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语文教育(论坛帖)

时间:2022-04-13 18:30: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游戏的语文教育(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124

游戏的语文教育(论坛精华帖)

      黄行福

教育是什么?教育即游戏。①因为教育具有游戏的形式及功能特征。只是由于我们过去把教育看得太神圣、太严肃罢了。如果放眼看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的确是太沉重了,沉重得有时叫人喘不过气来。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甚至家长,有时都会感觉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现在,该是换种眼光看教育的时候了。换一种怎样的眼光?我们认为,需要用游戏的眼光,只是我们不要老把游戏与不正经、与不严肃联系在一起。其实,也有正经的、严肃的游戏。比如,打扑克这样一种比较典型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们不都是以严肃的态度来玩的吗?有谁在打扑克的过程中,不是认认真真、一本正经的对待?如果不认真对待,不小心谨慎地玩,肯定会输,肯定回被淘汰出局。在这种情况下,谁又敢不认真、不严肃呢?教育也是这样,是一种正经的、严肃的游戏。

语文教育作为教育这栋大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自然地,就具有游戏的特征与性质。

作为游戏的语文教育,它具有如下特点:

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以往的语文教育,为了应付以笔试为唯一形式的考试,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片面突出知识教育、智力教育。突出知识教育的结果,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知识的学习,除了理解,还特别需要记忆,需要死记硬背。因此,知识教育便演变成了记忆教育。智力教育的结果,实际上也演变成了以各种形式的比赛为代表的(各种考试也与竞赛差不多,都是淘汰性的)仅仅针对尖子生的精英教育,淘汰了大多数。学生便越学越艰难,越学越厌学。

作为游戏的语文教育则不同,它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他有一句明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②游戏不同于以智育为唯一内容的语文教育的基本点,就在于它是人的全面的投入。在游戏中,参与者总是全身心的投入,他的认知,他的情感,他的意志,他的态度等等,每一个因素都积极参与其中。

人教初中《语文》第3册第一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新闻稿。以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学生在课堂上也很活跃,也比较投入,与老师的配合和也不错。但学生的投入总不是那么到位,总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现在有人采用游戏的方法上这篇课文,学生投入的程度就大不相同了。上海的陈仲梁老师就是这样。在上课前,陈老师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把学生分成历史、地理、诗词、新闻和录制五个小组,分别进行课前的学习准备,各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

这样的设计,就体现了游戏的特征,引进了竞赛的形式。因为五个小组分别去完成各自的任务,他们之间就有竞争性,哪个小组不尽力,就会落后,同学就会有评价。学生一个个都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努力地想方设法去圆满地完成任务。他们上图书馆,访问名人,上因特网,去电视台录制影片,准备讲解……

上课时,陈老师首先让诗词组同学的代表上台带领全班同学朗诵毛主席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然后由录制组学生放映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几个片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历史组的同学介绍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又由新闻组的同学派两位代表上台讲解新闻的特点和构成,并引导大家由问题入手,对这则新闻进行简单的分析:找出导语、分析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再让地理组的同学展示一张他们自己按比例绘制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由一位男生头戴帽饰,手执教鞭,象个高级指挥员似的,为全班同学讲述我军中、西、东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③以这样的形式上课,学生的学习所得就比以其它形式要多,语文素质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提高。

在教育原则上,突出学生主体。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我们多年来所极力倡导的基本原则,但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的并不多。为什么?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条能够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乐于做主体的途径。我们认为,游戏是一条切实有效的好途径。因为它建立在人的本性之上。我们都知道,在本质上,人都有好乐的天性。游戏就是乐的形式之一。而人的任何活动,如果与人好乐的天性相切合,就没有不成功的。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这不如乐之者,乐之这不如好之者。”充分揭示了“好之”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实践告诉我们,游戏都是游戏者的游戏。游戏的参与者,就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过程中,其他人只能是旁观者,他们不可能代替游戏者进行游戏。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他们始终都只是起指导和组织作用,根本不可能代替学生游戏,充其量,老师也只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游戏,成为一个的游戏的主体。否则,如果教师越俎代庖,自己越位,成为游戏的主体,学生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观众。一些优秀教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成功的表率。他们或以现代教学媒体为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或把学生领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领略风光的无限,或以辩论的形式展开对问题的阐释,或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诗歌的朗诵等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原则和精神。

在教学设计上,体现游戏原则。任何游戏的进行,需要原则的指导,没有原则的指导,游戏就不可能进行到底。游戏的原则主要有快乐原则和竞争原则。任何游戏,都以快乐为宗旨,没有快乐,便没有游戏。群体游戏,都存在着竞争;没有竞争,游戏的进行便会缺少动力。

游戏的语文教育,在设计上便不同于以往。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他的教学中就体现了游戏原则。在课文的预习上,他采用分段包干的形式进行,让一个或几个学生承包一段或几段。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想方设法查找资料,组织讨论,力求对课文有比深刻的理解,以不辜负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期望,也使自己和同学真有所得。在考试方面,他也从不命题,从不改卷,一切都由学生自己进行。他的妙着在于,发动每一位同学,让他们自己命题,命题的水平以与期中或期末考试试卷上的试题的重合或相似的多少为标准。命题以后,由学生自己组织考试,自己进行改卷。整个这一套,实际上都体现了游戏的原则。首先是快乐。原先神秘的老师出卷、老师命题,现在大众化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考试这种向来都看得非常严肃、非常正经的事情,老师居然放手让他们自己干,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学习好坏,原来自己就可以检测,自己的命运仿佛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于是,命题的过程便伴随着愉快,伴随着情趣,伴随着激情。其次使竞争 。让他们自己命题,他们就必须考虑质量的高低,考虑其他同学命题的质量如何。每个人都在关注着别人如何命题,看着别人命题的水平。这其实就是一种比较,一种竞争。一比较,一竞争,兴趣就激发起来了,学习的动力就足了。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竞争不同与商业上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使大家合作共存,共同进步。

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对现代教育教学在学习方式上的要求。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自己做自己学习的主。合作是与他人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探究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们自己去进行探索、探讨。这也正是游戏的又一重要特征。凡是游戏,都是参与游戏的人自己做主,游戏的目的如何,游戏的规则怎样,都是参与者自己定的。至于合作,一般而言,除单独的个人游戏外,大多都是集体游戏。而凡是集体游戏,都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进行。探究,也是游戏中具有的重要内涵,特别使智力游戏,其中的探究是不言而喻的。最为典型的要数辩论赛,其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有目共睹。

当前很多成功语文教学,无不体现了这三条。江苏太仓市一中的方文榜老师在上高中课文《陈情表》一文时,采用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其中得几个问题,他以“鉴赏性讨论”“评价性讨论”和“拓展性讨论”的形式进行。“鉴赏性讨论”,他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晋武帝看了《陈情表》后,备受感动,不仅欣然准奏,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它的艺术魅力何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他们各抒己见,共有6位同学从各自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评价性讨论”与“拓展性讨论”也是这样,学生们积极发言,见仁见智,气氛极为活跃。④这其实就是一种游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贯穿始终。

当然,在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这种游戏性质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方式,比较典型的体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是传统得方式唱主角。相信,新的课程实施之日,就是游戏性质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实现之时。

在学习的程动力上,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学习需要动力,而动力有内外之分。内在动力是学习过程本身的动力,外在动力则来自学习过程之外,它是为了达到学习之外的其他目的,如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而学习等。外在目的一旦达到,就不具有动力的作用。所以,内在动力更具有长远的价值。在内在动力中,兴趣又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游戏的过程、愉快的过程,使学习本身具有动力的价值。

让我们来看两种积累成语的方法。读高中时,有位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学好语文,打好基础,叫大家去背成语词典。开始时,大家觉得新鲜,尽头十足,每天都能背下20个。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就感到乏味。慢慢地就放弃了,短时间内强迫自己记下来得东西,不久也忘记了,徒然耗费了许多精力。现在,很多老师虽然也让学生积累成语,但采用的方法却大不相同,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比赛。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胜,尽管赛前也作了很多准备,包括搜集、背诵。但由于这样的方法,具有游戏色彩,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学得就更富有激情,理解得也更深,记得也更牢,效果就比纯粹的死记硬背好得多。

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上,游戏性质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多。语文课本中,还编入了一些语文游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为例,在教材的后面,编写了“语文知识抢答赛”、“说成语故事比赛”、“古典诗歌背诵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社会采访与写作”等五项语文实践活动。这五项活动,其实都是游戏性质的学习。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每册几乎都有这样的语文活动安排。这对于改进我们的语文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教材中,游戏式的学习活动,安排得就更多。

游戏的语文教育,其特点是多方面的,几乎从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层次,我们都可以发现它有它自己的特点。但有了以上几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游戏的语文教育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方式。

作为一种以游戏的样式进行的语文教育,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精神。新的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功能,“即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⑤教育内容要反映社会生活,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生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游戏的语文教育,其实就是在新的课程改革这样的大气候下提出来的,它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找到了一条非常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路子。

注释:

①  拙作《教育即游戏》,《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第3期。

②   [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社98年版,34-35页,《中译者序》。

③  陈仲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语文学习》2002年7、8合刊。

④  方文榜《研讨争鸣激智》,《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

⑤⑥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0、11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邮政编码:344506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