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全程教案

时间:2024-03-09 07:15:0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咬文嚼字》全程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咬文嚼字》全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咬文嚼字》全程教案

《咬文嚼字》全程教案1

  【教学目标】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咬文嚼字》全程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咬文嚼字》公布100个常见别字

  自1995年创刊以来,本刊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一批常见别字。《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便是在此基础上,依据出错频率和专家评议拟订的。本表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

  1、按(安)装2、甘败(拜)下风3、自抱(暴)自弃4、针贬(砭)

  5、泊(舶)来品6、脉博(搏)7、松驰(弛)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10、精萃(粹)11、重迭(叠)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14、幅(辐)射15、一幅(副)对联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18、气慨(概)19、一股(鼓)作气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22、食不裹(果)腹23、震憾(撼)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26、迫不急(及)待27、既(即)使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30、娇(矫)揉造作31、挖墙角(脚)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34、峻(竣)工35、不落巢(窠)臼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38、死皮癞(赖)脸39、兰(蓝)天白云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42、老俩(两)口43、黄梁(粱)美梦44、了()望

  45、水笼(龙)头46、杀戳(戮)47、痉孪(挛)48、美仑(轮)美奂

  49、罗()唆50、蛛丝蚂(马)迹51、萎糜(靡)不振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54、默(墨)守成规55、大姆(拇)指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58、出奇(其)不意59、修茸(葺)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62、入场卷(券)63、声名雀(鹊)起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66、欣尝(赏)67、谈笑风声(生)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70、额首(手)称庆71、追朔(溯)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74、走头(投)无路75、趋之若骛(鹜)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78、九宵(霄)79、渲(宣)泄80、寒喧(暄)

  81、弦(旋)律82、膺(赝)品83、不能自己(已)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86、滥芋(竽)充数87、世外桃园(源)88、脏(赃)款

  89、醮(蘸)水90、蜇(蛰)伏91、装祯(帧)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94、旁证(征)博引95、灸(炙)手可热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98、姿(恣)意妄为99、编篡(纂)100、做(坐)月子

  同步百分测验

  一.基础检测(30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晕车(yùn)红晕(yùn)轮外圆晕(yùn)晕头转向(yūn)

  B.咀嚼(jué)嚼舌(jiáo)细嚼慢咽(jiáo)咬文嚼字(jiao)

  C.没镞(zú)斟酌(zhuó)蕴藉丰富(yùn)清沁肺腑(qīng)

  D.岑寂(cén)付梓(zǐ)锱铢必较(zīizhū)尺牍宣言(dú)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A.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援引:引用成例。援,引用。

  B.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C.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D.杀青:泛指写定著作。付梓:把稿件印出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文章要简捷,努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B.每讲一题,老师都要告诉我们一些简洁的解题方法。

  C.我们要养成学习所必须的好习惯。

  D.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是()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摔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5.下列各句中,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C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巷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二.阅读欣赏(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20分)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7.作者关于贾岛诗句中用“推”好还是“敲”好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5字)(6分)

  答:

  8.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阐发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0字)(6分)

  答:

  9.依作者的看法,贾岛诗句中的“推”字与“敲”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用自己的话扼要回答,不超过60字)(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20分)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可是——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那里,竟然有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气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选文有改动)

  10、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1、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4分)

  12、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4分)

  13、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14、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分)

  三、写作训练(30分)

  14.以“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为观点,以自己写作实践或作家锤炼语言的实例为论据,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性片段,200字左右。

  附答案:

  1、C。沁qin.

  2、D。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3、D。A B互换。C应用“必需”。

  4、C。ABD三个成语都是贬义词,现在被当着褒义词用了。

  5、 C。A项“表示”后逗号应改为冒号,“任务”后逗号应改为冒号或破折号;B项“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不是书名,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D项最后的“?”错误,应改为“。”,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

  6、C。A、B、D三项都有语病。A项“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是指“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还是“索尼公司的产品”?所指不明确。B项有歧义,“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有歧义,“此”是指“只是嘴上说说”还是指“要采取果断措施”?句意不明。D项中有歧义,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还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表意不明确。

  7、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8、更动文字,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9、提示:

  推——自掩自推,冷寂孤零;敲——月夜访友,场合热闹。

  10、文章中对“雪”的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

  11、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旨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12、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13、朱丹是一个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14、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到了揭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15、略。

【《咬文嚼字》全程教案】相关文章:

咬文嚼字教案范文08-26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04-15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09-19

《咬文嚼字》说课稿04-18

《咬文嚼字》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04-14

咬文嚼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