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6 08:51:4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

  3、朗读词语、通过读记积累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背儿歌。

  5、围绕合作这个主题,进行口头表达。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音乐)听到选这熟悉的声音,又到了我的发现时间了,这一次我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二、我的发现?

  1、出示课件(带有钅、衤、疒旁的三组字)

  钅 钢 铜 铁 钉

  衤 被 裙 裤 袄

  疒 病 疼 痛 疯

  2、学生自由读一读,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发现:每一行的字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在字的前面点击偏旁)

  可是,你们知道吗?这12个字里藏着秘密呢?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学生观察课件的12个字与钅、衤、疒字的关系。)?

  (第一行都有钅字旁,金字旁与金属有关;第二行字都有衤字旁,衣字旁与服装、被子等有关;第三行字都有疒字旁与疾病有关)

  4、小组读、指名读、互读、再脱掉拼音读。

  5、你还知道哪些钅、衤、疒的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通过交流识字经验增强识字的自豪感。)

  6、拓展:找一找钅、衤、疒旁的字。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字的偏旁与字的.意思有关。

  三、我会填?

  1、出示课件(不带词语)

  一只( ) 一个( ) 一把( )

  一块( ) 一条( ) 一盘( )

  2、你能根据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吗?(小组内练习后推荐一人讲给大家听)

  3、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

  4、在生活中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你会说吗?

  5、拓展:

  五颗( ) 一座( ) 一本( )

  一幅( ) 一架( ) 一间( )

  四、我会读?

  小朋友们认得、填得真好,咱们接着往下学。(点出我会读。)?出示课件图片上写着我会读中的词语。

  书桌 板凳 椅子 棉被 运动裤

  本领 习惯 宣布 称赞 议论纷纷

  自信 容易 粗糙 疲劳 吞吞吐吐

  学生自己读一读词语,边读边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让学生说说吞吞吐吐(AABB)形式的词语。

  五、读读背背

  《走山路》是一首有趣的绕口令形式的儿歌,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借助插图,在读中感悟。

  1、下面我们就来学一首儿歌:走山路。(出示课件、配音)

  2、借助拼音自由练读,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配乐朗读)

  3、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边评边读,组内读,男女生读,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看课件:小猪、小鹿和小兔为了什么事急坏了?

  6、老师指着课件让学生自由发言。

  7、指导背诵(四人小组合作、开火车)

  8、齐背儿歌。(配乐)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合作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与别人合作做成过事情,选一件讲给同学听。听的人可以插话,可以提问题。再评一评哪件事做得好,谁讲得清楚、明白。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合作的图片。

  2、 指导学生简单地说出图意。(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3、板书课题《合作》。

  4、师讲合作做成的故事。

  5、小组内每人讲与别人合作做成的事,然后小组派代表在班里讲。听的人可以插话,可以提问题。(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6、再评一评哪件事做得好,谁讲得清楚、明白。(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健康的人格,发展健康的个性)

  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而且要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做成功,希望每个人多关心身边的小事,做合格的小公民!

  〖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是展示自己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谚语等。这一项活动要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展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比比谁说的谚语多,比比哪组搜集的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多;同学之间进行词语本交流,合作制作词语卡片,互赠自己喜欢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杨时求知心切,意志坚定,尊敬老师,真心诚意,学习杨时尊师好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题

  要求念得好。

  二、简介“成语”

  1、简介“成语”,举例,如:自相矛盾。

  2、你知道有哪些成语。

  再读课题。

  三、根据自学提纲,学习生字。

  1、听录音。

  2、学习词语。

  (1)读生字:

  杨尊论尽冒敲等默久疼(师:这个字奶奶常用)慈祥容

  (2)不看拼音,再齐读上面的生字。

  按顺序齐读;打乱顺序齐读;自由读;指名读。

  (3)给“杨、容”组词。

  (4)了解“黑”部首。

  教师示范写“黑”字部首和“冒”字。

  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地方。

  (5)学生书写生字(表扬写字认真,写得好的学生)

  四、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表扬姿势正确,读得快,读得响的学生)

  2、给小节加序号。

  3、指名学生自由选读课文某一小节,教师给评点指导。

  4、教师示范读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学着读)

  5、指名读课文某一小节。

  第二课时

  一、根据自学提纲,学习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评点,要求学生读得好。

  指名学生背诵。

  2、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杨时()

  要求学生说一句话。

  (2)杨时是宋朝()大学问家。

  要求用上既……又……

  3、齐读第二至五小节。

  4、指名学生分别读2-5小节。

  5、理解“程门立雪”的.意思。

  (1)“程”是什么意思?(师简介“程颐”)

  (2)“门”是什么意思?“立”是什么意思?

  (3)成语中还缺什么?(谁和谁)

  6、说话练习。

  (1)程门(谁)和(谁)立雪。

  (2)要求把“程门立雪”的意思说具体。

  程门(谁)和(谁)立雪(),(),()。

  (3)学生自由说。

  “程门立雪”指的是()。

  (4)指名说“程门立雪”指的是什么?

  (5)把“准备请教”、“谁和谁”、“站在”部分放在前面怎么说?

  在这句话前用上“为了……”该怎么说?

  (6)在上面的话后加上“说明杨时是()的大学问家”怎么说?

  7、读、背末一小节,完成练习。

  (1)指名读最后一小节。(教师评议)

  (2)教师示范读最后一小节。

  (3)学生齐读这一小节。

  老师问了三位小朋友,一个小朋友说“久久没有说话”是程老师一直没有说话;另一位小朋友说程老师没有话说;还有一位小朋友说程老师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们说哪一种说法对?

  (4)练习:

  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飞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心里激动地说:“()。”

  a、学生自由说后写下来。 b、指名学生说上面的话。

  (5)用“心疼”说一句话。

  二、小结。

  三、作业。

  板书 : 程门立雪

  冒鹅毛大雪 请教

  好学尊师

  默地、静静地 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桐城人)。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未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作手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地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的壮阔。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三、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文段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WEI)水向西流;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泰山北面的水都流入济水,在南北面山谷的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登泰山记姚鼐

  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包括人人都讲普通话、把字写好看、在校园里、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五项内容。

  教学目标:

  1、继续给学生渗透人人都要将普通话的,并养成不但讲而且会纠正的好习惯。

  2、继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好习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指导学生把握“左右结构的字先左后右、左窄右宽”的笔顺规则。

  4、、继续传授给学生有关积累的方法,揭示本学期记载所喜欢的词语、句子,还有小资料等都积累在“采蜜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前三个栏目

  第二课时:读读背背、我的采蜜集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情景导入

  放音乐:有关普通话的一首歌。

  师问:这首歌告诉我们什么?

  生答:这首歌让我们人人都讲普通话。

  二、出示挂图

  师问: 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在说什么?

  生回答后,读句子。

  师:图中的.妈妈和爷爷都没有说普通话,你们的家人又不说普通话的习惯吗?他们都怎么说?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怎样帮他们纠正?

  生小组交流。

  (1)结合生活中常遇的问题。

  (2)小组内演一演。

  班内交流。师引导学生自己讲普通话的同时还要提醒身边的人也讲普通话。

  三、师:你们讲普通话讲得这么好,老师相信你们也能把字写规范写好看。

  师板书“晚”“歌”“体”“状”

  生先观察然后交流讨论这四个字的特点、间架结构、占格位置,最后仿写交流。

  四、在校园里

  1、师:让我们轻松轻松到校园里转一圈你们想不想去?

  生异常兴奋表示很愿意去。

  师:不过有一个条件就是看谁在校园里人的字多。

  2、师生共同游览校园并留心校园里都有哪些字并互相帮助解决不认识得字。

  3、回到班上交流自己的收获。师适时点拨认字的窍门。

  五、读读背背

  1、 引导学生看图,整体感知。

  2、 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3、 指名读,同学自评。

  4、 尝试背一背。

  5、 小组检查背诵。指名背诵。

  四、 出示小本本上的词语。

  1、读一读 师问:这些短语好吗?好在哪里?

  生回答。

  2、揭示“采蜜集”点明“采蜜集”的用处。

  读课本中小女孩说的话。师适时解释引导。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其他好的短语或句子。

  4、指导学生纪录本节课自己新知道而且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快乐语文观。

  通过情境引发学生讲普通话的欲望和提醒身边的人也讲普通话的观念。

  教育学生既讲普通话有些规范字,在写字过程中感受写字的乐趣,体会汉字的有趣。

  继续渗透生活识字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识字的乐趣,养成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

  让学生不但会盘点自己的积累而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象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27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30

语文教案12-31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