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0 08:31:1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5各1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 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同座互读,正音。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

  4.小组读书比赛。

  5.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课堂练习

  1.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游戏:找朋友。

  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全班交流。

  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

  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

  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声音

  可以再生

  不可再生的;

  生活的必需

  ①自然环境的构成

  ②自然资源的分类

  ③生物的多样性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 )②塑罗汉( )③脂粉奁( )④灼灼( )⑤朔方( )⑥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博识 ②美艳 ③灼灼 ④蓬勃

  ⑤凛冽 ⑥天宇 ⑦精魂 ⑧升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一)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3.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口,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四)层次疏理内容概括

  1.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两幅图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五)美读品味

  精力专注,走入散文诗的意境,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提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进入情境,读出特点。

  学生自由地大声动情朗诵。

  (六)展读评价

  找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师生评价。

  评价参照:

  ①发音准确,节奏合理。

  ②读出诗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语调要温润,赞美的,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性的语调。

  三、小结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所以同学们课下加强朗诵,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背诵。

  第二课时

  一、文本探究

  (一)内容、语言

  1.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

  (1)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然后对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写雪的质地、颜色。

  (3)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雪野图,衬托江南雪独具的风格。

  (4)写孩子们塑雪罗汉,将雪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起来。

  语言:提示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谈谈怎样体现快乐的。

  明确:呵、拍手、点头、喜笑等。

  2.用自己的语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作者用一个“但是”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塑方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在“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二)情感和主旨

  1.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明确:

  作者对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对充满生机的南方雪景充满怀念和喜爱之情,对如粉如砂,旋转升腾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热情讴歌。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多媒体)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2)生结合背景材料计论,回答问题归纳主旨。

  明确: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关键词语的品味

  (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

  明确: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三、迁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静的美让作者欣喜,寄托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赞美北方雪的孤独与刚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精神。好,让我们闭上眼来倾听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走进雪的世界,去领略它那独特美韵。(放录音)

  2.学了这篇文章,听了这优美的歌曲,你对“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请拿出笔来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字数不限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学生写作,完成后交流评价)

  四、小结

  同学们,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着纯洁,雪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心灵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会纯洁滋润,你的心音定会铿锵悦耳,你的心房定会宽阔坦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和勾画圈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

  教学难点:

  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5分钟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15分钟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

  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20分钟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四、课堂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 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B组(中等生):完成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0分钟

  1.陈从周:

  (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对“屏”的感情: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二、授课过程: 20分钟

  1.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3. 研读赏析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10分钟

  将《说“屏”》与《文房四宝》比较阅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B组(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分类 → 设置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从爷爷三次给“我”压岁钱的情景中,感悟爷爷的良苦用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年俗文化。

  3.学会12个生字,能认读6个生字。能选择印象深刻的段落背下来。

  重点难点:

  1.理解爷爷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从爷爷的语言中感受对“我”的关爱和深切体会。

  2.在学文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懂得生活的哲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过春节你们一定能收到压岁钱。

  2、有这样一位爷爷,他给孙子压岁钱的方式与大家的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补充板书后出现课题:爷爷的压岁钱。

  二、初读文章

  1、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朗读互查字词

  要求:圈画课文中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在读中认识这些字。并把个别不认识的字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能够正确认读。

  三、细读文本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检查。

  交流

  (1)爷爷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以后你长大了,记住,自己的钱在自己身上装着呢!”当时对爷爷的话似懂非懂,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我”懂了什么?不懂的是什么?

  (2)爷爷为什么要把压岁钱藏在鸡窝里,菜园里,“我”的身上?他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3)爷爷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

  (4)母鸡、土地和我是爷爷最寄希望的对象了。爷爷的希望究竟是什么?

  随机板书:良苦用心想说而未说出

  四、精读文本

  1.每次爷爷给我压岁钱时都说了什么话,他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6自然段,画出爷爷说的`话,并联系第7自然段“咀嚼”一番,看看我们能“咀嚼”出什么来,写在句子的旁边。

  2.学生自读,批注。

  3.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板块一:7岁那年

  (1)随着学生交流出示:爷爷走过来对我说:“孩子,这钱是卖鸡蛋攒下的.去抓一把米来,喂喂这几只鸡!”

  (2)引导学生:联系第7自然段中“靠养几只鸡换零花钱,在20世纪70年代里,实在是农家生活的写照”,抓住“攒”感受零用钱的来之不易。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感受到那个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教师相机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3)小结:爷爷叫我给鸡喂米其实是想告诉我——农家零用钱来之不易。是鸡使我们的生活好了一点点,鸡是我们的希望。

  (4)有感情地朗读爷爷说的话。(借助感叹号猜测爷爷当时的心情,读好爷爷说的话。)

  板块二:10岁那年

  (1)从爷爷“慢慢蹲下身”让你想到了什么?

  (2爷爷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压岁钱在什么地方,而要叫我去量,去扒呢?这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结:是土地让我们有了菜,有了五谷杂粮,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们要靠土地、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生存。

  板块三:12岁那年

  (1)随着学生交流出示:爷爷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以后你长大了,记住,自己的钱在自己身上装着呢!”

  (2)爷爷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爷爷的希望是什么呢?“自己的钱在自己的身上”,这里的钱单单指钱吗?(能力、前途、命运等)

  (3)小结:这就是爷爷的话,他是想告诉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本领,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4)有感情地朗读爷爷说的话。(结合“意味深长”理解读)

  五、回读文本。

  1.爷爷用他最朴实的方法,寄托着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都久久难忘。(学生再读爷爷说的话。)

  2.这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话,无不倾注着爷爷对我的爱。那么,爷爷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这就是爷爷的良苦用心。)

  3.小结: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爷爷借助压岁钱寄托的良苦用心。他用自己特别的方式向自己的孙子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用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来启迪他的孙子——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二课时

  一、扣“情”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了解了爷爷寄托在压岁钱上的良苦用心。

  2.以读促情:生读7自然段。

  体会爷爷与我——前辈与晚辈之间的浓浓亲情。

  二、悟“情”

  1.爷爷的良苦用心随着我的年龄增长而不断明晰起来。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爷爷三次分压岁钱,使我悄然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学生自读,反馈交流

  三、识字

  1.检查对要求读、写生字的掌握情况。

  2.出示3组词语。

  (1)激动兴奋渴盼

  (2)奔向直奔咀嚼回味

  (3)恍然大悟猛然醒悟似懂非懂

  第(1)组词语写出了小时侯爷爷分压岁钱时我的激动心情。

  第(2)组词语,给“奔”正音,了解“咀嚼与回味”之间的词义关系。

  第(3)组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四、抒“情”

  交流,教师小结。

  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进行抒情,使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启迪学生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人生。

  五、小结

  1、快速浏览课文,去发现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哪些特色?(总——分—一总)

  2、小结:课文采用总—分一总的结构来安排材料。第1自然段用“回味”爷爷的良苦用心引出下文,第7自然段用“咀嚼”来总结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层次清晰。

  六、课后作业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爷爷的压岁钱

  7岁 鸡窝

  良苦用心 10岁 菜园

  想说未说出的话

  12岁 口袋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创设情境,鼓励质疑

  1.投影出示太阳缓缓升起的动画画面,配上声音:同学们,你们好!你们认识我吗?

  2.(教师板书课题:太阳)你们瞧!太阳公公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他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想问太阳公公什么问题?

  (估计学生会问:太阳公公,你离我们有多远?太阳公公,你有多大?太阳公公,你有多热?太阳公公,你是由什么构成的?太阳公公,你与我们地球有什么关系?太阳公公,你为什么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

  3.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有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从网上了解;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

  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可自己读,可找学习伙伴对读,也可小组同学合作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导言:《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类文章往往是一个自然段讲清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阅读时,要边读边思考: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学生阅读后归纳。

  第1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第2自然段:讲太阳很大。

  第3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植物、动物和人的关系。

  第5自然段:讲太阳与雨雪的关系。第6自然段:讲太阳与风的关系。

  第7自然段:讲太阳与健康的关系。第8自然段:讲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3.根据叙述的内容,可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板书: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三、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你们听(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2、指名回答。

  3、师:我们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4、分组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5、汇报交流。

  (1)学习远的学生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20)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2)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3)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6000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鼓励同学们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18000000度。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6.利用投影交流、评点,并随机设问:

  太阳的特点

  怎样写

  说明方法

  远

  1.5亿公里

  走:3500年

  飞机:20几年

  列数字

  举例子

  大

  130万个地球

  列数字

  作比较

  热

  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

  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列数字

  文中如果不用数字,只说距离很远很远,温度很高很高,可不可以?为什么?

  文中把太阳与地球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太阳表面温度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样写好在哪里?

  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7.在写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作者很注意用词的准确,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四、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读出太阳的特点。

  2、竞赛的方式朗读。

  五、学习生字新词

  1.让学生交流生字中易错的地方,或编成字谜考同学。

  2.正确读写词语。(差不多、庄稼、生存、繁殖、蔬菜、煤炭、比较、杀菌、预防)

  六、总结反馈

  1.这一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你们看太阳公公都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课件演示)听,他又在说什么?(放声音)同学们,你们学得很认真,你们想把我的有关知识介绍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了解我吗?

  2.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太阳公公,分别练习详细介绍和概括介绍,同桌对练。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插图,理解诗意,初步体会长大的意义,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成长。

  3、认识13个生字,学习写个生字。

  4、背诵课文。

  【教具】:

  多媒体制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哪一年的几月几日吗?【本课教学时间大约在十二月中旬,课件出示:日历(每日一页)】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数一数(20xx年12月24日、20xx年12月25日20xx年12月31日)应该怎么说呢?(让学生思考片刻,引出新年,大家都长大了一岁)(课件:我长大了一岁)

  (点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伊始,就有意识的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溶入课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同桌合作学习生字,会正确拼读生字:

  找出老朋友,学拼新朋友,不懂的作记号,请教同桌或老师。

  同桌互读,互评,以自己的方式表扬对方。

  (点评:评价不再是老师的权利,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明白了自己的优缺点,发展了语言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评价的能力。)

  2、(课件:根据三幅插图制作成的动画片)观看动画片,自读课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点评: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师运用你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的导向性提问,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3、小组合作,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重视小组的互评)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一)读读课文,看看插图,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思考讨论:读了丁丁的诗歌,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问题的回答,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了丁丁长大了一岁后,有哪些进步?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你们指谁?捉小鸟、欺负小弟小妹为什么不对?哪些大孩子做的事我都要学会。)

  (点评:这一过程,体现了开放的教学思路,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

  (二)读一读,想一想,进一步掌握课文内容:

  教师用因为所以的句子向学生提问,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因为我长大了一岁,所以我改正了哪些毛病?

  (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大的意义)

  (三)感情朗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师:长大了一岁,丁丁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心情如何呢?(高兴、开心)你们平时遇到高兴、开心的事情时,是怎样的呢?表现给同学看看。你能不能这样高兴、开心地把课文读一读呢?(自由读、小组读、个别读、全班读)

  (点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进行语言积累。)

  (四)指导背诵,内化积累

  1、观看动画片,自由尝试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小节:

  2、指名背:

  3、加上动作,进行配乐表演。

  (点评:熟读成诵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并使之内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机淀语感经验。再加上音乐渲染,学生自由想象表演,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四、想一想,议一议:你进步了吗?

  师:丁丁在这一年里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那你自己是不是也进步啦?

  1、想一想:自己有那些进步?

  2、议一议:班级哪些同学有哪些进步?

  3、夸一夸。

  (点评:学会评价、欣赏别人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精神。深化学生对长大的理解,能为自己、他人的成长惊喜、高兴,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成长。)

  五、自编诗歌,展示自我:

  (例如:小花猫,小花猫,

  看见我不要乱跑。

  再也不拔你的小胡须了,

  我长大了一岁。)

  (点评:《课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学着创编诗歌,这样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小组合作,练习写字:

  1、自学泪;

  2、同一学习小组研究讨论:这八个字每个字都有几笔?这些笔画是怎样搭在一起的?笔顺是什么?

  3、比较学、长、要、看、爸、眼几个字的撇哪个长哪个短?哪个斜?哪个平?要上面的`西上面的西怎么变形?

  4、师范写、

  5、学生练习。

  (点评: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识字效率。)

  【总评】:

  本设计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转变。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始终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过程。

  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而为师的在一边旁敲侧击。实实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效地保护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教案【精选】10-25

(精选)语文教案11-05

(经典)语文教案08-12

语文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