妈妈的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吧!(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聪明的华佗》。

  2.华佗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医学家。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服饰上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3.图上画的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华佗。旁边的中年妇女就是华佗的妈妈。摸着胡须的老人就是华佗的师父蔡先生。

  你看,图上的小华佗在干什么?

  4.华佗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及生字所带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自学,我们已经初步知道文章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事。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看看华佗聪明在哪儿?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这段讲什么?

  (2)齐读第一句,谁能给“有名”换一个词语,但这句话意思不变?(出名)把“出名”放进句子,再读一读。

  (3)理解“学徒”。

  3,蔡医生是怎么收下华佗的呢?自由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组学习:

  (1)蔡医生出了一个什么题目考华佗?

  (2)用“﹏﹏”画出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3)华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小组反馈学习结果。

  (1)蔡医生是怎样考华佗的?指名说,全班开读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写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找顶过去,斗得很凶”。读一读。

  (3)华佗是怎么想的?(齐读想法。)“硬拉”会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

  (4)华佗想到了好办法吗?哪个自然段写了华佗的做法?

  ①看图,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写毕佗动作的词语。(“拨”“拿”“摇动”。)

  华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④指导读这一段,要表现出华佗的聪明。齐读。

  5.学习第五段。

  (l)蔡医生收下了华佗为徒吗?齐读最后一段。

  (2)你从哪几个词中看出蔡医生对华佗很满意?

  (3)用高兴的语气再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有什么收获?

  六、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4

  如果你是小黄莺唱歌时要怎么做呢?一年级语文《小黄莺唱歌》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五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会讲故事。树立自信心,不自卑,不怯懦。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头饰、奖励标志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询问学生喜欢小鸟吗,都知道有那些鸟,各有些什么特点,认为小黄莺唱的歌好听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出示课题 “小黄莺唱歌”。

  二、认识生字

  启发质疑:小黄莺是怎么唱歌的?发生了什么事等等。

  1、教师进行范读。

  2、学生自己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生字。

  3、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自己不认识或认不好的字。

  4、教师指名识字、正音(2——3名)。

  5、同桌用卡片检查识字、对全对的学生进行奖励,并说说不好认的字是怎样记住的。

  6、小老师进行检查。(检查时个别字可让学生组组词、或说句话。)

  三、初读课文

  1、师明确读文要求: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流利。

  2、采用个别读、集体读、两人轮读等多种方式,力求读通畅,并及时进行评价。

  四、精读理解

  在学生初步感知、感悟课文后,指导学生精读体悟。

  1、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比如

  小黄莺第一次失败后的灰心丧气;妈妈亲切、和蔼、鼓励的话语;小黄莺经过努力后,又一次上台,表现出的轻松和欢快的心情等等。

  2、小组讨论小黄莺唱了几次歌,为什么最后能唱好?然后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如当妈妈要小黄莺努力练歌时,它是怎么想的?从那以后,它又是怎么做的。然后四人小组针对联想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果。

  4、交流各小组联想内容。

  5、有感情朗读。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第二课时

  一、讲故事

  1、教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像。

  2、给学生一定时间,练习讲这个故事。

  3、指名讲,佩戴头饰。

  4、其他的同学自由发言,可以讲述自己的心情,想法,也可以自由提问,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二、讨论交流

  你有过小黄莺那样的经历吗?你想象那些胆怯的同学说些什么?

  三、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在具体环境中认读: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3、出示要写的生字

  以各种形式和生字“打招呼”

  4、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怎么记住这个字?

  5、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四、学后总结

  老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有如下的考虑

  1、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出课题自然流畅。

  2、识字教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认字,和小伙伴既合作,又竞争,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认字主动性。

  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读的活动,同时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4、让学生知道自卑、怯懦带来的后果,感受树立自信,经过努力,获得成功之后的快乐。

  5、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意见。

  6、使学生在读悟中受到“做事要有自信心,不自卑,不怯懦”。

  7、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讲故事的氛围,给讲故事者提供一个小小的舞台,激起学生的激情和欲望。同时要鼓励那些平时胆小胆怯的学生,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8、有机的将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利于学生理解。

  9、采用在语言环境中认读和以各种方式和生字“打招呼”两种形式进行生字认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教学过程衔接连贯,学生学习兴趣也很浓,教学效果也可以,但有的学困生在读课文时速度较慢,跟不上老师的学习速度,没有完全照顾到全体学生,以后我会从这个方面多下功夫,这样学习效果会更上一个台阶!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领会《世间最美的坟墓》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对托尔斯泰人格美的赞美。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感受“朴素美”的震撼力量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简介作者和托尔斯泰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最终携妻在巴西自杀。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录音。

  2、请同学们在客观描写坟墓的句子下面画横线。

  四、概括课文要点

  1、文中哪些句子对托尔斯泰墓进行了描写

  明确:(1)“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3)“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4)“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 :自然、普通、朴素、、宁静

  (板书) 朴素 远离尘嚣 没有装饰 没有墓碑

  3、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4、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板书) 感人

  扣人心弦

  朴 打动人心 敬

  素 剧烈震撼 意

  最美

  五、综合课文,探究分析

  作者为什么将这位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的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分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

  其所以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这坟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或者说它直接呈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平民化的朴素。声名盖世的托尔斯泰苦嗜朴素,朴素是他人格的呈现和象征。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所以说这座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1、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墓地?

  明确:我感受到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

  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

  2、我们再来看一看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说出这两幅画面的意境吗?

  明确: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

  3、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明确:“风儿”“俯临”“和暖”“嬉戏”“温柔”。

  4、这些词语多么温情,让人感到这位伟人安睡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享受到了一种宁静、自然、和谐的幸福。哪位女生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表现这种意境,传达其中的感情。

  明确:这种自然宁静、远离世俗、不为名声所累的境界,正是托尔斯泰毕生的追求,同时也印证了他生前的选择。

  5、“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由此,作者想到了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冢,并进行了比较,你怎样看待这种比较?(幻灯片显示名人墓冢)

  明确:三位伟人的墓是一种庄严的美、华丽的美。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而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美与他淡泊名利、追求平民化的生活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简单谈谈, 学习完本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例:许多人的一生把大半时间和精力花在设计、精修、雕琢自己的墓碑上,但他们不知道:活着用在墓碑上的精力越多,死后他的墓碑损坏得越早,如果你生前没有为人类作出多大贡献,那么死后你的墓碑再宏伟、再壮观,也只是废石一块,最坚固的墓碑是立在后人心中的,即使它是砂石一堆,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感人的碑石。

  七、总结

  墓地的远离尘嚣、没有装饰、没有墓碑的朴素美,透视了托尔斯泰内在的人格美。

  附:板书设计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托氏墓总印象 宏伟、感人

  情 坟墓介绍 远离尘嚣,长方形土堆,孤零零 感人至深

  世间最美的坟墓 逼人的朴素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意识

  2、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3、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二、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三、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总结、颁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2、 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3、 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②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③

  a.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b.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a.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b.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①观察与认读。

  a.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b.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②了解十二生肖。

  a.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b.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c.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d.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③读读与背背。

  a.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b.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教案【经典】09-06

(经典)语文教案09-07

语文教案(经典)09-12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