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九

时间:2022-04-13 18:13:2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九)

                         作者:  riverliu - riverliu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九)

第四节 综合研究 

前面一节探讨了语文常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式,本节则把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光聚集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之上。如果说前者是在纠正过去基础教育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的偏差,那么后者的意义就在于积极推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计划的实施,把握语文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中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 

具体地说,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四点: 

(一)、构建注重应用的语文课程。构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点,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同其他课程的沟通,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注重审美的语文课程。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求,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也贯穿着审美追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审美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尤其是通过鉴赏优秀文学作品,感受语文之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构建注重研究的语文课程。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趋于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相当的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研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其综合思考和理性把握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习惯,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分析研究语言文学现象和人文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四)、构建开放的、多样化的语文课程。“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是设计高中语文课程和重要原则。在落实“共同基础”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途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条件和发展空间,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设计和实施课程,挖掘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 

在这个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了更为深广的意义,它说明研究性学习应在高中语文学科课程中全方位推行。根据研究课题的来源,可以把综合课题中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分为学科领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大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相比,这两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并不属于语文常规教学,在新的课程标准里,它的位置在语文选修课或是作为必修课的研究型课程之中,它们都是语文课堂教学向教材或是学科外的辐射和延展。其中学科领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科内部、打破教材现有知识体系,代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进行的一种相对开放的研究。而社会大语文研究性学习则将语文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地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寻求语文的应用价值。另外,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还可以把综合课题中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分为专题研究类和综合实践类。 

二、学科领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现行语文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阶段,学习文化内涵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现代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这三个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渐得到提高,研究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推进语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性学习,首要的问题是要能够发现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方面,现行的新教材是做了大量的努力的,许多内容的编排就是为了方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课题资源。 

(一)、必修课本里的课后习题中,有许多本身就是比较好的研究课题,另一些则可以转化为研究性课题,这里仅以第四册为例: 

1、第一课《祝福》课后练习四: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三五百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2、第4课《荷花淀》课后习题三: 

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3、第9课《林黛玉进贾府》课后习题四: 

话说“凤辣子”: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王熙凤的“辣”。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可就你所知,联系《红楼梦》有关王熙凤的描写去谈,也可以发挥想像。 

(4)、第11课《失街亭》课后习题二: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试将课文与《三国志》中的相关论述加以比较。 

习题三: 

问题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5)、第14课《茶馆》课后习题四: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试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评。也可以与鲁迅小说《药》对茶馆中茶客的描写作比较分析。 

(6)、第15课《罗密欧与朱丽叶》课后习题一: 

仔细阅读课文,讨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7)、第17课《窦娥冤》课后习题四: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认识。 

(8)、第19课《闺塾》课后习题三: 

联系《闺塾》这出戏,阅读《语文读本》第四册的《游园》。想一想:杜丽娘在“游园”时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对她的变化你是怎样认识的? 

以上这些课后习题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解决的。学生可以将这些问题转化成研究性课题,并从课堂教学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以问题为核心,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对于这类所需要时间较长的课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每周的研究型课程时间里,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完成。 

2、语文教材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教学单元,每个单元都是由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几篇课文组织在一起的,教师可以围绕单元教学要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以第三、四册教材为例: 

第三册 第一单元 现当代、外国诗歌 

第二单元 汉魏六朝以前诗歌 

第三单元&nbspnbsp;

第三单元 唐宋诗词 

第四单元 散文 

第五单元 散文 

第六单元 古代散文 

第四册 第一单元 现当代、外国小说 

第二单元 现当代、外国小说 

第三单元 中国古典小说 

第四单元 话剧 

第五单元 中国古典戏剧 

第六单元 中国传奇小说 

这两册教材以文学体裁为纲,选择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力图使学生对于这四种体裁的文学有比较全面地认识,并初步学会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这些教材内容完全可以用来带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如“诗歌研究”、“小说研究”、“戏剧研究”、“散文研究”等等。此外,第五六册教材中的 “孟子”文化专题研究、“红楼”文化专题研究,也都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好课题。如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是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研究,笔者让自己的学生在业余时间里多读一些李杜的作品和研究李杜思想艺术的文章,然后完成一篇关于李白或杜甫的小论文,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有关 “李杜”对比研究的小论文: 

浅谈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张 祥 

鲁迅先生曾在《致杨霁云》中这样写道:“我以为一切的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提到唐诗,就不能不提到二位唐诗之集大成者“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用“诗仙”来形容李白,绝对是不足为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群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飘逸的文字真可谓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透过“诗圣”杜甫的那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愫,也宛然可见一个儒家圣者的情操。 

李白、杜甫有着同样不得志的境遇,但从两者的诗传达出来的感情却是大相径庭的。李白的诗中流露的是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认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己的才能最终总会有用武之地的一天。即使不得志,也可以“人生得意须尽欢”,甚至可以对名利嗤之以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中有一种一蹴而就的不羁与恃才傲物,而杜甫则显得比较深沉和忧郁。他曾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与气魄拼搏,当他无法“居庙堂之高”,他仍然“忧其民”,在他自己极度困窘时,依然为关山北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潸然泪下。李白是个在世欲与幽谷之间寻找平衡的人,而杜甫无疑是一个“飘飘何所似”的苦行僧。 

李白和杜甫的感情是不同的,以至他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李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在他飘逸隐怨的诗句中,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都迸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把读者带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意识流中。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和《丽人行》、《并车行》中都,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揭示的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并从中体会到作者诗文背后蕴藏的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杜甫的诗是大唐盛世背后的苦难缩影,是一本饱含着时间重量的史书。 

马克思在谈及希腊神话时说,“它仍然能够给我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句话可以用来评价李、杜的诗歌。不管它们表达的是空灵飘逸还是抑郁顿挫,它们都真实地展现了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传承性和艺术的多元性,值得我们探究玩味。 

3、《语文读本》也是教材的一部分,也可以用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语文读本》的编写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确保学生在高中三年内阅读不少于300万字的各类作品。它的许多篇目的安排都是与必修课本相呼应的,非常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某一方面内容的理解,而且许多篇目还构成了比较大的研究背景,帮助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做深一步的研究。如高中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只有鲁迅的一篇《阿Q正传》课文和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的知识短文《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阿Q正传》是一篇内容厚重的小说,最适合师生共同研读,为此《语文读本》中也选进了大量的相关篇目,意在帮助师生理解: 

(1)、《〈呐喊〉自序》--鲁迅 

(2)、《〈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 

(3)、《示众》--鲁迅 

(4)、《鲁迅警世名言录》 

(5)、《论〈阿Q正传〉》--张天翼 

(6)、《对于国民性的思考和发掘》--林非 

(7)、《简论假洋鬼子》--屈正平 

(8)、《论阿Q周围的人物》--蒋星煜 

(9)、《论〈阿Q正传〉的幽默讽刺语言》--刘福勤 

(10)、《说“吴妈”》--苏叔阳 

(11)、《为“吴妈”辩护》--孙士杰 

(12)、《鲁迅“丑化”了阿Q吗?》--邵燕祥 

(13)、《打破“未庄通例”及其他》--胡邦炜 

(14)、《未庄舆论种种》--王荆 

(15)、《闲话阿Q的无赖和霸道》--康式昭 

(16)、《“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谢云 

(17)、《阿Q后传》--曾颖 

(18)、《阿Q的那一“嚓”》--吴非 

这些文章从各个方面对鲁迅的风格、思想和他笔下的人物一一点评,各种观点在一起碰撞交织,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四)、语文学科的范围极广,除教材外,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学科体系之内的其它资源。如对联、诗词格律、成语典故、特定称谓等古代文化知识,文字、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都可以引入研究性学习之中。还有老师曾经提出高考之前的专题复习也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这与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做法相比也有一定的进步性。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不妨一试。 

下面是天津十七中学的魏薇老师从语文学科领域出发,设计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专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经验: 

《〈诗经〉三首》课题研究 

天津十七中学 魏薇 

《〈诗经〉三首》选自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选了《氓》、《无衣》《静女》三篇,本课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诗经》的面貌及主要艺术特色,学会欣赏《诗经》中的诗歌。 

  一、我的总体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不拘泥于教材所选的三首诗,既入乎其内又拔乎其外,将“《诗经》研究”作为一个总的研究课题,将教材规定的本课书的几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现实主义精神等,分别转化为几个子课题推荐给学生,各课题小组自选其中一个进行研究,形成成果,然后在课上展示交流,全班共享。通过共享,各小组不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其他小组进行展示,而且还要倾听、质疑、探讨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从而完成了对本专题的学习。最后教师检查、评价全班的研究情况。另外,本学期我建立了“新学网上文学院”(http://myxinxue.6to23.com),它是一个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平台。在互联网和这个网站的支持下我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了《〈诗经〉三首》的专题教学。 

  二、我把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设立为: 

  知识目标:1、掌握《诗经》的整体面貌,理解《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体现。 

       2、学习和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3、了解《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广泛阅读和研究《诗经》中的诗篇和相关研究文章,培养对《诗经》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研究、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汇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信息的能力和素养。 

三、实施过程: 

  第一步,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研究任务。 

  用一课时的时间,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所选的《诗经》中的三首诗《氓》、《无衣》、《静女》,结合书下注解弄懂诗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后,学生可能会对某些方面产生兴趣甚至疑问。然后我亮出了总课题“《诗经》研究”,并结合这课书的教学要点推荐了几个子课题,让学生作为选题参考: 

1、《诗经》的思想内容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重章叠唱的结构特征 

4、《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前三个课题是紧密结合本课书的教学要点出的,课题4则只有先真正了解《诗经》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展,这个课题是给那些基础较好、悟性较高的学生设计的。并推荐了十多首必读诗歌,如《关雎》、《硕鼠》、《七月》等。 

  第二步,申报课题。 

学生们自愿结合成课题小组后,以小组为单位申报了研究课题: 

1、诗经所反应的社会现实 

2、诗经中的赋比兴 

3、诗经中诗歌结构形式特点 

4、诗经的浪漫主义和爱情诗 

5、诗经对现代爱情观的影响 

6、诗经中的风土人情 

7、从诗经看古代人民生活 

8、诗经对后世诗界的影响 

9、国风中的战争诗 

10、诗经的艺术特点 

1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2、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13、诗经的意境 

  第三步,具体研究,形成成果。 

题目选好后,各小组进入了具体研究阶段。学生们首先就自己小组的研究专题借助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九】相关文章: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07-30

研究性学习总结04-21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12-07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12-20

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04-27

研究性学习研究计划07-26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08-26

化学研究性学习总结06-08

研究性学习总结15篇12-21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