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带来的自我审思(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7:23:2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程改革带来的自我审思(网友来稿)

江苏姜堰二中  钱月     225500

语文课程改革带来的自我审思(网友来稿)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再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再提高,呼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语文是其中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特殊学科。我以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体验,就课程改革大形势下对当今教师的要求、应具备的理念作一些思考。

一、 人本思想

教育以人为本。教育在其对象化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属性,作用对象赋予其本质规定性。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人的教育,自然应当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师生间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互学互动,彼此提高。“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民主平等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为了和上我的学生的心弦,我作了些尝试。

在开学伊初我做了个调查,“你希望参与到一节怎样的语文课中去?”让学生写出他们对老师、课堂的期望。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一定水平的鉴赏水平和辨别能力,这样坦诚布公、集思广益,在上课时我就有个心谱,能够抓住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在上课时采取“抢答式”回答问题,勿需点名,想到答案就可以站起来说。这之中我也对反应稍慢的学生给以不经意的帮助,简单的问题以眼神鼓励他们主动站起来回答,结论不管是怎样的都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赞赏。我发现其实每个孩子的表现欲都很强,试验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反应积极,即使开公开课时,往常不怎么主动的孩子都会踊跃发言,这无形之中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变得默契而有人情味。

陈钟梁先生有这样一段话:“课程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过程,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发展。” 教育不是为了生产一批相同规格的部件,而是为人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作准备。教育的重心应放在人的素质、素养的养成上,教会学生做人,及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为学生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挖掘其潜力,培养其能力。

二、人文气息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严重偏向于它的工具性,片面追求实用,把语文当成纯粹的语言来教。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任何语言里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个字的意义的总和,而是还多些什么。”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体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缺少了人文气息。

首先,要挖掘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层次。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她都不仅仅是一种记事符号,她还有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积淀。以平淡讲解来诠释课文势必会忽视语文学科内在的价值。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更新观念,挖掘教材选文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文学艺术的学习,依靠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诱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其次,由品文而拓展,由教书而育人。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气息,不仅要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即对生命的感悟、肯定与热爱,树立自信。现代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要通过现代生活的教育达到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完善学生的人格。

曾经有学生向我提出了他的困惑:“语文学了有什么用?学来学去就那样,分数就在那个段里。”那语文学了到底有什么用?除了掌握一种语言文字之外,是否还有别的什么?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替学生解除这个疑惑。语文修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树立一个人,要具有做人的基本素养,就得学好自己的母语,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优化学生的人格结构,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人才价值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要为国家培养人才,仅仅锻造出一批单单接受了历史精华的所谓优秀生是不够的,江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我们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创业创新的能力。

一方面,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是人文科学,但也有其严肃性,要具备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不是完全脱离课本心想事就成的。比如:成语的学习,识字写字,这些是不起眼的却也是最基本的,脱离了它们去创造简直是无稽之谈。

另一方面,在有了基础这个保障之后,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有一句名言:“在知识的大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我们要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得到“渔”的技巧。现在的语文教材为这个训练提供了很多条件,课后练习不再是围绕着仅仅这一篇课文做文字游戏,而是多了诸如“揣摩”、“品味”、“讨论”这些字眼,使学生更有机会各抒己见,很多别具一格甚至稀奇古怪的看法才有机会显现出来。魏书生曾说过:“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我们不仅不能束缚孩子们独特的思维,还要加以鼓励。

语文课程建构最有价值的是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论更宝贵。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语文的趣味无穷、博大精深。例如:对口语训练,我设置了三个环节:①早读课最后三分钟由一个学生上台朗诵他自己挑选的美文,由老师点评。本来最后几分钟学习效率很差,这样利用起来可以让他们觉得早读课并非乏味可陈,并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普通话以及朗诵水平。②上课前一分钟演讲。要求声情并茂,适当配以动作,由学生作评。③作文课上的辩论会。多组辩题,全班分组,轮流对决。这样试行下来,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勇气和胆量,增加了他们在公众面前的自信。

朱棣文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造精神明显不足。”传统的教育存在明显的弊端,而当今社会需要急切呼唤知识的活化教育和知能同一的教育。教育如果只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没有获得能力,那就是教育的重大失职。

以上所讲三个方面是融会贯通的,我们要培养具备自我意识(自信、自主、自我肯定)、健康人格、弹性思维及复合能力的人才,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是教育不出适应这个社会的人才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具有广博的知识,还应有知识整合的能力,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等等。

吕叔湘说:“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多数学生需要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指导,所以归根结底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 教师的高素质至关重要,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语文课程改革将成为空谈。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一种信任和一份责任。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在它身上又附着另一层更厚重的民族期望。教,是一生的工作;学,也是一生的工作。

 作者邮箱: qyh79@tom.com

【语文课程改革带来的自我审思(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审毫厘 话扩展(网友来稿)04-14

也话改革(网友来稿)04-14

探索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新思路(网友来稿)04-14

洋思印象(网友来稿)04-14

魂牵梦绕思李白(网友来稿)04-14

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网友来稿)04-14

审思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性特征的再度定位(网友来稿)04-15

精思存想(网友来稿)04-14

夜思[学生习作](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