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4-04-04 08:47:33 教案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2、学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利用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和练习题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1、单位“1”×百分之几 关键是找单位“1”

  2、完成两道复习题。

  (1)杨老师在“五一”期间在天天手机店花1600元买了一部品牌手机,比原价便宜了20%。这部手机的原价是多少元?

  (2)李强六月份的生活费为255元,比计划节省了15%,节省了多少钱?

  二、根据算式填条件。

  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__________,梨树有多少棵?

  (1)200÷20%

  (2)200×20%

  (3)200÷(1+20%)

  (4)200÷(1-20%)

  (5)200×(1-20%)

  三、巩固练习。

  3、某件商品2500元,商店先提价10%,后又降价10%,现价是多少元?

  4、一堆小麦共重1800千克,小麦的处粉率是75%,则这堆小麦能磨出多少千克面粉?

  5、工地有一堆水泥,第一天用去40%,第二天用去10.8吨,两天共用去这堆水泥的62.5%,这堆水泥原来有多少吨?

  6.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第一小时行驶了全程的25%,第二小时行驶了90千米,这距乙城还有全程的9。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20

  7.一条水渠,甲已经挖了全长的40%,还有36米。乙再挖全长的35%,还能剩多少米?

  8、某品牌的`衬衫已经连续降价两次,每次都降价10%,现在只有32.4元。衬衫的原价是多少元?

  9. 一捆电线用去20米,剩下的比原来的75%少5米,这捆电线原来有多少米?

  10.一批粮食,第一次取出25吨,第二次取出余下的40%,还剩下一半。这批粮食原来有多少吨?

  11.一捆电线,用去全长的1,再接上60米,结果比原来长40%,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5

  12、某工程队三天修完一条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5%,第二天与第三天修的比是7:8,第一天修的比第三天修的少21米,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13.某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每件各得300元,其中一件盈利20%,另一件亏本20%。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的总价上是盈利,还是亏本?盈利或亏本多少元?

  14.希望小学六年级去年有325人,今年男生增加15人,女生减少5%,总人数增加6人,那么今年有男生多少人?

  1,这时乙堆剩下的煤恰4

  好比原来总数的62.5%少13吨。这个厂从甲堆中取走了多少吨煤? 15.有两堆煤共136吨,某厂从甲堆中取走30%,从乙堆中取走

  四、总结。

解决问题教案2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培养理解能力。

  教材例9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算法,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用列表法解题,学生虽有过接触,但往往容易出现遗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列表时让看的人更容易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空白的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位同学的学情检测卡。

  2、课件出示例题,导入:通过课前的检测,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将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你们有没有勇气接受这个挑战呢?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质量单位,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和好奇心。

  ⊙阅读与理解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1)引导学生思考:有多少吨煤需要运走?有哪几种车可供选择?每辆车每次能运多少吨煤?

  (2)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要恰好运完8吨煤,有两种车可供选择:一种车的载质量是2吨,另一种车的载质量是3吨,要求每次运煤的车都装满。

  2、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如果你来派车,有什么好的方案呢?下面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

  (2)出示讨论的'任务:①你们小组有几种派车方案?把每种方案填在表格里。②你们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

  3、出示表格。

  (1)让学生说一说要填的是哪些内容。

  (2)明确要填的每个项目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列举方案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小组讨论,边讨论边填表格。

  5、各组汇报填出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

  6.请同学们说一说哪种方案是合理的,为什么?

  预设:第一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两种方案都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符合题意。

  7、师小结:为了保证把所有的方案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来,我们可以先尽可能地选一种车,然后依次递减。最后看哪种方案满足题目的要求就选哪种方案。

  设计意图:先给学生提出讨论的任务,并出示表格,提供明确的指导,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列举出所有的派车方案,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解决问题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两步计算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

  2、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

  二、基本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⑴比17多25的数是多少?

  ⑵比75少15的数是多少?

  ⑶第一个数是720,它比第二个数多80,第二个数是多少?

  ⑷35里面有几个7?

  ⑸6个100是多少?

  2、白兔有8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倍。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师再指名回答。

  ⑴黑兔有多少只?

  ⑵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⑶黑兔比白兔多多少只?

  ⑷白兔比黑兔少多少只?

  4、你能解决提出的这些问题吗?

  5、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指名全班交流,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6、观察小结: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题是一步计算,有两步计算。如果一步不能计算,那么要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

  三、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7、8题。(师指导生看懂8题的表格图)

  四、发展练习:P73思考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课后记:

解决问题教案4

  用估算解决问题

  宝源小学潘夏微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0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0页的教学内容,两、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三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的,教材通过创设一个需要估算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进而找出可以把这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估算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基本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其应用和两位、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在三年级中,大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能熟练掌握,小部分学生口算速度比较慢,个别学生口诀还不太熟练。问题最大的是估算,在做计算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往往很少进行估算,部分学生觉得列竖式计算还进行估算很烦,没有养成估算的习惯。很多题目学生口算就算出来了,学生根本不需要估算,后面一些例题中,很多题目也无需估算,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人为地要求让学生估算,然后笔算,久而久之,学生似乎对估算有一种腻烦心理。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关注的。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些需要估计的生活情景让他们有所感受,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培养起他们的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出估算的思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难点

  明白估算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

  突破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引导法、比较法。

  学法:合作、交流,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卡片。

  教学策略与手段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

  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素材。例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选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内容,相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应该创设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估算的意义,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游戏,看卡片。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十数或整百数?

  61、57、388、404、67、476.

  问:运用什么方法找近似数?("四舍五入"法)

  2、口算。

  80×2=3×90=6×300=

  700×6=8×400=500×8=

  二、情境导入

  1、师说: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参观航空展览,一起去看看将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出示第70页的情境图)

  老师带着29个同学去参观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按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题目。

  阅读与理解:阅读图意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请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买门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运用精确计算解决问题,板书:29×8=)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7的问题)上面的问题改为: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分析与解答

  讨论:怎样解答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运用精确计算,有的说出估算。)

  把导入题算式中的等号自然地改为约等号,板书:29×8≈240(元)

  指导读算式,介绍约等号的读作和写法。

  (由于29×8是大约等于240,不是一个精确值,我们就不能用等于号来表示,而用≈,跟老师一起书写"≈",约等号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它表示计算的结果是不精确的,是估算时用的一种符号。)

  问:怎样计算29乘8约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因为29很接近30,所以把29看作30,30乘8等于240,所以29×8约等于240。(板书。)

  类似这样,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不需要我们进行精确的计算,估算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呢!(出示课题。)

  回顾与反思

  29张门票看成30张只需240元,所以带250元肯定够了。

  2、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带800元够吗?

  生尝试独立解答,师巡视辅导后全班交流。

  92×8≈720(元)92元>90元,92×8>700(元)不够。

  (90)

  92×8≈800(元)92元<100元,92×8<800(元)够。

  (100)

  小结: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时候需要进行精确计算,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估算的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估大,什么时候需要估小,这些都要由题目中已知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决定。

  四、巩固练习

  (一)题组。【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方法去解决问题。】

  1、(书第70页做一做)王伯伯家一共摘了180千克苹果。一个箱子最多能装32千克,6个箱子能装下这些苹果吗?

  2、每包稻谷重58千克,8包大约重多少千克?

  3、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大约是72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行驶5个小时大约能行驶多少千米?(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答案。)

  A.72×5=360(千米)

  B.72×5≈350(千米)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

  (二)竞赛。【对比估算与精确计算两种解题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把例7改为:三年级共有63人去参观,买门票500元钱够吗?

  第一二大组学生用估算方法计算,第三四组用精确计算方法计算。对比计算的准确率与速度。这道题在估算时,往大估或往小估计算结果都有不确定的因素,反而比进行精确计算要慢。

  小结:有些问题用估算不能迅速解决时,也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或者在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有关人民币的内容要估算时,通常会把数估大一些。

  五、课后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在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时,可以把多位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再和一位数相乘,估算算式要用到约等号。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1—4题。

  七、板书设计

  用估算解决问题

  阅读与理解29×8≈240(元)

  分析与解答约等号

  回顾与反思29×8<250(元)

  答:带250元买门票够。

  92×8≈720(元)92×8≈800(元)

  (90)(100)

  92×8>700 92×8<800

  答:带700元买门票不够。答:带800元买门票够。

  教学反思:

  《标准(20xx年版)》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且通过选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教材开始安排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学生也初步接触估算的方法。但学生估算意识非常薄弱,估算技能比较欠缺。在平时的教学行为中,我们只是将估算停留在嘴上,当题目的要求中出现要求学生估算的时候我们才会去关注这个问题,否则教师和学生都很少关注。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估算的用处是很广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怎样能够让学生对估算敏感起来?学生的估算意识如何培养?本课在突破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突破估算教学的难点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常常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乘车人数、购买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等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真正突破了估算教学难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作用和必要性

  教材在编排估算时,创设了适当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作用和必要性,但教师在教学时还是要巧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例7时,如果直接出示例题的问题,很多学生都直接进行精确计算,然后老师再教学估算的格式和方法,这样孩子对估算的作用感受不大。本课现在改为先解决"买门票一共要付多少钱?"的问题,自然转换问题为"带250元买门票够吗?",学生会对两个问题加以对比分析,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不需要我们进行精确的计算,估算一下就可以了,从而体会估算方法的作用和应用背景。

  三、精心设计练习情境,优化估算方法和解题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数据的特点灵活选取估算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还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有些问题用估算不能解决时,也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或者在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

  例如例7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利用估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估算策略和方法。在练习环节,老师设计了题组练习,让学生辨析什么时候需要进行精确计算,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估算的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估大,什么时候需要估小,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方法去解决问题。竞赛题:把例7改为:二年级共有63人参观,买门票500元钱够吗?让学生体验到这道题在估算时,往大估或往小估计算结果都有不确定的因素,反而比进行精确计算要慢。从而发现有些问题用估算不能迅速解决时,也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或者在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有关人民币的内容要估算时,通常会把数估大一些。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前,我到包含丰富资源的"荔湾教育"资源平台上查找与本课相关内容的课件、练习资料,认真学习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平台上的课件进行重新设计,在"备课"中编辑课件内容。下阶段将继续学习平台的使用功能,力求突破技术难关。例如:在资源平台里编辑课件时,如何直接输入"×"、"≈"等的数学符号?如何让"备课"里编辑好的课件,到"授课"时不会出现文字、图案偏离位置的现象。

  估算的应用很广泛,在加、减、乘法计算中的检查得数要用到估算,在除法计算中的试商要用到估算,放学路上要用的时间也要用到估算,购物时用到估算的更多。估算是精确计算的基础,估算也是精确计算的补充。估算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估算的欲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估算的方法和策略。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去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估算题材,为学生积极搭建估算的平台,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估算,自觉形成估算的一种习惯,有力的促进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通过对比,使学生沟通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会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老师很高兴和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学习关于百分数应用的问题。你们想学么?生说想。好我们先来检验一下你们前面学过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看复习题(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68册,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要求学生口答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接着说如果老师将这道题的条件变为“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同学们想知道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板书课题: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复习前面的知识,引入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激情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学生跃跃 欲试急于去学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学生默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3与复习题有什么异同?(两道题问题相同,条件不同。)条件不同在哪儿?引导学生多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 明白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容易掌握)

  (3)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12%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使学生明确今年增加的册数相当于原有册数的12%,现在的册数相当于原有册数的1+12%,即112%。 ,然后小组合作探讨解题方法。组长记录讨论结果。

  (4)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中间去。

  (5)师生共同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方法1

  方法2

  (6)教师对学生的.进行补充讲解。再让学生板演在黑板上。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适时表扬鼓励。

  (7)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种解答方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优。学生纷纷陈述自己的理由。

  (8)比较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来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了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注意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最优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幸福镇去年收粮食300万吨,今年比去年多20%,今年生产粮食多少万吨?

  2、.龙泉镇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3、思考:如果例3改成:学校图书室现有图书1568册,比原有图书册数增加了12%,图书室原有多少册图书?(这题单位“1”的量不变,要比较的量也不变,例3单位“1”的量是已知量,这题单位“1”的量是未知量。)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迁移。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示形式不一样而已。

  板书设计:

  百分数应用题(三)

  例3: 方法一: 方法二:

  1400+1400×12% 1400×(1+12%)

  =1400+168 =1400×112%

  =1568 (册) =1568 (册)

  答:现在图书室有1568册图书。

解决问题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觉“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对替换前后数量关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有谁带了钢笔吗?

  老师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带钢笔,谁能借老师用一下?

  要不这样吧,有谁愿意让老师用一枝铅笔来换你的钢笔?(学生困惑)

  (严肃,让学生觉得真换)

  怎么啦?(学生说说)

  是啊!

  那你倒是说说看希望老师拿几枝铅笔,你才肯和我交换?

  为什么?(老师:成交!)

  用铅笔换钢笔依据

  板书:十枝铅笔---------换(黄色粉笔写)---------一支钢笔 ( 价格相当)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非要老师用十支铅笔才肯换呢?

  (引导学生说出价钱差不多)

  紧接板书:价格相当

  十枝铅笔和一支钢笔价格相当,这正是公平交换的前提和依据。

  板书:依据

  师:闹了半天,你当老师来做生意了吧.不,可别小看这个"换"字,交换的换,替换的换,就是这个换字,它确是蕴涵着一种的数学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有位7岁的孩子使用了这种换的方法,被传为一段千古佳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温故知新:

  课件打开到曹冲称象图片。

  对,课前大家已经熟悉了这个故事。那谁能告诉我,曹冲是怎么解决称大象体重这个难题的呢?

  (他用什么替换了什么?)

  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

  (鼓励性评价:真聪明)

  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为替换的依据。

  那曹冲是怎样来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书:一堆石头---------替换----------一头大象 ( 重量相同)

  曹冲称象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替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对,替换。

  板书:添上----替换两字

  三、协作创新

  曹冲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谈到三国,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战吧。这场著名的战斗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

  三国时期的水上兵器比较多,有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等等,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简略介绍其中的走舸和楼船。)

  赤壁大战,东吴向前方军营增派105名援军。如果用10艘走舸和1艘楼船来运,一次就可以运完。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人数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 那每艘走舸装了多少士兵,楼船上又装了多少士兵呢?

  题目看不清楚的话,可以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面也有。

  生一起读题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道题目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题目下面的要求,来亲身体验一下替换。

  同桌合作:

  1 用什么替换什么? (把题目中替换的双方圈一圈)

  2 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在题目关键句的'下面画一画)

  3 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分别把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写一写,也可以用图画或者线段图表示)

  小组交流:

  知道怎么替换了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在替换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替换有什么好处啊?

  请你在四人小组里面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想的都和你一样?

  1 替换有什么好处?

  2 你替换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完全一样吗?

  结合课件画面讲解,板书

  一艘楼船--替换--5艘走舸(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数量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

  课件展示:

  替换前

  (10走舸与1楼船横排,出示数量关系:10艘走舸和1艘楼船上一共装了105名士兵)

  替换后

  (15走舸,出示数量关系:15艘走舸一共装了105名士兵) 让学生计算。并讲一讲过程(数量关系)。

  (注重: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还有其他的替换方法吗?(课件要可以在两种方法间自由切换)

  两种方法都讲解完后,让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四、巩固立新: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东吴又准备用船和马车同时向军营输送粮草,已知每条运粮船比每辆马车能多运15袋粮食,2条运粮船和5辆马车水陆并进,刚好能把100袋粮食一次运到军营,每条运粮船和每辆马车各运了多少袋粮食?

  这个问题还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请学生说说如何替换?

  板书:一条运粮船----------替换----------(一辆马车+15袋)

  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实物投影展示替换方法。(最好选文字和图画各一份)

  数学是需要简洁和凝练的,看赵老师怎么来做。。。

  强调计算的时候是个倒推的过程,是先减还是先除,不能忘记什么?

  课件演示思考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请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五、博古通今:

  学校阅览室为了让大家能阅读三国的故事,进了3套《四大名著》和8本《三国演义》,一共花费了410.4元。每本《三国演义》比每套《四大名著》便宜31.2元。分别求《三国演义》和《四大名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

  让一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力求作出示意图)。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四大名著换成三国演义

  并让学生体会把三国演义换成四大名著虽然也可以计算,但是比较繁琐。

  六、自编自演:

  大家家里都买过名著没有?小红她也想买些书来阅读,所以她就把平时的零花钱都放到储蓄罐里储存起来。

  请大家开动脑筋,根据 5角硬币 1元硬币 储蓄罐 三个词语,抽象出一道可以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应用题。(可适当加上数据条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准备以后经常使用这个策略吗?说说原因。对于这个策略,你有什么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呢?经验也可以。

解决问题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63页练习九第13~1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一个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13题。

  (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头--每头每天20千克

  良种奶牛:18头--每头每天36千克)

  (2)分析解答。

  交流: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 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略)

  (3)检验结果。

  出示补充题:

  ①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饲料?

  ②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_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各是怎样想的。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

  1、做练习九第14题。

  (1)解答第(1)(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14题,看看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板演)

  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

  (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j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

  2、做练习九第15题。

  (1)提问题。

  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3、完成思考题。

  启发:为什么后一次比前一次的要重一些?倒水杯数怎样变化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解决问题教案8

  教学内容:

  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情境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解决问题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汇报:

  ①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②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

  去尾法

解决问题教案10

  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法和方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抓住解题关键。

  教学中,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抓住关键句,找准单位“1”,找准比较量及比较量对应单位“1”的几分之几,为画图分析做好准备。

  2.直观分析问题。

  教学中,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直观、形象地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并结合图示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3.顺向思考列式。

  教学中,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顺向思考,设未知量(单位“1”)为x,列方程解决问题。

  4.明确解题规律。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解决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弄清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可以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找出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

  (1)已经行了全程的。(把全程看作单位“1”,全程×=已行路程)

  (2)一个长方形,宽是长的。(把长看作单位“1”,长×=宽)

  2.按要求解答。

  课件出示:小明的体重是35kg,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小明体内的水分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单位“1”及数量关系。

  (把小明的体重看作单位“1”,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小明的体重×)

  (2)结合数量关系式,明确本题结构特征。(引导学生回答哪部分是已知的,哪部分是未知的)

  (3)小组合作,列式解答。(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此类题的解法:单位“1”已知,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5×=28(kg)

  3.谈话导入。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法我们已经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知识,学习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探究新知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教材37页例4。

  (1)读题,交流信息。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kg水分。

  (2)找出信息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汇报,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①成人体重×=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

  ②儿童体重×=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

  ③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4的问题。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解决问题。

  ①解决例4需要哪些条件?把谁看作单位“1”?

  ②画图分析。

解决问题教案11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例1、第12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百分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几年农村变化很大,你们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吗?

  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后,教师展示一些新农村的图片。

  教师:尤其是这两年,农村变化可大了,你们看,这是小营村的张华同学给老师的信。

  课件出示一封信,上面写着:我们村今年有彩电360台,去年只有300台……

  教师:看到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张华同学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他解决,我们一起来尝试帮帮他好吗?

  课件出示数学问题: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教师谈话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这个问题和你们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是怎么理解"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大家讨论一下吧!

  教师:想一想,"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

  学生分组讨论后,再进行交流。

  交流后,教师问:根据上面的分析,谁能说说这题的解题思路?

  学生试做,汇报结果。

  教师: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师生共同小结: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例2。

  教师: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你们看,(课件出示两位老师的谈话场景)去年我校的毕业生是200人,今年比去年增加了15%,今年毕业生有多少人?

  教师: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分析,再试一试。

  如果明年的'毕业生人数比今年减少10%,学校明年毕业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并结合学生的探索适时给予点拨、引导。

  教师:哪些同学解决了这一问题?谁来把他们的解决办法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评价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堂活动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清晰地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想和你们一起讨论一下。

  (课件出示书上课堂活动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重点说出原因。分析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计算验证。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评析: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例1和例2的学习。例1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同时抓住了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例2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解决问题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 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四)检验。师引导: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①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是否等于720毫升;

  ②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检验过程)

  总之,检验时要看所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五)小结:替换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得出依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

  (六)学习依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将例1中大、小杯的倍数关系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会替换吗?

  1.议一议,这时还能不能替换?

  2.讨论如果将7个杯子全看作小杯(或大杯)果汁的总量还是720毫升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3.试列式解答。

  4.小结与例一不同之处:根据大小杯的相差数进行替换时,总量变了,杯子数没有变。

  三、拓展应用,巩固运用替换策略。

  1.溜冰场:智力填空(分别用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①○+○+○+△+△=14, △=○+○

  ○=( ) △=( )

  ②☆比○多1,☆+○+=10

  ○=( ),☆=( )

  2.试一试:三种量间倍数关系的替换题(图略)

  3.练一练:

  ①练习十七第1题 巩固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尝试口头列式 解答,并反馈。

  ②教材例1后练一练巩固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试列式解答并反馈。

  四、总结反思,优化替换策略。

  1.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2.师点一点:替换的策略就是将要求的某一问题用另一个问题替代。用替换策略解答的题目特征及替换时的注意点。

解决问题教案13

  一、课程标准

  初步地掌握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认知:初步掌握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

  技能:1.能在高级语言编程环境操作执行一段简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2.初步理解计算机程序的执行目的。 情感: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 难点:读懂计算机程序代码。

  三、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常用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有关。对于计算机编程知识,他们以前可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同时,因为陌生,他们往往会把其看作一种神秘而遥不可及的事物。因此,强调计算机程序与生活的关系的必不可少。再者,他们在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对于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了解起来应该是不会太困难。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除了使用通用工具软件(如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或多媒体加工软件等)进行信息处理以外,直接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也是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延续,与第三章内容紧密相联。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以前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因此,只要求学生对这种方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内容的衔接部分。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应用计算机的工具软件处理许多事情之外,相当部分的现实问题也都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加以解决,实现一些个性化的信息处理方式。本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3个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后续的课时将带领学生编制一些简单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体验程序的编制环境、方式及作用,了解程序的基本元素和编制过程,从而进一步认识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了解算法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读懂简单程序代码,理解代码执行目的。

  五、教学理念

  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渗透。采用了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教学方法;强调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评价隐含于学习过程之中。

  六、教学策略

  营造和谐生活化的计算机程序体验课。通过一定的课堂情景的创设和学生探究、体验活动,力求让学生首先体会到计算机程序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的不可替代性,并产生自己动手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愿望。进而了解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有能力和有意愿把这样的方法真正地溶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最后能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良好的利用技术优势为自己生活服务的意识和相应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讲授新知→交流评价→实践拓展→课堂总结”这么一条主线索来开展教学活动。

  七、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极域电子教室等。

  八、教学过程: 略。

  九、教学反思:

  就整堂课来说,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老师分析、讲解基础上,让学生从自学到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直到最终完成程序,逐步体验程序编写的过程;通过对比学习法完成了初步理解计算机程序的执行目的的目标。

  2、本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局面,合作讨论为辅,学生动手机会多,教学效果较好。

  3、舍弃教材的案例,选用身边的出租车计价学生更能理解和接受,根据学习的流程对案例分析研究最终完成程序编写,体验了编程的乐趣,为下步学习算法和程序设计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学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数学上的算法没有完全掌握,更不太熟悉VB编制环境,此过程遇到疑难,导致步步跟不上,对后续教学造成部分学生兴趣不高。

  2、提升拓展效果不明显。

解决问题教案14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

  教师讲一个小故事:王亮家新装修好了房子,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家的电灯开关附近雪白的墙面上,有几个手指印,仔细观察发现,几乎家里所有的开关边上都有这种难看的印痕,而且他在同学家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帮帮他吗?

  2.小组讨论:怎样帮助王亮解决问题?

  3.课堂交流:

  (1)各小组的代表说说解决的办法。

  (2)教师随时发现学生想出的办法中的闪光点和明显的缺陷,适时鼓励和纠正,引导全体学生深人思考。

  4.小结归纳:

  (1)教师说明这是一件真人真事,王亮最后受到电冰箱的启发,发明了新型开关,获得全国青少年发明大赛一等奖。

  (2)引导学生从王亮的发明过程中归纳出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一寻找原因一联想启发一解决问题。

  二、联系生活,商讨问题

  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便之处。

  2.小组合作按照基本思路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内相互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确定参加全班交流的同学。

  三、擂台比赛,交流评议

  1.组织生活中的小发明擂台赛。

  2.教师引导观众和擂主互动,评议每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3.宣布比赛结果。

  4.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

解决问题教案15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案02-11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2-09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2-22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02-22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10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05-08

《连除解决问题》说课稿05-05

《解决问题》说课稿范文04-12

《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05-05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听课反思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