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者心理健康的研究历史及教育启示

时间:2022-05-01 10:50:0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听障者心理健康的研究历史及教育启示

  [摘 要] 本文通过回顾听障者心理健康研究的历史,论述听障者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即听障者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听障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听障测量工具发展;从听障者心理健康研究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中得出几点教育启示。

关于听障者心理健康的研究历史及教育启示

  [关键词] 听觉障碍者 心理健康 研究历史 教育启示

  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不仅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而呈现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说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其社会发展、学业发展、学习情景的表现及就业情形息息相关。广义的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既包括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包括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听障者由于从小缺乏听觉刺激、回馈与沟通,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离,从而进一步阻碍其认知、语言等心理的发展。再加上自幼开始的听力损失,可能引起父母、兄弟姐妹及教师、同伴的特别态度,从而使其更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学业成就、人际及将来的就业,甚至家庭婚姻等。基于心理健康对听障个体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影响,本文回顾并比较听障个体心理健康研究的历史,以期为当今听障者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听觉障碍者心理健康研究历史的回顾国外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是由对其认知与聋的关系研究开始,逐步发展到对其心理健康与聋的关系研究;我国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的关注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以时间为线, 从听觉障碍者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影响因素及有关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三个方面,回顾国内外听障者心理健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听障者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听障者心理健康有关的心理研究主要有听障者个性特征的研究、听障者自我意识的研究及听障者心理健康状况等三方面。

  1.听障者个性特征的研究个性是一种精神结构,在心理学中,通常是指个人整个稳定的、独特的心理面貌。即个体的个性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个体的个性会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有所改变,而很多的研究资料显示,听障者早年建立的个性特征可能终身不变。对听障者个性特征的研究可追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前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和后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现在)。前期的主要研究成果[1]: Pinter(1933)调查发现,较健听成人、听障成人情感不稳定,内向和顺从。随后,Pinter,Fusfeld和Brunswig(1937), Solo- man(1943)也得出类似的结论。Levine(1956)发现听障女性表现自我中心、不理智、冲动、易受暗示等个性特征。Rosen(1959)的研究结果也得出听障大学生存在个性功能异常。Altshuler(1963)总结了听障者的个性特征:自我中心、固执、冲动、缺乏独立和自省。后期的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对象。Chess等人(1971)认为学前听障儿童不成熟,冲动,较不自律,缺乏自制。十多年后,Meadow (1980)指出,听障儿童的个性表现刚愎、自我为中心、缺乏内在控制、容易冲动、易受暗示、缺乏同情心。近些年来的研究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

  王庆宝 (1997)指出,聋生,尤其是低年级的聋生,存在着自卑、固执、报复等特异心理[2]。张福娟(1999)的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容易产生固执,缺乏自我控制,冲动,挫折容忍力较低,易受他人暗示,但其良好个性品质随年龄增长而发展[3]。张海丛(2004)研究结果表明听障大学生较健听大学生显示出忧虑、自卑、不自信等个性特征[4]。 2.听障者自我意识的研究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其中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所以学者们在关注了影响听障者心理健康的个性特征后,又将目光投向了对听障者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的自我意识。对听障者自我意识的研究,从早期直到现在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Schlesinger和Meadow(1972)发现,学前听障儿童常有自尊的问题。Garrison,Tesch和Delaro(1978)指出,听障成人有低的自我概念。国内王玲凤(2004) 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对7-9岁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概念的总分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朱业(2002)的结果表明,听障学生缺乏自信心[6]。严吉菲等(2006)指出,听障高中生整体自尊和具体自尊都显著低于普通高中生[7]。石彩秀等(2005)的研究发现:初中聋生与普通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差异显著,且明显低于后者,聋生自身间无显著差别[8]。且自我意识水平对其应付方式有一定的相关[9]。而张雪娇(2005)在听力言语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智力和自我意识水平比较研究中得出:两组儿童中(听力言语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分量表分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差异不明显[10]。

  二者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与被试的残疾类型及被试年龄有关。

【听障者心理健康的研究历史及教育启示】相关文章:

听法制教育心得11-02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02-04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03-25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05-19

历史个人教育教学总结10-14

听教育专家讲座心得体会03-26

心理健康教育直播心得12-04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01-18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经典03-11

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2-06